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常用的诉讼类型及应对策略

企业常用的诉讼类型及应对策略

企业常用的诉讼类型及应对策略
企业常用的诉讼类型及应对策略

【法律锦囊】企业常用的诉讼类型及应对策略

2015-02-03 CEO法律顾问

根据多年做企业法律顾问的经验,对企业常见诉讼的类型及应对策略进行总结归纳,供企业管理人员参考。

一、常见的诉讼的类型

1、买卖纠纷:买卖纠纷是基于合同所发生的纠纷,是一种常见的纠纷,在企业产品销售和原材料、设备采购环节都可发生,有迟延交付货物引起的,还有交付货物不合格引起的。

2、出资纠纷,即出资未达到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或者出资不实。

3、企业承包合同纠纷:企业承包经营是指全民企业承包经营,企业承包经营合同是指国有企业就

其承包向国家上缴的利润数额和应完成的技术改造任务及其他经济技术指标,为明确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及应享有的权利,由企业管理者代表企业与政府指定的部门所签订的协议。国有企业承包经营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4、企业租赁合同纠纷:企业租赁合同纠纷是指国家将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以租赁的方式交给承租

人经营管理,承租人向国家支付租金并到期返还全部企业资产的合同。主要适用于小型国有企业的经营。

5、联营合同纠纷:联营是指企业之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为追求一定

的经济目的而实行的联合经营的形式。联营包括法人型、合伙型和契约型联营三种形式。企业因联营发生纠纷是很常见的。

6、企业挂靠经营纠纷:挂靠经营是指某一企业或事业单位依附于另一企业事业或其他组织从事经

营活动。挂靠经营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现在挂靠经营不被允许。

7、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中

所产生的争议或纠纷。

8、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纠纷。

9、担保纠纷。

10、一些特殊侵权纠纷。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

1、做为原告主张权利超过诉讼时效问题: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依强制程序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法定有效期限。一般民事纠纷时效为二年。诉讼时效有中断、中止、延长的情形。

国有企业在以住的往来中形成大量的外欠款,没有及时清收,很多都超过了诉讼时效,有的即使进行了清收,但没有保全有效的能够证明诉讼时效中断的证据。到起诉时主张权利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作为被告来讲诉时效是首先考虑的抗辩理由。诉讼时效的问题导致国企的很多案件无法提起,或提起后导致败诉的结果。

2、主管部门易被追加为被告:

由于以前设立企业的行为不够规范,国有企业往往在出资不实的情况下就注册了下属企业,或企业在被歇业、注销、吊销后未尽清算义务,或者下级企业财产与开办它的企业的财产混同。在以上情况下,国企的主管部门非常容易被追加为被告,并被要求承担责任。

3、经济行为的不规范:

很多基层企业的管理很不正规,进行经济行为的时候不签订合同、没有审批、没有结算、对基础资料不存档,导致很多资料缺失,无法查清案件事实。这样的后果导致很多权力无法主张,更严重的是,别人对企业进行诉讼时,无法运用证据进行抗辩。

4、承包、挂靠、联营、经营方式选择不当:

承包、挂靠、联营、租赁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企业改革转换过程中的一种机制,这些方式的产生就在摸着石头过河,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其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可克服的法律问题或无法解决的法律问题,加之企业在运用地过程中对其责任的承担、权利义务的分配理解把握的不够,会引发很多纠纷。

5、更换法定代表人时随意毁约:

在国企领导传统观念中,有着新官不理旧帐的想法,新的一任领导上任,往往对前任的经营行为,不予认可或搁置,或推翻。对应处理的很多纠纷也不尽心尽力,抱着反正责任也不是我的观点,这样使很多本来可以不产生纠纷的交往产生了纠纷。使许多可以避免的诉讼被诉到法院,使许多可以胜诉的案子结果并不理想。

三、产生的原因

1、法制观念淡薄:

对企业而言,法制观念同样重要。依法治企、守法经营,在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必须遵守的,因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依法运作必然会四处碰壁,从合同的签订到员工的日常管理,都必须依法进行。

2、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我国经济从不规范到规范,法律也在逐渐完善,企业跨越的时间越长,所积累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会越多,注册资金不到位问题,企业资产权属不清的问题,企业的阶段性失控问题,以前的资料保管不善问题等等,都促使国企在诸多的纠纷中无法自拔。

3、管理漏洞:

很多纠纷都是管理漏洞造成的,如:财务制度不健全、委托制度不健全等导致的漏洞。

4、人员素质问题:内外串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

四、如何应对

1、正确认识、加以重视

2、认真准备

(1)了解案情

(2)确定代理人

(3)准备证据

(4)采取相应的诉讼措施

(5)与法院沟通

(6)明确诉讼目标

(7)确定诉讼方案

(8)利用一切诉讼资源

3、有关诉讼的规定

4、对判决结果正确评估、确定是否上诉、如何应诉

5、重视执行

五、如何避免诉讼的发生

1、高度重视

2、严明制度(公章制度、档案制度、授权制度)

3、对债权债务及时清理

4、对企业慎重承包、租赁

5、对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6、对没有存在必要的企业及时清算、破产

公司法中的诉讼

科龙和德勤赔偿案开股东民事赔偿诉讼先河 新公司法规定,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1%股份的股东可以要求董事会、监事会,甚至股东以自己名义直接起诉侵犯公司利益的各方。 新闻背景 ■2004年 8月,郎咸平公开质疑顾雏军。 10月,顾雏军在香港起诉郎咸平。 ■2005年 4月27日,科龙预计2004年亏损。 5月10日,科龙公告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5月11日,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称不再接受科龙的聘任。 6月24日,科龙3位独立董事宣布辞职。 7月12日,上海律师严义明向科龙电器全体股东征集提议权及投票权,“罢免”3名独立董事及董事长等3名非独立董事。 7月14日,科龙预告上半年亏损。 7月22日,有消息称证监会结束对科龙的调查,调查结果随后公布。 7月28日,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本公司262212194股法人股及红股、配股、红利等收益,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冻结。 7月29日,有消息称顾雏军等人在回顺德的路上于首都机场被警方带走。 7月30日,律师严义明透露,科龙管理层召开会议,确认顾雏军、姜源、严友松等3位高管已被警方控制,科龙决定撤销董事会办公室机构。

8月3日,中国证监会以新华社通稿的形式公布对科龙电器的调查结果。 称:自2002年以来,科龙电器法定代表人、董事长顾雏军等人在科龙电器采取了虚增收入、少计费用等多种手段虚增利润,导致科龙电器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与事实严重不符,涉嫌构成未按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所披露信息有虚假记载及有重大遗漏等多项违反《证券法》有关规定的行为。 近日,在全国近30名律师共同组成的维权律师团的高调介入下,作为科龙案最大受害者的股民索赔问题,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从投资者面对虚假陈述维权的角度,投资者既可以起诉科龙公司的顾雏军等前高管人员,也可以起诉失职的前独立董事,更可以起诉德勤公司。 全国律师维权团临时召集人宋一欣律师表示,权益受损的投资者选择德勤作为被告 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德勤显然比身陷囹圄的顾雏军更有赔付能力。德勤需要充分举证以表明自己在“科龙事件”中没有任何过错,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而该案件也将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开拓性案件,为股东民事赔偿诉讼开创先例。律师团成员薛洪增律师认为,公司的独立董事形同“花瓶”,椐新《证券法》,独立董事作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可能因其对虚假陈述负有责任而被列为证券民事赔偿的被告之一。 从法律程序上看,两位律师说,已收集到充分的证据证明科龙案件上审计机构及独董存在过错,科龙的高管、董事将面临中小股东的民事诉讼。来自佛山、深圳的10多名中小股东组成维权团即将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诉状,要求顾雏军赔偿他们的投资损失,列入的共同被告还将包括科龙股份公司、顾雏军时代的高管人员、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等。 据悉,参加维权团的中小股东数量还在增加中,目前参与维权的中小股东掌握的股票按购买时的价格合计已超100万元。 向广州中院提交诉状 记者昨日得到最新消息,中小股东们委托的深圳代理律师、广东恒通程律师事务所律师郑名伟透露,就在上月24日,证监会已为科龙公司召开行政处罚听证会,本月7日,证监会又举行了针对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听证会,郑名伟估计,证监会针对上述两单位下达行政处罚通知书的时间已为期不远,最快可于本月下达。行政处罚一旦下达,他们将即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中小股东要想向科龙事件中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必须以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和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件下达为前

企业常见的诉讼类型及应对策略

企业常见的诉讼类型及应对策略 活着的法律 根据多年做企业法律顾问的经验,对企业常见诉讼的类型及应对策略进行总结归纳,供企业管理人员参考。 一、常见的诉讼的类型 1、买卖纠纷:买卖纠纷是基于合同所发生的纠纷,是一种常见的纠纷,在企业产品销售和原材料、设备采购环节都可发生,有迟延交付货物引起的,还有交付货物不合格引起的。 2、出资纠纷,即出资未达到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或者出资不实。 3、企业承包合同纠纷:企业承包经营是指全民企业承包经营,企业承包经营合同是指国有企业就其承包向国家上缴的利润数额和应完成的技术改造任务及其他经济技术指标,为明确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及应享有的权利,由企业管理者代表企业与政府指定的部门所签订的协议。国有企业承包经营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4、企业租赁合同纠纷:企业租赁合同纠纷是指国家将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以租赁的方式交给承租人经营管理,承租人向国家支付租金并到期返还全部企业资产的合同。主要适用于小型国有企业的经营。 5、联营合同纠纷:联营是指企业之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为追求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实行的联合经营的形式。联营包括法人型、合伙型和契约型联营三种形式。企业因联营发生纠纷是很常见的。 6、企业挂靠经营纠纷:挂靠经营是指某一企业或事业单位依附于另一企业事业或其他组织从事经营活动。挂靠经营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现在挂靠经营不被允许。 7、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中所产生的争议或纠纷。 8、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纠纷。 9、担保纠纷。

10、一些特殊侵权纠纷。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 1、做为原告主张权利超过诉讼时效问题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依强制程序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法定有效期限。一般民事纠纷时效为二年。诉讼时效有中断、中止、延长的情形。 国有企业在以住的往来中形成大量的外欠款,没有及时清收,很多都超过了诉讼时效,有的即使进行了清收,但没有保全有效的能够证明诉讼时效中断的证据。到起诉时主张权利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作为被告来讲诉时效是首先考虑的抗辩理由。诉讼时效的问题导致国企的很多案件无法提起,或提起后导致败诉的结果。 2、主管部门易被追加为被告 由于以前设立企业的行为不够规范,国有企业往往在出资不实的情况下就注册了下属企业,或企业在被歇业、注销、吊销后未尽清算义务,或者下级企业财产与开办它的企业的财产混同。在以上情况下,国企的主管部门非常容易被追加为被告,并被要求承担责任。 3、经济行为的不规范 很多基层企业的管理很不正规,进行经济行为的时候不签订合同、没有审批、没有结算、对基础资料不存档,导致很多资料缺失,无法查清案件事实。这样的后果导致很多权力无法主张,更严重的是,别人对企业进行诉讼时,无法运用证据进行抗辩。 4、承包、挂靠、联营、经营方式选择不当 承包、挂靠、联营、租赁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企业改革转换过程中的一种机制,这些方式的产生就在摸着石头过河,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其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可克服的法律问题或无法解决的法律问题,加之企业在运用地过程中对其责任的承担、权利义务的分配理解把握的不够,会引发很多纠纷。 5、更换法定代表人时随意毁约

新公司法140考点归纳

张海峡新公司法140考点归纳 1、我国公司两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人格;独立财产;独立责任。 3、转投资的限制:对象仅限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且除法律规定外不能成为连带责任人 4、公司对外担保,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对内担保,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5、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给公司放权,原公司法是规定比例的) 6、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7、举债的限制: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其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总资产-负债)额的40% 8、公司经营范围的修改,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公司章程,并经公司登记机构变更登记 9、超越经营范围的活动并非当然无效。“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10、以公司股东的责任形式划分,公司可分为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11、通说认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封闭式公司,而股份有限公司则属于开放式公司。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并不向社会募集股份,因此也具有封闭性 12、以公司信用基础为标准,公司可以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以及人资兼合公司。 13、本公司和分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在工商部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章程,以自己名义开展经营活动;分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但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具有诉讼资格,另外分公司也具有独立的缔约能力。 14、在本国注册的本国公司,在外国注册的为外国公司 15、一个标准的公司名称中应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公司类型;②公司注册机关的行政级别;③公司的行业和经营特点;④商号。 16、公司章程是由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人全体共同制定。无需登记就生效。 17、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注意,公司章程对公司员工和公司债权人、债务人并不具有约束力。 18、公司资本涵义:(1)注册资本(2)发行资本(仅存于股份公司)(3)认购资本(4)实缴资本 19、公司资本三原则: (1)(非严格)资本确定原则; (2)资本维持原则; 我国《公司法》中,体现资本维持原则的规定有:有限责任公司的初始股东对现金之外的出资负担保责任;发起人不得抽逃出资;股票不得折价发行;除法定情形外,公司不得回购本公司股票;在弥补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不得向股东分配利润等。 (3)资本不变原则。非经法定程序,公司的注册资本不能任意改变。 20、公司债券的种类债券是借贷合同的格式化 21、债券发行人:可以是任意的股份或有限公司 22、公司债券的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 23、记名债券的转让由债券持有人以背书方式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但是未在公司登记债券存根薄变更登记者不得对抗公司。 24、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公司应当按照其转换方法向债券持有人换发股票,但是对转换股票与否的选择权主体是债券持有人而非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主体限定在上市的股份公司上。 25、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一年两次财务会计报告) 26、有限责任公司应当依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 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二十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公告其财务会计报告。 27、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

公司诉讼纠纷案件审理的难点及其对策

公司诉讼纠纷案件审理的难点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与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使得各类型的公司内部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各种公司违法现象常有发生,致使公司诉讼纠纷也不断的增加,并且在审判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文章主要对公司诉讼案件审理的难点展开分析,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诉讼案件;难点;对策 作为市场经济的最活跃的主体,公司的良好有序的运行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法律关系是保障公司有序运行的基础,它的基本方向主要有市场、政府监管以及劳动者和合作伙伴,这是一个公司所需要承担的基本法律法规。在公司所面临的四个基本法律方向,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在面对合作伙伴与管理层方向,法律所起到的约束往往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随着公司法的修订,公司案件的可诉性也在不断的增强。但是伴随着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这样使得公司诉讼纠纷案件的审理难度也相应的增大。利用司法公正来解决公司内部的纠纷、矛盾,实现公司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这就需要对审理过程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再到解决的方案。 一、公司诉讼纠纷审理难点 (一)案由不规范 在很多公司诉讼案件中,很多案件的案由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在股东权益的案件中,涉及到股东权利不能够进行明确的说明,简单的将股东知情权以及股份收购请求权作为股东权益纠纷,将股权确认纠纷定位股权纠纷,同时将公司股东损害公司利益纠纷称为公司权益纠纷等。案由是对案件的一个综合性的评定,如果在案由定性出现不规范性,甚至是错误时,那就会对司法的公正与严肃性产生影响。在新的修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案由规定已经开始细化和完善,使得对案件的性质有了更加明确界定。 (二)案件管辖引发的冲突 公司诉讼案件中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同时案件中涉及到的主体很多,甚至在很多案件中都没有清晰的财产标,这就容易引发多个法院管辖冲突。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出现滥用管辖权异议,以及有些案件已经明确了法院的管辖权,但是被告人为了拖延诉讼时间,对管辖权还是提出异议,甚至出现反复性的上诉管辖权异议,这样就严重的影响案件的审理进度,阻碍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甚至浪费司法资源,给纠纷的处理化解造成障碍。 (三)诉讼主体间纠纷难调节 公司诉讼案所涉及到的主体较多,同时涉及的利益纠纷复杂,各法律关系之

公司诉讼种类大全

公司诉讼种类大全 一、法定的公司法律诉讼案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第二十二条第241-262款规定,与公司有关的纠纷案由具体为: (1)股东确认纠纷(241); (2)股东名册变更纠纷(242); (3)股东出资纠纷(243); (4)公司章程或章程条款撤销纠纷(244); (5)公司盈余分配纠纷(245); (6)股东知情权纠纷(246);股份收购请求权纠纷(247); (7)股权转让纠纷(248); (8)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效力纠纷(249):(1)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效力确认纠纷;(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销纠纷; (9)发起人责任纠纷(250); (10)股东滥用股东权利赔偿纠纷(251); (11)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偿纠纷(252); (12)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赔偿纠纷(253); (13)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254); (14)清算组成员责任纠纷(255); (15)公司合并纠纷(256);

(16)公司分立纠纷(257); (17)公司减资纠纷(258); (18)公司增资纠纷(259); (19)公司解散纠纷(260); (20)公司清算纠纷(261); (21)上市公司收购纠纷(262)。 二、各案由详情 2.1、股权确认纠纷 定义:股权确认纠纷,是指股东与股东之间或者股东与公司之间就股权是否存在或者持有比例多少发生争议而引起的纠纷。 2.1.1、股权确认纠纷,包括:交付出资证明书或者股票、股东出资瑕疵、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股权确认、共有股权确权和侵权或者分割之诉、股东与股东之间因股权转让发生的股权确认、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股权确认。 2.1.1.1股东请求公司交付出资证明书或者股票之诉 股东签署公司章程、认缴出资,公司成立后即成为股东。实践中,公司拒绝或怠于交付出资证明书或者股票时,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给付之诉。 中华人民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七十四条、一百三十条、一百三十一条、一百四十条、一百四十一条。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 2.1.1.2.股东出资瑕疵的股权确认 股东出资瑕疵并不影响股东资格的取得。但是,应当对其股权的行使进行限制,即股东仅在其实缴出资的围行使有限股权。

公司股东发起诉讼的最全诉讼指引(附50个重大问题)

公司股东发起诉讼的最全诉讼指引(附50个重大问题) 股东诉讼指引 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好地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便利股东诉讼,减少当事人诉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院审判实践,制定本指引。 一、主要诉讼类型 (一)本指引所指股东诉讼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诉讼: 1. 股东资格确认纠纷; 2. 股东名册记载纠纷; 3. 请求变更公司登记纠纷; 4. 股东出资纠纷; 5. 新增资本认购纠纷; 6. 股东知情权纠纷; 7. 请求公司收购股份纠纷; 8. 股权转让纠纷; 9. 公司决议纠纷(包括公司决议效力确认纠纷、公司决议撤销纠纷); 10. 公司设立纠纷; 11. 发起人责任纠纷; 12. 公司盈余分配纠纷; 13. 损害股东利益责任纠纷; 14. 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 15. 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纠纷; 16. 公司解散纠纷; 17. 申请公司清算以及清算责任纠纷; (二)《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与公司有关纠纷中的其他案由。 二、股东诉讼案件的管辖 (一)

地域管辖 1. 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申请公司清算等纠纷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公司住所地是指公司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公司办事机构不明确的,由其注册地人民法院管辖。 2. 其余股东诉讼案件,应以民事诉讼法关于地域管辖中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为一般原则,并结合民事诉讼法的其他规定综合考虑确定管辖法院。 3. 因合同引起的纠纷,如果合同中约定了管辖法院且该约定有效的,由约定法院管辖。 (二) 级别管辖 1. 2019年12月31日之前申请的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应当按照公司登记机关的级别予以确定;2019年12月31日之后全市区、县级以上(含本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公司的公司强制清算案件由重庆破产法庭集中管辖。 2. 具有给付之诉性质的股东诉讼案件,一般按照诉讼争议标的额确定级别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本院管辖当事人住所地均在重庆市的诉讼标的额3000万元以上(包含本数)50亿以下(不包含本数)的一审案件、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不在重庆市的诉讼标的额2000万元以上(包含本数)50亿以下(不包含本数)的一审案件,以及对本院辖区基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二审案件。 3. 股东名册记载纠纷、请求变更公司登记纠纷、股东知情权纠纷诉讼,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其他非给付之诉性质的股东诉讼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一般规定确定管辖法院。 (三) 仲裁管辖 争议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书面仲裁协议,股东就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事项提起股东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股东诉讼的诉讼主体 原则上,股东诉讼应根据双方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当事人。

公司诉讼的类型

#公司治理#〖公司诉讼的类型〗 一、股东对公司提起的诉讼 1、股权确权诉讼 (1)要求确认股东资格诉讼; (2)要求公司向其签发出资证明或股票的诉讼; (3)股东要求公司将其记载在在股东名册的诉讼; (4)隐名股东请求确认基股东资格诉讼; 2、股东权行使诉讼 (5)股东知情权诉讼; (6)股东表决权诉讼 (7)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诉讼; (8)公司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诉讼; (9)股东要求召开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诉讼; (10)股东或者董事、监事请求确认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无效的诉讼;(11)股东或者监事请求撤销公司决议的诉讼; (11)异议股东的股份收购请求权诉讼; 3、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或撤销的诉讼 (12)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的诉讼; (13)股东请求撤销公司设立的诉讼; 4、与公司解散相关的诉讼 (14)股东请求强制解散公司的诉讼;

(15)股东或债权人要求法院指令成立清算组的诉; (16)债权人请求公司清算义务人承担违反清算义务的民事责任的诉讼; (17)公司解散后债权人要求清算义务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 二、公司对股东或经营管理人员提起的诉讼 (18)因股东虚假出资而引起的公司向股东提起的履行出资义务的诉讼; (19)因股东抽逃出资而引起的公司要求股东承担返还出资责任的诉讼; (20)公司要求撤销有关损害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的诉讼; (21)公司要求公司董事、监事从事竞业禁止业务所得收益归入公司的诉讼; (22)公司因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勤勉或忠实义务致公司损失而提起的损害赔偿诉讼;(23)公司请求相关人员返还公司印章、财务账簿的诉讼; (24)公司对清算组成员提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三、股东对股东的侵权或违约行为提起的诉讼 (25)请求履行股权转让合同的诉讼; (26)请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的诉讼; (27)请求确认股权转让合同无效的诉讼; (28)股权转让侵犯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而形成的诉讼; (29)要求出资不实或其他有出资瑕疵的股东民事责任承担引起的诉讼; (30)隐名股东转让股权或挂名股东转让股权而引起的股权转让纠纷; (31)因股权继承引起的诉讼; (32)因股东离婚分割股权产生的诉讼; (33)因股东分立或合并涉及股权转让而产生的诉讼;

公司法律师业务种类

公司法律师 公司法律师的概念 公司法律师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公司律师,是指为公司提供公司法意义上的法律服务的专业律师,其业务类型一般包括:公司设立、公司并购、公司治理、股权纠纷、公司诉讼、公司投资、公司融资、公司改制、公司上市、公司破产、公司清算、公司法律顾问等。公司法律师的业务范围 公司法律师,是指以公司法律事务为主要业务的执业律师,公司法律师的出现是律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律师在执业活动中,围绕公司的投资设立、经营管理、重组并购、解散清算等事务提供的专业法律服务。 ——并不限于投资与股权管理; ——公司的生命周期,自设立到终止,各个节点都是我们的业务范围。 按照诉讼与非诉讼的角度划分,公司法律师的业务范围主要有: 一、非诉讼方式 1、资产的运营和处置法律服务 企业投资,并购目标企业的治理结构,资产法律状态调查 顾问律师定期访问企业 上市公司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重组、股权重组、企业产权交易 产权纠纷调处、企业不良资产处置、企业破产清算 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资产管理咨询 2、站在改制企业的角度、企业控制人的角度提供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产重组中的法律服务 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 申请破产、申报债权、参加债权人会议 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职工安置 3、项目咨询代理 就企业提出的特定问题、特定业务,进行法律调查,提供法律咨询意见 就企业特定项目的设立、建设、经营提供全程法律咨询服务就企业投资、公司设立、资产重组、股权转让、兼并与收购、合并与分立等项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项目代理服务作为企业代理人,就企业特定项目的设立,参与谈判 作为项目代理人,审查或代理起草合同,章程的文件;就企业提出的特定问题,进行

公司法规定了哪些股东直接诉讼

公司法规定了哪些股东直接诉讼 股东直接诉讼是指股东为自己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向公司或者其他权利侵害人提起的诉讼。股东直接诉讼制度是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免受公司、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人的不法侵害,以保障其自益权得以实现的重要司法救济措施。这里的合法权益,是指股东依据《公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公司章程的约定所享有的股权,包括表决权、分红权、知情权等。这里的股东直接诉讼不包括《公司法》第151条规定的股东代表诉讼,股东代表诉讼虽然是股东依据公司法提起的为维护股东利益的诉讼,但其不属于股东直接诉讼。因此,股东直接诉讼是除《公司法》第151条规定的股东代表诉讼以外的股东诉讼。 根据《公司法》对股东直接诉讼的规定,股东直接诉讼类型包括: 一、《公司法》第20条第2款规定的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侵权赔偿之诉,此类诉讼以滥用股东权利的股东为被告。 二、《公司法》第22条规定的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决议无效、撤销之诉,此类诉讼以公司为被告。 三、《公司法》第33条、第97条规定的股东查阅权之诉,此类诉讼以公司为被告。 四、《公司法》第152条规定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侵权损害赔偿之诉,此类诉讼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为报告。 五、《公司法》第182条规定的股东诉请公司解散之诉,此类诉讼以公司为被告。 六、股东依法可以直接提起的其他诉讼。主要是指《公司法》法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实务中可以直接起诉的其他诉讼类型,如股东请求分配利润之诉、公司损害股东利益的侵权赔偿之诉等。公司股东依据《公司法》第33条、第97条和第152条等规定,对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享有的诉权在性质上属于股东直接诉讼。 由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规定都是对其执行职务、履行职责作出的规定。因此,《公司法》第152条所称的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侵权行为主要是指其履行职责的行为。因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失,进而间接损害股东利益的适用《公司法》第151条的规定,股东可以依法提起股东代表诉讼。《公司法》第152条规定的是针对股东利益受到直接损害的情形,股东有权依法提起股东直接诉讼,这两条规定形成了对股东权益较为完整的诉权保护制度。

江苏省高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2003年6月3日)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执法尺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等司法解释以及其他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对当前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意见纪要如下: 一、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的一般规定 1.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应当坚持公司形态法定,有限责任,公司资本确定、维持、不变,股权平等,资本多数决定,公司自治等公司法原则。 2.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应当注重维护公司社团法律关系的稳定性;衡平各方主体的利益,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重视行政规章的参照适用。 二、关于公司诉讼案件类型和诉讼主体 (一)股东权纠纷 3.股东权确权纠纷。 股东与公司之间发生争议的,应列股东与公司为诉讼主体;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以外的第三人之间发生争议的,应列争议双方为诉讼主体,必要时公司可以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 4.股票及出资证明书交付请求权纠纷。 公司成立后拒绝交付出资证明书或股票,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给付之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三十条、第一百三十六条) 5.股份转让侵权纠纷。

公司违反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限制股东转让股权的,或者以股东会决议或董事会决议强制转让股权或强行代转让方决定股权转让价格、付款时间或其他条件的,权利受侵犯的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公司法第三十五条) 股东以优先购买权被侵害提起诉讼的,应列股权转让方为被告,股权受让方为第三人。 6.优先认购权纠纷。 股份有限公司以当年利润分派新股,以及股东大会对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的种类及数额作出决议,侵犯股东优先认购权的,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公司法第一百三十七条、第一百三十八条) 7.办理股权转让手续请求权纠纷。 公司不及时变更股东名册和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更登记的,股权转让方和受让方均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办理转让手续请求之诉。转让合同中约定转让方有协助义务而转让方不予协助的,受让方可以将转让方和公司作为共同被告。(公司法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8.股东会议表决权纠纷。 因表决权效力发生争议的,以公司为被告,其他利害关系人为第三人。 股东会议侵害股东表决权的,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公司法第四十一条) 9.股东知情权纠纷。(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一百一十条、第一百七十六条) 10.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公司法第四条、第一百七十七条) 11.公司剩余财产分配纠纷。 公司清算过程中,股东提起剩余财产分配给付之诉的,应列清算组为被告。公司未解散或未清算的,股东以公司为被告提起公司剩余财产分配诉讼的,应当不予受理。(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五条)

公司诉讼类型有哪些.doc

公司诉讼类型有哪些() 股东代表诉讼 公司派生诉讼 公司直接诉讼 公司诉讼主体 公司诉讼类型 公司决议效力诉讼 公司民事责任 导读:公司诉讼是因现代公司制度下的特定主体违反有关现代公司具体法律制度规定的义务而引发的一类特殊的民事诉讼,其建立在现代公司相关制度基础上,没有现代公司一系列组合制度的存在,也就不会产生公司诉... 导读:公司诉讼是因现代公司制度下的特定主体违反有关现代公司具体法律制度规定的义务而引发的一类特殊的民事诉

讼,其建立在现代公司相关制度基础上,没有现代公司一系列组合制度的存在,也就不会产生公司诉讼,因此,公司诉讼可以界定为: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为审理和解决因违反公司法律制度规定的权利义务而引发的公司纠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称。 一、股东对公司提起的诉讼 1、股权确权诉讼 (1)当事人要求确认基在公司中具有股东资格提起的诉讼; (2)股东要求公司向其签发出资证明或股票的诉讼; (3)股东要求公司在股东名册中将基记载为公司股东的诉讼;

(4)隐名股东请求确认基股东资格并要求登记为显名股东的诉讼; 2、股东权行使诉讼 (1)股东知情权诉讼; (2)股东表决权诉讼 (3)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诉讼; (4)公司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诉讼; (5)股东要求召开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诉讼; (6)股东请求确认公司决议无效的诉讼; (7)股东请求撤销公司决议的诉讼;

(8)异议股东的股份收购请求权诉讼; 3、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或撤销的诉讼 (1)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的诉讼; (2)股东请求撤销公司设立的诉讼; 4、与公司解散相关的诉讼 (1)股东请求强制解散公司的诉讼; (2)股东或债权人要求法院指令成立清算组的诉; (3)债权人请求公司清算义务人承担违反清算义务的民事责任的诉讼;

(完整版)公司法与企业法

高纲144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11002 公司法与企业法 南京财经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公司法与企业法”课程是江苏省自学考试会计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公司的性质、种类、法律地位,公司的人格,公司设立、变更、终止的程序,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立及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和职权,公司资本制度,股份和债券的发行与转让等公司法律制度。学习公司法与企业法课程,应着重学习其基本理论以及重要的法律、法规,尤其应注意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点) 第一章企业与企业法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企业概述 (二)企业的分类 (三)企业法 二、考核要求 1、识记: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2、领会: (1)按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不同划分的法律依据、种类、现实意义和缺陷 (2)按企业的规模大小划分企业 (3)按照企业活动的领域划分企业 (4)按企业的资产是否包含涉外因素划分企业 (5)企业法的概念与历史沿革 第二章企业法律形式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企业法律形式的概念 (二)几种主要的企业法律形式 二、考核要求

1、识记:企业法律形式的特征 2、领会:企业法律形式选择 第三章企业设立法律制度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企业设立的概念和条件 (二)企业设立审批制度 (三)企业设立登记 (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五)设立企业的法律责任 二、考核要求 1、识记:企业设立登记的意义 2、领会:企业设立的原则、企业设立登记管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 3、应用:企业名称管理的相关规定 第四章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一、考核知识点 (一)独资企业的设立 (二)独资企业的性质与一人公司 (三)独资企业业主的权利与企业管理 二、考核要求 1、识记:独资企业的概念、独资企业的特征、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 2、领会:独资企业与一人公司的异同 3、应用:独资企业的运营管理 第五章普通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一、考核知识点 (一)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 (二)普通合伙企业的财产权与法律地位

公司纠纷及诉讼管理办法

公司纠纷及诉讼管理办法

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工作,依法、及时、高效处理法律纠纷案件,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法律纠纷案件是指集团公司及下属分子公司(以下合称为: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纠纷案件以及由此可能或已经引发的以公司为当事人的各类诉讼、仲裁案件包括但不限于:民事诉讼案件、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执行案件、申请复议案件、商事仲裁案件等。 第三条法律纠纷案件直接影响公司的合法权益及声誉,因此公司应本着诚实信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尽量避免法律纠纷案件的发生;对发生的法律纠纷案件应充分重视,及时、妥善处理,有效规避、控制风险,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第二章管理部门、职责、权限 第四条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实行业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分工管理、密切配合的原则。法律纠纷案件发生部门或涉及事项的主管部门是法律纠纷案件管理的业务部门,经营管理部是法律纠纷案件管理的归口部门。

第五条业务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提供法律纠纷案件涉及的事实情况及证据材料; (二)出具法律纠纷处理的初步解决思路或方案; (三)参与法律纠纷案件处理讨论; (三)根据需要承担部分法律纠纷案件处理事务工作; (四)负责与法律纠纷案件相对人的商谈和解工作; (五)负责法律纠纷案件处理涉及的费用支出及收取; (六)建立法律纠纷案件工作台账; (七)根据法律纠纷案件处理需要承担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经营管理部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对业务部门的纠纷处理初步解决思路或方案进行法律审查,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牵头负责法律纠纷案件的司法程序处理; (四)负责与法律纠纷案件处理涉及的外聘律师进行沟通管理; (五)会同业务部门制作重大案件专题汇报,报相关部门和公司管理层审批; (六)建立法律纠纷案件工作台帐;

公司法相关诉讼制度

公司法相关诉讼制度 一、无效、撤销决议之诉(22) 股东会决议无效的情形主要有两种: (一)内容违反“效力性强制性”法律、行政法规的股东会决议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四条则作出如下解释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由于公司章程和股东会决议的实质均系股东各方就公司经营管理等事宜达成的合意,本质上属于契约,因此,应当适用上述规定。即内容违法“法律、行政法规”的股东会决议无效,且该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指违反“法律法规中的效力性强制性规范”。 (二)内容侵害未收到通知或持反对意见的股东的合法实体权益的股东会决议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公司章程和股东会决议实质上系股东各方就公司经营管理等事宜达成的合意,属于契约,应当适用上述规定。由于上述条款明确规定了违反该条的合同无效,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因此,若股东会决议的内容侵犯了未通知股东的合法权益,则应当被认定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违反了“效力性强制性的法律、行政法规”,属于无效的股东会决议。 需要注意的是: (1)上述合法权益包括公司章程赋予股东的权益; (2)仅当股东会决议的内容侵害未通知或反对股东的合法实体权益(优先认购权、财产权等)时,股东会决议无效。 (3)股东会决议的程序侵犯了股东的合法程序性权益(如表决权等)时,由于该股东是否参与表决不影响决议的做出(影响决议通过的,属于前述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情形),因此,该股东会决议属于可撤销的股东会决议,股东可以在60日的除斥期间内提出撤销之诉。 股东会决议可撤销的情形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

公司法九大诉讼

公司法九大诉讼 (2006-08-29 19:20:24) 转载 分类:写作点评 新《公司法》为公司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新《公司法》并对照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本人将公司诉讼归纳为以下九类,首先发到论坛中请各位同行赐教: 1、股东权纠纷 该类诉讼包括根据《案由》第172项及《公司法》第34条确定的“股东知情权纠纷”,根据《案由》第173项及《公司法》第167条确定的“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根据《案由》175项及《公司法》第22条确定的“公司决议损害股东权纠纷”,根据《案由》第176项及《公司法》第22条确定的“股东会议召集权纠纷”。 2、出资纠纷 该类诉讼为根据《案由》第114项,由受案法院可以根据《公司法》第28条、第94条,确定案由为“出资不足违约纠纷”。 3、滥用股东权利纠纷 该类诉讼在《案由》中没有对应规定,其《公司法》的诉讼依据为第20条。根据《公司法》第20条及《案由》的原则规定,可以将该类诉讼细分为“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利益纠纷”、“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债权人利益纠纷“;根据《公司法》第95条,确定案由为“发起人设立公司过失损害公司利益纠纷”。 4、董事、监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纠纷 该类诉讼可以列为《案由》178项。根据《公司法》第113条、第150条,可以具体确定案由为“董事、监事、经营损害公司利益纠纷”;因为损害股东利益通常都是以损害公司为表现的,所以将根据《公司法》第153条,确定案由“董事、监事、经营损害股东利益纠纷”的,也列为这类纠纷中。 5、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纠纷 该类诉讼在《案由》中没有对应规定,与之最相近的种类案由是损害公司利益纠纷,但也不能列入此类纠纷中。受案法院可能根据《案由》的原则规定及《公司法》第21条,将其确定案由为“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纠纷”。 6、股权转让侵权纠纷 该类诉讼可以列为《案由》170项。根据《公司法》第72条,可以具体确定案由为“股权转让异议纠纷”、“股权转让优先认购权纠纷”;根据《公司法》第75条,具体确定案由为“股权回购纠纷”。 7、解散公司纠纷 该类诉讼是《公司法》第183条赋予股东的权利,最高法院制定《案由》尚无该项诉讼,所以《案由》中没有准确对应的案由,可以归类于合同纠纷类下,受案法院可能将其确定案由为“解散公司纠纷”。 8、清算纠纷 此类案件可以适用《案由》第280项“国有企业破产案”、第281项“(非国有)企业法人破产还债案”、第282项“申请法院指定清算组成员案”。该类诉讼的公司法依据是《公司法》第184条。

公司诉讼的类型分为哪几类完整篇.doc

公司诉讼的类型分为哪几类() 股东代表诉讼 公司派生诉讼 公司直接诉讼 公司诉讼主体 公司诉讼类型 公司决议效力诉讼 公司民事责任 公司诉讼的类型有以下类型,下文为您详细罗列。 一、股东对公司提起的诉讼 1、股权确权诉讼

(1)要求确认股东资格诉讼; (2)要求公司向其签发出资证明或股票的诉讼; (3)股东要求公司将其记载在在股东名册的诉讼; (4)隐名股东请求确认基股东资格诉讼; 2、股东权行使诉讼 (5)股东知情权诉讼; (6)股东表决权诉讼 (7)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诉讼; (8)公司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诉讼;

(9)股东要求召开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诉讼; (10)股东或者董事、监事请求确认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无效的诉讼; (11)股东或者监事请求撤销公司决议的诉讼; (11)异议股东的股份收购请求权诉讼; 3、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或撤销的诉讼 (12)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的诉讼; (13)股东请求撤销公司设立的诉讼; 4、与公司解散相关的诉讼

(14)股东请求强制解散公司的诉讼; (15)股东或债权人要求法院指令成立清算组的诉; (16)债权人请求公司清算义务人承担违反清算义务的民事责任的诉讼; (17)公司解散后债权人要求清算义务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 二、公司对股东或经营管理人员提起的诉讼 (18)因股东虚假出资而引起的公司向股东提起的履行出资义务的诉讼; (19)因股东抽逃出资而引起的公司要求股东承担返还出资责任的诉讼;

(20)公司要求撤销有关损害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的诉讼; (21)公司要求公司董事、监事从事竞业禁止业务所得收益归入公司的诉讼; (22)公司因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勤勉或忠实义务致公司损失而提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23)公司请求相关人员返还公司印章、财务账簿的诉讼; (24)公司对清算组成员提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三、股东对股东的侵权或违约行为提起的诉讼 (25)请求履行股权转让合同的诉讼; (26)请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的诉讼;

公司法:董事义务和诉讼

Advice Answer for question (1) (i)Harris must take into account following factors in order to take an action against James and Patrick: 1.As directors, Harris, James and Patrick own several duties to the company. Firstly, a director owns a fiduciary duty to the company; he must behave for the best benefits of the company and should not seek any personal interests1. If there is any personal interest, the director must disclose the interest to all other directors2. For James and Patrick there were personal interests in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the accounting firm, as a partnership owned by James and Patrick, and the company, since partnership is not a separate legal person and James and Patrick severely and jointly undertake and repay its obligations, liabilities and debts; thus James and Patrick must disclose the personal interests to Harris. As a director Harris is entitled to get known about the financial conditions of the company and be kept update. The payment of large “managing fees” should be disclosed to Harris, call meeting to discuss and determine the matter3. 2.As directors, Harris, James and Patrick should avoid any conflict of interests, that is, if there is conflict between the company’s interest and director’s personal interests, the director must avoid such transaction. Therefore James and Patrick should not avoid transaction between the company and the accounting firm. 3.Since Harris had resigned from the position of director, he may only sue James and Patrick from the status as a shareholder. (ii)He should bring the personal action under the general law due to the lack of reliefs in the Corporations Act. Although the Corporations Act has lots of provisions regarding liabilities even penalties on directors, it has no provisions dealing with the special situation in the case: Harris had resigned from the position of director, he is not director anymore, and he cannot perform his liabilities and duties as a director anymore, although he was reluctant. He can only claim against James and Patrick from the position of a shareholder. (iii)Harris may seek following remedies: (1)Request the company to pay dividends; as a shareholder of the company, being paid dividends as returns of his investment is a basic right of a shareholder. for the company had developed very well for the last two years, there is no reasons that the company should refuse to pay dividends. Harris may sue James and Patrick for getting paid dividends. (2)If the request of paying dividends is refused, he may ask that his shares being sold to other shareholders, and if refused, persons who are not a shareholder to the company (other shareholders’ consent should be obtained, if there is shareholder that does not agree the sale then the shareholder must buy the share). (3)Harris may announce that he was reluctant to resign from the position of director and resign should be invalid. Harris is still a director of the company. Harris was 1Erlanger v New Sombrero Phosphate Co (1878) 3 App Cas 1218 2S. 191, the Corporations Act 2001 3s.295(4), the Corporations Act 2001 本人男,汉族,1987年11月出生于湖北。2010年武汉科技大学法学本科毕业。毕业后,先后在越南(15个月)、埃塞俄比亚(2013年6月至今)工作,热爱法律英语。在学习之余,随手写下了这些文章,供各位在学习、考试中参考,但请不要复制或抄袭。如有疑问或需要可联系本人,QQ:100370316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