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讨论稿)

20 ~ 20 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主讲教师

教师所在院(部)、系(室)

选用教材

学时/学分

山东理工大学

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本门课程每次课的全部教学活动。教案编写说明如下:

1、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2、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将授课的内容按章、节或主题,有序的进行设计编排,并标以“*”和“#”符号以表示重点和难点。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指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教学手段指板书、多媒体、网络、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4、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5、参考资料: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6、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的教案应由导师审核。

7、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8、所有开课课程必须按此标准编写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

注:教师讲稿附后

§8.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基本概念

导体的分类:第一类导体(电子导电体), 金属,石墨,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第二类导体(离子导体),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电化学装置: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电极的分类:正极和负极――以电势高低来划分。 阴极和阳极――以电极反应来划分。 电化学装置的结构和特点:

电解池: (1)2CuCl 溶液的电解 电极反应:

阳极(氧化) ()()g Cl e aq Cl 221

+-

阴极(还原) ()

s Cu e Cu 21

212→++

总反应: ()()

g Cl s Cu CuCl 2221

2121+→

离子的迁移方向:正离子向负极移动,负离子向正极移动(离子受的作用)。

电池: 44CuSO ZnSO -电池

电池反应:

正极(阴极)

()()s Cu e aq Cu →++

22 负极(阳极) ()()aq Zn e s Zn +

→-22

总反应

()()()()s Cu aq Zn aq Cu s Zn +→++

+22 离子的迁移方向:正离子向正极移动,负离子向负极移动(离子受化学 力的作用)。

关于电极名称的规定:

(1)按电势高低划分:电极电势高者的为正级,电极电势低者为负极。

(2)按电极反应的类型划分: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Faraday 电解定律

Faraday 归纳了多次的实验结果,于1833年总结出了一条定律,称为Faraday 电解定律:(1)通电与电解质溶液,在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的物质的量与通过的电量成正比;(2)若将几个电解池串联,通入一定的电量后,在各个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量都相等。

n Q ∝ 通电量与反应所涉及的电子的电量相同

ZnF LZen Q ==

1123199650010022.610602.1---?=???==mol C mol C Le F

(本书采用相当于原电荷所荷电量的电解质作为基本单位, 如SO

Cu H 21,21,2++等。

电流效率:由于电极上常发生副反应或次级反应,所以要电解一定数量的物质所通过的电量要比理论计算所需要的电量多一些,两者之比为电流效率。

%

100?=实际所需要的电荷量量

定律计算所需要的电荷按电流效率Faraday

或可表示为

%

100?=质量定律计算所得的产物的按电极上产物的实际质量

电流效率Faraday

例题

§8.2 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离子的电迁移现象: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子移动,并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起电极附近溶液浓度改变的现象,称为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以惰性电极来说明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1.正负离子的迁移速率相同()-+=v v ,电解池通过4F 的电量 通电后,阴阳两极的溶液的浓度的改变量相同。

2.正离子的迁移速率是负离子的迁移速率的3倍()-+=v v 3,电解池通过4F 的电量 -通电后,阳极部溶液浓度的改变量是阴极部溶液浓度的改变量的3倍。 从

以上的例子可以归纳出两条规律:

1.通过的电量=阴极或阳极发生的反应

引起的电荷迁移=溶液内任一截面通过的正负离子所带的电量之和。

2.()()()()-+-+=

=r r Q Q 负离子的迁移速率正离子的迁移速率负离子传导的电量正离子传导的电量阴极部物质的量的减少

阳极部物质的量的减少 离子的迁移率和迁移数

离子的迁移率:离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速率除了与离子的本性(包括离子半径,离子水化程度,所带电荷等)有关外,还与电势梯度有关。离子的迁移速率可以表示为: dt dE u r ++= dt dE

u r -

-=

式中-+u u ,分别为在单位电势梯度时离子的迁移率(或称离子淌度:在单位电势梯度时离子的移动速度):

离子的迁移数:一种离子所传导的电量与总电量之比为该离子的迁移数(t )

u r t ,,之间的关系

设:有长为l ,截面积为A的电解质内有浓度为

()3

-?m mol c 的电离度为α电解质y x N M ,正负离子的移动速度为-+r r ,-,通过电解池的电流为I

由电离平衡

()αα

αyc cx c yN xM N M z Z y x -+=-

+1

即溶液中正负离子的浓度为ααyc cx ,。

单位时间(秒)正离子传导的电量(流)

()F cZ x Ar I Q ++++==α 单位时间(秒)负离子传导的电量(流)

()F cZ y Ar I Q ----==α

单位时间传道的总电量(流)

()F yZ r xZ r c A Q Q Q --++-++=+=α 应用电中性条件)(-+=yZ xZ 离子的迁移速率与迁移率的关系

-++-++++=+=u u u r r r t -+-

-+--+=

+=u u u r r r t

很显然

1=+=+t t 当正负离子不止一种时,有

1=+=

+

∑∑t

t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

注:教师讲稿附后

§8.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

物体的导电能力常用电阻(R )表示,而对于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则用电导(G )表示。电导的单位:西门子(S ),或1

-Ω(姆欧)。用电导表示时,欧姆定律可以写成 U I R G /1

==-

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截面积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A l R ρ

= 上式中ρ为固体的电阻率,其含义中边长为1m 的固体所具有的电阻,单位为m ?Ω。而溶液的

电导率为电阻率的倒数,其含义为边长为1m 的固体所具有的电导

ρκ1=

其单位为1

-?m S ,这样,一个溶液所具有的电导可以计算为

l A G κ

= 摩尔电导率(Λm):为了评价各种离子的导电能力,引入摩尔电导律(Λm)的概念。 定义:在距离单位长度(1m)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放置含1mol 电解质的溶液,该溶液的电导称为这种溶液的摩尔电导率Λm.摩尔电导率与溶液的电导率可通过下式计算

()c l c A G m κκ

Λ====)1()1(根据定义 在上式中c 的单位:3

-?m nol ,Λm的单位:12-??mol m S .

在由多价离子构成的电解质溶液中,摩尔电导的含义要特别指定,如对于4CuSO 溶液,

()4CuSO m Λ与会?

?? ??421CuSO m Λ的含义是不同的。

电导的测定: 1.电导池的结构

2.韦斯顿电桥的结构及测定原理

3.电导池常数。由于电导池的l A 和不易测定,可将已知电导率的KCl 溶液注入电导池(其电导率已用其它准确的方法测定)中进行测定,求出

??? ??==??? ??G K A l cell 1κ

后,再用测定的电导池常数测定未知溶液的电导率。

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浓度增加到一定

程度后,解离度下降,离子运动速率降低,电导率也降低,如H 2SO 4和KOH 溶液;对于中性盐来说,由于受饱和溶解度的限制,浓度不能太高,如KCl ;弱电解质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变化不显著,因浓度增加使其电离度下降,粒子数目变化不大,如醋酸。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

所示:

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由于溶液中导电物质的量已给定,都为1mol ,所以,当浓度降低时,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减弱,正、负离子迁移速率加快,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必定升高。但不同的电解质,摩尔电导率随浓度降低而升高的程度也大不相同。

随着浓度下降,m Λ升高,通常当浓度降至3

001.0-?dm mol 时,m Λ与 c 成直线关系,德国科学家Kohlrausch 总结的经验式为:

Λm=Λm∞(1-c β)

Λm∞为无限稀释的摩尔电导或极限摩尔电导,对强电解质可以用外推法求得,但对弱电解质不能用外推法求得。

离子的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律

Kohlrausch 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发现了一个规律: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是独立的,不受其它共存离子的影响。

如 333,,,,,LiNO LiCl KNO KCl HNO HCl 三对电解质的∞

m Λ的差值相等。由此,他认为通电于电解质溶液,电流分别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共同传导的。离子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由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及离子的迁移数来求。即 +∞-∞∞+=,,m m m λλΛ ∞-∞+∞+=m m m t t ΛΛΛ 两式相比较,得

∞++∞=m

m t Λλ,

--∞=m m t Λλ,

由离子的独立运动定律,可以求得弱电解质的∞

m Λ。

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与离子的迁移率的关系

由公式: ()F yZ r xZ r c A Q Q Q I --++-++=+==α

其中

dt dE u r +

+=

dt dE u r -

-=

在电导池中,电位的下降是均匀的

l E

dl dE = 代入公式

()

F l E yZ u xZ u c A I --+++=α

-+=yZ xZ

()

F l E u u cxZ A I -+++=α

+===xZ c A l E I c A l G c m ')(')('κΛ (注:在这里,'c '是将各种电解制都换算成1价电解质后的浓度,如HSO 4的浓度是c,

则'2c c =)

将I的表示式代入

()F u u m -++=αΛ +

当 c→0, α→1

()F u u m -∞+∞∞+=Λ

和 +∞-∞∞+=,,m m m λλΛ

相比较

F u m +∞∞+=,λ F u m -∞∞

-=,λ

在浓度不太高时,也可近似有

F u m ++=,λ F u m --=,λ 这样,可由可测定的量计算不可以直接测定的量。

H +和OH -的极限摩尔电导大的原因:

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1.检验水的纯度 普通蒸馏水的电导率为1

3101--??m S , 二次蒸馏水的电导率可小于14101--??m S

2.计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

一个弱电解质的∞m Λ可以计算和查出,在一定的浓度下的弱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

Λm可以测定,如果不计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弱电解质的浓度很小),则可认为弱电解质Λm

和,∞

m Λ的差别完全是由电解质的浓度不同造成的,则有。

∞=

m m ΛΛα 由此可以求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a K

如AB型的电解质的浓度为c AB → A+

+B

c(1-α) cα cα

)(1)(122

2m m m m m m m m a c c c c c c K A A A A A A A A ααΘΘΘ-=-=-=∞

∞∞∞

上式可以改写成

2)()(

11∞∞+

=m c m m n K c c A A ΛΛΘ

以n Λ11/Λm对

)(ΘA c c

m 作图,截距为∞

m Λ1,根据直线的斜率可以求出c K 。 3.难溶盐的溶度积的测定 难溶盐的溶度积很小,其水溶液的电导率应是盐的电导率和水中原有的电导率(由于水的电离)之和。

κ(难溶盐)= κ (溶液)- κ(H 2O)

由公式 Λm( 难溶盐)= κ(难溶盐)/c

可以求出饱和难溶盐溶液的浓度,从而计算出溶度积。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

注:教师讲稿附后

§8.4 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强电解质溶液中粒子的相互作用:1. 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 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稀溶液中,仅考虑离子的相互作用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电解质的平均活度与平均活度因子

在非电解质溶液中,溶质B的化学势可以表示成为:

,

,ln B m B B a RT +=Θ

μμ

Θ

γm m a B

B

m B m ,,= 1lim ,0=→B m m B γ

在电解质溶液中,溶质B的化学势可以采取和非电解质溶液中溶质B的化学势相同的形式,

但由于电解质发生了电离,就存在离子的化学势,活度与活度系数,它们的关系可导出如下。

设:有电解质 -

-++-

++→Z Z A M A M νννν,, 电解质的化学势

,,ln B m B B a RT +=Θ

μμ 电解质中各离子的化学势也可以采取同样的形式

(),ln ++++=a RT T Θ

μμ (),ln --

-+=a RT T Θ

μμ 电解质的化学势应为各离子的化学势之和

--+++=μνμνμB ()()()()-

+

-+--++--++

+-

-++++=+++=+=+ννΘ

ΘΘΘ

Θμνμνμνμνμνμνμ,

,,,,ln )(ln ln ln a a RT RT T a RT T a RT B m B

上边两式相比较,则有

ΘΘΘμνμνμ-

-+++=B

-+-+=ν

ν,,,,ln ln a a RT a RT B m

所以有

-

+-+=νν

,

,,,a a a B m

由于单独离子的活度无法测定,定义离子的平均活度如下

ν

νναα--++±=a -++=ννν 根据活度,浓度及活度系数之间的关系

-ννΘΘγγγν-

--++±±±+==,)()()1

(,m m m m m a 则有

m m m m νννννννν-

-

++--++±==,,,

νννγγγ-

-+

+±=

上边,±±γ,m 分别为离子的平均浓度和平均活度系数。

在强电解质溶液中,±m 可以由电解质的浓度进行计算,±γ可以进行测定,所以±a 可以确定,但-+γγ,是无法测定的,-+a a ,-也是无法确定的。

离子的平均浓度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数值,可通过以下的例子说明:

设电解质的浓度为m

对1:1型的电解质(NaCl )

-+±=m m m

对2:1型或1:2型的电解质 (NaSO 4. CaCl 2)

m m m m m 334===-

-++--++±νννννν 对1:3型的电解质

m m m m 4

27==--++±νν 对2:3型的电解质(Al 2(SO 4)3)

m m m m m 553210832===--+

+±νν

书中表8.8列出了几种类型的电解质的平均活度系数,从中可见:1.电解质的活度系数随浓度而变化,2.在浓度较小的范围办,相同类型的电解质的平均活度系数在浓度相同时相近,在m →0时相同。3.在相同浓度时,对不同的电解质来说,价数溶液与理想溶液偏差越大。

由此说明,在稀溶液中,影响电解质的平均活度系数的主要因素为c和Zi ,而离子价数的影响比浓度更大。

离子强度

离子强度I 定义为每种离子B 的质量摩尔浓度B m 乘以该离子的价数B z 的平方所得的诸项和的一半。用公式表示为

∑=B B

B z m I 2

21

路易斯根据试验进一步指出,活度因子与离子强度的关系在稀溶液中符合下列的经验式

I 常数-=±γlog

离子强度的概念最初是从实验数据提到的一些感性认识中提出来的,它是溶液中由于离子电荷所形成的静电场的强度的一种度量。以后在根据Deby e —Huckel 理论所导出的关系式中,很自然出现了与离子强度有关的一项,并且Deby e —Huckel 的结果与lewis 所得到的经验式的关系是一致的。

§8.5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Deby e —Huckel 离子互吸理论 在研究电解质溶液时,发现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要比同浓度时的非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大

得多。1887年阿仑尼乌斯提出了电离学说后,曾用电离度的概念对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的差别进行解释,这种解释对弱电解质溶液来说是比较好的,但对于强电解质来说,就得到了互相矛盾和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结果。如(1)强电解质不服从稀释定律;(2)用不同的方法—电导和凝固点下降法,测定强电解质的电离度时,所提的数值即使在相当稀的溶液中也不相符,其不符的程度不能用实验误差来说明;(3)经典的电离学说不能解释强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与浓度的关系。

在经典的电离学说中,没有考虑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于弱电解溶液来说,其解离度很

小,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不大,所以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偏差不会很大,一般可以忽略。对于强电解质来说,由于其完全电离(X —射线结构分析已证明了这一点),离子的浓度可能比较大,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忽略。另外,离子在溶液中是溶剂化的,在经典的电离学说中也设有考虑这个因素。

Deby e —Huckel 于1923年提出了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他们认为强电解质是溶液中完全电离,强电解质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差别主要是由于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造成的。为了能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离子的静电相互作用,他们又提出的离子氛模型。

离子氛是德拜-休克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认为在溶液中,每一个离子都被反号离

子所包围,由于正、负离子相互作用,使离子的分布不均匀。若中心离子取正离子,周围有较多的负离子,部分电荷相互抵消,但余下的电荷在距中心离子 处形成一个球形的负离子氛;反之亦然。一个离子既可为中心离子,又是另一离子氛中的一员。

由于整个溶液是电中性的,所以在一个离子氛中,中心离子与离子氛离子的所带的电量的和为零。对一个中心离子来说,其离子氛离子所带的净电荷是按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中心离子为中心的空间中。

离子氛看作是球对称的,根据这种图象,就可以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中心离子与离子氛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就把溶液中大量离子的相互作用的问题大大地简化了。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再加上几个假定,从而导出了稀溶液中离子的平均活度的公式,这些假定是:

1.离子在静电场下的分布可以用玻兹曼公式表示,并且电荷密度与电位之间的关系遵守泊松公式。

2.离子呈球对称形,在极稀溶液中可以看作点电荷。

3.离子之间只存在库仑引力,其相互作用的吸引能小于热运动的能量。 4.溶液的介电常数与溶剂相差不大。

根据这些假定,导出了稀溶液中离子i 活度因子i γ的公式

I Az i i 2

log -=γ 式中A 为与温度有关的常数,i z 为第i 种离子的电荷。由上式可以导出电解质中离子的平均活度系数

ν

ννγγγ-

-

++±=

取对数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青山不老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 壱、导入: 师:昨天晚上我们跟随着微视频,我们温习了环境描写、对比描写、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文章的表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将结合“青山不老”这一课例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感悟!请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全文,感知大意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展示一下? 重点指导:“劲”的读音。师:他有一个字音读错了,谁来帮帮他? 师:大家请看,“劲”有一下两个读音,在本篇文章里应该选择哪个?让我们一起读。 师:生词我们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关键词句、主要事件就能准确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容。这种方法简单又有效,希望同学们经常的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深入文本,感知人物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仿佛也置身与那座不老的青山之中

了!文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座怎样的青山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山的语句。 师:让我们给青山来个特写吧!谁来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感受了这座独有的青山风韵,真不错! 师:看到此山此景的时候,文中的我由衷的称赞它为奇迹。 师:同学们这样的山,这样的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吗?哪里? 师:你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座青山所处的地理环境吧!【了解晋西北的相关资料】师:经过以上的了解,你认为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 师:作者又是运用那些语言把晋西北如此恶劣的环境描述出来的呢?谁来交流?【品析环境描写】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称这座青山为奇迹?这就是环境描写在文章表达中所起到的衬托的作用。 师:这就是中国的晋西北,过去和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齐来感受。 【分角色朗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由的感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师:对比方法的运用,让晋西北的变化更为明显了。这是多么好

青山不老教案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 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 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 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静静的看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 ——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进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

16*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青山不老课堂实录

青山不老课堂实录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广州思源学校小学部廖牡丹 课题:小学六年级新课标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青山不老》 时间:2012-10-31 11:10-11:50 地点:广州思源小学部六年级1班 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学生在黑板上画好评价表,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前组织:课代表带领学生背诵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2、3自然段。 一、前后对比,感受奇迹 师生问好 师导入:刚才同学们深情地背诵,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印第安人对于土地的那份热爱与眷恋。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山峦河流本就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园却有着惨不忍睹的一面。 (出示幻灯片1——四幅反映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 师:孩子们你能用你想到的词语或者句子描述这些画面吗? 生1:这片土地是黄沙漫天,一片贫瘠。 生2:这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生3:这里简直就是不毛之地,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感觉。 师:那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图片,你又该如何描述? (出示幻灯片2——四幅图片,反应的是晋西北的环境经过治理之后,树木茂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1:这片土地树木茂盛,绿树成荫。 生2:这片土地简直就是一片林海,你看漫山遍野都是树,绿得耀眼、绿得难以形容。

生3:我觉得这里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给人带来无限希望与活力。 师:孩子们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一前一后的两组图片是同一个地方,一个是15年前一个是15年之后,你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什么感受? 生1:这前后的对比太鲜明了,简直让人惊叹。 生2:能够将之前的那片死气沉沉的土地,变得如今的生机勃勃,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生3:这简直太让人不可思议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师相机提出字条:了不起的奇迹)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片青山,了解这个了不起的奇迹,学习第16课《青山不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就文质疑,交流分享 师:同学们昨天在预习了课文之后,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吗?同学的问题如果你能解答,也可以。 生1:青山为什么不老呢/ 生2:文中是谁创造了这个了不起的奇迹呢? 生3: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一口气提出了三个问题,我想我们不仅仅要会提出问题,更要会解决问题。比如刚才这位同学提到“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什么”哪位同学能回答 生1:课文是这样写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幻灯片3——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孩子们读到这句话你是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这个老人太了不起了,在别人看来本该去享清福的年龄他还在荒山上植树造林。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范文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范文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人教部编版(五四)(2018)六年级下册第19课《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迹 请大家先自读课文,概括地表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读文 生:交流 师:小结 师:(引)肆虐的风沙抵挡不住老人坚定的信心,满坡的翠绿是老人恒久相守的理想。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震撼吧! (课件演示)1、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沙尘场面 (画外音)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景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课件演示)2、(改造环境) 虽然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来,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家园。这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肆虐的风沙把他们的劳动一次次毁掉,即使干旱、霜冻不时冲击他们本已贫困的生活,但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绿意无限眷恋,使他们义无反顾,终于,一片绿波荡漾、松涛阵阵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出现在世人眼前。 师:同学们,看了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如此恶劣的地方会变为绿洲,太不可思议了 生:老师,我觉得太神奇了! (三)品析重点词句,解读奇迹 师:是啊!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亲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这个奇迹是什么呢?(读文用——画出来) 生:(读、画、说)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看这片绿绿的青山(出示课件)你想说什么? 滋养我们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 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 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模板5篇2021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模板5篇2021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范文一#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述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并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终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我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我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我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仅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可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明白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可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范文二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那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貌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116学时)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对后续专业及工程应用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作为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培养获得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为学生所学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深化和今后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一般在五年制高职三年级第一、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研究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对学生选课的建议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各教学章节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着重理论知识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可能、可行性研究,强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气体、溶液、相平衡、电化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理解化学现象与电现象的联系及与热力学的关系,基本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3、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初步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反应速率理论和催化作用的特征,初步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 4、初步掌握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运用热力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先行课内容的理解; 2、了解物化的最新成就,培养学生运用物化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实验现象,能正确操作并读取数据、检查判断,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素质教学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内容:物理化学的内容和任务、形成、发展和前景、研究方法,怎样学习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二)气体 教学内容: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真实气体方程。 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分压、分体积概念在计算中的应用。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体系与环境、状态、过程与状态函数等基本概念,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重点: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状态函数(S)和吉氏函数(G),熵变和吉氏函数差,熵判据和吉氏函数判据。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020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019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人教版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

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11,《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资料和音乐) 出示资料: 西的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每年春季我们都会在电视中看到北京等地都会受到强烈的沙尘 暴影响,满天都是灰蒙蒙的,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外出不得不带着口罩、围 着沙巾,还有甚的竟给头上戴着塑料袋。曾有人说,如果人们还不重视治理环境,不久的将来,我们首都北京将会成为一片沙海,也成为沙漠。多可怕啊,到那时候,我们的居住密度会更大,人类的灾难会更大。那怎样才能阻止可怕的局面发生呢?唯有植树造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青山不老,一起去认识为改变环境,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 奇迹的81岁高龄的老人。 板书: 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a、认读生字词语。 参天土炕肆虐盘踞三番五次恭敬劲挺淤泥拐杖荡漾 b、指名读文 c、通过读文,你了解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81岁的老人,从六十五岁开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创造 了一个绿洲奇迹的故事。 2、自读“阅读提示”,思考: (1)找出让你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岁数大了的句子。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 (2)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画出相关句子。 (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3、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部编版六上第19课青山不老创新教案

《青山不老》创新教案 课前: 同学们,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前段时间,全国举行评选活动,这些人之中,有共产党战士雷锋,有“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全国人民的楷模!让我们心怀感动,走进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出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一、导入——发现一道风景 在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中,一大批英雄劳模们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获得一致公认。而出乎意料之外,一位晋西北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这个手端一杆旱烟锅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他是这样描述的: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梁衡(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山野老农,走进这座不老的青山。(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有感触的地方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做上记号。 2.每一个荣获“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呢?能用一个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吗?这是老师昨天布置的预习题:(出示感动中国推荐表)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 【入选理由】文中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3.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来,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一个要求,发言的同学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自己的观点。 4.交流预设:绿化、种树、环保、奇迹、奉献(学生上台板书) 5.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你们精彩的发言既道出了心中的感动,更谈出了自己感动之后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照板书小结)的确,这位山野老农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6.昨天预习的时候,老师还布置大家思考:我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展示学生的预习单)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的,也有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的,也有询问这位老人具体情况的,老师梳理了一下,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1)孤立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和能量交换者。 (2)封闭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者。 (3)敞开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系统的性质 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它的可观测的宏观性质来描述。这些性质称为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1)广度性质(或容量性质)其数值与系统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整个体系的广度性质是系统中各部分这种性质的总和。如体积,质量,热力学能等。 (2)强度性质其数值决定于体系自身的特性,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度等。

最新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精品)

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A案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N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执教人:钟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课件出示“老”字。 师:这个字你们都认识吗?这个“老”字就像一个驼背人,头上稀疏的头发垂下来,手持拐杖而行。 (课件出示)《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老---“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师:这里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师:关于“老”的成语,这里我们有两句,咱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师:这两个成语都说明了年纪虽老,但是志气却更旺盛,干劲更足。 师:这正如我们今天要认识这位梁衡笔下的的老人,他虽然81岁了,但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这是梁衡在“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提名中推荐词(课件示)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青山老人”,板书课题:揭题读题。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青山不老”这个成语是有出处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是什么得以永存的? 2、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3)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用波浪线划下来。 3、交流“老人的确老了”----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