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作者:————————————————————————————————日期:

1.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

专业代码080204 专业名称汽车服务工程修业年限四年学位授予门类工学

学校举办本科教育的年份2005年

现有本科专业

(个)

21

学校招生面向

面向全国招生

主要面向湖北本校已设的相

近本、专科专

业及开设年份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2007)

专科:机电一体化(2006)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2007)

拟首次招生时间及招生数2012年9月

120人

五年内计划

发展规模

在校全日制学生

480人

师范专业标识

(师范S、兼有J)

所在院系名称机电工程系

校学术委员会

意见

(主任签字)

年月日学校审批

意见

(盖章)

年月日

本地区(部门)专业

设置评议委员会意

见(主任签字)

年月日主管部门

审核意见

(盖章)

年月日

注:专业代码按教育部公布的填写,新的目录外专业请填写建议代码。

2.学校基本情况表

学校名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校地址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汉施路1号邮政编码430415 校园网址

学校办学基本类型□部委院校□地方院校□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

在校本科生总数7877 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112

已有专业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专任教师总数(人)906

专任教师中副教

授及以上职称教

师所占比例

30%

学校简介和

历史沿革(300字以内)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校为公、办学为民、依法治校、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培养面向基层,服务生物产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校园占地面积1762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904万元,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139.6万册,在校师生近2万人。目前有已经设置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中药学、园林、园艺、环境工程、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社会体育、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艺术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材料化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财务管理等21个本科专业以及34专科专业。构建了以工学为主,教育学、文学、理学、农学、管理学等

多学科专业优势互补、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教学

管理规范,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和学风。近几

年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高。学校组

建以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外影响逐步

扩大,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注: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学校年本科招生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

3.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应包括申请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专业筹建情况、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预测情况的方面的内容)

为满足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我校的专业设置调整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尽快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和《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结合我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状况、学科建设的特点,我们经过认真准备,在充分调查研究及论证的前提下,特申请增设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

一、我校增设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必要性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先进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消耗、敏捷及无污染生产的前沿制造技术。当今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制造技术向着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制造技术向高精度方向发展;综合考虑社会、环境要求及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技术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核心技术是数字化制造技术。我国机电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机电工业的发展会不断加快,国家对机电工业的支持也会不断加强。同时,机电工业的发展,也使社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为适应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机械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机械电子设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关键在于生产工具设备的根本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学科的技

术交叉融合,各类机电设备向机械与计算机数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全自动或半自动的生产线,因而也产生了对不同类型机电类人才的需求。

当前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机械电子设备是各类工业企业的基础,从机械、化工到轻纺、食品工业等,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机电设备,也就无一例外地需要大量机械电子工程类技术人才。

我国机电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市场上缺口很大。随着我省经济重点向制造业转型步伐的加快,我省工业特别是机电和装备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新增设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将立足于华中,辐射全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专业筹建情况

我校组织专家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进行了多次论证,近年来,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方面作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加大了经费投入,改善了实验设备,并加强了教学管理,为该专业的申报打下良好的基础。

1.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有较明显的提高。学科专业现已覆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共21个本科专业和34个专科专业,其中机械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科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这为我校开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2.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结构基本合理

本专业的教学组织单位是机电工程系,多年来我系始终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放在首位。通过公开招聘、在职攻读研究生等方式增强了教

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力量较强,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机电工程系现有28名专兼职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6人,完全能够胜任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任务。

3.实验教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充足

我校现有数控及普通加工实训实验室5间,电工电子实验室2间,机械模型和机械零件及结构实验室2间,制图室3间、CAD制图室2间,模拟电路实验室1间,微机原理实验室2间,在此基础上,计划在半年内新建材料实验室2间,家电维修实验室3间,1年内新建汽车技术服务与维修实验室3间。

我校图书馆现有图书139.6万册,建有先进的电化教学中心,校园网络已与国际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联网,计算机中心可供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训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电化教育设施较为齐全,可满足师生查阅资料,拓宽知识,获取新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

4.加强了实习基地的建设

目前已与阿海珐输配电集团公司、湖北三环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武汉工程机械厂、东风汽车公司襄樊生产基地、湖北生物制品研究所、随州汽车配件厂、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达成基地协作关系,每学期有2位教师住基地二个月,进行调研和从事专业工作,进行基地建设。此外,我们与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机电企业加强了联系和合作,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三、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规划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突出“机电”有机结合的特色,面向机械自动化、数控机床、设备维修与管理等领域,培养具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

与专业技能,应用机械、电子、传感、测试和计算机技术,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制拟定为四年制本科,每年招生120人,生源在高考的基础上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中选录。该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生活管理由我校机电工程系负责。

四、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预测

保持专业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必然趋势。我校作为一所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走特色化专业发展道路。作为一般本科院校,需要通过专业交叉整合,构建新专业,形成专业上的比较优势,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应用实践为主的机电专业,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利用假期进行各种实习实践,或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使工程科学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更加协调,改变过去以工程科学为主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校在制定专业发展方向时,拟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自主选择专业发展方向。

我校服务范围的定位坚持立足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原则。我校作为一般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发展中注意分析本地方的人才市场需求,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原则,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湖北省武汉市在近年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建立了大量机电产品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机电专业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在发挥专业特色的同时,应加强与武汉市相关企业的联系,及时根据企业要求调整我们的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基于精英化教育时期教育质量标准下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质量观。用这种质量观来“量身订做”大众化教育时期的一般本科院校专

业学生教育质量,不能充分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例如,一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甚至“书呆子”型人才是难以适应基层应用型人才岗位的)。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服务的主体是基层单位,其主流“产品”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我校坚持科学的质量观,根据基层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定义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这也是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动态教育质量观的反映和要求。

在人才需求方面,据武汉市人才市场近期5个月人才供需数据显示:生产制造类人才一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1月到5月人才供需比例分别是1:3、1:6.5、1:9.08、1:6.07和1:7.1。仅5个月时间,在人才网上登记的企业对生产制造类人才总需求数达6123个。武汉地区的经济开发区现已有100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预计到2012年对机电制造类人才需求的缺口达到8万人以上,特别集中在中高层次人才和熟练机电技工这些人员身上。

总之,增设机械电子本科专业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机电人才的需求;是适应我校办学规模扩大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提高办学水平,利用教学资源,挖掘办学潜力的需求。我校拥有多年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完善的办学思路,良好的办学条件,已经具备了增设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基本条件。

附: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一项根本性建设。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增强我校办学实力,加快发展步伐及实现总体办学目标,为科学合理地确定我校专业结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和突出专业建设在教学基本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分析——主要优势。

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和发展工作,并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规划之中。与此同时,我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不失时机的做好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加快了专业建设步伐并适时调整专科专业的布局。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1、本科专业多学科结构初步形成。学校通过多年较为系统的专业建设,现有21个本科专业,涉及教、文、理、工、农、医、管7大学科门类,为学校实施本科教育为主,进一步发展为多科性大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见表1)。

2、专科专业多,大类结构优势比较明显。现有34个专科专业,涉及13个专业大类,既为地方经济、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做出了贡献,又为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见表2)

3、形成了以生命科学为优势,资源共享、专业共生、优势互补的专业群。21个本科专业中与生命科学直接相关的专业有9个。

4、以生物类为特色的专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实力较强、基础较好。既有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又有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还办有培养拔尖人才的“钱学森实验班”,对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生物工程”被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生药学”和“微生物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学”作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立项建设。

5、实施“质量工程”,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学校实施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建设工作。已有生物工程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类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为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6个,校级精品课程23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3本,有校级“教学名师”7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近两届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分别为7.8%和12.7%。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

1、本科门类仍偏少。本科专业计有11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专业只涉及到7个门类,离多学科门类发展仍有一定距离。

2、本科专业偏少,专科专业较多。学校为本科层次,应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目前由于本科专业少于专科专业,导致本科生近40%,专科生超过60%。专科专业虽有34个,但部分文管类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减少,生源减少,导致10个专业停办,目前实际招生专业为24个。

3、本科专业发展不均衡,教学团队、学术梯队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建设在教学基本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等。

二、专业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推进专业建设,面对新形势的要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重视调整。从我校的实际出发,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拓宽专业内涵,拓宽专业方向,增加人才培养类型,扩大学校服务方向,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为把我校办成全国高水平民办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不断增设新专业。

专业建设必须处理好遵循教育规律与密切注视市场需求的关系,做到变化中求稳定,在稳定基础上求拓展。时代要求高校转换办学模式,面向社会,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围绕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扣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地开发新兴专业、夯实现有专业、创建特色专业,并结合我校办学实际,确定重点建设专业,努力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结构和错位发展的格局。根据自身实际,认真做好我校品牌专业创建工作,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

(三)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专业建设反映了我校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是衡量我校声誉度、决定我校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基础。

(四)丰富专业建设内涵,促进办出特色。

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专业内涵结构的系统支持。专业内涵结构的要素制约着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是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是办好专业,培养人才的核

心,课程设置质量和师资队伍反映了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品,根据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引进和培养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梯队合理、优势明显的师资队伍,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集中优势资源建立省、市、校级重点体系课程。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国家《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建设,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整体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学校建成以生物类工程特色、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全国高水平民办大学。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宏观性、战略性原则。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专业建设规划,着眼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外开放来研究我校专业的发展。

2. 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面向21世纪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3. 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原则。科学确定我校的办学规模和专业建设目标,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4. 坚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原则。努力使我校专业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从实际出发制订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保持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5. 坚持就业导向原则。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发展思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认可度。

6. 坚持高效性原则。要坚持专业建设的高效性,要追求资源共享,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获取较高效益;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一个专业与相近专业共享教育资源,并在成熟的已有专业基础上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生长点。

(三)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通过增设新专业适当扩大学校规模,专业设置比较齐备,专

业规划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品牌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深化。

2.新专业建设目标。到2015年,拟增设土木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造价、景观设计、网络工程、财务管理、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与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信息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金融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转基因育种技术、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等15个左右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4个左右(见表3)。

3.重点及品牌专业建设目标。学校在全面规划实施专业建设的同时,将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步伐,拟争取申报立项建设4个左右省级品牌专业(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园林、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建设6个左右的校级品牌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药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 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和拓展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一些现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进一步提升其水平。拟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3个特色专业。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加强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组织领导是确保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正确方向,实现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学校要在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遵循专业建设与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条件,组织力量加强专业结构、布局调整的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实施等工作。各专业具体建设通过采取教学单位负责制、目标责任制、专业带头人负责制、领导干部联系制等形式,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搞好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

(二)改进建设与发展策略

我校是一所升本时间不长的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为此,我们要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将生命科学类、化学类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力争做到专业建设与发展既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又能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潜能,为学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明确专业定位特色

各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找准专业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使学生具有就业竟争能力、创业能力。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科专业交叉,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学、产、研结合,企业参与育人的全过程,构建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及我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拓宽专业建设内涵。根据学校办学能力以及社会、湖北、武汉、行业的人才需求,各教学单位可灵活选择专业方向,一般在高年级开设有关专业方向选修课,加强对学生选修的指导,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五)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落实专业定位,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确保实践确保实践教学的总学时和质量理工类各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35%,人文社科类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少于总学时25%。

作好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全面规划和设计。加强实验室共享平台的建设,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实验基地组成的实践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八)加强教材建设

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的新教材。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及课程建设实际,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我校人各专业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自编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部级统编教材,对于获得此类立项的教材,在经费上给予匹配和资助。鼓励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实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重点引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主讲教师;鼓励并继续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到企业挂职锻炼、合作研究、产业开发等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增加兼职教师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任教等。

(十)加大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和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多方面、多渠道的筹措资金,确保专业建设与发展经费,尤其要确保和加大重点专业建设发展的经费投入;各教学单位要不断挖掘经济潜力,不断增强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学校计划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每年投入20万元,四年共不少于80万元加强建设;今后新开设的专业,均应拨给不低于10万元的启动经费,以保证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

(十一)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实行专业建设质量监控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实行专业建设全程质量监控。专业建设实行校、系两级管理。教务处是我校专业建设的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立项审批、宏观调控、检查评估等。教学单位组织专业建设的实施,对本系的专业建设制定计划、管理、质量保障等,确保专业建设予以落实。

新办本科专业制定合格建设实施计划,根据我省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建设,学校做好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新办本科专业达两届毕业生,应建成合格专业。

品牌特色专业要按照指标体系加强建设,一般建设周期为4年,中期进行检查,

期满进行验收,品牌、特色专业应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人才培养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组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日

附件1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11~2015年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系别2010年专

业本/专数

2011年新增

专业

2012年新增

专业

2013年新增

专业

2014年新增

专业

2015年新增

专业

新增专业合计

生物工程系2/2 本科:食品质

量与安全

1

生物技术系

1/1 转基因育种技

1

制药工程系

2/2

园林系2/3 景观设计 1 建筑系0/3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W) 2

化学与环境工程

系4/4

再生资源科学

与技术(W)

1

计算机与信息工

程系

2/4 网络工程电气信息工程 2

管理工程系2/4 财务管理物流工程与管

金融工程 3

外语系1/1 艺术系1/1 体育系

1/1

机电工程系1/2 机械电子

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

制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

(W)

金属材料工程 4

合计

本科19 2 5 2 3 3 15

专科34

4.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注:应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结构要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教学计划等内容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应用研究、机电系统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并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知识结构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3.掌握机械设计和机电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4.掌握机械加工的基础知识;

5.掌握计算机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础知识;

6.掌握电气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7.初步掌握科学实验、文件检索、情报信息、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能力结构

1.具有运用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及知识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2.具有阅读和绘制较为复杂的零件图和机械装配图能力;

3.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机械、电子等方面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5.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素质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