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诗词五首3001

24诗词五首3001

24诗词五首3001

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课题:24《诗词五首》(第三课时)

班级:姓名:日期:。

执笔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记住诗词中的千古名句。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背诵诗词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二、自主学习

(一)作家作品介绍

《水调歌头》

1、题目解说:

“水调歌头”,是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2、作者简介:

苏轼,代家、家。字,号,与父亲弟,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把.酒宫阙今夕归去琼楼玉宇不胜何似绮户照无眠有恨.何事但.愿婵娟

三、合作探究

1、词前序言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那些信息?

2、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起舞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话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他的什么感情?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他的怎样的感情?

5、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句含义

6、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三展示提升: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四达标测试

五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月夜》精品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 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树:高大。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 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多媒体播放视频)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向通过这首诗歌向读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

24 诗词五首 -春望

《春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望》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的第二首。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被叛军所俘,深陷长安时所作。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散,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深沉含蓄,感人至深。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初中以来的诗歌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品读诗歌的方法,分小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朗读诗歌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2、从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入手,感悟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4、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品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从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入手,感悟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迁移阅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杜甫 2、出示杜甫诗作《春夜喜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定居四川成都,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表达了喜悦的心情;学生带着喜悦的心情朗读诗歌。 3、杜甫还有一首写在春天的诗《春望》,同样是在春天,诗人又望到怎样的景

象?又是一番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春望》。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试读。 2、感知诗歌内容 ①诗题为《春望》,那诗人在春天望到了哪些景物呢? ②哪两个景物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烽火”、“国破”。指名学生介绍安史之乱。 ③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战乱中的诗人又有怎样的个人境遇呢?指名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④诗人在春天举目四望,哪些诗句又在描写诗人的形象?试着描绘一下诗人当时的样子。三、品读悟情1、学生齐读诗歌 2、在诗中,诗人往往通过景和物来寄寓情感,诗人还通过诗人形象来传达情感。接下来:小组合作,选取诗中对景、物以及人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情感。 ①小组合作探讨,品读悟情。 ②班级内交流感悟,教师适时点拨。 3、情境朗读: 面对残破的国土,他悲痛万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看到连绵的战火,他忧国思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经历国破和家散,他愁苦不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归纳感情:从诗中的国破之景、家书之物以及愁苦之人的描写, 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对时局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的悲叹。这就是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 四、赛读创读 1、教师感情朗读诗歌。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3短诗五首》 导学案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赏析词语。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3.朗读诗歌《风雨吟》,赏析词语。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4.《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5.诗歌中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6.《断章》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7.结合你对《断章》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8.《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9.《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答案: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5.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5.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春望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19.忧国思家的情怀。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3* 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 教法学法 朗读法、想象法。 学习准备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

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漫漫 ..(zhuāng shì) ..(màn màn)装饰 舵.手(duò) 谎.言(huǎng) (2)词义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短诗五首

3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识记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2.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3.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诗歌既包括古代诗歌,也包括现代诗。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的诗篇,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首现代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月夜》 1.认识作者。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发表过白话诗。工正行草书,以行书著名。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朗读诗歌,想象诗歌画面。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再读诗歌,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 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问题探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3、短诗五首

部编版3*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 教法学法 朗读法、想象法。 学习准备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漫漫 ..(zhuāng shì) ..(màn màn)装饰 舵.手(duò) 谎.言(huǎng) (2)词义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24诗词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诗词五首 一.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 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 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1.《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第2、3章写 第4、5章写 第6章写 全诗体现了 2.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其反义词是。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 3.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后练习(含答案)

课时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差.异(chā)墓畔.(bàn)整.片大地(zhěnɡ) B.舵.手(duò)吟.诵(yín)长夜漫.漫(màn) C.寂.寞(jì)霜.风(shuānɡ) 房舍.如舟(shě) D.卧.听(wò)海涛.(tāo)一束.山茶(sù) 2.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拼音写汉字。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jí辑结构的关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yínɡ盈与丰富,并不断pénɡ膨胀连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全诗一共四句,每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事态意象:“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shì饰了别人的梦”。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C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古》一诗中,首句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4.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D ) A.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 B.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连接在一起?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天鹅湖》欧洲之旅今天完美收官,连续演出40场,场场座无虚席 ....,一票难求,创造了一个演出奇迹。 D.骗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 ) A.长时间的航海生活,难免不使人感到枯燥和寂寞,也特别思念亲人。 B.“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经过7年的发展和培育,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品牌。 C.小说《红岩》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江姐、陈然、许云峰等人的英雄事迹。 D.近日,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结果揭晓。 6.下图是一张火车票,请用简洁的语言向李明介绍与乘车有关的信息。 答:李明,你乘坐的兰州到陇南的K9876次列车于2018年6月16日15:30由兰州站发车,座位是4车厢59号,限乘当日当次车。(答出任意4点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 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 1、引入新课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桃花源记》(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田园诗)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3、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酒(其五)

部编新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意境。 朗读法、想象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 案三篇 导读:本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 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

24《诗词五首》测试(含答案)

24《诗词五首》测试 (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2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东篱.()不胜簪.()提携.() 折戟.()梦魂.()殷.勤()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1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 A.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B.浑.欲不胜簪(简直) C.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D.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 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3分) 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而现在,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仇情里能感悟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让心境宁静温暖。 (1)第一、二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2分) (2)请写出第二段中省略号的作用。(1分)

5.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5分)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3分)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2分)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1分)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其间创作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的必学篇章。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4分) (1)踏寻名人足迹,重温诗人风范。请为“杜甫草堂”这一胜地写一段解说词。(不超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24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 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提问1: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提问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提问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提问4: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

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练习题

短诗五首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的深刻含意? 【答案】答案(1)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明亮的月亮洒下光辉,我与一棵顶天立地 的大树并排站立在旷野上接受寒风的洗礼,我却没有靠在大树身上,让它为我遮蔽风寒。(2)一个“却”字,既没有贬低树的高大,又凸显出“我”的傲然自立。身处艰难困境,诗人“并排立着”“没有靠着”大树,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描述诗句内容。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 白话写成。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注意把“刺骨的寒 风”“明亮的月亮”“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的景象描述出来。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 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可据此做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2017年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最新教案24诗词五首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 4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东篱.(lí)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燕.脂(yān)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3.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绍 《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