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留守儿童政策

2020留守儿童政策

2020留守儿童政策
2020留守儿童政策

2020留守儿童政策

未满16岁儿童不得单独居住

综合新华社电经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

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

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对外出务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加强家庭监护监督指导的具体措施,要求不得

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

二是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明确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责任,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和村(居)民委员会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对家庭监

护的监督、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

三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明确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

面的职责任务。

四是要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关爱服务。

五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

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

《意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建立健全了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规定了强制

报告情形,确定了强制报告主体和受理主体,细化了应急处置措施,明确了评估帮扶主体,强化了监护干预措施。

《意见》按照标本兼治的思路,提出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长远目标,强化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要求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国务院将适时专项督查《意见》

执行情况。

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

《意见》对“留守儿童”给出了明确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

年人。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流动

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

的35.1%,比例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尚晓援表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主要在心理方面处于劣势。在外打工的父母

会给留守儿童物质上的补偿,但在教育、监护方面存在缺失。

“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与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纽带变得松弛,孩子对父母的亲情相对淡漠,”尚晓援说,这将影响到留守儿

童今后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方式,这一群体未来的核心家庭也会更容

易解体,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目标——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

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为达到上述要求,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提出了阶段性具体目标。

山东:2016年,部署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2017年,建成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平台。

福建:力争到2017年,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

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全面建立,强制报告、应急

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源头预防等关爱保护机制有效运行,

侵害、伤害留守儿童权益的事件和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措施——家庭:不满16周岁儿童不得单独居住

家庭监护方面,外出务工人员不能让不满16周岁儿童单独居住。

《意见》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

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生活。

浙江、云南等多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规定。

浙江: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前应当将务工地点、联系方式和委托监护等基本信息告知村(社区)和子女就读学校(园)。

云南:用工企业、单位要提醒、督促务工人员履行家庭监护责任。

学校: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失学

学校教育方面,《意见》要求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吉林: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

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

活情况和思想动态。

云南:到2017年,实现符合寄宿规定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小学80%在校寄宿、初中100%在校寄宿。到2017年,每所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到2020年,全省寄

宿制中小学都拥有标准的心理健康辅导室。

尚晓援表示,针对寄宿儿童,学校应改善饭菜营养结构,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课后监护。另外,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

人身保护,减少校园欺凌和儿童虐待事件的发生。建议强化教师报

告责任,教师若获知儿童受虐待的情况,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告。

社会:专家建议调动社区资源

社会力量方面,《意见》指出,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民政等部门要通过政

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农村留

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

等专业服务。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建议调动社区资源,在农村设置专门的社工岗位。因为社工对当地的环境相对熟悉,比

较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对儿童的关爱和照顾也更加方便。

延伸——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意见》提到“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和“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两个方面。宁夏、安徽等多地提出了具体措施。

宁夏:积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和子女就地入学。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

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宁夏流动人口报

名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关爱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制度大全

李家河中心小学 关爱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制度 “留守儿童”档案和登记制度 学校要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加强学校与儿童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为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队活动,每一名教职工结队帮扶一两名留守儿童。为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特制定此帮扶制度,希遵照执行。 一、每名教职工要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详细资料。 二、每周至少要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并要积极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帮扶人员要熟记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家长、现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对象的家人,每周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帮扶人员至少要和帮扶对象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四、谈心、通话情况要有记录 五、帮扶人员有切实负起责任,要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儿童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留守儿童谈心制度 一、谈话便于了解儿童的思想动向,掌握儿童的心理状态,便于及时全面了解每位儿童. 二、教师要主动,积极,热情的找每一位儿童,每学期要谈话两次. 三、谈话要重视后进生,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树立”|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的信心. 四、找优生谈话,要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一定能把班中的学习风气树立起来,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五、代理家长和儿童的谈话面,须100%. 六、学期中,代理家长应及时把握,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等现象的儿童,进行个别谈话. 七、谈话后要求谈话教师做好谈话记录,关注重要信息. “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父母;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由此可见,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问题,它产生背景是非常复杂,本文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户籍制度是留守儿童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最初就是为了防止大量的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1956年前后,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寻找生活机会,或逃荒乞讨,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1956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7年3月、9月和12月又连续下发通知和指示,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制止农民外流。1958年1月,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91次会议通过,正式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虽然再维持社会稳定、控制城市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也在城市人(非农户)和农村人(农业户)之间设立了严格的界线①。改革开发以后,户籍制度限制农民流动的功能开始淡化,农民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进入城市务工,但户籍制度仍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限制作用。他们虽然从农民进入城市,从农民变为农民工,但却未成市民,他们的农民户籍并未发生变化,他们也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待遇。在偌大且繁华的都市里,虽然他们承担着城市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却只能聚居在城市边缘地带简陋的出租房,甚至是住在建筑工地或简易的工棚中。因此,艰苦的打工生涯中,他们无法将子女一起带进城市,只能让孩子们留守在家中。 (二)陈旧的身份等级观念使孩子们只能留守家中 即使农民工在建设美丽大厦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血汗,但是城市市民却普遍对他们怀有偏见,认为城市的脏、乱、差都是农民进城带来的结果,市民们还认为城市犯罪率生高也主要是农民大规模进城造成的。城市居民的这种舆论倾向和观念导致基

留守儿童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关政策

我校关于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 关爱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热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越来越大,在我们学校,也有一些留守儿。为此,我校就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提出以下几条措施,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保护,促进他们和谐健康的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 3、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4、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四老”家长学校。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学校对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改变“四老”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学校要从身心两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教育活动。 1、做留守孩子的贴心人。大部分留守儿童,原先在家庭中是被宠爱的对象,而父母的外出,幼稚的心里承担不起孤独和寂寞,因而有的会变得玩世不恭有的则变得孤僻、少言的性格。因此,作为亲情家长应在对他们的情况作认真细致的了解,建立好留守学生档案;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对他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进行了解,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在关怀和帮助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扬起生活的风帆。 2、充分尊重、严格要求。作为教师和班主任要以公正公平地对待他们,对他们施以爱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019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自然,顺其发展。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谈不上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 1、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

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2、家庭教育缺失,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3、监护权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临时监护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目前农村适应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社会上诸如网吧、游戏厅、不良书刊、黄色碟片等无不污染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少留守儿童经常光顾此类场所。 4、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

2020年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实施方案

2017年鸟塘铺完小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会议精神,落实“三关”工程的实施意见,切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

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长:秦华国 副组长:冯顺华颜君 组员:唐海霞何礼科唐艳陈霞陈蜜李佳伦郑孟君秦玲萍秦思远唐苗秦超要艾洁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班主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 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父

母;教育Key words: Countryside ;Left-behind Children;Migrant Worker ;Parents; Education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内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一方面,农民工的进城支援了城市建筑工作,另一方面,在农民工付出劳力的同时,为自身家庭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全社会的生活水平飞速发展,农村耕地有限,收入偏低的实际环境下,为提高收入,让子女们生活得更好,许多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他们的初衷无可厚非,但随之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父母到外地打工,迫于经济状况、城乡差别,子女们却不能带在身边到市内就读,他们继续留在家乡,由母亲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照看。一个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双亲的关爱,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便逐一浮出水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弥补或尽可能减少社会大环境给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最近,我们对五所小学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班内留守儿童人数大多在一半左右,所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监护职责浅层化,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3.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离异)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父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儿童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和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2020留守儿童政策

2020留守儿童政策 未满16岁儿童不得单独居住 综合新华社电经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 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 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对外出务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加强家庭监护监督指导的具体措施,要求不得 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 二是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明确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责任,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和村(居)民委员会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对家庭监 护的监督、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 三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明确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 面的职责任务。 四是要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关爱服务。 五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 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

《意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建立健全了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规定了强制 报告情形,确定了强制报告主体和受理主体,细化了应急处置措施,明确了评估帮扶主体,强化了监护干预措施。 《意见》按照标本兼治的思路,提出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长远目标,强化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要求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国务院将适时专项督查《意见》 执行情况。 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 《意见》对“留守儿童”给出了明确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 年人。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流动 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 的35.1%,比例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尚晓援表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主要在心理方面处于劣势。在外打工的父母 会给留守儿童物质上的补偿,但在教育、监护方面存在缺失。 “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与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纽带变得松弛,孩子对父母的亲情相对淡漠,”尚晓援说,这将影响到留守儿 童今后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方式,这一群体未来的核心家庭也会更容 易解体,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目标——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 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 在农村,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乡, 交给教师、亲戚朋友或其他相关成年人代为照管、教育,因而出现了 大量“留守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到高中阶段都有“留守儿童”的身影。 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 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 命安全方面,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 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脆弱、无助感、被遣弃感、无价值感、性格孤 僻、任性、内向、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小偷小摸、自杀行为等 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溺水、触电、烫伤、烧伤、幼女被强奸等生命安 全事故。为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调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较复杂,不同地区、 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的原因。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1、“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 农民,特别是偏远贫穷落后地区农民的生存状况较差,这迫使 他们不得不外出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但由于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缺 乏技术特长,因而打工的收入也很微薄,除了能维持自身开支以外, 结余不多。于是,他们往往常年、甚至几年在外打工,难以与自己的 子女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由于忙于农活或其他生计,有时力不从心,甚至采取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2、“单亲教育”、“寄养教育”或“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 “单亲教育”往往会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母爱或父爱。父母之爱 的残缺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导致其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 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惩罚,从而使“留守儿童”出现对抗、排斥、厌恶、冷漠、孤僻、疏远、自卑等消极情绪情感状态和不良的

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政策 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政策法规

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政策国家对留守儿童 的政策法规 【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政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今年2月发布之后,截至目前,已有山东、福建、浙江、云南、吉林、宁夏、安徽等26个省份出台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措施。 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

《意见》对留守儿童给出了明确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比例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尚晓援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主要在心理方面处于劣势。在外打工的父母会给留守儿童物质上的补偿,但在教育、监护方面存在缺失。 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与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纽带变得松弛,孩子对父母的亲情相对淡漠,尚晓援说,这将影响到留守儿童今后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方式,这一群体未来的核心家庭也会更容易解体,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目标 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为达到上述要求,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提出了阶段性具体目标。 山东指出,2016年,部署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2017年,建成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平台。 福建要求,力争到2017年,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8篇)完整版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一):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 我校有留守儿童83人,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成为学校一项重大的课题。党中央十分重视留守儿童,各层各级都成立了关工委这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我校在县关工委的指导下,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也做了超多工作,学校还将进一步做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 一、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帮扶 1、父母外出,无亲无戚的学生,完全寄居在学校,学校有食堂孙师傅和倪静萍老师专门关照其生活食宿,每期补助150元的生活费,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2、父母外出,寄居在亲朋好友家的留守学生,每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回亲戚家,班主任和帮扶老师隔周家访一次,互相沟通,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存在问题; 3、父母外出,没有住校,寄居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学校每周同其亲戚联系一次,关心其吃住生活问题。 二、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 学校将在第7周内,开展一次全校领导、老师、学生参加的为困难留守儿童捐款的活动,将这笔钱用来专门解决个特困留守儿童的经济问题,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基金会,学校也将投入适当的钱存入这笔基金中,解决特困生基本生活问题。 三、心理上对留守儿童关心 1、班主任每周同留守儿童交谈一次,对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解,并正确引导,给予关爱。每月主题队会一次。 2、班主任每两周同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四、学习上的帮扶 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学校在每个班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要求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务必帮扶一个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搞好学习成绩。各科教师也要利用必须的时间为这部分留守儿童开小灶,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五、留守儿童特长的帮扶

论当今中国现状对留守儿童现象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摘要:对于当今中国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应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保证农民工基本生活质量;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机制控制留守儿童的数量不再扩大并使之逐渐减小,使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还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使他们获得一个公平完整的教学环境,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状;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246-02 doi:10.16657/https://www.doczj.com/doc/787842605.html,ki.issn1673-9132.2016.28.162 相比较于世界其他国家,留守儿童作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以当前的中国现状为何会产生留守儿童现象 近年来,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根本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根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325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不仅仅收入上的差距明显,在消费水平方面,根据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生活性消费支出2185元,城市居民7182元。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这种差距将会逐渐增大。 由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相对落后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进城工作,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和更高的生活质量。但是这些外出打工、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无法承担同城市同等标准,加之普遍存在于这类进城务工人员身上的低学历、缺乏适应城市生活能力等现象,使得他们工作和居住地点不得不经常变动,从而无法使孩子在自己身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得不放弃陪伴孩子的时间,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其他亲人照顾抚养。 即使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但是他们仅仅拥有在该城市暂住的权利,而不能够永久在城市定居生活。一旦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接到身边,希望使其在相应城市接受教育时,将面临着城市学校高昂的学杂费和借读费。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更进一步导致了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及中南部、南部省市,包括川、粤、赣、豫、湘、琼等。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我国共有约2300万名留守儿童,其中近九成分布在农村。值得一提的是川、渝、赣等省市,留守儿童人数约占其地区内所有儿童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根据有关研究人员的调查和估计,近年来有超过4390万的留守儿童年龄在十四岁以下。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8篇)完整版教学文案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8 篇)完整版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一):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 我校有留守儿童83人,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成为学校一项重大的课题。党中央十分重视留守儿童,各层各级都成立了关工委这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我校在县关工委的指导下,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也做了超多工作,学校还将进一步做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 一、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帮扶 1、父母外出,无亲无戚的学生,完全寄居在学校,学校有食堂孙师傅和倪静萍老师专门关照其生活食宿,每期补助150元的生活费,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2、父母外出,寄居在亲朋好友家的留守学生,每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回亲戚家,班主任和帮扶老师隔周家访一次,互相沟通,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存在问题; 3、父母外出,没有住校,寄居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学校每周同其亲戚联系一次,关心其吃住生活问题。 二、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 学校将在第7周内,开展一次全校领导、老师、学生参加的为困难留守儿童捐款的活动,将这笔钱用来专门解决个特困留守儿童的经济问题,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基金会,学校也将投入适当的钱存入这笔基金中,解决特困生基本生活问题。 三、心理上对留守儿童关心 1、班主任每周同留守儿童交谈一次,对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解,并正确引导,给予关爱。每月主题队会一次。 2、班主任每两周同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四、学习上的帮扶 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学校在每个班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要求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务必帮扶一个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搞好学习成绩。各科教师也要利用必须的时间为这部分留守儿童开小灶,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公共政策分析之留守儿童问题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建议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失,出现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学习成绩较差、道德意志薄弱、心理障碍凸显等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定相关政策来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就学障碍;继续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资;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宣传力度,呼吁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的特殊儿童群体。他们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父母长期缺位使其子女在身心发育、性格形成、习惯养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的呵护,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偏差,心理不健全,逆反心理严重,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各级政府足够重视,家庭和父母也未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学校没有将其纳入常规管理,社会也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迫切需要从公共政策的层面加以关注和解决。 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农民进城务工逐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在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数量的增加,农村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1、数量多,分布广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2200万左右,约占农村适龄就学儿童数量的40%,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各地分布很不均衡,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海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此外,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而且,各大城市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就学歧视。农民工子女在各大中城市不能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十分突出。 2、教育问题突出 由于儿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自制能力比较差,在离开父母以后,学习的自觉性难免会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上不如非留守儿童。再加上留守儿童经常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佳,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应有的辅导、帮助和支持,而且,他们与孩子的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而学校没有将留守儿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展开思想教育活动,更不清楚本校留守儿童的状况,这样一来,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失去有效衔接,学校教育的成效也大大降低。 3、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乡城人口转移走的是一条独特的“中国路径”: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即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并没有一步成为城市市民,只是城市的农民工,从城市农民工到城市市民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漫长及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大规模存在,政府在妥善解决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力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公共政策缺失的原因 1、投资不足扩大教育差距 教育权属于积极权利,需要国家的积极作为,就是说,尊重、保障和充分实现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国家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6]P257就目前状况而言,城乡之间教育投资差距大, (以2001全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为例,详见表1。)教育资金不足严重地限制了农村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加凸显。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国家一项公共服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职责,为其提供充分的教育公共资源,保证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表1:2001年全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生均支出情况单位: (元) 项目 普通小学普通中学 城镇农村农村低于城镇的%城镇农村农村低于城镇的%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1483. 98 797. 60 46. 25 1955. 03 1013. 65 48. 16 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953. 11 558. 36 41. 41 1120. 00 666. 70 40. 47 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1399. 98 768. 43 45. 11 1791. 54 968. 11 45. 96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922. 81 550. 96 40. 29 1078. 30 656. 18 39. 14 生均公用经费支出389. 09 159. 75 58. 94 624. 44 268. 16 57. 05

公共政策留守儿童

北京大学宁骚教授将公共政策定义为:“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 案。”依此,公安政策则可以表述为,公安政策主要是指公安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解决公安问题、达成公安目标、以实现公 安利益的方案。这一方案包括从公安政策制定到公安政策绩效产生这一完整的过程。 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D1Easton)认为公共政策是/对一个社会(资源或价值)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我们也可以将公安政策界定为:对一个 社会的公安资源和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宁骚教授认为:“现代公共政策具有多种规定性,而在这些规定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公共政策是 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而这一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就是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据此,本 文认为,公安政策的社会本质即公安权力机关为达成一定的公安目标而对社会公安资源的配置和社会公安价值的分配。同样,这一起决定作用 的规定性就是公安政策的社会本质。所谓公安目标,首先是负责公共安全的具有公安权力的个人与群体从其理解的公安利益出发所界定的目标 。其次是这些个人和群体的社会性即他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他们代表一定的社会阶级。作为被代表者的那个阶 级,对公安利益和公安目标有其特殊的界定。再次是公安权力机关的形式上的委托人即公民的公安利益、愿望和要求输入到公安政策体系中, 经由政治过程的诉求、聚合、转换、输出和分配等环节成为公安利益并进而形成公安目标。所谓社会公安资源的配置是指公安政策主体为实现公安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这种配置是公安政策执行的 手段,也就是公安政策由方案转化为现实这一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公安政策主体制定什么样的公安政策、确定什么样的公安政策目标,既取决 于其主观认识与自身偏好,也取决于它们能够配置的现实公安资源的多寡。而公安资源的配置又会涉及到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技术效率和配 置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以及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等诸多问题。所谓社会公安价值的分配是指作为公安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 公安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公安政策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这里的社会公安价

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三农”问题 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张金兰 (中共九江市委党校,江酉九江332000) 摘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在时间上、空间上长期隔离,这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单靠个人及家庭的力量无法解决,只有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公共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公共政策 Abs七rac七:a 1 arge number of surpl us rural 1 abor go tourban,parents and left-behind ch们dren out i n ti me andspace on the long-term isolation.A series of problemscome into being .The social problems of left-behindch们dren in rural rely solely on the strength of indi-victuals and fam们ies can not be solved,only the gov-ernmentformulate and improve relevant public policies can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Left-behind ch们dren in rural ;the social problems;public policy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规模巨大,全国妇联woa年2月27口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泉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II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确认(?}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

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政策

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政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今年2月发布之后,截至目前,已有山东、 福建、浙江、云南、吉林、宁夏、安徽等26个省份出台实施意见,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措施。 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 《意见》对“留守儿童”给出了明确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 成年人。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流动 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 的35.1%,比例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尚晓援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主要在心理方面处 于劣势。在外打工的父母会给留守儿童物质上的补偿,但在教育、 监护方面存在缺失。 “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与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纽带变得松弛,孩子对父母的亲情相对淡漠,”尚晓援说,这将影响到留守儿童今 后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方式,这一群体未来的核心家庭也会更容易解体,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目标—— 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 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为达到上述要求,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提出了阶段性具体目标。 山东指出,2016年,部署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 2017年,建成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平台。 福建要求,力争到2017年,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 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全面建立,强制报告、 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源头预防等关爱保护机制有效运行,侵害、伤害留守儿童权益的事件和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措施—— 家庭:不满16周岁儿童不得单独居住 家庭监护方面,外出务工人员不能让不满16周岁儿童单独居住。 《意见》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 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 住生活。 浙江、云南等多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规定。浙江提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前应当将务工地点、联系方式和委托监护等基本信息 告知村(社区)和子女就读学校(园)。云南要求,用工企业、单位要 提醒、督促务工人员履行家庭监护责任。 学校: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失学 学校教育方面,《意见》要求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吉林明确,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利用电话、家访、家

2021年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导致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据各乡镇妇联摸底上来的数字统计,目前,桂阳县农村“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18%,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亟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感情淡漠,上进心不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健康发展。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教育,将他们寄养在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里,疏于管教,造成性格孤僻、自闭和不合群,与父母长期得不到沟通、交流,造成亲情淡漠,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出现偏差。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假话、成了“问题儿童”。 (三)疏于管理,经不住外界诱惑。“留守儿童”的年龄刚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管理而易于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根本管不了。现阶段,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而社会上一些不法娱乐场所为了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拨。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对策与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强化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家长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父母可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多与子女进行交流,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一方面,家长要多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并及时引导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二)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关注“留守儿童”身心成长是一个繁杂的社会问题,县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联系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开展“代理妈妈”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具体的爱。组织“留守母亲”接受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素质,更好地承担起“留守子女”的抚养教育责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