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煤工艺设计与工艺方式(

采煤工艺设计与工艺方式(

采煤工艺设计与工艺方式(
采煤工艺设计与工艺方式(

更多资料请访问.(.....)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

计说明书

(准备方式:采区布置煤层倾角:17°生产能力:150万t /a)

班级:08采矿-3班

姓名:段程山

学号:120080201151

指导老师:王文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6日

目录

序论 (3)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5)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5)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6)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8)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 (9)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0)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0)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15)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16)

小结 (18)

参考文献 (19)

序论

一、设计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煤矿开采学》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现代化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等的内涵有一个基本了解。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本采区东以F4断层为界,西以相邻采区煤柱为界,上部-50m以上为风化带煤柱,下部边界为水平煤柱。

采区走向平均长度2130m,倾斜平均长度为1020m,倾角平均为17°。采区内共有两层煤,区内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采区内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

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标高分别为-350和-50m,且位于距离4-1号煤层30m 的岩层中。采取生产能力自定。

2、煤层特征

本采区内赋存的2号和4-1号煤层,煤层均为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燃发火期为3-12个月。煤层爆炸指数为34-70%。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

三、课程设计内容

1、一个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2、一个采煤工作面的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3、采区中部车场线路设计

设计采(带)区综合柱状图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1、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年。

2、采区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计算

(1)采区工业储量

Zg=H×L×(m

1+m

2

)×γ (公式1-1)

式中: Zg---- 采区工业储量,万t;

H---- 采区倾斜长度,1020m;

L---- 采区走向长度,2130m;

γ---- 煤的容重,1.30t/m3;

m

1

---- 2煤层煤的厚度,为4.2M;

m

2

---- 4-1煤层煤的厚度,为4M;

Zg

1

=1020×2130×4.2×1.3=1186.24万t

Zg

2

=1020×2130×4.0×1.3=1129.75万t

Zg=1020×2130×(4.2+4.0)×1.3=2316.00万t

(2)设计可采储量

Z

K

=(Zg-p)×C (公式1-2)

式中:Z

K

---- 设计可采储量, 万t;

Zg---- 工业储量,万t;

p---- 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

C----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可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85%。

P

1

=15×2×2130×4.2×1.3+15×2×(1020-15×2)×4.2×1.3+65×

(1020-15×2) ×1.3×4.2=84.24万t

P

2

=15×2×2130×4.0×1.3+15×2×(1020-15×2)×4.0×1.3+65×

(1020-15×2) ×1.3×4.0=82.13万t

Z 2=( Zg

1

-p

1

)×C=(1186.24-84.24)×0.75=826.50万t

Z 4-1=( Zg

2

-p

2

)×C=(1129.75-82.13)×0.75=785.72万t

Z K= Z

2

+Z

4-1

=826.50+785.72=1612.22万t

(3)采区服务年限

T= Z

K

/(A×K) (公式1-3) 式中: T----采区服务年限,a。

A----生产能力,150万t;

Z K ----设计可采储量;

15m

15m

15m

65m

15m

图1-1 采区留煤柱示意图

K----储量备用系数,取1.3。

T= Z K /(A ×K) =1612.22 /(150×1.3)=8.27a 取T=8年。

(4)验算采区采出率

采区采出率

C=(Zg-P)/Zg (公式1-4) 式中: C-----采区采出率,% Zg ---- 采区的工业储量,万t P ---- 采区的煤柱损失量,万t

2煤层:C 1=(Zg 1-P 1)/Zg 1=(1186.24-84.24)/1186.24=92.9% > 75% 4-1煤层:C 2=(Zg 2-P 2)/Zg 2=(1129.75-82.13)/1129.75=92.7% > 75% (符合国家对采区采出率的要求。) 则2、4-1均满足采区回采要求。

第二节 采区内的再划分

1、确定工作面长度

由已知条件知:该煤层左右边界各有15m 的边界煤柱,上部留15m 煤柱,下部留15m 护巷煤柱,故其煤层倾向共有:1020-30=990m 的长度,走向长度2130-30=2100m 。地质构造简单,煤层附存条件较好,瓦斯涌出量小。且现代工作面长度有加长趋势,且采煤工艺选取的是较先进的综采。又知,一般而言,考虑到设备选型及技术方面的因素综采工作面长度为180~250m ,巷道宽度为4m ~4.5m,本采区选取4.5m ,且采区生产能力为150万t/a ,一个中厚煤层的一个工作面便可以满足生产要求,采用沿空掘巷方式,巷道间留较小煤柱,取4M ,如图1-2:

取区段平巷的宽度为4.5m ,留5m 小煤墙,则采煤工作面长度为:

L 1=(b-2×q-((2×L 2+p) ×n-p))/n (公式1-5)

式中:L 1——工作面长度,m ; L 2——区段平巷宽度,m ;

b ——采区倾向长度,m ;

图1-2 采区工作面划分示意图

q——采区上下边界预留煤柱宽度,m;

P——护巷煤柱宽度,m;

n——区段数目,个;

=(1020-2×15-((2×4.5+4) ×5)-4)/5=184.2m

L

1

2、工作面生产能力

Qr = A/(T×1.1) (公式1-6)

式中:

A----采区生产能力,150万t/a ;

Qr ----工作面生产能力,t /天;

T----每a正常工作日,300天。

故: Qr = A/(T×1.1) =150/(300×1.1) =4545.5t

目前,煤炭企业生产系统向高产高效集中化生产的方向发展,新建大型化矿井均朝“一矿一井一面”的设计思想改革,采用提高工作面单产,用一个工作面的产量来保证整个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故为适应现阶段煤炭行业的知道规范,本采区设计一个采煤工作面。其工作面接替顺序如下表:

2煤层工作面接替顺序:

1110

1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1109→

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2110 注:箭头表示回采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根据所选题目条件,完善开拓巷道

为了减少煤柱损失提高采出率,利于灭灾并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所给地质条件及采矿工程设计规划,在2煤层中上部边界开掘一条阶段回风大巷。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4-1煤层底板下方30m处的稳定岩层中。

2、确定巷道布置系统及采区布置技术方案分析比较

确定采区巷道布置系统,采区内有两层煤,采用联合布置,每一层都布置5个工作面,根据相关情况初步制定以下三个技术方案进行比较(由于2,4-1煤层相同,就去以4-1煤层说明。)。

技术方案一:双岩石上山

将两条上山都布置在4-1煤层底板岩石中,其中运输上山布置在距离底板15m处,轨道上山布置在运输上山上方5m,即距离4-1煤层10m处。如图1-3:

技术方案二:双煤层上山

将两条上山都布置在4-1煤层中。如图1-4:

图1-4 技术方案二示意图

技术方案三:一岩一煤上山

将两条上山分别布置在4-1煤层的底板和煤层中,运输上山布置在距离4-1底板5m处,轨道上山布置在4-1煤层中。如图1-5:

图1-5 技术方案三示意图

双岩上山维护费用少且无需留煤柱。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采用在4-1煤层下10m处集中布置两条岩石上山,。即:选中双岩上山方式布置生产系统。

3、确定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工作面推进终点位置

根据煤层储存条件可知,2煤层厚4.2m,4-1煤层厚4.0m,都为厚煤层,瓦斯含量较低,涌水量也较小,易于维护。采用单巷布置,且一个工作面就可以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综合考虑,回采巷道布置方式采用单巷沿空掘巷。4、在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内,工作面布置及推进到的位置应以达到采区设计产量

为准

该采区采用双翼开采,在采区两侧各留15m煤柱,开始布置工作面,进行推进。在采区巷道布置中,工作面布置及推进到的位置应以达到采区设计产量安全为准,工作面应推进到距上山20m处停采线位置处,即为避开采掘影响对上山的影响而留设的20m护巷煤柱处。

5、采区内上、下区段工作面交替期间同时生产时的通风系统图

采区内上下区段工作面交替期间同时生产时的通风系统图如下图所示

6、采区上、下部车场选型

采区上部车场选用单向甩车场;采区下部车场选用大巷装车顶板绕道式下部

车场。

采区中部车场

该采区开采近距离煤层群,轨道上山布置在煤层中,倾角为17°,向区段石门甩车。轨道上山和石门内均铺设600mm轨距的线路,轨形为15kg/m,采用1t矿车单钩提升,每钩提升3个矿车,要求甩车场存车线设双轨高低道。斜面线路布置采用一次回转方式。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选第二个煤层,即4-1煤层,进行采煤工艺设计,布置采煤工作面

由于4-1煤层厚4.2m,煤质中硬,因此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一次采全高。

工作面回采工艺流程为:采煤机向上割煤、移架→采煤机向下装煤→推移刮板输送机→斜切进刀→推移刮板输送机。

2、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选用国产设备。

由于设备资料来源的原因,选用国产综采设备。

各设备技术参数

(1)采煤机MG500/1330-WD(西安煤机厂)

(2)液压支架 BY3600-25/50

(3)工作面刮板输送机 SGZ-764/500(张家口煤机厂)

(4)刮板转载机 SZB-830/180(张家口煤机厂)

(5)破碎机 PCM132(张家口煤机厂)

(6)胶带输送机 SSJ1000/M(西北煤机厂)

(7)高压开关柜 KBZ-450/1140Y

3、采煤与装煤

(1)确定采煤工艺、截深及日进刀数

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采煤机落煤和装煤。依据选取的设计生产能力确定工作面每天的推进度为:

(公式2—1)

式中:V——采煤工作面每天的推进度,m/d

Qr——采煤工作面日生产能力, t/d

L——采煤工作面的长度,m

M——采煤工作面的采高(取4-1煤层厚度4.0m)

γ——煤的容重,t/m3

C——工作面的采出率(由于4-1煤层为厚煤层,因此C值取0.95)则:v=4545.5/(184.2×4.0×1.3×0.95)=5m/d

因选用的采煤机截深为1000mm,若每日推进五刀,共推进1.0×5=5m,可满足每天至少推进5m的要求。

(2)确定进刀方式

为了合理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采用割三角煤工作面端部斜切进刀

方式,并采用及时支护。进刀深度 1.0m。采煤机进刀示意图如图所示,进刀过程如下:

a、当采煤机割至工作面端头时,其后的输送机槽已移近煤壁,采煤机机身处沿留有一段下部煤(如图a所示);

b、调换滚位置,前滚筒降下、后滚筒升起、并沿输送机弯曲段返向割入煤壁,直至输送机直线段为止。然后将输送机移直(如图b所示);

c、再调换两个滚筒上、下位置,重新返回割煤至输送机机头处(如图c所示);

d、将三角煤割掉,煤壁割直后,再次调换上、下滚筒,返程正常割煤(如图d所示)

4、运煤

(1)支架选型

采用液压支架支护,选择工作面支架的型号为:BY3600-25/50,为掩护式支架。

(2)移架方式

由于4-1煤层上方有11m的中粗砂,再上面是19m的粉砂,所以选用依次顺序移架方式。

依次顺序移架方式:采煤机割煤后依次顺序逐架前移。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容易保证支护质量。

(3)支护方式

由于4-1煤层煤质中硬,为防止片帮和冒顶,所以选用及时支护方式,选用BY3600-25/50掩护式支架。

(4)工作面支架需要量

工作面支架的需要量

(公式2—2)式中:μ——工作面支架数目(取整数)

L——工作面长度,m

e——架中心间距(BY3600-25/50型支架e值取1.5m)μ=184/e=122.7 取μ=123

(5)端头支架

由于巷道宽度为4.5m,选用宽度为2.1m型号为PDZ的端头支架两台架,即两端共有4架。

(6)超前支护方式和距离

超前支护方式采用单体支柱和金属铰接顶梁支护。由于压力峰值点距煤壁前方10m左右,所以超前支护距离选20m。

(7)校核支架高度与强度

在实际使用中,通常所选用的支架的最大结构高度比最大采煤高度大200mm 左右,即:

Hmax=Mmax+0.2,m

△1=5-4.2≥0.2m,满足要求;

强度校验:

P=(6~8)×9.8×S×γ×M×cosα(公式2—3)式中:S——支架支护的顶板面积,m2

γ——顶板岩石密度,t/m3

M——采高,m

α——煤层倾角,°

P=6×9.8×6.02×1.43×1.3×4.0×cos17°=2517KN<3090KN

经校核,支架高度与强度均符合要求。

5、处理采空区

采用全部垮落法。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验证

1.从煤层地质条件考虑

该采区内三个煤层的地质条件较好,无断层,煤层倾角为17°,煤层厚度适中,顶底板较稳定,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3~12个月,涌水量也较小,所以布置185M的工作面比较合适。

2.从工作面生产能力考虑

工作面的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正规循环每天进五刀,采煤机滚筒截深为1000mm,所以4-1煤层的工作面实际年生产能力为:

330×1.0×5×4.0×185×1.3×0.95=150.79(万吨)

能够满足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一个工作面生产就能够满足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并且考虑到其他各个方面对生产的影响,工作面的长度确定的合理。3.从运输设备及经管水平角度考虑

采区生产选用的设备均为国内先进的的生产设备,工作面选用的200M刮板输送机能够利用国内先进的技术,能够与时俱进的跟上技术的发展。

由于现在提倡经管人员的知识化、年轻化,所以工作面长度为200M左右在经管上是毫无问题的。

4.从顶板经管及通风能力考虑

该采区的顶板稳定,工作面可以适当的加长,综采工作面的长度一般在180~250m,所以选择的工作面的长度为185M较合适。另外,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较低,通风问题能够解决。

5.从巷道布置角度考虑

由于采区倾斜方向长为1020M,除去煤柱宽30M,剩余925M,把每个工作面长度定为185M,990/185=5,为5个区段。

6. 经济合理的工作面

工作面的长度与地质因素及技术因素的关系十分的密切,直接影响生产效率,所以根据条件,以高产量、高效率为原则选择合理的工作面长度。合理的工作面以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为目标。尽量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减少巷道的维护时间,降低回采总成本,使设备、资源得到最高利用。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1、工作面布置图(设计图纸中)、循环作业图(设计图纸中)、劳动组织表(表2—1)、技术经济指标表(表2—2)

2、工种及出勤人数的安排,如下表(表2—1)所示:

工作面劳动组织表(表2—1)

工作面(针对4-1煤层)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2—2)

六、设计图纸的内容

本设计绘制两张大图(零号图纸)

1、采煤工作面层面图(1:100),剖面图(1:50或1:100),

应包括回采巷道剖面图(1:50),最大与最小控顶距剖面图;

2、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1:2000)和剖面图(1:2000)。

设计图纸四周各留20mm边框线,右下角留出标题栏。

小结

这次《采矿学》课程设计在王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两个星期的时间,我的设计内容全部完成了,经过这次课程设计,加深了我对《采矿学》的理解,同时也感觉自己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这次设计任务,煤层地质构造条件理想,我的设计任务是煤层平均倾角17°,生产能力150万t/年的组合,在设计过程中,我充分利用《采矿学》上所学知识,结合煤层构造实际情况,以安全第一和高产高效为原则,从技术上和经济上着手,设计出了一套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优越的现代化大型矿井煤层群采区开采技术方案。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我对工作面层面布置和采区回采巷道的布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学到了很多知识。在零号图纸上绘制采煤方法图(1:100)和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1:2000)及其剖面图(1:2000)的过程中,许多细节问题的处理使自己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动手能力,使自己得到了一次很大的锻炼。

在编制课程设计说明书和绘图的过程中,我把《采矿学》上所学到的知识又梳理了一遍,对采矿方面的许多专业知识比以前的认识更深了,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其他矿业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工作面的设备选型,三机配套,巷道断面设计等。在说明书上所附的各计算示意图和插图均用工程绘图软件AutoCAD绘制,在这个过程中,对使用AutoCAD绘制采矿工程图形有了新的认识,重新温习了许多绘图命令以及了解了最新的制图规范。如何利用先进技术绘制规范、合格的采矿工程图是我们采矿人必须关注并注意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会认真的学习。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经历了一个采区巷道和工作面设计到开采的全过程,

这将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财富,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再次感谢指导我和帮助我完成此次课程设计的老师和同学!

参考文献

1、徐永圻,《煤矿开采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9

2、李锋,刘志毅,《现代采掘机械》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3、采矿设计手册编委会,《采矿手册(第四卷)》,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4、张荣立、何国伟、李铎,《采矿工程设计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筒形件一次拉深模具课程设计

目录 序言 (2) 第一部分冲压成形工艺设计 (4) Ⅰ明确设计任务,收集相关资料 (4) Ⅱ制定冲压工艺方案 (5) Ⅲ定毛坯形状,尺寸和主要参数计算...................... 6-7 第二部分冲压模具设计 (8) Ⅰ确定模具类型机结构形式 (8) Ⅱ计算工序压力,选择压力机 (8) Ⅲ计算模具压力中心 (9) Ⅳ模具零件的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 Ⅴ冲压设备的校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Ⅵ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Ⅶ模具装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设计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序言 目前我国模具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模具标准化,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随着工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模具产品生成呈现的品种、少批量、复杂、大型精密更新换代速度快。模具设计与技术由于手工设备,依靠人工经验和常规机加工,技术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编程切屑加工,数控电加工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技术转变。 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生产率,高一致性和抵消耗是其它制造加工方面所不能充分展示出来,从而有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批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防工业及民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加工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冲压零件日趋复杂化,冲压模具正向高效、精密、长寿命、大型化方向发展,冲模制造难度日益增大。模具制造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依靠人工的手工技巧及采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的行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多的依靠各种高效、高精度的NC机床、CNC机床、电加工机床,从过去的单一的机械加工时代转变成机械加工、电加工以及

工艺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Procedure Document/程序文件Control Procedure for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工艺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Document NO/ 编号:TY-QP7.3-01-15 Revision /版本: Checked by/校对: Verified by/审核: Approved by/批准: Controlled Condition/受控状态:Distribution No./分发号:

质量管理体系更改记录表 Record Chart of Changes i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Quality Manual TY-QR-TQD-031A

Control Procedure for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工艺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1 Purpose/目的 This procedure is used to normalize the management of new product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so as to ensure that all the tasks on new product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re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本程序为了规公司新产品工艺设计和开发的管理,确保公司新产品工艺设计和开发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2 Scope/围 This procedure is applicable to control of new product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The content: The company doesn’t cover the product design, just focusing on process design based on customer drawings.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工艺设计和开发的控制。但包括产品进行设计和开发。 3 Terms/术语 3.1 Process design output: the result of process design. Through the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he bases of process design are transformed into a series of process technical data of the process design output./工艺设计输出:指工艺或过程设计的结果。通过对工艺设计和开发,将工艺设计的依据转化为工艺设计输出的一系列工艺技术资料。 3.2 Process review: the process design is reviewed formally, roundly and systemically and the review result is documented./工艺评审:对工艺设计进行的正式、全面和系统的审查,并把审查结果形成文件。 3.3 Overall process program: based on product design requirement, production program and productivity, the guidance document is used to put forward the technology and prepare for concrete tasks and measures./工艺总方案:根据产品设计要求、生产纲领和生产能力,提出工艺技术准备具体任务和措施的指导性文

采煤专业新标准化机考题库

采煤专业新标准化机考题库 1、工作面上下顺槽应超前不小于()米加强支护。A、20#B、30#C、50#D、100 A 2、基本顶初次破断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压显现叫( )。A、初次跨落#B、初次断裂#C、初次来压 C 3、煤层顶板由( )构成A、直接顶、老顶#B、伪顶、直接顶#C、伪顶、直接顶、老顶 C 4、采煤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柱,在规定服用时间情况下,必须进行检修,检修好的支柱还必须进行打压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打压试验必须( )。A、分组抽检;#B、分类抽检;#C、逐根进行。 C 5、采煤工作面必须按规程规定及时进行支护,严禁空顶作业,单体液压支柱的支护强度要求,柱径为100毫米的单体支柱初撑力不得小于( )。A、 50KN;#B、60KN;#C、90KN C 6、工作面温度超过()°时,应采取降温措施。A、26#B、30#C、40 A 7、综采工作面支护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严禁空顶作业,支架梁端距最大不得超过( )。A、300毫米;#B、340毫米;#C、400毫米B 8、采煤工作面的再生顶板一般需( )的时间压实胶结而形成。A、12个月;#B、10个月;#C、4—6个。 C 9、综采工作面两端头切顶线内巷道落山悬顶面积最大不得超过( )。A、3*5米;#B、2*5米;#C、2*10米 B 10、衡量采煤工作面支护效果是以( )为准的。A、以支撑承载为准的;#B、以适应顶板破碎程度为准的,即以护为主的;#C、以工作面冒顶与否 C 11、工作面超前支柱的初撑力不小于()KN。A、50;#B、60;#C、90 C 12、超前支护距工作面煤壁10米范围内支()排柱,10—20米范围内支()排柱。A、双;单#B、单;双#C、双;双 A 13、采煤工作面必须有至少()个通畅的安全出口。A、2#B、3#C、1#D、4 A 14、综采工作面支架空隙不得超过()mm。A、150#B、100#C、300#D、700 B 15、采煤标准中综采巷道净高不得小于()米。A、2.6#B、2#C、2.1#D、2.5 A 16、工作面每隔()个架安设一盏照明灯。A、5#B、10#C、15#D、20 A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内容:1、编制图示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要求:(1)进行工艺性分析 (2)制订工艺规程 2、任选一模具装模图(附图)制订 其装配工艺规程(必做)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目录 一、导柱的加工工艺规程————————————1 二、导套的加工工艺规程————————————3 三、上模座的加工工艺规程———————————6 四、下模座的加工工艺规程———————————8 五、凹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0 六、凹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2 七、典型凹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4 八、凹凸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6 九、凹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8 十、模具装配图————————————————20

一、导柱的加工工艺规程 导柱(20钢渗碳58-62HRC) 1.导柱的作用 导柱是磨具上的导向零件。与导套配合,起导向和定位作用。导柱安装在下模座上,导柱与导套滑动配合以保证凸模与凹模工作时有正确的位置,为了保证良好的导向作用,导柱与导套的配合间隙小于凹凸模之间的间隙,导柱与导套的配合间隙一般采用H7/h6,精度要求高时采用H6/h5,导柱与下模座采用H7/r6过盈配合。 为了保证导向精度。加工时除了使导柱导套精度符合要求外,还应满足配合表面间的同轴度。即两个外圆表面间的同轴度,以及导套外圆与内孔表面的同轴度。 2.导柱的工艺性分析 1)几何形状 有同轴不同直径的外圆、倒角、退刀槽组成。 2)技术要求分析 ⑴导柱配合表面的尺寸和形状精度 ⑵导柱配合表面间的同轴度 ⑶导柱配合表面有较高的硬度:HRC50-55 3)加工表面分析 φ32r6:Ra0.4——精磨才能达到要求 φ32h6:Ra0.1——圆柱度0.006—研磨才能达到要求 φ32h6:精车—半精车—粗磨—精磨—研磨

工艺设计开发控制程序

某机械有限公司 工艺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产品工艺过程进行总体策划和有效控制,确保工艺过程方法满足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定型产品整顿、重大改进或改型产品工艺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 3.职责 3.1技术室对工起产品研究所负责下达指定产品工艺设计计划,并组织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必要时组织工艺设计评审。 3.2技术室负责产品工艺设计与开发的策划,工艺设计的输出、验证、监视和改进控制与管理。 3.3设备保障室负责关键工序、特殊过程设备的管理。 3.4质检室负责关键工序、特殊过程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管理及过程质量审核。 3.5综合管理室负责关键工序、特殊过程人员培训及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评 审、监督检查。 3.6物资采购室负责关键工序、特殊过程的物资采购。 3.7质检室负责组织过程质量审核。 3.8各生产车间负责配合技术室做好产品工艺过程输出文件的实施。 4.工作程序 技术室在接受任务后,将指定产品的工艺设计与开发过程纳入到工作计划。 4.1产品工艺过程输出 4.1.1 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及产品工艺方案设计由工程起重机公司工艺所进行。 4.1.2工艺试验及研究评定由技术室进行,其中包括内容如下: 4.1.2.1依据产品工艺方案规定,对生产工艺准备中的工艺难题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进行工艺试验及研究评定,并对试验研究评定的结果按4.4产品工艺过程评审的相关条款组织评审,评审合格后方可纳入工艺。

4.1.2.2关键零件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方法的特殊焊接过程必须进行预先试验及研究评定,并对试验研究评定的结果按4.4产品工艺过程评审的相关条款组织评审,评审合格后方可纳入工艺。 4.1.3产品责任生产车间的划分,依据产品工艺方案和《产品制造责任生产车间分工编制规定》执行。 4.1.4 工艺文件的编制 4.1.4.1 产品工艺文件一般包括产品工艺技术文件(工艺规程、规范等)和产品工艺管理文件两大类。 4.1.4.2工艺文件的编制要求 4.1.4.2.1各有关专业工艺员按专业分工,对产品工艺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工艺分析、合理地确定过程方法,编制产品工艺卡,零部件加工各过程的工艺技术文件和产品制造管理所用的工艺管理文件。 4.1.4.2.2产品工艺设计一般按部套进行,由产品主管工艺师填写“工艺文件编制(修改)流程卡”,明确传递顺序,并依次作业,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接口问题,由主管工艺师进行衔接和沟通。 4.1.4.2.3工艺规程分为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一般过程,关键过程和具有“A”类质量特性的特殊过程的工艺规程二种形式,即工艺过程卡、作业指导书。 4.1.4.2.4对于具有“A、B”类质量特性的关键过程,在工艺设计时应规定本过程控制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采用的相应措施,并以“关键过程质量控制表”的形式给予规定。 4.1.4.2.5在工艺设计时,各专业工艺员应根据加工过程需要提出工装设计项目,并按《工装设计任务书填写规则》要求编制工装设计任务书。 4.1.4.2.6新产品试制和定型产品工艺文件均应达到正确、完整、统一的要求,能正确指导生产。 4.1.4.3产品工艺规程的编制 4.1.4.3.1零、部件加工一般均应编写工艺过程卡;对其中的关键过程的工艺内容应细化,质量要求要明确;对具有“A”类质量特殊性的特殊过程的工艺规程设计、编制按4.7特殊过程控制的相关条款执行. 4.1.4.3.2产品工艺规程具体编制时,按《产品工艺规程编制规定》执行。 4.1.4.4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应在编制工艺规程的同时,为满足过程控制方法的要求,组织工艺人员按《产品工装设计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工装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采矿工程系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煤矿开采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序论 (2)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4)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4)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5)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 (11)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8)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8)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22)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3) 小结 (25) 参考文献 (26)

序论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 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 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本采区南以F4断层为界,北以相邻采区煤柱为界,上部标高-50m以上为风化带煤柱,下部边界为水平煤柱。 采区走向长度2100m,倾斜平均长度960m,倾角平均为12°。采区共有两层煤,区内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采区内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 运输和回风石门标高分别是-250m和-50m。采区生产能力自定。 2.煤层特征 本采区内赋存4,5号两层煤,4号煤层和5号煤层均为中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然发火期为3-12个月。煤岩爆炸指数为34-70%。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煤层特征表

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doc

设计输出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一、初步分析 1.零件图样分析 1)两个mm 024 .0011.060++φ的同轴度公差为mm 02.0φ 2)mm 05.004.54+φ与mm 024 .0011.060++φ同轴度公差为mm 02.0φ 3)mm 021.0002.080++φ与mm 024 .0011.060++φ同轴度公差为mm 02.0φ 4)保留两端中心孔 5)调质处理28—32HRC 6)材料45 2.输出轴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3.工艺分析 1)该铀的结构比较典型,代表了一般传动轴的结构形式, 其加工工艺过程具有普遍性。 在加工工艺流程中,也可以采用粗车加工后进行调质处理 2)图样小键槽未标注对称度要求.但在实际加工小应保证 mm 025.0±的对称度。这样便于与齿轮的装配,键槽对称度的 检查,可采用偏摆仪及量块配合完成,也可采用专用对称度检具 进行检查。 3)输出轴各部向轴度的检查,可采用偏摆仪和百分表综合 进行检查。

二、工艺设计 该步骤主要拟定工艺路线,并对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进行选择,以及填写工艺过程卡片 1、定位基准的选择 ①粗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的选择有如下四点要求,保证相互位置要求的原则,保证加工表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的原则,便于工件装夹原则,一般不得重复使用原则。 该轴选取左端为粗基准,便于装夹。 ②精基准的选择 精基准的选择有如下五条原则,基准重合原则,统一基准原则,互为基准原则,自为基准原则,便于装夹原则。 该轴在精车加工中选取两端和与其对应的中心孔为精基准,采用互为基准原则,提高轴的同轴度,在磨削加工过程中,采用两顶尖为精基准,保证该轴各轴段的同轴度要求。 2、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方法的选择根据加工表面、零件材料和加工精度以及生产率的要求,考虑现有工艺

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一、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水泥厂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可归纳如下: (1)根据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要求进行设计。 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产品产量往往有一定范围,设计产量在该范围之内或略超出该范围,都应认为是合适的;但如限于设备选型,设计达到的产量略低干该范围,则应提出报告,说明原因,取得上级同意后,按此继续设计。 对于产品品种,如果设计考虑认为计划任务书的规定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有不适当之处,也应提出报告,阐明理由,建议调整,并取得上级的同意。例如,某大型水泥厂计划任务书要求生产少量特种水泥,设计单位经过论证,认为大型窑改变生产品种,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不合理,建议将少量特种水泥安排给某中小型水泥厂生产,经上级批准后,改变了要求的品种。 窑、磨等主机的产量,除了参考设备说明和经验公式计算以外,还应根据国内同类型主机的生产数据并参考国内外近似规格的主机产量进行标定。在工厂建成后的较短时期内,主机应能达到标定的产量;同时,标定的主机产量应符合优质、高产、低消耗和设备长期安全运转的要求,既要发挥设备能力,但又不能过分追求强化操作。 (2)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和设备。 工厂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确定以后,整个工厂设计可谓大局已定。工厂建成后,再想改变其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将是十分困难的。例如,要把湿法厂改为干法厂,固然困难;要把旧干法厂改为新型干法厂,也非易事。例如,为了利用窑尾废气余热来烘干原料,生料磨系统也得迁移,输送设备等也得重新建设,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某些条件下就不一定可行。 在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时,应尽量考虑节省能源,采用国内较成熟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采煤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题库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 (采煤专业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矿井全年原煤产量超过矿井核定生产能力()的,或者矿井月产量超过矿 井核定生产能力()的,为重大事故隐患。 A、110%、10% B、115%、15% C、120%、20% D、110%、15% 2、采煤工作面至少需保证()个安全出口。 A、1 B、2 C、3 D、4 3、工作面的支护形式、支护参数符合作业规程要求属于()方面的工作要求。 A、基础管理 B、岗位规范 C、质量与安全 D、文明生产 4、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方法中,采煤专业的评分权重为()。 A、0.05 B、0.08 C、0.09 D、0.10 5、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应在采煤工作面试生产()天前审批完成。 A、5 B、10 C、20 D、30 6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复审为()个月至少1次。 A、半 B、1 C、2 D、3 7、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复审为2个月至少()次。 A、1 B、2 C、3 D、4 8、放顶煤开采的工作面要有()的设计批复和验收文件。 A、上级集团公司(市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 B、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 C、省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 D、本单位设计部门 9、单体液压支柱使用期限超过()个月后,应进行检修和压力试验。 A、3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2个月 10、单体液压支柱的最小高度允许误差为额定高度和行程的()mm。 A、±0 B、±5 C、i20 D、±30 11、对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个月至少进行1次预报。 A、半 B、1 C、2 C、3 12、采煤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中采煤机械化率要达到()。 A、100% B、95% C、80% D、75% 13、单体柱低压密封密封压力为()MPa。 A、2MPa B、2.5MPa C、3MPa D、5MPa 14、单体柱高压密封密封压力为()。 A、不小于额定工作液压 B、不小于0.9额定工作液压

模具制造工艺设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2 1.1零件结构分析 2 1.2图纸技术要求分析 2 第二章、工艺规程的设计 3 2.1毛胚类型的确定 3 2.2毛胚结构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3 2.3定位基准的选择 4 2.4工艺方案的确定 4 第三章、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 4 第四章、各工序切削用量的选择与计算5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9总结10参考文献10

引言 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模具制造工艺学》学习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目的而进行的,对本人而言,我相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作用,从中锻炼自己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很快的适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及结构分析 主要包括功能结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硬度等机械性能要求、结构分析等。 工艺规程设计 毛坯的选择,根据零件的要求,进行毛坯尺寸和公差等零件锻件图的确定。 毛胚制造工艺设计。 加工余量及切屑用量的设计 电火花线切割和机械加工工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工艺路线)包括对零件的铣削和磨削,零件的孔隙加工及工序内容的确定。 工序卡 填写工艺过程综合卡片,根据前述各项内容以及加工简图,一并填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中。

第一章、零件的技术要求及分析 1.零件结构形状分析 该零件从形体上分析其总体结构为平行六面体,上表面有4个直径为8,2个直径为6的凹模通孔,中间为下凹的型腔,因此其结构形状较简单。 2.图纸技术要求分析 如图可知,该零件形状比较简单,外形尺寸也不大。要求的尺寸标注采用统一的基准即设计基准,零件内腔各表面的粗糙度要求较高,下凹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达到Ra0.4。另外,该零件有一个固定孔,其精度要求Ra为0.4,平面部分位Ra0.8。

新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试卷图文稿

新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 化试卷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新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试卷 1、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体系的第一责任人是矿长。 2、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导生产计划、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的编制和完善。 3、综采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强制放顶、收尾、回撤时,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并组织实施。 4、井工煤矿“5+2”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指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冲击地压及提升运输系统。 5、煤与瓦斯突出和有煤尘爆炸危险性的矿井煤巷、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和石门揭煤工作面,不得使用钢丝绳牵引的耙装机。 6、支架顶梁与顶板平行,最大仰俯角不大于7°;支架垂直顶底板,歪斜角不大于5°。 7、不安全因素,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等。 8、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记录、跟踪、统计、分析、上报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9、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着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 10、掘进工作面材料、设备采用机械运输,人工运料距离不超过 300m 。 11、矿井有效风量率不低于85%。。 12、防爆电气设备及小型电器防爆合格率100%。 13、事故隐患治理必须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14 15、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必须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16、采煤工作面过地质构造带、过老巷、过煤柱、过冒顶区,以及托伪顶开采时,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并组织实施。 17、新安全生产标准化规定煤矿企业应明确煤矿(主要负责人)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18、爆破作业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 19、局部通风机离巷道底板高度不小于 0.3m ,局部通风机及其启动装置安设在进风巷道中,地点距回风口大于 10m 。 20、职业卫生实施方案应包括时间、进度、(实施步骤)、技术要求、(考核内容)、验收方法等内容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工作面悬顶面积大于(A )10m 2 时应进行强制放顶。。 A. 10m 2; B. 20m 2 C. 30m 2 2、综采工作面乳化液泵压力不小于 (B )MPa 。 A20;B30;C 35 3、电气设备的隔爆接合面之间除(A )外不得有任何杂物。 A 、凡士林油脂 B 、汽油 C 、 黄油 4、专业隐患排查由(B )牵头组织。 A.矿长 B.专业分管矿长 C.安全矿长 D.书记 5、巷道贯通前应当制定贯通专项措施,经( A )审批。 A.矿总工程师 B.矿长 C.企业技术负责人 6、矿井应有至少两个独立能行人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间距离不得小于(C ) 米。 姓名: 单位: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龙岩学院 资源工程学院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题目: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姓名:xxx 学号:xxxxxx 班级:采矿工程 年级: 2010级 指导老师:xxx老师 2013-7

目录 第一章概述————————--————(1)第一节原始资料 第二节采煤工作面与相邻煤层及相邻采区的关系第二章地质概况————————-——(2)第一节煤层赋存条件 第二节围岩的性质及对采煤影响 第三章可采储量及可采期——-————(2)第四章巷道布置图—————---———(3)第一节巷道布置图 第二节生产系统——————-————(4)第五章采煤工艺--—————————(5) 第一节采煤工艺选择 第二节采煤工艺 第六章生产技术管理————————(6) 第一节循环方式 第二节作业形式 第三节工序安排 第四节劳动组织—--——-—--------—(8)第五节循环图表----------------—-—(9)第七章采煤方法图的设计和绘制——-—(9)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10)

第一章概述 一、原始资料 (1)采区概况 该采区位于XX矿一水平东翼,东以矿井井田边界为界,西与七采区相邻,南以-50等高线为界,北以煤层露头+107m上部风化带为界。走向长1230m,采区 倾斜长度400m,开采面积492000m2。区内m 1、m 2 煤层可 采,煤种属无烟煤。煤层赋存稳定,平均倾角为22度,为缓倾斜煤层。 低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1.10m3/min),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为不易自燃,煤尘

无爆炸性。采区年产30万t,服务年限7.8年。 (2)采区内地质构造 本采区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邻近揭露的资料看,构造尚属简单。 (3)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 M1、煤层:平均厚度2.21m,煤的密度为1.42t/m3,为稳定煤层,煤质中硬,节理较为发育,低瓦斯。 M2煤层:平均厚度2.0m,煤的密度为1.42t/m3,为稳定煤层,结构简单,煤质中硬,节理发育,低瓦斯。 M1煤层距M2煤层8m M1煤层伪顶厚0.1m,为泥岩;直接顶厚4m,为沙质泥岩;老顶为中粒砂岩,底板为粉砂岩,底板上有0.3m的厚泥质页岩,较松软。 M2煤层直接顶为4m厚的砂质泥岩,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无突水危险。 (4)落煤工艺 采用爆破落煤工艺。 (5)作业形式 采用两采一准。 二、采煤工作面与相邻煤层及相邻采区的关系 1、煤层地质关系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优秀]

前言 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冲压模具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模具是冲压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冲压件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等,与模具设计和制造有直接关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些主要表现在飞行器钣金件、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功能方面也接近国际水平,在模具国产化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有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因此我们在学习完《飞机钣金成形原理和工艺》等模具相关基础课程后,安排了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以帮助我们掌握模具设计的过程,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设计内容 一、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图1 零件图 1)零件的尺寸精度分析如图1所示零件图,该零件外形尺寸为R11,19;内孔尺寸为R3,6,均未标注公差,公差等级选用IT14级,则用一般精度的模具即可满足制件的精度要求. 2)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零件形状简单,适合冲裁成形. 3)制件材料分析制件材料为45钢,抗剪强度为432~549米pa,抗拉强度为540~685米pa,伸长率为16%.适合冲压成形.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最终结论:该制件可以用冲压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但有几点应注意: 1)孔与零件左边缘最近处仅为2米米,在设计模具是应加以注意. 2)制件较小,从安全方面考虑,要采取适当的取件方式. 3)有一定批量,应重视模具材料和结构的选择,保证一定的模具寿命. 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由零件图可知,该制件需落料和冲孔两种冲压工艺,设计模具时可有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落料和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采煤专业标准化题库[1]

标准化试题 一单选题: 1、采煤机上的控制按钮必须设在靠(A A、采空区 B、煤壁 C、 2、当工作面煤层厚度比采煤机的采高范围小时,通常采用(B)。 A、正切进刀法 B、端部斜切进刀法 C、推入式进刀法 3、一般采煤机滚筒转速定在30~50r/min,相应的截割速度为(B)。 A、2~4m/s B、3~5m/s C、4~6m/s 4、采煤方法由(C)组成。 A、巷道布置 B、采煤工艺 C、采煤工艺和采煤系统 5、长壁式采煤法按照工作面推进方向不同可分为(B)类。 A、1 B、2 C、3 6、工作面倾角在(A)以上时,液压支架必须采取防倒防滑措施。 A、15° B、20° C、10° 7、采煤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严禁(A)。 A、乘人 B、运物料 C、运矸 8、(A)用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运输炸药。 A、严禁 B、可以 C、不可以 9、最大控顶距与最小控顶距之差是(A)。 A、放顶步距 B、排距 C、来压步距 10、厚煤层采用分层垮落法采煤,只有(B)时,可不铺设人工假顶。 A、顶板良好 B、可形成再生顶板 C、充填采空区 11、综采工作面的采高应不大于支架的(A)支护强度。 A、最大 B、最小 C、平均 12、采煤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柱径为100mm不得小于(B)KN。 A、60 B、90 C、120

13、(C)是位于直接顶之上的有一定厚度的坚硬岩层,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组成。 A、伪顶 B、直接顶 C、老顶 14、当采高超过(B)m或片帮严重时,液压支架必须有护帮板,防止片帮伤人。 A、2 B、3 C、5 15、综采工作面倾角大于(A)时,综采支架必须有防倒防滑的安全措施。 A、15° B、25° C、45° 16、综采工作面在运送安装和拆除液压支架时,必须有(A)。 A、安全措施 B、隔离措施 C、防护措施 17、综采工作面支架刮板输送机煤壁必须保持(A)。 A、直线 B、曲线 C、垂直 18、采用掩护支架开采急倾斜煤层,掩护支架接近平巷时,应(A)每次下放支架的距 离。 A、缩短 B、延长 C、缩短或延长 19、采煤工作面的刮板输送机严禁(C)。 A、运煤 B、运矸 C、乘人 20、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必须安设能发出停止和启动信号的装置,发出信号点的 间距不得超过(B)m。 A、10 B、15 C、20 21、处次来压前工作面处于(B)。 A、增压区 B、减压区 C、稳压区 22、井下每一个水平到上一个水平和各个采区都必须至少有(C)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 口,并与通达地面的安全出口相连接。 A、4 B、3 C、2 23、井巷交叉点必须设置(B),标明所在地点,指明通往安全出口的方向。 A、警戒牌 B、路标 C、避灾路线 24、(B)在采煤工作面范围内再布置另一个采煤工作面同时作业。 A、可以 B、严禁 C、允许 25、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不得布置(B)及以上回采工作面同时作业。

采煤工艺设计与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目录 绪论 (2)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5)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5)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7)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9)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4)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4) 第二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19) 设计总结 (20) 参考文献 (22) 附表

绪论 一、设计目的 (一)初步应用《煤矿开采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煤矿开采学》课程的理解。 (二)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三)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一)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区、盘区或者带区自上而下开采K1,K2和K3煤层,煤层厚度、煤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区、盘区或带区走向长度2100米,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埋深较浅,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K2和K3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二)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 1、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1 煤层倾角条件1:煤层平均倾角为8°,阶段倾斜长度1200m。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2 煤层倾角条件2:煤层平均倾角为16°,阶段倾斜长度1000m。 三、课程设计内容 (一)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采煤专业)培训考试试卷

单位 姓名 工号 ···············································装············订············线······························ ·············· 一、单选题(每空分,共45分) 1、采煤专业基础管理要求,持续提高( ) A采煤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B采煤机械化水平 C管理水平 2、矿井全年原煤产量不得超过核定生产能力的( ) A110% B10% C100% 3、矿井不能擅自开采( ) A防隔水煤柱 B边界煤柱 C保安煤柱 4、开采不得超出( )范围。 A井田边界 B工业广场保护煤柱范围 C坐标控制范围。 5、采煤工作面不得少于( )个安全出口。 A1 B2 C3 6、矿井不得按( )三量标准规定最短时间组织生产。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7、安全生产标准化采煤专业规定,必须配备( )。 A技术科长 B采煤队长 C采煤专业技术人员 8、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实行( )。 A顶板动态监测 B支护质量监测 C顶板离层观测 9、作业规程中的附图( )。 A美观清楚 B简洁规范 C完整规范 10、支护材料有( )。 A标牌 B规格 C数量 D管理台帐 11、建立岗位( )。 A责任制 B操作规程 C安全生产责任制。 12、突出危险工作面采用( )。 A后退式开采 B放顶煤开采 C机械化开采 13、作业前进行( )。 A隐患排查 B敲帮问顶 C安全确认 14、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撑力不低于额定值的( ),现场有监测手段。 A100% B90% C100% D80% 15、工作面支架中心距误差不超过( )。 A50mm B100mm C150mm 16、液压支架间隙不超过( )。 A50mm B100mm C150mm 17、支架的活柱行程不小于( )。 A150mm B100mm C200mm D250mm 18、液压支架接顶( )。 A平直 B严密 C严实 19、相邻支架无明显( )。 A错距 B台阶 C错茬 20、支架不( )使用。 A超低 B超高 21、液压支架前梁端至煤壁顶板垮落高度不大于( )。 A100mm B200mm C300mm 22、高档普采工作面机道梁端至煤壁顶板垮落高度不大于( )。 A100mm B200mm C300mm 23、支架顶梁与顶板平行,最大仰俯角不大于( )。 A10度 B15度 C25度 D7度 24、支架垂直顶底板,歪斜角不大于( )。 A10度 B15度 C25度 D5度 25、液压支架排成一条直线,其偏差不超过( )。 A100mm B200mm C300mm D50mm 26、工作面伞沿长度大于1米时,其最大突出部分,薄煤层和中厚以上煤层分别不超过( )。 A150mm 、200mm B200mm 、150mm C250mm 、300mm 27、工作面伞沿长度小于等于1米时,其最大突出部分,薄煤层和中厚以上煤层分别不超过( )。 A150mm 、200mm B200mm 、150mm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采煤专业)培训考试试卷 得分:

采矿学课程设计论文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第一节采区储量 第二节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第三章开拓方式简介 第一节井筒 第二节大巷 第四章采区准备方式 第一节上山布置与断面 第二节采区车场与硐室 第五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煤系统和回采巷道布置 第二节采煤工艺 (含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设备选型 第六章总结与分析

第一章前言 一、设计的目的 1、应用《采矿学》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奠定基础。 二、矿井开采条件 1、二 1 煤层 二 1 煤层位于组下部,矿区围标高为-600~+300m,埋深约179~1080m。上 距砂锅窑砂岩一般为65.02m,下距L 9 石灰岩7.24m左右。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0~16.26m,平均5.74m,为薄~特厚煤层。 二 1 煤层结构较简单,含1层夹矸,夹矸厚分别为0.14~0.05m,岩性为炭质泥岩。 二 1 煤层顶底板特征: 1)顶板:二 1 煤层直接顶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厚0~7.35m,平均1.93m,抗压强度58.5Mpa;老顶大占砂岩,以中粒砂岩为主,厚 1.03~28.52m,平均14.82m,抗压强度44.6~103.5Mpa、抗拉强度4.83~5.23Mpa。二1煤层顶板受滑动构造影响较大,顶板不稳定,不易管理。 2)底板:二1煤层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条带状细砂岩,平均厚7.42m;局部直接底板为粉细砂岩、炭质泥岩及泥岩,采煤过程中,泥岩易遇水膨胀发生地鼓现象。 大部分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大占砂岩,以中粒砂岩为主,有时可成为直接顶板,厚1.03~28.52m,平均14.82m。大部分直接底板为砂质泥 岩或条带状细粒岩,平均7.24m;间接底板为组L 7~8 石灰岩。 2、煤质 (1)、物理性质 二 1煤层物理性质:二 1 煤层以粉煤为主,为黑~灰黑色,玻璃光泽,粉状、 鳞片状产出,强度很低,手捻即成为煤粉,易污手。煤层中下部常有碎粒或块状

模具制造工艺

模具制造工艺 选择之前注塑模课程设计工艺进行分析,更正之前不恰当之处当时我的任务是完成装配图,其他部分由组员完成。 装配图截图如下: i

第一处明显错误是在做型芯时,未将突起部分做成镶件,由于两个突起部分相 隔尺寸太小,无法进行很好的加工成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现在将型芯做成镶件形式,加工方便,容易制造,节约成本,缩短制造周期, 镶件磨损也便于更换,但比稳定性相对于整体有所下降。 不管是前期热处理和后处理都很方便,容易实现。

另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考虑安装调试而引起,制造、加工、使用理论 上来说都不存在什么大问题,只是在将模仁安装到模架上时出现较大的问题。 如 下图所示, 改进前,看似没有多大问题,但肯定是安装不进去,没有能加工到这么完美 的零件,改进后很方便是实现安装,并且对模具的使用要求没有一点变化 改进后 改进后 改进后 改进后

推杆安装设计部位也不对,下图所示, 改进前没留间隙 改进后开出相应间隙 若不开间隙,那么加工要求高,不容易实现,而且没有多少明显的特点,故需将之加间隙,安装工作都方便。 从以前所做的模具中选取两个零件来分析制造工艺等。

1. “Z”型拉料杆 拉料杆三维结构如下图1所示 1. 工艺性分析 本零件是主流道冷料穴底部带钩型的拉料杆使冷料穴兼有开模时将主流道凝料从主流道中拉出来附在动模边的作用。其固定方式是以6-0.01部位与推杆固 定配合(配合种类为过渡配合H7/m?与推杆同步运动。零件的材料为T10A经淬火.回火后硬度为HRC53-58其工作部位是拉料杆Z形头部。表面质量要求高,是本零件加工的关键部位。本零件尺寸齐、要求合理、结构工艺性好。 2. 选择毛胚 本零件是模具普通轴类,选取材料为①6的T10A钢。因为零件时单件生产,故为一般自由制造。 3. 拟定零件工艺路线 1定位基准 本零件为轴类零件,加工时采用外圆工作为粗基准装夹工件(夹具装夹用三爪自定心卡盘夹住外圆)进行加工。一般可按照粗基准原则。 2加工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