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诵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4)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 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认识“怀疑”、“思索”对做

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

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

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

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

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 给加点字注音:

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大儒.(rú)

譬.如(pì)辨.别(biàn)懒惰.(duò)腐草为萤.(yíng)

2 解释词语: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运动或发展。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

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流行的俗见。

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先读课文,独立思考并写出各段段意,然后四人为一

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2 划分段落,归纳部分大意。

师生交流: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

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1投影出示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3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也……”。

教师点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

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

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

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观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

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3)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4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

五练习:

1教师提问: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引用名言作为全文开头的写法。开

头两段用了引用名言的写法。所引的两句古代名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充当论据的作用,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所

以不能删去。

2教师提问: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加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众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六小结:

本文论述了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强调了怀

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

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

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又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七布置作业:

l 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对课文理解。

2 继续朗读课文,试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附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证明

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学习新课:

1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定义。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是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2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3师生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观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

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

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教师强调: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

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4 课文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其他的论证方法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生共同明确:本文还运用了4处对比论证。

①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②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

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

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③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

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④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 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

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

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

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让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五小结:

在我们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学习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不断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我们新颖的见解,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学会从一个角度立论,注意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 整理笔记,查漏补缺。

2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附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举例论证:

a.譬如在国难……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怀疑精神指经过自己的思索,不轻信、盲从或迷信。意义:只有具有怀疑精神,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才能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促进更新更善的学问产生,推动学术和人类文化进步。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点拨: 此题意在考察同学们提炼议论文总论点和分论点以及重点句子的能力,增强文本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的句子:示例: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核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示例:我认为“一切”并不绝对。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事实和证据最可靠最要紧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和经过怀疑、思索、辨别的他人的学问。学问家如果不具备这种基本的怀疑精神,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学问家。 2.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思维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点拨:找出文中引用的名言并熟记,利用课外书、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与同学相互交流。

【安徽部优】《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鲜明,言浅意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难以完整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难以准确理解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建立新学说上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完整、正确地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上。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精读文本,概括运用怀疑精神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的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运用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包括本文在内的多则文本,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怀疑精神”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在比较中总结归纳“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譬如、停滞、腐草为萤、辨伪去妄、不攻自破、尽信书不如无书”等词句;了解本文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2、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以及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4、阅读群文,比较总结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 教学重点:阅读群文,把握怀疑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课后利用智慧课堂学生端观看微课视频预习课文,积累相关词句,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二、通读全篇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二两段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示例: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意义? 提示:找到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示例:两个方面。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 示例: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精读一段 找出第四段和第五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与第四段相比,第五段在论述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示例:1、中心句是每段的第一句话。 2、①第五段论述的内容范围更广,不仅是传说的话,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我们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②第四段侧重论述我们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的态度,第五段侧重论述怀疑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四、比读一节 比较原文和改后的文字,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原文: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怀疑精神的内涵是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意义: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的句子:[示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 ..要抱怀..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疑的态度,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 ..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不绝对。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他们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持怀疑的态度,强调了怀疑的普遍性。 2.不可以。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相符。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点拨: 找出文中引用的名言并熟记,利用课外书、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与同学相互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18《怀疑与学问》

专题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4。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二)深层探究 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18)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拖长腔) 师:这节课呢,我们学习九年级的一篇议论性的文章,题目叫做——生:《怀疑与学问》(拖长腔)。 师:别拉调,再读一遍。 生:《怀疑与学问》。 师:听清楚,不要拉调,《怀疑与学问》。 生:《怀疑与学问》。 师:好好说话,大家都八年级了。 (生笑) 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做—— 生:《怀疑与学问》。 师:作者—— 生:顾颉刚。 师:“颉”字比较难写,写一写,把它拼音也记住。看看这个“颉”字,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生:吉,页。 师:对,写一写。顾颉刚先生他的身份是什么?看一看课本。 生:历史学家。 师:对,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写下了这么一篇关于学术上的议论性的文章。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读的时候读快还是读慢? 生:快。 师:一位历史学家,做学问的人,他留下这么一篇文章,大家考虑一下这样的文章适合读快还是读慢?

生:慢。 师:大家一定要保持一种稳重,稳重。 (生笑) 师:所以,一位学者写的文章,而且是学术上的文章,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急躁。接下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读。读的时候呢,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某个短句、某个短语做标题,你会选课文当中的哪个短句,或哪个短语?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行,我给大家读前两段。 (教师范读前两段,生齐读第三段) 师:好,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一节。你来读。 (生读) 师:两个词语读错了,“如何”读成了“如此”,“证据”读成了“依据”,请坐。你来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好,请坐,你继续读。 (生读第五段) 师:“那本书”、“那种学问”,不是“哪本书”、“哪种学问”。 生: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师:你是刚才提出要读快的那位同学对吧?你知道读快容易出错了对不对?所以还得读慢。你听,老师给你读。 (师范读第六段第一句) 师:同学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六段)

18怀疑与学问 自测练习

18 怀疑与学问自测练习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譬.如( ) 步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散)。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 实用文档

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 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实用文档

【公开课教案】:《怀疑与学问》示范【公开课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é)便装(biàn) ē) 便宜(pián) shé)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 答案)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譬.如(pì)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惰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原创】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教法学法】探究法、研读法、合作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作家作品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预习成果,互批互改,自主订正。(结合同步练习训练41课前自学) 2.读读写写 凶险.xiǎn 视察.chá轻信.xìn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折.扣zhé流俗.sú墨.守mò 停滞.zhì不攻.自破gōng 腐草为萤.yíng 3.词语解释 腐草为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四、研读分析 环节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顺顺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环节二: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以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在学习本文中遇到的问题: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③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 2、教学内容的分析: 《怀疑与学问》被安排在北京版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册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有关议论文的教学。教材的编排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培养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本文是这三个单元中比较规范的一篇,而且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论证的思路都具特色,因而是学生感知不同的论证思路、论证形式并建构自己议论文知识的很好范文。 《怀疑与学问》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 ①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②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 ③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严密地证明分论点。 3、学情分析: 初二上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他们能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语言形式,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难于整体把握议论文的严密推理过程。多数学生能辨别论证的方法,但是很难准确感知不同的论证方式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第六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3、学生能够认识到“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具备怀疑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体现了议论文阅读的三个不同层次:找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及方法、获得思想启迪。这是阅读简单议论文的一般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文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在初中阶段,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第六段的研读比较,学生能够初步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第六段的论证思路十分严密,又是多种论证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指导。) 五、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故事导入——合作探究——文段研读——归纳延伸 2、具体操作: 环节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故事。学生谈听后感受。 (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环节二:合作探究 (一、明确中心论点) 1、引导学生研读课题,说出从文题中得到的信息。 (从文题入手,区分议论文标题的类型,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并试着为文章换一个标题,并简述理由。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答案

怀疑与学问 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甲]”“[乙]“[丙]”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第一段中表述“事实和根据”对做学问有重要意义的一句话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2.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做学问也是一样”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做学问同什么是“一样”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国难危急中口头的消息说得凶险,但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同是这样。 3.根据第二段中下面这个句子填空。 我们相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加线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对(或正确);加点的“非”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不对(或不正确),不对(或不正确)强调。 这两个词加引号是为了表示强调。 4.第二段阐明做学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说,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用一个自然段论述 这个问题? 答:对待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因为事实和根据是做学问的基础,事实和根据又不能每一个都亲自考查,有时不得不利用传说,传说不一定可靠。 5.据第二段的内容说说什么是怀疑精神? 答:对待传说做一番事前的思考,不应当随便轻信,这就是怀疑的精神。 6.第二段举出哪两个事例?直接证明的是哪一句话?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

《怀疑与学问》 一、新课导入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 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三、师生探究 1、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 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 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本 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 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3、读准字音 程颐yí 张载zài 虚妄wàng 停滞zhì 凶险xiǎn 视察chá 轻qīng信盲máng 从折zhé 扣流俗sú 墨mò守譬pì如怀疑yí 塾shú师辩biàn论 顾颉jié刚不攻gōng自破腐草为萤yín g 4、学习词语 凶险xiōngxiǎn狠毒奸险;危险可怕; 凶狠险恶。 视察shì chá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轻信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1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máng cóng盲目地附合随从。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流俗liú 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 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zhì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堵车。 不攻自破bù gōng zì pò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 经不起反驳、攻击。 譬如pì rú 例如。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5、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一) 1、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 比喻论证?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 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 学问》知识点梳理 一、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生词识记 程颐譬如腐草为萤 虚妄盲从停滞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四、整体感知 第1、2段提出了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在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2.生难字词 (1)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腐草为萤.(yíng)师塾.(shú)停滞.(zhì) (2)词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 18. 怀疑与学问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虚妄.()折 .扣()步骤.( )譬 .如()思索.( ) 懒惰.( )停滞.()流俗.( ) 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视ch á()mán ɡ从 ( )ch énɡ认()m ò守() 腐草为yíng()bi àn 伪去妄() 3.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停滞: (2)虚妄: (3)不攻自破: (4):形容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5):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6):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7):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4. 文学常识填空。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 江苏苏州人,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5. 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2)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 (3)怎样理解“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参考答案 1. wàng zh ézh òu p ìsu ǒ du òzh ìs ú 2. 察盲承墨萤 3. (1)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2)没有事实根据的。 (3)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4)墨守(5)盲从(6)辨伪去妄(7)腐草为萤 4. 顾颉刚历史学古史辨 5. (1)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通过引用宋代程颐和张载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2)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但传说不一定可靠,所以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3)课文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句话涵盖了两个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 的重要性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 的价值和意义。其中的“消极”和“积极”是指由浅到深的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疑”对吸纳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方面相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4)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认识“怀疑”、“思索”对做 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 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 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 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 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18 怀疑与学问 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实用文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2.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实用文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