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职消防队业务理论学习

专职消防队业务理论学习

专职消防队业务理论学习
专职消防队业务理论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由2008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2、《消防法》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3、《消防法》规定国务院领导全国的消防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

4、《消防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5、《消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6、《消防法》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根据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对该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营业。

7、《消防法》规定,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承办人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分工,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保持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配置齐全、完好有效,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消防车通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8、《消防法》规定,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9、《消防法》规定,在修建道路以及停电、停水、截断通信线路时有可能影响消防队灭火救援的,有关单位必须事先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10、《消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消防组织建设,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加强消防技术人才培养,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11、《消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并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消防装备,承担火灾扑救工作。

12、《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

13、《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配备并维护保养装备器材,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14、《消防法》规定,下列单位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1)大型核设施单位、大型发电厂、民用机场、主要港口;

(2)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型企业;

(3)储备可燃的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库、基地;

(4)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以外的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业;

(5)距离公安消防队较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

15、《消防法》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统一组织和指挥火灾现场扑救,应当优先保障遇

险人员的生命安全。

16、《消防法》规定,火灾现场总指挥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有权决定下列事项:

(1)使用各种水源;

(2)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

(3)划定警戒区,实行局部交通管制;

(4)利用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

(5)拆除或者破损毗邻火灾现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等;

(6)调动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有关单位协助灭火救援;

(7)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人员、调集所需物资支援灭火。

17、《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18、《消防法》规定,消防车、消防艇前往执行火灾扑救或者应急救援任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指挥信号的限制,其他车辆、船舶以及行人应当让行,不得穿插超越;收费公路、桥梁免收车辆通行费。

19、《消防法》规定,交通管理指挥人员应当保证消防车、消防艇迅速通行。

20、《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扑救火灾、应急救援,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21、《消防法》规定,单位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参加扑救外单位火灾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等,由火灾发生地的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22、消防设施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

23、消防产品是指专门用于火灾预防、灭火救援和火灾防护、避难、逃生的产品。

24、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25、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

26、执勤战斗条令所称执勤战斗,是指公安消防部队为完成火灾扑救、应急救援任务以及重大活动现场消防勤务而实施的准备与行动。

27、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必须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接到报警或者命令立即出动,迅速、安全地赶赴现场,实施灭火与应急救援。

28、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执行灭火与应急救援任务,应当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按照“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到场展开,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第一时间进行排烟降毒,第一时间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的要求,组织实施灭火与应急救援行动。

29、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各级指战员必须做到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忠于职守,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作风。

30、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加强装备建设,严格队伍管理,严格教育训练,做好执勤战斗保障,不断提高执勤战斗能力。

31、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各级军政首长是执勤战斗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当加强对本条令执行情况的检查指导,确保本条令的贯彻落实。

32、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各级值班首长和全勤指挥部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等级消防岗位资格,并胜任本级指挥岗位;

33、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各级执勤单位应当每天进行交接班,交接班由值班首长组织,交接班人员应当严格履行交接程序,完成交接工作;

34、总(支、大)队交接班主要内容是:通报执勤战斗情况、明确战备任务、安排执勤工作等。

35、中队交接班主要内容是:通报执勤战斗情况,调整执勤力量,检查、清点装备,安排执勤工作。

36、执勤战斗条令规定,交接班时,听到出动信号,由交班人员负责出动,完成任务归队后再行交接。

37、公安消防部队各级值班、执勤人员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熟悉辖区下列情况:

(1)交通道路、消防水源情况;

(2)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数量、分类和分布情况;

(3)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建筑结构和使用情况;

(4)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重点部位情况;

(5)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内部消防设施和消防组织情况;

(6)主要灾害事故的类型和处置对策、基本程序。

38、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开展经常性战备教育。补兵退伍期间、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或者遇有其他特殊情况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战备教育。

39、执勤战斗条令规定,执勤战斗装备应当按照标准配备,统一编号,建立档案。坚持定期检查、保养,发现故障、损坏应当及时修复或者补充;

40、执勤战斗条令规定,中队每天、大队每周、支队每月对所属部队应当至少进行一次战备检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或者遇有特殊情况时,总(支、大)队必须组织检查,及时解决存在问题,重大问题要立即向上级报告。

41、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各级公安消防部队应当掌握辖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管理及变化情况,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司令部应当履行下列战备职责:

(1)熟悉辖区救援队伍的人员、装备等情况;

(2)制定各类预案,组织开展实战演练;

(3)检查队伍战备工作,督促落实战备制度,做好灭火与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4)拟制战备工作的命令、指示、计划,督促部队贯彻落实;

(5)组织制定执勤战斗装备发展规划和配置计划,做好执勤战斗装备的管理和调配工作;(6)组织部队熟悉辖区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有关情况,及时向防火监督部门通报发现的问题,参与城市消防规划制定和建筑工程消防验收;

(7)协调辖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象等有关单位和其他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做好灭火与应急救援协同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43、中队首长应当履行下列战备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落实执勤制度,保证人员、装备时刻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2)掌握中队执勤人员、装备和辖区其他灭火与应急救援队伍情况;

(3)组织辖区情况调查,制定执勤战斗预案,定期开展演练;

(4)熟悉辖区交通道路、消防水源、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执勤战斗预案等情况,掌握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的种类、特点及处置对策;

(5)组织战备教育,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按照规定上报战备情况;

(6)组织实施消防站定期开放工作。

44、战斗班长应当履行下列战备职责:

(1)掌握辖区交通道路、消防水源、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情况和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及行动要求,熟悉执勤战斗预案的有关内容;

(2)掌握本班人员情况,确定战斗分工;

(3)熟悉执勤战斗装备配备和使用操作技术,认真组织维护、保养工作,使其随时处于良好战备状态;

(4)妥善处理本班战备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并及时报告中队值班首长。

45、战斗员应当履行下列战备职责:

(1)了解辖区交通道路、消防水源、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基本情况;

(2)保持个人防护装备和分管装备完整好用,熟悉装备性能,熟练操作使用;

(3)掌握辖区主要灾害事故处置的行动要求,熟悉中队执勤战斗预案中本岗位的主要任务。

46、通信员应当履行下列战备职责:

(1)坚守岗位,按照出动命令或者报警及时发出出动信号,并做好记录;

(2)熟练使用通信装备,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发现故障及时报告并修复;

(3)掌握辖区交通道路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有关情况,熟记通信用语和有关单位、部门的联系方法;

(4)接到上级指示,及时报告值班首长。

47、驾驶员应当履行下列战备职责:

(1)熟悉辖区交通道路、消防水源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地址等相关情况;

(2)熟练掌握车辆构造及车载固定装备的技术性能和操作方法,能够及时排除一般故障;(3)负责车辆和车载固定灭火救援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时补充车辆的油、水、电、气、灭火剂,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

48、执勤战斗条例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实行等级战备制度,战备等级分为经常性战备、二级战备、一级战备。

49、执勤战斗条例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在保卫任务繁重的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遇有特殊保卫任务或者发生重大灾害、事件时进入二级战备。

50、执勤战斗条令规定,一级战备应当在二级战备的基础上,必须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进行临战动员,通报形势任务,研究制定执勤作战实施方案;

(2)部队所有官兵停止探亲休假和外出及节假日休息,召回在外人员,各级首长和各类执勤人员全部在岗在位;

(3)立即调整人员、车辆,充实加强一线和重点地区执勤力量,各项执勤战斗保障到位;(4)总队、支队值班首长、指挥长在作战指挥中心值守,执勤中队人员视情着战斗服装待命;

(5)根据需要派出力量进入重要场所现场监护。

51、执勤战斗条例规定,二级(含)以上战备命令由公安部消防局或者省级公安消防总队军政首长签署发布,并报本级公安机关备案。当接到上一级公安消防部队要求进入二级(含)以上战备命令时,执行单位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公安机关报告。

52、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大队、中队应当制定灭火作战和应急救援类型预案、重点单位灭火作战预案。

53、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应当根据重大活动消防保卫任务的需要制定重大活动现场消防勤务预案。

54、执勤战斗条令规定,遇有下列情况时,公安消防部队必须立即出动:

(1)接到火灾及其职责任务范围内的报警或者上级命令时;

(2)上级检查执勤战备情况,发布出动命令时;

(3)其他需要立即出动的情况。

55、执勤战斗条令规定,接警人员必须迅速准确受理报警,问清发生火灾或者其他灾害事故的种类、危险程度、有无人员被困或者伤亡、发生灾害事故的单位名称、详细地址、报警人姓名等情况,同时启动录音记时设备。

56、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受理报警后,应当根据灾情、预案和调动方案,迅速调派力量,及时了解灾害事故现场情况,并立即向全勤指挥部和值班首长报告,根据需要和指挥员的命令通知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有关单位、技术专家到场配合作战行动。

57、执勤战斗条令规定,接到邻国(地区)、使(领)馆、外籍船舶、军事管理区等特殊区域报警或者救援请求时,应当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做好出动准备,待批准后按照相关规定、协议处理。

58、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中队执勤人员听到出动信号,必须按照规定着装登车,首车驶离车库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一分钟。中队值班首长应当检查登车情况,并随首车出动。

59、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中队出动后,应当迅速、准确、安全地赶赴灾害事故现场。途中应当注意观察并了解灾害事故现场的情况。遇有另一起灾害事故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立即向上级报告。

60、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营区岗哨应当礼貌、热情地接受群众报警,保持消防车库门前的道路畅通。

61、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的灭火与应急救援组织指挥通常分为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班五个层次。

62、组织指挥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迅速调集作战力量,启动指挥决策系统,侦察掌握现场情况,制定作战方案,部署作战任务,指挥战斗行动,落实战勤保障。

63、执勤战斗条令规定,组织指挥应当坚持统一指挥、逐级指挥的原则。紧急情况下,指

挥员可以实施越级指挥,接受指挥者应当执行命令并及时向上一级指挥员报告。

64、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支(大、中)队独立作战时,通常由本级指挥员指挥。

65、执勤战斗条令规定,两个以上公安消防支(大、中)队协同作战时,上级指挥员到达现场前,实施属地指挥;上级指挥员到达现场后,应当实施直接指挥或者授权指挥。66、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对于灾害事故规模大、参战力量多、作战时间长、现场情况危险复杂、灭火与应急救援难度大的灾害事故现场,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及时成立现场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灭火与应急救援行动。

67、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当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灾害事故,需要调动多方面力量协同作战时,公安消防部队现场最高指挥员及相关人员应当参加由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灭火与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公安消防部队应当适时建立现场作战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的指挥工作。

68、作战指挥组一般由全勤指挥部人员组成,由指挥长任组长

69、中队指挥员由中队值班首长担任,履行下列职责:

(1)组织现场侦察,确定战术措施,及时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视情请调辖区内的其他力量和专业救援队伍;

(2)向各战斗班(组)下达作战任务,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确定进攻路线和阵地,指挥灭火与应急救援攻坚作战行动,组织火场供水,检查执行情况,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调整力量部署;

(3)在上级指挥员未到达现场前,负责现场的组织指挥工作,及时向增援力量布置任务,组织协同作战行动。

70、班指挥员由班长担任,履行下列职责:

(1)请领、分配本班战斗任务,组织指挥战斗行动;

(2)进行灾情侦察,组织战斗展开,观察灾情变化,适时调整力量部署;

(3)组织班、组协同作战和安全防护,处置紧急情况,向中队指挥员报告战斗进程。71、现场文书一般由司令部参谋或者中队干部担任,在作战指挥组的领导下履行下列职责:(1)了解掌握力量的调动、灾害对象、作战部署、战斗行动、现场变化等情况和阶段性战斗成果;

(2)记录上级指挥员、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领导到场及下达的命令、做出的指示和部队贯彻执行情况;

(3)统计汇总人员伤亡、燃烧物资和面积等情况,编制上报作战信息。

72、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在灭火战斗中,应当按照先控制、后消灭,集中兵力、准确迅速,攻防并举、固移结合的作战原则,果断灵活地运用堵截、突破、夹攻、合击、分割、围歼、排烟、破拆、封堵、监护、撤离等战术方法,科学有序地开展火灾扑救行动。

73、执勤战斗条令规定,火情侦察应当查明下列情况:

(1)有无人员受到火势威胁,人员数量、所在位置和救援方法及防护措施;

(2)燃烧的物质、范围、火势蔓延的途径和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3)消防控制中心和内部消防设施启动及运行情况,现场有无带电设备,是否需要切断电源;

(4)起火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毗连状况,抢救疏散人员的通道,内攻救人灭火的路线,有无坍塌危险;

(5)有无爆炸、毒害、腐蚀、忌水、放射等危险物品以及可能造成污染等次生灾害;(6)有无需要保护的重点部位、重要物资及其受到火势威胁的情况。

74、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参战公安消防部队根据火场情况,可以采取下列战斗展开形式:(1)准备展开:从建筑外部看不到燃烧部位和火焰时,指挥员应当在组织火情侦察的同时,命令参战人员占领水源,将主要战斗装备摆放在消防车前,做好战斗展开的准备;(2)预先展开:从建筑外部能够看到火焰和烟雾时,指挥员在组织火情侦察的同时,命令参战人员携带战斗装备接近起火部位,铺设水带干线供水,做好进攻准备;

(3)全面展开:基本掌握火场的情况后,指挥员应当确定作战意图,果断命令参战人员立即实施火灾扑救。

75、执勤战斗条令规定,根据火场情况,主要灭火力量应当部署在下列重点部位:

(1)有人员受到火势威胁的地点及抢救、疏散的路线;

(2)可能引起爆炸、毒害物质泄漏的部位;

(3)重要物资受到火势威胁的部位;

(4)火势蔓延方向以及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部位;

(5)参战力量实施内攻救人灭火的部位;

(6)毗邻建筑受到火势威胁的部位。

76、执勤战斗条令规定,采取排烟、防毒、射水等措施,减少烟雾、毒气、火势对被困人员的威胁;

77、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对难以疏散的物资,应当采取冷却或者使用不燃、难燃材料遮盖等措施加以保护;

78、根据救人、灭火的实际需要,应当按照下列基本要求,迅速采取正确的排烟措施,防止烟气对人员构成威胁和火势扩大:

(1)排烟前,应当查明火源的位置、火势蔓延的方向、烟雾扩散的范围,视情在烟雾流经的部位设置防御力量;

(2)应当尽量利用建筑物内部的防、排烟系统和移动排烟设备进行防烟、排烟;

(3)利用建筑物的外墙门窗、阳台等途径进行自然排烟时,应当注意风向,防止造成火势扩大蔓延;

(4)利用破拆、喷雾水流、移动排烟设备等方法进行人工排烟时,应当注意安全。

79、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在破拆建(构)筑物和设施过程中,应当划出安全警戒区,设置安全警戒哨,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80、火场供水应当按照下列基本要求,正确使用水源,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力争快速不间断:

(1)就近占据水源,集中主要的供水装备保证火场主攻阵地特别是内攻救人灭火力量的供水;

(2)使用市政消火栓供水时,应当根据给水管网的形状、直径和压力确定消火栓的使用数量;当火场供水压力不足时,应当通知供水部门增大水压;

(3)根据消防车泵的技术性能和水源与火场的距离,合理选择直接供水、接力供水或者运水供水的方式,并尽量使用大口径水带铺设供水干线;

(4)在市政消火栓不能满足火场供水时,应当充分利用天然水源和蓄水池、水井等水源设施供水;

(5)当多层、高层建筑物或者地下工程、生产装置发生火灾时,应当尽量使用固定消防给水系统供水,同时利用移动装备供水。

81、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在有珍贵文物、贵重仪器、图书、档案资料等场所发生火灾时,严禁盲目射水;忌水物质储存场所发生火灾时,严禁射水灭火;

82、执勤战斗条令规定,进入火场的所有人员,应当根据危害程度和防护等级,佩戴防护

装具,并经安全员检查、登记;进入火场后应当合理选择进攻的路线、阵地,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83、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在可能发生爆炸、毒害物质泄漏、建筑物倒塌和可燃液体沸溢、喷溅,以及浓烟、缺氧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救人灭火时,应当组成精干作业组,设置安全观察哨,尽量减少现场作业人员,布置水枪掩护,留有备用力量,严禁擅自行动;

84、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在需要采取关阀断料、开阀导流、降温降压、点火放空、紧急停车等措施时,应当掩护配合起火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实施,严禁盲目行动;

85、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当火场出现爆炸、轰燃、倒塌、沸溢、喷溅等险情征兆,而又无法及时控制或者消除,直接威胁参战人员的生命安全时,现场指挥员应当果断迅速组织参战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并立即清点人数,视机再组织实施灭火救援行动。

86、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主要承担下列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

(1)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2)道路交通事故;

(3)地震及其次生灾害;

(4)建筑坍塌事故;

(5)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6)空难事故;

(7)爆炸及恐怖事件;

(8)群众遇险事件。

87、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和上级指令,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88、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参加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公安机关的指挥下实施,并应当根据本地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制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采用正确的处置措施,严密组织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9、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在应急救援需要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实行交通管制。

90、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实施水上救援时,救援人员应当佩戴专业救生装具,必要时系安全绳,以小组为单位,不得单独行动;实施潜水救援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并采取安全措施。

91、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当不能确认遇险人员无生还可能时,严禁盲目使用大型挖掘机、铲车、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和可能危及被困人员生命安全的救援方法;

92、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当救援现场有易燃易爆或者毒害物质泄漏、扩散,可能导致爆炸、建筑倒塌和人员中毒等危险情况时,应当根据技术专家的意见和现场救援力量以及技术条件,及时采取冷却防爆、稀释中和、堵漏输转、关阀断料、加固排险、破拆清障、排烟送风等措施,尽快排除险情。

93、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结束时,应当对受到污染的人员、装备及场地进行洗消,并妥善处理洗消后的污水。

94、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主要承担下列重大活动现场消防勤务:

(1)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以及重大群众集会;

(2)大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

(3)其他需要现场消防安全保卫的重要活动。

95、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建立健全战勤保障制度,完善战勤保障体系,做好执勤战斗的装备、物资、生活、医疗和技术等各项保障工作。

96、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实行每战必评制度。执勤战斗任务完成后,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地进行战评与总结,不断改进执勤战斗工作。

97、执勤战斗条令规定,战评组织通常分为中队、大队、支队、总队、公安部消防局五个层次。

98、执勤战斗条令规定,战评一般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受理报警、力量调度和出动情况;

(2)灾情的发展变化、作战方案以及采取的战术技术措施情况;

(3)各环节的组织指挥、战斗行动、协同作战和战斗保障情况;

(4)现场纪律、战斗作风与完成任务情况;

(5)主要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

99、执勤战斗条令规定,战评通常按照察看现场、观看录像、介绍情况、提问答疑、分析点评、总结讲评的程序进行。

100、执勤战斗条令规定,对于在执勤战斗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应当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在执勤战斗中严重失职、失误、畏缩不前或者违反纪律的人员,应当视情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101、执勤战斗条令规定,本条令适用于公安消防部队,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可参照执行。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

102、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是指公安消防部队依法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各项勤务活动。主要包括: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03、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必须遵循“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快速反应,快速调派力量,正确判断灾情,科学决策,及时采取有效措

施营救遇险人员,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危害。

104、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各级指挥员的指挥职责是:组织搜集、上报现场情况,确定抢险救援技、战术措施,部署作战任务,组织协同作战,落实安全保障。

105、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组织指挥应当坚持“统一指挥、逐级指挥”的原则;紧急情况下,可实施越级指挥。上级指挥员到达现场后,应当实施组织指挥或者授权指挥。

106、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抢险救援力量编成一般以消防中队为基本作战单位,以作业组为基本作战单元,每个作业组人员不得少于3人,并应确定1名组长负责;必要时,还须安排掩护、预备力量。

107、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当调派防化救援车、洗消车、泡沫车等特种车辆和防护、侦检、警戒、堵漏、输转、洗消等特种器材、设备和药剂,并视情报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公安、石化、卫生、环保、气象等相关部门及单位救援力量参与处置。

108、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处置建筑倒塌事故,应当调派抢险救援车、举高车等车辆和生命探测、漏电检测、燃气侦检、救生、破拆、牵引、起吊、支撑等特种器材、设备,并视情报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建设、公安、卫生、通信、供气、供电、供水等相关部门及单位救援力量参与处置。

109、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处置交通事故,应当调派抢险救援车、泡沫车等特种车辆和侦检、警戒、破拆、救生、牵引、起吊等特种器材,并视情报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公安、交通、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及单位救援力量参与处置。

110、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群众一般求助的救援力量编成原则上以辖区中队力量为主。必要时,可按程序规定调派相应增援力量参与。

111、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基本程序接警出动,侦察检测,设置警戒,安全防护,抢救人员,排除险情,清场撤离,信息发布。

112、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战斗,必须做好战斗、生活和医疗等保障工作。

113、石油气是常见的易燃易爆气体,主要用于石油化工原料,也可用作燃料。在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极易导致燃烧爆炸和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4.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稀、丁烷、丁烯等,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石油气通过加压或降温以液态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即为液化石油气。

115、液化石油气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体积扩大250-350倍左右;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1、5-2(比空气重),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0、5(比水轻);在空气中扩散较慢,易向低洼地区流动和积聚,爆炸极限为5%-33%。

116、液化石油气一般为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属于低毒类。常见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严重时出现麻醉状态和意识丧失。液化石油气一般加有特殊臭味的醛类或硫化物,便于察觉该气体的存在。

117、液化石油气事故特点

(1)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

(2)易发生爆炸燃烧。

(3)燃烧猛烈,爆炸速度快。

(4)处置难度大,要求高。

118、液化石油气泄漏处置程序与措施事故处置:侦察检测、疏散警戒、禁绝火源、安全防护、生命救助、技术支持、现场供水、稀释防爆、关阀堵漏、输转倒罐、主动点燃、现场清理。

119、侦察检测阶段要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120、液化石油气泄漏处置中要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落实防静电措施。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戴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121、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三级。

122、液化石油气若呈液相沿地面流动,可采用中倍数泡沫覆盖,降低其蒸发速度,缩小气云范围。操作时,要防止因泡沫强力冲击而加快液化石油气的挥发速度。对于聚集于建筑物和地沟内的液化石油气,可打开门窗或地沟盖板,通过自然通风吹散。同时还可采用防爆机械送风进行驱散。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防止因强水流冲击而造成静电积聚、放电引起爆炸。

123、液化石油气泄漏处置行动要求

(1)正确选择停车位置和进攻路线。

(2)行动中要严防引发爆炸。

(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仪器检测。

(4)合理组织供水,保证持续、充足的现场消防供水,对液化石油气容器和泄漏区域保持不间断的冷却稀释。

(5)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域的下水道或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储罐两端等处滞留,防止爆炸冲击造成伤害。

(6)做好医疗急救保障。

(7)调集一定数量的消防车在泄漏区域附近集结待命。

124、消防车要选择上风方向的入口、通道进入现场,停靠在上风方向的适当位置。进入危险区的车辆必须戴防火罩。使用上风方向的水源,从上风、侧上风方向选择进攻路线,并设立水枪阵地。指挥部应设置在安全区。

125、现场气体浓度接近爆炸浓度极限,事态未得到有效控制,险情加剧,危及救援人员安全时,要及时发出撤离信号。一线指挥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不经请示,果断下达紧急撤离命令。紧急撤离时不收器材、不开车辆,保证人员迅速、安全撤出危险区。

126、氯气理化性质:氯气为黄绿色有刺激性味的气体。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2、48(比空气重),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1、47(比水重)。氯气易溶于水和碱溶液。液氯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扩大约400倍。氯气是强氧化剂,本身不燃,能助燃。在日光条件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氯气能与乙炔、乙醚等大多数有机物和松节油、氨、金属粉末等物质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127、氯气泄漏事故特点:

(1)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

(2)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

(3)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128、氯气泄漏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安全防护、生命救助、技术支持、

转移危险物品、现场供水、稀释降毒、关阀堵漏、输转倒罐、化学中和、浸泡水解、洗消处理、现场清理。

129、氯气泄漏处置中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对事故现场和可能扩散区域内能够与氯气发生化学反应的乙炔、氢气等危险化学品和易燃可燃物体,能转移的立即转移,难以转移的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发生激烈反应或爆炸。

130、氯气泄漏事故行动要求:(一)在泄漏区域的上风方向设置指挥部和停放救援车辆,并保持适当距离。(二)进入警戒区作业的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严格按照防护等级进行个人防护,并使用喷雾水枪对救援人员进行掩护、(三)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仪器检测,及时掌握灾情发展变化情况。(四)要注意观察、掌握参与救援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跟踪检查。(五)液氯生产、储存装置发生泄漏,主要由事故单位专业人员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公安消防力量进行协助、掩护和监护。131、氨气理化性质,氨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具有毒性、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0、6(比空气轻),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0、82/-79℃(比水轻)。氨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爆炸燃烧,爆炸极限为15、7-27、4%。若遇高热,存储容器内压力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氨在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3。

132、氨气泄漏事故特点

(1)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

(2)易发生爆炸燃烧。

(3)毒性强,处置难度大。

133、氨气泄漏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禁绝火源、安全防护、生命救助、技术支持、现场供水、稀释降毒、关阀堵漏、输转倒罐、化学中和、浸泡水解、洗消处理、现场清理

134、氨气泄漏处置行动要求

(1)应从上风、侧上风方向选择进攻路线,设置水枪阵地。

(2)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严格按照防护等级进行个人防护,并使用喷雾水枪进行掩护。

(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

(4)要掌握救援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跟踪检查。

(5)主要由事故单位专业人员进行处置,公安消防力量进行协助、掩护和监护。135、用作燃料的可燃气体统称为燃气。因产生方法不同,城市燃气主要有天然气、石油气和煤气。煤气和天然气属易燃易爆气体,有一定毒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极易导致燃烧爆炸和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36、燃气理化性质,煤气为无色无味的可燃气体,主要由烃类、氢气和一氧化碳等组成。煤气不溶于水,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0、4-0、6(比空气轻),爆炸极限为4.5-40%。遇火源、热源有着火爆炸危险,遇氧化剂剧烈反应。吸入高浓度煤气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和缺氧,易造成人窒息致死。天然气为无色无味的易燃气体,其83%-99%的成分为甲烷。天然气液态相对密度(水=1)约为0、45,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扩大600倍,爆炸极限为5%-14%。遇火源、热源有着火爆炸危险,与氯气、次氯酸、液氧等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吸入高浓度的天然气能造成人窒息死亡。

137、城市燃气事故特点

(1)极易发生爆炸燃烧。

(2)突发性强,危害后果严重。

(3)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

138、燃气泄漏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禁绝火源、安全防护、生命救助、技术支持、现场供水、稀释驱散、关阀堵漏、输转倒罐、现场清理。

139、易(可)燃液体特性表现为易燃性、蒸气的爆炸性、受热膨胀性、流动性、带电性和毒害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极易发生爆炸燃烧和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40、易(可)燃液体事故特点

(1)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2)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3)污染环境,不易洗消。

141、易燃可燃液体泄漏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禁绝火源、安全防护、生命救助、技术支持、现场供水、稀释防爆、关阀堵漏、输转倒罐、水上泄漏处置、洗消处理、现场清理。

142、易燃可燃液体泄漏处置行动要求

(1)指挥部的设置、救援车辆停放,应与危险区保持适当距离,避开地势低洼处,并设在上风、侧上风方向。

(2)行动中要严防引发爆炸。

(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检测。

(4)抢险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并严格按照二、三级防护等级进行个人防护。

(5)生产、储存装置发生泄漏,主要由事故单位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公安消防力量进行协助、掩护和监护。

143、油气井喷事故特点

(1)压力大。

(2)噪声大。

(3)毒性大。

(4)点火能量小。

(5)水源缺乏。

(6)保障困难。

144、油气井喷处置程序与措施:准备工作、确定供水方案、作战行动。

145、油气井喷处置行动要求:

(1)抢险作业中,官兵不要接近高压、高温管线,不得盲目对其出水冷却。

(2)在适当地点设置CH4、H2S气体检测点,全程进行检测。

(3)进入警戒区的人员实施二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

(4)救援力量应从上风方向进入事故现场,在安全地带集结,并调整好车辆朝向。

(5)要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爆措施。

(6)抢险人员要熟悉现场制订的警报信号,掌握出现险情时的撤离路线和联络方式。

(7)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其他危险源扩散。

(8)救援人员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工作,及时调整力量部署,定时组织轮换。146、放射性物质用途广泛,常用于军事、能源、科研、医学、生物等领域。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毒害性、不可抵制性、易燃性和氧化性。

147、放射性物质事故特点:事故隐蔽性强、易造成较大面积放射性污染、危害周期长、易造成辐射性生物效应、处置技术要求高。

148、放射性物质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安全防护、疏散救人、技术支持、控源排险、洗消处理、现场清理。

149、放射性物质处置行动要求

(1)处置放射性物质事故必须在核工业专家和事故单位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下进行。

(2)严格落实防护措施。

(3)动态监测受辐射剂量。

(4)放射源物质虽未泄漏,但在检测移动过程中也应尽量缩短时间,避免因接触时间过长而受到伤害。

(5)救援任务完成后,对参加救援的人员和器材必须进行及时洗消,避免二次污染。

(6)检查确认现有防护器材对α、β、γ射线辐射的防护能力。

(7)救援人员不得擅自操作任何放射性装置和设备。

150、沙林理化性质沙林纯品为无色液体,工业品为黄色,有微弱的水果味。沙林易挥发,沸点为158o C,凝固点为-56o C,液态相对密度为1.0943-1.1102g/cm3(20o C),蒸气相对密度为4.83,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如酸、醚、苯)可溶合,易被活性炭等物质吸附。沙林常温下性质稳定,分解很慢。在中性水中水解很慢,加温、加碱可将其毒性迅速破坏,产物均为无毒物质。因此,可用氢氧化钠、氨水等碱性物质进行消毒。

151、沙林事件特点

(1)突发性强,危害大。

(2)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

(3)易造成交叉感染。

(4)政治影响大。

(5)救援难度大。

152、沙林事件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安全防护、疏散救人、全力控毒、洗消处理、现场清理。

153、沙林事件处置行动要求:

(1)毒剂事件的处置必须坚持“划定区域,疏散救人,有序处置,确保安全”的处置原则。(2)参战人员要严格遵守毒区行动规则。

(3)保护好毒源现场,并做好毒区标志。

(4)要严防染毒人员走散,酿成交叉中毒事件。

(5)要落实好防护措施。

(6)抢险作业人员一旦染毒或需离开毒区时,必须进行洗消。

154、交通事故救援事故特点

(1)事故发生频率高,成因多样,连锁性强。

(2)社会影响大,人员伤亡重,易造成次生灾害。

(3)车辆损毁严重,救援技术性强、难度大。

155、交通事故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安全防护、处置措施、现场清理。

156、交通事故处置行动要求

(1)救援人员在处置过程中必须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2)迅速抢救人员生命,并及时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3)处置高架路(桥)交通事故时,同一消防站出动的车辆不能同一方向驶向事故现场,应从不同的入口进入,相向驶向现场。

(4)救援车辆可在交警或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反向占用车道,快速抵达事故现场。

(5)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先携带轻便的破拆、救生、起重等器材装备,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

(6)对伴随有危险化学品泄漏、燃烧或爆炸的交通事故,应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展开抢险救援行动。

(7)处置高速公路事故时,应在事故区域前、后方500米处设置明显的警戒和事故标志。157、铁路交通事故是指:由于异常突发状况导致列车脱轨翻车,调度误差造成列车间相撞、机动车穿越铁道口与列车发生相撞,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158、铁路交通事故特点

(1)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大;

(2)极易造成次生灾害;

(3)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4)救援难度大。

159、一般列车相撞事故,应按出动计划迅速调派辖区中队和特勤中队的抢险救援、水罐、泡沫等消防车辆,以及破拆、起重、警戒、救生、救护、防护、通信等器材、设备到场。夜间交通事故处置,应调集照明车或照明设备到场。灾情较重的铁路交通事故,应迅速调集特勤中队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增加泡沫、干粉、水罐车的调集数量。

160、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应按预案要求迅速调集城市特勤大队、增援消防部队和跨区域特勤力量,并及时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铁路、交通、安监、卫生、环保等单位的力量到现场协同处置。

161.铁路交通事故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救援准备、现场警戒、安全防护、处置措施、现场清理。

162、铁路交通事故处置侦察检测:

(1)掌握事故车辆受损、人员伤亡和被困、周边区域等情况;

(2)掌握装载的危险化学品性质、数量以及发生泄漏、爆炸、燃烧的可能性;

(3)检测有无气体泄漏,是否达到爆炸浓度极限;

(4)查明实施破拆、救生、堵漏、输转等途径;

(5)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

163、铁路交通事故处置安全防护:抢险救援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若有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根据危险化学品性质,确定防护等级。设置现场安全员,对进入警戒区的救援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

164、船舶事故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救援准备、安全防护、处置措施、现场清理。

165、对未沉没的事故船舶,有条件的应尽可能牵引至码头再行处置。

166、对靠岸的事故船舶,可利用船只本身的扶梯或架设消防梯、使用云梯车等搭设、开辟救援通道,疏散抢救遇险人员。

167、难以拖靠码头的事故船舶,救援人员应组织遇险人员向消防艇或其他船只疏散。必要时可使用救生艇,向落水人员抛投救生圈、绳索、救生衣等方法实施救人。施救中应按照就近的先救、伤病员先救、老弱妇幼先救的原则进行。

168、若船舶在水域中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设法组织堵漏或转移剩余物质。169、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应使用围油栏围堵,控制漂浮范围。采取回收措施,少量的可使用吸附材料吸附,转移处置。

170、船舶事故行动要求

(1)加强同公安、海事、航运、打捞、港务、卫生、海军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

救援行动。

(2)处置外籍船舶事故,必须在该船舶提出救援请求并得到当地政府和外事部门的批准后,方可登船救援。

(3)救援人员要作好个人防护,确保行动安全。

(4)救援的消防船(艇)和其他船舶必须在上风方向停泊,与事故船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5)利用船(艇)救助落水人员时,应与落水人员保持适当距离,防止船桨、螺旋浆伤人。

(6)合理选择射流,防止因射水过量,导致事故船舶倾斜翻沉。

(7)要认真组织清场和打捞,妥善保管打捞的各种物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移交。

(8)对于涉外船舶的救援要严守国际公约,避免引发争端。

171、飞行器事故泛指飞机、飞艇、热气球、动力伞、航天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器在开始起飞至着陆期间所发生在空中或地面不能安全着落而迫降、撞机、爆炸、解体、坠落等事故。

172、飞行器事故特点

(1)成灾率高,人员伤亡严重。

(2)失事地点不确定,救援困难。

(3)易引发次生灾害。

173、飞行器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救援准备、生命救助、排除险情、现场清理。

174.飞行器处置行动要求:

(1)公安消防部门作为参与救援力量,要加强同民航消防部门协同配合。

(2)若飞机失事发生在河流、海域时,还应携带救生衣、救生圈及橡皮艇、冲锋舟等水上救援装备。

(3)要注意检查飞行器是否存有未爆炸的油箱。

(4)进入内部救助被困人员时,不得随意破拆飞行器结构,要选择正确的破拆位置和营救手段。

(5)对于涉外飞行器的救援要严守国际公约,避免引发争端。

175、公路、铁路隧道事故是指汽车或列车在山岭、河道、城市、地下的隧道中发生的车辆相撞、列车出轨、隧道垮塌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176、公路、铁路隧道事故特点:

(1)交通设施容易受损,造成交通中断。

(2)交通工具因堵塞而疏散困难,致使人员伤亡。

(3)易发生连锁爆炸,扩大灾情。

(4)发生爆炸燃烧,引起隧道结构损坏或垮塌。

(5)救援难度大,参战力量多,处置时间长,运送救援器材困难。

177、公路、铁路隧道事故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安全防护、救援准备、处置措施、现场清理。

178、公路、铁路隧道事故行动要求:

(1)进入隧道内的救援人员一定要精干,加强个人安全防护,并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进攻。

(2)救援中,应以抢救人命为主要任务,以内部处置为主要措施,及时消除险情,恢复交通。

(3)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先携带轻便的破拆、救生、起重等器材装备,迅速赶赴事故点进行救援。

(4)处置隧道交通事故,一般作战时间都比较长,应有备有替换力量,并适时组织作业人员进行轮换。

(5)进入隧道内部作业人员,要随时观察隧道构件变化,防止突然垮塌威胁救援人员安全。

179、地铁事故特点:

(1)地铁构筑在地下,结构复杂。

(2)地铁人员集中,疏散出入口少,通道曲折难行,易引发大量人员伤亡。

(3)地铁事故投入的救援力量多、协调配合困难、装备利用受限。

180、地铁事故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警戒疏散、安全防护、救援准备、处置措施、洗消处理、现场清理。

181、地铁事故处置行动要求:

(1)进入地铁的救援人员一定要精干,加强个人安全防护,严格掌握空气呼吸器使用时间,并及时组织力量替换。

(2)要将抢救人员作为救援行动的主要方面,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救助遇险被困人员,并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3)进入内部的救援人员,要随时观察隧道变化,防止垮塌威胁救援人员安全。

(4)发生火灾,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扑救,并采用各种排烟方法和手段,降低烟雾浓度,增加作业能见度。

(5)灭火行动受阻时,要组织强水流进攻,喷雾水交替掩护进攻,到达事故点扑灭火灾,抢救人命。

(6)所有参战车辆及人员严格按照抢险救援方案展开行动,不得盲目行动。

(7)对伴随有化学灾害事故的事故,应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进行。

(8)发现可疑物品时,不得擅自移动。

(9)要加强与地铁运营、环保防疫、医疗急救、化工企业、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

(10)信息发布由政府新闻部门归口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182、建筑物垮塌事故是指由于人为、气象、地质、恐怖、犯罪、工程质量等因素造成建(构)筑物的整体或局部垮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183、地面建筑垮塌事故垮塌因素:

(1)承重的梁、柱、楼受损引起建筑垮塌。

(2)可燃气体泄漏爆炸引起建筑垮塌。

(3)爆炸性物品爆炸引起建筑垮塌。

(4)飞机等交通工具冲撞造成建筑垮塌。

184、地面建筑垮塌事故特点

(1)突发性强,人员逃生困难。

(2)内部设施设备损坏严重,难以正常运转。

(3)易发生二次倒塌,引发次生灾害。

(4)需要的救援力量多,情况复杂,救援难度大、时间长,大型救援装备使用困难。

(5)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大。

185、地面建筑垮塌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救援准备、处置措施、现场清理。

186、地面建筑垮塌处置行动要求:

(1)加强同公安、安监、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协同配合开展救援行动,必要时请调武警和驻地部队进行支援。

(2)视情按照“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救援。

(3)一旦发现垮塌征兆要立即发出警示信号,救援人员要迅速、安全撤离现场,防止造成人员伤亡。

(4)救援人员不得进入结构已经明显松动的建筑内部,不得登上已经受力不均的阳台、楼板、屋顶等部位,不得擅自钻入非稳固支撑的建筑废墟下方。

(5)在救援初期,一般不得使用铲车、吊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车辆清理现场。

(6)采用起重设备救人时,必须认真研究受力情况。

(7)使用切割装备破拆时,必须确认现场无易燃、易爆物品。

187、地下建筑坍塌事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地下建筑物变形坍塌,对人员生命构成损害的灾害。地下建筑主要有防空工程和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及广场等民用、商用设施。188、地下建筑坍塌原因

(1)地下建筑在施工中支撑不牢固。

(2)可燃气体或爆炸物品爆炸引起建筑坍塌。

(3)因工程质量问题,承重的构件损坏而引起局部坍塌。

189、地下建筑事故特点

(1)被困人员疏散困难,难以深入内部实施救援,作业空间狭小、危险。

(2)地下建筑内部布局复杂,人员行动困难。

(3)地下建筑坍塌造成次生灾害产生新的险情。

190、地下建筑坍塌处置程序与措施侦察检测、救援准备、处置措施、现场清理。

191、地下建筑坍塌行动要求

(1)加强同公安、安监、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协同展开救援行动,需要时请调武警和驻地部队支援。

(2)视情按照“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救援。

(3)进入地下的人员要精干,必要时施放安全绳进行保护。

(4)一旦发现坍塌征兆要发出警示信号,救援人员要迅速、安全撤离现场,防止造成人员伤亡。

(5)在确保建筑和埋压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可在直通地下的出入口或部位处使用吊车等设备配合救援行动。

(6)地下不宜使用喷雾水稀释驱散,以防造成积水、泥浆流泻,影响坍塌结构,危及被埋压人员的生命安全。

(7)遇有坍塌物件挤压人员,生命难以支撑时,应由医疗急救人员深入内部,对被挤压的腿或手臂作截肢手术,以保全被困人员生命。

(8)使用切割装备破拆时,必须确认现场无易燃、易爆物品。

192、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是指正在进行的土木建筑工程,因施工质量问题、施工技术要求误差、地质情况复杂或某些外力作用,发生的局部或整体倒塌而造成的灾害。新建工程因支撑立柱的工程质量问题或在整体浇注时,因负荷太重等因素也极易引起建筑物坍塌。193、倒塌因素

(1)建筑设计失误。

(2)屋架结构破坏。

(3)施工质量低劣。

194、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特点

(1)事故发生突然。

(2)工程通道少、结构简易,人员疏散困难。

(3)施工人员多,事故伤亡大。

(4)废墟情况复杂,救援行动艰难。

195、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侦察检测:

(1)了解垮塌建筑的结构、高度、层数、面积、现场施工格局等情况。

(2)询问知情者建筑倒塌的原因和时间。

(3)了解遇险人员的数量及被埋压的部位。

(4)了解现场周边环境和道路交通情况。

196、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救援准备

(1)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行交通管制。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

(3)进行分工部署,强调安全纪律,提出行动要求。

(4)救援人员落实安全防护,准备抢险救援器材。

(5)征求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处置意见,协同配合开展救援行动。

197、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处置措施

(1)清理倒塌建筑边缘部位的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和其它堆放物品,建立抢险救援平台和救援车辆通道,开展救援行动。

(2)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机器人等装备,采取听、看、敲、喊等方法,确定被埋压人员的数量及具体位置。

(3)使用破拆、切割、起吊等装备进行救援,并用手刨、抬、撬等方法配合施救。

(4)调用市政部门的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运输车等机械设备,对建筑倒塌堆垛边清理、边搜寻人员。

(5)对救出的受伤人员,以医疗急救部门为主实施现场急救,伤情较重的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198、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现场清理

(1)协同公安、事故单位,使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再次对现场进行搜索确认。

(2)清点人员、检查有无人员受伤,收集、整理器材装备,作好记录。

(3)确认现场救援完成后,将现场移交公安机关或事故单位。

199、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行动要求

(1)加强同公安、安监、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协同开展救援行动,需要时请调武警和驻地部队支援。

(2)视情按照“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救援。

(3)一旦发现坍塌征兆要发出警示信号,救援人员要迅速、安全撤离现场,防止造成人员伤亡。

(4)施工中建筑在混凝土浇灌时发生坍塌,要组织人员快速清理灌浆,抢救被埋人员。

(5)在实施救援时要预防相连部分的二次倒塌。

(6)发生倒塌后要在人员的工作部位加强搜索。

(7)在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铲车、吊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清理现场。200、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是指建筑物发生火灾后,因工程质量问题或燃烧时间长,使承重结构丧失承重能力,导致部分或整体倒塌的灾害。

201、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因素

(1)高温作用。

(2)超重荷载作用。

(3)低劣工程质量。

202、多层砖木结构建筑在火灾中倒塌,往往是烟火突破外壳,屋顶整体塌落,徒留四壁内部物品烧尽。

203、大型钢屋架建筑在火灾中倒塌,高温使局部先软化塌落,再发生连带性整体跨塌,墙壁也向内倾倒牵缠在一起。

204、钢筋混凝土建筑在火灾中倒塌,楼板在高温作用下出现沙化现象,钢筋外露在高温作用下失去强度。

205、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特点

(1)事故发生突然,难以预防。

(2)事故危害加剧。

(3)救援行动艰难。。

206、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侦察检测

(1)了解倒塌建筑在火场的方位、建筑结构和布局等相关情况。

(2)了解着火建筑倒塌的原因,查明倒塌时灭火力量部署情况,是否有人被埋压以及被埋压人员的数量、大致位置。

(3)了解着火建筑倒塌对火势发展变化的影响。

(4)通过外部观察和仪器检测,判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未垮塌部分是否有再次倒塌的危险及有无燃气泄漏等情况。

(5)了解现场道路交通情况及周边情况。

207、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救援准备

(1)划定或扩大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行交通管制。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

(3)进行分工部署,强调安全纪律,提出行动要求。

(4)救援人员落实安全防护,准备抢险救援器材。

208、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处置措施

(1)着火建筑倒塌后,现场指挥员要立即、彻底清点所有参战人员,查明有无人员受伤或被埋压,及时调整作战部署。

(2)在确认有官兵被埋压后,要查明被埋压人员的大致部位,应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助,争取在第一时间抢救出被埋压的官兵。

(3)倒塌建筑仍残留火势时,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扑救,降低火焰和高温对被埋压人员的危害,但灭火用水不宜过多,不能形成大量积水,以扑灭明火,降低温度为宜。

(4)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机器人等装备,确定被埋压人员的位置,使用破拆、切割、起吊等装备进行救援。

(5)在无法确认压埋人员已无生还可能时,禁止使用铲车、吊车、推土机、挖掘机、运输车等大型机械设备清理现场。

(6)对救出的受伤人员,以医疗急救部门为主实施现场急救,伤情较重的应立即送往医院

专职消防队队员入职考试

专职消防队队员入职 理论知识考试题 一、判断题:(10题,每题3分) 1、消防给水系统管道,泡沫系统管道应涂成黄色。() 2、电气设备发生火灾时,可以用C02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扑救。(√) 3、使用空气呼吸器前应检查压力是否正常;(√) 4、室内消火栓安装在建筑自来水管上,为室内固定消防设备。(×) 5、在气体保护区域内,当工作人员听到声光报警器鸣响时,应迅速离开工作现场。(√) 6、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油类火灾;(×) 7、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报警后,应迅速复位。(×) 8、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应搭乘电梯撤离现场。(×) 9、当#1油罐火灾时,因全力扑救#1油罐,可以暂时不处理#2油罐。(×) 10、在高压电气设备发生火灾时,可使用高压水进行扑救。(×) 二、选择题:(15题,每题2分) 1、下列 C 的初始火灾可以使用ABC干粉灭火器扑救。 A 易燃液体 B 可燃气体 C 带电物体 2、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人应站在(A) A.上风位B.下风位 C.无一定位置 3.如果因电器引起火灾,在许可的情况下,你必须首先(B)

A.找寻适合的灭火器扑救 B.将有开关的电源关掉 C.大声呼叫4.下列哪种灭火器不能用来扑灭油类火灾?(A) A.水剂B.二氧化碳粉剂C.泡剂 5.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地方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可能造成的危险是 (B) A.中毒 B.缺氧 C.爆炸 6.扑救可燃气体火灾,应____灭火。(C) A.用泡沫灭火器B.用水C.用干粉灭火器 7.当身上衣服着火时,可立即____(C) A.奔跑离开火场,灭掉身上火苗B用手或物品扑打身上火苗 C.就地打滚,压灭身上火苗 8.火警电话、交通事故报警台、急救电话各是什么?(A) A.119122120 B.119120122 C.119110122 9.任何场所的防火通道内,都要装置(B) A.防火标语及海报B.出路指示灯及照明设备 C.消防头盔和防火服装D.灭火器材 10.着火逃生时火焰夹着浓烟。辨别逃离方向时,一定要注意朝(A)迅速撤离。 A.有事故照明或明亮处B.室内C.电梯内 11.以下防止烟气中毒的不正确的方法是(C)。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B.匍匐前进逃离火场C.直起身子往外跑12.灭火器应几年检查一次?(B)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

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 火灾的分类: (1)按可燃物类型A固体火灾B液体或固态可融(石蜡,沥青)C气体火灾D金属火灾E带电火灾F烹饪器具内火灾 (2)按损失程度 ①特别重大火灾: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或一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 ②重大火灾: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五千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③较大火灾: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以上5000万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④一般火灾: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消防工作的特点:社会性、行政性、经常性、技术性消防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消防工作的原则: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 燃烧的条件:(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相互作用 闪点的含义:液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危险越大。根据闪点将可燃液体分为甲类(闪点<28°C的液体)乙类(闪点≥28°C,<60°C的液体)丙类(闪点≥60°C的液体) 爆炸的分类:按性质: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1、表面燃烧2、阴燃3、分解燃烧4、蒸发燃烧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1、蒸发燃烧2、动力燃烧3、沸溢燃烧4、喷溅燃烧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1、扩散燃烧2、预混燃烧烟气的危害性:毒害性、减光性、恐怖性火焰的组成:焰心、内焰、外焰 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的有利方面: 1、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阻止燃烧进行 2、为火情侦查和寻找火源点提供参考依据 不利方面: 1、妨碍灭火和被困人员行动 2、有引起人员中毒和窒息的危险 3、高温会使人员烫伤 4、成为火势蔓延的因素 热传播的途径: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热对流的方式:自然对流、强制对流、气体对流、液体对流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爆炸物:爆炸性、敏感性、殉爆、毒害性 易燃气体:1、易燃易爆性2、扩散性3、物理爆炸性4、带电性5、腐蚀毒害性6、窒息性7、氧化性 易燃液体:1、易燃性2、蒸发性3、热膨胀性4、流动性5、静电性6、毒害性 易燃固体:1、燃点低,易点燃2、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3、自燃性4、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 自燃固体与自燃液体:1、遇空气自然性2、遇湿易燃易爆性3、积热分解自然性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1、遇水易燃易爆性2、遇氧化剂、酸着火爆炸性3、自燃危害性4、毒害性和腐蚀性 氧化性物质:1、强烈的氧化性2、可燃性3混合接触着火爆炸性 有机过氧化物:1、分解爆炸性2、易燃性3、伤害性 水的灭火作用:1、冷却作用2、窒息作用3、稀释作用4、分离作用5、乳化作用 消防射流的类型:1、密集射流2、分散射流(喷雾射流、开花射流) 消防水枪分:1、直流水枪2、喷雾水枪3、开花水枪4、多用水枪5、脉冲水枪 直流水枪口径分:13mm、16mm、19mm 喷雾水枪分:离心式、机械撞击式、簧片式 消防水炮的分类:按安装方式:1、固定式2、车载式3、移动式 按控制方式:1、手动2、电控3液控按电流的分类:1、脉动2、交流3、直流 建筑物的分类:使用性质:1、民用建筑2、工业建筑3、农业建筑

消防安全专业技术实务重点笔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 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 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其中着火分为点燃 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等因素的影响。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 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 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 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 动力燃烧(爆炸)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燃烧的必要条件 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2、氧化剂(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3、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1.直接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 2.间接货源——高温、自燃起火 4、链式反应: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一定的助燃物浓度 一定的点火能量 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 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第二节:燃烧类型 一、燃烧类型分类(闪燃、着火、自燃、爆炸) 1、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闪点即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即燃点。 3、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可将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是指没有外界明火的直接作用,而是受外界热源影响引起的自燃。引起受热自燃的主要原因有接触灼热物体 4、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现象。(压力突变)。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1、闪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意义: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闪点应用: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 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2、燃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燃点与闪点的关系: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

建 构 筑物消防员理论考试 多选题

2014年最新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试题第1篇 第九章初起火灾处置基础知识 下列试题列表包含判断题和选择题 1、在拨打火警电话向公安消防队报火警时,必须讲清发生火灾单位或个人的详细地址、起火物、火势情况和报警人的姓名及电话号码。 正确 错误 2、撤离火场途中如被浓烟所围困时,可采取低姿势行走或匍匐穿过浓烟区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用湿毛巾等捂住嘴、鼻或用短呼吸法,以便迅速撤出浓烟区。 正确 错误 3、在发生火灾疏散物资时,应先疏散受水、火、烟威胁最大的物资。 正确 错误 4、当灭火人员能够接近火源时,应迅速利用身边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将火势控制在初期低温少烟阶段。 正确 错误 5、凡是与火灾有关的留有痕迹物证的场所均应列入火灾现场的保护范围。正确 错误

6、建筑物因爆炸倒塌起火的现场,不论被抛出物体飞出的距离有多远,也应把抛出物着地点列入火灾现场保护范围。 正确 错误 7、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火灾时,都有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正确 错误 8、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正确 错误 9、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正确 错误 10、专职消防人员在扑救初期火灾时,必须坚持“救火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 正确 错误 11、下列关于报警的四种方法,错误的一项是()。 (A)向公安消防队报警

(B)向本单位专职消防队报警,等专职消防队扑救不了时,再向公安消防队报警 (C)向本单位消防控制室报警,召集他们迅速处置初起火灾 (D)向受火灾威胁的人员发出警报,要他们迅速做好疏散准备尽快疏散12、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报警。任何单位、个人应当()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A)无偿 (B)有偿 (C)自愿 (D)自觉 13、拨打火警电话向公安消防队报火警时,必须讲清()、起火物、火势情况和报警人的姓名和所用的电话号码。 (A)发生火灾单位街道名称 (B)发生火灾单位的门牌号码 (C)发生火灾村庄地名称 (D)发生火灾单位或个人的详细地址 14、以下对火灾报警电话描述不正确的是()。 (A)119报警电话是免费的 (B)发生火灾时任何人都有义务拨打119 (C)为了演练,平时可以拨打119 (D)不可以使用单位内线电话分机拨打119 15、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通常不允许人员利用建筑物中的()进行安全疏

消防业务基础理论全年版教案

时间:1月2日 地点:学习室 授课人:XXX 内容: 第一章业务基础理论 第一节燃烧常识 一、火灾的定义 火灾就是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按照燃烧对象、物质燃烧特性和火灾统计管理规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燃烧对象,可分为建筑火灾、露天火灾、交通运输火灾、山林与草原火灾等。依据物质燃烧特性,按照我国国家标准的规定,火灾划分为A、B、C、D四类。 A类火灾:指固定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煤、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醉、乙醉、沥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等火灾。 二、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燃烧,俗称着火,系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苗和(或)放烟的现象。 燃烧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剂和着火源。 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2、助燃剂。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质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为助燃剂。助燃剂可分为氧和空气、其他助燃剂二大类。 3、着火源。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常见的着火源是热能。根据着火源的能量来源不同,着火源可分为: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核能等八种。 必须指出,只有在可燃物和助燃剂充足,着火源有足够的温度和热量,而且三者同时具备并互相作用时,才会发生燃烧。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或者三者没有互相作用,就不会发生燃烧。用“火三角”图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这种关系。 三、燃烧过程 (一)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 1、气体物质的燃烧 气体燃烧,有两种形式,一是扩散燃烧,二是动力燃烧。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叫扩散燃烧(或称稳定燃烧)。这时喷出的气体一边与空气混合,一边燃烧,燃烧过程比较稳定,直到烧完为止,如果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就已混合,遇到火源立即爆炸,这种燃烧叫动力燃烧(或称预混燃烧)。例如,液化石油罐气阀漏气时,泄漏出的气体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遇到着火源,就会以爆炸的形式燃烧,俗称“爆燃”,然后在泄漏处形成稳定燃烧。 2、液体物质的燃烧 液体是一种流动性物质,没有一定形状,挥发性强。不少可燃或易燃液体在正常情况下,其液面上漂浮着一定浓度的蒸气,遇到着火源即可燃烧。易燃和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气体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称蒸发燃烧。其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速度,而蒸发速度又取决于接受的热量。因此接受热量越多,气体蒸发量越大,燃烧速度越快。 3、固体物质的燃烧 固体是有一定形状的物质。它的化学结构比较紧凑,在常温下,都能以固态存在。由于固体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时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固体可以直接受热分解蒸发,生成气体,发生燃烧。有的固体受热后先熔化为液体,然后气化燃烧。如硫、磷等就是这样燃烧的。名种固体物质的溶点和受热分解的温度也不一样,熔点和分解温度比较低的物质容易发生燃烧。 (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 凡是物质燃烧后产生不能继续燃烧的物质,这种燃烧叫完全燃烧。 凡是物质燃烧后产生还能继续燃烧的物质,这种燃烧叫做不完全燃烧。 燃烧完全与否,不仅与空气供给量有关,而且与其同可燃物扩散混合的均匀程度有关,同时还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有关。如空气(或其它氧化剂)供给充足,并与可燃物混合非常均匀,则出现完全燃烧,反之,会出同不完全燃烧。 2、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影响 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叫燃烧产物。其中扩散空气中能被人们看到云雾状燃烧产物,称为烟雾。烟雾中常含有一些燃烧后生成的微粒。物质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物质叫完全燃烧产物;物质不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物质,叫不完全燃烧产物。 在火场上,燃烧产物大部分以气体状态出现,但也有一些呈固态,例如碳的颗粒和燃烧残渣等。 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有很大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有利的方面 1>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完全燃烧产物都是不燃的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如果是封闭空间火灾,随着这些惰性物质的增加,就能相对减少空气中氧的浓度,燃烧速度也会减慢。如果能关闭通风的门窗、孔洞,就会使燃烧减缓,以致停止。 2>为火情侦察提供参考依据。不同的物质燃烧,不同的燃烧温度,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烟的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也是不一样的。根据烟的这些特性征,火场侦察人员可以判断燃烧物质、火灾发展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在火场上,烟雾的流动方向往往是火势发展方向。因此,可以根据烟雾的流动方向和温度、浓度来寻找火源。 (2)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不利的文面 1>引起人员中毒、窒息。燃烧产生的大量的烟和气体,其中不少是有毒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氯化氢等,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等作用。这些燃烧产物妨碍火场上被困人员和灭火人员的正常呼吸,严重时导致中毒、窒息,甚至有生命危险。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笔记标价25元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笔记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等因素的影响。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三、固体燃烧: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第四节燃烧产物完全燃烧产物:CO2、H2O、SO2等。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烟:燃烧产物中的烟主要是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直径一般在10-7至10-4cm之间的极小的炭黑粒子,大直径的粒子容易由烟中落下来称为烟尘或炭黑。炭粒子的形成燃烧产物的危害性:1、燃烧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均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除毒性之外。3、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烟气在火场上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辩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肉眼有极大的刺激性,使人睁不开眼而降低能见度。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一、定义: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伤害二、火灾的

消防工程师消防笔记(自己总结)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和综合能力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有焰燃烧还需具备链式反应自由基。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一定的助燃物(氧化剂)、一定的引火源(温度)和不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第二节燃烧类型 一、燃烧类型分类: 燃烧的 类型 着火 燃烧的开始,出现 火焰为特征 定义可燃物+空气+一定温度和引火源-引起燃烧-着火源离开后继续燃烧 分类 点燃 (强迫着火、引燃) 定义:从外部能源(如电火花)得到能量-使混气 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燃烧波传播 自然 定义: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 类型:(1)化学自然:常温下发生 (2)热自然:可燃物与氧化剂预混+加热(不 是点火) 爆炸 定义 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 放出巨大的能量 特质 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 原因。 说明: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而不是物理爆炸) 三、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闪燃 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一闪即灭)的液 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 意义 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因为越容易达 到)。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 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应用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 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燃点 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外部热源(引火源)使物质(固、液、气)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 所需的最低温度 意义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因为越容易达到) 应用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 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固体的火灾危 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自然点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不需要外部引火源)

流域专职消防队培训考试试题

. 流域专职消防员培训考试试题 (满分100分) 姓名:单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5分) 1.火灾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最突出、危害最大的一种灾难。() 2.消防工作的目的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 3.消防工作应“防为止,救次之,戒为下”。() 4.在火灾预防上要把保护公民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 5.在火灾扑救中要坚持“救人第一”指导思想。() 6.消防工作具有社会性、行政性、经常性、技术性、的特点。() 7.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8.防火和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防”是“消”的先决条件“消”必须与“防“紧密结合。() 9.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是指一切由危险化学品引起的对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失的事故。() 10.地面交通事故分为道路交通事故和铁路交通事故两种。() 11.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高,成因多样,连锁性强。() 12.建筑物坍塌事故具有突发性强,逃生困难,救援难度大、作战时间长,容易

发生二次倒塌、引发次生灾害,社会影响大的特点。() 13.地震灾害主要有突发性强、余震频发、引发多种次生灾害和人员伤亡惨重等特点。() 14.抢险救援处置基本程序主要包括接警出动、侦察检测、设置警戒、安全防护、抢救人员、专业资料word 排除险情、清场撤离等程序。() 15.在化学灾害事故中,根据事故危险危害程度大小,将警戒区划分为严重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安全区四个等级。() 16.救援人员在开展应急救援时,可以采取防爆、防毒、防高温、防触电等必备防护措施。() 17.防护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 18.建筑倒塌事故现场救人应遵循先抢后救、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分类后转送的原则。() 19.建筑倒塌事故现场人员疏散方法有帮扶疏散、协助疏散、转移疏散三种() 20.抢救倒塌建筑中的遇险人员,应着重先救危急人员,后救可缓救人员;先救能看见的人员,后救埋陷在深层中一时不便查找的人员,救援对策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21.救援人员安全防护的手段很多,主要有人员基本防护、特种防护、药物防护、监测防护和操作防护等。() 22.人员基本防护装备分为个人简易防护装具、呼吸防护器材二种() 23.对于一时难以施救出来的人员,应采取喂水、供筑、清洗、撑顶等措施,以减轻被困者痛苦,改善险恶环境,提高生存指数。()

消防业务基础知识

消防业务基础知识 燃烧 1、本质: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链锁反应,也称链式反应, 反应机理: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 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着火源。 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着火能量,相互作用。 着火源: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物发生反应的能量称为着火源,具体分为: 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热能、光能、核能。 2、气体的燃烧方式: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动力)。 液体的燃烧形式:燃烧过程中,液体本身不燃,而是蒸发出来的气体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称蒸发燃烧,也分 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固体物质的燃烧方式:1)蒸发燃烧;硫、磷、钾、沥青、石蜡、松香、萘、樟脑 2)分解燃烧;木柴、纸张、棉、麻、贸、合成橡胶 3)表面燃烧;木炭、焦碳、铜、铁 4)阴燃。 3、燃烧产物: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 对灭火工作的影响:有利方面:1)助燃作用;2)为火情侦察提供依据;不利方面:1)引起人员中毒、窒息;2)会使人员受伤;3)影响视线;4)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 火焰的颜色:可燃物的化学组成不同,供氧量不同,火焰颜色不同 1)氧量在50%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发出不显光(光暗或呈浅蓝色光)火焰;含氧量在50%以下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发出显光(光亮或发黄光)火焰;含碳量在60%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则发出显光、并带有大量黑烟的火焰; 钠——黄色,钾——紫色,钙——砖红色,钡——绿色,锶——红色铜——蓝色,铝——白色,硫——淡蓝色,磷——黄色

4、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少量固体:萘、樟脑、石蜡等)表面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着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闪点: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上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闪点的变化特点:1)同系物闪点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 2)同系物闪点随其沸点的增加而升高;3)多组份的混合液,如汽油、煤油、柴油闪点随其沸程的增加而升高; 4)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一般低于两者闪点平均值; 5)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 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1)根据闪点将可燃液体分为两类:闪点≤45℃为易燃液体,闪点>45℃为可燃液体;2)根据闪点确定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3)根据闪点可确定液体生产、加工、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并采取措施。 5、爆炸: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分类:按爆炸过程的变化: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按爆炸的变化传播速度:化学爆炸可分为爆燃、爆炸、爆震。 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温度叫爆炸浓度下限;遇火源 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温度叫爆炸浓度上限。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1)温度2)压力3)含氧量4)容器5)火源 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1)颗粒度2)挥发成分3)水分4)灰分5)火源强度 6.火灾 按燃烧对象分:1)A类火灾——固体可燃物燃烧引起的火灾;2)B类火灾——油脂及一切可燃液体引起的火灾;3)C类火灾——可燃气体燃烧引起的火灾; 4)D类火灾——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5)带电火灾——带电的电气设备及其他物体燃烧引起的火灾 按损失严重程度分:1)特大火灾。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2)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3)一般火

一级消防工程师_消防安全技术实务_学习笔记(7)

一级消防工程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学习笔记(7)

不燃隔离带≥300mm 门窗耐火≥0.5h 不燃隔离带≥300mm 有空腔 B1 B2—27—B1—100—A 无空腔 { 住宅 B1 B2—27—B1—100—A 其他 B1 B2—24—B1—50 —A 墙体 保温层 防护层 装饰层 内保温 外保温 内保温时:人密油气和疏散场所→A 夹心保温: 外保温:人密场所→A 外墙 { 屋面板:B1—1.0h —B2 保温层 { 内保温时:非A (B1)→厚度≥10mm 外保温时:非A (B1/B2)→首层≥15mm →非首层≥5mm { 屋面板时:非A (B1)→厚度≥10mm 外墙 { 防护层 装饰层-外墙:B1——高度50m ——A 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3 3、 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1 1、基本概念 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5 7、外墙外保温的其他要求 →人密场所→A →除人密 →每层楼板空腔处→封堵 民用建筑装修防火4 →单独建造的地下民用建筑的地上部分→门厅、休息室、办公室→装修材料降低一级 注:除了存放文物、纪念展览物品、重要图书、档案、资料的场所;歌舞娱乐游艺场所;A 、B 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及装有重要机器、仪器的房间。 →无窗房间→提高一级 →使用明火→提高一级 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4 4、内、外墙体和屋面保温材料→A 级 →独立老年人照料设施 →组合建造总建筑面积>500㎡老年人照料设施 5、有空腔/无空腔 6、防火隔离带→每层,A 级,高度≥300mm →屋面、外墙。保温系统B1、B2级→屋面与墙体间, ≥500mm 防火隔离带 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2 2、夹心保温 →保温层与两侧墙体组成→无空腔复合保温结构 →保温材料→B1、B2时→墙体为不燃(A ),厚度≥50mm 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6 7、外墙外保温的其他要求 →电气线路不应穿越→B1、B2保温材料 →穿越时,穿金属管,周围不燃材料保护 →开关、插座电气配件周围→不燃隔热材料防火隔离 难燃PVC 塑料护墙板B1/多彩涂料B1/轻质高强度复合墙板/铝塑板/防火塑料装饰板B1;铝板/木纹金属板装饰/铝扣板;矿棉B1/岩棉B1 民用建筑装修防火3 →面积<100㎡;耐火极限≥2.0h 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门窗分隔→装修材料降低一级 →高层民用建筑的裙房→面积<500㎡的房间→自动灭火系统,耐火等级≥2.0h 防火隔墙和甲级门窗分隔→顶棚、墙面、地面装修材料降低一级 注:除了存放文物、纪念展览物品、重要图书、档案、资料的场所;歌舞娱乐游艺场所;A 、B 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及装有重要机器、仪器的房间。

流域专职消防队培训考试试题

流域专职消防员培训考试试题 (满分100分) 姓名:单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5分) 1.火灾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最突出、危害最大的一种灾难。() 2.消防工作的目的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 3.消防工作应“防为止,救次之,戒为下”。() 4.在火灾预防上要把保护公民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 5.在火灾扑救中要坚持“救人第一”指导思想。() 6.消防工作具有社会性、行政性、经常性、技术性、的特点。() 7.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8.防火和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防”是“消”的先决条件“消”必须与“防“紧密结合。() 9.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是指一切由危险化学品引起的对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失的事故。() 10.地面交通事故分为道路交通事故和铁路交通事故两种。() 11.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高,成因多样,连锁性强。() 12.建筑物坍塌事故具有突发性强,逃生困难,救援难度大、作战时间长,容易发生二次倒塌、引发次生灾害,社会影响大的特点。() 13.地震灾害主要有突发性强、余震频发、引发多种次生灾害和人员伤亡惨重等特点。() 14.抢险救援处置基本程序主要包括接警出动、侦察检测、设置警戒、安全防护、抢救人员、排除险情、清场撤离等程序。() 15.在化学灾害事故中,根据事故危险危害程度大小,将警戒区划分为严重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安全区四个等级。() 16.救援人员在开展应急救援时,可以采取防爆、防毒、防高温、防触电等必备防护措施。() 17.防护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 18.建筑倒塌事故现场救人应遵循"先抢后救"、"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 "先分类后转送"的原则。()

2018《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

2018《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学习笔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 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 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 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 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 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 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 动力燃烧(爆炸) 第四节燃烧产物 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除毒性之外,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烟气在火场上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辩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肉眼有极大的刺激性,使人睁不开眼而降低能见度。

完整word版一级消防工程师重点学习笔记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1.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 2.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 3.直接引火源包括: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不属于直接引火源。 第二节燃烧类型 4.燃烧分为两种,着火和爆炸,点燃和自燃都属于着火。 5.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为丙类。 6.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表面积与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方式及其特点 7.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与预混燃烧。 8.液体燃烧分为闪燃、沸溢、喷溅三个阶段。

固体燃烧分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9. 燃)、动力燃烧(爆炸)。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10.火灾的定义: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1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火灾分为: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或可溶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带电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火灾)。 1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火灾可以分为: 13.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14.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纵火。

专职消防队理论题库

专职消防队理论题库 一、单选题 1、通过道路铺设水带时应垫上( B )。 A、水带挂钩 B、水带护桥 C、水带包布 D、毛毯 2、在消防车的最大供水高度计算时,沿楼梯铺设水带时,登高水带长度为实际供水高度的几倍。( D ) A、1.2 B、1.5 C、1.8 D、2.0 3、火场上从两个和两个以上方位同时向燃烧区域进攻的战术方法称为( B )。 A、堵截 B、合击 C、突破 D、夹攻 4、进入煤气、天然气泄露事故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B)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防护等级不得低于(B)级。 A、一二 B、二二 C、二三 D、一三 5、(C)是指消防队用于火灾扑救和其他灾害事故处置的各种消防车、灭火专用器材和药剂的总称。 A、器材装备 B、执勤器材 C、执勤装备 D、执勤器材装备 6、对难以疏散的物资,应当采取(A)或者使用不燃、难燃材料遮盖等措施加以保护。 A、冷却 B、窒息 C、隔离 D、搬运 7、从建筑外部看不到燃烧部位和火焰时,指挥员应当在组织火情侦察的同时,命令参战人员占领水源,将主要战斗装备摆放在消防车前,做好战斗展开的准备属于( C )。 A、预先展开 B、完全展开 C、准备展开 D、全面展开 8、火势迅速蔓延难以控制时,可以在火势蔓延的( A ),根据火势蔓延的速度,选择适当位置拆除毗邻火灾现场的可燃建(构)筑物,开辟隔离带,阻断火势蔓延。 A、主要方向 B、可能方向 C、左侧方向 D、右侧方向 9、某火场周边水源缺乏,水源距火场约1500米,最好采取(B)方式供水。 A、接力供水 B、运水 C、并联供水 D、耦合供水 10、当发生火灾的建筑物或者局部出现倒塌的危险,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妨碍灭火战斗行动时,可以进行(A)。 A、破拆 B、撤离 C、放弃 D、灭火 11、(A)储存场所发生火灾时,严禁射水灭火。 A、忌水物质 B、贵重物资 C、军事物资 D、难以搬运物资 12、在现场急救中,一般应灵活掌握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D )的顺序,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A、先老后幼 B、先多后少 C、先难后易 D、先近后远 13、窒息灭火的主要灭火机理是(C)。 A、减少可燃物 B、降低温度 C、降低氧浓度 D、降低燃点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模拟考试卷(基础理论)及答案答案与解析一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模拟考试卷(基础理论)及答案答案与解析一 姓名:__________ 指导: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模拟试卷(基础理论)及答案解析一 1【单选题】雨淋系统主要由()、雨淋阀启动装置、雨淋阀组、管道及供水设施等组成。 闭式喷头 开式喷头 玻璃球喷头 水幕喷头 正确答案:开式喷头 解答指引:根据《基础知识》第228页,结合题意,本题应选“开式喷头”,其他项均可排除。江南博哥 2【单选题】对于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的水平防火分区,防火墙上确需开设门、窗、洞口时应为()防火门、窗。 甲级 乙级 一级 二级 正确答案:甲级 解答指引:根据《基础知识》第113页,结合题意,本题应选“甲级”。 3【单选题】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m。 24

36 60 75 正确答案:60 解答指引:根据《基础知识》第117页表4-5-4注1,结合题意,本题应选“60”。4【单选题】干粉灭火系统由干粉储存装置、输送管道、喷头等组成。其中,干粉储存装置内设有启动气体瓶组、驱动气体瓶组、()、干粉储存容器、阀驱动装置、信号反馈装置、安全防护装置、压力报警及控制装置、输送管道、喷头等组成。 减压装置 制冷装置 检漏装置 灭火控制盘 正确答案:减压装置 解答指引:根据《基础知识》第260页,结合题意,本题应选“减压装置”,其他项均可排除。 5【单选题】()一般由灭火剂瓶组、驱动气体瓶组(可选)、容器阀、减压装置、驱动装置、集流管(只限多瓶组)、连接管、喷嘴、信号反馈装置、安全泄放装置、控制盘、检漏装置、管路管件、柜体等部件组成。 管灭火系统 预制灭火系统 单元独立灭火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