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四:穿越千年的教诲—谈《论语》中的学习态度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四:穿越千年的教诲—谈《论语》中的学习态度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四:穿越千年的教诲—谈《论语》中的学习态度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四:穿越千年的教诲—谈《论语》中的学习态度

《论语》精要解读之十四:

穿越千年的教诲—谈《论语》中的学习态度

有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态度端正,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学习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才能把知识学好。

如果态度端正,就有毅力克制自己的玩心,有催促自己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不妨对照《论语》中的言论,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厌学懒学、消极懈怠之时,有没有投机取巧、偷工减料之处。

《论语》各章节的编排看似无章法,但却把《学而》篇放在首位,足见“学”就是《论语》反复强调的入门钥匙,是“入道之门,进德之基,学者之先务”,这恰恰反映了孔子及其后学者对学习的态度。我们平常说一个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主要是指他对待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反,说一个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则指他对待学习持消极、被动甚至厌恶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态度就是学习的根源。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一下在学习态度方面古人对我们穿越千年的教诲。

首先,积极的学习态度必须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所以要想学习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静下心来。对于同样的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能乐此不疲、全神贯注,有的则感到令人讨厌、苦不堪言、心不在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真正能静下心来学得进去的人,都不会感到厌倦,反而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这说明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的最好注脚。

不管哪个时代,都有很多人为了得到学习机会克服重重困难、甘冒风险、奋斗不止,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他们把学习巳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学习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段名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之所以必需,并不是为了直接劳动,而是为了使一个人在接受文化财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使他体验到一个聪明的、天才的劳动者的尊严感,使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并不是为了挣得一块糊口的面包,从而感到幸福。”因此,每个同学都要立定这样一个信念:眼前的学习机会失而不返,务须珍惜。

其次,积极的学习态度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有人说,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人往往就是将一件极普通的事,坚持做下去的人。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学习过程的每一步都不会是容易的,其中充满着苦恼、艰辛和曲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那是绝无可能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多少次信誓旦旦,我们多少次制定计划;但我们又有多少次半途而废,又有多少次无果而终。要知道,一道难题也许就因为你少思考了一分钟而与答案擦肩而过,一篇课文也许就因为你少读了一遍而背不出来,一次成绩的退步也许就因为你的计划少坚持了一个星期。要知道,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们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我们每天的奋斗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砍击,头几刀可能了无痕迹,每一击看似微不足道,然而,累积起来,巨树终会

倒下。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我们也要一砖一瓦地建造起自己的城堡,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沿着崎岖陡峭的山岩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再次,积极的态度还要有虚心学习、善于反思的品质。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所谓智者,知其人,更知于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个极其简单与朴素的道理。对与知识,人类的所知永远显得那么的有限与微不足道,所以这里传达的所谓“虚心、刻苦”这样的信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谦虚的“面子工程”,“知(智)”是一种智慧,“知”其无知更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有一些同学学习知识满足于“知其然”,而从不去深究其“所以然”,所以在遇到问题时只能两眼“茫茫然”。比如语文文言文的学习,翻开书,字

都认识,文言实虚词也会解释,课文也会翻译,所以我觉得学得很好了。其实不然,所有的课文都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至于文字现象背后的语言规律,则需要我们在非常熟悉这些现象的基础上深入把握。孔子教导我们学习要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但我们学习语文,必须要先经历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所以学习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虚心谨慎的态度,古人说“虚则满,盈则亏”,知识浩如烟海,技能神秘莫测,做人学问更大,我们必须时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同学们,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现在用不着“治天下”,但用来“治学问”绰绰有余。《论语》中穿越2500年关于学习的论述,最重要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所谓“知识”,而正是这种对学习、对人生的认知和态度,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教师总结:

对事的态度可以决定能否做好这件事,学习的态度可以决定能否搞好整个学习,而做人的态度则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所以,态度决定一切。希望同学们,能够汲取《论语》留给我们的智慧,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坚韧的学习毅力,虚心的学习精神,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奋发有为的人,一个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的人思考:

1.《论语》告诉我们应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2.联系《论语》谈谈在学习中,你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待改进?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鲁迪格尔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读书人有志于道,却又以自己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谈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他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嗜好他的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习,听到合于义的道理不能去照着做,有缺点却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 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处。”——陶行知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 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8、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1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1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1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

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方法

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觉得这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指引了方向。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边学习,边借鉴,边积累,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尽管这条路还是歪歪扭扭,甚至可能走不到成功的尽头,但是我觉得蛮好;我的学生不再怕写作文,而我批阅作文也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驱力,对唤起学生作文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要循序渐进,逐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达到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1)积累-激发兴趣 在作文写作时,唯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没有单纯加大学生的作文训练。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从所读作品中摘录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么如果把学生手中的积累本变成写作教学的肥田沃土,学生的作文热情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对于如何运用积累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引自古至今,引用就是一个常见的写作方法,如;引用他人之说为“我”的论点服务,引用名言警句为“我”的文章增色,引用诗歌做小标题,引用歇后语使文章生动等等。

仿同学们学习了商隐的《无题》后仿写了《挤车难》;上车时难下也难,浑身无力陷泥潭。车道终点力方进,上课迟到泪始干。一心但愿时间改,更怕老师目光寒。书山此去无多路,壮胆窗前去探看---老师在。这是一个由模仿创造的奇迹。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这种意识,他们怎么会缺乏作文的热情呢? 鉴写作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难点,只要知道较多的同一类容的优秀例对这些容认真玩味,一定能碰出新的思维火花。如学校要求学生观看航天飞行实况后写读后感,我趁热打铁为他们朗读了相关的一些文章,要求借鉴其文题及角度写出个性化的观后感,学生热情极其高涨,很快都交上了很有见地的文章。 散在一个点上辐射开来,可以由一句话或一个词作为引子,进行发散思维。在一条线上延伸开来,对一篇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文章,接着续篇。在一个面上荡漾开采,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我们可以或褒或贬或自创。 变如对《春望》一诗,可在熟背的基础上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写成散文,为作文教学注入一剂清新剂。 创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的自用创作,不仅仅限于常规的作文,如;编写谜语、对联、课文剧、班组词典等等 (2)教师经常练笔,正确评定成绩,使之感到作文有趣 俗话说,不会“游泳”怎么当“教练”。教师自己经常练笔,对作文拥有浓厚的感情,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教师可采用与学生同题作文的方式,把自己的作文当众宣读;也可以将自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心得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心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 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 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 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 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 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 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 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 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 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 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 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 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 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 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韩寺二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快我校标准化建设进程,推进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学校良性循环,特制定韩寺二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现代化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铸师魂、办名校、争一流”目标,以“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重点,以为平民百姓子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文化立校、名师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理念 以德立校,依法治校,和谐兴校,教研强校。以社会称道为办学追求;以德高品优、真才实学、身心俱健为育人目标,关注学生的成绩,着眼于学生的成功,追求学生的成材,立足于学生的成人。 学校校风:博学厚德、笃志报国。激励师生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注重实际,务求实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和衷共济。 学校学风:勤学善思、文明进取。引导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师生做人做事的核心标准:敬业、忠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团队意识、注意细节、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找任何借口、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自主自发的工作、维护单位的形象、给学校提合理的建议、与学校同命运。 三、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文化浓郁、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管理科学、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的优质完全中学。 具体目标和要求: 办学规模:到2014年,学校办学规模发展为初中6个教学班、小学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人左右。 办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学校风险防范机制、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形象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三风(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中考质量保持全县领先水平,在惠民助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艺术教育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有效提升,2014年争创为“郑州市农村文明学校”。 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机制、继续教育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和“骨干教师教”、“新秀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个以名师为核心、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师群体;以绩效工资为杠杆,健全教职工绩效考评机制和选优汰劣的人事聘任机制;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热爱管理工作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到管理队伍,形成合理梯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到2014年,教师本科文凭达到70%,学校专任教师具有中高级教师职称达到40%以上。 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以德育人,全员参与,自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水平和教职工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合力。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德育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一)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一) 内容提要 本文从对一系列基础概念的重新界定入手,以实证和归纳的方法,对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化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素质教育观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指出了正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目录 内容提要 关键词 章节目录 第一章 1.1引言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研究的方法 1.4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第二章 2.1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 2.2教材的解构与建构 2.3阅读课程的整体优化 2.4写作课的设计与方法 2.5语文教学的评估 2.6课程对师生的要求 结语 结论及评价和建议 表格目录 表1能力培养表 表2期末考试标准表 参考文献目录 第一章 引言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在任何时代和国家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作为私立职业技术学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开始就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外:二者一拍即合,使潜在成为可能,于是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成为学校视野中的中心问题。 首先,澄清一个基本概念:教育。 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曾口诛学校教育的无用,甚至认为学校教育是创造力的扼杀者;但教育首先是社会的教育,而社会总要求其成员相互一致和普遍的认同,显然,这二者都无益于创造。换言之,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当然,现代教育要求人性化,重视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的发展,即要求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存在。那么,对于一个生命存在来说,谁将对其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负首要责任呢?只能是其自己。这才是对生命个体及其权力的尊重。 面对社会化与人性化的双重变奏,教育的责任在于交给那些乐于接受的学生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方法;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自己选择发展方向并且是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下文将探讨语文学科与教学。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国学经典名句之论语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 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 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论语) 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论语) 8.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论语) 9.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论语) 1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论语) 11.立足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山。(论语) 12.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论语) 1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论语) 14.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以情恕人,以理律己。(论语) 15.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论语) 16.居安虑危,处治思乱。(论语) 17.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论语) 18.直不犯祸,和不害义。(论语) 19.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论语) 20.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论语) 21.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理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论语) 2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论语) 23.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论语) 24.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论语) 25.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论语) 26.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论语) 2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30.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3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3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 3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3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7.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 3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3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4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论语》中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1)诲人不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孔子上课,经常表扬那些好学的学生。 颜渊就是其中最闻名的一个。 《论语·子罕》记孔子的话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等于说,课上到最后,孜孜不倦的仅仅剩下颜渊一个。 看五四时代那么多学者开课,都有学生逃课,再回过头来听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就很亲切。 听话听音。 既然“语之而不惰者”是颜渊,那么,“语之而惰者”是谁呢?不知道。 孔先生似乎没去学生处查过 ___。

进而言之,“语之而惰者”到哪儿去了呢?也不知道。 恐怕有逃课的,也有上课打瞌睡的。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的记录,属于不逃课也不听课的。 孔子也为此发过脾气,说“朽木不可雕也”。 遇到紧要关头,孔子的学生中逃课的人更多。 《论语·先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从陈蔡者,《史记·孔子世家》谓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谓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谓有宰予,合计五人。 他皆无考。 其他的同学哪儿去了呢?不知道。 孔先生后来似乎也没给他们处分。 如果有份处理决定,不至于无考。

就是跟着走的五个人,也不是人人步步紧跟。 《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 这就是说,就连颜渊,遇匡人之难之际,也有逃课记录。 《吕氏春秋·劝学篇》则谓颜渊“随夫子行,忽遇匡人之难”,“自必潜身远害,或从他道迂行,此其所以相失在后也”,为颜渊逃课做了一点解释。 (2)各言尔志:考试中的师生关系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学生进行考试,似乎都是进行“开卷考试”,而且是讨论式的“开卷考试”。 他的试卷从来没有偏题怪题,常见的考题是“各言尔志”、“各言其愿”,有点类似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时出过的一些题目。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香港岭南大学有一题是“谈谈你的理想和兴趣”,并且要求“就一个点来谈,不要面面俱到”;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系有一题是“有何职业规划”。

素质教育课教案

素质教育课案例 ——从“让座令”看道德立法的边界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道德与法律的主要区别及联系,掌握道德 范畴与法律范畴内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道法准则的约束和道德的法律强 制的边界方面的基本知识。 关键概念自律他律公共利益私人领域道德的法律强制 学习难点让学生明白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各有其自己的约束方式和适用领域 不能相互代替,特别是道德立法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越俎代苞蹋入道德 领域。 授课内容1。回顾前节课内容 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些素质:向善,好学,懂礼貌,有责任心 这些素质体现在细节中,体现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只有体现在这素 质的行为成为一个人的习惯时,才能说这个人具备了这些素质 结合最近班上发现的一些现象,指出有些学生在社会责任心,集体观念 及文明禮貌上存在的不足。希望同學们记住这些反面的是例。把这 些体现公民基本素质行为准则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合格 的大学生? 2讲授今天的内容 (1)交车上让座是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法准则。问:知道给那些人 让座吗?你们坐车让座吗?你们在座车遇到这样的特殊事例吗? 自己的切身体会:南方比北方做的好,大城市比小城市做的好,平顶山的 这种意识比较差,案例:深圳老太到西安引起西安的大讨论。重庆两男子 为让座比年龄大小. 结论:给孕妇,老人,残疾人,带小孩的乘客让座是一个社会公共道德 法极力提倡的道德准则。 (2)但是,现在如果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在公交车上如果乘客不给老人或孕 妇让座,其乘务人员或以拒绝其乘坐或由有关部门罚款50元,那么是否 必要或合理呢?(给学生5分中的时间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其 赞成或反对的原因) (3)老师最后作总结性发言——这种做法不合理也没必要,其原因如 下: 1在与公共安全干涉的私人道德领域,法律是不当介入的,因为私人道德是无法被强制改造的。 2 法律之所以不应对有效应的私人不道德预以干涉,是因为这类 行为牵涉面广,法律进行有效的干预客观没有力度,更重要的是, 法律干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会超过这类行为本身所带来的 负效应 3 对这类行为进行法律制裁还会消弱道德的批判功能 当然成功的道德立法也有很多,但这些立法的原因都是因为都是因 为这些不道德行为侵害到公共利益。这就是道德的法律强制的底 线!!!

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之我见

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7-11T09:54:59.967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艾美丽 [导读] 素质教育是一种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教育。 艾美丽(大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廊坊065900)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语文教学改革是建立在对学科的认识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之上的,更是对于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和重新定位。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教育岗位工作者,素质教育这个词似乎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是,何谓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和要求似乎并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轻车熟路的。 素质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上讲,素质是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泛指“遗传素质”。根据《辞海》里的解释,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也就是说在此所强调的是素质的先天性,也就是“后天发展的主题可能性”。从广义上来说,素质还包括我们所言的教育学含义。素质在此泛指整个主体的现实性,亦即在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中包括并且特别重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部分。素质教育是一种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语文教学改革是建立在对学科的认识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之上的,更是对于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和重新定位。 二、对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1.对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学策略的制定一般以教学过程的某个主要构成因素为中心,建立框架,将其他相关要素有机地依附于这个中心,形成一类相对完整的教学策略。作为一名经历了应试教育的老教师,对于如何制定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育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策略是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那么素质教育下我们需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学时期,笔者很喜欢英国著名作家伯特兰·罗素的巨作《自由之路》。“规格化是罪恶之源。教育当局将孩子们看作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将孩子们看做实现社会宏伟计划的材料。工厂中未来的‘手’或者战争中的‘刺刀’等等。只有当一个人感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个体,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个性,而不仅仅是拼版玩具的零件或团队中的士兵或一个国家的公民时,他才有教育别人的资格。在每一个社会问题中,尤其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这段伟人关于教育学的论述给笔者很深的启发,我们所倡导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应该向启发、启迪的方式转变,实现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价值。 2.对素质教育中教师作用的思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于教师作用的理解与追求。教育者追求自我素养的提升和知识水平的完善,也正是对于职业理想的尊敬。1993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义务。然而,作为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教师,笔者认为要真正改变旧的教育体制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要顺利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离不开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全面激活,教师应该由一个教育的忠实执行者向教育教学创造者转变。 “教师是园丁。”这是一个关于教师的经典隐喻。值得肯定的是教师确实应该给予学生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成长历程,注意学生发展过程的个性差异。但笔者认为这其中也反映着旧的教育体制弊端。教师是园丁,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体现着教育模式的固定化与人为的强制性。素质教育下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包括教学内容上强行的授受关系,更包括人格上的民族平等以及社会道德的相互促进。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创新、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对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考核制度的思考 追溯到科举考试的出现,应试教育在我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参加考试也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今,素质教育的提出需要我们提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如何将学生平时表现与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这也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瓶颈。 在广泛阅读了当今各位学者对于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见解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两条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策略。 1.根据不同教学策略制定评价计划 教学活动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语文学习更加是一个动态环节,而非单一的教与学。所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我们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这就建立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上,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锻炼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而提升整体的素质修养。例如,对于大多数同学比较苦恼的文言文以及古诗学习,可以采取表演、朗诵、扩写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引导学习的目的。 2.将日常评价与考试评价有机结合 一直为教育界所反思的应试教育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得到解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教学体制改革离不开教学评价的先进化提升。将考试测评与学生日常学习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是我们面临的趋势所在。而这又是建立在日常教学过程评价的完善合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细化平日教学活动的评价机制,建立统一、完善的标准,才能够有效实现素质教育下考核的公平合理化。

论语经典语录及分析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学而篇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理由: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理由:这段话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代表,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这段话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生活中,不管是不是身为一个管理者,都要把重点放在德治。以德服人。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说:美丽的笑容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转,把洁白的面容打扮得绚丽多彩,说什么呢?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子夏说:礼是不是也建立在“义以为质”本性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子夏谈论诗经的问题了啊。 理由:这段话一开始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非常喜欢这句话,所以对于这段语录的印象格外深刻。而这段话的转换也很快,从“绘事”聊到了“礼”。充分说明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思想。 里仁篇第四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臣子的忠心表现在匡救国家社稷,朋友的道义表现在相互切磋,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言谈处事当中,也要有所注意。比如国君有过错,臣子上谏,假使国君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尽心讲解,要是听不进去,那就不要再说了。不知进退,一味憨直的屡屡让国君烦心,国君一定会讨厌再听到类似的话,不但不会认为臣子忠心,反而会觉得臣子在诽谤,最后只能自取其辱。在国君周围的人一定要注意。朋友之间,发现对方有过错就要加以劝导,假使朋友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好好劝诫,要是听不进去,那也别再说了。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承受力,只图言无不尽,屡次三番,一定会引起朋友的反感,不但不会认为朋友有道德,反而会结怨,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疏远。 理由:子游这话是说给进言的人听的,对于听者来说,一定要明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故当虚心善受,让周围的人都乐于告诫自己,都愿意和自己切磋,时间长了,德行就会日益增长而过失就会日益减少,圣贤之道也就不远了。一旦有了厌恶之心,对进言者冷眼相加,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精选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精选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精选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1星期三,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来到学校参加古诗经典诵读比赛。 比赛前,陈老师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眼睛要看前方,动作忘了,可以看小主持人怎么做。 比赛开始了,我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刷”地站了起来。此时,我的心像一只小兔子“扑通扑通”地跳着,但是想到陈老师的叮咛,我挺直胸膛,目视前方,跟随音乐节拍,用最洪亮的声音,最浓厚的感情唱完了《相思》。小主持人领读后,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很有感情地诵读了《清明》和《游子吟》。 比赛结束后,我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心想:我们得了第几名?当陈老师告诉我们得了一等奖,我兴奋得一

蹦三尺高。通过这次比赛,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付出辛勤的努力就会有好的回报。这次诵读的成功,正是陈老师和同学们努力的结果。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210月10日的下午,学校在多媒体会议室举行“祖国伴我成长的朗诵比赛”。 我是代表三(2)班来参加这次的比赛,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不会辜负老师、同学对我的期望。 比赛开始了,看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的精彩朗诵,我也迫不及待的想冲上去朗诵,可是班长抽到34号才上场,而且又是倒数第三呢!所以我只能在下面耐心等待,等啊!等啊!终于轮到我出场了,当主持人说:请三(2)班的同学做好准备,我激动万分、信心十足的走上了朗诵台,我向领导、老师、同学们行了队礼。开始朗诵了,我有感情朗诵对国旗的敬爱的诗篇,虽然不是很大声,但是我已经尽力了。朗诵完了,我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当主持人要公布分数时,我既紧张又害怕,主持人说:三(2)班最后得分9.44分,得了优秀奖。我听了很伤心,因为我没有获得前三名而感到遗憾。这时,老师鼓励我,妈妈安慰我,我的心情慢慢恢复了平静。 虽然这次我获得优秀奖,但我并不灰心,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我一定会努力的,请同学们相信我。

关于孔子的教育名言名句大全100句

关于孔子的教育名言名句大全100句 导读: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的学科,然而,深受应试教 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 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 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要充分展示语 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本文就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 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因文解道,因道悟文,一篇课文的教 学点或许有很多,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若将这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复述、概括、背诵等,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应该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突出语文本体性。课堂教学目标不 能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要想面面俱到,平 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 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重点。在确定目标时 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的能力,重视语言学习和训练,突 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 二、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与各种感官 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 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 学习语文的兴趣,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上,使学生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 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只有帮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逻 辑思维能力。 三、加大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首先,加大学生阅读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 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 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 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对于人生 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量的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 实的认识,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传记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人生历程的体验……总之,这一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都有极大的益处。大量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学到丰 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由此可见,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知识的储备和 力量的积蓄,也不会有出色的语文素养。 四、优化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采取的是“选文”的编写方式,无非是例子而已。优化教学内容必须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笠翁对韵》教案 教学目标: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论语评价

论语评价 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之根源,历朝历代的文化积累和传承, 让中国文化自成体系,融会贯通。而文学经典作为其主要媒介, 世代相继,因此即使相隔千百年,其藐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意义 依旧根植在每一位国人的血液里。传统文化经典拥有浓厚的中国 文化底藐,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感悟、求索……做一 个有文化底蕴、有学识素养的中国人。 《论语》一立是受人欢迎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不过,近年来 由于北师大教授于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许坛》的播许,而更受读者瞩目。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伶弟子结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73L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73L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各秋》等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 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展文集,《论语》以言同意赅、合蓄第永的语 言,记述了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喜诱的教海之 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i或富于变化,妮妮动 人。《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于是《论语》 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 态描写,而正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立鲁莽,颜回的 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想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因材施放,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 质、优点、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一个长者 诲人不俗的可贵精神。《论语》也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 来的两十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 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 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融合了古人智 慧的《论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仁德明礼——《论语》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i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 语》。”可见诵读《论语》具有权其重要的意义。《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做人,为了贡彻自己的思 想,孔子致力于教育,他认为求学的关键在于爱学、乐学,主张学习要傅而广,并提出7切合实际的 学习方法。可以说孔子谈教育、讲为学、都是围绕看“做人”这个中心展开的。 “君子”是孔于提出的理想的人格目标。《论语》从各个方面阐述7君子应该具备的品格和如何 通过自身修养来成为君子。孔子重视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提倡“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 为本。”今天*孩童诵读《论语》的目的就是在于要学习和私杨这种精神*委“读《论语》,学做

最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资料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

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