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公众环境知情权及其法律保障

论公众环境知情权及其法律保障

论公众环境知情权及其法律保障
论公众环境知情权及其法律保障

总第73期2004年4月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Journal of G ansu I 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 w

G eneral N o.73Apr.,2004收稿日期:2003-12-20

作者简介:史玉成(1970—

),男,甘肃灵台人,甘肃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公众环境知情权及其法律保障

史玉成

(甘肃政法学院学术期刊部,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在我国,无论是环境立法还是环境行政管理实践中,目前对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尚存在诸多不足。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展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内容,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民主行政建设,建立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使这一权利真正成为公民的实然权利。

关键词:环境知情权;民主行政;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DF 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8X (2004)022*******

Citizens ’Right to K now the F act of E nvironmental C ases and Its Protection

Shi Y ucheng

(G ansu P 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right to know the fact of environmental cases is weak not only in the legis 2lation ,but als o in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ize citizens ’rights ,it is neces 2sary to enlarge the content of the citizens ’right to know the facts of environmental cases ,build the system of opening in 2formatio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 ocratic administration and set up the correspondent systems of procedural guarantees.

K ey w ords :K ey w ords :right to know the fact of an environmental case ;dem ocratic administration ;legal guarantee 知情权作为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已得到了各国法律的普遍确认,1984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确定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2003年以来,针对政府对“非典”疫情的处理方式,在我国引发了关于公众知情权的大讨论。在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对三种权利的保障来实现的:环境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受害追偿权。其中环境知情权是公众实施其他环境权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公众进一步对环境事务进行全面参与介入的前提条件。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是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公民环境权益、推动环境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本文拟对这一基础性权利及其法律保障问题做一探讨。 一、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依据

公众环境知情权是社会公众依法享有的获取、知悉环境信息的权利。这一权利的内容应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公众对现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环境信息在宏观层面的知情,包括对与环境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宏观发展规划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对拟制定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及规划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认识和了解;对所处国家、地区、区域环境状况的资料的了解等。二是公众对与自身环境权益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在微观层面的知情,包括公众对在其所在区域从事各种危害或可能危害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的了解;对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及其预防对策的资料掌握等。从权利的内容和构造

解析,公众环境知情权既是环境权的重要内容,又是知情权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环境管理民主化

的必然要求。

1.公众环境知情权是环境权的派生权利

传统民法关于所有权的理论认为,非人力所能支配的物(如流水、空气、阳光等环境要素)不能作为所有

权的客体,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财产或无主物,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无偿使用或实行先占原则,因

而向大气、河流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并不是违法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出现,有

关公民对与他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是否拥有权利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960年,针对公民

在良好的环境在生活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的提问,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萨克斯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公共财产

“环境公共委托论”观点,认为空气、阳光、水等人类生活所必须的环境要素不应再被视为“自由财产”而论”、

作为所有权的客体,它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得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

护环境公共财产,应当按照信托的原理,由广大公民作为信托人,将其委托给作为受托人的国家进行管理。

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的观点,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公民环境权是

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庄严

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通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

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标志着公民环境权已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成为公民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此后,环境权进入立法实践,许多国家陆续在各自的宪法和环境法律中

确认了环境权或涉及环境权内容,从而使环境权成为一项新生基本权利。

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利,学界对于环境权的属性、权利构造、救济途径等还存在诸多争论,但公众环境知情

权作为环境权的派生权利抑或基础性权利则是无可置疑的。“知情”是行使权利的基础,只有对与环境相关

的真实情况的了解与掌握,公众才有可能对所面临的环境局势或状态做出客观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做出真

实的意愿表达,自主地决定通过何种方式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环境权益。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通过的《里约宣言》第10条规定:“当地环境问题只有在所有有关公众的参与下才能得到最好解决。每个

人都有应当有适当途径接触政府掌握的环境资料,包括他们社区的危险的物质和活动的资料,并有机会参与

决策过程。各国应广泛传播信息,促进和鼓励公众知情与参与。”很多国家通过对程序性环境权包括环境知

情权的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环境知情权是民主行政在环保领域的必然要求

知情权是现代民主的根本要求,是公民民主参与环境保护的基础。列宁曾经说过:“没有公开性而来谈

民主是很可笑的。”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是以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为前提的。如果不能获取政府的信息,

人民就无法选择、监督政府。现代行政是民主行政,本质上以民主宪政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主权、公民权

利、人性尊严、社会公正与社会责任等,强调公民参与行政的过程。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公众对相关信息有足

够的了解和掌握,才有可能与政府当局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以平等的地位参政,否则便无所谓民主正义。

知情权是公民监督公共权力、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它要求政府要及时公布与公民利益有关的信息,使

公民能了解相关信息,以保护自己。

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最终成为一个政治社会问题的时候,人们不得不藉用民主理念去寻求解决。由

于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相当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所谓公共服务,不是针对

某一人或团体,所以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尤其应强调公众的参与。换言之,在环境问题上,公众的利益并非

完全一致,事实上经常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多层面、多方位的,这决定了各种利益的调和必须借用

民主观念和公众参与环境行政和环境司法过程来实现,唯有如此,才符合“正义、公平、民主”。当今世界,环

境民主已越来越多地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如一些国家以“保护环境、维护和平”为纲领的“绿党”逐渐成为

政治舞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环境保护的民间团体和社会团体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等。环境民主活动开展,同样必须以充分的知情权作为前提。西方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环境

保护发展的道路,都证明只有公民获得了知情权,才能很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也才能有效监督政府的环

境保护工作。

二、现实反观:我国公众环境知情权立法及法律实践之考察

1.公众环境知情权立法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有关环境知情权保护的法律规范,大都零散的分布在各种法律法规中。《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宪法这一规定一般被理解为对公民知情权的隐含性或者间接性的保护[1]。《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第31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上述规定从环境基本法的角度,对政府公开环境状况的义务及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的通报义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水污染防治法》、

《环境噪声污

《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单行法律法规中,对公众知情和公众参与也做了一些规染防治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

定。最近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规定》,对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

反观我国关于公众环境知情权的立法,尚存在以下不足:①立法未明确规定公众环境知情权的法律地位。我国1982年《宪法》和1989年《环境保护法》都没有直接规定公民享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环境知情权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权利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和普遍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也不可能得到健康的行使”。[2]实践中也常常发生行政部门以没有法律依据为借口拒绝向公众公开的情形,从而阻碍了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实施。②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内容及保障措施很不完善。如《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但对于政府公布信息的范围、程序以及未能及时履行职责,要负什么法律后果都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公众是否有权利向政府主管当局申请提供环境信息,公民在知情权受阻的情况下有哪些权利可以排除,也没有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要“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主要是对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的专家开放,而没有对一般民众开放,更没有规定公众有主动申请获得相关信息的权利。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而环境知情权的保障最为重要的是依靠详尽且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来进行,因此,现实情况下公民环境知情权很难实现。④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尽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公开内容的全面性、监督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仍欠操作性。

2.实践中对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及其局限性

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法律实践层面,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作了如下评价:“把环境信息向社会公布,让老百姓都了解环境情况。怎么样让民间组织和社会更多地参与环境保护呢?我们采取了几个措施: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对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每天公布,对大江大河的水质每个星期都公布,对重点城市饮用水的水质和一些重点排污企业的环境行为也公布。”[3]事实也正是如此,国家环保总局每年都要向全国发布上一年全国的环境状况公报,从1997年开始,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开始进行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周报和日报,全国其他地区也相继出现了诸如“空气质量周报”、“大气“空气质量预报”等公报形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环境管理的透明度,使公众的环境状况月度报表”、

知情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公众与环境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从这一角度看,环境信息是典型的公众信息。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国家环境管理这一单轨运行机制,通过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关以国家名义和法律形式,全面行使对环境保护的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并对全社会环境保护进行预测和决策,忽视其它社会力量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忽视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在现阶段,尽管我国正在进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与转型,但政府的角色转换远未完成,传统的“行政主导”型管理方式仍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表现在环境信息的披露方面,仍然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单向行为。①环境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掌握在环境行政机关手中,公开什么、怎么公开不由群众决定。这就使行政机关可以不受控制地任意决定公开或不公开,随意性很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很普遍,这必然造成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大。②现有的环境状况公报内容还比较单一,指标种类也比较少,还不能全面反映某一地区环境的整体状况和变动趋势;同时某些地区所

提供的环境状况指标专业性、技术性过强,不便于一般公众理解,起不到公报应有的效果。③由于目前的公开只是单方面的公开,没有应公民申请公开的形式,导致有些公民想获得的行政信息文献资料因为不在公开范围之列而无法获取。④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空气、水、阳光等都是人类共有财产,任何人无权擅自利用、支配、污染和损耗。我们不过是把它委托给国家进行管理,环保部门是其实施机构,因而它有义务向委托人进行汇报。多年来环保部门对环境问题享有独立的审查权,处置权,而是否认真履行义务,公众对其缺乏监督。一方面,环保部门孤军奋战,另一方面,身边环境问题有多严重,老百姓并不知道,在这种状况下,何谈对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呢?

三、完善我国公众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的思考

1.健全立法,拓展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内容

现行法律对公众环境知情权法律地位的模糊性、内容的有限性,已不能适应环境民主化的要求和充分保障环境权的实现。为此,立法应明确公众环境知情权的法律地位,并对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内容做全方位的拓展,通过环境保护基本法、单行法、部门法以及其它法律法规,对知情权的范围做出明确的界定。参照国外立法的有益经验,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除涉及公共机密和国家利益的特殊情况外,公众对所处国家、地区、区域环境状况有知情权;对与环境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政府宏观发展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拟制定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及规划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有知情权;对所在区域从事各种危害或可能危害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及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有知情权。

2.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民主行政建设

民主社会的存在是以信息公开为前提的。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指出,“官僚机构的普遍精神是秘密,是奥秘……因此,公开的国家精神及国家的意图,对官僚机构来说就等于出卖它的秘密。”现代民主行政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是信息行政,信息是理性沟通(参与、协商、咨询等)的基础,而理性的沟通又是民主的前提。[4]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制定了信息公开法,规定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信息外,任何人都可以查阅政府信息。如果向政府请求信息被拒绝时,可以请求司法救济,政府负责文件和信息保密的举证责任。

对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对于促进民主行政建设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在环境保护与管理领域,由于环境保护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极强,因此,为了使公众理解和了解环境方面的知识,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政府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并使公众了解一些重要的环境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排污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等;及时、全面地发布有关环境方面的监测信息和科技标准,让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和获取公共机构所持有的关于环境的信息、资料,并给公众了解影响环境状况决策的各种信息的机会,增加影响环境状况的决策的“透明度”;为公众提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参观考察、见证检测、学习资料或者知识培训以及获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机会,让公众能够根据这些资料和信息来决定或者选择自己的生活。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制定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

3.建立公众环境知情权的程序保障机制

没有程序保障的公众环境知情权是难以真正内化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为使环境知情权真正成为公民的实然权利,应当建立较为完善的程序保障机制。首先,要进一步拓宽环境行政管理机关提供环境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其次,赋予公众主动申请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保障公众主动申请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应明文规定政府有责任接受公众对于环境信息的申请,并制定相应的操作办法,使公众申请的范围、回复时间、收费等程序有法可依,从而实现政府主动公开与公众申请相结合的双向信息公开体制;第三,确立环境知情权的行政及司法救济程序。

参考文献:

[1][2]黄德林,唐敏承.公民的知情权及其实现[J].法学评论,2001(5).

[3]解振华.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环保总局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Z].人民网https://www.doczj.com/doc/7610280459.html,.2003-03-14.

[4]王运生.民主行政:价值、框架、生态环境[J].学习与探索,2000(5).

建筑工地进程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一览表

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一览表(一) 编号发布单位文件编号文件名称实施日期 1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主席令第2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04.01 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建设部部长令第76号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2000.10.01 3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建设部令第46号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1995.9.1 4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主席令第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1 5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主席令第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公司适用条款:第一章:第2、27-30条,56条适用)1997.3.1 6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主席令第3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司适用条款:第六章第41条)2000.9.1 7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主席令第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公司适用条款:第15、16、19、34-37、47条适用) 8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主席令第6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公司适用条款:第一章:第1、2、5条,第三章:第13、15、19、20-22条,第四章:第28-30,32-34条,第五章:第41-42、44-45条,第六章:全部)1989.11.1 9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9届2次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全文适用)1998.9.1 10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8届28次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司适用条款:第一章:第7条,第二章:第18条,第三章:第21、22、30条,第五章:全部)1998.1.1 11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7届16次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4、31条适用)1989.12.26 12中国国务院国务院令第101号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2.06.28 13中国国务院国务院令第158号城市供水条例1994.10.1 14中国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1987.4.1 15中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文适 用)1996.08.03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题目与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在借鉴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时,我们应该()。 ?A. 照搬照抄 ?B. 对自己完全的否定 ?C. 有针对性筛选 ?D. 自我探索,完全抛弃外国经验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为目标。 ?A.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环境承载力 ?C. 遵循自然规律 ?D. 绿色科技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写入党章,强化了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B. 生态文明 ?C. 生态环境保护 ?D.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A. 生态公正 ?B. 经济发展 ?C. 生态安全 ?D. 新能源革命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厚重之本? ?A. 发展红色 ?B.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 发展绿色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生产方式层次 ?B. 物质层次 ?C. 生活方式层次 ?D. 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 ?A. 政府监督 ?B. 企业守法 ?C. 公众参与 ?D.

环保部门执法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 ?A. 可持续发展经济 ?B. 低能耗 ?C. 低排放 ?D. 低技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A. 质量有所降低,环境整治效果不明显 ?B. 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C. 明显好转,整治效果突出 ?D. 质量有所好转,趋势稳定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A. 草原 ?B. 海洋 ?C. 森林 ?D. 湖泊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1 .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 ?A. 艰巨性 ?B.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日期:2011年12月09日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使国家秘密的安全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国家保密权亟待加强;而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建立阳光和透明政府的呼声不断高涨,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明显加强,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会发生冲突。而新保密法为平衡这种冲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的平衡。 平衡国家保密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基础。新保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外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和刑事司法等重大领域。对国家秘密的保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维护,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又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故而国家秘密的保护实质上构成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存在的前提。 国家保密权是一种公权,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国家秘密的权利主体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一项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一旦依照法定程序被确定为国家秘密,即应当归国家所有,只有国家才能决定该国家秘密的使用和处置。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接受信息的权利、要求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而不受公权力干涉的权利和积极要求政府保障其获取信息的权利。知情权的核心是对政府信息的知悉、获得和使用,没有政府机关对其拥有信息的全面公开,知情权的实现就无从谈起。知情权也是公民更好地实现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参政权、监督权、言论自由权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保护国家秘密必然会限制公民的知情权,因此,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平衡。在民主法治国家,政府所持有的公共信息应提供给人民。但国家安全活动不同于或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政府活动,它所产生的国家安全信息也并非是一般的公共信息,这部分敏感的国家安全信息大多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像其他公共信息一样完全向公众开放。因此,公众的知情权如果遇到保 密法等法律规定的特殊事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国家秘密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世界各国无论采取何种政体,都对国家秘密严加保护,即使在制定信息公开法的国家,亦将国家秘密列人不得公开的事项,借以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可 见,对危及国家安全或利益的信息,限制知悉是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的。 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二者面临冲突时,应当比较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美国社会法学者庞德将利益分为三大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是直接从个人生活本身出发,以个人生活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社会利益是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为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的正常活动而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而在我国,习惯于将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统称为“公共利益”。国家保密权属于公权力,显然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而公民个

辩论赛: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该让位于大众知情权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 很荣幸成为本场最后一位发言的辩手,纵观全场,可谓是唇枪舌战,激烈交锋。 但我不得不在最后指出对方辩友所犯的几点错误: 首先,对方辩友今天始终在强调公众人物作为公民的这一基本特征,而忽略其作为公众人物的特殊性,妄图以普遍性而掩盖特殊性存在的事实。我方从不否认公众人物也作为公民,享有公民权利,但更重要的是,公众人物从聚光灯下获取了名利财富,掌握了很多普通公民无法掌握到的资源,甚至拥有呼风唤雨的影响力。这时候,我们如何还能只把公众人物当作普通公民来对待? 其次对方辩友今天说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尤其是私生活部分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我方不敢苟同,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可以在社会掀起波澜。公众人物的个人生活一旦触犯了法律,这时候道德的标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社会的秩序将会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时候,就和公共利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面对张艺谋生七个孩子的事实,如果再用隐私权做借口来阻挡社会的监督,来搪塞公众的知情权,这必定会无形中给了公众人物一个可趁之机,加深了民众对公众人物甚至对法律的不信任。 再者,我们来看大众知情权。大众知情权必不等于社会的猎奇心理,知情权的行使也并非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公众人物隐私的窥探欲。知情权既然作为公众的宪法性权利,不仅受到法律保护,同时也是在对社会的公平正义,道德的发展进行监督,让原本阴暗化复杂化的事件得以在阳光下运行。李天一涉嫌强奸的案件,作为父亲的李双江难道可以以隐私权需要受到保护为借口拒绝向公众交代吗。张默吸毒的案件,作为父亲的张国立也不能以隐私权为借口来躲避公众行使知情权。 当然,任何权利的行使不会是无边无际的。公众人物的知情权让位于大众知情权,并不就等于知情权的滥用。因为知情权的行使也会恪守界限,遵循原则,为社会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做出贡献。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公民的知情权

分类号编号 公民知情权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学年论文) 院系:文法系 专业:法学 班级:文法081-1 学生姓名:田蕾 学号: 200890505111 指导老师:吴淑霞(讲师) 2010年月日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摘要:宪法意义上的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对公民获取信息的自由负有责任,即国家以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来保障公民所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通过对我国“政府信总公开第一案”的分析,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法基础是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知情权兼有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权利属性。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是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在宪法中明确知情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并积极构建知情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关键词:知情权、宪法权利、权利属性、政府信息公开、社会公众

引言 “知情权”是由美国一位编辑肯特?库泊在1945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来的,到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兴起“知情权运动”以来,知情权被广泛沿用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权利概念。建立公民知情权制度具有理论依据和宪法依据。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是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和完善知情权对于保障公民的自身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限制政府权力、维护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前在知情权保护及政府信息公开问题方面的宪法立法及相关制度构建方面相对显得薄弱滞后,社会发展要求中国顺应世界潮流,制定相关知情权制度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知情权的含义和由来 ·(一)知情权的含义 知情权,又称“知悉权”、“了解权”、“知的权利”、“信息自由权”等,是指“有关主体有获知与他有关的情报信息的权利”。知情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情权的对象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信息,既适用于公法领域,也包括私法领域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知情权,如消费者对商品情况的知情权等。狭义的知情权主要是指获取官方的信息,即社会公众从政府获取相关信息的权利,仅适用于公法领域。 宪法意义上的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对公民获取信息的自由负有责任,即国家以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来保障公民所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知情权兼有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权利属性。 “知情权”包括“知悉”和“获取”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中“知悉”主要是指权利人主观上知晓,而“获取”则是指权利人索取、查阅某种记录着信息的有形载体(文字、图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子光盘等),其基本内容是公民对国家机关掌握的情报有知道的权利。 ·(二)公民知情权的由来 “知情权”一词源于英文“the right to know”,是有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在1945年1月率先使用的。面对当时美国联邦政府消极对待政务信息公开,任意扩大保密权限的官僚主义作风,库柏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提出“不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在一个国家乃至世界上便无政治自由可言”,并建议将知情权推升为一项宪法权利。但在此之前,有关知情权的发展更多的体现为理论上的先行。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

公众知情权行使要适度.

公众知情权行使要适度 2008-01-20 公众知情权是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它为新闻界、出版界等舆论单位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新闻界为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和公正评论的要求,大量报道和评估公众感兴趣的事件,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个人隐私问题。随着人格平等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对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隐私权问题引发的新闻官司成为热门话题。 为正确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笔者认为,在对新闻自由予以必要法律保护的同时,需对其作出适当的限制,以防止新闻自由权的滥用。有关他人隐私的报道,应限于不使当事人感到不安的限度,即把握好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两种权利的“度”。 首先,要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名人、公众人物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一般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并构成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一些隐私已成为公众社会知情权所指向的对象,因此对名人隐私权的保护要进行必要的限制。名人、明星效应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和披露,名人获利于新闻媒体,也就应受制于新闻媒体,放弃一部分隐私权也是他们获得成功所付出的必然代价。 其次,要区分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政府官员从一方面讲是普通公民,应该享有普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包括隐私权;从另一方面讲,他们对公共事务负有特别的责任,自然就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优秀的才能,保持一定的“透明度”,而且其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要受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故其隐私权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最后,普通人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隐私范围,要区别对待。某些本来纯属普通人私人事务的事情,在特定情况下也会与社会公共生活发生联系而不能成为隐私。这主要指普通人违反了法律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因卷入引人注目的特殊事件等原因而成为“非自愿性公众人物”,其隐私权受保护的范围则较普通人正常情况下相对缩小。 公众知情权行使要适度

环保管理制度汇编

***********公司 环保管理制度 目录 环境保护培训管理制 度 ........................................... 环境因素识别管理制 度 ........................................... 废气排放管理制 度 ............................................... 固体废弃物管理制 度 ............................................. 安全环保部 月年********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 度 .......................................

环境污染设施管理制 度 ........................................... 环境保护监测制 度 ............................................... 环境污染事故管理制 度 ........................................... 环境保护奖惩管理制 度 ........................................... 环境保护培训管理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了促进公司员工环境保护知识的不断提高,增强员工环境保护观念,明确环境保护责任,确保环保培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一)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系统(以下简称各单位)的环境保护培训、环境保护宣传和环保活动等工作。 (二)本制度适用于新入厂员工,实习人员、外来参观人员、外来施工人员,在职工作人员的环保教育。 (三)对外包单位的环保培训教育,由外包单位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环保知识培训教育,安全环保部对外包单位的培训教育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第三条职责 (一)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环保部制定。 (二)安全环保部对各系统的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三)各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据本规定实施监督管理和落实。 第四条引用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第五条工作程序 (一)新入厂员工、试用人员、长期实习人员(三个月以上)在接受公司、车间(部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时,同时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并经考试合格,

环境法律法规汇总

环境法律法规名录大全 国际公约 1人类环境宣言1972-6-5 2内罗毕宣言1982-5-18 321世纪议程1992-4-3 4国际清洁生产宣言1998-9-29 5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6-10 6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12-10 7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0-7-23 8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9-9-11 9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0生物多样性公约 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82-3-12 12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1-5-1 13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1995-9-22 14防治荒漠化的公约 15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990-6-25 16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11-23 17关于《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议定书》2000年修正案和《1 992年国际油污赔偿基金公约议定书》2000年修正案生效的公告2003-11-11 18京都议定书

环保综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1999-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摘录)1999-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6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8-3 7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1990-11-5 8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1997- 9关于加强乡镇煤矿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10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1999-7-8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1990-7-10 12铁路环境保护规定1997- 13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办法1991-5-1 14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1990-12-21 15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6-12-2 16电子工业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1986-6-18 17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0-6-1 18建材工业环境保护工作条例1986-2- 19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1994-1-1 20轻工业环境保护工作暂行条例1981-6-4 21冶金工业环境管理若干规定 22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1992-10-1 23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1999-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为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为此,需建立林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从而加快林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环境的建设下受众多因素影响,例如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等。 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加强建设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 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 1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举措。林业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

明,热衷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人类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恶化,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开山采矿、工厂排污流入河流、汽车尾气等,人类的各种索取、活动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所以,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环境,才能实现共赢,长久地生活发展下去。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具体建议 明确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基本观念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1)以人为本。加强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林区职工争取福利,以发展林业的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继而保障林区职工的生活经济状况。 在林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生产林业经营者的投资关系,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使林业建设的开展。(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命,尽快做好林木恢复,以发展林业建设。(3)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在林业资源建设上努力维护,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思想品德,共同携手为人类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的枯竭是大自然对人们不节制的惩罚,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日期:2011年12月09日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使国家秘密的安全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国家保密权亟待加强;而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建立阳光和透明政府的呼声不断高涨,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明显加强,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会发生冲突。而新保密法为平衡这种冲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的平衡。 平衡国家保密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基础。新保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外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和刑事司法等重大领域。对国家秘密的保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维护,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又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故而国家秘密的保护实质上构成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存在的前提。 国家保密权是一种公权,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国家秘密的权利主体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一项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一旦依照法定程序被确定为国家秘密,即应当归国家所有,只有国家才能决定该国家秘密的使用和处置。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接受信息的权利、要求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而不受公权力干涉的权利和积极要求政府保障其获取信息的权利。知情权的核心是对政府信息的知悉、获得和使用,没有政府机关对其拥有信息的全面公开,知情权的实现就无从谈起。知情权也是公民更好地实现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参政权、监督权、言论自由权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保护国家秘密必然会限制公民的知情权,因此,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平衡。在民主法治国家,政府所持有的公共信息应提供给人民。但国家安全活动不同于或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政府活动,它所产生的国家安全信息也并非是一般的公共信息,这部分敏感的国家安全信息大多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像其他公共信息一样完全向公众开放。因此,公众的知情权如果遇到保 密法等法律规定的特殊事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国家秘密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世界各国无论采取何种政体,都对国家秘密严加保护,即使在制定信息公开法的国家,亦将国家秘密列人不得公开的事项,借以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可 见,对危及国家安全或利益的信息,限制知悉是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的。 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二者面临冲突时,应当比较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美国社会法学者庞德将利益分为三大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是直接从个人生活本身出发,以个人生活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社会利益是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为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的正常活动而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而在我国,习惯于将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统称为“公共利益”。国家保密权属于公权力,显然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而公民个人知情

环境知情权的概念

浅析环境知情权的概念 摘要:通过分析环境知情权权利属性,结合其历史和发展进程,根据法定权利属性要义,紧扣“环境”和“知情”的含义,进行界定。认为环境知情权是公众知晓、了解和认识有关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的权利,而环境信息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环境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的信息。是一种获得环境信息和实现环境信息了解、知晓的实体性权利。 关键词:环境知情权;法定权利;环境 ①权利的三种形态: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这一过程中,法定权利是应有权利和实有权利的桥梁,而法的社会学的重心是从社会实现层面来研究法律现象,法定权利的实现必须经得起社会实践层面的考验。载林孝文.自论法定权利的实现——以法社会学为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2008,32(5)。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谢锐(1987-),男,江西赣州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环境法研究。 关于环境知情权的概念,学者的探索和争议一直没有间断。蔡守秋认为环境知情权是环境权的派生权利,认为环境权的内容包括了环境的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将环境知情权涵盖于环境权中[1]。吕忠梅认为环境知情权的实现并不受国域范围的局限,代表国民获取本国或者世界范围内有关环境状况、国家环境管理状

况等环境信息的权利。同时也认为环境知情权具备知情权的性质,但是本质上属于环境权[2]。王明远从公共当局和公众的角度,认为环境知情权是指公众适当获取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的权利,属于环境权的内容,也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性权利。这些资料一般是由公共当局所掌握的,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报告以及一定区域内的污染物质排放信息等等资料[3]。朱谦则认为环境知情权是公众享有的获知各种环境信息的权利,属于知情权的范畴。从以上代表性学者关于环境知情权概念定义看,有两点共识:首先,肯定环境知情权有存在的必要,确立环境知情权是国际化趋势。其次,肯定了环境知情权的权利的内容一般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行使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对于环境有关的信息获取。而对于环境知情权的争议也很明显,首先,环境知情权的主体具体范围,各学者的定义还存在差异,有国民、公众当局和公众等等几种代表性用语。其次,是环境信息的差别,有表示是关本国或世界的环境状况,也有表示有关公共当局的、或者各种环境信息的等等,再者是环境知情权的属性之争,尤其是环境权与知情权属性之争最为激烈。因此,对于其概念尚没有统一的论断,大多是学者基于自身认识而表达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环境知情权权利属性,结合其历史和发展进程,根据法定权利属性要义,紧扣“环境”和“知情”的含义,进行界定。 一、环境知情权属于法定权利

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一辩稿

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公众知情权,指的是社会公众对于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信息有知悉的权利。比如说政府政务公开来使公众更加了解政策,重大疫情信息也需公开以确保公众安全。个人隐私权,指的是公民对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等隐私享有按照自己意愿处理的权利。讨论这两个权利谁大谁小,应该看在两者冲突的情况下,依据利益大小如何取舍。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区分一下公众的好奇心与知情权的区别。公众的好奇心,仅仅是社会公众出于感兴趣、凑热闹、窥视欲等因素而想要知道某些并不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信息,因此不包括在公众知情权的范围内。比如对明星绯闻、八卦花边等不涉及公众利益而仅属私人好奇心的事情,不享受公众知情权。媒体出于商业利益和策略而做出曝光明星私生活等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情,不属于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范围,不予讨论。据此,我方有以下观点。 公众知情权代表的是公众利益。第一,公共知情权是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知道一个社会事件的真实情况、发展过程,才能决定如何去维护公共利益。拿眼前的事情来说,范冰冰阴阳合同的事情被曝光,公众要在知道她是否逃税、逃了多少之后,才能采取下一步行动。拿以前的事情来说,非典席卷中国之时,公众要了解非典的病因、预防、哪些地区哪些人已被感染等信息后,才能采取措施来确保自己的生命健康安全。 第二,公众知情权起到的监督作用有助于维护公共利益。在社会公众无数双雪亮眼睛的注视和监督下,侵犯和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会有所减小。前段时间“滴滴顺风车”接二连三地出事,滴滴公司一下子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在社会的监督和压力下,滴滴公司做出了“下线并整改顺风车业务”、“行车过程中谈话录音”及“一键报警”等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情况。很明显,社会公众的监督是有助于减小损害公众利益事情的发生。 公众知情权维护的是公共利益,而个人隐私权维护的是个人利益;当两者冲突时,公共利益显然高于个人利益;因此我方认为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法律法规清单汇编

适用的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清单 识别渠道:“中国环境网”、“中国环保网”、“国家安全识别日期:2014.1.22 生产监督管理局”等网站及安徽、合肥政府网站等。

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编号:34 法律法规类别:环境法律法规安全健康法律法规□质量法律法规□其他要求□ 序号法律法规/其他要求名称立法机构/颁布机构实施日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15年1月1日施行 (2014年4月24日修 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8年6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2年10月1日 4.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安徽省人大常委会2004年7月1日 5.合肥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合肥市人大常委会2006年10月21日 (2006年10月21日修 订) 6.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5年4月1日 7.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法》办法 省人大会常务委员会1998年12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0年9月1日 9.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人大常委会2004年12月1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1997年3月1日 11.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1月1日(2008 年12月20日修订)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3年9月1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8年4月1日 14.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安徽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7月1日 15.合肥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合肥市人大常委会1999年5月1日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3年1月1日 1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1998年11月29日 18.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2003年7月1日 1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2002年3月15日 20.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年8月1日 21.合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安徽省人大常委会2014年1月1日(2013 年10月31日) 22.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家环保部、国家发改委2008年8月1日(2008 年6月6日) 23.合肥市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合肥市政府2003年8月1日 24.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国家环保局1991年2月22日 25.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国家环保局2011年5月1日 26.全国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管理制度国家环保局1991年2月22日 2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2月1日 2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务院环保委员会等1986年3月26日 29.合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合肥市人大1998年1月1日 30.循环经济促进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9年1月1日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o我国环境问题得社会性原因就是()。 A. 资源低价 B. 环境廉价 C ? 违法成本低 D . 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党得十九大报告中指岀,()就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得千年大计。 A . 生态环境保护 Bo 建设美丽中国 C . 建设生态文明 D. 人与自然与谐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生态农业就是农、林、木、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得大农业,又就是()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得现代农业。 Ao 农业生产、流通、运输 B. 农业生产、分配、消费 C.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D . 农业流通、交换、销售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什么就是生态文明得厚重之本? Ao 发展红色 B .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o 发展绿色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生活中,使用哪种电池更环保 A . 可充电电池 B. 課镉电池 C? 干电池 Do 锂电池我得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防腐剂过量属于食品污染得哪一种 A. 原料污染 B. 保鲜生产得污染 C. 制作过程中得污染 D. 生物性污染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爲壽孑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A? 2 025 年 Bo 2030 年 C. 2035 年 Do 2O5O 年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其她领域得改革就是()得。 A . —脉相承 Bo 融为一体 C ? 不可分割 Do 相辅相成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下列不属于国家公园基本特征得就是()。 A . 原生态 B。 无污染 C. 国家名义 D . 伴有参观旅游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在党在十八届()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得总体布局 A. B ? C ? 四 D . 五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1 o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得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得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 . 生态文明 B. 生态文化 Co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 目录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 (2) (一)人民主权 (2) (二)知情权 (2)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原则和意义 (3)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原则 (3)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意义 (4) 三、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机制 (5) (一)公民知情权的宪法保障 (5) (二)公民知情权的司法保障 (5) 四、当前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6) (一)政府方面...................................... . (6) (二)公民方面..................................... . (7) 五、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7) (一)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7) (二)制定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8) 六、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论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的知情权 [摘要]:我国要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公正透明这一目标,必须走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的路子,2008年5月1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由于其立法主体是政府,法律效力层级较低,而导致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就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知情权宪法权利保障机制 以瑞典《新闻报道自由法》(1776年)为先河,以美国《情报自由法》(1966年)为榜样,西方其它国家如丹麦、挪威、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韩国以及日本等也纷纷效仿,都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建立以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 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下,政府是否应当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民众的权利决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就是通过法律确立的保障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权利的制度。人民主权理论和知情权理论构成了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的合理性,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 从行使权力的来源看,行政机关所享有的一切权力均来自于人民的权力和宪法的授权;从行政权力内容看,行政权力涉及到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组织管理,行政权力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对它的监督的重要性;从行政权的行使方式看,行使行政权应当是公开的。国家是根据人们订立的契约建立的,大家必须服从公意。公意即为最高权力,即主权。主权应当属于人民。政府机关有义务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人民有权获得政府信息。 (二)知情权 知情权首先是作为一项政治上的权利提出的。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Kent Cooper)率先使用了“知情权”一词。【1】1945年1月23日,肯特·库柏在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真题2016年10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真题2016年10月 第Ⅰ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对环境和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是______ A.环境法学 B.环境科学 C.自然科学 D.社会科学 答案:B 2. “可持续发展”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国家行动以及国际合作的关键词,始于______ A.1909年在巴黎召开的“保护自然国际大会” B.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C.1982年在内罗毕召开的“人类环境特别会议” D.1992年召开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D [解答]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合型的环境保护理念基本形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出现。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国家行动以及国际合作的关键词。 3. 下列法律文件制定于整合型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期的是______ A.美国《清洁空气法》 B.美国《公共汽车尾气控制法》 C.日本《烟煤控制法》 D.日本《森林法》

答案:A [解答] 整合型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共汽车尾气控制法》制定于1936年,日本《烟煤控制法》制定于1962年,《森林法》制定于1898年,均早于整合型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期。 4. 下列属于我国污染防治立法的是______ A.《水法》 B.《森林法》 C.《环境保护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答案:D [解答] 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我国已经颁行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水法》和《森林法》均属于自然资源法律,《环境保护法》属于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5. 环境公益诉讼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______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A [解答] 环境公益诉讼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公民诉讼的一种新的诉讼形态,其宗旨不在于通过诉讼维护专属于原告的利益,而在于通过私人诉讼保护因私人或政府机关的违法行为而受损的环境公共利益。 6. 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下来,是在______ A.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 B.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 C.2003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论新闻传播与公众知情权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2 一、公众知情权(一)知情权的内涵 知情权,又称知晓权、获知权、了解权等,指公民拥有了解世界变动,尤其是政府所作所为的权利。① 公众的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 的属性。 公众知情权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种形式。消极权利是指对于已经公开的信息,公众可以自由的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只是承担了(消极的)不予非法干预、妨碍的义务。积极权利是指有关信息本来是应当让公众知悉的,但是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士的手里,公众的知情权就必须借助特定单位或人士的积极行为才能实现,即特定单位或人士负有向公众公开信息的义务。 ② 如同任何自由权利一样,公众的知情权是有边界的。例如,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公共信息不得公开。 (二)我国公众知情权的权源 我国《宪法》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学术上,言论、出版自由被归结为表达自由的概念。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理论上与言论自由共生。国际人权公约规定,表达自由包含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了解情况是表达意见的前提条件,且保障表达自由必须保障他人接受表达内容的权利,故知情权被认为是从表达自由中引申出的一项“潜在”的权利。 《宪法》还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第2条);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3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接受人民的监督(第27条);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的权利(第41条)等。而公众的知情权是实现上述民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此外,我国相关法律及行政法规亦对公众知情权进行规定。例如,《土地管理法》规定,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公告;《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从整体上对政府信息公开作出了规定。 综上所述,国际公约与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同构成了我国公众知情权的权源。 (三)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性 身处纷繁复杂的大众社会之中,公众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获知周边环境的信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对自身和社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下一步行动方针。这一切都表现为公众知情权的满足。 在正常信息不足或不确切的时候,如突发性公 论新闻传播与公众知情权 宋一苇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摘 要】知情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保障公众知情权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新闻传播环 境因素对媒介知情权乃至公众知情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当前新闻传播环境下,当务之急是保证媒介及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关键词】知情权公众新闻传播媒介【中图分类号】DF2,DF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01(2012)02-0032-03 ①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157页。②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收稿日期】2012-02-15 【作者简介】宋一苇(1991-),女,安徽黄山人,四川大学2009级新闻专业优秀本科生。 No.2,2012 General No.59,Vol.11 2012年第2期第11卷(总第59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 3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