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全面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基础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全面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基础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全面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基础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全面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基础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文科)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 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 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 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 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 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路程是标量, 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 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 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 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方向和位移的方 向相同。

(2)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 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x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

t ①原理: v 越接

v

近某点的瞬时速度 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 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 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 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 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

力较小)。若使用 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0.02s 。还可以 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v ,其方向与

t (2)定义: 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

a 力方向相同。

(3)当 a 与 v 0 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 a 与 v 0 反向时, 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 a 恒定。当 a 与 v 0 方向相同时,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 v v 0 at

1 at

2

2 ②位移时间关系: x v t 0 (2)重要推论

①速度位移关系: v 2 2

v 2ax

0 v v 0

2 ②平均速度: v v t

2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 Δx=x n+1 -x n =aT 2。

3.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 加速度为 g 的匀加速直 线运动。

(3)规律: 与初速度为零、 加速度为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相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要点解读

一、力的性质

1.物质性:一个力的产生仅仅涉及两个物体,我们把其中一个 物体叫受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为施力物体。

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受到施力物体给它的 力,则施力物体也一定受到受力物体给它的力。

3.效果性: 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 (速 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矢量性: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 向和作用点。

5.力的表示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精确表示力,线段应按一定的

标度画出。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有向线段粗略表示力,表示物体在这

个方向受到了某个力的作用。

二、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

(1)产生条件: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

(2)三要素

①大小:G=mg。

②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水平面向下。

③作用点:重心。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

(1)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2)三要素

①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满足胡克定律F=kx。其它的弹力常常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来计算。

②方向:弹簧和轻绳的弹力沿弹簧和轻绳的方向。支持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压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③作用点:支持力作用在被支持物上,压力作用在被压物上。

3.摩擦力

(1)产生条件:有粗糙的接触面、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和有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三要素

①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大小: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f=μF 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F N 为滑动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B.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静摩擦力

的大小范围为0

③作用点:在接触面或接触物上。

三、力的运算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合力为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法则。

1.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实验探究: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原理:合力与分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相同。实验中使橡

皮条伸长相同的长度。

(2)减小实验误差的主要措施:

①保证两次作用下橡皮条的形变情况相同(细绳与橡皮条的结点到达同一点)。

②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办法记下力的方向,所以两点的距离要适当远些,细绳应长一些。

③将力的方向记在白纸上,所以细绳应与纸面平行。

④实验采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和计算合力,应选定合适的标度。

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要按照力的实

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3.力的正交分解:它不需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建立

直角坐标系的原则是方便简单,让尽可能多的力在坐标轴上,被分解的力越少越好。

学法指导

一、弹力的求解

1.判断弹力的有无

形变不明显时我们一般采用假设法、消除法或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弹力的有无。

2.计算弹力的大小

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我们利用胡克定律求解;对非弹簧物体的弹力常常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动力学规律(如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二、静摩擦力的求解

1.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

静摩擦力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对

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显的情形,我们可以依据不同情况,利用下面两种办法进行判断。

(1)假设法。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有相对运动。有则

相对运动趋势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同;无则没有相对运动趋势。

(2)效果法。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看物体的加速度,利

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判定。

2.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是看加速度) ), 利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来计算。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1)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把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一定的顺序对对象进行受力分析:首先分析非接触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接着分析弹力;然后分析摩擦力;再根据题

意分析对象受到的其它力。

(3)最后画出对象的受力示意图。高中阶段,一般只研究物体

的平动规律,我们可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画受力示意图时,可把所有外力的作用点画在同一点上(共点力)。

2.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防止多分析不存在的力。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得出施力物

体。

(2)防止漏掉某些力。要养成按照“场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习惯。

(3)只画物体受到的力,不要画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4)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时,应抓住它们必须接触的特点进行分析。

绕对象一周,找出接触点(面),再根据它们的产生条件,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弹力和摩擦力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

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力和质量之间

的定量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随合力同时变化。

2.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关键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平衡摩擦力以后,不需要重新

平衡摩擦力。

(2)当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

即为小车的合力。

(3)保持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一定,改变小车的质量(增减

砝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之间的关系;保持小车的质量

一定,改变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合力之间的关系。

(4)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描点连线画出a—F和 a

1

—图线,最后通过图线作出结论。

m

3.超重和失重

无论物体处在失重或超重状态,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没有变化。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相比,发生变化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

对悬挂物的拉力。

(1)超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

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2)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

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当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 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0,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处于共点力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三、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性质相同。而一

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第五章 曲线运动

要点解读

一、曲线运动及其研究

1.曲线运动

(1)性质: 是一种变速运动。 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 力不为零。

(2)条件: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3)力线、速度线与运动轨迹间的关系:质点的运动

v

F 轨迹被力线和速度线所夹, 且力线在轨迹凹侧, 如图所示。

A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一是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效性和 等时性;二是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 3)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

、 v 0 分解就是要对相关矢量(力、加速度、速度、

C A O x

位移)进行合成与分解,使合矢量与分矢量

S 相互转化。

B v x

二、平抛运动规律 y

v 1.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轨迹方程

v y g

2v 0 为 y x 2

2

2.几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 1)加速度

①分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 g 。 g 。因此,平抛运 ②合加速度:合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 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 2)速度

①分速度: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分速度为 v 0 ;竖

v x 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分速度为 gt 。

v y 2 2 2

②合速度:合速度 , 为(合)

(gt ) 2

。 gt v 0

v v v tan x y 0 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3)位移

1

2 ①分位移:水平方向的位移 v 0t ,竖直方向的位移 gt 。

x y 2 ② 合 位 移 : 物 体 的 合 位 移 1 4 1

4 2 2 2 2 2 2 4 2 2

g t ,

s x y v 0 t g t t v 0 1

2 2

gt tan 2

gt 2v 0 , 为物体的(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tan v 0t 3. 《研究平抛运动》实验

(1)实验器材:斜槽、白纸、图钉、木板、有孔的卡片、铅笔、 小球、刻度尺和重锤线。

(2)主要步骤:安装调整斜槽;调整木板;确定坐标原点;描绘 运动轨迹;计算初速度。

(3)注意事项

①实验中必须保证通过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方木板必须处在

竖直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竖直平面平行,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木板但不接触。

②小球必须每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即应在斜槽上

固定一个挡板。

③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而是小

球在槽口时球的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应在实验前作出。

④要在斜槽上适当的高度释放小球,使它以适当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道由木板左上角到达右下角,这样可以减少测量误差。

⑤要在轨迹上选取距坐标原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这样

可使结果更精确些。

三、圆周运动的描述

1.运动学描述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l

①线速度(v ):v,国际单位为m/s。质点在圆周某点的线

t

速度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国际单位为r ad/s。

t

③转速(n):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圈数,

单位为r/s(或r/min )。

④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国

际单位为s。

⑤向心加速度(a

) :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

n

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 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国际单位为 m/s 2。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角速度、转速、周期、向心加速

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 2)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

①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v r

2 r

T

2

T

②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v ③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1

T

④转速与周期的关系: n 2

2

v 4 T r

⑤向心加速度与其它量的关系: 2 2 2

a n r 4 n r

2 r 2.动力学描述

( 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 即与速度方向垂直, 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 向心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 运动的速度方向、 产生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可以是某 一性质力充当, 也可以是某些性质力的合力充当, 还可以是某一性质 力的分力充当。

( 2)向心力的表达式: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向心力表达式为

2

v

2

r 。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受到的向心力与半

F n ma n m m r 径成反比;在角速度一定的条件下, 物体受到的向心力与半径成正比。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要点解读

一、天体的运动规律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提示了天体的运动规 律,回答了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

1.开普勒第一定律说明了不同行星的运动轨迹都是椭圆,太阳 在不同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表明:由于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 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所以行星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越近速率就 越大, 离太阳越远速率就越小。 所以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最大, 在远 日点的速率最小;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 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比值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 常量,仅与中心天体 —— 太阳的质量有关。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同样适用于其他星体围绕中心天体的运动

(如卫星围绕地球的运动) ,比值仅与该中心天体质量有关。

二、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 星体所受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是星体作椭 圆轨道运动或圆周运动的原因。 若将星体的椭圆轨道运动简化为圆周 运动,则可得如下规律:

Mm GM

1.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 ma 得 a G 2

2 r r 2

Mm v GM

r

2.线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 得 v G m 2 r r GM

Mm 2

r 3.角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 得 G m 3

2 r r

2

3

G Mm 2 T r 得4.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 m r 2 2 r GM

若星体在中心天体表面附近做圆周运动,上述公式中的轨道半径 r 为中心天体的半径 R 。

学法指导

一、求解星体绕中心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星体在中心天体表面附近时,万有引力看成与重力相等。

二、几种问题类型

1.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Mm

( R h)2 GM (R h)2

由 G mg 得 g 式中 R 为中心天体的半径, h 为物体距中心天体表面的高度。

2.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2 3

GMm 2

m( T 4 r 2

( 1)由 )2 r 得 M 2 r GT gR 2

G

( 2)由 G Mm mg 得 M R 2 式( 2)说明了物体在中心天体表面或表面附近时,物体所受重 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该式给出了中心天体质量、 半径及其表面附近 的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代换式。

3.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第一宇宙速度是星体在中心天体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是

最大的环绕速度。

2

GM

R

Mm v G = m 1 ( 1)由 得 v 1 2 R R 2

( 2)由 mg = m v 1

得 v gR

1 R 4.中心天体密度的计算

4 3 3g

RG

( 1)由 G Mm mg 和 M 3 R 得 V 2 R 4 (2)由 G Mm 2 m( 4 3 3

2

GT

2 ) R

3 R 和 M 得 V R 2 T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要点解读

一、热量、功与功率

1.热量:热量是内能转移的量度,热量的多少量度了从一个物 体到另一个物体内能转移的多少。

2.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 1)功的公式: (α是力和位移的夹角) ,即功等

W Fl cos 力的大小、 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热量 与功均是标量,国际单位均是 J 。

( 2)力做功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 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力做功既可以说成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也可以说成是物体的位移与物体在位 移方向上力的乘积。

( 3)功的正负: 根据 W Fl cos 可以推出: 当 0° ≤ <α 90°时,

力做正功,为动力功;当 90°< α ≤ 180时°, 力做负功,为阻力功; 当 α= 90°时,力不做功。

( 4)求总功的两种基本法:其一是先求合力再求功;其二是先 求各力的功再求各力功的代数和。

3.功率: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表示做 功的快慢。

( 1)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公式分别为:和 ,式中是 F P Fvcos 与 v 之间的夹角。功率是标量,国际单位为 W 。

(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长时间正常工

作时输出的最大功率。 机械在额定功率下工作, F 与 v 是互相制约的; 实际功率是动力机械实际工作时输出的功率, 实际功率应小于或等于 额定功率,发动机功率不能长时间大于额定功率工作。实际功率 P 实 =Fv ,式中力 F 和速度 v 都是同一时刻的瞬时值。

二、机械能

1 2

mv 。

2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表达式为 E K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势能,其表达式为

E P mgh ,其中 h 是物体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重力势能是标量, 但有正负之分, 正值表明物体处在参考平面上方, 负值表明物体处在 参考平面下方。

3.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 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

1

2

弹簧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 2 ,其中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为 l E P kl

弹簧的形变量。

三、能量观点

1.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 21 2

(2)公式表述:22

E 或W

W E mv mv

K 2 K 1 21

2.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1 21 2

(2)公式表述:22mgh 或写成E K2 +E P2= E K1 +E P1

mv mgh mv

2211

(3)变式表述:

①物体系内动能的增加(减小)等于势能的减小(增加);

②物体系内某些物体机械能的增加等于另一些物体机械能的减

小。

3.能量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

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2)变式表述:

①物体系统内,某些形式能的增加等于另一些形式能的减小;

②物体系统内,某些物体的能量的增加等于另一些物体的能量的

减小。

电磁学部分

第一章电场电流

要点解读

一、电荷

1.认识电荷

(1)自然界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元电荷: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 e 的整数倍,电荷量 e 叫做元电荷。

(3)点电荷:与质点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只有当一个

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才可以视为点电荷。

(4)电荷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的转移

(1)起电方式:主要有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三种。

(2)起电本质:电子发生了转移。

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一般情况下,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整个原子显电中性。起电过程的实质都是使电子发生了转移,从而破坏了原子的电中性,得到电子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带上负电荷,失

去电子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带上正电荷。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

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4.电荷的分布:带电体突出的位置电荷较密集,平坦的位置电

荷较稀疏,所以带电体尖锐的部分电场强,容易产生尖端放电。避雷针就是利用了尖端放电的原理。

5.电荷的储存

(1)电容器:两个彼止绝缘且相互靠近的导体就组成了一个电

容器。在两个正对的平行金属板中间夹一层绝缘物质——电介质,就形成了一个最简单的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器是储存电荷的容器,电容器两极板相对且靠得很近,正负电荷相互吸引,使得两极板上留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容器就储存了电荷。

(2)电容: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

相同电压下,储存电荷多的电容器电容大;电容的大小由电容器的形状、结构、材料决定;不加电压时,电容器虽不储存电荷,但储存电

荷的本领还是具备的——仍有电容。

6.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的电

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

Q Q

们的连线上。其表达式: 1 2 。

F k 2

r

(2)适用条件:Q1、Q2 为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

带电体都可以看成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根据库仑定律和力的合成法则,可以求出任意两个带电体之间的库仑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