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课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大家之家 我爱我家 教学设计

教课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大家之家 我爱我家 教学设计

教课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大家之家  我爱我家  教学设计
教课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大家之家  我爱我家  教学设计

第一课大家之家

项目一我爱我家

(设计教师:山东省济南槐荫中学陈志鹏)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增强热爱学校和班级生活的情感。

2.能力目标

学会在集体中学习、进步、成长,使自己自觉归属于集体。

3. 知识目标

懂得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了解归属感的含义及表现;懂得感受、体验、参与校园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归属感,了解归属感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增强学生热爱学校和班级生活的情感

教师准备:

1.调查和了解学生在七年级时学校或班级都组织开展过哪些活动;

2.搜集自己所执教班级学生在过去一年时间中参加集体活动的照片、影像等资料,制作视频短片;

3.课前印制《归属感小测验》测试卷;

4.选拔和培训“小记者”;

5.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回忆过去一年参加的学校和班级组织的主要活动,搜集相关照片或事例。

【播放视频】《相亲相爱一家人》

视频说明:教师可以搜集自己所执教班级学生在过去一年时间中参加集体活动的照片、影像等资料,制作视频短片,配以《相亲相爱一家人》的音乐。

【教师提问】看过这段视频,你想起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

【交流分享】学生自由回答,谈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体会班级和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在这个家园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教师过渡】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我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从学校到工作岗位,都离不开集体。父母和我们自己组成了一个小家,老师和同学组成了班级和学校这个大“家”。学校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家园,老师和同学是我们的家人,给了我们无限的温暖和欢乐,我们永远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假期结束了,欢迎同学们回到久违的家。

(设计意图:根据本项目主题“我爱我家”,制作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视频短片《相亲相爱一家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烘托民主、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达到情感引入的目的,为讲授新课启幕。)

环节一:家的感觉

活动一:畅所欲言

【教师提问】愉快的假期结束了,在假期里,你有哪些趣闻逸事愿意与大家分享呢?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自己的假期生活。

【呈现课件】假期心情

【教师追问】看来同学们都过了一个充实而又愉快的暑假,那么在暑假中大家有没有想

念老师和同学呢?特别是在最后几天有没有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对学校和班级有点期盼和渴望呢?

回到学校前、回到学校后,你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情。与大家分享。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回学校前后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让学生畅谈假期生活开始,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利用教材P2的漫画,通过两位同学在假期中的心情表述来引导学生回忆、体验暑期期间对学校和班级的思念之情,从感性上体验学校和班级家的感觉,初步体会归属感。)

活动二:合作探究

【教师过渡】放假了,在家感觉到孤独,想念同学和老师;开学了,见到同学和老师,心情别提有多高兴。这是大多数同学内心的真实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的一则日记——开学第一天。

【呈现课件】小明日记——开学第一天

9月1日晴开心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六点钟就起床了,随便吃了几口饭,就迫不及待地赶往学校。教室里已经来了不少同学。我们相互问候、打闹,就像鸟儿回到了快乐的树林里。“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我又坐在了熟悉的教室里。经过一个暑假,还真有点像大人们说的恍如隔世的感觉呢!现在我才发现,我是多么喜欢我的学校、我的老师和同学!

【教师提问】1.为什么小明会说自己“就像鸟儿回到了快乐的树林里”?

2.看到小明的日记,同学们想一想,开学后再回到学校和班级,你对学校和班级的感情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3.为什么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如此想念同学、老师,想念学校呢?为什么在假期里,我们有时会感到孤独寂寞,而开学回到班级和学校后,我们又感到轻松、愉快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看出,人都希望归属于某个团体,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集体的尊重、关心和照顾,这种对集体的依赖和需求的感觉就叫归属感。对校园生活得期盼,对老师、同学的想念,就是对班级和学校集体的归属感。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通过分析探究使学生明确对学校的思念源自个人对集体的归属

感。对教材P3的学生日记材料进行充分挖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增强问题的层次性,步步深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活动三:情景体验

【呈现课件】

(1)看到班级和学校取得的成绩或荣誉时,我会

(2)当我生病,老师和同学来看望我时,我感到

(3)看到学校周边经常被一些发传单的弄得一片狼藉时,我想到

(4)当学校开运动会时,我为本班同学加油,我希望

【学生活动】1.学生进行情景体验。

2.用进入中学一年来亲身经历的事描述自己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

【教师引导】归属感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一个对学校和班级有归属感的人,会对学校、公司有一种家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学校和班级的一分子,会积极为学校和班级做贡献;相反,一个对学校和学校没有归属感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总有一种会离开的感觉。所以同学们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有利于学校和班级,以及我们个人的发展。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在前面体验的基础上,在认识了人的归属感的含义之后,设置了用亲身经历的事描述自己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的活动,由对教师提供的情景进行体验思考过渡到学生自己举例进行思考体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极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地、更深入地理解归属感。)

活动四:情感测验

【教师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到底是什么程度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测试。

【呈现课件】归属感小测验

下面 10 个问题,请你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回答“是”、“不好说”、“不是”,并评分,然后计算得分。

1.我愿意在学校和班级中承担责任。()

2.我愿意在这个学校和班级中生活学习。()

3.我愿意为现在的学校和班级施展自己的才干。()

4.我愿意在学校和班级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5.我愿意在学校和班级中拥有一定的地位。()

6.我能够掌握在学校和班级中人际关系的分寸。()

7.现在的学校和班级给我一定的安全感。()

8.我愿意承担学校和班级赋予我的职责。()

9.我在学校和班级中能找到很多乐趣。()

10.我会把自己的荣誉和学校、班级的荣誉结合起来。()

计分方法:回答“是”,计3分;回答“不好说”,计1分;回答“不是”,计-1 分。

如果你的分数≥16 分,说明你目前有比较强的归属感。

如果你的分数≥10 ,< 16 分,说明你目前有一定的归属感

如果你的分数< 10 分,说明你目前的归属感比较弱。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测验,并计算得分,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情况汇总。

【教师过渡】通过测验,我们了解了自己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情况。有的同学可能分数不够理想,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还不是太强。那么,对于如何增强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交流分享】学生谈对于增强对学校、班级归属感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引导】对于归属感还不是很强的同学,要反思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班级建设之中,把班集体当成家,寻找校园生活的乐趣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主动为学校和班级做贡献,用心去关心和爱护家里的每一位成员,同时接受班级成员的帮助和关心。老师相信,很快你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对班级产生比较强的归属感。

(设计意图:在全面理解归属感含义和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归属感小测验,使学生掌握自己对学校和班级归属感的程度,同时明确增强归属感的途径和方法是要通过具体行动来实现的。并讨论增强对学校和班级归属感的具体途径。这样就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再到实践层面的认知活动。)

环节二:校园生活写真

活动五:现场访谈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在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共同生活了一年。在这里,有温馨,有关爱,有快乐,也有矛盾和烦恼。在这里,有很多难忘的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味。

【学生活动】“小记者”现场随机采访3—5名同学:

1.描述一年以来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和事,说说自己的感受。

2.回忆、再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发生的趣闻逸事。

被采访同学回答“小记者”的提问。

【教师引导】学校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庆幸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之中。在我们这个家里,有着大家美好、快乐的回忆。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校园生活的乐趣,分享同伴的乐趣,分析快乐的源泉。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学校班级生活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校、爱集体生活的情感。设计小记者访谈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更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六:我的快乐

【呈现课件】我的快乐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并进行分享交流。

【教师总结】在我们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分享收获的喜悦;我们共同生活,相互鼓励,共享成长的快乐。我们热爱我们共同的家。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体验学校班级生活的快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快乐的源泉,感受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快乐、相互鼓励、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生活的兴趣与情感,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学校和班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一种比喻描述你对学校和班级这个家的认识,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学校和班级是我们另外一个美好的家,在这里我们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照顾。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对班级产生了归属感,也正是这种归属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共同生活,共享成功的喜悦。我们爱我们共同的家,也愿意为我们的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明天更美好。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诗歌《家》,来结束我们今天本节课的学习。

【呈现课件】家

家是一片蓝天,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一把伞……

家像一个成熟的橘子,那颜色让我想起了夜晚回家时的灯光,温馨舒适。

家像一个石榴,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家像一个苹果,很普通,但营养很丰富。

家像一个桃子,颜色鲜艳,中间又有一个核,那就是我们的班级精神。

家像一个芦柑,苦中带着甜,甜中带着乐。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做比喻的活动,全面总结本节课学生所学,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提升,同时拓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全面总结本课主要内容,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温馨的、愉悦的氛围中结束学习,是爱学校、爱班级的情感在其内心深入生根开花。)

家的感觉——归属感

我爱我家

校园生活写真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选项前的字母编号填入括号内)

假期结束了,同学们又回到了久违的校园、班级,与同学们相互问候、嬉戏,那感觉就好像是像鸟儿又回到了快乐的树林里,假期里的孤独与寂寞一扫而光。据此回答1-2题。

1.同学们的这种感觉是()

A.集体荣誉感

B.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

C.主人翁意识

D.对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感

2.同学们的这种表现及感受,告诉我们()

①人们都希望归属于某个集体,成为其中一员,希望得到集体的尊重、关心和照顾

②人们对良好情绪的渴望

③归属感使人们产生对集体的依赖和需求的感觉

④真挚友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3.下列同学的想法能体现归属感的是()

①真有点想老师和同学们了,早点开学就好了

②我应该为班集体尽自己的一份力

③非常感谢班级在我生病时给我的帮助

④我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班级的事与我无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班级和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热爱我们共同的“家”,因为在这里()

①有温馨、有关爱、有快乐

②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分享收获和喜悦

③我们共同生活,相互鼓励,共享成功的快乐

④我们可以为所欲为,无所顾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5.情景一与同学小强十几天没见,刚一见面感到他格外亲切。

情景二开运动会时,你不小心跌倒了,划破了腿,同学背你到卫生室,使你得到了及时救治。

情景三王民同学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同学们主动捐款、捐物,使他渡过了难关,重新回到了学校。

(1)上述现象使人感受到了来自何处的温暖?

(2)这是一种什么的体现?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3)这些现象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结果?

附: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B

2. C

3. A

4. A

5.(1)学校和班集体。

(2)归属感。因为人都希望归属于某个团体,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团体的重视、尊重、关心和照顾。这种对团体的依赖和需求的感觉就叫归属感。对校园生活的期盼,对老师、同学的想念,就是我们对班级和学校集体的归属感。

(3)人人热爱班集体,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强。

本项目《我爱我家》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班级、学校这个“家”说起,带领学生发现、感受、分享家的感觉,从情感引入,再到情感的认识,离不开一个“情”字,因此本课教学必须要以真诚的情感去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提升思想的目标。在本课设计中,始终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坚持正面、积极引导,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本项目的教材内容篇幅较少,在上课之前需要教师准备的内容比较多。由于本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内容较多,所以在选材时注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事例,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广泛的话题。此外,本课教学设计注重以生为本,创设多项活动,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让学生去参与,避免枯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让学生充分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爱我家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和我的家》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本课分两课时教学,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我来到我家”和“我的家人”两个栏目,旨在对学生进行家庭关系的启蒙,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两个栏目,我将课堂教学主题定位为:在认识家人的基础上了解家人,引导学生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仔细剖析这两个栏目,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旨在从外貌、性格、爱好和做事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与家人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后者旨在从了解家人的故事以及家人的工作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学习关心家人。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孩子基本上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被父母长辈们捧在手心里,整天享受家人无尽的关爱,却很少甚至不懂得去关爱家人。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家人,树立了家的意识,形成了积极的家庭关系体验。因此,第2课时应该着重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家人,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产生家庭认同感,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三、教学目标 1.利用照片,通过猜、找、指、说、演、画等方式,找到自己与家人在外貌、性格、爱好、待人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人,感受家人间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 2.借助课前调查单了解家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进一步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增进与家人间的联系。 3.通过分享家人的故事,感受家人间的快乐和温馨,感知“我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增强家庭观念,产生家庭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 从外貌、性格、爱好等多个角度进一步了解家人,产生家庭认同感。 教学过程: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家,家是我们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活动一“相亲相爱一家人”之“我的小家”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我的家乡变化多》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主题:我周围生活新变化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刘莉/新郑市第二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基于课程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2)愉快、积极地生活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对周围环境充满,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探究活动;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结果;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或看法;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2.学情分析 基于课程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学生基本能够爱护学校家庭公共设施,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但是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需要再进行引导。 (2)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家乡变化的资料,但是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稍弱,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生对实践作业充满兴趣,愿意去收集资料,和同伴交流,初步了解家乡的变化,然而学生年龄小,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体验不深刻,老师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年级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资料收集不全面,需要老师、家长的帮助,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材分析 《我的家乡变化多》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第四课,是本课第一个话题《我家门前新事多》和第三个话题《我的家乡更美好》的整合。通过调查、交流,对家乡的变化有所了解,感受家乡的发展。本节课的重点是交流搜集的关于家乡变化的资料,感受家乡发展,为家乡的进步感到骄傲;难点是在了解家乡变化的过程中提高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的关于家乡变化的资料,感受家乡发展,为家乡的进步感到骄傲。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 1、我们爱整洁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什么叫整洁,人和环境为什么要整洁。 2、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做才算整洁,培养学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手帕、书包、文具盒、书本等若干件(干净与不干净的),脸盆若干。 学生准备: 抹布、手帕、安全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很多事情已不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了。能告诉大家,你每天起床后都做了些什么吗(穿衣、扣扣子、穿鞋、系带子……)很多同学都非常能干,学会料理自己的事了。那你会整理房间、打扫教室卫生,并保持它们的整齐清洁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爱清洁》,看一看什么叫整洁和怎样做到爱整洁。

二、学习新课:1、在家爱整洁。 ⑴出示课件,领会“整洁”的含义。 ①出示:这块手帕干净吗这一块呢这个书包不仅外面脏,再看里面的书本放得怎样我们说:这个书包不干净、不整洁。 ②投影片:这个小朋友的家干净又整齐。我们说:他的家很整洁。⑵了解“按时”的含义。 ①你们知道清晨大约是指什么时候(天刚亮) ②你每天几点钟起床是谁叫醒你的每天都在这个固定的时间起床, 就叫按时起床,“按时”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③提问:起床后,你做些什么事怎样做的 ④讲述:我们所做的这些事都是围绕着个人卫生来做的。你们看,×× 同学穿的衣服多整齐,××同学的手、脸洗得真干净,××的头发(小辫)梳得真整齐……他们真整洁。 ⑸除了个人卫生做得好,你房间里的被子谁叠枕头、床单谁铺、谁掸桌子谁来抹我们应当自己的事自己做。(看投影片或录像片) ①指定学生复述自己平时的做法。 ①突出:叠、铺、掸、抹。表现:四四方方、平平展展、一尘不 染。2、在学校爱整洁。了解学校环境整洁的内容与保持环境整洁的方法。 ②⑴清扫教室的步骤是怎样的⑵为什么要先开窗户,再洒水、 擦黑板、扫地、抹桌椅不这样做会怎样步骤颠倒又会怎样为什么 ⑶老师为什么要夸奖我们是怎样夸的3、身心健康与环境整洁。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教案

2.1我爱我家 化解“爱的冲突”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理解“爱的冲突”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化解“爱的冲突”的方 法和途径。 ●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会与父母沟通与理解,更好的改善亲 子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爱的冲突”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掌握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一.导课: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有时我们会对父母的有些做法觉得不以为然,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这是什么原因呢?你又该如何解决呢? 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9至30页,思考以下问题: 1.“爱的冲突”发生的原因? 2.“爱的冲突”会出现怎样的影响? 3.如何化解“爱的冲突”?

阅读课本时,结合问题,独立思考,采用圈点批画的方式在课本上找答案。(6分钟) 三.解疑合探: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总结出你们认为的最佳答案。(5分钟) 参考答案: 1.结合教材第29页 “爱的冲突”发生的原因:当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能力逐渐增强,独立性逐渐显现,对父母惯常的关心要求和管教可能越来越不以为然,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 2.影响:“爱的冲突“使父母忧心,使自己烦恼,使家庭气氛紧张,消极后果显而易见。 3.方法: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4.我们希望父母要理解自己,父母也需要我们的理解,要做到双方 的理解,重要的途径就是沟通。 三.质疑再探 1.出现“爱的冲突时”我们具体该怎么做? 设想具体场景,说出你的做法。 2.教材第30页的互动材料,对此你有什么发现,并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点和关注度;孩子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要善于勤于与父母沟通。)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 法律是什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 2、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 3、了解法律是什么,对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后果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区别道德和法律,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二、教学重点 认识法律,做守法公民。 教学难点 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国法指的是什么呢?它和家规、规矩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使用导入语直接导入。 讲授新课 1、展示图片: 图一: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 图二: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 2、思考: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可能跟哪些法律有关呢?

3、过渡语:这些活动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会受法律的保护。那么,法律究竟是什么呢? 4、法律大家谈:法律是什么?请你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5、归纳1: (1)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财产权、受教育权。 (2)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呢? 6、归纳2: (1)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我要遵守交通法规、保护野生动物。(2)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义务呢? 7、总结: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8、真知灼见: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法律和道德、纪律有什么不同呢? 罗列:违反法律的后果。 比一比:法律、道德与纪律的区别。 小提示: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9、小拓展:某些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孝敬老年人)。 四、课堂小结

《我爱我家》教案

中班社会《我爱我家》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导入,帮助幼儿理解家的含义。 2在谈话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知道家的温暖是来自于家里的人和事。 3激发幼儿爱家人的情感。 活动重点: 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体验爱家人和被家人爱都是一种幸福。 活动难点: 激发幼儿爱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幼儿家中照片,幼儿幸福的家作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出示课件,师导入: 教师:我在森林里发现了两座蘑菇房子,一座看起来很开心,而另一座看起来很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图片) 提问:哪座开心,哪座不开心呢?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这座房子开心起来呢?(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办法,到底房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房子录音) 提问:(1)你们听到了吗,小房子为什么不开心?(因为它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2)你有办法可以帮帮它吗?(幼儿随意说) 小结:一座房子并不是一个家,家是需要有人住在里面,才

会是一个家。 提问:那谁会住进去呢? 二、基本部分 1、提问:瞧!谁来了?(小鸟来了),(播放录音)小房子说:小鸟小鸟你来住进我的家吧,小鸟说:“我不去,我有自己的家,我的家住在高高的大树上” 小鸟来了小房子是怎么说的?小鸟又是怎么说的? 这时老鼠来了,大象也来了,它们都不愿意住进它的家。 提问:他们住进他的家了吗?小动物们都没有住进他的家,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悲伤、难过) 2、提问: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你爱你的家吗?谁愿意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你的家?3-4人 小结:哦!原来小朋友都爱自己的家,家中的人和事都会让你感觉到家的幸福,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朋友的家吧!(玩游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大转盘”的游戏,我把全班小朋友的全家福都带来了,当大屏幕滚动起来的时候我们一起喊123“停”,大屏幕中出现谁的全家福谁就上来说一说? 个别提问:我们一起看一看这是谁的家请他来说一说(请个别幼儿) 提问:这是你家的什么地方?你的家里都有谁? 师:小朋友的家都是这么漂亮,都爱自己的家,那家中的

三下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 1 我是独特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学会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认同自我,接纳自我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难点: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分析自我,相信自我,完善自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手上隐藏着一个每个人独特的小秘密,你知道是什么吗?对,就是我们的指纹。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准备好印泥和白纸,看看我们的指纹藏着什么秘密。 (学生在白纸上印上自己的指纹,观察指纹并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了指纹有哪些秘密? 生:我们的指纹有大有小,形状各不相同。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在办理很多证件,如身份证、签证时,都要按手印或录入指纹,指纹是我们确认身份的重要依据,就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的指纹是完全相同的。同样,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也是独特的。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从指纹的秘密入手,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猜猜我是谁 现在我们每个人准备一张小卡片,在卡片上对自己进行描述(可以是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内容),最后署名。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小卡片投入讲台的小纸箱里面,然后我随机抽取几位同学的小卡片,念给全班同学听,大家一起来猜猜这个小卡片里面描述的主人公是谁。 卡片一:我在我们班最高,喜欢打篮球。 卡片二:我长头发,大眼睛,喜欢做手工。 卡片三…… 师:刚才只是让同学们猜,现在我继续抽取几位同学的小卡片,大家除了猜之外,还要说说你们猜到的这个同学和他卡片上所描述的自己一样吗?也可以对“他/她”的描述进行补充哦。 师:通过这个小游戏,我相信同学们都对自己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

我爱我家教学设计

我爱我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能力目标: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谢父母的关爱和抚养,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父母的爱心与亲情,感受家庭的温馨。 难点: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热爱家庭就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家庭。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 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音乐、相关的Flash和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学生:收集一至两个发生在家庭中能体现爱的故事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播放Flash《让爱住我家》,让学生听,也可轻轻地跟唱。 2、问:歌里的爸爸、妈妈、小朋友都非常爱自己的家。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 吗? 大声说:我爱我家 二、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后,出示自学思考题,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自己解答 思考题 ?1、我们与家庭的关系如何? ?2、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无私的爱,父爱、母爱的特点各是什么? ?3、爱是一种责任,父母对子女的义务是什么? ?4、家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讲授新课

(一)大人讲我小时候 1、忆一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 ?我的父母为我做了些什么? ?生活中是否有曾经感动你的,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呢? 2、出示漫画《宝宝睡觉》和《赶紧换书》 3、通过上面的活动,请同学们总结:我与家庭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3)、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二)无悔的奉献 1、填写P教材8页的表格: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谁做?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爱我家》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我和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3.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难点: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课时目标: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 歌曲《可爱的家》) 教师引导学生给这首歌曲取名字。 学生听歌曲并给歌曲取名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家庭可爱、温馨、美丽。 2.师:我们都有一个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同学中有的长得像妈妈,有的长得像爸爸,还有的长得既像妈妈又像爸爸,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家庭了解自己的家人,加深对家人的认识,体会家庭带给我们的温馨。】 二、共同交流,了解家庭 1.聊一聊“我的家人”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在家里有很多我们的家人,你的家里还有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我的家人”。 (出示教材第35页的两棵大树)师:你的家里还有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追问。 追问1:你的家人里有姑妈(姨妈)吗?她是你爸爸(妈妈)的什么人? 追问2:你的家里有伯伯吗?他是你爸爸的什么人? 追问3:你们家乡把爸爸的哥哥叫做什么? 追问4:为什么伯伯、大爷都是爸爸的哥哥呢?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回答问题。 师小结:他们都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们都有血缘关系,是一家人。伯伯、大爷都是对爸爸哥哥的称呼,只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同,叫法不同。 2.读儿歌,认家人 (课件播放儿歌)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精选)

我的家乡变化多--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四单元 主题:我周围生活新变化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刘莉/新郑市二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标准相关要求 基于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2)愉快积极地生活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对周围环境充满,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探究活动;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结果;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2.学情分析 基于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学生基本能够爱护学校家庭公共设施,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但是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需要再进行引导。 (2)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家乡变化的资料,但是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稍弱,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生对实践作业充满兴趣,愿意去收集资料,和同伴交流,初步了解家乡的变化,然而学生年龄小,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体验不深刻,老师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年级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资料收集不全面,需要老师家长的帮助,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材分析

小学综合实践《我爱我家》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我爱我家》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让孩子们学习二十四孝以及关于亲情、爱家的故事。 2.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课堂中所学不到的东西。 3.懂得自己的血缘关系,以及家族的历史。 能力目标: 1.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学会表达与人沟通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班级生活中去。 情感目标: 1.使学生爱自己、爱生活、爱家庭,生活中充满阳光。 2.懂得家的含义,小家与大家是密不可分的。 活动准备: 1.学生自己制作的亲情树以及搜集到的故事。 2.教师准备的调查表、爱心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吉祥三宝》看完之后,把你看到的以及结合着你的理解告诉老师。 二、展示交流: 1、展示家庭亲情树 说一说制作过程中的乐趣,你最敬佩谁?以及家里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等,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师:非常美满、幸福的一家。 人丁兴旺、充满欢笑的一家。 师:在你的制作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师相继出示自己的照片,讲解(老师在自己的家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在家里有严厉的父亲,慈爱的母亲和调皮懂事的弟弟和一个爱说爱闹的我。家虽然不大但充满了幸福,家虽然不富丽堂皇但充满了温馨。)老师想知道你的家是怎样的? 2、小调查,课前教师准备的调查表。 1.你父母在意你的感受吗?A.在意B.不在意 2.你会关心父母小时候发生的一些故事吗?A.会B.不会 3.你现在的性格多半由于什么因素形成的? A.自身自然形成 B.社会外部原因 C.家庭原因 4.当你的成绩不理想时,你父母对你怎样? A.安慰 B.打骂 C.不管 5.在家里,你觉得谁最疼你? A.爸爸 B.妈妈 C.爷爷奶奶 D.姥姥姥爷 E.其他人 调查之后你们小组都有哪些收获? 组长汇报小组的调查情况。 师感受到同学们生活在一个通情达理、互相关心的一个大家庭。 3、课前你搜集到哪些以爱为旋律以家为主体的资料。 请同桌先交流,再汇报展示。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1挑战第一次 教学目标: 1.学会勇敢挑战生活中的第一次 2.辨别新鲜事物是否可以尝试 3.学会尝试未知事物前向同伴寻求帮助、意见 教学重难点级关键: 引导学生辨别哪些事物可以独自尝试、哪些可以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哪些不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克服心理尝试新鲜事物。 教法:利用教材例子引起学生发言,分享经历,带领学生共同面对挑战。 教学准备: 1.设置一些学生未经历过的情景,事件 2.收集学生关于尝试事物的经历及感受,并总结尝试失败或还未尝试的案例,做成纸条放在盒子中用于抽签 3.课件,含有一些是否可以尝试的经典案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故事交流教师引入《小马过河》故事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高兴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不知深浅的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走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

最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和我 的家》教案 【教材分析】 1.解读教材: 本课选自“道德与法制”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主题活动一。他包含四个话题“我来到我家”、“我的家人”、“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第二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编写。本单元引导学生从了解自己的来历开始,进而了解自己与家人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引导学生学会不给家人添麻烦,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构建者。 【学情分析】 现在孩子们的成长、生活都在家里。他们熟悉自己的家庭成员,熟悉他们的习惯,对性情特点也有所观察和了解。家里人的称呼

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这样称呼?对家庭结构、伦常关系,以及自己来历?却不清楚。孩子们在家庭中受到家人的关心,关注。因为一切都太自然,让他们反而不能觉察。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我和我的家》这一课。 【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班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分析,我希望能达成两个总的目标。 1、“感知家人之间血脉相连”(这是本课的重点) 2、“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的温暖”(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故事。 2、了解家人故事。(家人工作照,运动照,兴趣照,特长照……) 3、准备全家福照片。 【教学方法】 1.探索名字的意义----初识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 2.动手完成关系树----理清家庭伦理关系。 3.听故事,找“影子”-----突出重点,体会家人之间血脉相连的意义。 4.讲述家人的故事------突破难点,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思路】 一、初步了解——家人之间血脉相连 二、深入探究——家人之间血脉相连

道德与法治课教案设计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讲述的是《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本课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法规、公约和守则──如交通标志、足球比赛规则、法律制裁等,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规则,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认识生活离不开规则。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够根据生活体验,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规则,理解越是文明的社会,规则和制度就越多,这些规则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师生共同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亲身感受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守则、公约。体验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理,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认识生活离不开规则;初步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制度的意识,做守法的好公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规则或制度的作用。 难点: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罗大佑的《游戏规则》。让学生感受规则 师: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 (学生跟着一起唱) 〖歌曲完毕〗 师:你对我笑一笑我跟你握握手每个人都有一套游戏规则 脸上你看不到手中你抓不紧心里头心照不宣游戏规则 好象是为大家好象是为自己目的可能都一样游戏规则 有时候你会输有时我不会赢输赢是一半一半游戏规则 歌德说: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那么对于规则,如果我们也游戏规则,会怎样呢? 出示图片,图片中显示在交通非常拥挤的马路上,有一个人快速横冲马路的情景,我并用声音和圆圈的标志指出这个人的做法。提出问题:这个的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为什么? (二)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根据教材内容,分三步走:生活中的行、体育运动、法律都离不开规则。对于生活中的行,让学生猜一猜各种交通标志的意义?并且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来猜。并结合农村实际,让学生“想一想”?对于生活中的体育运动,通过学生认真观看FLASH动画,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课堂抢答:同学们看到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需要规则吗?引出足球需要规则吗?有哪些规则?制定这些规则的目的是什么?假如没有裁判执法,赛场上会出现什么场面等问题?对于生活中国家制定的规则----法律,采用FLASH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感

《我爱我家》教学设计[1]

第一单元家庭生活 我爱我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力,唤醒学生心中的爱。 2.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责任心和奉献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一系列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日记。 教学策略:话剧表演,感悟家庭之爱。 教学媒体:电脑,互联网,教具等 活动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生活中的快乐事、照片、图片、物品等) 教学重难点:材料搜集,话剧表演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我说我家” 1.课前,让学生回忆、收集家庭中快乐事(或物品、照片等) 2.学生总结家庭的含义。 活动二 “我写我家,我画我家” 1.将家庭中的快乐事用文字进行表达。 2.可结合自己的想法,在文本中画画各自的家。 活动三 找出一系列“我爱我家”的书我爱我家 感悟亲情——温馨满怀 我说我家——各表一枝 我爱我家——激情洋溢 我写我家——各展其能 教学过程: 导语 师:前段时间,同学们利用课余,各自从家庭中收集到许多快乐的生活片段和温馨的图片,在收集的过程中,许多同学对家都产生了不同的感受。现在,请哪位同学谈谈,你是怎么理解家的? 生:(自由回答) 师:说得很好,从刚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能体会到:家是温馨的港湾,当

你受伤时,你会想到它,家是心情的驿站,当你郁闷时,会记起它,家中有唠叨的妈妈,严厉的爸爸,还有一个懂事聪明的你,在家里,每天都会发生普通而又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请大家把你收集的故事拿到桌上来,这次活动,我们分为了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进行讨论,推荐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讲述他家的故事。 生:(依次讲述家的故事) 师:家的故事介绍完了,看,刚才我们有些同学的表情,有的乐开了花,有 的在不住地点头,为什么呀?你们最羡慕谁的家庭?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从他们的介绍中让我们感受到家就像童话里的宝瓶,贮藏着无限 的爱和快乐,想把你家的快乐和大家一同分享吗?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让大 家一一来介绍了,但老师有个更好的建议:咱们可以把你们的生活片段和图片经 过整理,制作成作品集,这样不仅美观,便于保存,而且能传阅给更多的人看,好不好? (请同学结合平时生活积累,谈谈怎么制作书籍。其余同学帮助补充和纠正) 1.封面 2.目录 3.正文内容 4.页码 5.封底 师:下面就请大家拿出课前收集的材料和图片,组长进行分工,比一比,哪 组做得最快最好。 (学生分组制作) 师:一本倾注了大家心血的《我爱我家》终于出版了,它记录了我们对家的 爱,记录了我们对父母的深情,面对这本书,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这本书是我们爱的结晶,当你看到这本书,你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感 到劳动的快乐。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大家会感受到:家,不仅是我们的港湾,更 是我们的责任。 活动四: 作品展览 小组进行品价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设计(全册)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入学已经有一学期,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L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形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 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数材设计将改传统数材编写中 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 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 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进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 能力,以及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我爱我家》

思想品德 《我爱我家》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昌黎县马坨店乡初级中学

《我爱我家》教学设计 昌黎县马坨店乡初级中学 【指导思想】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课程标准》 【理论依据】 以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理念为主旨,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导,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突出活动在教学中的催化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思品课的生命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知觉体验,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从而达到使教育真正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最高境界。 【教材分析】 《我爱我家》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从教学内容来看,本框题着重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并真正的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本框在第一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今后学生生活圈的扩展教学来说,它是一块奠基石。教材编写的意图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与付出,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 本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对于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加之,这时又正处于青春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出现错误,对家长产生误解。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扭转这种错误的认识,并初步消除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误解,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难点在于使孩子真正作为家庭成员之一,认识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而父母也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 2.过程与方法: 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并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里渗透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我们班--他们班》教学设计 西海小学梁敏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班级间的合作与竞争的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合作竞争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班级之间合作的意义,要善于去发现其他班的特点和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的班集体。 2.懂得要以正当方式对待班级间的竞争,能够尊重和欣赏其他班级,为别班的精彩喝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调查、走访老师和同学、讨论、提建议、阅读启示及写倡议书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群体之间正确相处的能力,增强集体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认识班级合作的意义,正确对待班级间的竞争,为别班的喝彩。 2.难点:正确对待班级间的竞争,为他班喝彩。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大搜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学校内有很多班,我们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那班级之间有哪些关系呢? (师出示班级合作与竞争的画面) 生:自由回答。 师:这些关系主要有合作与竞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班级间的合作与竞争。走进他们班吧!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进他们班 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P16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校园里你有类似的问题吗? ☆你了解其他班级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在学校里除了自己班级,还有其他班级,每个班级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与探究二:查一查 (1)生阅读教材P17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知道他们班最擅长什么吗? ☆你认为他们班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17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目标导学二:增进班级间的合作

第二框:我爱我家教学设计

第二框:我爱我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目标 a、知道父母在道德和法律上有扶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 b、子女在家庭中感受亲情的温暖; 2、过程与方法 收集父母为家庭奉献的事例,从而感受亲情的温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自觉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 ①本框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家庭的住址和作用。 1、重点: ②感受家庭的温暖 ①父母对子女有扶养教育的义务。 2、难点: ②父母对子女的爱 ②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2004年夏,陶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来到辽宁省抚顺市的公园,孩子由于好奇将一块糖,隔着铁笼,把手慢慢地伸进了黑熊的嘴里,当陶女士发现时,想把孩子手拽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刹那间,母亲猛地把双手伸进了黑熊嘴里,一只手代替儿子的小手“喂给黑熊嘴里,另一只手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从黑熊嘴里往外夺,最后在公园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下,母子俩从熊口脱险。”被救之后,陶女士一下子昏过去,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孩子的手没事吧?”医生介绍,如果不是妈妈拼命护住孩子,孩子的手很难保住。是伟大的母爱让“陶”女士舍“手”救儿。思考讨论:请你回忆一个,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做过的让你难忘的事是什么?对你父母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二)知识传授: ①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 ②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③父母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我们,使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 教材Page8活动 1、父母对子女有扶养教育的义务 (1)父母的爱 在世界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沌的爱是母爱和父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母爱如水,往往温柔细腻;父爱如山,往往深沉严格。 只要留心,我们随时可以体验到这种爱。学会感受爱,奉献爱,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2)法律对父母对子女扶养与教育义务的规定→从婚姻法的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扶养教育是夫妻双方的义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扶养教育是无条件的,必须履行的义务;父母对成年子女的扶养义务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如果成年子女无劳动能力或不能独立生活,父母仍有扶养的义务,父母履行扶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扶养费的权利。 探究交流:相关连接 教材P10 2、家是情感的栖息地 家是情感的栖息地,是我们物质生活盾,案例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1)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这个乐园,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 (2)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属于完全行为责任人,父母还负有监护人的职责,从小就要为子女的成长着想。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 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2.情感与态度 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和习惯,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3.行为与习惯 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 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2.难点: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音频资料(如歌曲《可爱的家》《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录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歌曲《可爱的家》) 教师引导学生给这首歌曲取名字。 学生听歌曲并给歌曲取名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家庭可爱、温馨、美丽。 2.师:我们都有一个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同学中有的长得像妈妈,有的长得像爸爸,还有的长得既像妈妈又像爸爸,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家庭了解自己的家人,加深对家人的认识,体会家庭带给我们的温馨。】 二、共同交流,了解家庭 1.聊一聊“我的家人”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在家里有很多我们的家人,你的家里还有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我的家人”。 (出示教材第35页的两棵大树)师:你的家里还有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追问。 追问1:你的家人里有姑妈(姨妈)吗?她是你爸爸(妈妈)的什么人? 追问2:你的家里有伯伯吗?他是你爸爸的什么人? 追问3:你们家乡把爸爸的哥哥叫做什么? 追问4:为什么伯伯、大爷都是爸爸的哥哥呢?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回答问题。 师小结:他们都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们都有血缘关系,是一家人。伯伯、大爷都是对爸爸哥哥的称呼,只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同,叫法不同。 2.读儿歌,认家人 (课件播放儿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