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至六世纪佛教艺术中的鸟翼冠与冠带主题——以西亚、犍陀罗、西域间的交流为中心

二至六世纪佛教艺术中的鸟翼冠与冠带主题——以西亚、犍陀罗、西域间的交流为中心

二至六世纪佛教艺术中的鸟翼冠与冠带主题——以西亚、犍陀罗、西域间的交流为中心
二至六世纪佛教艺术中的鸟翼冠与冠带主题——以西亚、犍陀罗、西域间的交流为中心

二至六世纪佛教艺术中的鸟翼冠与冠带主题——以西亚、犍陀罗、西

域间的交流为中心

作者:林玲爱, LIN Ling-ai

作者单位:庆州大学文化财学部,韩国庆州

刊名:

许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13,32(4)

参考文献(11条)

1.F.Tissot Remarques Iconographiques apropos d'une tete de roi barbare Gandhara 1976

2.Hassan Pakzadian A Chronological study in Sassanian Coins 2005

3.R.N.Frye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Iran under the Sasanians 1983

4.D.Guillemin Zoroastrian Religion 1983

5.Roman Ghirshman Persian Art:The Parthian and Sassain Dynasties 1962

6.官治昭兜跋毘沙門天の成立をめぐつて-封立と交流んにいよる圖像の成立 1991

7.林玲爱武装形四天王像渊源的再考-以犍陀罗及西域为中心 1998

8.p.Granoff Tobatsu Bishamon:Three Japanese stat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n Outlines of the Rise of This Gult in East Asia 1970(1 - 2)

9.玄奘;李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卷第12瞿萨旦那国条 1990

10.新疆出土のサ-サ-ン式銀货-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匡のサ-サ-ン式銀货-」 2003

11.林玲爱西域佛教雕刻史 199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82191516.html,/Periodical_xcxyxb201304001.aspx

当古印度遭遇古希腊:“阿波罗式的佛像”现世

当古印度遭遇古希腊:“阿波罗式的佛像”现世 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20:20 亚历山大东征与贵霜人西进,在时间上相差几个世纪,但是当他们的脚印在印度河流域重叠,东西方文明之间真正的交汇点出现了,这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的相遇。 -从“天竺”到“印度”,不仅是翻译问题,更牵涉到复杂的历史 中国古籍中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史记·大宛传》中,书中将“印度”称为“身毒国”,而至唐代则多称之为“天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从今正音,宜云印度。” 玄奘将“天竺”正音为“印度”,我们一般都会认为他是依照梵语,其实并非如此。天竺、身毒、天毒、贤豆等都是波斯语“Hindu”的同音异译,波斯语中的Hindu是从梵语的Sindhu变音而来,而希腊人又将波斯语变音为Indu。这个词的本意是“信度河”(即印度河),后来则延伸为印度

河流域或印度河流经的国度。从正音的角度看,玄奘依据更多的应该是Indu而不是Sindhu。从“天竺”到“印度”,看似中国古代翻译中的问题,实则牵涉到复杂的历史问题。 无论是对玄奘还是对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来说,“印度”一词指代的实际上是印度河流域(以今日的巴基斯坦为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印度是很不相同的。 印度的东、南、西三面是大海,北部是雪山,四周有天然的屏障,只有西北部有一处低的缺口,古代所有的外来者都是从这个缺口进入印度,早期的雅利安人如此,后来的波斯人、希腊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也都是如此,我国的玄奘亦然。 继雅利安人之后侵入印度河流域的是波斯人,在大流士执政期间(公元前522-公元前486年),波斯帝国的版图东起印度河,西至地中海与埃及。 公元前334年,希腊人在亚历山大率领下征服了波斯帝国,然后一路进发,于公元前326年3 月成功渡过印度河。亚历山大企图进一步征服恒河流域,回答希腊哲学家关于“天边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但由于印度炎热的气候使希腊士兵产生了厌战情绪和思乡心理,加上印度军队的顽强抵抗,亚历山大在入侵印度19个月之后终于决定班师回国。 -佛教从恒河流域传播到印度河流域,不少希腊王公和大臣皈依佛教 亚历山大退兵后,由希腊人建立的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公元前250年)统治波斯以及西北印度达60余年,对波斯和印度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印度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精巧的铸币技术,并像希腊人那样在钱币的正反面都压制图案;希腊风格深深影响了印度的雕塑、绘画和建筑;哲学上,印度正理派(逻辑学)的“五支论法”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印度耆那教原子论与希腊德谟克利特以及卢克莱修的原子学说基本相似。 塞琉古王朝之后,波斯安息王朝(公元前230-公元224年)兴起,一直将罗马帝国的势力阻止在两河流域以西。与此同时,西北印度四分五裂地处于各希腊王公、波斯人和印度人不稳定的统治之下。在亚历山大从印度退兵之后,恒河流域兴起了孔雀王朝,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帝国的版图一直扩张到今天巴基斯坦西部边境和阿富汗,阿育王大约在公元前259年接近佛教,他赞助佛教举办第三次结集,派出使团到边远地区和国外传教,使佛教从恒河流域传播到了印度河流域。 不少希腊王公和大臣皈依了佛教,巴特利亚(我国史籍中称之为大夏)的弥兰陀王(约公元前180-前130年在位)便是如此,著名的佛教经典《弥兰陀问经》(早在东汉时便传入中国,译作《那先比丘经》)记载了他皈依佛教的过程,此经富于诡辩色彩且充满了譬喻,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古希腊)式的对话,但讨论的内容却是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等佛教理论。 -贵霜帝国时期,丝绸之路建立起来,大乘佛教也迅速发展传播 最后一个统治印度西北边境的希腊王公是赫梅奥斯,他在公元一世纪被贵霜人推翻。贵霜人,也称大月氏人,属突厥游牧部落,先秦时代一直生活在甘肃敦煌、祁连山一带,汉文帝时因被匈奴击败而西迁。大月氏后来分裂为五个部落,以贵霜部最强大,到公元一世纪中叶,贵霜人先后打败希腊人和波斯安息人,攻占整个印度西北地区,建立了贵霜帝国。迦腻色迦统治时期(约公元120-162年),其疆域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形成连亘中亚和北印度的庞大帝国。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简答题 1.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内涵:P92 ①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 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 ②“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 学准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谢赫的“六法”和顾恺之的“传神论”呈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 ③他的《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一部什么样的“百科全书”?P120 ①《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善于绘画艺术的通史,这部著作 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因此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②全书共分10卷,内容大致可分为4大部分:关于绘画历史发展的评 述;关于画家传略及画迹史料;关于绘画技法与理论;关于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③《历代名画记》所论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绘画的起源、功能、承继 关系、评论标准、艺术表现以及时代和地方的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新的见解。 3. 何为佛教的犍陀罗风格? 犍陀罗作为古地名,指的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东部一带,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据

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他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的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 4.何为“文人画”,它的表现特点是什么?P143 ①文人画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画,北宋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 的概念,是没有功名的文人的画。 ②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人文思想的绘画,并以书法 如法,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③文人画以诗为魂,有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性特征。以诗的表现性、 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它不拘格套,任性而发。 ④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取材于山水,花 鸟,梅兰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的意趣,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注重笔墨情趣,体现文人趣味。 5.郭熙为什么要在文人画中表达林泉高致的情怀?P145 ①郭熙的《林泉致集》奠定了他在山水画史上的不朽地位。它是在山水 画高度成熟后产生的,一定程度上是对北宋后期之前山水画创作总结。 ②《林泉高致》正处于北宋时期儒道禅思想全面发展的时期,儒道思想 在郭熙绘画理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他身处官场,却醉心山水。

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 一、文学 1、文字 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见方天青石、陶土、象牙、铜摩亨佐·达罗出土 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 (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引申为“完美”、“文雅”) 吠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 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古典梵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2、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 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BC1500-BC500,韵文作品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 3、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 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诞生 《摩诃婆罗多》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被誉为印度文学史上的《伊利亚特》BC4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 《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2世纪 4、往世书文学 《往世书》又译“古事记”、“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 5、佛教文学 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 巴利文佛教“三藏”:经、律、论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 律藏由《经分别》、《犍度》、《附篇》组成,《犍度》较有文学趣味 经藏《小尼迦耶》、《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 《佛本生故事》是《小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大致分7类: 寓言故事:主角多为动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 神话故事: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 报恩故事: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 魔法故事: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 笑话故事: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 道德故事:多劝人积德行善 世俗故事: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 梵文佛教文学:《大事》、《神通游戏》 6、梵文古典文学 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 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 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人 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世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 马鸣:长诗《佛所行赞》、《美难陀传》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P7)?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P7)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的器物纹饰。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的铜器装饰工艺。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早在殷商时期,宝石镶嵌就已应用在玉器和象牙器上,技术非常成熟。 ?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的图画。现存最早的帛画为楚国作品,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示灵魂升天的主题,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 ?画像石:是刻凿在石料上的图画作品,在汉代的石祠和墓室中大量使用。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减底刻凿、浅浮雕刻凿等。 ?画像砖:是模压焙制的砖像图画,作为墓室的主要装饰,画风细腻生动。 ?铁线描:指绘画中的一种线描方式,用来形容笔法严谨、连绵悠长、笔力似铁线的线条。 ?六法: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论》中提到的人物画创作的六条原则,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臵、传移模写后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品评的重要依据,对传统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作者:肖媛, Xiao Yuan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美术系,内蒙古,赤峰,02400 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11,32(1) 参考文献(6条) 1.温玉成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 1999(01) 2.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2001 3.胡同庆;胡朝阳佛教石窟造像的视觉心理艺术效果[期刊论文]-敦煌研究 2005(03) 4.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渊源 1996 5.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 2003 6.李翎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 199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何志国.He Zhiguo印度佛像初传中国的阶段性与各阶段的传承性[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2.侯亚红关注新疆克孜尔石窟[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1(3) 3.徐玲犍陀罗佛教美术综述[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9(18) 4.彭景荣.PENG Jing-rong论我国的佛教美术及其传播[期刊论文]-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8(4) 5.马学仁犍陀罗艺术与佛像的产生[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2001(4) 6.陈晓露.Chen Xiaolu从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期刊论文]-西域研究2006(4) 7.王蕴锦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学位论文]2010 8.耿剑.Geng Jian克孜尔佛传遗迹与犍陀罗关系探讨[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5) 9.何志国.HE Zhiguo佛教偶像起源及其在贵霜朝的交流[期刊论文]-敦煌研究2010(1) 10.朱军论贵霜艺术中神像的设计风格[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2005(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82191516.html,/Periodical_zwdmzszxb201101074.aspx

佛教与艺术审美

第24卷第3期2005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I ndustry Manage 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24No .32005.6 收稿日期:2005-01-31 作者简介:赵 劲(1967-),男,湖北襄樊人,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佛教与艺术审美 赵 劲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52) 摘 要:佛教与艺术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古老而独特的方式,它们在内容、目的和手段上十分相 近,都包含有超越此界进入彼界的精神陶醉和满足。佛教借助艺术想象来达到理念世界的佛教境界,反过来,佛教给予艺术以独特影响,促进艺术里未完成性原则的巩固。 关键词:佛教;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5)03-0051-02 宗教产生于对超自然的崇拜而获得的解脱与陶醉,我们称这种解脱与陶醉为宗教情绪。带着原始本原冲动的宗教情绪,始终伴随着净化、飞升和心理抚慰的作用,包含着精神的憧憬、向往和理想,有强大的动力,它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而是强烈炽热以至狂热的宗教情感。佛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最古老的方式,是超越现实,征服个体欲望,消弭“能所”与“性相”的对立进入“涅 ”,从而获得解脱的过程,其内容、目的和手段接近于艺术的审美方式。超越此界进入彼界从而获得精神陶醉与满足的佛教境界,恰恰与艺术审美的精神宣泄相一致,因此,也可以说佛教境界也是艺术审美境界。 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宗教,必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于是,佛陀就佛教的认识论做出了阐述。佛教把人的认识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舌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亦称藏识、种子识,等等,潜藏着一些由深层欲望、情感与表象互渗后所建立起来的意象。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在他们的记忆中潜藏着人类最深、最古老和最普遍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它来源于人类意识深层,凝聚了人类最深沉的欲望与忧患,特别是“生”与“死”,是人类共同的原始意象。 人类最大的忧患莫过于生存,人从一生下来,就要面对死亡,不管是谁,也不论他做何种努力,必将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且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现实中的烦恼、饥饿、病痛、贫穷、欺诈、战乱,等等,它给人们的绝望多于希望,痛苦多于乐趣。而与之相对应的“西方净土”却是另一番景象,敦煌壁画中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那里有绿波浩淼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各色莲花盛开,佛及菩萨坐在莲花上,璎珞严身,庄严慈祥,宝池上端彩云缭绕,飞天起舞,天宫伎乐,千姿百态,仙鹤鹦鹉,应节歌舞。在那里没有贫穷与饥饿,神人可以点石成银,化铜为金,“思衣锦绣千重现,思食珍羞白味香。”生与死、人与物的绝对界限没有了, 一切众生,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自然化生。 敦煌壁画中描述的“西方净土”是美好的理想世界,也可以说是通过想象憧憬未来的精神世界,或者是一个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更高维度的空间。人类要从不尽痛苦的物质世界进入无限快乐的“西方净土”,是不可能和无法完成的。然而,作为佛教徒无法完成的终极目标和毕生追求,超越生死,往生净土却可以通过精神的憧憬而获得解脱。 佛教认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独立的“自我”是没有的,独立于“我”之外的世界是没有的,没有独立的实物,没有独立的“生命”。生和死是一体,死亡只是另一轮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前世、今世、来世至无数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的物质(现实)存在仅是一瞬间的,是不稳定的、捉摸不到的和不可解释的存在,是意识和心理过程的相关物,即所有因素合起来而形成意识流、连续流或一种活的东西,不可能被认识和解释,它只能被感受到。因此真正的佛教徒应当努力摆脱这些不稳定的状态和这种相对的存在,去获得稳定的和永恒的精神存在即佛教境界。这个状态与艺术表达中的宣泄过程十分接近,于是,佛教徒便借助艺术想象来达到这种状态。与此同时,佛教的审美相对主义又反过来给予艺术以独特的影响,在艺术里创造出生命运动、生命闪光的独特氛围,促进艺术里未完成性原则的巩固。 佛教在许多地方接受并且改变了在它之前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原理。如果说佛教哲学力图要从一种意向———“我即客体”的绝对化中引出涅 的概念即最终的解脱,这里的解脱状态是达不到的,但却是可以阐述的,它无时不在,却只能去意会它。 佛教不像基督教里那样认为人的精神与肉体是分开的,人作为某种精神物是惟一的,也就是佛教说的“我梵同 ? 15?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 课程类别:课程属类:艺术类 课程学分:3学分计划课时:40 教学组织:适用范围:全院学生 先修课程: 课程部门:教研室: 制订人:批准人: 第一部分前言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 本课程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了解建筑艺术就是了解历史,了解建筑艺术就是了解世界,本课程期望学生通过建筑艺术这个窗口,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汲取灵感,创新未来。 一、课程的性质 《建筑艺术赏析》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一门院定选修课,它是一门将艺术性、实用性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建筑艺术自身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嬗变,对大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教育、建筑艺术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建筑艺术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建筑艺术赏析能力,补充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大学生的人文品位、艺术修养和情感的陶冶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与建筑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重视理论联系赏析实际。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建筑艺术赏析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4、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总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建筑艺术的赏析能力。 根据建筑艺术赏析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建筑艺术赏析项目要求确定能力模块。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建筑艺术与人类文化史、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建筑文明的交流融合、世界建筑文化、世界建筑艺术作品的赏析等。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摘要印度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鲜明的特色。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依然保持着本民族浓厚 的传统音乐特色。本文重点探究印度音乐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及其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启迪作用。 中 在世界各民族音乐中,印度音乐可谓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丰厚、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音乐,它那绵延不断的旋律,错综复杂的节奏,强烈多变的鼓声,余音缭绕的琴声,多样式的装饰音,无穷尽的装饰乐句,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和演奏,构成了一幅印度音乐美妙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为什么会如此?印度音乐是如何传承与发展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印度音乐特色鲜明、风格独特 音乐是一种植根于文化中的艺术,不同的文化土壤会滋生和孕育出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印度是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印度音乐产生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是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拥有着它恒定 不变的音乐之根。这种根深蒂固的音乐风格成为印度音乐永恒的特色。同时,印度音乐又是极具包容性的,它可以吸纳百川于己身,“任何新的观念都会被吸收和消化,最终成为公认的具有印度特色的新混合体中的一部分”。这种融合非常自然和平稳,不会因为任何强大外力的侵袭而失掉,这种泰然自若的能力,使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国之间的各种风俗习惯交汇到一起,成为今天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中有它永远不变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印度音乐区别于其他之各类音乐的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听者能在众多的音乐种类中很快将其辨别出来。印度音乐一直以一种稳定而完整的体系状态存在着,各个部分都井然有序,有理可循。这种整体性的紧密关系使得印度音乐始终保持着它所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以至于英国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也没有对印度音乐造成很大的破坏,依然以独特的魅力成 为世界音乐的瑰宝,成为世界音乐之林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音乐分支。印度音乐中那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波浪形、曲线形,甚至螺旋式的音乐进行,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西塔尔,维纳琴声和呜咽欲泣的笛声,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强烈而音色多变的鼓声和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与演奏……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印度风情画,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印度音乐的独特风貌与它的文化息息相关。印度半岛在人种、宗教、文化、音乐等方面是世界上种类最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尤其是北方)历史上长斯受到各种外来民族的侵略,接

外国工艺美术史

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 威兰多夫的维纳斯 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欧洲大西洋海岸及西伯利亚之间属于奥瑞纳文化,材质:质地较软的石灰石和泥石灰雕成。高度5~10CM 。简述:肥大的乳房和突出的骨盘与阴部,把女性的特征夸张得无以复加,这可能与当时祈愿人类的繁衍有一定关系。尤其是从那微呈弯曲的膝盖部分,可以看出制作者已对人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具有了一定的表现能力。骨制指挥棒 用处:原始人类举行咒术仪式时所用的器物。时间:最早出现于奥瑞纳文化时期。但直到马格德林文化时期才注意到“棒”的装饰。一般是在棒的顶部或末端带有动物头部圆雕,如马、牛、鱼、猫、兔、狐及羚羊等。在棒身常饰以浅浮雕或线刻画,其构图意识,形象表现,动态处理和线刻手法都已较为完善。 黑顶陶器 地点:埃及时间:新石器文化时期定义:所谓黑顶陶器,就是在整个土红色的器物上部或顶部施以黑色的釉泥,形成黑红两色对比效果的陶制品。这类陶器的造型异常单纯,器形外部线条十分自然流畅。 鳄鱼纹彩陶钵 时间:黑顶陶器逐渐衰落之后。工具:利用陶轮制作。装饰手法上受西亚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格式。这种装饰手法在埃及的陶工艺中十分鲜见,在土红色的器壁上用白色线条组成的装饰带,在中间的鳄鱼与河马的表现手法亦相当精炼。鳄鱼身上布满了交叉线条,大概是在表现鳄鱼的硬鳞,它与口缘部位的交叉线装饰带形成了统一而和谐的整体,极富形式美感。这种构思与表现也许受到了作为渔猎生活不可或缺的渔网的某些启示。 化妆石板 早期功能:古代埃及人有把锑研碎,经调和作为眼影膏的习惯,这种加工过程时常是在一种被称为“化妆石版”的器具上进行的。逐渐的功能演化:成为一种理想的奉献用品或纪念物。原因:这种石工艺不仅实用美观,且宜长期保存。做为纪念性功能用的化妆石板,名作有美尼斯王征服三角洲。在这块盾形石板上,前后两面皆以浮雕形式表现了美尼斯王统一埃及全境的各种形象,是一件宣告埃及王朝时代开始的历史性作品,其内容和形式都极为完美。作品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美尼斯王的巨大威力和宏伟业绩,同时以完美的构成形式体现了埃及艺术浑厚、古朴的特征。尤其是纹饰中人物头部呈侧面、身体呈正面的表现方法,奠定了埃及艺术风格的基础,此后古代埃及艺术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具有这种所谓“正身侧面律”的定型特征。从考古资料来看,这类化妆石板的创作势头一直保持到初期王朝时期的末期,可见其在古代埃及的广泛应用。 玻璃鱼形容器 “沙芯法”:即首先由混黏土及多量沙质的粗糙物质做成容器的内部形态,并由金属棒的一端撑起来,再浸入装有选作底色用的玻璃溶液的“坩埚”中旋转,使之附上一层厚度相同的玻璃层。在这种附着的玻璃外壳尚未冷却之际,便贴上保持半流动状态的,拉长的各种色彩的长条形状的玻璃层。进而使用尖形的工具或梳子般的工具重新在容器的表面上刻画,形成独特的波状纹样。待容器外表光滑冷却之后,再把颗粒状的内部沙土从容器中掏取出来。母神像 时间:欧贝德期(公元前4300~前3500年)这些陶像造型生动活泼,风格古雅,有的泥丸贴在肩、臂和胸部,有的抱着小孩,有的双手叉腰,头部多为蜥蜴或蛇状,但也有缺头部的。显然,有些完全裸体的女性陶塑是纯粹的母神像,而贴有泥丸的女性陶像更似女族长或女部

印度文化分析

市场营销二班陈晓丽2010021459 印度文化分析 近年来,印度正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进,其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以上,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它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我们自身也深刻感受到印度这个巨大邻国正在加紧追赶中国的脚步。随着印度经济实力的上升,其军事能力、外交活力乃至文化张力随之增强。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印度现代化和崛起的过程中,印度的文化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很多精华,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作为长期研究印度问题的学者,笔者想就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这里就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分析。 一、宗教文化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二、政治文化 印度是一个施行民主制的国家。它的宪法规定,印度施行议会民主制和联邦制。按照议会民主制的原则,印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行使,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权力结构网络。议会对政府的组成及其施政行为拥有决定性的权力。总统由联邦议会两院议员和各邦议会议员按照比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文化又 是旅游的灵魂。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民风相交汇融合,其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佛教建筑在东方地平线上已经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它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关键词:佛教;建筑;审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 互融互补的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与旅游接下了不 解之缘,其中佛教建筑的庄严肃穆、雄伟大气更是给旅游者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佛教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当它们成为古迹为我们所欣 赏时,其人文内涵亦融进山水风景之内,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美给山水增添了特异的声色和韵致。在我 国,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四大名山、莫高窟、龙门窟)等四大石 窟名扬天下,陕西宝鸡法门寺等佛教圣地都是旅游文化精品,都放 射着历史文化灿烂的光芒,展示出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一、佛教建筑历史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从早期佛教到唐朝初,中国的佛家寺庙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据《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势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式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一直到广大的乡村,都建有寺院。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成就不亚于中国。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供大家阅读!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综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等。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

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数学成就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位制,但是早期还没有位值法。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用空一格来表示。公元9世纪后半叶有了零的符号,写作“.”。

印度艺术院校名列

Art schools in India C ?Chamarajendra Academy of Visual Arts ?College of Art, Delhi ?College of Fine Arts Trivandrum ?College of Fine Arts, Thrissur F ?Faculty of Fine Arts G ?Government College of Art & Craft ?Government College of Fine Arts, Chennai I ?Indira Kala Sangeet University J ?Jawaharlal Nehru Architecture and Fine Arts University K ?Kala Bhavana ?Kalabhavan ?Kalakshetra ?Kalidas Rangalaya ?Karnataka Chitrakala Parishath ?Kerala Kalamandalam L ?Lucknow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M ?Maya Chitram Art Institute R ?Rabindra Bharati University ?Raja Ravi Varma College of Fine Arts S ?Sir J.J.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 ?Sir Jamsetjee Jeejebhoy School of Art ?Srishti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Technology T ?Triveni Kala Sangam V ?Visva-Bharati University Last modified on 7 August 2014, at 22:11.

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印度思想文化专题(印度因明研究)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一)、文学、艺术、哲学 ?1、文学 ?梵文文学在笈多时期达到了历煌史上的辉煌顶点。在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的碑铭基本上是俗语,一度压倒梵文;僎伽王朝重升梵文的地位, 但仅是装饰,收效不佳;到贵霜的迦利色迦王时,一改巴利文佛典的前 貌,梵文写经大盛;以后,两大史诗也定型为梵文。笈多王朝时,梵文 戏剧、诗歌和散文等通过王室的赞助,达到独霸文坛的地步。 ?印度的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吠陀时期的舞蹈和哑剧发展而来。相传公元前后问世的《舞论》,就提到了有关戏剧的各方面,如音乐、唱歌、 舞蹈、韵律及各方言的应用等。 ?公元3世纪时有名的梵文戏剧家跋沙,1910年在南印度波德摩那怕附近一座寺庙的藏书中发现13个剧本,它们被认为是跋沙久已失传的作品。 他的戏剧风格朴实,其内容或者依据史诗故事,或者来自历史上的传奇, 绝大多数描写阿褩底国王乌代因的恋爱艳遇。他的《婆须达多梦中记》 常被后人奉为楷模。梵语戏剧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剧情中上层社 会身份的人讲梵语,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讲俗语。这显然把社会中的等 级关系,搬到舞台上。 迦棃陀婆是最杰出的古典梵文文学家,是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宫廷诗人,在戏剧、史诗、抒情诗等诸方面都有杰作存世。他著有三种梵文著本,《沙恭达罗》、《勇健与广延》和《摩罗毗迦与火天友》。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幕爱情剧《沙恭达罗》,该剧由于歌德的赞扬而闻名于欧洲,迦棃陀婆被誉为东方的沙士比亚。 在诗歌方面,印度盛行叙事诗和抒情诗。马鸣的《佛本行赞》和《美难陀传》是古典风格的早期叙事诗。《佛本行赞》是一部用梵文写成的最早的佛教著述,是用长诗写就的佛陀的传纪,从释迦牟尼的诞生直至涅槃,歌颂伟人并弘扬佛法。 7世纪上半叶的伐致呵利是抒情诗的佼佼者。他的诗集《三百咏》从古至今脍炙人口,而在《情诗一百首》中,其名言:“灯光伴随着火炉的焰火,日光或者星月之光,众多光中却无爱人双眼阴光,此世对我而言黯然无光”,常被用作印度抒情诗范例。阿摩鲁著有《一百首诗》,他善于把握情人的感情,善于描写快乐和忧虑、愤怒与诚挚。12世纪,胜天的长篇抒情诗《牧歌》是古代晚期的经典之作,内容描述黑天与罗达间发生的爱情、离异及最后和好的故事。他将优美的道白与复杂的韵律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以表达丰富的恋爱感情。该诗被认为是梵文诗歌前后古典风格的承上启下之作。 ?方言文学使用的是南印度当地的自然语言。《俱罗尔》和《纳罗底耶》是古代泰米尔语文学的名篇。前书是织匠提鲁华鲁瓦所著,此书是属于人 生三大目标(关于法、情、政事三者)的1330首箴言诗集的集合本。提鲁华鲁瓦并非个人名字,而是南印度贱民宗教导师的名称,“俱罗尔”是 一首箴言诗的诗名,也被用来作为全书的书名。 ?《纳罗底耶》也是箴言诗集,共有四百首箴言诗,内容涉及轮回、报应、超脱、法律、尘世生活和爱情等诸多方面。稍后时期,出现两篇泰米尔

2021年佛教艺术中的颜色象征

佛教艺术中的颜色象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佛教,尤其是密教有独特的颜色表现手法,其色彩观念极为抽象,近乎直觉一般的朴素,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人说只有佛教密教才有所谓虹化身的说法。 所谓“虹化”,是指修瑜伽的人在禅定状态下将物质之色身转化成了光。虹化身的出现,据说是修瑜伽行者在企及涅槃清净光之前,离此流转世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虹化时所见的斑烂色彩犹如通常我们所见的色谱,它象征着涅槃甘露门打开之前修行者所经历的不同次第或阶次。 佛教的密教中强调五种颜色,亦即白黄红兰绿五种。密典如是这样描绘不同颜色的宗教功能的: 青为瞋与杀,白为息且思,黄则禁制与利养,红则屈服与感召,绿色意为法术。列举这些颜色的顺序可能不同,但数目总是只有五个。因此那象征佛性的不同侧面的所谓五方佛便被赋予了各种成就里的五种颜色:毗卢遮那佛为白色身体;宝生佛为黄色身体;阿阉佛为蓝色身体;阿弥陀佛则为红色身体;不动成就佛则是绿色身体。 由于这些佛可以成为不同的观想对象,其自然具有不同的转换功能,可以将修行者的种种不同的迷妄转化成为积极的品德。对于禅定者,这些佛各有代表颜色,也各有不同意义。

白色据说有将无明化为真实正智的功能;黄色转化我慢使生平等智;青(黑或蓝)转化瞋恼使生圆镜智;红色转化愚痴使生无分别智;绿色转化贪嫉使生成就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佛教所关注的是颜色的精神寓义, 这一点自然也会影响到佛教美学思想的发展。透过《大日经》看颜色的意义,我们可以琢磨一下该经中所说的不同的曼陀罗坛场,按经上的说法,其中的曼陀罗的顺序是先从白色开始,然后逐一地转到红、黄、蓝、青上面。《转轮功德续》的密典上说,坛城的墙色应该涂饰不同的五种颜色。中央为青,其他四个方面依次东方为白,西方为红,南方为黄,北方为绿。《时轮密续》上面则有完全不同的说法,青色在东方,黄色在西方,白色在北方,红色在南方。无论各个方位的颜色如何配伍,有一点是不变的——坛场的外圈总是红色。 佛教依据不同的背景情况,自然有不同的颜色配伍的考虑。修行者无论想要净化自己,还是想要获得神通力,都要考虑并借助不同的颜色象征的宇宙力量。这个力量通常又是同相异的神抵联系在一起的。就拿人们崇拜或作观想对象的度母来说,白色是她的眼,蓝色则是耳,黄色是鼻,红色为舌,绿色则为头。 按藏密中的说法,六字真言“嗡嘛呢叭迷吽”中的“嗡”是发五色光的,虽然在用颜色表现它的时候画成青色。而新月状上面的一点也应该为青,新月本身为白,头上为黄,“哈”的字音则为红,而那个元音“乌”则是绿色。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八课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② 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2.内容结构 ① 佛教和佛教美术在中国的传播,石窟寺的营建。 ② 龙门石窟唐代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造像群的艺术成就。 ③ 佛教造像中的佛、菩萨、罗汉等形象在中国宗教传播过程中,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和审美认识被重新创造、中国化。 ④ 道教造像和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在人物性格、心理刻画上达到的成就。 3.重点和难点 ① 讲清楚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教学中可以应参照第11课宗教壁画内容进行讲解。 20世纪前期,一些著名的石窟寺雕塑曾遭受帝国主义分子的劫掠、破坏。保护这些文物遗存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责任。 ② 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夹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③ 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菩萨是梵文Bodhisattva(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能够自觉与觉他,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乘僧侣或居士有时也被尊称为菩萨。 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面相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耳长垂肩,头戴宝冠,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 唐代以后,菩萨日益女性化。面相圆浑,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或高发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 观音菩萨观音即观世音菩萨,或译为观自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其特征为手持净瓶或莲花,宝冠上有坐佛。 观音在中国民间有广泛的信仰。有多种表现样式和名号。 罗汉梵文Arhat(阿罗汉)的略称。据佛经的说法,他们是在佛涅(逝世)之后,不受生死轮回,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在人间弘扬佛法的人。较早的佛教美术作品中为十六罗汉,后来发展为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其中有印度僧人形象,也有中国的高僧形象。 四天王印度佛教传说中护佑须弥山腰上的犍陀罗山的四位天王,即 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 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手上绕缠一龙。 北方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 中国佛寺多在山门(三门)之后,建天王殿,在殿内东西侧供四大天王像。民间俗称“四大金刚”,混淆了天王与金刚力士的区别。 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家观测天象在黄道带与赤道带的两侧,绕天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官,划分天区,作为观测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宿音xiù,指星的位次)它们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四方配合,自西向东依次为: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