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律诗的对仗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3
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以下是 7 条关于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1. 词性要相对呀,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里,“黄鹂”是名词对“翠柳”也是名词,这多恰当呀!
2. 平仄得协调哇,像“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呢!
3. 结构也要类似呢,“映阶碧草自春色”和“隔叶黄鹂空好音”,这结构对仗多工整呀!
4. 词义不能乱凑哇,可不能强行对仗,不然就像乱点鸳鸯谱一样,多别扭呀!比如“乱云低薄暮”对“急雪舞回风”,词义也相符呀!
5. 数量词要找对伴儿哟,“万里悲秋常作客”里的“万里”,就得和合适的数量词对仗呢!
6. 颜色词也要对上呀,“青山横北郭”对“白水绕东城”,这“青”与“白”对得多妙呀!
7. 虚字实字要分清楚嘞,“江间波浪兼天涌”和“塞上风云接地阴”,它们在对仗上就很讲究虚实呢!
总之,格律诗的对仗规则就像是搭建一座精美的建筑,每一块砖瓦都要放置得当,才能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呀!大家要好好琢磨哦!。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展开全文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七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8、动物 9、人伦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无题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律诗中常用的对仗反义虚词锦集展开全文在创作律诗时,我们经常会选用虚词,也就涉及虚词对仗是否工整漂亮,在整首诗中尤为重要。
虚词,不仅有串联整首诗句之间的效果,还有增添诗句气势顺畅的功能。
合理的虚词对仗,可以承上启下,朗朗上口,让诗句行云流水般顺畅。
律诗常用对仗虚词但觉--何曾只为--岂因已是--况逢已是--况值只知--谁道何似--未曾有愿--无缘漫道--岂缘似闻--恐是莫道--只缘几度--也曾尚想--徒怜岂闻--始信但见--焉知自是--何须誓欲--休将忽逢--顿觉慢嗟--且喜未必--难为但得--何须犹自--何曾几日--三番幸有--不须任是--也应几处--谁家莫向--何妨那知--从此时有--更无尚有--应怜何处--此间权借--欲凭一自--终教一去--独留一从--几度任是--不随徒令--终见但得--即为既定--笃知挥将--铺就似听--何凭可知--足信不因--那得谁知--又到莫道--自言幸有--但无安得--孰来但见--不知争奈--不堪但期--何望纵是--从知每羡--定看莫为--合将昔曾--自可似闻--恐是自顾--空知试问--别云若非--会向欲试--惊看但恨--喜看但留--换得安能--愿借了得--莫非谁将--侬欲暗随--一任纵然--依旧我亦--谁还借问--总因我曾--谁复总道--莫因自谓--安知还似--何如不惧--何辞终期--莫望方被--却教从来--自是不知--但觉但见--不明幸有--能无周览--犹存尽有––更因多情––薄幸谁料––却教但使––好同何须––自有欲把––犹须偶有––自因且拆––同吟道是––行看非同––宁为未许––已将虽难––却对慢吐––悠然怅望––追思不为––何须但喜––何嗟虽有––却无闻将––只待汉语的实词在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时一般不用变化形态,虚词成了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虚词是个封闭类,每类词数目有限,但使用频率却很高,比如助词“的”。
同一类的虚词有共性,又有个性,很多虚词还往往不止一种语法意义。
第二章:律诗的格律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
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
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
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
一般也称之为义对。
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四、义对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
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
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
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
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
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
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
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
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
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
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一挥手==万壑松……。
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描述弹琴的状态和效果。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中华古诗词七律第六课对仗与句式七律第六讲律诗中的对仗,律诗的句式语法今天的课分三个部分:一、律诗的几种变格;二、律诗的对仗技巧;三、律诗的语法。
我们重点分享钱明锵先生的走出对仗的误区,我们都学过对联,对于对联的各种对法格式想必都不陌生,但是能真正灵活运用到律诗的诗友恐怕不会很多。
那么我们今天就仔细的复习一遍,看看前贤是如何处理的,顺便也温习下诗词中的语法。
从今天开始要求同学们熟读王维五律 122 首,杜甫七律 155 首,精读六朝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比较高古,多读可以提高意境。
通过同学们的作业,发现有些同学造句没有诗味,生硬、词汇贫乏;有的诗风流于浅白。
所以,必须加强学习。
一会课儿我传下资料。
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
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
因此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
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
有些同学的诗读起来不精彩,问题出在对仗上。
在律诗对仗的运用中,主要弊病是:一、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二、为求正、求工,七拚八凑,晦涩拗口;三、四言一法,句式类同,单调平板。
四、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
五、两联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这些对仗中的弊病,成为创作精品的“拦路虎”。
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克服这些弊病?我们认为:一、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对仗的变格模式。
律诗颔、颈两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颔、颈两联对仗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蜂腰格、偷春格、藏春格等。
不是经常有同学问:什么叫做偷春格吗?那么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下。
不过,这些变格貌似比较适合五律,因为五律字少,如果千篇一律死板的对仗的话,诗写出来一定很难看。
但我们不妨在七律上也灵活掌握下。
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蜂腰格、偷春格、藏春格等。
不是经常有同学问:什么叫做偷春格吗?那么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下。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愿你快乐格律诗的对仗32分钟前阅读24对仗[duì zhàng]对仗指(律诗、骈⽂等)按照字⾳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
对仗多⽤于骈⽂。
对仗⼜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句密切相关,可宽对⾃对错综对合掌对格律诗对仗规则:本句⾃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拗五字可不救,⼤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写格律诗⼆⼗⼋句⼝诀解释注:本⼝诀以七⾔为例,同样适合五⾔。
如'⼩拗五字可不救,⼤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拗三字可不救,⼤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三五可约不论,⼆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六种句式,⼤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
本⼈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佩⽂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在其中。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2、宽对:过分地追求对仗的工整就会束缚思想,不利于抒情达意,所以在一联中或是词性相对不是十分工整,或是词组对得不是十分严格,都是可以的。
这种对联就称为宽对,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中“青天外”和“白鹭洲”就不是十分工整,方位词“外”不能与名词“洲”字相对,“青天外”与地名“白鹭洲”不能相对,但是“青天”对“白鹭”还是工整的。
类似这种情况的就是宽对。
宽对要求宽一点,只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就行;邻近的事物相对也可以,比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等等。
例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3、流水对:凡是出句和对句的内容说的是一个意思、一件事连贯下来,这种对仗形式就称为“流水对”。
流水对既有对得比较工整的工对,也有对得不工整的宽对,而且宽对比较常见。
例如李商隐的七律《马嵬》中的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例如李白的五律《送友人》中的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又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等等。
4、借对:凡是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都称为“借对”,又叫“假对”。
比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李字借用桃李的意义与“茅”字相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与青同音对“白”字)。
5、交错对:凡是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本可以相对,但是不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就称为“交错对”或者叫“错落对”。
比如“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倚杖”对“临风”是比较工稳的。
“柴门”和“暮蝉”的词性基本相对,都是前一个字修饰后一个字,但是位置不对;如果把方位词“外”放在“柴门”的前面,或者把动词“听”放在“暮蝉”的后面,不但都不合平仄和韵脚在格律上的要求,而且也不合语法的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交错对的形式来补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读起来也很自然。
所以,“柴门外”与“听暮蝉”的词语位置是交错的);又如“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众水”与“一门”,“涪万”与“瞿塘”相对,词语位置交错了。
这里“涪”是涪(fu)州、“万”是万州,都是四川地名;“瞿塘”就是瞿塘峡,也是地名)。
6、扇对:凡是在律诗中的对仗句子,上一联与下一联相对,也就是两联四句相对的就叫“扇对”,又叫“隔句对”。
例如:莫悲建业荆榛满,昔日繁华是帝京;莫爱广陵台榭好,也曾芜没作荒城。
(韦庄《杂感》的前两联)上一联与下一联相互成对:一、三句成对,二、四句成对。
这就是扇对。
又如: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又如: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悲亦空叹,朝朝君未归。
《文镜秘府论》中列出二十九种对,把对仗分为二十九种对仗状态。
这是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即弘法大师空海)来华留学回国后,为向日本人介绍汉语而编写的。
《联律通则》是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制定实行的一部楹联创作的规则。
我们可以学习规则,练习写作。
书后有附录《联律通则》可以参考。
二、不同性质的字词也可以对仗。
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形容词对动词)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副词对动词)遍请玉容歌白雪,高烧红蜡照朱衣。
(副词对形容词)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动词对连词)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
(动词对语气词)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名词对代词)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睽。
(代词对副词)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
(代词对动词)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
(方位名词对数词)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副词对介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加名词对“不”加动词或形容词)三、对仗的禁忌1、同字相对,在格律诗中两句之间一般不能同字相对,只有五言诗首字的要求宽松一点。
如“城头落暮辉,城外捣秋衣”。
(储光羲的《临江亭五咏·三》)2、不规则重字,格律诗的对仗允许重字,但是重字必须规则。
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与“岁岁”相互交错,是允许的。
如果重字不规则,就是犯了禁忌。
例如:“风吹水面层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层层”与“万点”不能对仗。
3、合掌,对仗的两个句子的意义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称为“合掌”。
这是诗家的大忌。
判断合掌的关键是判断是否有重复絮烦的意思。
例如:“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朝”、“昼”都有白天的意义,所以这两个字可以视为“合掌”。
但是,从这一联整体来看,两句的意义又不是完全相同,所以又不像是合掌。
又如:“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想”与“思”两个字“合掌”。
4、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这一点还要在后面讨论。
我们应该注意的还有六点:(1)数目自成一类,(2)颜色自成一类,(3)方位自成一类。
(4)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5)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6)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后附王力先生整理的小类《字词表》。
我们在平时应该经常练习写作楹联(对联、春联、对子)。
这是训练和提高诗词写作水平的一个十分简便的方法。
古时候的私塾里,老先生考试孩子的文字水平、考察孩子的才思,就是以对对子来体现的。
鲁迅小时候,先生出了一个“独角兽”的上联,鲁迅马上就对上了下联“比目鱼”,令先生拍案叫绝。
郭沫若上小学的时候,与同学一起钻洞偷人家的桃子,被先生发现。
先生为了惩戒孩子,在黑板上写了一句“今日偷桃钻洞不知是谁?”孩子们都不敢吱声。
先生十分生气地走了。
郭沫若趁先生不在,在黑板上与先生的出句并列写出:“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看到后大为赞赏,早把恼怒忘到了九霄云外。
梁启超十岁时,一天随父亲去朋友家赴宴,在人家院中偷偷折了一支杏花,藏在自己宽大的袖笼里。
不料被父亲和友人看到了。
父亲为了教育孩子,想在席间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就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句,你如果能够对出下句,才可以入席,否则,你就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梁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但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了。
父亲随口说出上句:“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听后一惊,恍然大悟:原来是父亲教育他不该偷折人家的杏花。
但是他也不慌不忙,抬头看了一下,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居然对得十分工稳。
对句一出,大家喝彩不已,梁父也把孩子偷折杏花的事忘掉了。
古时候,文人在一起也经常对对子取乐,甚至通过联句而形成长篇的排律。
后来,文人联句的游戏是:第一个人先说第一句,以后每人说两句(比如第二第三两句),一句与前一个人的形成对仗,另一句成为下一个人的出句;最后一个人说一句作收句,完成全诗。
这样,每一个人都要完成前人出句,说出对句,又为下一个人出一个出句。
游戏显得十分精巧而有趣。
相传联句始于“柏梁台联句”(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的七言平韵诗,后来形成了柏梁体古风。
)。
例如:唐朝景龙三年的《帝诞辰内殿宴联句》润色鸿业寄贤才,(中宗)叨居右弻愧盐梅。
(李峤)运筹帷幄荷时来,(宗楚客)职掌图籍滥蓬莱。
(刘宪)两司谬忝谢钟裴,(崔湜shi)礼乐铨管效涓埃。
(郑愔yin)陈师振旅清九埃,(赵彦昭)忻承顾问侍天杯。
(李适)衔恩献寿柏梁台,(苏颋ting)黄缣青简奉康哉。
(卢藏用)鲰生侍从忝王枚,(李乂ai)右掖司言实不才。
(马怀素)宗伯秩礼天地开,(薛稷)帝歌难续仰昭回。
(宋之问)微臣捧日变寒灰。
远渐班左愧游陪。
(上官婕妤)这种形式是一种游戏,对于表达思想感情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们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了。
为了提高诗词写作的水平,平时可以多练习写作楹联,楹联写作的多了,诗词格律的要求就会熟练起来,写作诗词就会熟练了。
下面是我写作的部分楹联。
为山西省古县牡丹节撰联:1、客进丛山迷去路;蝶出花苑忘来源。
2、绿水映虹桥,虹映水绿;红花衬篁竹,篁衬花红。
(回文联)为湖北省秭归县新屈原祠落成撰联:离骚赋千秋绝唱;屈原祠万代流芳。
廉政建设撰联:1、道德为根,老子天下独立;修养乃本,少奇世上无双。
2、惩罚腐败,须制度还须全民参与;倡导廉洁,靠宣传更靠自我革新。
3、应征上联:勤廉三毋欺,能令捕头擒鬼魅;原存清朝范云梯在三亚的下联:酷贪两不敢,可将心事质神明。
(注:天不可欺,地不可欺,人不可欺谓“三毋欺”。
)贺太原市楹联家协会成立5周年《双塔》堪精,精选会友诗词画;协会蛮旺,旺揽联家翰墨文。
(《双塔》是协会办的杂志)应山西和顺佛光寺征联:1、进山门,无不是拜佛、参禅、问道,盼得三业净;(山门)出圣地,自然能身正、语顺、心平,争来四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