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连杆部件设计规范2010-10-31

连杆部件设计规范2010-10-31

连杆部件设计规范2010-10-31
连杆部件设计规范2010-10-31

连杆部件设计手册

(内部资料)

版本修改记录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日期

第一版新版制订姜立镇曾小春段翔20101031

目录

一、连杆部件的作用及工作条件

二、连杆部件主要结构型式

三、连杆部件的材料选择

四、连杆部件的表面处理

五、连杆部件的设计要点及相关计算

六、连杆部件潜在失效模式

七、连杆部件DV试验及试验目的

八、连杆部件评价标准(或设计准则)

一、连杆的作用及工作条件

连杆把活塞和曲轴连接起来。连杆小头与活塞销连接,并与活塞一起作往复运动;连杆大头与曲轴的曲柄销连接,和曲轴一起作旋转运动;连杆的其余部分则作复杂的平面运动。作用于活塞上的力经连杆传给曲轴。

连杆大头必须具有足够刚度。刚度不足是导致轴瓦发生抱轴、烧瓦、减摩材料疲劳剥落和连杆螺栓断裂等一系列故障的原因之一。因此连杆大头的设计应使连杆大头具有足够的刚度,杆身与大头之间具有平滑的过渡。如果强度不足,在发动机运转过程当中一旦发生连杆杆身、大头盖和连杆螺栓断裂,就会使机器遭到严重的破坏。

连杆大头轴承的润滑性能也决定了能否正常工作和承载。

连杆的最大拉伸应力出现在进气冲程上止点附近,最大的压缩应力出现在膨胀冲程上止点附近。

二、连杆主要结构型式

1.大小头孔直径及宽度取决于活塞、活塞销、曲轴的设计

2.连杆大小头孔中心距,取决于总体的设计,原则上尽可能取短值以减少机器的总高和增

强连杆的刚度,但是也要平衡选择,因为短的连杆会使活塞侧向力大、曲轴平衡块可能

碰活塞的裙部,目前推荐值曲柄连杆比λ在0.28-0.32之间(其中JMC产品中E802的为0.32、 JX493系列的为0.32、 puma2.4的为0.31)。

3.杆身从弯曲刚度和锻造工艺考虑一般为工字形断面,断面积与活塞面积比柴油机在

3%-5%(JX4D30的为4.7%),汽油机在2%-3.5%。

4.小头及衬套,设计时优先采用楔形结构以尽可能的加大承压面积,小头衬套多用含铜的

表面合金层的钢卷制而成,内表面开T形润滑油槽。

5.大头剖分形式及定位,剖分主要有平切口和斜切口,当曲柄销直径大于0.65D(D为气

缸直径)需用斜切口。平切口常用定位销、螺栓杆定位,斜切采用止口或锯齿定位,现在的胀断工艺可形成不规则的断面来定位。

三、连杆的材料选择

高速柴油机的连杆一般用碳钢或合金钢模锻而成,常用材料有45、45Mn、40Cr、35CrMo、42GrMo、胀断连杆常用C70S6,锻后须经过调质处理,控制硬度在HBS217-320,还可通过喷丸处理进一步提高连杆的疲劳强度,成品须经磁力探伤。

合金钢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但是当存在产生应力集中因素时,它的耐疲劳能力急剧下降,所以合金钢连杆的形状设计、过渡圆滑性、毛坯表面质量等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连杆纵向断面内宏观金相组织要求金属纤维方向与连杆外形相符,纤维无紊乱中断现象。

四、连杆的表面处理

连杆一般用钢锻造,机加工前要经过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以得到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即强又硬,为了提高连杆的疲劳强度,不经机械加工的表面应经过喷丸处理,锻件锻后一般要经过BY(锻后冷控),以达到合适的硬度,一般硬度:HB10/3000 250~295,同一只连杆表面硬度差应不大于15 HB,断面硬度差应不大于15 HB。另一种工艺是粉末冶金连杆,使用较少。

五、连杆的设计要点及相关计算

设计要点

1.在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的条件下尽量减轻其质量

2.注意过渡圆角及细节的设计,特别是连杆小头与杆身的过渡圆角和连杆大头盖的螺栓支

撑面的过渡圆角的设计,防止应力集中。

3. 必须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合理确定结构参数和连杆体与连杆盖的剖分形式。

4. 轴瓦的定位方式有止口定位和过盈定位,如 JMC 产品中puma 系列的都是靠过盈定位

的,而JX4D30和JX493的都是靠止口定位。 相关计算

1.连杆小头结构设计

现代高速发动机上连杆小头一般采用薄壁圆环形设结构,这种结构简单轻巧,制造方便,工作时应力分布均匀。

设计连杆小头的任务是确定其结构尺寸(小头轴承孔直径d1和宽度B1、外形尺寸D1和衬套外径d )和润滑方式,其中d1和B1已在活塞组设计中确定,一般汽油机B1=(1.2-1.4)d1,柴油机B1约等于d1。承压面的比压B1

1d F

p q ??=

, q 的许用值一般为620bar ,高强化发

动机为850-900bar ,比压过大时,可把小头做成楔形或阶梯形,以增大受力侧承压面。小头到杆身过渡处的形状及尺寸对小头的强度、刚度影响很大,应采用合适的过渡加强结构。为改善磨损,小头孔处要以一定的过盈量压入耐磨衬套。

小头轴承由于比压较大,滑动速度低,一般不能形成理想的液体润滑,目前大多采用飞溅供给润滑油,因为交替的载荷引起活塞销相对连杆的上下移动,这个泵油作用可促成油膜恢复,故连杆小头和衬套上应开有油孔或油槽。

2.杆身的结构设计

杆身承受交变载荷,可能产生疲劳破坏和变形,连杆高速摆动时的横向惯性力也会使连杆弯曲变形,因此杆身必须有足够的断面积,并消除应力集中因素,常用工字形断面,经验设计尺寸如下:H/D=0.2-0.3(汽油机),0.3-0.4(柴油机)。高宽比H/B=1.4-1.8。B=

DS 6

1

. 其中D 、S 分别为气缸直径和冲程。为使连杆小头到大头的传力均匀,一般把杆身断面H 由小头到大头逐渐增大,Hmax/Hmin 值最大达1.3左右,杆身到小头和大头的过渡处须有足够大的圆角半径。 3.连杆大头设计

大头的结构尺寸基本上决定于曲柄销直径D2、长度B2、连杆轴瓦厚度δ2、和连杆螺栓直径dm 。其中D2、B2根据曲轴强度、刚度和轴承承压能力。在曲轴设计中确定,连杆螺栓尺寸则根据强度设计,

为提高大头的结构刚度和紧凑性,连杆螺栓孔间距离应尽量小,对平切口连杆,C=(1.24-1.31)D2,螺栓孔外侧壁厚一般不应小于2mm ,否则连杆大头的刚度将过小,受拉时易产生椭圆变形。在高中速柴油机中,广泛采用D2>(0.65-0.7)D ,这时为了使连杆大头在拆下连杆盖时能从缸孔中抽出,这时采用斜切式,斜角在30°-60°之间。大头盖的定位方式分为:1.止口定位 2.销套定位 3.锯齿定位 4.舌槽定位 5.涨断面啮合定位 5. 螺栓的拧紧方式

A. 扭矩拧紧法

扭矩拧紧法式最常用的螺栓拧紧方法,操作简单、直观。但散差很大,波动极限约为±40%,所以如果采用扭矩法拧紧螺栓,其计算载荷需要1.3倍最大工作载荷。拧紧螺栓时的拧紧力矩计算如下:

3103.1-??=KQd M (14)

式中:

M ——拧紧力矩 Q ——预紧力 K ——计算系数 d ——螺栓的公称直径 B. 旋转角度拧紧法

旋转角度拧紧法可以使预紧力的分散度降到±15%.具体做法是,先对螺栓施加一密合扭矩,使各接触面接触良好、密实,然后继续将螺母旋转一定角度,使螺栓接近塑性变形状态。

施加初始(密合)扭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连接面处于密合状态,一般说它造成的轴向力约占总预紧力的±20%。旋转角度θ是这样计算的,若螺栓接近屈服的预紧力P 已知,则刚度为c1的螺栓伸长量为λ01,刚度为c2的被连接件的压缩量为λ02,即有:

02

2011λλc c P == (15)

则螺母旋转角为:

s

02

01360λλθ+?

= (13)

式中: s ——螺纹的螺距 C. 螺栓伸长量计算法

螺栓伸长量计算法可以控制误差范围为±3.5%,缺点是需要测定装置,带来很多不便,有些螺栓根本无法测得伸长量。由下列公式可得:

E

F l P i

i ∑=

λ

(14)

式中: i

l ——螺栓不同直径各段的长度,其中头部和螺母一般都从中点算起

i

F ——螺栓不同直径各段的截面积

E ——螺栓材料弹性模数(厂家提供的数据为11.7~12.0GPa ,一般查的数据为206GPa )

λ——螺栓的预变性量

724.537=∑

i

i

F l

拧紧螺栓方法有三种,力矩拧紧法方便但准确度不高,螺栓伸长量计算法准确度高但不方便,只有旋转角度拧紧法方便且准确度较高,常用的是使螺栓达到90%的塑性变形,以保证所需的轴力。

5.中心距分组

为了达到配合精度,同时降低对加工工艺的要求,可对连杆中心距分组

六、连杆潜在失效模式

1. 将活塞传来的气体力传递给曲轴

失效模式1.连杆杆身由于疲劳而断裂 2.小头断裂 3.塑性变形

后果:发动机严重受损,不能正常运转

可能原因:1.大头孔、曲柄设计不合理2.材料选取、热处理方式不当。3.制造中存在初始裂纹。

2.为连接螺栓提供安装螺栓孔

失效模式:螺钉断裂,连杆与盖脱开,撞击机体,此时活塞向上冲击气缸盖,向下与曲轴、机体相撞

可能原因: 1.超速 2. 缺油或断油使0.3mm厚的铅青铜合金轴瓦(包括镍栅)已荡然无存,轴瓦背被撕成粉碎性碎片且完全变色 3.螺栓沉孔存在应力集中。4.材料强度不足。

3.失效模式:大头孔失圆,使连杆轴承的润滑受到影响,杆身在曲轴轴线平面内弯曲,使活塞在气缸内歪斜,造成活塞与气缸以及连杆轴承与曲柄销的偏磨,活塞组与气缸间漏气、窜

可能原因:连杆刚度不足。

七、连杆DV试验、目的

1.材料化学成分及金相检验

按GB/T13320-91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

2.锻件材料的机械性能检验

按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3.全尺寸检测

按图纸标准

4.毛坯内应力(方法,接受标准)

锻件内应力检验的方法及限值如下:内应力评价指标测量方法:将连杆锻件加工至胀断前尺寸,测量连杆大头孔内径尺寸,然后将连杆大头一侧用线切割切开,测量及切开位置如三图所示,按图三位置测量连杆大头孔内径,一般切开前后大头孔的内径尺寸差应小于0.06mm。

图连杆内应力检验位置

5.连杆产品疲劳试验,国标标准

连杆疲劳试验规范,GB/T4336-2002,检验连杆的抗疲劳能力

6.连杆总成理化性能及质量检测

分脱碳层:GB 224-87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0.1mm 不允许有完全脱碳

晶粒度:ANSI/ASTM E 112-81金属的平均晶粒度评定图:≥5级或更细

夹杂物:GB 10561-89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

A≤4,B≤2,C≤1,D≤1

流线(宏观组织):QC/T527-1999汽车发动机连杆技术条件:

连杆纵向剖面上的金属宏观组织的纤维方向应沿着连杆中心线并与

连杆外形相符,无絮乱及间断现象倍组织

磁粉探伤:JB/T6722-93允许有裂纹

7.发动机总成耐久

8.整车耐久

八、连杆评价标准(或设计准则)

1、典型部位许用应力如下表:MPa (视连杆材料而定,极限应力要材料疲劳极限)

部位工作转速范围内超速工况时连杆杆身应力幅250

连杆小头无应力集中处300 550

有应力集中处200 350 连杆大头无应力集中处250 450

有应力集中处170 300

2、连杆大头轴承

★连杆大头轴承承载合适,满足轴承材料的使用要求。通常,在民用车发动机上,中高级轴瓦的液动油膜压力小于150MPa左右,粗暴接触压力小于50MPa左右。最小油膜厚度则取决于轴颈与轴瓦的表面粗糙度情况。

3、连杆轴承过盈量

★轴瓦过盈量不足,在冲击负荷作用下瓦背与大头孔表面反复错动,将会引起背面摩擦锈蚀和损坏。过盈量太大,瓦背发生塑性变形,同样会导致配合松动。故其数值必须合理选择,严格控制。不同尺寸和配合的轴瓦过盈量应根据尺寸链和CAE计算和选择。

★在螺栓预紧力作用下,分型面处的最大位移应不大于轴瓦瓦口的削薄量,以满足大头孔的圆柱副要求。

4、连杆疲劳强度

★在最大超速的拉工况下,分型面处不能出现分离,接触压强应大于0。

★连杆应力应不超过材料的使用要求,疲劳安全系数FOS≥1.5-2.0

5、胀断连杆的接受标准(柴油机)

★胀断面的金属掉渣应小于4个且为片状,厚度不大于2mm,最大掉渣不大于10mm2;

★胀断面上不允许有次级裂纹,胀断面上微观几何轮廓峰或谷的高度应不大于2mm;

★胀断面在拧入螺栓前需清渣处理,清渣后胀断面上不允许有可松动的金属颗粒杂质;

★连杆每个外侧壁允许存在一个可见掉渣区域,其长度不大于4mm,宽度不大于2.5mm,厚度不大于3mm.

参考文献:

1.《燃机设计》杨连声

2.《高速柴油机结构设计概要》上海内燃机研究所

3.《连杆毛坯技术标准》JMC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J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 范J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 140-90 (1997年版)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 北京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合理配置灭火器,有效地扑救工业与民用建筑初起火灾,减少火灾损失,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本规范不适用于生产、贮存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库)房,以及九层及九层以下的普通住宅。 第1.0.3条配置的灭火器类型、规格、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应作为建筑设计内容,并在工程设计图纸上标明。 第1.0.4条.建筑灭火器的配置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和灭火器的灭火级别 第2.0.1条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生产、使用、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 一、严重危险级: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或容易造成重大火灾损失的场所; 二、中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的场所; 三、轻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的场所。

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二。 第2.0.2条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 一、严重危险级:功能复杂、用电用火多、设备贵重、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或容易造成重大火灾损失的场所; 二、中危险级:用电用火较多、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的场所; 三、轻危险级:用电用火较少、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的场所。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三。 第2.0.3条火灾种类应根据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二、B类火灾:指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三、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四、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

热处理变形的原因

热处理变形的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热处理变形给后续工序,特别是机械加工增加了很多困难,影响了生产效率,因变形过大而导致报废,增加了成本。变形是热处理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完全不变形是不可能的,一般是把变形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一、热处理变形产生的原因 钢在热处理的加热、冷却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其原因是由于淬火应力的存在。淬火应力分为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两种。由于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作用,使热处理后零件产生不同残留应力,可能引起变形。当应力大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时变形就会产生,因此,淬火变形还与钢的屈服强度有关,材料塑性变形抗力越大,其变形程度越小。 1.热应力 在加热和冷却时由于零件表里有温差存在造成热胀冷缩的不一致而产生热应力。零件由高温冷却时表面散热快,温度低于心部,因此表面比心部有更大的体积收缩倾向,但受心部阻碍而使表面受拉应力,而心部则受压应力。表里温差增大应力也增大。 2.组织应力 组织应力是因为奥氏体与其转变产物的比容不同,零件的表面和心部或零件各部分之间的组织转变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由于奥氏体比容最小,淬火冷却时必然发生体积增加。淬火时表面先开始马氏体转变,体积增大,心部仍为奥氏体体积不变。由于心部阻碍表面体积增大,表面产生压应力,心部产生拉应力。 二、减少和控制热处理变形的方法 1.合理选材和提高硬度要求 对于形状复杂,截面尺寸相差较大而又要求变形较小的零件,应选择淬透性较好的材料,以便使用较缓和的淬火冷却介质淬火。对于薄板状精密零件,应选用双向轧制板材,使零件纤维方向对称。对零件的硬度要求,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尽量选择下限硬度。 2.正确设计零件 零件外形应尽量简单、均匀、结构对称,以免因冷却不均匀,使变形开裂倾向增大。尽量避免截面尺寸突然变化,减少沟槽和薄边,不要有尖锐棱角。避免较深的不通孔。长形零件避免截面呈横梯形。 3.合理安排生产路线,协调冷热加工与热处理的关系

施工现场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文档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 140-90 (2019 年版)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1 年8 月1 日第一章 第10.1.0.1 条为了合理配置灭火器,有效地扑救工业与民用建筑初起火灾,减少火灾损失,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第10.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的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本规范不适用于生产、贮存火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库)房,以及九层以下的普通住宅。 第10.1.0.3 条配置的灭火器类型、规格、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应作为建筑设计内容,并在工程设计图纸上标明。 第10.1.0.4 条建筑灭火器的配置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 第10.2.0.1 条 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生产、使用、物数量、火灾蔓延速 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可燃 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一、严重危险级: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或容易造成重大火灾损失的场所; 二、中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的场所; 三、轻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的场所。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二。 第10.2.0.2 条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

一、严重危险级:功能复杂、用电用火多、设备贵重、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或容易造成重大火灾损失的场所; 二、中危险级:用电用火较多、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的场所; 三、轻危险级:用电用火较少、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的场所。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三。 第10.2.0.3 条火灾种类应根据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 A 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二、 B 类火灾:指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三、 C 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四、 D 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五、带电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第10.2.0.4 条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应由数字和字母组成,数字应表示灭火级别的大小,字母(A 或B )应表示灭火级别的单位及适用扑救火灾的种类。 第三章 第10.3.0.1 条灭火器应按下列因素和选择: 一、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 二、灭火有效程度; 三、对保护物品的污损程度; 四、设置点的环境温度; 五、使用灭火器人员的素质。

机械零件加工变形的原因分析及其改进

机械零件加工变形的原因分析及其改进 摘要:机械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变形难以避免,同时也是机械加工行业中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机械零件加工中发生变形容易影响零件质量,因此,应尽可能减少由于变形而引起的质量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机械零件加工变形的原因,然后寻找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对机械零件加工变形的处理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机械零件;加工变形;原因;改进 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机械零件加工的变形问题一直层出不穷,变形的零件不仅给机械加工业带来了经济损失,而且还影响到了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产品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这样的发展现状不利于机械加工业的正常运营,所以必须找到机械零件加工变形的原因,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进机械加工业的长期发展。 1 常见机械零件加工中变形的原因 1.1 由于内力的作用,零件加工精度改变 因为在车床加工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四爪卡盘卡紧零件,然后利用其向心内力的作用,对零件进行加工。并且在零件加工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内径向力的作用。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控这两种内力,会导致机械零件松动,进而导致零件加工变形现象的发生。另外,还应该注意如果机械零件的夹紧力减小,则机械的切削力也要随之而减小,相反机械零件夹紧力变大,机械的切削力也必须加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加工的零件受力均匀。但是在实际加工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加工后的机械零件的形状与需要形状并不匹配,其精确度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出入,而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加工不够细腻,导致质量不过关。 1.2 热处理后和加工后机械零件变形问题 一些比较薄的机械零件很容易变形,因为他们的长径比例较大,在加工或者热处理后会出现弯曲的状况,这种弯曲被称为草帽弯曲。这种弯曲会导致其平面变大,而长径比较小的机械零件经过热处理或是加工后也会出现变形,导致零件的直线度相对偏大。原因是零件本身就具有内应力,而这种内应力是相对平衡的状态,但经过热处理或加工之后,零件自身的内应力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零件的外观发生变形。 1.3 由于外力的作用,导致机械零件的变形 ①如果在机械零件中含有薄片和悬臂,会很容易导致定位不当、装夹不合理等现象的发生,零件的硬度不够会使得零件很容易走形,无法达到图纸所要求的精确度。 ②在切削机械零件的同时,零件的形状会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40-2005 条文说明

目次 1 总则(33) 2 术语和符号(35) 2.1 术语(35) 2.2 符号(37) 3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38) 3.1 火灾种类(38) 3.2 危险等级(39) 4 灭火器的选择(43) 4.1 一般规定(43) 4.2 灭火器的类型选择(45) 5 灭火器的设置(48) 5.1 一般规定(48) 5.2 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53) 6 灭火器的配置(56) 6.1 一般规定(56)

6.2 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57) 7 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59) 7.1 一般规定(59) 7.2 计算单元(60) 7.3 配置设计计算(61) 1 总则 1.0.1 本条阐述了制订和修订本规范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只有合理、正确地配置灭火器,才能真正加强建筑物内的灭火力量,及时、有效地扑救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初起火灾。

众所周知,灭火器的应用范围很广,全国各地的各类大、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都在使用,到处皆有;灭火器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轻便灵活,稍经训练即可掌握其操作使用方法,可手提或推拉至着火点附近,及时灭火,确属消防实战灭火过程中较理想的第一线灭火装备。在建筑物内正确地选择灭火器的类型,确定灭火器的配置规格与数量,合理地定位及设置灭火器,保证足够的灭火能力(即需配灭火级别),并注意定期检查和维护灭火器,就能在被保护场所一旦着火时,迅速地用灭火器扑灭初起小火,减少火灾损失,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1.0.2 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和不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应配置灭火器的,生产、使用和储存可燃物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包括装修工程),亦即:凡是存在(包括生产、使用和储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场所,均应配置灭火器。这是因为有可燃物的场所,就存在着火灾危险,需要配置灭火器加以保护。反之,对那些确实不生产、使用和储存可燃物的建筑场所,当然可以不配置灭火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本规范中的可燃物系指广义范围的可燃烧物质,亦即除了不燃物之外,凡可燃固体物质、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可燃金属等都归属于可燃物的范畴。因此,即使是耐燃物,由于其仍然还是能够燃烧的,故也属于可燃物。 鉴于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用于扑救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火灾的定型灭火器,因此,本规范暂定不适用于生产和贮存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房和库房。 1.0.3 本条规定系根据国内目前尚有少数地区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工程设计阶段不够重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的情况和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本条要求在建筑消防工程设计时就应当按照本规范的各章规定正确选择和配置灭火器,进行建筑灭火器配置的设计与计算,应将配置灭火器的类型、规格、数量及其设置位置作为建筑消防工程的设计内容,并在工程设计图上标明。建设单位需将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包括装修工程)的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图、设计计算书和建筑灭火器配置清单送建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审核,并将配置灭火器的所需费用计入基建设备概算。各地各级公安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公安部30号令、61号令和本规范,在审核建筑

零件变形的原因

1.零件变形的原因:毛坯制造、机械加工、操作使用、修理质量。 2.磨损的表示方法:磨损量、磨损率、耐磨性、相对耐磨性。 3.装配工艺过程一般由:装配前准备、装配工作、校正、检验、油封及包装。组织形 式,固定式装配、移动式装配。 4.典型零件磨损过程:跑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急剧磨损阶段。 5.机械修复方法:镶加零件修复法、局部修复法、塑性变形法、金属扣合法。机械联 接(螺纹联接、键、铆、销、过盈配合)和机械变形。 6.确定直齿圆柱齿轮变位系数方法:公法线长度测量、啮合中心距法、固定弦齿厚的 测量。 1.局部互换法:考虑到各零件的加工误差是随机的,可以将尺寸链中各环的公 差放宽些,使其容易加工,降低成本。 2.热喷涂:用高温热源将喷涂材料加热至熔化或呈塑性状态同时用高速气流使 其雾化,喷到经过预处理的工作表面,将喷涂层继续加热,使之达到熔融状 态而与基体形成冶金结合,获得牢固的工作层。 3.平尺作用:用于检验工件的直线度、平面度误差,也可以做为研刮的基准, 有时还用来检验零、部件的相互位置精度。 4.基准不变修理法:在修复尺寸链的精度时,只选取一个基面,而所有的作用 面的修理,都以此面为基准。 5.修配法:把零件的公差放大制造,使零件装配时能够有一定的返修余量,经 过个别零件的修配加工,最后达到所要求的装配精度。 8电镀:利用电解的方法,使金属或合金沉积在零件表面上形成金属镀层的方法。 1. 1.调整法:将补偿件移动一定距离或者装入一个具有补偿量的补偿件来实现误 差的补偿。锥形尺寸棒作用:主要用来检验主轴、套筒类零件的径向跳动, 轴向串动,也用来检验直线度、平行度、同轴度、垂直度等。 2.一、细刮:a).用细刮刀进行,在粗刮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接触点。b)刮削时,刀 花宽应在6-8mm,长10-25mm,刮深0.01-0.02mm。c)刮第二遍时应与第一遍交叉45°-60°的方向进行。d)在刮削中,应将高点周围部分也刮去,以使周围的次高 点容易显示出来,可节省刮削时间。e)细刮后的点子一般在每刮方内12-15点即可。 3.二、精刮:a)在细刮后,为进一步提高工件表面质量b)刮削时,要用小型刮刀或 将刀口磨成弧形c)刀花宽应在3-5mm,长3-6mm左右,每刀均应落在点子上d)刮去最大最亮的点子,挑开中等点子,小点子留下不刮e)精刮后表面点子数在20-25点以上。 4.三、环氧沙浆的配方及原料:配方,6101环氧树脂E-44 100份苯二甲酸二丁酯 17份乙二胺(固化剂)8份沙(填粒)250份方法:1.将E-44用水浴或沙浴加热到80℃;2.加入苯二甲酸二乙脂;3冷却至30-35加入乙二脂;4把沙加热到30-35作为填料加入。 5.四、刷度工作原理:刷度时工件与专用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刷镀笔与电源正极连 接,刷镀笔上的阳极包裹着棉花和棉纱布,蘸上刷镀专用的电解液,与工件待镀表 面接触并做相对运动,接通电源后,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工件表面 迁移,从工件表面获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结晶沉积在工件表面上形成金属镀层。 6.五、粘接的工艺原理:1使粘接接头受剪不受拉。2适当增大粘接面积3机体材料 与粘接剂具有相同的膨胀系数。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新编

目录

4 灭火器的选择 4.1 一般规定 4.1.3 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当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灭火器时,应采用灭火剂相容的灭火器。 4.2 灭火器的类型选择 4.2.1 A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水型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4.2.2 B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泡沫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B类火灾的水型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极性溶剂的B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灭B类火灾的抗溶性灭火器。 4.2.3 C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4.2.4 D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扑灭金属火灾的专用灭火器。 4.2.5 E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但不得选用装有金属喇叭喷筒的二氧化碳灭火器。 5 灭火器的设置 5.1 一般规定 5.1.1 灭火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 5.1.5 灭火器不得设置在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5.2 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 5.2.1 设置在A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 A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m) 5.2.2 设置在B、C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 B、C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m) 6 灭火器的配置 6.1 一般规定 6.1.1 一个计算单元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2具。 6.2 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6.2.1 A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6.2.1的规定。 表6.2.1 A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6.2.2 B、C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6.2.2的规定。 表6.2.2 B、C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7 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 7.1 一般规定 7.1.2 每个灭火器设置点实配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和数量不得小于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和数量的计算值。 7.1.3 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确定,并应保证最不利点至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

零件装夹变形分析与解决措施

零件装夹变形分析与解决措施 零件变形主要表现在装夹变形;切削力、切削热使零件产生变形;加工方法和技巧不当使零件产生变形;材料应力释放零件原因导致的变形等。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工件产生变形,那么肯定就会影响工件的形位精度,尺寸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所以提高易变形零件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关键就是装夹方法以及车削,铣削时的加工方法和技巧。 标签:装夹方法;刀具选择;切削用量 1 为什么会产生零件装夹变形 我们在加工生产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在加工薄壁易变型零件时,就必须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找出薄弱环节,选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和夹紧方法来保证加工要求。很多时候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应对遇到的实际问题。 1.1 工件装夹不当为什么会产生变形? 在我们生产实际操作中,如果我们采用三爪卡盘夹紧薄壁外圆,就会由于夹紧面积过小,夹紧力不均匀分布,那么拆卸以后,被卡爪夹紧部分就可能因弹性变形而涨大,最终导致零件出现多角形变化。 1.2 相对位置调整时候偏差,产生壁厚不均的现象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发现由于夹具、刀具,工件和机床主轴旋转中心的位置调整相对不准确,导致工件几何形状变化和壁厚不均匀现象。我们遇见很多薄壁零件对于均匀性要求非常高,但对其尺寸精度要求却不高这种现象。此时工件如果采用常规刚性定位,就会误差非常大,壁的厚度很容易超差。这样工件在装夹过程中,假设我们没有根据实际特性,也就是工件刚度较低(薄壁件),或者不注意夹紧力的方向和施力点,那么支撑点和压紧点不能够重合就形成力矩效应,最终会引起零件变形。 1.3 为什么要强调零件壁厚差重要性 有一部分薄壁零件对均匀性要求非常高,而对其尺寸精度要求却不高。这种工件和彩刚性定位,就会误差很大,壁厚非常容易超差。在装夹过程中的工件,假设刚度较低(薄壁件)或者夹紧力方向,施力点选择不恰当,支撑点与压紧点不重合必然形成力矩效应将会引起零件变形。 1.4 选用什么样的刀具至关重要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刀具,会直接影响零件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比如我们在

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合理配置灭火器,有效地扑救工业与民用建筑初起火灾,减少火灾损失,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本规范不适用于生产、贮存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库)房,以及九层及九层以下的普通住宅。 第1.0.3条配置的灭火器类型、规格、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应作为建筑设计内容,并在工程设计图纸上标明。

第1.0.4条建筑灭火器的配置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和灭火器的灭火级别 第2.0.1条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生产、使用、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 一、严重危险级: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或容易造成重大火灾损失的场所; 二、中级危险: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的场所; 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二。

第2.0.2条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 一、严重危险:功能复杂、用电用火多、设备贵重、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或容易造成重大火灾损失的场所; 二、中危险级:用电用火较多、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迅速的场所; 三、轻危险级:用电用火较少、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慢的场所。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三。 第 2.0.3条火灾种类应根据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零件的变形

零件的变形及强度计算 零件的拉伸和压缩 零件的剪切和挤压 圆轴的扭转 直粱的弯曲 零件的组合变形强度计算 交变应力作用下零件的疲劳强度 学习任务 1.明确材料力学的基本任务,理解构件的强度与刚度和稳定性的力学意义。 2.理解内力的概念,能熟练利用截面法求解内力。 3.理解应力、变形和应变的概念。 4.能够熟练地计算轴力,作轴力图。 5.理解零件强度条件,能够熟练解决强度校核、设计截面和确定许可载荷问题。 变形分析的基本知识 一、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 任何物体受载荷(外力)作用后其内部质点都会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导致物体的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称为变形。 例如,橡皮筋在两端受拉后就发生拉伸变形;工厂车间中吊车梁在吊车作业时,梁轴线由直变弯,发生弯曲变形。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的物体可统称为变形固体。 变形固定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变形: ?当外力消除后,变形也会随着消失,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外力消除后,变形不能完全消除并且具有残留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当物体的外力在一定的范围时,塑性变形很小,可以把构件当作只发生弹性变形的理想弹性变形体。 假设弹性体内连续不断地充满着物质,各点处的材料性质完全相同,且各方向上的性质都相同。这就是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二、杆件在各种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下产生不同形式的变形。 变形的基本形式有四种: 轴向拉伸(压缩)变形 剪切(挤压)变形 扭转变形 弯曲变形 其他复杂的变形都可以看成是这几种基本变形的组合 零件变形过大时,会丧失工作精度、引起噪声、降低使用寿命、甚至发生破坏。为了保证机械设备在载荷作用下能安全可靠的工作,必须要求每个构件具有足够的承受载荷的能力,简称承载能力。 构件的承载能力分为: 强度、刚度、稳定性 一、强度 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强度要求是对构件的最基本的要求)。 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不破坏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例如房屋大梁、机器中的传动轴不能断裂,压力容器不能爆破等。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 140-9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 140-90 (1997 年版)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1 年8 月 1 日 第一章 第10.1.0.1 条为了合理配置灭火器,有效地扑救工业与民用建筑初起火灾,减少火灾损失,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第10.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的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本规范不适用于生产、贮存火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库)房,以及九层以下的普通住宅。 第10.1.0.3 条配置的灭火器类型、规格、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应作为建筑设计内容,并在工程设计图纸上标明。 第10.1.0.4 条建筑灭火器的配置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 第10.2.0.1 条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生产、使用、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 一、严重危险级: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或容易造成重大火灾损失的场所; 二、中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的场所; 三、轻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的场所。 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二。 第10.2.0.2 条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 一、严重危险级:功能复杂、用电用火多、设备贵重、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或容易造成重大火灾损失的场所; 二、中危险级:用电用火较多、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的场所; 三、轻危险级:用电用火较少、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的场所。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三。 第10.2.0.3 条火灾种类应根据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 A 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二、 B 类火灾:指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三、 C 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四、 D 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 五、带电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第10.2.0.4 条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应由数字和字母组成,数字应表示灭火级别的大小,字母( A 或B )应表示灭火级别的单位及适用扑救火灾的种类。 第三章 第10.3.0.1 条灭火器应按下列因素和选择: 一、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 二、灭火有效程度; 三、对保护物品的污损程度; 四、设置点的环境温度; 五、使用灭火器人员的素质。 第10.3.0.2 条灭火器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扑救 A 类火灾应选用水型、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二、扑救 B 类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扑救极性溶剂 B 类火灾不得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 三、扑救 C 类火灾应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四、扑救带电火灾应选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型灭火器; 五、扑救 A 、 B 、 C 类火灾和带电火灾应选用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web配置界面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web配置界面设计规范 篇一:web应用界面设计规范 web应用界面设计规范 发布时间:20xx-10-1010:21:40来源:aRay-csdn评论:0点击:2402次【字号:大中小】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网百度空间百度搜藏开心网复制更多9主讲人:aRay 目录: 一、软件界面规范的重要性及其目的; 二、用户体验为何如此重要; 三、w eb规范体系介绍; 四、界面设计开发流程; 五、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六、界面设计规范 主讲人:aRay 目录: 一、软件界面规范的重要性及其目的

二、用户体验为何如此重要 三、web规范体系介绍 四、界面设计开发流程 五、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六、界面设计规范 一、软件界面规范的重要性及其目的 ①使最终设计出来的界面风格一致化,开发编码人员相互之间开发更轻松,遵循统一的操作规范,以标准化的方式设计界面,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和改变责任不明,任务不清和由此产生的信息沟通不畅、反复修改、重复劳动、效率低下的现象。 ②产品设计通过规范的方式来达到以用户为中心的目的。 二、用户体验为何如此重要 ①日常生活中的遭遇 x员工悲惨的一天: 早晨起来,发现闹钟没有按原先设定响起来。 一边烧水,一边穿衣服,临走前去喝水却发现水还没有烧开。 到了地铁站,发现公交卡没有钱了。 无奈之下只能去排队买票。 排了3

趟地铁,终于到公司了,但是你却迟到了。 结果:尽管你已经非常努力,但是你还是迟到了。 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一连串 的倒霉事,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狼狈? ②什么是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强调的是过程,是软件对用户行为产生的反应与用户期待值要尽可能的一致。 糟糕的用户界面表现: 表现一:过分使用各种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的控件。 表现二:界面元素比例失调。比如按钮巨大无比,其尺寸甚至超过显示重要内容的文本框的界面。 表现三:界面元素凌乱。比如说,按钮和文本框摆放地点随意,该对齐的控件对不齐。 表现四:违背使用习惯。你按 F1,它没有弹出帮助,却执行了一件绝对出乎你意料的动作。 表现五:消息框信息含糊、混乱。比如软件弹出一个消息框。把原本“确定”和“取消”写成为“是”和“否”,让用户不知道什么意思。 表现六:还有一种糟糕的用户界面,乍一看很厉害,实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新编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 范G B新编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目录

4 灭火器的选择 4.1 一般规定 4.1.3 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当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灭火器时,应采用灭火剂相容的灭火器。 4.2 灭火器的类型选择 4.2.1 A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水型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4.2.2 B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泡沫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B类火灾的水型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极性溶剂的B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灭B类火灾的抗溶性灭火器。 4.2.3 C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4.2.4 D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扑灭金属火灾的专用灭火器。 4.2.5 E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但不得选用装有金属喇叭喷筒的二氧化碳灭火器。 5 灭火器的设置 5.1 一般规定 5.1.1 灭火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 5.1.5 灭火器不得设置在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5.2 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 5.2.1 设置在A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 A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m) 5.2.2 设置在B、C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 B、C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m) 6 灭火器的配置 6.1 一般规定 6.1.1 一个计算单元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2具。 6.2 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6.2.1 A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6.2.1的规定。 表6.2.1 A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6.2.2 B、C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6.2.2的规定。 表6.2.2 B、C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7 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 7.1 一般规定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40-2005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1 总则 1.0.1 为了合理配置建筑灭火器(以下简称灭火器),有效地扑救工业与民用建筑初起火灾,减少火灾损失,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生产、使用或储存可燃物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本规范不适用于生产或储存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房或库房。?1.0.3 灭火器的配置类型、规格、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应作为建筑消防工程设计的内容,并应在工程设计图上标明。?1.0.4 灭火器的配置,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灭火器配置场所 distribution place offire extinguishe 2.1.2计算单元 calcul r存在可燃的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需要配置灭火器的场所。? ation unit 灭火器配置的计算区域。 2.1.3保护距离travel distance 灭火器配置场所内,灭火器设置点到最不利点的直线行走距离。 2.1.4 灭火级别 fire rating 表示灭火器能够扑灭不同种类火灾的效能。由表示灭火效能的数字和灭火种类的字母组成。建筑灭火器配置类型、规格和灭火级别基本参数举例见本规范附录A。 2.2 符号 ?2.2.1 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符号: Q-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 ?S-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m2); ?U-A类或B类火灾场所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A或m2/B); ?K-修正系数; Qe-计算单元中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灭火级别(A或B); ?N-计算单元中的灭火器设置点数(个) 2.2.2 灭火器配置设计图例见本规范附录B 3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 3.1 火灾种类 3.1.1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应根据该场所内的物质及其燃烧特性进行分类。?3.1.2

零件的热处理变形

工件的热处理变形:主要是由于热处理应力造成的。工件的结构形状、原材料质量、热处理前的加工状态、工件的自重以及工件在炉中加热和和冷却时的支承或夹持不当等因素也能引起变形。 凡是牵涉到加热和冷却的热处理过程,都可能造成工件变形。但是, 淬火变形对热处理质量的影响最大。严重的淬火变形往往很难通过最后的精加工加以修正,即使对淬火变形的工件能够进行校正和机加工修整,也会因而增加生产成本。工件热处理后的不稳定组织和不稳定的应力状态,在常温和零下温度,长时间放置或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生转变而趋于稳定,也会伴随引起工件的变形,这种变形称为时效变形。时效变形虽然不大,但是对于精密零件和标准量具也是不允许的。 工件的热处理变形分为尺寸变化(体积变形)和形状畸变两种形式。尺寸变形归因可相变前后比体积差引起工件的体积改变,形状畸变则是由于热处理过程中,在各种复杂应力综合作用下,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造成的。这两种形式的变形很少单独存在,但是对具体工件和热处理工艺,可能以一种形式的变形为主。 1>工件热处理的尺寸变化 工件在热处理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由于相变引起的体积差造成的体积变形。 2>工件热处理的形状畸变 工件热处理的形状畸变有多种原因。加热过程中残余应力的释放,淬火时产生的热应力、组织应力以及工件自重都会使工件发生不均匀的塑性变形而造成形状畸变。工件细长,炉底不平,工件在炉中呈搭桥状态放置时,当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下保温过程中,常因自重产生蠕 变畸变,这种畸变与热处理应力无关。工件在热处理前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存在内应力,例如,细长零件经过校直,大进给量切削加工,以及 预先热处理操作不当等因素,都会在工件中形成残余应力。热处理加热过程中,由于钢的屈服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工件中某些部 位的残余应力达到其屈服时,就会引起工件的不均匀塑性变形而造成形状畸变和残余应力的松弛。加热时产生的热应力,受钢的化学成分、加热的速度、工件的大小形形状的影响很大。导热性差的高合金钢,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40-2005 2005–07 –15 发布2005–10 –01 实施 其中,第4.1.3、4.2.1、4.2.2、4.2.3、4.2.4、4.2.5、5.1.1、5.1.5、5.2.1、5.2.2、6.1.1、6.2.1、6.2.2、7.1.2、7.1.3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4.1.3 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当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灭火器时,应采用灭火剂相容的灭火器。 4.2.1 A 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水型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4.2.2 B 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泡沫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B 类 火灾的水型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极性溶剂的B 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灭B 类火灾的抗溶性灭火器。 4.2.3 C 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4.2.4 D 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扑灭金属火灾的专用灭火器。 4.2.5 E 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 火器,但不得选用装有金属喇叭喷筒的二氧化碳灭火器。 5.1.1 灭火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 5.1.5 灭火器不得设置在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5.2.1 设置在A 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1 的规定。 表5.2.1 A 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m) 5.2.2 设置在B、C 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2 的规定。 表5.2.2 B、C 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m) 6.1.1 一个计算单元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2 具。 6.2.1 A 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6.2.1 的规定。 表6.2.1 A 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6.2.2 B、C 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6.2.2 的规定。 表 6.2.2 B、C 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7.1.2 每个灭火器设置点实配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和数量不得小于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和数量的计算值。 7.1.3 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确定,并应保证最不利点至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 范围内。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doc

1 总则 时间:2007-05-21 来源:作者: 1.0.1 本条阐述了制订和修订本规范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只有合理、正确地配置灭火器,才能真正加强建筑物内的灭火力量,及时、有效地扑救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初起火灾。 众所周知,灭火器的应用范围很广,全国各地的各类大、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都在使用,到处皆有;灭火器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轻便灵活,稍经训练即可掌握其操作使用方法,可手提或推拉至着火点附近,及时灭火,确属消防实战灭火过程中较理想的第一线灭火装备。在建筑物内正确地选择灭火器的类型,确定灭火器的配置规格与数量,合理地定位及设置灭火器,保证足够的灭火能力(即需配灭火级别),并注意定期检查和维护灭火器,就能在被保护场所一旦着火时,迅速地用灭火器扑灭初起小火,减少火灾损失,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1.0.2 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和不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应配置灭火器的,生产、使用和储存可燃物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包括装修工程),亦即:凡是存在(包括生产、使用和储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场所,均应配置灭火器。这是因为有可燃物的场所,就存在着火灾危险,需要配置火火器加以保护。反之,对那些确实不生产、使用和储存可燃物的建筑场所,当然可以不配置灭火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本规范中的可燃物系指广义范围的可燃烧物质,亦即除了不燃物之外,凡可燃固体物质、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可燃金属等都归属于可燃物的范畴。因此,即使是耐燃物,由于其仍然还是能够燃烧的,故也属于可燃物。 鉴于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用于扑救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火灾的定型灭火器,因此,本规范暂定不适用于生产和贮存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房和库房。 1.0.3 本条规定系根据国内目前尚有少数地区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工程设计阶段不够重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的情况和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本条要求在建筑消防工程设计时就应当按照本规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替代情况:GBJ140-1990 中标分类:工程建设-工程抗震、工程防火、人防工程-P16工程防火 ICS分类:环保、保健与安全-消防-13.220.10灭火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日期:2005-07-15 实施日期:2005-10-01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归口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起草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起草人:胡传平、唐祝华、刘保平、诸容、南江林 简介:本规范适用于生产、使用或储存可燃物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本规范不适用于生产或储存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房或库房。 1总则 1.0.1本条阐述了制订和修订本规范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只有合理、正确地配置灭火器,才能真正加强建筑物内的灭火力量,及时、有效地扑救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初起火灾。众所周知,灭火器的应用范围很广,全国各地的各类大、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都在使用,到处皆有;灭火器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轻便灵活,稍经训练即可掌握其操作使用方法,可手提或推拉至着火点附近,及时灭火,确属消防实战灭火过程中较理想的第一线灭火装备。在建筑物内正确地选择灭火器的类型,确定灭火器的配置规格与数量,合理地定位及设置灭火器,保证足够的灭火能力(即需配灭火级别),并注意定期检查和维护灭火器,就能在被保护场所一旦着火时,迅速地用灭火器扑灭初起小火,减少火灾损失,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1.0.2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和不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应配置灭火器的,生产、使用和储存可燃物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包括装修工程),亦即:凡是存在(包括生产、使用和储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场所,均应配置灭火器。这是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