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

中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自觉行为。当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教学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展望未来教育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势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教育技术是什么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从1963年到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多次定义。而我国的学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对教育技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针对新兴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媒体—工具论: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教育技术发展的早期,认为教育技术是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和工具。代表媒体—工具论的典型定义如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70年定义和Lumsdaine.A.A的1964年定义。

2)手段—方法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总和,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手段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定义如AECT1972年定义、尹俊华等的1996年定义和南国农的1997年定义。

3)理论—实践论:这种观点是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教育技术协会1994年定义的提出而逐渐为人们接受和认可的。理论—实践论认为教育技术由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关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虽然关于教育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描述,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分析得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技能。

二、教育技术的发展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这一定义明确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特征是定位于一门学科,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产生——从某种义上讲,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即“教育技术始于原始社会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但教育技术的真正产生,应该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跨美纽斯(1952----1967)提出“直观教学”以后,以即现代教育媒体开始出现以后。由此可见,从操作意义上讲,媒体的出现是教育技术产生的导火索,同时每一种媒体的出现,必然给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

按照教学媒体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称为“直观教育技术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强调“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注重图片、模型、书本、黑板、粉笔等媒体的结合,确立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称为“媒体技术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工业实用技术成果,如幻灯、照相、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引入了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视觉教育和播音教育发展为视听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任务分析、行为分析、标注参照测验、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系统方法被引入教育领域,视听教育的范畴被突破,视听教育也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教育技术,因而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成为“系统技术阶段”。在这一阶段,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学”诞生,并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思想。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称为“信息技术阶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正步入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技术的综合化和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子视音频

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这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为一体,使得教育技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由以上两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学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技术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学媒体技术的发展史。但是在某些时期,教学媒体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这主要是由于每一种新的媒体产生并用于教育领域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应地,专门以教学媒体、媒传教学法和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也要滞后一段时期。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具体可归纳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三大趋势。

1.多媒体化

多媒体一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集成技术,可扩展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一般称之为多媒体技术。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指将两种或多种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整体系统,一般称之为多媒体系统。系统中的各种媒体互为补充,协同作用,使系统整体功能要比各个媒体功能的总和更为强大和丰富有效。

教育媒体的多媒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优化组合形成的多媒体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使得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头锐不可当,从而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而从媒体的发展过程和存在规律来看,任何一种媒体都以原形存在或技术升级存或嬗变存在这三种形式存在,新旧媒体之间并无绝对的可替代型,并各种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不能以媒体的新旧或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标准来划分,旧媒体并不一定会因新媒体的出现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所以,各种媒新兴媒体和一些旧有媒体相互交融,共同存在,并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也是教育技术多媒体化趋势的一个方面。

2.网络化

教育技术的网络化趋势也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国际互联网(Iternet)应用的急剧发展和卫星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

Internet 作为一种远程广域通讯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已经引起了教育技术的重大变革,并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Internet 的不受时空限制、同步或异步的传输模式、双向交互、信息量大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也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从20世纪70年代,卫星电视进入教学领域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鉴于我国目前现有带宽网络CATV在大中城市中有日益庞大的用户群,加上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也日益伸向千家万户,因而就有人提出了网络大学的构想。这一计划以CATV和PSTN为基础,以智能网络应用平台(INAP)和多媒体应用平台(MMAP)组成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3CAP,即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 Application Platfrom)为核心,以现有大学为依托,构筑起具有一定交互能力的适合于远距离教学的网络大学。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观念与形式的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建立网络教育系统已成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的电化教育技术强调了视听媒体的选择和设计,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之相关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工作者从传统的教育设备使用者的身份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策划,使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传统的知识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虽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习者需要领会,在大脑中努力拼凑,重现客观存在,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即使采用录音机、录象机、幻灯机等电化教育手段,由于其交互性不强,学习者只能被动接收或有限地控制信息资源,使学习者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学习主动性不强。多媒体网络技术则是教育工作者以交互的方式,将图形、图象、文本、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技术,经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之后,以单一或集成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它强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计算机具有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主要特点,因此现代教

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远远超过传统意义的广播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视听形象化手段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图、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它形象、生动、直观,优化了教育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了我国教育机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

多媒体技术首先是从单台计算机机开始的,而单机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必须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即多媒体网络系统,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单机多媒体系统的功能,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联机达到了设备共享、人力共享、信息共享,顺应了21世纪信息时代对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跨越了对知识的单纯传递,着眼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且为人们提供了终身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满足了信息时代对高智能人材的需要。

目前世界先进国家正在积极探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要使12岁的儿童都能上网,18岁的人都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年后接受继续教育;最近,英国政府也在“信息政策”中提出,在2002年,所有小学、中学、图书馆、学院和大学全部接入全国的学习网;日本、法国也大体提出在2000年左右做到一个小学生一部计算机,并连接到网.......可以看出,多媒体网络教育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在当今信息时代,全球在走向高度一体化的同时,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的改革。我国政府也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教育部拟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提出“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于1998年10月在陆军参谋学院召开的“全国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现场会”上指出: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内容、方法、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占领“制高点”。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教育部制定统一规划,分三步逐步推进我国信息化教育。第一步是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运用;第二步是组织上网,利用网上资料;第三步是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料,不断满足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

综上所述,多媒体网络系统,以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在教育中得到迅速开发和应用,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以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和多媒体教学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关于“E-Learning”一词的翻译,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译法: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目前E-Learning不仅仅是指网络化学习,而是指“数字化学习”。由于“电子化学习”的概念过于广泛,所以多数人认为把“E-Learning”翻译为“数字化学习”是比较适当的。因此,E-learning的概念可以表述为:

“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摘要:本文重点回顾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30年的辉煌成就,讨论了当前国内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历史回顾;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some glorious achievements which our educa tional technology have achieved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 discusses the curren t status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nd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do mestic 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analysises the prospects of educational tech n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view; status; developme nt 引言 我国教育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教育技术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高度概括提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我国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提出结合我国国情创建符合我们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大家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取得了共识: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我国自己的特色,也有它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回顾总结

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2011年05月 浅析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文/卢婷 摘 要: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两翼,两者均以技术为手段。远程教育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而教育技术又把远程教育作为自己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为远程教育提供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保障;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也必将促进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两者呈现出双向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远程教育;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238-01 引言: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年轻的、交叉性学科,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还缺少完整的学科体系、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实践领域。但是,教育技术学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全新的研究内容和实践领域,如多媒体与网络教育、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以及远程教育和企业培训等。尤其是远程教育,其作为教育技术的一个实践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因此,如果广大技术教育研究者们能在这个领域进行积极开拓和探索,必将极大促进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当前,人们对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和混乱,本文以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概念分析为切入点,分别对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应用领域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厘清两者间关系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教育技术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所谓教育技术,从广义上讲,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技术和无形的技术。西方教育技术学者认为:“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这一定义现在为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这里的“教学技术”可以等同于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是研究教育技术的学科,是教育科学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 (二)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因此通常把美国教育领域内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先后经历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其中个别化教学方法、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方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到70年代中期,教育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学科——教育技术学。之后随着以媒体为物化产品的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阶段。短短几十年时间,教育技术已经从一项实验、一项运动发展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和行业。 二、关于远程教育 (一)远程教育的内涵。目前,爱尔兰学者Keegan对远程教育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他认为远程教育是具有以下特征的教育形态:教师和学生分离;教育组织的影响;应用技术媒体;双向通信机制;可能有面授交流的机会;教育的工业化形态。我国学者丁兴富结合中国的实际给出了远程教育的五项描述性定义: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有组织的系统工程;自学为主、助学为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 (二)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19世纪中叶的英国,一种通过通信的方式来完成部分教学的过程被认为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端。1892年美国的大学正式出现“远程教育”这一术语,该年因此成为世界公认的远程教育诞生年。其后又经历了三个阶段:函授教育阶段,以印刷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源、以邮政传递为主要通信手段,主要代表是独立设置的函授学校和传统大学开展的函授教育、函授教育;多媒体教学阶段,主要代表是各国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及其他独立设置的自治的远程教学大学;电子远程教学阶段,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主要代表有传统高校新设立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主要技术手段的远程教育机构、进行电子信息通信技术革新后的已有远程教学院校和虚拟大学等。 三、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远程教育被看作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实践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远程教育将独立成为一门远程教育学,它和教育技术学同属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我们认为,无论远程教育是否会从教育技术中分离出去,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关系都应是共融共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因为: (一)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都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汲取其他相关学科的营养的基础上发展壮大。 从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在沿着各自路线发展的同时,技术都是二者发展的主要基础和保障。新技术的出现和新媒体的应用,给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都带来了新的质的飞跃。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都离不开技术,都需要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把新的技术应用到教育。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将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这些技术应用到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中,也必将带动它们的进步甚至飞跃。 (二)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共生共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都是研究教育的,只是研究的角度和层面不同:远程教育学是把远程教育这一社会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作为研究客体,探讨这类新型的教育形态的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而教育技术是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各级各类的教育,既包括传统教育,当然也包括远程教育。另外,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都需要把新的技术应用到教育中,以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益。这使两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远程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这两个功能进行设计、开发和应用,这离不开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的指导与运用;而教育技术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又体现了远程教育思想。远程教育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思想、理论、方法、模式的运用,是解决目前存在的远程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总之,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有如双翼,只有理清两者相互关系,协调双方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者简介:卢婷(1988.09.24— ),女,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蒋家付.当代电化教学模式比较研究.电化教育研究.1999第1期. [2]赵建华.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及教学应用研究.外语电化教学.1997年第4期. [3]大卫?史密斯著.《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科教纵横 238 2011.05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什么是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概况和特点? 答:(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概况是: ①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从技术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实际上,这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它们分别代表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这两个并行的发展方向此起彼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融合起来构成了教育技术学。 ②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不论技术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它都包含物化技术和观念技术两方面内容。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别简称为传统教育技术、视听媒

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技术。 (2)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下: ①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的运用。 ②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初期只重视硬件的使用,后来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视听媒体物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观念形态的技术也取得辉煌的成绩,教育技术中的“过程论”的观点逐渐形成。这阶段的教育技术的领域既包括媒体又包括系统方法。 ③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对人的作用。与第二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教育技术有以下重要特点:a.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b.教育技术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除了传统的教学设计外,还要考虑基于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c.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方面有愈来愈强烈地应用需求。 2.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答: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也最大,其他国家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为借鉴。我国教育技术起步比较晚,且源于欧美的视听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积极吸取有益的理论成果。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 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院黄荣怀曾兰芳余冠仕 摘要: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目前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软硬件建设不能同步、重效应轻效果、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支持教育技术的青金欠充足、照搬国外理论和经验等,并提出了与教育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文章最后预测T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庄谊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更全面审视和研究计算机教育应用,更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培训学习活动学习支持 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已成为人们住目的焦点。那么,教育枝术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如何把握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已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这值得我们欣喜。但我国的教育技术丁作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如果不重视,不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产生不良影响: 1.几个误区 (1)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这是一个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十的老问题.往往是重硬件,轻软什。70年代末日。年代初,我国出现过一哄而上搞电视课堂搬家的现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兴起,教育信息化成为世人瞩目69焦点。据2000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各类计算机没备242万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5700所。至此,硬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软件建设还是没有跟上硬件建设的步伐,·软件匮乏”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软件建设的路子。 (2)重效应轻效果。这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学习技术,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其二,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时,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而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其三,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获得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机会。 (3)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教育拄术的研究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理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各有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协力合作,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将会促进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快发展。近几年,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像"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密切结合的成功范例。 2.几个问题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 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 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 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 《电化教育基础》 《电化教育学》 《教育传播学》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孝为先,以文相授”的层面。如今,人们更关注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人才结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半城镇化”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乾坤纵横科技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院系:班级:姓名:学号: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技术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它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它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来整体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清楚,何谓教育技术?美国是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较快的国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从1963年到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多次定义。而我国的学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对教育技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针对新兴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媒体—工具论: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教育技术发展的早期,认为教育技术是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和工具。代表媒体—工具论的典型定义如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70年定义和Lumsdaine.A.A的1964年定义。 2)手段—方法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总和,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手段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定义如AECT1972年定义、尹俊华等的1996年定义和南国农的1997年定义。 3)理论—实践论:这种观点是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教育技术协会1994年定义的提出而逐渐为人们接受和认可的。理论—实践论认为教育技术由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关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虽然关于教育技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描述,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分析得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技能。 如今,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出口.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可是,教育枝术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如何把握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已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乐观的看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成就,但是,我国的教育技术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如果不重视起来,及时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产生不良影响,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目前我国的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曹梅,张增荣,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新起步(1978—1984 年)、快速发展(1985—1998 年)和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在史料分析基础上归纳阐述了各个阶段组织机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的30 年概貌。 关键词: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管理 一、引言 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框架之下,组织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1)作为外在实体的组织机构的发展;(2)组织机构运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管理体制的发展。因此,关于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及其管理发展的史论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共产生两篇研究型文章。本文为第一篇,从组织结构的发展切入,另有一篇从管理体制的沿革切入,共同描绘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30 年历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

史规律,从而帮助探寻更贴近教育信息化需求的机构改革及其管理发展的方向,推动电化教育组织管理的顺利改革,使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 国内阿伦娜、李龙等研究者在整理1920—2008年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大事记时,沿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轨迹把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978 年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音像技术为主,后一阶段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从媒体技术角度划分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阶段也许是合理的,但是就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过程而言,因其属于管理的发展范畴,因此更多会跟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轨迹相吻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伟涛在进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述评”时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划分为恢复稳定(1978—1984 年)、重点突破(1985—2000 年)和全面深化(2001 年至今)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这种阶段划分更适用于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其发展的历程回顾。因此,我们着力围绕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管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沿着时间的纵向维度,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学发展史 一、 教育技术学的定义 虽然从技术的定义出发,人们未必就能正确的推导出教育技术的定义, 但是仍有必要讨 论它的定义。因为教育技术的上位概念的技术, 而不是教育。所以下面有两个关于教育 技术的94定义和05定义。 AECT 在1994年给教育技术下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 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原文是:In structio nal Techn 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 development 、 utilization 、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 ning. 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 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原文是:Educatio nal Tech no 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ee by creating 、 using 、 and man agi ng appropriate tech no 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二、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 剪断脐带,教育技术学的本体(教 育的技术原理)完全显现 (一) 从整体上看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据有关资料显示, 从整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种是以塞 特勒为主的,他认为在文明之时,教育技术就出现了;另一种是我国国内常见的说法, 即教 育技术开始于美国的视觉教育。 (二) 从国内外来看 1、国外教育技术学发展简史 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一一 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一一视 研究,关注教育教学系统设 计方法的研究 教学手段 多元化 试图超越媒体,在系统论 教育技术在形成中,媒体技 思想指引下, 关注教学系 术似乎成了教育技术的脐带 教育技术 统各要素的协调 的历史起 点 7 应用引发了对教育媒体的狂热 教育技术在孕育中,尚未形成 新兴媒体技 术的飞速发 学习心理学 的相对成熟 媒体技术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的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马启龙)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启龙maqilong2004@https://www.doczj.com/doc/782851700.html,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技术系甘肃甘南 747000 【摘要】近几年,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但由于本专业学科背景复杂,使得许多院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之间出现很大差异,作者在对25所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所在院系、学位授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即: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多数设置在其他专业院系之下,独立建系的较少;AECT94教育技术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多仍局限于教育系统内;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比例不协调,选修课比例太小,技术类课程比例较大。根据上述现状作者预测了教育技术专业的三个发展趋势,即:专业方向将更加明确;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企业教育培训领域将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现状;发展趋势 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该专业越办越热。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育技术学确立为教育学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截止2002年,我国有10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近3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全国又有30多所院校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热”发展之下,对其专业培养目标、学位授予、课程体系等进行“冷”思考,无疑对今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摘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教育一方面为 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着大批的后备军,另一方面提高了科学技术群体的素质;同时,教育具有的经济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科学功能、培养人才的功能及社会智囊功能,正是科学技术发达的根基所在。 加强综合国力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特别是处在主导地位的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任务的高等教育。 关键字:教育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影响 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各国都力争保持科学技术上的优先性,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也日益得到认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其它各方面的进步起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地、全面地研究,理清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二、高等教育为科技发展培养了后备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密切相关。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包括科学家队伍的总体研究能力、综合性实验技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网络系统的效率、科学劳动结构的优化程度以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其中科学家队伍的总体研究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反应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要想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和培养一支年龄和结构、规模庞大的高质量的科学家队伍,就必须以教育为基础,只有通过发展教育才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后备力量。 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科技人才的智力、知识、技能、科学方法以及思想品德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教育、学习、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后备军的培养,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凡是教育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出现的人才也就多,科学技术也就越发达。 三、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高校科技工作者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这些特点为大学发挥推动科技发展作用提供了可能:一是学科综合齐全。大多是高校纹理工农医学科兼而有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互相交叉渗透,容易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成果。二是学术氛围宽松。高校学术氛围浓厚,文化氛围自由,科研的任务性交较弱,

教育技术的发展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 中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自觉行为。当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教学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展望未来教育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势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教育技术是什么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从1963年到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多次定义。而我国的学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对教育技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针对新兴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媒体—工具论: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教育技术发展的早期,认为教育技术是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和工具。代表媒体—工具论的典型定义如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70年定义和Lumsdaine.A.A的1964年定义。 2)手段—方法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总和,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手段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定义如AECT1972年定义、尹俊华等的1996年定义和南国农的1997年定义。 3)理论—实践论:这种观点是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教育技术协会1994年定义的提出而逐渐为人们接受和认可的。理论—实践论认为教育技术由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关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虽然关于教育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描述,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分析得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技能。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摘要】进入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标志的教育技术,推动了教育教学史上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纵观教育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本文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总结回顾。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技术”一直被称为“电化教育”。90年代末,随着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从研究学者到政府官员均认为“电化教育”这一名称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不利于国际交流和学科发展。1998年高等教育教学专业名录将“电化教育学”改名为“教育技术学”,2002年将“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至此,“教育技术”这一名称在我国正式启用。为促进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采取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1 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1949年11月文化部科技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领导全国教育技术工作。后来,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1958年前后,中国掀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电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我国教育技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战略目标。同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会上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必须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范围,这次会议全面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程。2001年11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校园网建设的基本原则、设计和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及领导机制。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行动指南,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使用以及建立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等,全面提高中小学基础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这一标准的对象涵盖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技术人员三大类。对每一类人员的标准都分为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及社会责任等指标。2012年9月5日,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上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2 硬件建设 据有关部门于2000年底对29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拥有各种类型计算机的数量为204.9万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有4600所。这一数字对于630,890所中小学,2亿多在校生来讲,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我国计算机普及率远低于国际水平。新世纪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短短5年的时间,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到①2006年底的统计,全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数量超过了900万台,是2000年的4倍,2003年的2.5倍(当时还包括很普通的286的老的机器)。目前已建成了中小学校园网5万多个,是2000年的11倍。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中小学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