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1:格式塔的概念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2:格式塔的概念

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

2.1: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

在处理不同内容的图片和与之相关的说明文字时,只要将每一幅图片相应的文字段落与之贴近,在此不同的图文组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无须指引符号,读者也不会搞错各个图片和文字段落之间的关系。报刊杂志的版面编排,字母与字母、词与词、行与行之间,也都运用了近缘关系,使版面整体分为若干贴近的栏块,成为若干个相关的视觉组合。

2.3:结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例如一幅下面的插图设计:说明佛罗里达橙汁含钾量与一只大香蕉一样,很难相信,是吧?却好喝极了!

2.4: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图案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2.5: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重合,能创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统一感和秩序性。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2.6:总格调及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元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但在一定的场合,别的因素也可能起作用。例如,一个格式塔中视觉单元的总量就可以影响它的外观。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格调和纹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当视觉单元大小及数量变到一定的量值范围,这种特性可以使格调显得像是一种纹理,也可以使纹理呈现为一种格调。或者,创造出一种格调之内的纹理,以至格调和纹理同时并存。

2.8:闭合

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型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们依然不会认识。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识别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形象。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待。2.9:排列

排列是将构图中过多的视觉单元进行归整的一种方法。其常见的形式有整列法与格栅法。

(1)整列法

在设计中,整列这个术语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对齐”。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单位看起来是排列整齐的,那就是已进行过整列了。有两种整列类型,即实际上的整列和视觉上的整列。比如书中的文字也是视觉整列的极好例证,我们所读到的这些文字段落实际上就是由一些并不存在的共同线进行了整列的。这种知觉

现象的发生,是由格式塔闭合原理,以及贴近原理造成的。实际上的整列则存在着实际的对齐线。整列法应用在版面编排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图文之间的对位排列。

(2)栅格法

当一个现成的格式塔中用到两个或更多的交*整列时,就会出现一种栅格划分,将版面分为若干块。

在实际设计中,为了体现版面的秩序性和连续性,如报纸的各版面,书籍、杂志连续的各页,展览会上展出的同一主题的连续展版等等,设计师往往使用同一种(类)标准化的栅格系统,使一系列视觉内容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与划分单独版面的栅格不同的是,用于连续设计的栅格系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以便于将各种形式的视觉材料(文字、照片、图画、表格等),组合在一系列既统一而又富变化的栅格系统中。在使用栅格法来编排视觉材料时,由于实际的或是审美的需要,有时会打破栅格的约束。比如在印刷设计中图片的“出血”,是一种很引人注目的变化用法,这种用法对栅格的理解类似于平面构成中的非作用性骨格。这种局部低限度违背栅格的情况并不影响整体的连续性,相反还能使版面更加生动、完美。

2.90:归类

当构图中各个视觉单元具有共同的特征时,它们就显示出一种视觉归类的趋向,这种视觉简化法也称为相似归类。

有许多途径能够达到归类,比如大小、形状、方向、颜色或色调的相似等。

⑴大小归类:当单独的视觉单元显得大小相似时,看起来就同属一类。这时,就很容易将它们看作一个较大的视觉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⑵形状归类:形状相同或相似的视觉单元往往被看作组。

⑶方向归类:各种各样的线、形或视觉单元的排列式样如果方向相同或趋于一致,那它们就能够呈现出一种类似性。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视觉内容往往被看作一个大的整体。

⑷颜色归类: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各视觉单元在颜色或色调上相似,人们的习惯知觉就会将其看作一个较大的视觉组合。

韦特海默认为,很久以来,欧洲科学的特点是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将复杂的东西破成元素。现在“如果以活生生的经验请教于科学,问它对这些经验能够讲些什么,它便给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觉、意象、感情、意志、动作和与这些元素有关的定律等。它对你说,请吧!你就用它们重新组成你的经验吧。这就使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上陷入困难,引起了传统分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很明显,这个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感觉论,而且也针对联想主义。

韦特海默把这些学说,讥评为镶嵌说或包扎说。冯特认为心灵有将元素主动地综合为整体的统觉,但在韦特海默看来,这个统觉说还是让感觉元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至于格式塔则“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这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与大小,形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如果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的现象的经验。时钟的声音“的嗒”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嗒的”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恢复到“的嗒”了。

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时,便有一定大小的神经波传播出去像投石于水时所引起的涟谢一样。假使a点和邻近的b点先后受了刺激,则a和b之间产生了短路。如果a点传出的涟漪达到最高峰,而有类似的兴奋圈恰恰从b点来到,神经历程的方向便决定于a先到达的这个事实。a、b两点越加接近,似动历程产生的条件便越加有利,而这个历程就是一个广阔的特殊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便运用这个场论解释知觉单元的组合。波林说:“我们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整体的重视导致其弟子们应用了场论。如果场内的材料由于互相作用的场力或由于它的作用类似于磁场或电场的作用而造成形状,那么经验的项目构成结合的图形就可以有时被理解了。”

格式塔心理学还用这个场论研究学习问题。克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被迫困居在特内里费岛,便从事于黑猩猩学习的实验。他给黑猩猩布置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观察它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得目的物——香蕉。这种情境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动物要走向目的物,而动物和目的物之间则由实验者设置了障碍。动物必须观察整个情境,领会目的物和障碍物的关系,然后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取得食物。

这种学习称作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不同。试误学习的障碍不是动物所能观察得到的,以致它们只得进行盲目尝试,试而误,误而再试,最后侥幸得到了成功。而顿悟学习则是动物领会情境的关系,或利用手杖将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重叠起来,跃登其上取得高悬于屋顶下的香蕉,或将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

总之,动物在顿悟学习的情境内,能够凭自己的智慧使整个学习场得到知觉的改组。本来是黑猩猩用作玩具的手杖,现在可变成它用以拉取目的物(香蕉)的工具了。

波林说:“心理学的这一新篇章把各项经验的组织描述为可感知的客体,再把这些客体的结构描述为更大的系统,而不与‘感觉’或其‘属性’发生任何关系”。波林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个总结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在处理不同内容的图片和与之相关的说明文字时,只要将每一幅图片相应的文字段落与之贴近,在此不同的图文组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无须指引符号,读者也不会搞错各个图片和文字段落之间的关系。报刊杂志的版面编排,字母与字母、词与词、行与行之间,也都运用了近缘关系,使版面整体分为若干贴近的栏块,成为若干个相关的视觉组合。

结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例如一幅下面的插图设计:说明佛罗里达橙汁含钾量与一只大香蕉一样,很难相信,是吧?却好喝极了!

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图案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重合,能创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统一感和秩序性。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总格调及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

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元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但在一定的场合,别的因素也可能起作用。例如,一个格式塔中视觉单元的总量就可以影响它的外观。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格调和纹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当视觉单元大小及数量变到一定的量值范围,这种特性可以使格调显得像是一种纹理,也可以使纹理呈现为一种格调。或者,创造出一种格调之内的纹理,以至格调和纹理同时并存。

闭合

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型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们依然不会认识。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识别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形象。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待。

排列是将构图中过多的视觉单元进行归整的一种方法。其常见的形式有整列法与格栅法。

(1)整列法

在设计中,整列这个术语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对齐”。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单位看起来是排列整齐的,那就是已进行过整列了。有两种整列类型,即实际上的整列和视觉上的整列。比如书中的文字也是视觉整列的极好例证,我们所读到的这些文字段落实际上就是由一些并不存在的共同线进行了整列的。这种知觉现象的发生,是由格式塔闭合原理,以及贴近原理造成的。实际上的整列则存在着实际的对齐线。整列法应用在版面编排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图文之间的对位排列。

(2)栅格法

当一个现成的格式塔中用到两个或更多的交叉整列时,就会出现一种栅格划分,将版面分为若干块。

在实际设计中,为了体现版面的秩序性和连续性,如报纸的各版面,书籍、杂志连续的各页,展览会上展出的同一主题的连续展版等等,设计师往往使用同一种(类)标准化的栅格系统,使一系列视觉内容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与划分单独版面的栅格不同的是,用于连续设计的栅格系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以便于将各种形式的视觉材料(文字、照片、图画、表格等),组合在一系列既统一而又富变化的栅格系统中。在使用栅格法来编排视觉材料时,由于实际的或是审美的需要,有时会打破栅格的约束。比如在印刷设计中图片的“出血”,是一种很引人注目的变化用法,这种用法对栅格的理解类似于平面构成中的非作用性骨格。这种局部低限度违背栅格的情况并不影响整体的连续性,相反还能使版面更加生动、完美。

归类

当构图中各个视觉单元具有共同的特征时,它们就显示出一种视觉归类的趋向,这种视觉简化法也称为相似归类。有许多途径能够达到归类,比如大小、形状、方向、颜色或色调的相似等。

⑴大小归类:当单独的视觉单元显得大小相似时,看起来就同属一类。这时,就很容易将它们看作一个较大的视觉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⑵形状归类:形状相同或相似的视觉单元往往被看作组。

⑶方向归类:各种各样的线、形或视觉单元的排列式样如果方向相同或趋于一致,那它们就能够呈现出一种类似性。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视觉内容往往被看作一个大的整体。

⑷颜色归类: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各视觉单元在颜色或色调上相似,人们的习惯知觉就会将其看作一个较大的视觉组合。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

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

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

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

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

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

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

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贴近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

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

归类。最简单的例子:在处理不同内容的图片和与之相关的说明文字时,只要将每一幅图片相应的文字段落与之贴近,在此不同的图文组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无须指引符号,读者也不会搞错各个图片和文字段落之间的关系。报刊杂志的版面编排,字母与字母、词与词、行与行之间,也都运用了近缘关系,使版面整体分为若干贴近的栏块,成为若干个相关的视觉组合。

结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

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例如一幅下面的插图设计:说明佛罗里达橙汁含钾量与一只大香蕉一样,很难相信,是吧?却好喝极了!

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

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图案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

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重合,能创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统一感和秩序性。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总格调及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

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

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元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但在一定的场

合,别的因素也可能起作用。例如,一个格式塔中视觉单元的总量就可以影响它的外观。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格调和纹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当视觉单元大小及数量变到一定的量值范围,

这种特性可以使格调显得像是一种纹理,也可以使纹理呈现为一种格调。或者,创造出一种格调之内的纹理,以至格调和纹理同时并存。

闭合

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型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

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们依然不会认识。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识别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形象。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待。

排列

排列是将构图中过多的视觉单元进行归整的一种方法。其常见的形式有整列法与格栅法。

(1)整列法

在设计中,整列这个术语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对齐”。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单位看

起来是排列整齐的,那就是已进行过整列了。有两种整列类型,即实际上的整列和视觉上的整列。比如书中的文字也是视觉整列的极好例证,我们所读到的这些文字段落实际上就是由一些并不存在的共同线进行了整列的。这种知觉现象的发生,是由格式塔闭合原理,以及贴

近原理造成的。实际上的整列则存在着实际的对齐线。整列法应用在版面编排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图文之间的对位排列。

当一个现成的格式塔中用到两个或更多的交叉整列时,就会出现一种栅格划分,将版面分为若干块。

在实际设计中,为了体现版面的秩序性和连续性,如报纸的各版面,书籍、杂志连续的

各页,展览会上展出的同一主题的连续展版等等,设计师往往使用同一种(类)标准化的栅格系统,使一系列视觉内容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与划分单独版面的栅格不同的是,用于连

续设计的栅格系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以便于将各种形式的视觉材料(文字、照片、图画、

表格等),组合在一系列既统一而又富变化的栅格系统中。在使用栅格法来编排视觉材料时,

由于实际的或是审美的需要,有时会打破栅格的约束。比如在印刷设计中图片的“出血”,是一种很引人注目的变化用法,这种用法对栅格的理解类似于平面构成中的非作用性骨格。这种局部低限度违背栅格的情况并不影响整体的连续性,相反还能使版面更加生动、完美。

归类

当构图中各个视觉单元具有共同的特征时,它们就显示出一种视觉归类的趋向,这种视

觉简化法也称为相似归类。有许多途径能够达到归类,比如大小、形状、方向、颜色或色调的相似等。

⑴大小归类:当单独的视觉单元显得大小相似时,看起来就同属一类。这时,就很容易将它们看作一个较大的视觉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⑵形状归类:形状相同或相似的视觉单元往往被看作组。

⑶方向归类:各种各样的线、形或视觉单元的排列式样如果方向相同或趋于一致,那它们就能够呈现出一种类似性。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视觉内容往往被看作一个大的整体。

⑷颜色归类: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各视觉单元在颜色或色调上相似,人们的习惯知觉就会将其看作一个较大的视觉组合。

格式塔(GESTALT)理论及应用化冰山规划理论

由来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指有机而连贯的整体。英文常以Contiguration 或Whole等来表示。此词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埃伦费尔(Christian Von Ehrenfels,1859-1932)于1890年提出,后来这一概念被用来命名由韦特海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Hurt Koffka,1886-1941)和苛勒(Wolfgang Kohler, 1887-1967)于1912年创立于德国的一种心理学,即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理论最初建立在某些与流行的经验主义传统的心理学原子论相对立的一般原则上,而其主要贡献则表现在知觉心理学领域,即用大量经典的实验来揭示眼睛如何自然地把一系列经验感觉组织成前后连贯的模型。在格式塔理论看来,就“所见”之物是向观察者显现之物而不是实际存在之物而言,看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现象学过程。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整体不能用部分之和去理解;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它主张以意识经验中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知觉不是感觉相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理解是已知事件旧结构(格式塔)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豁然形成;学习不是通过许多分散的观念联想而成,而是对整体的组织结构的豁然领悟。结构对学习有重要意义。

要点及在设计领域的应用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

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

1: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2:贴近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在处理不同内容的图片和与之相关的说明文字时,只要将每一幅图片相应的文字段落与之贴近,在此不同的图文组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无须指引符号,读者也不会搞

错各个图片和文字段落之间的关系。报刊杂志的版面编排,字母与字母、词与词、行与行之间,也都运用了近缘关系,使版面整体分为若干贴近的栏块,成为若干个相关的视觉组合。3:结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4: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图案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5: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重合,能创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统一感和秩序性。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6:格调与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

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元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但在一定的场合,别的因素也可能起作用。例如,一个格式塔中视觉单元的总量就可以影响它的外观。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格调和纹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当视觉单元大小及数量变到一定的量值范围,这种特性可以使格调显得像是一种纹理,也可以使纹理呈现为一种格调。或者,创造出一种格调之内的纹理,以至格调和纹理同时并存

7:闭合

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型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

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们依然不会认识。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识别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形象。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待。

实例:

颜色

顏色是物件的重要特質,當你看見一件物件時,你首先會注意到的,便是它的顏色。有效地運用色彩,可引起人們注意. 例如,在一組形狀相若的物件中,你可改變其中一件物件的顏色,使它突圍而出。

有效地運用格式塔的色彩原則,可引起人們注意這可利用人對”不同”和”接近”的偏見。字不但可用作強調你的選擇. 更可顯示應注意的地方. 在菜單的選擇中, 要表明不能採用, 就會用上”灰色”去減低對比—去顯示不能被採用亦即是減低對它們的注意, 因為看菜單時他們不會被看成一組。

在圖中, 一系列指令在台上操作是灰了就是使用者已選擇文字的平通分段—令一組段落格

式指令則繼續是黑色, 因此變成能即時吸引讀者的活躍的主體. 強調的選擇為顯著的組群. 形体关系

當一件物件在空間上接近一組物件,但它本身不屬於這組物件的一部份,它便會被突顯出來. 視覺資料顯示一個地方有著不同的顏色,然而,你所看到的是一團黑圓形的中間有一個白色的圓形。在圖2b中,我們的感覺告訴我們黑圓形在中間是連成一組的,而白色的圓形並不

是同一組。這個物件的結構是我們把感知的能力放進我們的視覺表達上,從而得到此物件的形象。

如果四個黑色的圓形和白色的圓形放在一組,那麼,便沒有突出的效果。如果有有一組是有五個和三個黑白的圓形成為分支,效果也不會很突出。然而,通常小數顏色圖形的組別會產生心理的現象。在圖三,我們在每組畫上不同的圖形圖案,那個字在黑色底色中較突出。在以上每個層次,我們都能夠用同樣的方法去顯示「黑色」的組別,因為顏色是不同於其他兩組。當你秈整幅圖畫時,黑色的組別會較突出,當然不單只是顏色會影響我們的感覺,還有其他因素。

形状

不同形狀會令到物件突出,不過,不單形狀會影響到突出的位置,方向也會影響,例如,所有物件是同一形狀,而當中只有一件物件的方向是不同的,從心理和其他方面都容易判斷。而判斷的時候,很多時,都因為物件形狀和其他的不同,好像在電腦畫面找一個圖標。這個是一個有效的心理過程去挑選資訊,有時候一些「與眾不同」的物件會較吸引我們。

大小和远近

我們可以容易地從大圓組中找出小圓,但如果從小圓組中選出大圓會更加容易,因大圓是從該圖中心出發. 大圓組的圖像似乎沒有強烈的中心擴散.

於上一個例子中,人們用直覺來區別顏色(黑/白). 於圖五及圖六中,從色彩上上觀察,起初是對稱的. 但直覺會產生不對稱效果. 其原因是視覺喜歡視線上較大的東西. 物件大小與我們視線遠近息息相關; 一般來說,從視線上物件越大,與我們的距離越近,亦對於較大的物件產生較大興趣,使它變為主體.

物件结构对配置的影响

物件的結構影響分類. 結構影響結構. 列陣(a)與(b)有兩種不同的物件. 一是簡單的圓形.

另一種是不完整的圓形—缺少一少部份. 當有缺憾的圓形被放置在多個完整的圓形中(如圖A),那很容易看到不完整的圓形. 相反卻是另一回事—列陣(b) ,在多個不完整的形中,卻很難覺察到那個完整的圓形. 原因是不完整的圓形是”圓形加上缺口”,是擁有二種成分的結構. 完整的圓形則是單單一個没有組合的結構. 當把完整的圓形放置於多個不完整的圓形當中. 它不能與它們形成一組,因為它沒有結構. 此等多個簡單物件便會形成子群. 複雜物件在簡單物件中就會成為活躍物件.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语词,原意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 在心理学里用这个词表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通过格式塔,思维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分辨结构或归纳意义。 例如,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圆圈时,它看起来总是圆的,对思维结果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那确实是一个圆而不是椭圆。但是,在一个镜头上它有时却是椭圆形的,例如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圆拍照,在图片上能明确显示出: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这个圆得到的却是些不同形状的椭圆形,虽然事实上它是一个圆。这就是说,思维使我们看到了本质。 同样地,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张桌子时,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改变,可是,我们在内心里体会到的、看见过的那张桌子的经验却不会改变。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由:这是因为思维在解释感觉时会按自己知道的目标的样子去描述。也就是说,思维能去除掉多种复杂性的干扰而抓住最简单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或者说是认识模式的力量。人类在认知上的这种特点,使思维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而能掌握内在的结构。具体到上述圆圈的例子来说,就是使我们不会因为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把一个

圆当成一个椭圆。这是认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格式塔心理学的上百条已被明确的原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求简律。正如同自然法则会使一个肥皂泡以最简单的可能形状存在一样,思维也倾向于在复杂的表象中看见整体的最简单、最本质的结构。在……思维中培养这种最重要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就是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一再重复发生,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形态来。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试图揭示被认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的复杂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整体。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过程中将启用一系列智力操作。通常的那些基本的智力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此外还有比较、分类等。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抓住复杂事物内在的本质结构,并以这种结构化的认识模式拓展自己的认识空间。 例如,当我们刚认识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会感知到很多有关其特征的信息,例如圆形脸、双眼皮、高鼻梁等等。下次看到他的时候,他的容貌可能发生了部分的改变,但我们可以凭着一些主要特征来认出他是同一个人,这就是因为思维把握住了那些最为本质的东西──某种本质的固有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中文名 格式塔外文名 Gestalt国家 奥地利及德国强调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 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 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 格式塔 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

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 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 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 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内容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

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三章格式塔心理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点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妄图征服世界,称霸全球,使世界各国都臣服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体。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心理学也不例外。1894年狄尔泰在《叙述和分析心理学》中,提倡从研究经验着的整体出发,反抗艾宾浩斯的分析心理学;1906年斯特恩在《人与物》中,也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在这种总的社会历史的思潮下,在心理学里产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到马赫的中立要素观点,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和L.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当时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的趋势的影响。 物理学的场的理论不但影响到生物学,对格式塔心理学更有直接的影响。1875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场理论,认为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并且指出,如果不参照整个场力,就无法确定个别物质分子活动的结果。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苛勒在《静止和固定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1920)一书中,采取了物理学的场论,认为脑也是具有场的特性的物理系统,从而论证知觉与人脑活动是同型的。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 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形式元素说,他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物理学所处理的声、光、温度的世界,也就是心理学所对待的声、光、温度的世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些关系的问题。在马赫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影响下,厄棱费尔提出"形质"学说,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的经验性质,称之为形质;他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凑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的新的性质。这些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惠太海默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格式塔心理学的倡导者有惠太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其中惠太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倡导者。 (一)似动现象的实验

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

万方数据

——1设计研究REsEARcHEsINDEslGN 1实验三地图(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扶梯.阿拉伯数字表示电梯,绿色方块表示出发点.黄色方块表示目的地2双号组路径选择柱状图 3单号组路径选择柱状图4总路径选择柱状图5决策明确情况柱状图 型空间时的认知状况。面对新的格式塔型空间,人们头脑中与之对应的信息是整体性高的“结构性知识”,使用者所要做的仅仅是一次提取资料的过程——就好像查找出书架上的书本;或者是一次提取资料并进行补充和改进的过程——就好像找出书本后再进行一些修正。因此,形成格式塔型空间的认知过程所要处理的信息量就小得多,也容易得多。相对而言,形成非格式塔型空间的认知过程,就好像重新去写一本书,其信息的组织过程要琐碎的多,因此也更为困难。 何况要解决寻路问题,并不需要形成完整的空间认知,只要能够辨识空间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足以解决问题。使用者不需要清楚的记住该空间的每个细节,只需要再次看到这个空间时能够辨识,并正确决策就可以完成寻路。由于格式塔型信息所对应的结构性知识已被提炼和概括——这一过程就好似将繁琐的细节略去,仅留下简单的数学公式,因此,人们对这类信息的获取和储备过程都会得到简化;并且,这类整理后的信息也具有更广阔的适用范围, 建筑学报20025^RcMTEc"MLJouR ̄^L能够更方便的形成有用的生活经验,积极 作用于今后的寻路过程。 格式塔型空间有利于人们形成结构性 知识,更容易形成空间认知,也为寻路问题 的良好解决打下了基础。设计师要设计认 知良好的空间,也可以从“完形”角度出发 解决问题:设计过程的“完形”是指赋予空 间以规律化的组织原则,而设计结果的“完 形”是指赋予空间以规律化的形式。 2寻路行为步骤的分析 基于理论分析,我们找出了易于形成 认知的空间类型;从实际角度出发,我们还 需分析人们在真实环境中的寻路步骤,从 中了解人们寻路行为的规律,从而进一步 指导设计过程。 2.1三个现场实验中被试寻路策略之规律 研究 首先,我们用3个现场实验发掘人们在 日常寻路过程中行为模式的一些规律性。2) 实验一,实验地点:上海市浦东正大广 场(为室内建筑);实验要求:从正入口出 发,寻找必胜客餐厅。限制条件:不能够询 90 问他人,不能够乘垂直电梯。在8名被试完 成寻路任务后,我们对其进行了问卷及口 头调查,结果发现,所有的被试都在明确寻 路目标点之后,首先将必胜客餐厅归类于 饮食区域,然后将寻路任务划分为先找到 饮食区,再找到必胜客两个基本步骤。8名 被试,无一例外。 实验二,实验地点:上海火车站南广场 (该广场是室外广场);实验要求:从南广场 区域边沿的公交车站出发,寻找轨道交通3 号线的售票点,限制条件:不能够询问他 人。在寻路任务完成后,我们同样对7名被 试进行了问卷及口头调查,其中寻路任务 完成较顺利的6名被试共同认为:他们首先 将轨道交通3号线归类于轨道交通类交通 工具,认为该类交通工具通常位于地下层, 而且在地下层中会有换乘的较为详细的标 识指示,因此首先都选择下到地下一层,然 后再继续寻找目标点。唯一一名寻路不顺 利的被试则回忆说:自己是将轨道交通3号 线误理解为隧道3线,因此才一直在地面上 寻找的。 实验三,实验地点:上海市浦东正大广 场(为室内建筑);实验步骤:将被试带到三 楼的指定地点,给他们指明目的地“ESprit 专卖店”的方向和所在楼层。出发点保证被 试可以同时看到主要水平通道和主要垂直 扶梯。实验标准用语为:“请看这个方向,前 方你可以看到一家肯德基,肯德基在5楼, 在肯德基的正下方位置,2楼处有一家Es— prit专卖店,你现在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 肯定地告诉你它就在肯德基的正下方,在2 楼。我们现在让你出发去找这家店铺,我们 现在位置在3楼。请你先仔细观察一圈周围 的环境,然后再出发。”具体实验中关键点 参见图1。实验要求每名研究人员跟踪一名 被试,记录下他所走过的路径。所有可能的 路径在实验开始前已经被详细调查过,具 体有以下几条: a)首先走垂直交通(先走A扶梯或1号 电梯,再水平移动接近目的地)。 b)先从水平方向上接近目标点,过程 中下扶梯(先水平移动,过程中下B扶梯)。 c)先从水平方向上接近目标点,至道 路尽端才走垂直交通(先水平移动到最接近 目标点的位置,再乘C扶梯或乘2号电梯)。 寻路决策分析:选择a路径表示被试者 先在垂直方向上接近目的地,然后再水平 接近;选择b路径表示被试者先在水平方向 万方数据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1:格式塔的概念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2:格式塔的概念 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 2.1: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

格式塔

论格式塔原理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 摘要:当格式塔运用于视觉时,是指这样一个明显事实,即我们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无关联的。就像我们在摄影中,我们是把摄影作品看作有机的整体来理解,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各个局部的集合体。照片观看者虽然主要是关心格式塔,但摄影师必须有能力在局部以整体之间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以决定是否可以通过局部的变动来改善整个画面。不过构图时若过分注重按法则来安排各个局部,却会产生似“出自众人之手”的总效果。 正文:格式塔(Gestalt),在心理学领域翻译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亦即完形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对人类认知行为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虽然目前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继续发展,但格式塔的理论已经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当格式塔运用于视觉时,是指这样一个明显事实,即我们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无关联的。就像我们在摄影中,我们是把摄影作品看作有机的整体来理解,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各个局部的集合体。 视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能否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的局部,要看这些物体在视觉上的相互关系而定。在研究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格式塔研究人员确立了许多原则,称为格式塔原则。其中摄影者特别感兴趣的是合拢性、连续性、相似性、共同归结、接近性、同型性和视觉伪装。要了解摄影构图就必须注意这些原则,它们能帮助摄影者决定如何把线条、形状、形式、色彩、纹理和运动等以简洁的方式进行安排,以促进各个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效果。 下面就对格式塔原则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一下: 一、合拢性 有些视觉样式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或残缺的图形,知觉系统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完整样式,这是合拢性原则。这一原则若利用好,能构成画面的张力,若不加注意,还可能造成画面的缺憾。 例如,在拍摄接力跑运动员交接棒的画面时,如果抓取到下一棒运动员向后伸出手马上就拿到接力棒的瞬间就会比已经把棒接在手里更有张力一些,这是封闭性倾向受到不封闭结构的阻碍在起作用。在另一些时候,例如拍摄一幅标准的人像照片时,如果被摄者身体的某一关键部位(如手或脚)恰恰有一小部分被截取到画面之外,知觉系统由于其完整性倾向受到阻碍也会在大脑中形成张力,但这样的张力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是缺憾感。不完整图形到底产生积极的张力还是消极的张力,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这就决定于摄影者的创作意图了。假如要使照片上不完整的熟悉形状在心理上变为完整,那么,精心的裁剪就很重要。如图(一)当伞的上部被“填补”上去,圆的合拢就可以体验出来,而下部就可以看作线的连续。 图(一) 现代摄影流行的开放式构图是对这一原则的积极探索,即通过不完整、不封闭、不对称等物

格式塔理论读书笔记

格式塔理论读书笔记 【篇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浏览次数:331 格式塔理论自1912年由韦特海墨(M,wetheimer)提出后,在 德国得到迅速发展。由于苛勒(K,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的访美以及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这种新的理论引起了美国心 理学家的注意。格式塔理论是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理论之一。格式塔学派以某些相当抽象的,与知觉和思维的性质及心理经 验的结构有关的观念解释了熟悉的观察资料。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主要对知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次要的和派生的现象,是无需特别关心的。而学习到的 东西只是知觉组织的结果,并取决于知觉的组织律;个体所表现的 行为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的情景结构的分析,依赖 于对过去经验的利用。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试验来证明自己对学习中产生的变化的实质及 其原因的理解。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例如,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 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 向香蕉,连棒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 一旦棒子得以成功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 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 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先把两根棒子 接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 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 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相关的条件,也许考 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具性价值(如棒 子作为手臂的延伸)“看”作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看出两根棒子接起 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一旦发现了这一方法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就能够运用这一“领悟”了的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背景 (一)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这是一种和原 子论思想相对立的观点 ?整体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体现是在黑格尔(G. W. F. Hegel) 的哲学之中 ?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和民 族,历史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个人行为。 (二)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强国,欲统一世界的野心使整个国内形成了强调统一、积极主观能动的整体社会意识形态,以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受此影响,倾向于整体性的研究。 (三)哲学理论背景 1 、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2、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 (四)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 (五)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 ?当代心理学史界基本认同形质学派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直接前驱,直接影响到其整体 论思想的形成。 ?形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形质”是知觉中存在的由感觉成分派生出但又 不是感觉简单复合的新成分,它最终决定着知觉的结果。这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 ?舒曼、卡茨、鲁宾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过影响。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个主要代表 (一)马克斯·惠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 ?惠特海默最大的贡献是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首创格

格式塔的基本理论

格式塔的基本理论 不要以为格式塔是一座建筑物,也不要认为它是什么国外著物的人物名字;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就是“模式、形状、形式”。 格式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基于这个学派的格式塔视觉原理还有一个小名:完形心理学。 最简单的格式塔: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角形,然而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进行完形计算,让人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核心理论 冠冕堂皇的解释: 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

总结成三句话: 人们总是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去关注局部; 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感受不等于局部感受的加法; 视觉系统总是在不断的试图在感官上将图形闭合; 格式塔学派断言 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格式塔中的视觉关系 在一个格式塔中,通常存在以下视觉关系: 和谐 Harmony 变化 Changes 冲突 Conflict 混乱 Confusion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描述。 和谐 Harmony 的来源 组成整体的每个局部,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趋近一致,并且排列有序,这时产生整体视觉感官就是“和谐”。

和谐来自所有局部的感官接近 变化 Changes 的来源 在“和谐”的基础上,局部产生了形状、大小、颜色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所有局部的同一性质,这就是“变化”。 变化来自和谐基础上局部的外观改变 冲突 Conflict 的来源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二)同型论 知觉理论的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简介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格式塔理论及其早期认知学习观

格式塔理论及其早期认知学习观 “认知”的基本含义是思考——感知、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尽管系统的认知心理学只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但认知的观点早在“格式塔主义”里面即已论及。 格式塔主义代表人物是苛勒、韦特墨、考夫卡等人。(PS:此三人为了逃避纳粹迫害,于20世纪30年代全部逃往美国,才成就了格式塔理论。)他们都特别反对冯特所倡导的“元素主义”。 格式塔(gestalt)的意思大概相当于“形式”、“形状”、“模式”等,强调“整体”观念。 能动的心灵: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灵是能动的,并且在不停地寻求意义。“当我们进行感知时……我们会遇到先天的形式中有意义地组织起来的感觉元素……因此,心灵创造出整体的经验。”试想,当我们面对一大群陌生面孔时,一般最容易引起我们注意和辨认出来的是哪些人?是那些长着与我们的熟人相似脸庞的人!我们用整体的感觉去看世界,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也经常会认错人! 1. 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在《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了错觉:在迅速移动的情况下,人们在独立静止的物体间可以看到连续的运动,即似动。(这也是电影成像原理——以每秒28个画面的速度快速移动) 这样的简单实验揭示出:似动存在于知觉过程中——它不能进一步消除!在感知过程中不仅有感觉器官的参与,也有大脑的参与。由此驳斥了冯特的观点。同时实验也巧妙地证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由此可归纳出一些格式塔感知原则: 邻近性。对形如“。。。。。。。。”图的观察在整体上看起来是一条线,而不是几个点,此即“邻近法则”。 连续性。我们习惯于将“〤”看成两条交叉线,而不是两个V型图。 相似性。 封闭。人们倾向于将一个封闭线条的微小缺失部分当作是隐藏起来的或附属的部分。 完形性。当感知对象呈对称、简单、稳定的分布时,我们常常能获得一种“优良”或者“合适的感觉”——“完形”之说由此而来? 轮廓错觉或背景错觉。当人类视觉无法区分“前景”或“背景”时,我们会依个人的人格或期望(心理定势)在两种知觉中进行选择。这就是“能动的心灵”。

格式塔心理疗法的九大原则

格式塔心理疗法的九大原则 [收藏] 发表于2009-08-13 17:03标签:心理治疗疾病保健 分类:《保健与生活》 格式塔心理疗法的九大原则 2007年6月1日《保健与生活》 格式塔心理疗法由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弗雷德里克稴.珀尔斯博士创立。其有九大原则: 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惦记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昨天发生的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过好了今天,你就过好了一生。 生活在这里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杞人忧天,对于事情毫无帮助。 停止猜想,面向实际举个例子,走在大街上,遇到某个熟识的人,你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人家看都没看你一眼,你会怎么想?感觉不被尊重吗?如果遇到的是领导,你可能会认为领导傲慢;如果是朋友,你可能会认为朋友对你有意见。然而,事实可能是他当时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没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罢了。要知道,很多不快乐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很多心理障碍,也往往是没有实际根据地“想当然”造成的。 暂停思考,多去感受现代社会节奏快,变化大,要求人们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脑子里整天琢磨“我该

怎样做好工作?”“我该怎样和别人搞好关系”……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了,反而容易忽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美好就在身边,但你可能忘记了感觉的味道。格式塔心理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作为思考基础的“感受”,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直觉思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心理品质,但是,现在人们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几乎变成二台失去情感的机器。 接受不愉快的情绪情绪是事物能否满足需求时的态度体验,心理需求满足与否,可以通过情绪分析出来。对于心理需要,我们还是以接纳和尊重为好,但有很多需要是一时满足不了的。正确的态度是: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情绪,要有既接受愉快情绪、也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 不要先判断。先发表参考意见人们往往倾向于迅速下结论,尤其在主观认为“别人错了,我对了”的时候,这是大脑“思维程序化”的后果。格式塔心理疗法认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判断是非,而是说出你的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尽量减少与他人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冲突,而你自己也可以少些无谓的烦恼和苦闷。 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崇拜偶像和权威在青少年阶段可能会有一定的“模仿一认同”作用,给自己画一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上) 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型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我国最早由赵演先生仿译Logic为“逻辑”的方法,译“Gestalt”为“格式塔”,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而朱光潜先生最早将Gestalt一词译为“完形”。“ Gestalt”的含义之一是“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杨清)。 第二种含义即指事物的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萧孝荣曾总结指出:格式塔既不是“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混沌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含在其部分里面;格式塔的各部分具有功能上的联络;不是一切的格式塔都具有移位不变的特性。 简略地说,所谓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种反对元素主义,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杨清《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P.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 1、“三反”一“强调”: 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 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反对华生的S-R公式;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人的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一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个“完型”。 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和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换句话说: 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集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不仅限于知觉过程的研究,许多心理学课题,如顿悟和问题解决也可以用其理论加以解释。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虽然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有诸多分歧和争论,可是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面却不谋而合。它既不反对构造主义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反对行为主义视行为为研究主题,声称心理学是“意识的科学、心的科学、行为的科学”。 (一)直接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不反对把意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认为行为主义不用意识建立一种心理学是荒谬绝伦的,但为了避免误解起见,格式塔心理学尽量不用“意识”一词,“至于完全与意识一词有同义的字,苛勒即用…直接经验?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 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角形,然而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进行完形计算,让人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二、格式塔心理学及主要代表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初兴起来的一种学院派心理学,到三十年代形成较成熟的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等。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 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心理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的、组织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特点: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 三、学习理论 (1)顿悟说 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一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学习方式之一。顿悟的四个特点: ①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理解各部分关系)

②具有突发性(尝试近似于对假定的尝试,突然顿悟) ③质变的产生无需量的积累 ④可以迁移(尤其在告诉类似的课题中) (2)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 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如学习英语后学习德语会容易些,会骑自行车的人学习摩托车要快一些……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如物理中用到的左手法则和右手法则。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惠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①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将各个部分看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②根据课题结构的统一性来理解和处置课题。③分清问题的主次方面,形成层次结构。④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受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惠特海默的这些理论观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格式塔原理

格式塔原理在UI设计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中的“格式塔”源自德语“Gestalt”,意即“整体”、“完形”。 他的核心理论是,人的视觉是具有整体化、简化处理图形倾向的,因此,当一个不完整的图形出现在人的视觉当中时,人的视觉思维会倾向于自动将其补全,使其变成一个已知的、完整的、常见的、整体图形,即“完形”。 打个比方说,当你看到一个圆形,但圆形的边上有一个很小的缺口,你的大脑会倾向于将它识别为一个完整的圆形;当你看到天空中的一朵云,你会下意识的把它想成一个动物或一个别的你知道的物体的形象;往远了说,在神话故事里,那些妖魔鬼怪、神仙菩萨,他们的形象也是由已知的、熟悉的形象组合而成,而不是凭空出现的 格式塔原理作为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他的理论几乎适用于所有与视觉相关的领域,它与UI设计的关系尤其密切,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界面的信息结构、层级关系,提升界面的可读性,他主要有几个特性,即相似性、接近性、封闭性、连续性、主体与背景关系、均衡原理 下面就来一一讲述下 相似性 人的潜意识里会根据形状、大小、颜色、亮点等,将视线内一些相似的元素组成整体,根据我们的潜意识分类,一般来说,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把颜色一样的看成一个整体,而忽略掉形状的不同 所以当我们有几个平行的功能点,但又想突出一个的时候,就可以把那一个做成特殊的形状或者是不同的颜色、大小等,这样用户能一眼看到你要突出的那部分,而再细看那部分又和其他部分是一个整体,不突兀,类似于平面设计中的“特异” 接近性 元素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到我们视觉感知,通常我们认为互相靠近的元素属于同一组,而那些距离较远的则不属于,和相似性很像,不过相似性强调的是内容;而接近性强调位置,元素之间相对距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不是同属于一组;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一、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在中国称为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主要领

导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 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