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目录

八年级分组实验

1、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 (3)

2、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3)

3、光反射时的规律 (3)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

5、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4)

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7、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6)

8、水的沸腾 (6)

9、串联电路各点间的电流规律 (7)

10、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7)

11、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关系 (7)

12、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8)

13、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8)

14、电阻上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 (8)

15、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8)

16、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怎样的 (9)

17、研究电磁铁 (9)

18、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电 (10)

八年级演示实验

1、有趣的物理现象 (10)

2、空中的闹钟 (10)

3、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0)

4、观察波形 (10)

5、观察噪声的波形 (11)

6、声波传递能量 (11)

7、光的传播 (11)

8、光的折射 (12)

9、色散 (12)

10、透镜对光的作用 (12)

11、焦点和焦距 (13)

12、投影仪原理 (13)

13、凸透镜成实像 (13)

14、凸透镜成虚像 (13)

15、自制温度计 (13)

16、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4)

17、验电器 (14)

18、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不一样 (14)

19、比较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 (14)

20、演示电功率 (15)

21、电流的热效应 (15)

22、磁场的方向 (15)

23、电流的磁效应 (16)

24、研究电磁铁 (16)

25、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17)

26、手摇发电机 (17)

27、电磁波的产生 (17)

28、光沿着水流方向传播 (17)

九年级分组实验

1、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7)

2、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 (18)

3、如何使用刻度尺 (18)

4、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8)

5、二力平衡的条件 (19)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9)

7、重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0)

8、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0)

9、杠杆的平衡条件 (21)

10、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21)

11、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22)

1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2)

13、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3)

14、斜面的机械效率 (23)

15、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4)

16、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4)

17、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4)

九年级演示实验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24)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 (25)

3、功的原理 (26)

4、气体扩散的实验 (26)

5、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26)

6、分子之间有引力 (26)

7、做功改变气体的内能 (26)

8、水沸腾后出现的现象 (26)

9、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 (27)

八年级分组实验:

1、音是怎样发生与传播的

仪器和器材:

音叉、音叉槌、支架、不同材料做成的杆、量筒、水、抽气机、抽气盘、闹钟。

实验方法:

演示声音的发生。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表明叉股在振动。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振动。如果紧捏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演示声音可以通过各种媒质传播。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30-50cm、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cm是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cm),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注意事项:

敲击音叉必须使用橡皮音叉槌,不能使用其他硬物撞击,以防击伤音叉表面从而改变其固有频率。

音叉十分硬脆,使用中要防止重击、跌落,以免断裂。

用完音叉,表面要涂油或凡士林防锈,放置于干燥处保存。并注意防止受压变形。

插入与取下音叉时,应避免摇动,防止共鸣箱插孔变形。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实验器材:鼓、音叉等

实验步骤: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

1.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2.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

3.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实验结论: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仪器和器材:

激光笔,1/4圆的玻璃片和木板各2片,铁夹平面镜一小片,记号笔,刻字用的胶面纸,木块铰链(2个),金属棒。

制作方法:

将贴有黄色胶面纸,画有刻度,标有角度数据的1/4圆的玻璃片用双面胶固定在1/4圆的木板上(因为只有玻璃片的面才够平),在水平木板台面中间(即竖直半圆的圆心处)嵌

入一小块平面镜,将1/4圆与平面镜垂直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将金属棒的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圆板背后的木底座上(与前面的圆心在同一轴线上),将夹激光笔的铁夹固定在金属棒的另一端。

使用方法:

闭合激光笔的开关,可以观察到入射光线。转动右边的1/4圆,可以发现当两个1/4圆在同一平面上时,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当两个1/4圆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在右边的1/4圆就观察不到反射光线,从而说明在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转动金属棒改变入射角,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光在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技巧:

贴上刻字用的胶面纸,能观察到1/4圆上留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传播过程路线的痕迹。实验结论: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放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平面镜成像

目的和要求: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仪器和器材

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方法:

1.按图组装好仪器。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注意事项:

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2.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5、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目的和要求:

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演示三原色光混合成白光。

仪器和器材:

三原色光源,滑动变阻器,电源等。

实验方法:

1.将三个灯泡串接滑动变阻器后接到电源上,如图2.12-2。调节变阻器的阻值,改变照到半透明纸屏上三个单色光的相对亮度,使得屏上三色重叠处的颜色成白色。

2.依次只接通一个灯泡,使得屏上先后出现三个颜色分别是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圆形光斑。

3.先后分别同时接通两个灯泡,屏上得到两个圆形光斑,并有一部分相重叠,红光和绿光相交叠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紫光;绿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青色光。

4.同时接通三个灯泡,得到如图2.12-4的图案,在图案的中央,红光、绿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白光。

6、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目的和要求:

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仪器和器材:光具组,蜡烛。

光具组是专供初中进行光学实验的一种仪器。它包括3个三角形(或圆形)底座、凸透镜、烛台、毛玻璃屏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组装调整仪器

将各零件组装好。然后以凸透镜中心高度为基准,适当调整毛玻璃屏和烛台火焰的高度,使它们的高度基本相等,并且利用三角底座,把它们调在一条直线上。这个步骤称为“对光轴”,这一步骤在光学实验中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应特别重视。

2.实验

以凸透镜为基点,向烛台方向量出一倍焦距(即100毫米)、二倍焦距(即200毫米)的距离并作出标志。将烛台放在距透镜大于200毫米的位置上,移动毛玻璃屏,使毛玻璃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实像。观察这个实像,看它比实物是大了还是小了,是正立还是倒立的。测出像距(即毛玻璃屏距透镜的距离),它与焦距、二倍焦距有什么关系?(大于、小于或等于)

改变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按表2.6-1顺序进行实验。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入表中。

1.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光具座(J2507型或J2507-1型)和学生电源(J1202型或J1202-l型)代替光具组来完成这个实验。

2.在不具备遮光的条件下,用白屏代替毛玻璃屏实验,效果会好一些。

3.移动烛台和毛玻璃屏时,要注意保持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为此,可以在基座的一侧划一条直线,让基础侧面贴着直线移动。

7、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实验器材:

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试管2个(内径各约3.5厘米和1.5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2个,烧杯(500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约350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

实验步骤:

(1)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纯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

(2)如图3-18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等。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

(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同时使小试管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约70℃时,每隔一分钟或半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至萘温升至85℃左右为止。

(4)停止加热,取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让液态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继续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至温度降至70℃左右为止。

(5)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由此分析表明:晶体萘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

8、水的沸腾

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叫沸点。

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实验器材:

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将水放在烧杯里(半杯即可)加热,温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指出观察重点是水和温度计。

2.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现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分离所形成的。

少时,从杯底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失了,这是因为水温不匀,杯底温度较高,蒸汽泡可以形成,但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蒸汽又凝结成水了。

最后,加热到杯里水的各部都有气泡,而且在上升过程中气泡继续增大,这才是真正的沸腾现象。强调这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在进行剧烈的汽化。

由学生报出的温度是100℃后(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再加一会儿热,温度也不再上升,指出这个温度就叫沸点。

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现象随即消失。说明维持沸腾是需要热量的,这些热量不是升高水温,而是进行汽化,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注意事项:

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一开始就使用热水。

9、串联电路各点间的电流规律

实验电路:

实验器材:学生

电源电流表小灯泡(两只规格不同)开

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按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电流表暂不

接入电路)

2、检查电路,确认正确后闭合开关,看

小灯泡是否正常发光

3、在电路中选择三点A B C,分别将电流表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4、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重复这个实验

10、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实验电路: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电流表小灯泡(两只规格不同)开

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在图中。两个灯泡是并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的。

流过A、B、C各点的电流可能有什么关系?做出猜

测。

先用电流表测量C点的电流,再用电流表分别测量A、B两点的电流。

可以得出I总=I1+I2

设计试验:

分别把电路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同样的关系。

11、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池盒1号干电池2节 2.5V、3.8V小灯泡各1个小灯座

2个开关1只导线8根以上

操作程序:

1.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2.分别把电压表连在图中A、B两点;B、C两点;A、C两点之间;测出L1、L2两端电压以及它们两端的总电压。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总电压等于分电压之和。

12、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池盒1号干电池2节 2.5V、3.8V小灯泡各1个小

灯座2个开关1只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学生们设计表格、连接实物、动手实验。实验时测出AB

两点、CD两点、EF两点的电压。

实验完毕归整器材。

实验结论:

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并联电路两端总电压。表达式为:U=U1+U2

13、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第一步:将变阻器与小灯泡串联起来后接在电路里,电源的电压要略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如电源电压为8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6V;

第二步:将变阻器的滑片置于使变阻器的接入电阻的最大端,闭合开关。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用电器不会因通过的电流过大而烧坏。

第三步:将变阻器的滑片慢慢滑动,可以看到小灯泡慢慢的从不发光到发出很弱的光到正常发光到发出刺眼的强光。

实验原理: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电源的电压也按电阻的比值分配到各用电器上,电路中的电流I=U/(R1+R2

14、电阻上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

方法:(控制变量法)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

方案1(见右图):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电压,

测出电流然后再更换定值电阻,多做几次。

方案2(见右图):将定值电阻接入电路,分别换电源电压,测

出对应电压、电流;再更换定值电阻,多做几次实验。

实验表格:

实验结论:

方案1: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比较方便,节约时间,可减少该差。

方案2:每次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还要重新连接电路比较麻烦,电路还易出现接触不良等问题

15、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器材:

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电灯一个、电池组、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以及导线若干。

电路图:

实验注意:

1.连接线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开关S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的位置放置在使其电阻最大的一端。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S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的位置放置在使其电阻最大的一端。

3.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的位置,先后使电压表的示数小于、等于和略大于小电灯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

分析比较额定电功率和实际电功率大小问题,比较灯泡的亮暗程度与电功率间的关系。

(1)当U实=U额时,则P实=P额正常发光

(2)当U实

(3)当U实>U额时,则P实>P额较亮

16、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怎样的

实验器材:

每组电池盒一只(4节电池),导线,开关、小磁针、螺线管

实验步骤:

将小磁针分别放在螺线管周围不同处,接通电源,记下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根据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可知通电螺线管磁场该点的磁场方向。

改变电流方向,再做一次,并记录下来。

17、研究电磁铁

实验目的:

探讨电流的通、断、强弱对电磁铁的影响;探讨增加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实验器材:

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小堆大头针。

实验步骤:

1. 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

2. 将开关合上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有无。

3.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4.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实验记录:

通电断电电流增大电流减小线圈匝数增多

电磁铁的

磁性强弱强无增大减小增大

实验结论:

(1)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2)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大。

(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大。

18、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电

实验过程

1.将一根导体的两端用细导线悬挂起来,并与灵敏电流计组成串联的闭合电路。将导体的一部分放在U形磁铁的磁场中。

2.让在磁场中导线的静止。换用不同强度的永磁体做一次,再换用规格(或匝数)不同的导线再做一次。

3.使导线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并就实验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5.归纳结论,形成概念: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不平行时能够产生电流。

八年级演示实验:

1、有趣的物理现象(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2、真空中的闹钟

把一个闹钟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密闭玻璃罩中,能看见闹钟的振锤在打铃,却听不到声音,这个现象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

3、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如图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你会听到刻度尺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后,拨动刻度尺,观察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同时

听声音有什么变化。实验的结果是,刻度尺伸出桌

面部分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

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由实验可知,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大量实验表明。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

越高;声源的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4、观察波形

一般都用示波器来演示交流电的波形。由于交流电的频率较高,荧光屏上亮斑移动得很快,在水平偏转电极上不加扫描电压时,观察到的是一条竖直亮线,而不是亮斑在上下移动,

当在水平偏转电极加上扫描电压时,观察到的是稳定的

正弦波。为了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交流电的波形及示

波器的工作原理。下面介绍一个实验:“用直流电演示交

流电的波形”,并用示波器观察其变化规律。

首先用直流电压表观察直流电形成的交流电。按如

图所示接好电路,电源是四节干电池,R选用0~50Ω

的滑动变阻器,S是双刀

单掷开关,电压表是量程

为5V的直流电压表,也

可用指针指中的灵敏电流表串联高电阻,改装成量程为3V的

电压表。实验时先将变阻器的滑片P放到ab的中点,闭合开

关S,电压表的指针不动,表示OP间的电压为零。(由于四

节干电池不可能完全相同,闭合开关S后可移动滑片P,使

电压表的示数为零。)然后将滑片P向a滑动,观察到电压表

的指针向右偏转,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增加,最大可达3V左右;接着再将滑动片P向b滑动,指针逐步回到零刻度,继而向左偏转,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最大也可达3V左右。滑片往复滑动,电压表的指针左右摆动,说明此时OP间输出强弱和方向周期性变化的交流电,并且它的频率随滑片P滑动的快慢变化而变化。

完成上述实验后再用示波器观察上述交流电的波形。将图1中的电压表换成示波器,如图2所示。实验前将“衰减调节旋钮”调到“1”挡,“扫描范围旋钮”调到最小,“扫描微调旋钮”调到最小;“X,Y增益旋钮”均调到最小。

将示波器电源开关打开后,当荧光屏上出现正常的亮斑时,将亮斑调到荧光屏的中央,然后再把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ab的中点,此时闭合开关S,观察荧光屏上亮斑的位置未变,说明OP间输出的电压为零。然后左右往复移动滑片P,观察到荧光屏上亮斑上下移动。说明OP间输出的是交流电。若快速滑动滑片P,则荧光屏上呈现一条竖直亮线。断开开关S,将X增益调到三分之一左右,看到了扫描点在移动。再闭合开关S,左右往复移动滑片P,可看到亮斑在荧光屏左右上下移动,若快速地滑动滑片P,则荧光屏上显示出类似正弦交流电的波形。

5、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波形分析波形规则。

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观察噪声的波形可以看出,噪声是由众多的频率组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声音。音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

6、声波传递能量

易拉罐,去掉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摇动吗?虽然这个实验能证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7、光的传播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仪器和器材:

透明柱型容器,激光笔,蚊香,水,粉笔灰。

实验方法:

1.点燃蚊香片刻后吹灭,将适量烟收集入透明容器中,把激光射向容器中,学生便可清晰地观察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向透明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粉笔灰(或其他可使水浑浊的材料),把激光射向水中,学生便可清晰地观察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会沿直线传播

仪器和器材:

透明玻璃片,玻璃胶,激光笔。

实验方法:

将3mm厚的透明玻璃割成2cm宽的细条,再取一块长25cm、宽15cm的透明平板玻璃,平放在桌面上,将2cm宽的透明玻璃细条,按需要割成长度不等的小段,在每一小段透明玻璃细条的侧面涂上少许玻璃胶,再将透明玻璃细条与平板玻璃成垂直关系固定在一起。为安全起见,可在四个侧面各固定一片玻璃,等玻璃胶干后,固体不均匀介质就做好了。

闭合激光灯的开关,学生便可清晰地观察到光在固体不均匀介质中不会沿直线传播。

8、光的折射

仪器和器材:

激光笔,磨砂玻璃片,铁夹,记号笔,刻字用的胶面纸,金属棒,玻璃胶。

制作方法:

在磨砂玻璃片上画个圆,在圆的正中贴一个小的圆形黄色胶面纸,并在上面画上刻度、角度数据、界面、法线,按如图形状割下,作为容器的后侧面。前侧面为与后侧面的下半部对应的长方形,左、右、下3个侧面均为5mm厚、1cm宽的玻璃条(左、右、下3个侧面宽为5mm),用玻璃胶粘成一个装水容器。将装水容器部分固定在铁架或木架上,将金属棒的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装置背后的支架上,转轴与前面的圆心在同一轴线上,将夹激光笔的铁夹固定在金属棒的另一端。

使用方法:

闭合激光笔的开关,可以观察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转动金属棒改变入射角,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中小于入射角。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实验中在改变入射光线的入射角是过程中,有时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有时则不能,这时老师可以简介全反射。

实验技巧:

贴上刻字用的胶面纸,才能观察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传播过程路线的痕迹。

9、色散

介绍三棱镜,引出光的折射,将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调节位置,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现象出现彩色条纹。

结论:

1.白光不是最单纯的光

2.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10、透镜对光的作用

介绍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并简单捋顺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利用演示实验,带领学生学习“焦点”、“焦距”。

板书: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1、焦点和焦距

1.实验确定焦点:用透镜对准太阳光,另一面放一个纸板(光屏)。沿透镜光轴的方向慢慢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为止,就是透镜的焦点。

2.用刻度尺测量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

12、投影仪原理

凸透镜成像: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把它倒过来就是投影仪

13、凸透镜成实像

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J2507型),学生电源(J1202型)。

实验方法:

1.把物屏放在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如u1=4f,u2=3f时,调整光屏的位置,可以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得到缩小的倒立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长也越大。

2.把物屏放在透镜2倍焦距处,u3=2f。调整光屏的位置,在透镜2倍焦距处得到与物大小相等的倒立实像。

3.把物屏放在透镜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如u4=1.7f,u5=1.4f。调整光屏的位置,可以在2倍焦距以外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长也越大。

观察重点: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等大实像和放大实像三种情况下的物距和像距。

注意事项:

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能同时看清物距、像距、和光屏上所成实像的情况,光具座平行于黑板放置,在光屏附近与光具座约成45°角竖直放置一个大平面镜。这样,教室旁边的同学可以直接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中间的同学可以通过平面镜看清光屏上的成像情况。

14、凸透镜成虚像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火柴。

实验步骤:

1.实验前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将蜡烛移到物距等于焦距,移动光屏,看能否找到像

3.将蜡烛向凸透镜再移动,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能得到像,然后在光屏的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估测像距,取下光屏放到蜡烛的同测,在看到的像的位置移动,观察光屏上能否得到像。

实验注意事项:

a.实验前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b.实验时,一定要调节好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实验结论:

焦点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焦点的内成虚像。

15、自制温度计

自制温度计。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把细玻璃管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里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堵住瓶口。将

小瓶放入热水里,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然后再把小瓶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的位置。

16、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器材:

(1)、玻璃棒、橡胶棒各两根; (2)、毛皮、绸子各两块; (3)、支架; 实验过程:

(1)、两位同学同时都用绸子摩擦玻璃棒,使它带电,将一根放在支座上,注意:要记住哪端带电,不要用手摸带电的一端,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带电端靠近这根玻璃棒的带电端,观察发生的现象;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 (3)、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做刚才的实验。 总结:

实验发现带电物体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17、验电器

带电体接触金属球,箔片张开,因为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8、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不一样 1、按电路图1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S,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3、在A 点断开电路,接入滑动变阻器的c 和d 接线柱,如图2,移动滑片P ,P 从b 端向a 端滑动,灯泡亮度变化。

4、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位置,接入滑动变阻器的a 和d 接线柱,如图3,

移动滑片P ,P 从b 端向a 端滑动,灯泡亮度变化。

19、比较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 实验器材: 2.5伏小灯泡三个、电池2节、开关、电流表。 实验步骤:

1.按图(a)、(b)分别接好电路,闭合开关S 观察两电路

中灯的亮度。

2.在电路中串接一只电流表,重复以上实验,比较电流的强弱。

3.虽然电路的电压不变,由于两个电路中灯泡个数不同,观察到图(a)的灯亮,图(b)的灯暗。因为图(a)、(b)中通过灯的电流I

图2 图3

大于I,说明图(b)中两灯串联的总电阻Rb大于Ra(Ra为一个灯的电阻)。

20、演示电功率

演示实验:

告诉学生实验目的:研究灯泡的亮度跟电压的关系。

介绍实验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

让学生观察:两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

实验过程:a.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表的示数为2.5伏,

在下表中记录U、I读数和灯泡的亮度。

b.移动滑片P,使表的示数为2伏,记录。

C.移动滑片P,使表的成数为2.8伏,记录。

实验记录:

取220V,40W的灯泡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a.在不同的电压下,同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不是一样大,灯泡消耗的功率可由P=UI 来计算。

b、灯泡的亮度由它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决定。灯泡越亮,表明其消耗的电功率越大。C.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为了使用电器正常工作,应使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d.每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而实际功率有许多个,我们平常说这是一个40瓦的灯泡,指的是这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是40瓦。

e.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当U实

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烧坏。

21、电流的热效应

用锥形瓶、煤油、电阻丝、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来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怎样用控制条件法进行研究的。教师接着介绍课本实验的装置,引导学生虽然R1>R2,但串联通电后,I1=I2(从电流表的示数可知道I的数值),当导体通过电流时,我们仔细观察两根火柴谁先被点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或玻璃管内的液体的上表面有什么不同)。

接着观察同一根电阻丝在电流较大时,使火柴点燃的时间较少(或观察电流较大时,同一根电阻丝发出的热量可使温度计的示数或玻璃管内的液体的上表面升高量更大)。

22、磁场的方向

仪器和器材:

条形磁铁(T054),蹄形磁铁(U082),小磁针(J2406型),投影幻灯机,玻璃板,蜡纸,铁屑若干。

实验方法:

1.磁场的方向

按图3.23-1,在同一位置,换用不同的指针,观察

磁针北极的指向不变。

结论:

磁场有方向,在某一位置磁针北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的

磁场方向。

2.条形磁铁的磁力线分布

把铁屑撒在条形磁铁周围,轻敲玻璃板,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铁屑的排列,如图3.23-2所示。指出铁屑的排列情况可用磁力线来表示;磁力线是从磁铁北极出来回到磁铁南极的。

3.蹄形磁铁的磁力线分布用同样方法演示蹄形磁铁的磁力线分布如图3.23-3所示。结论:

磁力线是用来形象地表示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的曲线

23、电流的磁效应

1.演示电流的磁效应

在磁针上面有一条直导线,当直导线触接电池通电时,你能看到什么现象?断开电源、改变电流的方向,又能看到什么现象?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2.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因为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太弱了。)……如何增强磁场?

(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1)如何探究:可在通电螺线管周围摆放一些小磁针。为使螺线管磁场加强,可以在螺线管中插入一根铁棒。(对比条形磁体)指出N极、S极。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磁体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极和S极。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改变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也跟着改变。

24、研究电磁铁

指定各一半的实验小组分别绕制线圈匝数不同的电磁铁,在学生完成了电磁铁吸铁性的实验后,进行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方案如下:

仪器器材:电源、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大头针、若干导线。

方案设计;

①各小组用自制的电磁铁接在电源上,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电磁铁中电流,观察吸引大头针的多少;

②让线圈匝数不同的小组间交换电磁铁,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通过线圈的电流相同,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

分析讨论: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有关。

通过增设研究性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这对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在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实验中我们要分析的

是在磁场发生变化时对电

流的影响,故实验中我们

要先判定N极在上方时的

运动方向,然后再比较磁

场反向后的运动方向.

(1)按图甲组装电路

一,闭合开关,观察导体AB的运动方向,说明磁场对AB导体的作用力是向左的;

(2)按图乙把磁体两极对调,再闭合开关,观察导体AB的运动方向.说明磁场对AB 导体的作用力是向右;

(3)比较(1)、(2)两步可以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跟磁场方向有关

26、手摇发电机

27、电磁波的产生

演示:

取一台收音机,用调谐旋钮将指针调到没台的

位置并将音量开大,然后将收音机贴近一个调光台

灯,旋动调光旋钮使灯光逐渐变亮,收音机立刻发

出持续的“嘎、嘎……”声

28、光沿着水流方向传播

一个有趣的实验:

让一股水流从玻璃容器的侧壁细口自由流出,以一束细光束沿水平方向从开口处的正对面射入水中。丁达尔发现,细光束不是穿出这股水流射向空气,而是顺从地沿着水流弯弯曲曲地传播。这是光的全反射造成的结果。

九年级分组实验:

1、题目: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铝块拖盘天平砝码刻度尺

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不同的铝块的质量,记录实验数据

(3)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将不同的铝块用细线栓好后放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处理数据。

(5)根据测量值做出m—V图像

(6)由数据或图像,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体积V (cm3)质量m (g)

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题目: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

1、测量盐水的密度

⑴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盐水

⑵实验步骤:

①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2 ;

④计算盐水的密度。

2、测量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

⑴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针、塑料块

⑵实验步骤:

①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塑料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

③将塑料块放入量筒中,用针尖将其完全压入水中,记录总体积V2;

④计算塑料块的密度。

3、题目:1、如何使用刻度尺

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个),铅笔,物理书,硬币,细钢丝。

原理: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步骤:

测量物理书的长度。

测量细钢丝的长度。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数出圈数n,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

结论:对数时,注意“三看”,读数时,要估计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4、题目: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器材:木板,毛巾,棉布,小

车,钩码,弹簧测力计。

方法:控制变量法

步骤:

(1)让小车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 (2)让小车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 (3)让小车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平面上,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有何变化。 列表: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5、题目:二力平衡条件

器材:木块,2个小盘,钩码,细绳,光滑的水平桌面。 步骤:

把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木块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先使两盘里的砝码不相等,在使砝码相等,观察木块。

保持两盘里的砝码相等,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是拉力F 和拉力F ’不在一条直线上,观察。 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6、题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

1.使用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前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3.使用前上下拉动弹簧测力计,使其不与外壁有摩擦

4.弹簧测力计应沿轴线方向测力

5.使用时不应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 用弹簧秤测力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检查弹簧秤指针是否在“

0”点,若不在零点,需调节使其指在零点;

2.把物体挂在弹簧下端的钩上或用力拉弹簧秤下端的钩,使弹簧秤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

3.读数时应在弹簧稳定后进行,读取数据时,视线应通过指针并跟刻度面垂直; 4.读取数据,并注意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

5.读完数后,应取下物体,看指针是否回到零点,不回零点时应检查原因或换弹簧秤重新测量.

7、题目: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

步骤:把质量分别为50g、100g、150g、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他们的重力,记录。

列表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跟他的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8、题目: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器材:木板,玻璃,毛巾,小车,钩码,弹簧测力计。

方法:控制变量法

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毛巾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铺了毛巾的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毛巾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铺了毛巾的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玻璃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于玻璃纸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玻璃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铺了毛巾的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木块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铺了毛巾的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结论: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9、题目:杠杆的平衡条件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 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 (1)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 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 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凸透镜的焦距=10 。 2. 记录数据: 3. 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943-13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

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篇一:初中物理实验报告(921字)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

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86599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 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 等。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 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1、15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1。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正式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用验电器演示导体和绝缘体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

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操作要求: 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 2.记录数据: 五、反思拓展: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学校 报名号 姓名 得分____

探究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的关系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实验时间:年月日 实验预习: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 其公式是: 2、若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V和液体的密度ρ液,能否推导一个公式来计算浮力?若能,请写出推导过程。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1、参照实验一,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G=N。 2、如图,在溢水杯中盛适量的水,(液面刚好到达溢水口),弹 簧测力计挂住物体,将物体放入溢水杯中。 3、待溢水杯中的液体不在溢出时,在量筒中直接读出物体排开 液体的体积 V排=mL=m3 4、计算物体排开测量桶和液体的重力G排=mg=ρ液g V排= N。 写出计算过程 4、液体受到的重力G液=N。 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 实验反思 在物理实验操作考查中,小雨抽测的实验题目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他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如下. A.用细线将橡皮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 橡皮的; B.将水倒入溢水杯中; C.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橡皮浸没水中, 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

)同一滑轮组,所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 (2)双滑轮组和单滑轮组,提 的物体,相同的高度, 组机械效率大。 (3)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368-83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目的: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铁夹、铁圈(或三脚架)、温度计、蜡、海波、大号试管两支、烧杯、石棉网、水、火柴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按课本组装器材,在试管中加入一些蜡,将温度计的上端悬挂在铁圈上,下端插入蜡中,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烧杯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 点燃酒精灯,对盛有水的烧杯加热,注意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当温度上升至40℃时,每隔1 min 记录一次示数,直到固体蜡完全熔化,再继续加热几分钟; 将盛蜡的试管换成盛海波的试管重复上述操作,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结论:1海波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石蜡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实验名称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目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 仪器和器材:激光笔,1/4圆的玻璃片和木板各2片,铁夹平面镜一小片,记号笔, 刻字用的胶面纸,木块铰链(2个),金属棒。 实验过程:闭合激光笔的开关,可以观察到入射光线。转动金属棒改变入射角,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光在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放射光 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一、实验名称: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铝块(或铁块)、、直尺等。 四、实验步骤: 1、用直尺测出铝块1、铝块 2、铝块3的体积,将数据填入表格。 2、用已经调好的天平测出铝块1、铝块2、铝块3的质量,将数据填入表格。 3、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 (1)放大法。 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2)平衡法。 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3)转换法。 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 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 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如: ①线性关系:Y=a+bx ②反比关系:Y=a+b/x ③幂关系:Y=axb 改直:logy=loga+blogx ④指数关系: Y=aexp(bx) 改直:Iny=Ina+bx 以上各式中x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同时又是被测量,a、b为常数。 (2)两个被测量之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

实验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距离 速度 时间符号:v=t s 实验装置: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上图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V1=S1/t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6、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8、记录数据表格。 实验数据: 距离/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t1=V1= S2=t2=V2=

实验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 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 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时间t/min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温度T/℃ 水中气泡变化情况沸腾前:沸腾时: 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简易版_3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简易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简易版 用验电器演示导体和绝缘体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 松香、玻璃' 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

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 玻璃' 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水,将烧杯放在石棉 网上,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8189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工作汇报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物理实验的学习步骤和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 (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三、实验原理:、速度=路程/时间(v=s/t)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o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 6、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物理量路程s/cm时间t/s平均速度/ (cm/s)第一次50105第二次1001 56、7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铁夹、铁圈(或三脚架)、温度计、蜡、海波、大号试管两支、烧杯、石棉网、水、火柴等实验步骤:按课本组装器材,在试管中加入一些蜡,将温度计的上端悬挂在铁圈上,下端插入蜡中,试管放入盛

水的烧杯中,烧杯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点燃酒精灯,对盛有水的烧杯加热,注意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当温度上升至40℃时,每隔1 min 记录一次示数,直到固体蜡完全熔化,再继续加热几分钟;将盛蜡的试管换成盛海波的试管重复上述操作,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实验原理:实验结论:1海波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石蜡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实验名称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仪器和器材:激光笔,1/4圆的玻璃片和木板各2片,铁夹平面镜一小片,记号笔,刻字用的胶面纸,木块铰链(2个),金属棒。实验过程:闭合激光笔的开关,可以观察到入射光线。转动金属棒改变入射角,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光在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放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

初中物理科技小论文

初中物理科技小论文 科技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学生对研究的问题~特定设计的方案~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科技小论文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科技小论文范文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1 / 11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

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2 / 11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目录 八年级分组实验 1、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 (3) 2、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3) 3、光反射时的规律 (3)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 5、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4) 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7、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6) 8、水的沸腾 (6) 9、串联电路各点间的电流规律 (7) 10、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7) 11、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关系 (7) 12、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8) 13、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8) 14、电阻上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 (8) 15、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8) 16、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怎样的 (9) 17、研究电磁铁 (9) 18、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电 (10) 八年级演示实验 1、有趣的物理现象 (10) 2、空中的闹钟 (10) 3、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0) 4、观察波形 (10) 5、观察噪声的波形 (11) 6、声波传递能量 (11) 7、光的传播 (11) 8、光的折射 (12) 9、色散 (12) 10、透镜对光的作用 (12) 11、焦点和焦距 (13) 12、投影仪原理 (13) 13、凸透镜成实像 (13) 14、凸透镜成虚像 (13) 15、自制温度计 (13) 16、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4) 17、验电器 (14)

18、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不一样 (14) 19、比较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 (14) 20、演示电功率 (15) 21、电流的热效应 (15) 22、磁场的方向 (15) 23、电流的磁效应 (16) 24、研究电磁铁 (16) 25、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17) 26、手摇发电机 (17) 27、电磁波的产生 (17) 28、光沿着水流方向传播 (17) 九年级分组实验 1、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7) 2、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 (18) 3、如何使用刻度尺 (18) 4、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8) 5、二力平衡的条件 (19)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9) 7、重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0) 8、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0) 9、杠杆的平衡条件 (21) 10、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21) 11、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22) 1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2) 13、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3) 14、斜面的机械效率 (23) 15、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4) 16、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4) 17、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4) 九年级演示实验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24)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 (25) 3、功的原理 (26) 4、气体扩散的实验 (26) 5、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26) 6、分子之间有引力 (26) 7、做功改变气体的内能 (26) 8、水沸腾后出现的现象 (26) 9、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 (27)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本(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4959-30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本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本(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报告单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报告 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刻线。 2.记录数据: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5个(质量已知),铅笔,刻 度尺。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4)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与结论 ,分度值为 N。 实验结论: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是。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 (2)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距离 速度 时间符号:v=t s 实验器材:刻度尺、木斜面、小车、秒表、金属片。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上图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V1=S1/t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6、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8、记录数据表格。 实验数据: 距离/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t1=V1= S2=t2=V2=

实验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 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 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数据: 时间t/min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温度T/℃ 水中气泡变化情况沸腾前:沸腾时: 数据处理:实验结论: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导读:本文是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

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初二下物理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初二下物理实验报告 篇一: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报告单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正确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弹簧秤2个(规格相同),钩码、铁架台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2.测手的拉力。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初二下物理实验报告)用的拉力。5.整理器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支架、相同的钩码5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 重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 重力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3.设计并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秤的量程、最小刻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测力计上。(4)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分析与论证: (1)用5组数据在图像中描点并绘出图线。(2)根据图线得出结论。5.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目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和支架,2个细铁丝环,钩码6

个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 杠杆的平衡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2)调节杠杆平衡。 (3)杠杆两边挂不同数量钩码,平衡后测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记录 (4)改变钩码数量和位置,平衡后再次测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记录(5)整理器材。 篇二: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装置: 实验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