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试行)

【VIP专享】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试行)

【VIP专享】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试行)
【VIP专享】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试行)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试行)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诊断质量保证中

较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对感染样本中致病

菌的分离培养的阳性率和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控,也影响临床诊断,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的产生和提高感染的治愈率,而且

对预测或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杜绝感染蔓延、研究医院

感染的发病机制和环节、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等,均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严格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检验方法,是

做好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的关键。鉴此,希望临床各科能按照本操

作规范采样送检。

一、医院感染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

1.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我院总的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应不低于40%。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4.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5.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子或伤口拭子,应立即送检。

6.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7.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二、常见医院感染标本送检方法

1.血液与骨髓

①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脉点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

②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将采集的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应更换针头或过火消毒针头。血培养瓶应在避光室温中保存,不必

置冰箱保存。

③每次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l~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lO: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④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阶段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

次用药前采血。

⑤每例病人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l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

区分感染菌与皮肤污染菌。

⑥对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病人,在病灶部位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lml作增菌培养。

2.尿液

①中段尿:女性采样前应先用肥皂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外阴部及尿道口;男性须翻转包皮冲洗,用O.1%新洁尔灭消毒尿

道口.灭菌纱布擦干后收集标本。

②导尿管导尿采样可减少污染。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空针细针头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

接口,弃去导尿管前段尿液、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数毫升送检。

不可从集尿袋的下端管口留取标本。

③尿厌氧菌培养,或婴幼儿中段尿采集困难,或培养结果与病情不符时,可经耻骨上皮肤穿刺采集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

④送检标本以早晨第一次尿液为佳。

⑤室温下尿标本耽搁稍久,可致尿内细菌浓度明显增加而影响病原菌与污染菌的区分。不能立即送检者,可暂存4℃冰箱。

3.痰液

①咳痰:清水反复漱口后用力咳嗽,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痰液于无菌容器送检。痰量极少者可用45℃的lO%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导痰。

②对咳嗽乏力或昏迷病人,可用吸痰管经鼻腔或口腔抵达气管腔内吸引痰液。用纤维支气管镜可直接在病灶部位采集高浓度的感染病

原菌,但不能完全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污染。

③双侧肺部感染伴人工气道如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可用吸痰管经人工气道插至肺支气管水平吸引痰液。

④对重症、难治、或伴免疫抑制、或疑似厌氧菌引起的医院内肺部感染,可采用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TTA)、经胸壁穿刺肺吸引(LA)、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作防污染双套管毛刷(PSB)或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无口咽部菌群污染的痰液,进行感染病原学

诊断。

⑤痰标本不能及时送检者,可暂存4℃冰箱。如果室温下延搁数小时,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可呈过度生长,而肺炎球菌、葡萄球

菌和流感杆菌检出率则明显下降。

4.伤口、烧伤创面与脓液

①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病灶表面后,用棉拭于取病灶深部的脓液和分泌物,置运送培养基内送检。

②对未渍破的脓肿宜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后,以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送检:也可于切开排脓时用无菌棉拭子采样。

5.粪便

①排便后,挑取有脓血、粘液部分的粪便约2~3g(液状粪便则取

絮状物),盛于灭菌广口瓶或蜡纸盒送检。用棉拭子挑取粪便插入Cnry—BLair运送培养基或PH7.0的磷酸盐甘油中送检,可提高病

原菌检出率.

②对不易获取粪便者或婴幼儿,可用直肠拭于(又称肛拭)采集。将拭子前端用无菌甘油水湿润,然后插入肛门约4~5cm(幼儿约2—

3cm)处,轻轻旋转擦取直肠表面粘液后退出置运送培养基内送检。6.咽拭、口腔拭子

①病人清水嗽口后.由检查者将其舌外拉使悬雍垂尽可能向外牵引,棉拭子越过舌根到咽后壁或悬雍垂的后侧,反复擦拭数次,插入运

送培养基。棉拭子应避免触及舌、口腔粘膜和唾液。

②对化脓性扁桃体炎或口腔念珠菌病,用棉拭子在病灶部位擦拭数次即可。

7.浆膜腔积液、脑脊液

①浆膜腔积液包括胸水、腹水如心包液、关节液和鞘膜液等.以严格无菌操作抽取数毫升液体置无菌试管或小瓶送检。对易自凝的标

本可添加抗凝剂。

②严格无菌操作下采取脑脊液数毫升置于无菌试管。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以防细菌死亡。疑似有脑膜炎奈瑟菌时,应注意保暖,

不可置冰箱保存。

8.生殖道标本

①根据不同感染种类和病变特征采集不同的标本。采集尿道标本时,应先用生理盐水局部清洗,以无菌棉拭子插入尿道口 l~2cm停留

十余秒钟。轻轻旋转拭子后退出.

②对外阴部糜烂、溃疡者,经生理盐水清洗后用棉拭子擦取病灶边缘的分泌物。

③阴道和官颈口分泌物须在窥阴器下用长棉拭子采集。

④子宫内分泌物需用无菌导管抽取.导管外套一层保护膜,插入子宫后再刺穿该膜予负压吸引,可减少阴道菌群污染。

⑤女性盆腔脓肿,应在阴道局部消毒后,由直肠子宫凹陷处进针抽取。

⑥前列腺液需进行前列腺按摩获取。

9.组织标本

①表浅的感染组织和各种窦道标本可用棉签擦拭、小刀刮取、穿刺抽吸或手术切除。对窦道和痰管应深部刮取管壁组织。

②深部组织标本可经皮肤穿刺采集或手术切取。标本置无菌容器并加少量生理盐水以保湿度,或置肉汤增菌液,或置血平皿送检。

③尸检标本应于死后20h内采取,以防肠道等菌群侵入引起污染。

④作病原体分离的组织标本,不可用福尔马林固定。疑有污染的较大组织块,可用烧红的烙铁烧灼其表面或置沸水中5~10秒钟使表面变白消除污染后,再用无菌器械切开组织,取中央部位组织送检。

10.静脉导管

从病人体内拔出静脉插管,用无菌技术剪去导管体外部分。体内段导管立即置血平皿上作滚动涂布接种。不能作床旁接种者,将导管置含有少量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内送检。也可将剪下的导管体内段置肉汤增菌液或置于血培养液内,但不能区分导管感染菌与少量的定植菌。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正确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据相关统计:微生物标本的检测误差来源:80%来源于分析前20%来源于分析中和分析后其它检验样本的检测误差来源:45%分析前10%分析中(仪器))45%分析后.检验标本采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分析前的误差来源所占比例的这个数据是惊人的,在我们的大型医院都存在这个问题,而在我们医院应该不会低于这个数据。 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成功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监测医院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此应正确采集各种细菌学标本。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1、采集方法 (1)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 (2)待皮肤干后,再用2%—2.5%碘酒从穿刺点中心部位开始消毒,范围不应小于5cm (直径),且不能用手指触摸消毒后的皮肤。 (3)皮肤碘酒干后(约1min),穿刺采集血液,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1-5ml。 (4)采血后立即在床旁接种培养瓶,并迅速轻摇,充分混匀防止凝固,但又不可剧震以防溶血。 2、注意事项 (1)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38.5℃)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也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应在抗菌药物浓度最低时采集也即在下次用药前采血。切忌不要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也不能从静脉导管及动脉插管中取血。 (3)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有人主张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培养基与采血量之比可为20:1或大于这个比例。 (4)近年研究表明,将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更换针头反而易导致污染。 (5)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1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污染菌。 (6)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病的病人,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除在发热期采血外,并要多次采血(24h 3-4次)和增加采血量(可增加10ml)。 (7)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置室温,而不能放置冰箱。 (8)如临床表现很似败血症,而血培养多次阴性者,提示考虑厌氧菌和真菌感染的可能。 二、呼吸道 1、痰标本 (1)采集方法 ①清晨起床后用凉开水漱口多次,以除去口腔内大量杂菌,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置于清洁干燥容器中或无菌管中送检。 ②痰量极少者可用45℃ 3%-10%的氯化钠溶液约25ml雾化。对于咯痰量少的幼儿,可轻轻压迫胸骨上部的气管,当其咯痰后用无菌棉棒采集标本。

微生物标本采集考核试题

微生物标本采集解读 微生物标本采集时机 ( ) A. 尽早采集:使用抗生素前 B. 抗生素停止用药1-2天后 C. 抗生素下次用药前 D. 抗生素血药浓度较低时采集。 微生物标本运送时机: A.要关注温度和时间。 B. 通常应在留取标本后2小时内送达检验科 C. 对一些温度敏感的细菌(脑膜炎奈瑟军、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应保温立即送检。 D.不必过于强调晨痰晨尿,更重要的是确保用药前采集和2小时内送检。 微生物标本保存() A.如在2小时内不能送检,应将标本4度保存且不超过24小时(血培养室温保存) B.深部标本如需厌氧菌培养时,应床边接种或置于厌氧菌专用培养基运送。 C.检体来自无菌区域者:宜放室温或温箱保存;并加入营养的培养基中; D.检体来自有菌区域者:宜放冰箱保存;不可加入营养的培养基中; 血培养的规范采集的采血指征是什么 A.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 B.不明原因的发烧(>38℃)或体温过低(<36℃) C.白细胞增多(>10,000/ul),粒细胞减少(<1,000ul) D.休克,寒颤,僵直 E.严重的局部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腹部术后感染,…) F.心率异常加快,低血压或高血压,呼吸频率加快。 血流感染时血培养采血时机 A.尽可能在寒战或开始发热时采血 B.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前 C.抗生素停止用药1-2天后 D.采血如已经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 E.坚决不能从静脉滴注侧取血;应该采几套血液标本?

A.每位患者每次采血最少2套,3套更好 B.儿童类似于成人,应在24小时内采2-3次血培养 C.初发患者,绝不能只采1套标本 D.越多越好 血培养标本须间隔多久采集? A.急性败血症或骨髓炎、脑膜炎、肺炎等需同时或短时间内采集2套血培养,因为体内巨噬细胞吞噬系统会在15~30min内清除掉进入人体内的细菌。 B.可疑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要立即取血作血培养,1-2h内完成3套血培养的采集,采集后立即进行抗菌药的经验治疗。如果24小时内报告阴性,则继续采集2套血培养。 C.不明原因发热,可疑的亚急性心内膜炎或菌血症、真菌血症患者每间隔30分钟至1h采集1套,连续采集3套标本。如果24小时内报告阴性,则继续采集2套血培养。 微生物标本如何留取痰液(ABD) A.咳痰:咳痰前,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用力咳出深部痰,勿将唾液和鼻后分泌物当作痰咳出。 B.诱导痰:患者咳痰困难,可先清洁口腔黏膜、舌头和牙龈,再用无菌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后,用超声雾化器,患者吸入20-30ml3%的NaCl,用无菌容器收集送检。 C.痰标本留少于1ml,2h内送检,4℃保存≤24h。 D.痰标本至少留1ml,2h内送检,4℃保存≤24h。 下列哪项是合格的痰标本,可以做痰培养:() 细胞数/低倍视野 分类白细胞扁平上皮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5 <10 4 >2 5 10~25 3 >25 >25 2 10~25 >25 1 <10 >25 有下列哪一种症状指征,可进行尿液培养()

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

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运 送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操作规程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准确检出病原菌,避免漏检与误诊,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早期采集 采集时间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确保病原菌的检出。 2.无菌操作 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或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污染,使病原菌与正常菌群混淆,造成临床误诊。采集的标本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内,容器不能使用消毒剂处理,标本中也不能添加防腐剂,以免降低病原菌的检出。 3.适量的标本 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4.适当的采集方法 对于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采集方法是不同的,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应尽量用注射器采集抽取物,室温保存,不能冷藏和冷冻。 5.盛放标本的容器 采集标本应存放在无菌,防漏,应带有螺旋盖的容器内。 二、标本的运送 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有延迟也应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否则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一般性的细菌培养标本若需延迟送检时,应置于4度冰箱保存,且不能超过24小时。 2.临床标本最佳运送时间取决于标本的量,少量液体(小于1ml)或组织(小于 1cm3)应在15~30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较多量的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中可放12~24小时,厌氧培养标本原则上是床边接种,如延迟送检,需保存在厌氧运送培养基中,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不同标本的采集,运送

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

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处理与检测 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尽早采集、根据可疑的病原体,选择不同采集时机和标本种类、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遵守无菌操作、正确保存和运送。容器应密封不易碎,标本不得污染容器的口和外壁。 1.血液标本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当细菌侵入时可引起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一般情况下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时采集;持续性菌血症可随时采集;间歇性菌血症,应预测其体温上升期进行采血。一般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2~3次;多部位采集,如两侧肘静脉或动、静脉同时采取;对于已使用抗生素而无法停止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取。在感染局部的附近血管中采血,可提高阳性率。采血量成人一般5~10ml,婴幼儿1~2ml。 采集的血液标本注入培养瓶中先进行增菌培养,培养基和血液标本量的比例应>10:1,将血液中的各类杀(抑)菌物质充分稀释。需氧菌常用培养基有胰酪蛋白大豆胨肉汤和葡萄糖酚红肉汤等,常加入对氨基苯甲酸(PABA)50μg/ml中和磺胺类,青霉素酶2单位/ml破坏青霉素类,硫酸镁中和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及多粘菌素等抗生素。加入0.03~0.05%的聚茴香磺酸钠(sodium polyanethol sulfonate, SPS)可抑制血清中的抗菌物质,并对氨基糖苷类和多肽类抗生素有灭活效果。并加入Ⅹ、Ⅴ因子等生长因子。 培养瓶每天观察一次。如发现①培养瓶内液体浑浊;②血球层上面出现颗粒状的生长物,并且有自下而上的溶血;③有明显的凝块;④液体表面有菌膜,培养液清晰或浑浊等,表明有细菌生长。直接进行涂片染色初步报告。同时分别接种血平板、巧克力(色)平板,普通培养和5%CO2 35℃培养。也可直接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无细菌生长迹象的培养瓶孵育至第7d,接种血平板、巧克力(色)平板,分别进行普通培养和5%CO2环境35℃孵育24h。为了提高检出的速度,在培养的第2~3d时应移种一次。 有厌氧菌感染时,同时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厌氧培养基通常用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牛心脑浸液肉汤等;培养液中有刃天青,无氧时无色,有氧时呈红色。需氧瓶和厌氧瓶同时浑浊,或需氧瓶无生长而厌氧瓶液体浑浊,提示厌氧菌生长。分别接种血平板和厌氧血平板,置需氧和厌氧环境中,如果都只生长1种细菌,则为兼性厌氧菌;如果仅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可以直接报告“有厌氧菌检出”。 若长期应用抗细胞壁类抗生素,应考虑细菌L型存在,将血液接种高渗培养基中,分别进行需氧、厌氧和5%CO2环境培养。每周移种2~3次于高渗固体培养基上,观察有无细菌L型菌落生长。 2.呼吸道标本 正常上呼吸道有正常菌群。下呼吸道正常情况下无细菌或仅有少量细菌侵入

微生物标本采集规范(1)

微生物常见标本的采集规范 一、血液、骨髓、胸腹水标本的采集 1、最好用药前采集,在发热高峰前1h内或发热高峰时采血最为理想。 2、采血量在5-10ml为宜,成人必须左右手各一套瓶(需氧+厌氧)、并标明左右手,儿童左右手各一瓶需氧。 3、轻轻颠倒混匀以防凝固,立即送检(2小时之内),禁止4℃冷藏保存。 4、骨髓和胸腹水标本或其他穿刺液标本,抽取后将5-10ml直接打入一套血培养瓶内(需氧+厌氧),并注明标本种类。 二、尿液标本的采集 1、清洁中段尿的采集: 通常以晨起第一次尿液、未服用抗生素前送检以提高阳性率。留取标本后尽快送检,不得超过1小时。 女性患者应用清水和肥皂或清洁剂清洗外阴,男性应清洗龟头。排出前段尿后,打开无菌尿杯或无菌管留取中段尿。 2、插管尿的采集: 直接插管或称临时插管尿标本采集: 用夹子钳夹插管约30 分钟,以获取足够尿液。乙醇消毒插管的取样端口或导尿管的适当部位后,应用注射器抽吸留取尿标本,将获取的尿标本转至带盖的无菌管中。尿路插管不做培养,拒收! 3、以下是不适于尿培养的尿标本: 1)自留置导尿管内获取的尿液标本可能有定值菌的污染。

2)集导尿袋内获取的尿液标本,可能有定值菌及环境微生物的污染。3)导管尖因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尿道菌群的影响而不适合作为尿培养标本。 三、粪标本的采集: 1、直肠拭子法:先将肛门周围洗净,用无菌拭子蘸生理盐水,放入 直肠旋动取出放入拭子转运管送检。 2、自然排便法:清洁便盘内排便,挑取脓血或粘液部分,放入无菌 粪杯送检。 四、下呼吸道标本的采集(痰、肺泡灌洗液) 1、咳痰:患者清晨清水漱口3次后,深咳自下呼吸道痰液,量≥1ml, 避免不合格的口水痰。 2、诱导性痰:清洁口腔后用水漱口,用喷雾器吸入约25ml 3%-10%生理盐水诱导痰。 3、气管抽吸痰:病区医生采样。 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做支气管镜检查)采集量10ml。 五、上呼吸道标本的采集 1、鼻:用无菌拭子生理盐水湿润后,插入鼻孔2cm,用力旋转 2、鼻咽:用无菌湿润拭子经鼻腔插入鼻咽后部(约2.5cm),旋转拭子5圈或停留10秒吸收分泌物。 3、咽部;采集前清水反复漱口,将舌向外拉,将棉拭子通过舌根到咽后壁或腭垂的后侧,涂抹数次,但拭子要避免接触口腔和舌粘膜。 4、常温2小时内送检

微生物标本采集 送检及处理原则

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及处理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使用抗生素前。 2、无菌采集应无污染,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3、根据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适量标本,采集量不应过少。 4、注意在不同病程采集不同部位标本。 5、采集标本时要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 二、标本的处理: 1、标本保存在4℃环境中,在2h之内送检。脑脊液则要在25 ℃保存,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对环境敏感的细菌应保温并立即送检。 2、标本中可能含有致病菌,必须注意安全防护。切勿污染环境。对于烈性传染病标本运送时更要由专人运送,严格按规定包装。 3、厌氧性标本应放在专门的运送瓶或试管内运送,有时可直接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运送。 Ⅰ血液及骨髓标本: 血液标本的细菌培养是诊断菌血症或败血症的基本方法。如从患者血液中检出细菌,一般应视为病原菌。 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或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A、B群、肺炎链球菌等)、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伤

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和厌氧菌等。 1、采血时间及次数 2、抽血部位及抽血量 3、报告方式:培养5d无菌生长者报告“培养5d无菌生长”。 查见细菌报告菌名和药敏结果。 4、菌血症、败血症的诊断标准:1)两次培养均出现同一种细菌(可排除污染); 2)发病星期后血中抗体滴度上升。 Ⅱ脑脊液标本: 脑脊液的细菌学检查对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检出细菌提示有细菌性(急性化脓性、结核性等)脑膜炎。 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A、B群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1、涂片检查: (1)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例如:革兰阴性、凹面相对的球菌,可能是脑膜炎奈瑟菌;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长丝状等多形态性的革兰阴性杆菌,可能是流感嗜血杆菌。 (2)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检查 (3)新生隐球菌涂片检查

采集、运输、保存、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的规定知识分享

采集、运输、保存、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的规定

*** 采集、运输、保存、使用高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标本的规定 1、目的 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技术人员。 3、高致病性微生物定义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4、样本采集 4.1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隔离衣、帽、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护材料、器材和防护设施等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进行危害评估,确定防护要求。 (2)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采样的操作规程(血样、尿样、分泌物等)。

(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如防刺穿的垃圾桶、紧急处置意外的药物和器具。 (4)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5)采集过程中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应作详细记录。 5、样本的运输 5.1总体原则 我国民航部门目前提出,通过民航运输菌(毒)种及样本,统一按国际标准进行包装、标识。 5.2样本运输的审批程序: (1)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必须经省级以上卫生主管部门批准。 (2)固定单位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申请多次运输,有效期6个月。 (3)本省行政区域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属省直、高校单位的由省卫计委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省辖市、扩权县及驻豫有关单位,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报省卫计委审批。 (4)跨省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由省卫计委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并报国家卫计委审批。(5)运输结束后,申请单位要将运输情况向原批准部门书面报告。 5.3运输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要求

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

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操作规程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准确检出病原菌,避免漏检与误诊,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早期采集 采集时间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确保病原菌的检出。 2.无菌操作 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或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污染,使病原菌与正常菌群混淆,造成临床误诊。采集的标本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内,容器不能使用消毒剂处理,标本中也不能添加防腐剂,以免降低病原菌的检出。 3.适量的标本 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4.适当的采集方法 对于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采集方法是不同的,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应尽量用注射器采集抽取物,室温保存,不能冷藏和冷冻。 5.盛放标本的容器 采集标本应存放在无菌,防漏,应带有螺旋盖的容器内。 二、标本的运送 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有延迟也应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否则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一般性的细菌培养标本若需延迟送检时,应置于4度冰箱保存,且不能超过24小时。 2.临床标本最佳运送时间取决于标本的量,少量液体(小于1ml)或组织(小于1cm3)应在15~30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较多量的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中可放12~24小时,厌氧培养标本原则上是床边接种,如延迟送检,需保存在厌氧运送培养基中,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不同标本的采集,运送 (一)血液标本采集,运送

1.血培养指针征 当患者出现:发热(大于38度)或低温(小于36度),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备上述一种或几种体征时,临床怀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做血培养。 2.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内采集2套以上血培养标本。成年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5ml;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2ml。(少于病人总血容量的1%).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5天内,无需重复采取血培养。两个例外: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 3.血标本采集的量是影响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比例增长,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检出率就会相应增加。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采用一对(需氧瓶+厌氧瓶)组合,比采用二个需氧瓶的组合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的需要。? 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不推荐静脉留置导管,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 4.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在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5%酒精消毒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严格按照“酒精、含碘消毒剂、酒精”的消毒步骤操作,并等待足够的消毒时间。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手接触静脉,除非带有无菌手套.不推荐采血和接种血培养瓶更换注射器针头;采集后的血培养瓶应在1小时之内送往实验室,血培养瓶在接种前和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 (二)痰培养标本采集,运送 1.痰培养指征 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喉炎,会咽炎等都可采集鼻,鼻咽,口咽拭子标本培养。下呼吸道感染:凡是咳嗽,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等都可采集痰标本。

分析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

分析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的抽取 本院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送检的血液、粪便、痰液、脓液、分泌物、中段尿等微生物标本18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回顾性分析、总结送检标本不 合格原因。结果:送检的1800例微生物标本中不合格的有165例,不合格率为9.17%(165/1800),而且在这165例不合格标本中,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 格类型依次为:粪便不合格、痰液不合格、血液不合格、分泌物不合格、中段尿 不合格、脓液不合格;追究不合格原因,依次为:申请信息不全或者出错、标本 留取质量不合格、未使用无菌容器。结论:回顾临床资料发现:有效的加强临床 科室与检验科之间的互动沟通,严格的把控微生物检验前质量,全面的提升微生 物标本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是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减少不合格率的重要 手段。 关键词: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对策 近年来,微生物检验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医学,且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 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经临床实践证实,微生物检验能够有效的指导临床医生 合理的配药及顺利的开展医疗工作[1],但是有相关资料反映:临床微生物送检标 本不合格严重阻碍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全面的提升临床微生物送检 标本质量是医疗工作的重点[2],基于此,本次调查研究回顾了本院自2014年12 月-2015年12月期间送检的血液、粪便、痰液、脓液、分泌物、中段尿等1800 例微生物标本,探究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送检的血液、粪便、痰液、脓液、分 泌物、中段尿等1800例微生物标本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其中不合格的有165例。 1.2方法 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人员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对2014年12月-2015年12月 期间送检的血液、粪便、痰液、脓液、分泌物、中段尿等1800例微生物标本进 行检查、分析,并且根据送检标本的采集时间、外观特征、检测以及复查结果科 学的判定是否属于不合格标本,并且客观、完整、真实的记录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本次调查研究的不合格标本的判定标准参照《现代医学实验室管理与认可实践》。 1.3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均采用%表示,用X2检验。 2.结果 2.1原因 2.1.1送检标本不合格类型 送检的1800例微生物标本中不合格的有165例,不合格率为9.17% (165/1800),而且在这165例不合格标本中,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类型 依次为:粪便不合格、痰液不合格、血液不合格、分泌物不合格、中段尿不合格、脓液不合格,具体情况详见表1。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中国专家共识 牵头专家:胡必杰、倪语星、马小军、肖永红 编写专家(按首字母拼音排序): 蔡绍曦、陈佰义、褚云卓、高晓东、顾兵、黄勋、李光辉、李卫光、刘思远、刘运喜、陆群、卢晓阳、吕媛、孙自镛、索瑶、汤灵玲、王辉、王明贵、王选锭、吴安华、徐英春、颜青、俞云松、战榕、张卫红、宗志勇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2017年1月

目录 总则 (3) 第一节:血培养标本 (5) 第二节:呼吸道标本 (8) 第三节:尿液标本 (13) 第四节:其它无菌体液标本 (15) 第五节:胃肠道标本: (20) 第六节:生殖道标本 (24) 第七节:皮肤、软组织标本 (27)

总则 感染性疾病的正确诊治需要以正确的病原学检测作为指导,而正确的病原学检测其前提是采集和送检合格标本。因此,必须规范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避免因标本的不合格,产生错误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而误导临床治疗。 一、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 1.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临床疑似感染的患者,必须先采集微生物标本 送检,再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无菌部位的标本更具有临床价值,有菌部位采集的标本需要清除正常菌群和 定植细菌才有意义。应尽量送检无菌部位的标本,尤其是血培养。有菌部位标本应避免“正常菌群导致标本的污染”。人体很多部位,如下呼吸道(痰液标本)、鼻窦、皮肤伤口等处的正常菌群极易污染标本。因此,从这些部位采集标本,要尽可能降低这些部位正常菌群或定植细菌对标本污染的可能性。有菌部位的标本不是最理想的微生物标本。 3.标本的标签和申请单信息要完整。对于每一份标本,实验室都需要了解该患 者和标本的详细信息以及医生的送检目的。事实上,实验室对于标本所做的所有分析,都必须基于这些信息。申请单的内容应包括:1)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患者唯一编码(如住院号)等;2)申请科室或病区、申请医生;3)标本信息:标本类型、采集日期及时间、采集部位、采集方法;4)临床诊断;5)检测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检测项目;6)是否已使用抗菌药物。 每份标本上必须贴有标签,无论手工书写、条形码、二维码标签,都应含有以下信息:1)患者姓名;2)患者唯一编码(如住院号);3)申请医生; (4)标本采集部位;(5)检测目的;(6)标本采集的日期和时间。 4.严格无菌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标本被污染。盛放标本的容器须 经灭菌处理。灭菌宜采用压力蒸汽等物理灭菌方法,不得使用化学消毒剂灭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送检与采样指南13页word文档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送检与采样指南 呼吸道标本采集及运输 一、上呼吸道标本 1、送检指征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喉炎、会厌炎等,凡具有以下情况任何一项者疑似患者。 1.1 病毒性普通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怀疑为咽部链球菌感染,应做细菌培养。 1.2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明显咽痛、咽部发红、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C以上。 1.3 喉咙痛、咳嗽、喉部有脓样分泌物等临床症状。 1.4 上呼吸道感染易并发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需送相应部位分泌物或痰液进行细菌培养。 2、标本采集上呼吸道标本包括鼻、鼻咽、咽拭子标本。应根据临床表现和感染部位的不同有选择性的采集标本,以便更好地分离出病原菌。采集时应选择无菌、不含抑制剂的棉拭子,预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或营养肉汤蘸湿拭子,并直取感染部位,减少污染。 2.1 鼻拭子的采集:最好使用扩鼻器,先用拭子拭去鼻黏膜表面的分泌物并丢弃,用第2个试子蘸取无菌生理盐水或营养肉汤,插入鼻孔采集病灶标本。 2.2 咽拭子的采集:采集标本时患者先用清水漱口,由检查者将舌向外拉,使腭垂尽可能向外牵引,用无菌的鼻咽拭子(一端弯曲的金属棉拭)由口腔进入,越过舌根到咽后壁或腭垂后侧,采集鼻咽红肿处标本,取材后小心将试子退出,立即放人无菌试管内。若咽部明显发红或有假膜存在时,应在局部擦拭取标本(最好拭子从膜底下擦拭)。采集标本可在咽部多点采集标本,以提高检出率。若无局部病变或做带菌者测试应于咽部或扁桃体上擦拭。 3、采集时间及频率 3.1 检查时间:应于抗菌药物应用之前。时间上无严格限制,但咽部是呼吸和食物的

通路,也应晨起后采集为佳。 3.2 采集频率:重复采集标本的频率一般每日最多1次。 4、标本的运输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室温运送时间小于2小时,如果不能立即接种,必须装在无菌运送培养基中,避免由于干燥而使某些细菌死亡。检测淋病奈瑟菌或脑膜炎奈瑟菌的拭子应放人含碳的转运培养基,采集后2小时内接种平板,以防细菌死亡。 5、注意事项 5.1应于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鼻咽喉拭子标本。 5.2标本采集前数小时不得用消毒药物漱口或涂抹病灶局部。 5.3用拭子采集标本时应小心、准确地在采集部位采取,避免触及舌、口腔黏膜和唾液,以防污染。 5.4疑为白喉杆菌感染时,应在咽部深沉组织中采取标本,避免咽部表面正常菌群污染。 5.5采集扁桃体标本时,应以晨起后采集为宜。 5.6采集标本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传染。 5.7咽部是呼吸和食物的通路,应以晨起后采集为宜。 5.8最好采集2份拭子,以方便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接种培养。 5.9采集标本用的拭子最好含藻酸钙或涤纶纤维的小头拭子采集。人造丝或棉拭子不能用,因为其所含的脂肪酸对病原菌有害。 二、下呼吸道标本 1、送检指征凡是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黏稠或血性,并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啰音,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示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的患者,应采集痰液或下呼吸道的标本。

微生物标本采集大全

微生物标本采集大全 日期:2015-12-17 20:44:38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点击:21 次 正确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成功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监测医院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此应正确采集各种细菌学标本。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1、采集方法 (1)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 (2)待皮肤干后,再用2%—2.5%碘酒从穿刺点中心部位开始消毒,范围不应小于5cm(直径),且不能用手指触摸消毒后的皮肤。 (3)皮肤碘酒干后(约1min),穿刺采集血液,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1-5ml。(4)采血后立即在床旁接种培养瓶,并迅速轻摇,充分混匀防止凝固,但又不可剧震以防溶血。 2、注意事项 (1)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38.5℃)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也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切忌不要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也不能从静脉导管及动脉插管中取血。 (3)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有人主张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培养基与采血量之比可为20:1或大于这个比例。 (4)近年研究表明,将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更换针头反而易导致污染。 (5)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1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污染菌。 (6)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病的病人,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除在发热期采血外,并要多次采血(24h 3-4次)和增加采血量(可增加10ml)。 (7)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置室温,而不能放置冰箱。 (8)如临床表现很似败血症,而血培养多次阴性者,提示考虑厌氧菌和真菌感染的可能。 二、骨髓的采集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 运送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 一、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一、血培养指征 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 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 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 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 (一)消毒 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 cm 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 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 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试题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

《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规范》培训试卷科室姓名职业得分 一、单选题50分(每题5分) 1. 微生物实验室误差最大的影响因素为: ( ) A. 实验前误差 B. 实验误差 C 验后误差 D. 随机误差 2. 血培养必须在( )内送检 A. 30min B. 1h C. 2h D. 4h 3 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与( )成正比例的关系 A. 温度和时间 B. 采血量和采血时间 C. 采血量和采血套数 D. 采集方法和采血量 4. 某患者采血培养1套,培养结果为“表皮葡萄球菌”,判断这是污染菌还是致病菌,需要( ) A. 增加消毒次数 B. 增加采血量 C. 增加采血套数 D. 延长培养时间 5. 血培养瓶接种前和接种后,放置的最佳温度为( ) A. 0℃ B. 4℃ C. 室温(15~25℃) D. 35℃ 6.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最佳的送检标本为( ) A. 痰液 B.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C. 咽拭子 D.唾液(口水) 7.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除了做痰培养以外,还应该做( ) A. 血培养 B. 咽拭子 C. 厌氧菌 D. 分泌物 8. 下列申请单中标本采集部位不确定,检验目的不明确,属于不合格申请单的是( ) A. 中段尿培养 B. 痰培养 C. 分泌物培养 D. 脑脊液培养 9. 中段尿标本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是( ) A. 容易受污染 B. 喝水过量 C.喝水过少 D. 无影响 10. 下列尿液标本中适合做厌氧菌培养是( ) A. 清洁中段尿 B. 留置尿管导尿 C. 耻骨上膀胱穿刺 D. 24h尿 二、多选题25分(每题5分) 1. 下列标本类型中, ( )属于有价值的标本,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鼓励送检 A. 血液 B. 骨髓 C. 胸腹水 D.脑脊液 E. 关节液 2 常用的拭子标本不适合作为送检标本的原因有( ) A. 使用方便 B. 标本量太少 C. 容易干燥 D. 不易接种到培养基中 E. 木(竹)签中含有抑菌物质 3. 下列关于痰液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做法正确的有( ) A. 采样前应刷牙(不用牙膏)或用冷开水漱口,以避免口腔正常菌群污染 B. 采取晨痰第一口痰最佳,咳痰时应咳取深部痰液 C. 做结核分支杆菌检查时,痰液量应增加 D. 肺部感染患者中有25%~50%可能会有菌血症,因此应同时做血培养 4. 下列关于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做法正确的有( ) A.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 B. 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的,应在下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C. 应在患者寒战开始时,或发热初起时采集 D. 血培养标本应按“套”采集,采集套数为2~3套,不能采集单一瓶数 E.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采集后应快送检,如未能及时送检,应放置4℃冰箱保存 5.下列痰培养标本属于不合格标本,应予拒收的有( ) A. 24h内重复采集的痰样本 B. 唾液(口水) C. 咽拭子 D.. 痰液做厌氧菌培养 三、简答题25分 简述微生物样本采样基本原则

微生物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

微生物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 一、总则:用于培养的标本在收集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和及时送检,检测后标本应妥善保存。 二、临床标本的采集 (一)下呼吸道分泌物(痰液) 令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濑口,不要刷牙,立即从下部呼吸道咳出第一口痰,吐在无菌塑料痰盒中,及时送检。 (二)、尿液(中段尿) 护理人员协助采取中段尿约3ml入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三)、粪便:取有粘液、脓血部分的粪便置玻璃大便专用管中,如为稀水便,可直接收集于玻璃管中,及时送检。 (四)、眼、耳、鼻、喉拭子:将棉拭子沾取少许无菌生理盐水(如沾取的太多,可在无菌生理盐水瓶壁上挤去多余的水份),然后采取可疑部位的分泌物,倒悬于无菌试管内,及时送检。 (五)、脓液: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沾取脓液,要尽量多取一些,然后将棉拭置于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六)、: 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病的患者,采血培养时,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抗菌素,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应在病人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当然在病人发热或寒颤时采集也可。 2、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2—3ml; 3、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量血液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 4、从抽血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同时要及时送检。 (七)、穿刺液:胸腹水、心包液、关节腔液、鞘膜积液: 严格无菌抽取后,注入含肝素抗凝的无菌试管中,轻轻颠倒试管10余次,使肝素与穿刺液混匀达到抗凝的目的,或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八)、胆汁:由专科医生以无菌方法取引流液10ml注入无菌试管。 (九)、脑脊液:以无菌方法取脑脊液3-5ml,置无菌试管内,常温保存送检,如只做培养可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十)、生殖器官标本:阴道、子宫颈及前列腺等分泌物应由医师采集,收集于无菌试管内送检。如疑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做培养检查时,采集的标本应床旁接种并及时放入孵箱培养。(十一)、烧伤标本:以无菌棉拭子直接采取多个部位创面的脓汁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 (十二)、支原体(解脲、人型)培养+药敏的标本采集 1、支原体对干、热抵抗力差,标本采集后应尽快接种支原体运送培养基送检。 2、男性:用细的无菌棉拭子沾取无菌盐水少许深入尿道口内2.5-3cm。 三、临床标本的保存 细菌室标本原则上要求及时送检、及时处理,不得保存。

【VIP专享】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试行)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试行)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诊断质量保证中 较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对感染样本中致病 菌的分离培养的阳性率和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控,也影响临床诊断,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的产生和提高感染的治愈率,而且 对预测或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杜绝感染蔓延、研究医院 感染的发病机制和环节、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等,均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严格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检验方法,是 做好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的关键。鉴此,希望临床各科能按照本操 作规范采样送检。 一、医院感染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 1.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我院总的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应不低于40%。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4.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5.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子或伤口拭子,应立即送检。 6.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7.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二、常见医院感染标本送检方法 1.血液与骨髓 ①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脉点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 ②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将采集的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应更换针头或过火消毒针头。血培养瓶应在避光室温中保存,不必 置冰箱保存。 ③每次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l~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lO: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④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阶段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 次用药前采血。 ⑤每例病人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l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 区分感染菌与皮肤污染菌。 ⑥对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病人,在病灶部位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lml作增菌培养。 2.尿液 ①中段尿:女性采样前应先用肥皂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外阴部及尿道口;男性须翻转包皮冲洗,用O.1%新洁尔灭消毒尿 道口.灭菌纱布擦干后收集标本。 ②导尿管导尿采样可减少污染。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空针细针头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

细菌标本采集规范

临床微生物学标本采取和处理的规范化要求 正确的采取、处理与运送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临床感染信息的基础;而标本采取与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给临床以误导,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为此,我们提出初步的参考意见,并希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血液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液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 1.采集方法:静脉采血,以无菌操作方法抽取血液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如果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应先将标本接种到厌氧瓶中,再注入需氧瓶,严格防止将空气注入厌氧瓶中。 2.采血时间以及血培养份数:在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抗菌治疗前,用药前24小时内采集2~3次血液标本,可使细菌检出率高达99%。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血,亦可在寒战或发热后1小时采集血液标本。特殊感染患者采血培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疑急性发热性菌血症、败血症患者: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在24小时内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液标本培养。 (2)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1~2小时内采集3份血标本培养,如果24小时后阴性,再采集两份血标本培养。 (3)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先采集2~3份血标本,抽血间隔60 min,24~36小时后体温升高之前,再采集2份血标本进行培养。因为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可能会遗漏阳性结果。

(4)可疑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时;应改变血培养方法,以获得罕见或苛养的微生物。 (5)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需马上做抗菌治疗;或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份标本。 3.采血部位: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患者,在病灶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多次采血应在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以排除皮肤菌丛污染的可能。要避免从血管插管内取血,因插管常被污染,其培养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在不同部位取血,2次分离出同样菌种才是确定病原菌的有力证据。采血时要求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4.采血量:采血量与血培养的检出率相关,所以采血量一定要足够。成人一般为8~10ml/瓶,新生儿与婴幼儿为1~5 ml/瓶,骨髓采血量为1~2ml/瓶。 5.标本运送与保存:含血样的培养瓶应立即送往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将其放在室温,切忌冰箱存放,因为某些苛养菌可在低温环境中死亡,而使培养阳性率下降。 二、下呼吸道分泌物(痰培养)的标本采取和处理 下呼吸道分泌物(痰)的细菌学检查对病原学诊断起着重要作用,但痰标本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造成病原学诊断和实际引起感染的病原菌脱节,直接影响抗菌药物的应用、甚至耐药菌的出现或流行。痰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地带网检查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标本的采集:痰液标本最好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以深咳晨痰最好,主 要有自然咳痰法、支气管镜采集法、胃内采痰法、小儿采痰法和气管穿刺法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