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声甘州》教案4

《八声甘州》教案4

《八声甘州》教案4
《八声甘州》教案4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江苏省清江中学梁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形象,以声传情。

2、赏析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词情。

教学重点

体味形象,领会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朗读这首词

课时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翻开芬芳的唐诗宋词,目光抚摸着这些多情的文字,不禁思接千载,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次第浮现。这时一个漂泊孤独的身影从历史的深巷中踽踽而出,他就是柳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八声甘州》和他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约会。

二、解题

1、(多媒体投影)柳永简介,指一生朗读: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辞海》1989年版)

2、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是什么?让学生默读(多媒体投影):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其他文人一样,内心世界都有着许多的缠绵不展的愁情与羁旅的沉重足迹、曲折延婉的心灵之旅……当他还没有入世扬名之时,词人不得不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在转徙于各地的漂泊生活中,似蓬草一般的听凭命运的拨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许多疲惫不堪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羁旅行役,是人生的一部大书,它给人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人以阅历和深沉。在漫漫的旅途中,悠悠的乡梦中,在沉沉的压抑中,才会有《八声甘州》,也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让学生对照注解自由诵读疏通该词

2、提问:如果给该词配背景音乐,选什么风格的音乐?为什么?

明确:选凄惋忧郁、舒缓低沉的音乐,这与该词的意境相符。

3、教师配乐朗诵,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箫吹奏的《忆故人》

4、教师出示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多媒体投影):

写什么

}思想内容——意境

为什么写

语言特色

怎样写——艺术特色{

艺术技巧

5、让学生自由朗诵这首词,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投影):

(1)词的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景、情。

(2)词中打通上片、下片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不忍登高临远。

(3)词中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4)词中能揭示全旨感情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明确:愁。

四、师引导:一个“愁”字笼罩全篇,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是如何营造这份愁绪的。先研读上片写景,我们要通过外在景物还原作者的内在情感。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上片,并思考: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明确:雨—潇潇江天—洒秋—清霜风—凄惨关河—冷落当楼—残照红翠—衰减物华—休长江水—无语

2、提问:上片写景的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在回答中视具体情况作适当引导:

(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①这一句提供了什么信息?

明确:日暮、清秋是表时间性的词语。秋乃日之暮也,暮乃日之秋也。日暮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敏感的时辰,清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伤情的季节。再有雨,是的,飘雨的日子更是凭吊心情的日子。

②“潇潇”写出了雨的什么?“洒江天”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潇潇”写出了秋雨之声,“洒江天”给人以空阔无垠的感受

③“洗清秋”中的“洗”好在哪里?

明确:清秋本来给人以凉的感受,再经过雨“洗”,就更显得清凄冷了,而秋树等经过雨洗,江天会显得更寥阔。

④这一句给全文营造了什么气氛?

明确:凄凉萧条

(2)“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提问:一个“渐”字,领起三句十二字,便被苏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你怎么理解他的赞语?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①对于“渐”字你如何理解?

明确:体现了时间的过渡和空间上的变化。

②句中凄惨、冷落、残照给人以什么感觉?

明确:苍凉。

③三句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什么景象?

明确:苍茫浩阔、清寂高远。

④所谓“唐人高处”即指情景交融,这句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情?

明确:这一句中有三层意思,秋风肃杀是一层,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又是一层,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又是一层。

面对秋天生命无可挽回的消逝,每一景物都含着深沉的悲慨,在对景物的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

⑤“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可让学生先集体讨论,再提问。然后出示叶嘉莹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说,仅供参考(多媒体投影):

着名学者叶嘉莹认为:“紧”比“惨”字好。因为柳永在这里是把悲慨结合在景象之中,并没正面写感情。不同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正面写感情。柳永是把深剧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里。“惨”字是写感情的字词,而且太重,用在这里情调不调合。“紧”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提问:大自然界中的物华“休”,仅仅指自然界的兴衰吗?

明确:还指人,本句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①提问:古诗句中常用水喻什么

明确:以水喻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以水来比喻愁情的汹涌与绵长。

②提问:如果具体联系到作者的身平及创作此词的心路历程,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首先愁时光流逝年华虚度,其次江水也因时光而感伤。这一句表明作者对长年漂泊一事无成的感叹,对年华易逝,人生如寄的忧愁感伤。

3、提问:上片如果给你读该怎样去读?请具体到词句。

师生共同讨论,然后小结: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凄清、冷寂、孤独。具体到词句,则是:“洒江天”要读出广远的气势出来,“一番洗清秋”要声音渐低,收回。“渐……当楼”要读得凄凉悲壮。“是处……休”中,“衰”“减”是景语,美景逝去,更是诗人客居在外的感受,特别要读出感伤情调,语速要沉缓,“衰”“减”可以读得舒展,绵长,后文“苒苒”与之照应,表现出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物华休”,“休”要收束稍有力,更是感叹大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最后一句中的“无语”要读得低沉。

4、师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配音朗诵上片。

师小结上片: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画家,而不是哲学家。诗词往往强调它的形象性,来抒发感情,而词作上片写登临所见到的残秋景色,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片。

五、研读下片。

1、让学生自由朗诵下片,并思考:

下片抒发什么感情?为了抒发这种情感,写了“我”与“佳人”的心理活动,请把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找出来。

明确:抒发乡愁。心理活动的词语有:不忍、归思、叹、苦、想、愁等。

2、提问:“不忍登高临远”中“不忍”的原因有哪些?下片中有所揭示,请把它找出来。

明确:一是遥望故乡,能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3、“叹……留”中的“淹留”与前句的“归思”写出了作者的什么心理?如果联系作者生平及遭遇,“何事苦淹留”中“何事”指什么事?词人没作回答,可能也不愿回答,这就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的艺术空间,这也是诗词语言的弹性与张力。请同学们补充这一想象空白。

明确:柔肠百转的心态,痛苦矛盾的心情。“何事”可指为了生活,茫然四处奔波。

4、作者归思心切很自然地联想到他的爱人,写他的爱人是实写还是虚写?从哪个字可看出来?

明确:虚写。从“想佳人”中的“想”可看出来。

5、教师点拔:本是自己望乡、小石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杆而愁,却从对面写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这种写法叫对写或对想,以杜甫的《月夜》为着名(多媒体投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教师对其创作背景作简扼提示,可顺势提问:哪一句是虚写其妻子的?(明确:是诗的第三联)。此外,“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句与台湾作家郑愁予的《错误》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明确:“我达达的马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多媒体投影郑愁予的《错误》):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6、提问:如联系前面介绍过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词的结尾“正凝愁”中的“愁”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即为何而愁?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多媒体投影):想着自己漂零多年,时至今日依然不知明日将要何去何从;更不知道,在流变天涯之时,还会有多少沦落不遇的悲凉在等待着他。伤心人做伤心语,作为下层士人的柳永,多年在外,却功名未就。时光已经流逝、青春渐致凋零,而他依然前路茫茫、孑然他乡。失意、失神的词人,哪能不伤怀,哪能不辛酸,哪能不倚栏而愁呢?

教师稍作引申:起于暮雨,落于凝愁,愁者何也?命运、时事、遭际、仕途、潦倒……一个落魄文人的复杂心绪,尽在其中。其实“怎一个愁字了得”!

7、提问:如何朗读下片?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的想法。

师生共同总结:词的下片感情真挚强烈而又转折跌客,读时要充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其中读“不忍”时要传达出情不能堪的感受,读“叹……淹

留”一句要读出历经沧桑的深深无奈感,读“想佳人……归舟”要读出那种幸福的激流涌过之后的深深的失落感及对作者迟迟不归的心生怨恨。最后一句要读出作者的失意、失神、辛酸的百般滋味出来。

8、指名一学生有感情配乐朗诵下片。

教师小结下片:下片写登临所感,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

六、让学生用散文的笔法改写这首词,要求意境、情感与原词相符。交流后,师出示师自己改写后的文章,内容如下(多媒体投影):

深秋傍晚,江天茫茫,漫天雨幕处处浸淫。

雨住,一阵阵瘦长的清风掠过耳旁。

大地阒寂冷落,诉说着秋的凄凉。

一抹夕阳的余辉,无力地斜卧楼上。

花叶匆匆作最后的谢幕,飘零成一季的忧伤。

惟有江水,阅尽沧桑,忧郁地流浪。

它默默轻拍,拍痛了乡愁,拍湿了诗行。

怕登高极目远望,乡关何方?

披着残霞的归雁,载着缕缕思念向天边飞翔。

叹息多年来的漂泊之舟,为何苦苦长期停泊在异乡。

远方的知己红颜,或许正在妆楼举首凝望。

多次把天边驶来的帆船,误认为是我的归航。

她怎么知道,我也凭栏沉思冥想。

像你一样,我的愁绪在整个秋季里无尽的蔓延飘荡。

七、让学生自由朗诵数遍,最后配乐一起背诵。

八、提问:如果让你写一篇赏析本词的文章,你将拟什么的题目?交流后教师出示自己拟的仅供参考的题目:《美丽的忧伤凄婉的绝唱》、《灵魂的漂泊思想的苦旅》。

九、(多媒体投影)后人对柳词的评价:

“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学诗应学老杜,学词应学老柳。”——清?纪晓岚

“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悠淡之趣在骨。”——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着》

“耆卿词系密而妥贴,明白而家常,善于蓄势,有过前人。”——清?刘熙载《艺概》

“脱去了轻薄的调子,俚俗的词句,而以美丽而深刻的感情、严肃的人生观,衬托了一个在天涯流浪者的影子与心境。”——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达史》

十、(多媒体投影)拓展延伸:比较本词与柳永的另一首词《玉蝴蝶》的异同:

玉蝴蝶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十一、(多媒体投影)播放满文军的《望乡》,共同体会他是如何演绎这绵绵不绝的乡愁的,进一步强化对本词的感受。

十二、全文小结

有一种颜色叫回忆,有一种成长叫别离,有一种美丽叫乡愁,有一种思念,它叫永久。是的,时光悠悠,岁月匆匆,历史的车轮已驶至现在,如果你的心中还点燃一盏古典的灯火,在这怀人念远的秋天,柳永的词句也许会不请自来地造访你的眉上和心头。

十三、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永其他有关思乡主题的词作,撰写《柳永的思乡情结浅探》研究性论文。

附板书:

情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