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教学实录

人教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蜀道难》。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XX班。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高级中学——陈爱玲

教学目标:

1.名句默写。

2.回顾思路,增强学生在文章中搜集、概括能力。

3.体会艺术特色。

反思: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是高一年级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研究唐代诗歌,不仅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领略诗词独特的审美情趣,而且让学生通过朗诵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

新考纲明确规定: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答题的难度。鉴于高一学生平时考试诗歌鉴赏失分较多,并未完全具备诗歌初步鉴赏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尤其是在诗词的表现手法、写作特色以及对思想内容、名言警句的赏析方面下很大功夫。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说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绮丽的词句,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他的非常有名的一首诗《蜀道难》,这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漏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2.学生不由齐声背《静夜思》。

3.教师板书《蜀道难》

反思:

此导语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拿学生最容易的诗来导入,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便于学生全体参与;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绿色字体属于提前设计的教学内容,但因为刚开始有点慌,忘了。另外,板书《蜀道难》时候,先写了两个字“蜀道”,后害怕我板书过程中学生无事可干就给学生布置些内容,然后才板书了“难”字;教了15年学,看到那么人多听课,还是不老练,出现了以上问题,这主要是自己平时作课少的缘故,以后需要加强训练。

二、名句默写:

1.学生高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计时3分钟)

2. 教师指定两个学生上台默写,其余学生在下面写

3. 教师提问名句。(3句话)

4. 学生互相对改

5. 老师以举手的方式检查全对的学生

反思:

名句默写在高考卷子上占分值6分,这要做到功在平时,最好把它穿插在整个教学中。这点

我在平时做得比较好。

三、探讨问题:

一.本诗是从哪些方面写蜀道难的?

二.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难的雄奇险峻的?

1.教师:本诗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写蜀道难的?学生讨论。

2.学生:上台展示:一叹高二叹险三叹烈

教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同桌讨论(免于下面学生无事可做)

反思:

这一部分体现出来新课改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好,但是也暴露出小组教学组织上的一些问题,比如上台学生与台下学生无法很好兼顾,因此出现台下学生讨论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值得关注。如何有效设置讨论问题以确保学生真正把课堂讨论做好做实,以后需要继续学习研究。

3.教师点评第一个问题。

4.教师:谁能在文中找例子回答

5.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反思:

本来想通过学生回顾思路,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在文中找答案的能力,但由于学生讲过,还有印象,写出的答案非常漂亮,就失去了我指导的过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只起到了复习巩固,感觉没起到一定的效果,即在文中搜集、概括答案的能力。

这告诉我老师上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程度,上课前的知识程度和上课后知识程度的提升。说实在话,上课前,我对学生一无所知。备课不仅备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和学生共同探讨第二个问题: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1.教师:运用了什么手法?

2.学生:神话传说

3.教师:文中哪些句子用了神话传说这种手法?

4.学生:地崩山摧…

5.教师:还用了什么手法?

6.学生:点面结合

7.何为点,何为面?

……

以上过程是引导学生具体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并总结艺术手法答题框架

反思一:这一过程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是:师生互动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引导学生诗歌鉴赏循序渐进,层次清晰,让学生大体掌握诗歌艺术手法鉴赏方面的大体框架。(分别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个方面)

反思二:课堂上总是或多或少地有机械重复的现象,比如“是不是”、重复学生的话,自己这种无效的教学行为,都体现课堂组织教学的无效。因此课堂语言亟待修炼、提高,如何准确表述,如何减少无效教学行为等都是需要注意的。

1.教师:下面同学们把刚才所讲的内容整理一下

2.学生自由整理2分钟。(指导:边读边写)

反思:

简单的整理归纳是很有必要的。

3.教师: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的展现了古老蜀道的逶迤、高俊、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祸之烈”呢?(主旨探究)

4.教师:可以从作者为什么要写蜀道难来考虑。(引导从写作背景开始考虑)

5.学生1:对友人的挽留。

6.教师:那么李白为什么总是用蜀道之难来“吓唬”友人呢?极写蜀道之难,是为了挽留友人,同时也是暗示友人前路艰难,对友人生活担忧,告诉友人蜀地不可久居的意思。还有没有?(继续引导)警告当局者要严防野心家,用人要谨慎。前面主要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思想,后面体现作者热爱祖国河山、担忧国家的感情。那么整首诗的思想感情怎么概括?

7.学生2:诗人通过对蜀道之难的描写来写对友人离去的担忧,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警示统治者用人要谨慎。

8.学生3: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担忧,从战祸之烈写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9.教师:本文通过多种手法极力写蜀道难,充分显示出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整理一下)

10.教师:大声齐读课文,在读中间挑选出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读中间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诵,给学生正音)

11.学生鉴赏,在纸上写。(要求50字以内)(教师巡视)

12.学生1:喜欢“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虫绕林间”……

13.学生2:喜欢“蜀道之难于上青天”,总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突出了蜀道之高……

14.老师:这个学生做到了活学活用,蜀道之难,一咏三叹,……

15.学生鼓掌

16.老师:赏析一句话方法:用自己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然后用了什么手法,烘托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赏析方法点拨)

反思:

此处赏析着眼于写作训练,并且有字数限制,对学生是个锻炼和提升。我自己感觉比较满意。学生掌握的还可以。

总结:

这堂课我整体上感觉:整节课教学目标较明确,内容较丰富,注重小组学习,思维拓展训练、方法点拨,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得到体现,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

从学生的回答上,感觉学生掌握的不错。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的课堂看似高效,但是却存在某些教学行为的无效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问题,不要动不动就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在学生确实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或有相互交流的需要时才组织讨论的。但是我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宏观把握文章思路,提升在文本中搜集、概括的能力,难度很大,需要讨论。但是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小组讨论就失去了意义。

2、教学基本功方面。教学语言急需锤炼,比如,语言重复、贫乏、口头禅不断。教学语言要力求精炼、准确,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向追求高效课堂的我,平时非常注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一节课有时候备几种方案,并从中选择适合学生的进行授课。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此堂课要在仅仅40分钟准备时间内达到高效,对我来说确实个极大的挑战。

这堂课让我明白:有效教学才能催生高效课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