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2.2第四章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第二课时

4.2.2第四章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第二课时

4.2.2第四章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第二课时
4.2.2第四章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第二课时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绿色化学的概念。

2.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升综合利用化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加强环保意识并培养绿色化学的理念。【教学难点】

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绿色化学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启发、阅读、分组讨论与交流、归纳总结等。

【教学用具】

实物、模型、图表、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消耗大量的能源。在得到所需的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新课教学

第二课时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前言: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环境污染的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二、化学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环境情况进行监测:对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进行分析和鉴定。

2.治理三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进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3.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化学

三、介绍几类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

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有:SO 2、NO、NO 2、H 2S、C x H y 、粒子状污染物、氟化物(F)、

铅及其化合物(Pb)、挥发性有机物和放射性元素等。SO 2、NO、NO 2等物质主要来源于用煤、

硝酸工业、硫酸工业、汽车尾气等。它们可以形成酸雨(酸雨是指pH≤5.6的酸性降水,其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属于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使湖泊水质酸化,毒害水生物、植物,以及使土壤酸化,破坏农作物、森林等;氟化物(F)、氮氧化物可以破坏臭氧层。CO、NO 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动物因缺氧而死亡。NO、NO 2、CO、C x H y 等还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

成。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也有少量通过接触和刺激体表进入人体。人体吸入的空气经过鼻腔、咽部、喉头、气管、支气管后进入肺泡,并在肺泡上进行气体交换。当血液通过肺泡毛细管时,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含氧的血液被输送到人体各部分,供人体组织和细胞新陈代谢用。如果生活在烟雾迷漫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就会溶于体液或沉积在肺泡上,轻者会使上呼吸道受到刺激而有不适感,重者会引起疾病,使呼吸道和肺功能损害,引起病变。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三种。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典型的急性中毒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首都伦敦市上空烟雾弥漫,煤烟粉尘积蓄不散,造成了震惊一时的烟雾事件。这起事件使4000名健康市民因此死亡。在毒雾事件之后的两个月内,8000名患肺部疾病的人也因吸入过多的有毒物质而停止呼吸。据调查.英国伦敦从1873年一1962年共发生过6次重大的烟雾公害事件,每次都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发病,甚至死亡。直至1965年以后,伦敦由于采取了排烟脱硫等治理措施,才没再出现烟雾杀人的事件。

治理:调整资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等),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对燃料进行脱硫使用),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对废气进行回收净化再利用等。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制定标准、加强监测。

2.水体污染

水污染的来源: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用水、生活污水。

水污染的危害: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水体被污染必将影响整个地球的环境,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

(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

砷、铬、铵类、苯并芘等,可诱发癌症。

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日本水俣病: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含无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体,使水俣湾的鱼中毒,人食鱼后受害。在先后几年中河流下游汞中毒者达一千多,死亡一百多人,2万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受害者的症状有:神经衰弱、痴呆和视力下降,成年人小脑、大脑半球受损严重。胎儿患类似脑性麻痹,3至4岁仍然表情漠视、流口水、不会吃食、不会爬、语音发育迟缓。)

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

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

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

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

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农业使用污水,使

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

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

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

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

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

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

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由于水的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如蓝藻、绿藻、硅藻等)的迅猛生长,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赤潮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

现象。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

呈现出不同颜色。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如: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

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

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治理

(1)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如采矿业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工业生产中的高炉渣、钢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人畜粪便;核工业及某些医疗单位的放射性废料;城市垃圾等等。若不及时清除,必然会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导致蚊蝇孳生、细菌繁殖,使疾病迅速传播,危害人体健康。

(2)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是卫生填埋、堆肥和回收利用三种方式。

回收利用废旧合成材料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熔融再生重新做成多种有用的材料;二是采用热裂解或化学处理的方法使其分解,用于制备多种化工原料;三是将废旧合成材料作为燃料使用。

四、化学与环境知识总结

五、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不仅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不产生污染;并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助剂和催化剂,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身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绿色化学化工的目标是寻找充分利用原材料和能源,且在各个环节都洁净和元污染的反应途径和工艺。对生产过程来说,绿色化学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绿色化学旨在减少从原料的加工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周期的不利影响。

绿色化学示意图

[课堂练习1]

[答案]以乙烯为原料通过氯代乙醇法生产环氧乙烷,其原子利用率为:

采用银催化一步合成环氧乙烷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要发展绿色化学意味着要从过去的污染环境的化工生产转变为安全的、清洁的生产。

清洁生产的重点在于:①设计比现有产品的毒性更低或更安全的化学品,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②设计新的更安全的、对环境良性的合成路线,例如尽量利用分子机器型催化剂、仿生合成等,使用无害和可再生的原材料;③设计新的反应条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以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危害。

[课堂练习2]

绿色化学对于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变成所需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下列

几种生产乙苯的方法中,原子经济性最好的是(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A

+C 2H 5Cl→+HCl B

+C 2H 5OH→+H 2O C

+CH 2=CH 2→

D →+HBr;+H 2→

解析:依据题目中的信息要点:“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变成所需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观察四个选项中的化学方程式,找出“零排放”的反应(C)

答案:C

[课堂练习3]

某工厂利用铜屑制硝酸铜。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哪种最好?

解析及答案:利用铜屑制硝酸铜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铜与浓硝酸反应;铜与稀硝酸反应;铜与氧气反应后,再与硝酸反应。从原子经济性的角度考虑,从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的角度考虑,采用铜与氧气反应后,再与硝酸反应的方法是最好的。

[课堂练习4]

为了降低硫氧化物造成的污染,一种方法是在含硫燃料(如煤)中加入生石灰,这种方法称作“钙基固硫”.采用这种方法“固硫”的反应为()

A.2CaO+2S===2CaS+O 2

B.S+O 2===SO 2

C.CaO+SO 2===CaSO 3

D.2CaSO 3+O 2===2CaSO 4

解析:含硫燃料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与加入的生石灰发生反应,产生CaSO3,而CaSO3在灼热的空气中不稳定,会被氧气氧化成硫酸钙。

答案:CD

[课堂练习5]

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磷,家用洗涤剂是污水中磷的一个重要来源(洗涤剂中含有磷酸钠),对于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不必除去

C.含磷污水引起藻类增殖,使水变质,必须除去

D.磷对人无毒,除去与否都无关紧要

答案:C

[课堂练习6]

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O、SO2与NO 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 与NO 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及SO2的转化。

写出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催化转换器”的缺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气的酸度,其原因是

(3)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方法可以有(多选扣分)

a 开发氢能源

b 使用电动车

c 植树造林

d 戴上呼吸面具

答案:(1)2CO+2NO ???→?催化剂2CO 2+N 2(2)SO 2转化为SO3,产生硫酸酸雾(3)a b

三、小结

我国面邻着严峻的环境污染,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担负起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防治环境污染、危害的方法,在各社区进行宣传或提出倡议。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一、环境污染的分类

二、化学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环境情况进行监测

2.治理三废

3.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化学

三、介绍几类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

2.水体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治理

四、化学与环境知识总结

五、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于光华 侯家中学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分析,认识胆汁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3、通过观察小肠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列表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四、教法、学法: 综合运用学案指导、问题指导、小组合作、实验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演示实验用具(鸡胆汁,滴管,试管,清水,花生油)、 六、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导课:食物照片: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会吃大量的食物。今天,我们要在深入思考一下:这些食物在进入我们体内之后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还有,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怎样才会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物质?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以后,请你来讲解一下!带着这一任务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旅程——消化和吸收㈡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能说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㈠食物的消化 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经消化,转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在哪些部位被消化,消化的过程怎样,大家自主完成导学案学习任务一。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 认真观察课本35-36页图,仔细阅读旁边的文字解释。并根据图中信息,完成导学案中食物的消化部分问题。 1、消化腺分泌什么消化液?流入消化道什么部位起作用?哪个部位消化液是最多的? 说明哪个部位起主要的消化作用? 2、消化液中都含有什么消化酶?可以消化什么营养物质? 3、口腔、胃、小肠中发生了什么消化过程?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学设想和策略 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知道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因而学生很容易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1】对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 4溶液和BaCl 2 溶 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Ba2+和SO 4 2-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通过“是不是溶液混合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呢?”过渡到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2】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总结出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知道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了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再来简单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两好处:一是学生很快的知道哪些离子可以反应(或参加反应),直接写出表达式,再配平,改进了传统的“写”、“拆”、“删”、“查”书写步骤过于机械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势。二是进一步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理解,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不同之处。这样,很自然地又过渡到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更为广泛。 本课题内容是高中阶段化学课程中较重要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主要采用通过“实验—观察—问题—分析—讨论—结论”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设计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自己推断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 通过分析实验事实,说出离子交换引起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学会简单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交流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养成探究的良好习 惯; 2. 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化学知识的 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消化系统的组成”,主要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讲述食物的消化过程,通过学生实验:了解口腔对淀粉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作用,通过分析与讨论:了解胃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通过演示实验:了解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最后,总结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第三部分是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重点:(1)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小肠内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2)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举出生活中可见的例子:有些人经常吃一些营养含量高的食物也吃不胖,有些人天天粗茶淡饭都胖,是什么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PPT,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能

提出问题: 1 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 食物是通过哪些器官消化的? 3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最终到了哪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活动】根据以掌握的知识自己试图找到答案,即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经过消化道消化后,最终进入血液,成为组成人体的一部分。 【教师活动】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 【板书】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二)探究过程 I【教师活动】想要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应该先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板书】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出示消化系统图示。学生辨认各器官的名称及位置,通过预习说明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互相交流讨论,结合自己身体指出各消化器官所在位置。 【板书】二、食物的消化 【学生活动】让学生咀嚼馒头,尝尝味道。由馒头变甜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计划。 (3)据课本提示制定实验计划。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制定计划: a.取馒头,对馒头进行处理。 b.漱口,取唾液 c.取试管,做编号,做相关处理,加入馒头与清水或唾液。放在37度的温水中。d.滴加碘液 分组实验: 各小组同时讨论: 1、为什么是放在37度的温水中? 2、在馒头消化的过程中,牙齿、舌、唾液各起怎样的作用?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教案)灵宝市朱阳镇第一初级中学许帅帅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并得出合理结论。3.理解消化的概念和过程。 过程 方法 1.通过演示制作的课本P29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使学生了解并能描述人体消 化系统的组成。2.通过动画视频演示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学生 科学研究的能力。 情感 态度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课件、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动画视频。 学生:①预习。 【教学流程】 环节问题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1、旧知回顾:学习新知识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点 1、回顾:食物里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2、解疑问:我们每天吃进大通过课件出示自主探 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 关问题自主学习。 (多媒体) 2、学生自主思考 回答,教师点拨 今天我们就共同 走进第二节消化和吸 收第一课时的学习(出 示学习目标) 学生自主学 习回答:糖类、脂 肪、蛋白质、水、 无机盐、维生素。 2、被人体消 化和吸收了 教师补充:第七类营养 素膳食纤维

自主学习2.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两部分? 3.消化道从上往下依次是哪七个器官? 4.消化腺从上往下依次有哪5个器官?它们可以分泌哪些液体 合作交流一、消化的概念提问:那么什么叫做消 化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 的营养成分都必须经 过消化才能被吸收! 水、无机盐、维生素就 不需要经过消化,直接 可以被人体吸收。 阅读课本P26最 后一段,总结消化 的概念 听、认知 强化记忆消 化概念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1.3食物在身体内消化与吸收过程 推荐书籍2009-11-09 10:22阅读6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人类的消化系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运输系统,由食物的需求与供给量所控制。当我们咀嚼食物并将它咽下时,就好像把这些食物送进了漫长的旅程。当我们吞下食物时,不管是丰盛的大餐或是简单的三明治,它都会被转化成可利用的物质,这时,人体的消化系统才真正开始工作。我们招待朋友用餐时,可能会竭尽全力去策划菜单、准备色香味俱全的精致的食物,不过这些精致的菜肴,却没有一样对人体的消化机制有重大的帮助。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从口腔到肛门之间中空的管子不过,它并非是条直直的或宽度均匀的管道。身体的组织器官环绕着管道排列,它与管道内部的空间是互不相通的。任何在消化管道内的物质均会经由管壁吸收而进入身体,为身体所利用,或者随粪便、汗水排出体外。举例来说,意外吞人的玻璃珠,会直接通过消化肠道,而出现在粪便中。 消化工作由嘴开始,借由牙齿及唾液的帮助,食物被嚼成细小碎块后进入胃部。与胃部的消化液及酶混合,经过规则的翻动与搅拌,最后成为浓稠的粥状物,这东西就叫做食糜。翻搅的动作将会持续到每一块食物均被分解成适合下一段旅程的大小为止(我们常告诉小孩子食物咀嚼要完全,否则会造成消化不良)。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整个运输系统,就会发现胃对小肠来说就像是一个宽广的包装中心。胃以下的消化系统都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容纳体积庞大的包裹,因为肠道太窄了。任何超过肠道空间的食糜,都被送回胃再继续翻搅消化。当食糜最后达到正确的大小时,它就可以通过胃部末端的狭窄开口,到达下一个器官——小肠。小肠则被区分成三个重要的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每一部分都有不同大小的月台,可以让乘客(我们吃下的食物)下车及换车。 进入小肠的食糜,首先会与来自胰脏及胆囊的酶及消化液混合,促使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极小的粒子,以利于下一阶段的旅程。例如,碳水化合物会分解成单糖类如葡萄糖、乳糖与果糖。脂肪则会分解成极小的微状物,称之为脂肪微粒,而蛋白质则会分解成氨基酸小分子。 所有的食物微粒都在十二指肠这个地方被吸收,而糖类和氨基酸则在空肠被吸收,其余的成分,如果是对身体有利的,都在回肠被吸收。下一个工作,就是将欲通过小肠肠壁的食物粒子做筛选。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就好像有个特殊出入口或是旋转门,可以让符合要求的食物粒子通过。有些粒子不需帮忙就可以顺利通过,但是有些粒子则需要推一把才能通过。如果身体要利用这些物质,就必须先让它们通过小肠肠壁,进入血液中。任何不需要或是不能够通过肠壁的物质,加上其他代谢无用的物质,就会经过大肠、直肠、肛门,而成为粪便排出体外。 食物的命运在通过肠壁之后,进入一个新的循环。经消化肠壁的筛选、分类后,各类的食物会在微血管及淋巴管中会合,继续它们的旅程。但在这个时候,它们多半以个体的状态出现,经由血液及淋巴液的输送到达肝脏。氨基酸与糖类直接由血液来运送,而多数的脂肪则绕远路,先进入淋巴腺,再进入血液系统。 这时候,我们应该以更严肃的态度来看待运输系统中的任何变化。自胃部起,食物便借由消化管四周肌肉的运动,促使食物得以在消化管中运送。通过小肠壁进入血管之后,运行的速度会更快。因为血液较食糜更具流动性,而且借由心脏规则的跳动,流动的速度就更快了。除了速度的改变外,改变的程度亦很重要。我们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说明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时,消化道规格的改变。胃的宽度大约在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力作用 【思考】 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 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

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 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在图中画出风向。 ③说明B、C两幅图所示的沉积地貌名称及分布地区。 提示:①冰川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流水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图A沙丘背风坡陡,风向箭头自右向左画。 ③图B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图C所示地貌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doc

百度文库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 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 空间构型间的关系。 4、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5、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6、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7、进一步增强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知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学式? 2举例说明什么叫结构式? 3举例说明什么是结构简式? 4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子式? 5举例说明什么价电子?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35 到 37 页“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 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2-8、 2-9、2-10、2-11、 2-12 和 36 页的知识卡片等去认识分子的多样性,自己动手制作几种分子的模型体验 分子的空间构型。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思考1】 完成下表 化学式结构式键角分子的立体构型备注CO 2 H2O CH2O NH 3 CH 4 P4 1、原子数相同的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相同吗? 2、请你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参照课本35、36 页内容制作CO2、H2O、NH 3、CH2 O、CH4

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 ;并用书面用语描述它们的分子构型。 3、你如何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4、写出 CO 2、 H 2O 、NH 3、 CH 2O 、CH 4 的电子式; 5、观察上述分子的电子式,分析 H 、 C 、N 、 O 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你知道 原因吗? 6、如何计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成 σ键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 37 到 39 页“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的 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 2-15、表 2-4、 2-5, 对比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构型。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问题。 【阅读思考 2】 1、中心原子:指出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 H 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O 2 2 2、价层电子对: ( 1)根据上表中分子的电子式,指出下列分子里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H 2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2O ( 2)根据你对价层电子对现有的知识,价层电子对可分为哪几类?如果计算? (二)认识 VSEPR 模型 1、VSEPR 模型(用于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结合 CH 4 、 CH 2O 的立体结构的球棍模型理解 VSEPR 模型(重点是从键角的 角度理解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 【思考】 VSEPR 模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一样吗? 2、分类 第一类: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全部为成键电子对。如: CH 4 CO 2 等。 价层电子对的排斥力:价层电子对相同,排斥力相同; 价层电子对不同,叁键>双键>单键 判断方法: 分子的立体结构 σ键电子对数 立体结构 范例 ABn 2 直线型 CO 2

消化和吸收(复习课)教案

《消化和吸收》复习课教案 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生物备课组熊卡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理解什么是合理营养。 (二)能力方面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能合理分析其实验现象; 2.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2.关注食品安全,热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动画、多媒体课件、视频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回答的形式建立知识框架,再由教师点拨形成知识网络。此外,在本节课中加入大量的练习巩固知识,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教师:搜寻视频,制作相关课件,整理相关练习题。 学生:课前预习。

D.④是胰腺,它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小肠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1.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消化和吸收的定义。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逐步分解为可以被细胞吸 收的物质的过程。 (2)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 程。 2.引导学生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的消化过 程,教师小结其中规律,并理解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场 所。 3.回顾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被吸收的情况,引导学生总 结消化道中只有消化功能、只有吸收功能、既无消化 也无吸收功能、既有消化又有吸收功能的消化器官。 4.通过视频《小肠》展示小肠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理解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以及明确生物结构与 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5.链接中考例题,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做题。 (2013*连云港)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 主要场所.下列不属于小肠适于消化特点的是() A.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 B.小肠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C.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壁和绒毛 D.营养物质全部被小肠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 认真听讲,理解,记忆 齐声回答,记忆,总结规律 理解并总结 认真观看,总结出小肠的结构特 点 思考,做题,并示意答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教师学生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过程,提醒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对照试验的设 置),并让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 能力。 2.链接中考例题,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做题。 (2014*苏州)上图是某同学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 粉消化的实验操作过程,下列各项关于实验结果的描述 回忆,理解,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做题,并示意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 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所需实验用品:试管、消毒棉球、镊子、大烧杯、温度计、碘液。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挂图或消化和吸收的动态演示课件。 2.学生准备:馒头,收集消化与吸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 做出假设:在口腔中,馒头中的淀粉转变成了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 实验探究:

1.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转变成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 2.如果以上假设正确,是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化成了这种糖?(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还是唾液的作用。) 3.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什么作用?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设计一组实验,探究以上问题。 背景资料: 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糊精、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滴加碘液,溶液不会变蓝。 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提供的实验用品:(每组6人) 试管4个试管架1个滴管2个玻璃棒1个烧杯1个 馒头块馒头碎屑蒸馏水唾液碘液 探究方案: 请填表说明以下问题:每支试管内各加入了什么物质?是否充分搅拌?是否进行37 ℃的水浴?水浴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方法鉴别管内液体所含物质的种类?并预测检验结果。 (注意:用玻璃棒搅拌时动作要轻,以免捅破试管)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回答问题: 师: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能转变成能使人感到有甜味的糖?你从哪个试管得出的此结论。 生:能。 师:在口腔中是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生: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师:你认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想一想为什么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促进淀粉转变成能使人感到有甜味的糖?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状态时浓度数据分析 分析课本表2-1 457.6 ℃时反应体系H 2(g)+I 2(g)2HI(g)中各物质的浓度数据,我 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无论该反应从正向进行还是从逆向进行,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近似相等。 (2)无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也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3.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1)浓度商: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在任意时刻的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称为浓度商,常用Q 表示,即Q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 。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K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 。 (3)Q 与K 关系:当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商等于平衡常数时,表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4.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当K >105时,该反应就进行的基本完全了。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当K <10-5 时,该 反应很难发生。 5.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不同的化学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是决定化学平衡常数的主要因素。 (2)外因: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 只受温度影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形成________,加快了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极。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 3.设计原电池 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________为负极材料(或在 负极上被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例如,利用Cu +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u):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反应) 正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 4.化学电源 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能,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燃料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至电脑、电话、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普通锌锰干电池 电池组成:____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带有__________作正极;电解质是______糊。 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是一种____________。充电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最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是铅蓄电池,______是Pb,______是PbO2,电解质是________。 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负极是________,正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 另外还有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如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 燃料电池与干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用外加的设备提供______和________等,使反应连续进行。 电池反应:2H2+O2===2H2O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离子共存的问题。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思考】:在下列物质中: ①CH3COOH ②HCl ③NaOH ④Cu(OH)2 ⑤AgCl ⑥Na2CO3⑦C2H5OH ⑧H2O ⑨SO2⑩Fe 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答案】: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③④⑤⑥⑧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⑦⑨ 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②③⑥ 导入新课 因为电解质溶于水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推进新课 一、离子反应 定义:离子之间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探究活动】:实验步骤1.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NaCl 溶液。 2. 向盛有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BaCl2 溶液。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第二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CuSO4溶液与NaCl 溶液不反应,CuSO4溶液BaCl2 溶液发生了反应。【分析】:CuSO4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观察不到现象,是因为CuSO4溶液电离出Cu2+、SO42-和NaCl溶液电离出来的Na+、Cl-没有反应。而CuSO4溶液BaCl2 溶液发生了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如下: CuSO4+ BaCl2 ===BaSO4 + CuCl2 。 CuSO4和BaCl2 都是盐,在水溶液中都发生了电离。CuSO4电离出了Cu2+、SO42-,BaCl2 电离出了Ba2+、Cl-。当两溶液混合时,Cu2+、Cl-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SO4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因此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 === BaSO4 。 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思考】: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呢? 以上述反应为例分析: 【分析】:第一步,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SO4+ BaCl2 ===BaSO4 + CuCl2 。 第二步: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出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 + Ba2++2Cl-===BaSO4 + Cu2++2Cl-。 第三步:删去方程式等号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科粤版专题4.1我们的水资源第二课时水的净化和纯化硬水及其软化(练) 答案和解析

科粤版专题4.1我们的水资源第二课时水的净化和纯化硬水 及其软化(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水样品中溶有的较多的氯化钙,想要得到较纯净的水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肥皂水B.过滤C.吸附D.蒸馏 2.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明矾可以给水消毒B.过滤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C.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D.将水加热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点燃酒精灯B.蒸发食盐水C.滴加液体D.闻气体气温 4.对于水的净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沉淀、过滤是常用的净水方法B.过滤后的是纯净水 C.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D.煮沸可以杀菌 5.下列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 A.沉淀B.过滤C.消毒D.蒸馏 6.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可用明矾降低水的硬度 B.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 7.现在校园内都推广“直饮水”,方便清洁,直饮水机内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②对应的作用是()

A.吸附杂质B.过滤C.杀菌消毒D.蒸馏 8.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B. C.D. 9.小明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长江水,拟定如图所示的净化流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I中加入的试剂X可以是明矾 B.Y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高铁酸钾消毒杀菌发生了化学变化 D.得到的净化水是纯净物 10.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是“一个也不落下”;【最新】3月22-28日是第三十二届“中国水周”,其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热蒸发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B.降温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C.生活中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通过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反应时水分子中的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1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 ..的是

第二章第二节芳香烃第二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芳香烃(第二课时) 高二姓名日期:2014-1-8编号: NO.05 编制人:王志省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掌握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尤其为取代和加成反应。 二、【学法指导】1、内容:课本P38-P39 2、学法:参考课本及相关资料。 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 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互动策展示方 案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 一、苯的同系物 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后的产物 2、结构特点:分子中只有个苯环,侧链都是(即碳碳键全部是单键) 3.通式:;物理性质与苯相似 4、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书写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时,苯环不变,变换取代基的位置及取代基碳链的长短。 例如C8H10对应的苯的同系物有4个同分异构体,分别为、、、 二、苯的同系物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苯不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甲苯、二甲苯等苯的同系物(填 “能”或“不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可利用此性质区分苯和苯的 | H

同系物。故含有结构的物质,可使酸性溶液褪色,被氧化成。 ②苯的同系物均能燃烧,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取代反应 甲苯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三硝基甲苯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硝基甲苯的系统命名为,又叫(TNT), 色,溶于水,是一种烈性炸药 通过这个反应可以说明_______(基团)受_______(基团)的影响,使其某些位置变得更加活泼。 (拓展)苯的同系物发生取代反应的位置与反应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两个反应的发生各需要什么条件: ─CH 3 + Br 2 ①─CH 2 Br + HBr ①:________ ─CH 3 + Br 2 ②─CH 3 + HBr ②:________ 3、加成反应 甲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与氢气发生苯环的加成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受甲基的影响,苯环是不是可以像烯、炔烃一样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呢?观察甲苯和溴水混合时的现象。 三、芳香烃的来源及应用 1、芳香烃 房子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的烃,由2个或2个以上的苯环而成的芳香烃称为稠环芳香烃,如萘:蒽: 2、来源:1845年至20世纪40年代是芳香烃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通过获得芳香烃。【训练课导学】“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得分 批阅日期 1.下列物质中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2.下列有关甲苯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侧链对苯环性质有影响的是( ) A.甲苯与硝酸反应生成三硝基甲苯 B.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甲苯燃烧产生带浓烟的火焰 D.1 mol甲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3.在苯的同系物中加入少量的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后褪色,正确的解释为( ) A.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比苯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多 B.苯环受侧链影响易被氧化 C.侧链受苯环影响易被氧化 D.由于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均易被氧化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知识点及答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知识点) 1、是物质,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吸收。 2、是物质,必须 消化成物质才能吸收。 3、消化系统的功能是。 4、消化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 5、消化道:。 6、消化腺两大类:①大消化腺(消化道外): 。 ②小消化腺(消化道壁上): 。 7、口腔:(1):唾液腺:①唾液腺分泌:。 ②唾液中含有:。 ③作用:。 ④属于:。 ⑤淀粉的起始消化部位:。 ⑥化学性消化开始的部位:。 (2)舌:①:作用:。 ②:属于消化 ③:模拟实验中搅拌是模拟了。 (3)牙齿:①作用:。 ②属于消化 ③:模拟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 ; . 物理性消化 8、消化方式; 。 化学性消化:。9、胃:(1)胃呈囊状,。 (2)胃功能:。 (3)胃壁内有胃腺: ①胃腺分泌; ②胃液内含; ③属于:。 ④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是。 10、小肠:(1)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2)小肠长度:。 (3)肠壁内有肠腺:①肠腺分。

③属于 消化; (4)脂肪的起始消化部位是 。 (5)小肠内的消化液有 。 (6)胰液中含有消化 的酶。 (7)、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液有 。 11、肝脏:①肝脏分泌 ,肝脏是人体 的消化腺。 ②胆汁不含 ;属于 消化。 ③胆汁作用是 ,把 。 12、营养物质的消化: (1)、三大营养物质消化的顺序 ,它们各自开始消化的部位 是 ,彻底消化的部位是 。 (2)、淀粉消化需要的消化液有 ;蛋白质消化需要的消化液 有 ;脂肪消化需要的消化液有 。 (3)、淀粉消化的小分子物质是 ,淀粉最终以 的形式被吸收。 (4)、蛋白质消化的小分子物质是 ,蛋白质最终以 形式被吸收。 (5)、脂肪消化的小分子物质是 ,脂肪最终以 的形式被吸收。 (6)、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叫 。 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过程叫 。 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的过程叫 。 (7)、 是消化的主要部位(主要器官)。 (8)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① 。 ② 。 脂肪 甘油+脂肪酸 脂肪微粒 蛋白质 胃、小肠 氨基酸 胃液、肠液、胰液 淀粉 葡萄糖 口腔 麦芽糖 肠液 唾液 小肠 胰液 胆汁 小肠 小肠 胰液 肠液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水的净化——和贝尔一起学净水》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2 水的净化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中学库文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吸附、煮沸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机的串连起来,前一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一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水的净化是关系到人的饮水健康问题,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基于此,水的几种净化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吸附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自来水的净化原理。(3)初步学习过滤的原理及操作,了解蒸馏操作。 (4)学会检验硬水与软水的方法,初步了解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过滤等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的各种净化方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自来水净化的过程,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和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重难点

1、重点:了解纯水和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操作的原理。 2、难点:过滤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净化水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荒野求生》节目的主持人:贝尔·格里尔斯, 他在野外生存方面可是个专家。很高兴,我邀请他来做我们的场外指导老师,让我们和他一 起来学习和探索水的净化吧!大家掌声欢迎! [视频展示]:贝尔在荒野中净化水。 [提问]:贝尔净化过后的水能直接饮用吗? [回答]:不能。虽然过滤了大部分的杂质,但里面还是有很多可溶性的杂质和病菌。 [提问]:大家看,这杯水是长江水,很浑浊。那大家想不想将这杯水变得清澈透明呢? [回答]:想! [讲解]:如何将混浊的水变成清澈可饮用的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提问]:同学们家里饮用的都是什么水啊? [回答]:纯净水、矿泉水、自来水…… [提问]:自来水、矿泉水最初都来源于江河湖泊的天然水,谁能形容一下天然的水都有什么 样的外观吗?可能含有哪一些杂质呢? [学生讨论]:学生描述天然水,填写学案。 [提问]:天然水能不能直接饮用呢? [回答]:不能,含有很多杂质,要净化之后才能饮用。 [提问]:刚才贝尔老师在视频中利用了什么给浑水进行净化,用到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贝尔通过衣服使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讲解]:贝尔利用衣服将固体不溶物与水进行分离,这种方法叫做过滤。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净水的方法:过滤。我们需要用到实验室的装置来进行操作。学们看一下这套过滤装置有那些仪器组成呢? [回答]: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滤纸。

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概论

课时2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后果:风化侵蚀产物―――――→搬运、沉积 侵蚀—堆积地形。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流水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形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多为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堆积地形 大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2)风力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形 风蚀柱、风蚀蘑菇 堆积地形 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判断 1.外力作用的能量就是太阳辐射。( × )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 ) 思考 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坚如磐石”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不正确。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能使岩石破碎。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 ? ? ? ? 外力作用 ?? ? ?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的地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 ? ??合理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材料一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了风化作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材料二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柱、沙丘等。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等。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V”型谷、冲积平原、冲积扇等。波浪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柱、海蚀崖等。下面是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