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剂量

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剂量

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剂量
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剂量

病原体与其感染剂量

人类性传染病的种类、病原体、传播方式及防治

人类性传染病的种类、病原体、传播方式及防治姓名:许超学号:1252003 院系:美术学院油画系 性传染疾病分为:一级性病:艾滋病。二级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性衣原体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病、细菌性阴道炎、性病性阴道炎、性病性盆腔炎。三级性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阴部念珠菌病、传染性软疣、阴部单纯疱疹、加特纳菌阴道炎、性病性肝周炎、瑞特氏综合症、B群佐球菌病、乙型肝炎、疥疮、阴虱病、人巨细胞病毒病。四级性病:梨形鞭毛虫病、弯曲杆菌病、阿米巴病、沙门氏菌病、志贺氏菌病。而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STD共8种。即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常见的性传染疾病病原体有:梅毒螺旋菌、淋病双球菌、披衣菌、人类乳突状病毒、疱疹病毒一型或二型、人类免疫缺乏病毒、阴道滴虫、阴虱和疥虫。 梅毒螺旋菌是梅毒病原体。症状:阴部溃疡。检验:抽血检验。不治疗的话:逐渐进展成二级甚至三级梅毒,最后死亡。孕妇若是感染梅毒,未发现或治疗,产下的婴儿则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病,颜面缺陷,弱智等问题。 淋病双球菌是淋病病原体。症状:生殖器有脓状分泌物。检验:取局部分泌物做特殊细菌培养。不治疗的话:女性若是长期感染淋病,治疗不完全,会破坏输卵管,造成不孕。 披衣菌是披衣菌感染病原体。症状:阴道水状分泌物,发烧,腹痛。

检验:取阴道分泌物培养。不治疗的话:披衣菌目前已成为引起青少女骨盆腔发炎最常见的菌种,严重的会造成子宫蓄脓,甚至腹膜炎,披衣菌破坏输卵管内纤毛的力量很强。 人类乳突状病毒是尖锐湿疣的病原体。症状:阴部粒状凸起物。检验:经验丰富的医师看其外形即可初步诊断,将菜花切除后,送病理检验,可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不治疗的话:越来越多,长在妇女子宫颈上的菜花,有可能恶化成子宫颈癌,所以应定期接受子宫颈抹片检查。 疱疹病毒一型或二型是疱疹病原体。症状:发烧,局部疼痛,长水泡,脓包,溃疡。检验:经验丰富的医师看其外形即可初步诊断。不治疗的话:经过一段时间亦会自动痊愈,但是一旦感染疱疹,日后若是有劳累,失眠,生病等免疫力降低的情形,就会发作,只是症状会比初次感染要来的轻微。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是艾滋病病原体。症状:疲倦,不明原因发烧,体重减轻,淋巴腺肿大,多重感染。检验:抽血检验。治疗:以多种药物抑制病毒繁殖,并避免其它细菌病毒的合并感染。不治疗的话:并发其它感染而死亡。 阴道滴虫是滴虫感染病原体。症状:男性几乎完全没有症状,女性会有黄绿色泡沫状有恶臭的白带,阴部搔痒。检验:取分泌物,在显微镜下可看到阴道滴虫证实。不治疗的话:局部不适。 阴虱本身就是病原体。症状:局部搔痒,此病除了性接触外,接触患者衣物寝具也可能传染。检验:可在阴毛部位找到虫体或虫卵而证实。 疥虫本身也是病原体。症状:严重搔痒,特别是晚间,皮肤点状红疹。此病除了性接触外,接触患者衣物寝具也可能传染,军队与安养院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5.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环境。 2.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 传染源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 4.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有 4.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土壤传播 5.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特异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 7. 典型急性传染病的病程经过可分为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4个阶段。 8.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三方面资料。 9.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传染过程必然导致传染病。F 2.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T 3.构成传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病原体、传染途径。F 4.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理损害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通过免疫学检测可测得抗体。T 5.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T 6.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T 7.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T 8.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有效。F 9.人群对某些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T 10.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和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媒介。T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感染过程有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以上五种表现不一定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如潜伏性感染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转变为显性感染。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于识别。 五、选择题(共40分) (一)A1型题(每题1分) ( B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称为 A.隐性感染B.病原携带状态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轻型感染

医院感染诊疗规范

医院感染诊疗规范 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与医院相依并存,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日益突出。它不仅是一个全球性有关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面临更多的挑战,大量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普遍应用与临床,放疗、化疗以及抗生素应用,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病原学方面,医院感染病原体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新的演变趋势给医院感染管理和临床诊疗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随着病原体的变异和抗生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各种耐药株不断增加,老年人以及儿童构成的易感人群,医院感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管理的难度逐步加大,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医院管理者、医院工作人员,尤其是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还不够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不强,不能适应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要求。 医院感染是一个涉及诸多学科,如病原学、免疫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管理学、护理学等的新兴学科。因此,做好医院感染的管理,必须有多学科合作。 国家卫生部对100张床位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7%、8%和10%;一类切口手术

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0.5%。医院感染漏报率<20%。调查样本量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 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办。 诊断医院感染要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务人员在诊断医院感染时,应依据这个标准,病人入院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感染时,首先应区别是医院感染还是社区感染。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在密切观察病情时,发现病人出现相关症状、体征、相应检验、或者影像学结果提示存在感染时,根据标准属于医院感染的,要及时诊断,并根据诊断实施报告和处置。不能等到病人快出院或出院时,再回顾病例是否存在医院感染作出诊断和报告,造成贻误控制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的时机。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说明: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医院感染分类

医院感染分类 1.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按病原体来源可将院内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带人性感染4种。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如诊疗器材和制剂污染造成的医源性感染。这类感染在经济落后国家占的比例较大,可导致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交叉感染可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来预防和控制。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菌群(皮肤、口咽、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丛或外来的已定植菌。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内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如做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可将上呼吸道细菌带至下呼吸道引起感染。这类感染呈散发性,从目前而言,内源性感染的预防较困难,主要靠自身免疫力增强。 (3)医源性感染:即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用物、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4)带入性感染:患者人院时已处于另-~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后发病,传染给其他患者。如痢疾患者人院前已感染上腮腺炎,入院后发病,致使腮腺炎在医院内传播蔓延开来。 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与其他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托儿所、学校、旅

馆、饭店、公共场所等发生的感染是不同的。 2.按病原体种类分类 按病原体种类可将院内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其次是病毒感染,每一类感染有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枝杆菌感染、柯萨奇病毒感染、爱柯病毒感染等。 医院是患者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

传染病习题资料

感染的含义 A.病原体侵人人体的过程 B.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C.病原体侵入人体的一种方式 D.人对病原体缺乏抵抗力而发病 E.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健康携带者 B.潜在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不典型病例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在感染过程的5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意义 A.病原体侵人人体后,只引起轻微症状 B.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保持暂时性平衡,当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可引起疾病 C.病原体与人体保持永久平衡,不引起症状 D.病原体侵人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不出现症状 E.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免疫反应,不出现症状 男性,30岁,结核菌素试验1:2000弱阳性,而无结核症状,体征及X线发现 A.病原携带状态 B.重复感染 C.潜在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既往有过感染 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A.既往感染过 B.显性感染 C.潜在性感染 D.病原体携带 E.重复感染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病原体的数量 B.病原体的毒力 C.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D.病原体的侵袭力 E.机体的抵抗能力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A.病原体、人体和环境 B.病原体、感染动物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E.病原体和环境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A.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 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C.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 D.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 E.流行病学的检查,病原学检查 甲型肝炎病毒具有哪项特点 A.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 B.黑猩猩和绒猴易感,但不能传代 C.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易成慢性携带者 D.在细胞培养中HA.V引起细胞病变 E.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Dane颗粒是 A.丁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甲型肝炎病毒 D.戊型肝炎病毒 E.丙型肝炎病毒 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亚型有助于 A.病原学诊断 B.流行病学调查 C.评定传染性大小 D.确定抗病毒治疗措施 E.判断预后 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下列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

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名录整理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要求 更多相关文章时间:2006-6-14,点击:655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娄峥葛平 200052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人体的各种物质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整个检验过 程包括病人样品的采集、运送、处理,样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出具 检验报告。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无误,应对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控 制是全面质量管理内容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分析中这一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检验结果正确。影响分析中阶段的因素很多,现就其主要因素和我们采取的质量控制要求分析如下: 一、人员的资格及操作熟练程度 由于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所有试验都是中度或高度复杂的试验,其特点为①不能完全脱离手工;② 以定性试验为主;③主观判断机会较多。在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变化,因而人的资历、专 业经验、检验能力、操作熟练程度尤为重要。 CLIA 88 曾对不同实验室检验人员做出规定:中度复杂 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应经过训练,能进行检验,并有标本收集、合理使用仪器以及评价检验结果有效性 的能力;高度复杂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必须是检验专业毕业的学士、硕士或博士,是有资格的、接受过 培训并能进行相应检验的人员。国内对不同技术职称人员提出的要求是高级职称人员应掌握国内外先 进技术,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状况,独立解决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有较强的处理复杂工作的能力,能正确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组织参与危重病人抢救,参与会诊、技术咨询、仪器试剂的选 择和论证;中级人员应熟悉同内外先进技术,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状况,独立解决一些关键技术 问题,有处理复杂工作的能力,能正确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参与危重病人抢救、会诊、技术咨询;初级人员应了解国内先进技术、专业发展的前沿状况,在上级人员指导下解决一般技术问题,能 正确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参与技术咨询。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对接受过一定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上岗人员要进行定期的考核,以测试他们的检验能力及操作熟练程度。考核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明确地告诉操作人员,让其有思 想准备;另一种是不通知对方,将考核样品混同日常检验样品作为常规工作。考核内容可针对检验项 目的某一环节。考核样品可以是商品化的质控品,也可由实验室制备。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哪种样品,重要的是不得将考核样品作“特殊对待”,而应当作常规工作处理。每个检验人员都要接受继续教育,接受新的专业理论,学习新的专业技术、掌握新型仪器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不断提高检验水平。 二、操作手册 ( 作业指导书 ) 实验室应具备一本包括所有检验项目操作方法与质控方法的操作手册,由高年资人员编写。不同 级别的医院应根据各自实验室的条件与所开展项目,制定切合实际的操作手册。编写时尽可能参照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内外参考文献中的相应部分,使方法标准化、规范化。 操作手册生成后应经室主任批准签字,注明日期,并放置在工作场所,以便翻阅。手册中任何改变均 应有科主任批准签字注明日期。一旦科室领导更换应由现科室主任批准签字,注明日期。停止使用的 操作手册副本应保留二年后再予销毁。作为临床微生物检验操作手册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传染病与人体免疫

传染病与人体免疫 一、传染病 1、病原体——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3、特点——传染性和流传性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如果控制传染病 5、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了,所以预防措施如下:1)控制传染源:当人体发病初期表现出来的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对患传染病的动物也应及时处理,隔离传染病人。 2)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各种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蝇、蚤等,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喷洒消毒液,开窗、通风、透气等。 3)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让易感人群预防接种注射疫苗,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6、传染病的几种类型: ①呼吸道传染病: 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②消化道传染病: 如:蛔虫病, 蛲虫病, 细菌性痢疾, 甲型肝炎等 ③血液传染病: 如:乙型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丝虫病等 ④体表传染病 如:血吸虫病, 沙眼, 狂犬病, 破伤风, 淋病等 7、“五苗”:卡介苗——结核病;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麻疹疫苗——麻疹。 二、人体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等。 第二道防线——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infection)。 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机体被病原侵袭后,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的一种感染过程,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登革热、乙型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染的存在。 3、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因免疫功能的改变,致使病原体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临床出现传染病特有的临床表现,则为传染病发作。 4、潜在性感染(lateneinfection) 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被向外排出,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则乘机活跃增殖引起发病。疟疾、结核有此等表现。麻疹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数年后发病,成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5、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infection) 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可分为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上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症理损伤得到修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于体内。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 三、病原体的致病性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它的致病作用表现如下几方面。 1、侵袭力 病原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通过三种形式。直接扩散:病原由原入侵部位直接向近处或远处组织细胞扩散。血流扩散: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测及意义(精)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测及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对感染源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检测,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不同来源,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结果:在从感染部位分离出的病原体中,G-菌占56.3%,G+菌占34.4%,真菌占9.3%。符合近年来病原体种类变化的趋势,即G-菌比例在增加,G+菌比例在减少的变化。结论: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测;意义 Hospital Infectioe Common Pathogen Examination and Significance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o infects the pathogen to scove points the meeting and parting examination ,Aehiev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he control courtyard infects goal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the pathogen of the cause ofinfection ,Using different examining methods .Results In the pathogen separated from tfe infective parts , G-bacterium takes up 56.5% ,G+bacterium 34.4% ,fungus and other bacteria 9.3% ,Which fits the tend of the developing of pathogen ,That is G- bacterium is adding ,While G+ bacterium is reducing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test and examination of the microbe is very useful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infection around the hospitai . Key words:Hospital infection; The test and examination of pathogen; Significance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hospital in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探视者、陪伴人员、医院环境及未彻底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等。因此,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方法 1.1 直接涂片镜检常用于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操作简便、结果快速,可取得最早期初步病原学诊断。 1.2 分离培养鉴定法从感染部位分离培养细菌,结果直接、特异性高,同时可作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1.3 医院环境的监测医院环境的污染是引起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必须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和消毒灭菌器械等进行监测。空气中细菌污染的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或沉淀法采样,计算1 m3空气中的细菌数;物体表面细菌污染可采用棉拭子或压印法采集,计算出单位表面积上的菌落数;

引起人类传染病的10类病原体

起人类传染病的10类病原体 为了便于叙述,也为了方便记忆和比较,我把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分为10类,分别是: 1、病毒(virus) 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病毒最重要的特征是非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病毒体微小,用于测量的单位为纳米(nm),最大直径300纳米(如痘病毒类),最小直径20纳米(如口蹄疫病毒)。 2、支原体(mycoplasma) 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在形态上呈多形性,二分裂繁殖,也见有出芽。与其它原核生物一样,其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目前已知80多种,是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3、衣原体(bacterium) 衣原体也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类型的核酸,具有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含有核蛋白体。具有一些酶系统,但缺乏产生代谢能量的作用,必须依靠宿主细胞提供。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抗生素能抑制其生长。 4、立克次体(rickettsia) 立克次体是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性状接近细菌,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结构,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较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5、细菌(heredity) 细菌是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形体微小,以微米(um)作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原始的核质(染色体),无核膜和核仁,不进行有丝分裂,除核蛋白体外无其它细胞器,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 6、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体是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一般细菌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原型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7、放线菌属(Actinomyces) 既往在医学真菌学中叙述,因为它具有细长的菌丝,有分支并缠绕成团,许多检查方法也与真菌相同,但事实上放线菌是原核细胞,无有形的核,细胞壁中含有典型细菌细胞壁的胞壁酸。其大小与细菌相似,革兰氏染色阳性,对抗生素敏感。 8、真菌(fungus) 真菌是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细胞壁,有完整的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少数以单细胞存在,多数以分支或不分支的的丝状体组成。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 9、寄生虫(parasite) 人体寄生虫分隶于动物界无脊椎动物中的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以及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亚界中的肉足鞭毛门、顶复门和纤毛门。 10、朊毒体(prion) 发现最晚的、最特殊的病原体。与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及人类雅克氏病关系密切,并可能是其它严重脑病的危险因素。它本身是一种异常蛋白质,不含有核酸。朊毒体的发现者普利西纳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的祝辞说,普利西纳的研究成果为医学界"开拓出重要的眼界,医学界最后可能据此深入了解与痴呆症有关的各种疾病的生物机制,并为相关药物的开发及新式医疗策略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基”训练指南习题集(医院感染管理) (1)

第一章医院感染管理概论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医院感染 2. 医源性感染 二、填空题 1. 外源性医院感染病原体来自于;内源性医院感染病原体来自 于。 2. 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 3. 我国医院感染常见发生部位为、、、。 4.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5. 医院感染根据病原体来源不同可分为感染和感染。 三、是非题 1. 内源性医院感染可表现为散发,也可表现为暴发形式。() 2. 呼吸道感染是我国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 3. 泌尿道不是我国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 4. 长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不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5. 指导、督促本科室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等制度是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 四、单选题 1. 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是:() A. 五官科 B. 消化科 C. 新生儿病房 D. 皮肤科 E. 心脏科 2. 以下选项不是外源性医院感染的感染源的为: () A. 病人 B. 病人自身的常居菌 C. 污染的医疗器械 D. 病原菌携带者 E. 污染的血液制品

第二章医院感染诊断 【练习题】 一、填充题 1、医院感染中,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病人入院小时以后发生 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中,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自病人入院时算起,超过期 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3、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的 部位感染、或隧道感染、或感染等临床表现的感染。 4、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天以内发生,仅累及切口或 组织的感染。 5、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 后年以内发生的感染,累及到和的深部软组织。 6、输血相关性感染常见病原体有肝炎病毒(乙、丙、丁、庚型等)、 病毒、病毒、疟原虫、弓形体病等。 二、单选题 1、下列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 A 患者住院次日晨尿常规检查显示,WBC 30个/高倍镜视野。 B 患儿住院48小时内出现麻疹。 C 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D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切口局部红、肿、热、痛,并可见化脓性分泌物。 E 手术缝线通过处有轻微炎症。 2、下列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 A 住院期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B 患者住院1周后出现无症状菌尿症。 C 病人肌肉注射后出现注射部位明显肿胀、疼痛,穿刺有脓性分泌物。 D 患者在拔牙后出现化脓性牙龈炎。 E 因肺炎链球菌肺炎住院治疗,治疗期间痰培养又发现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征象。 3、下列哪项不符合呼吸机相关肺炎诊断的是 ()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附件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ranism ,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 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 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3.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LPS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与致病性有关 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 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 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 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 质粒(pla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可整合到染色体上。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 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 粘液层(alim 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 鞭毛(flagellun):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菌毛(fimbria 或pllus):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芽孢(spore):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繁殖体(vegetative 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 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 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 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多重耐药性(mutiple 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 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变异。变异是因为失去细胞壁脂多糖的特异性多糖而引起的。变异时不仅菌落特征发生变化,且细菌多种性状也发生了变化,如毒力 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众多致病染色体上还存在一段分子量很大,载有多个毒力基因并可移动的DNA片段,称致病岛

医院感染的分类5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可按病原体来源、感染部位、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等分类,一般采用前两种方法分类。 一、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来源分类,可分为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外源性医院感染两大类。 (一)内源性医院感染 内源性医院感染(end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也称自身医院感染(aut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在医院内由于各种原因,病人遭受其本身固有细菌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的体内或体表,大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当他们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成为条件致病菌,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寄居部位的改变例如大肠杆菌离开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腹腔、血流等。 2.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局部者如行扁桃体摘除术后,寄居的甲型链球菌可经血流使原有心瓣膜畸形者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全身者如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及放射治疗等,可造成全身性免疫功能降低,一些正常菌群可引起自身感染而出现各种疾病,有的甚至导致败血症而死亡。 3.菌群失调是机体某个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4.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制菌作用而发生平衡上的变化,未被抑制者或外来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二重感染的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白色念球菌等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感染(鹅口疮、肠炎等)、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等。若发生二重感染,除停用原来抗生素外,对检材培养过程中过多繁殖的菌类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合适的药物。同时要采取扶殖正常菌群的措施。 (二)外源性医院感染 外源性医院感染(ex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也称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是指病人遭受医院内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这种感染包括从病人到病人、从病人到医院职工和从医院职工到病人的直接感染,或通过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身体以外的地方,如其他病人、外环境等。因此,所谓医院内的环境感染(如通过空气的感染),亦应属于外源性感染。 1.病人大部分感染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病人在疾病的潜伏期一直到病后一段恢复期内,都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周围他人。对患者及早作出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一项根本措施。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20200627131150)

传染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共10 分) 1.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 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 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 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5. 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30 分) 1.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环境。 2.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 传染源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 4.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有4.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 体液传播土壤传播 5.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特异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 7. 典型急性传染病的病程经过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4 个阶段。 8.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三方面资料。 9.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X) 1 .传染过程必然导致传染病。F 2.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T 3.构成传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病原体、传染途径。F 4.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理损害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通过免疫学检测可测得抗体。T 5.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T 6.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T 7.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T 8.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有效。F 9.人群对某些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T 1 0.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和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媒介。T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染过程有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以上五种表现不一定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如潜伏性感染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转变为显性感染。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 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于识别。 五、选择题(共40 分) (一)A1 型题(每题 1 分) ( B ) 1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称为 A.隐性感染 B.病原携带状态 C.显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轻型感染 ( D )2.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出现较早的抗体是 A.IgG B.IgE C.IgA D.IgM E.IgD ( B )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先起作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是

医院感染管理概念题及答案

概念题 1. 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 病原携带者 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3. 清洗washing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4. 消毒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5. 灭菌水平 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证水平。达到灭菌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采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 6. 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常表示为10-n。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 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7. 高水平消毒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8. 中水平消毒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9. 低水平消毒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己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10. 生物指示物 含有活微生物,对特定灭菌过程提供特定的抗力的测试系统。 11. 中和剂

传染病概念的内涵是有病原体引起的在人和人或人和动物之间

传染病概念的内涵是有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疾病传染源、传播途径还有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这样的基本概念。 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概念,要说明形成一个传染病都要有这三个环节在 里面才构成了传染病。外延为如何控制预防传染病和常见传染病以及 传染病特点。 本节是生物新课程第五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 免疫》、第一节的内容。在整个课程目标中属于十大一级主题中“健 康地生活”主题。本主题是新课程的一个新增主题,考虑到学生学会 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使学生获得有关人体的结构、功能以 及卫生保健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 的生活态度是生物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所以新课程专门设立这一主 题。 课标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的要求是: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 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 、 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 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分析课标我们发现 这部分的重点是传染病的教学, 难点是免疫。 这部分内容包括传染病 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完整,另外 这部分内容学生也有切身的感受, 所以教师比较容易进行设计, 学生 学习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课标的第一条是说 传染病 的现象

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从课标上来讲这个主要是理解的水平,所以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的知识,它用的是“说明”这个行为动词,老师根据这种课标的要求“说明” ,这种说明怎么说啊,当然不是老师说一通,学生说一通,懂了就得了,要从学生可接受的方式更生动活泼的来接受这一知识。 游戏一:握手模拟传染病的传播。 我把班级学生分两大组,A组和B组。A组中的一位同学手粘上面粉,然后A 组内的同学互相握手,最终, A 组同学的手上都沾上了面粉。 B 组中的一位同学手上也沾上面粉,但是他不和本组内的任何同学握手,组内其他同学相互握手,最后 B 组的学生只有原先的那位学生手上有面粉,其他学生手上没有淀粉。在游戏中学生游戏中很积极,通过游戏学生很容易理解传染病要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怎样预防传染病。教师分析: (1)面粉代表了什么?分析:病原体。 (2)再出示握手的图片,问:病原体是如何传播的?概念引入握手的活动中病原体传播由三个环节组成----------- 携带病原体的人,握手,与之握手的人。从而得出结论:传染病的传播由三个环节组成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病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完整,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病原体与传染源的区别,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游戏二感冒模拟游戏————了解传染病的致病机理。 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