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背景下贫民窟挑战及对策

城市化背景下贫民窟挑战及对策

城市化背景下贫民窟挑战及对策
城市化背景下贫民窟挑战及对策

城市化背景下贫民窟挑战及对策

1.什么是贫民窟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贫民窟(slum)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在发展中国家,贫民窟泛指非正式的居住地,城市贫困在这些地区体现得极为明显。尽管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土地占有权安排、不同的建筑结构,但过度拥挤、不安全的居住状态,以及缺乏干净的水、电、卫生设施和其他基本生活服务是大多数贫民窟所共有的特征。

2.贫民窟为什么会存在

贫民窟之所以存在,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高速增长的农村-城市移民、日益恶化的城市贫困和不安全的土地占有权,以及全球化。其中,农村人口大规模进入城市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下降了约20-30%。城市里可能的经济机会驱动着农村贫困转移到了城市。相对于迅速而又庞大的农村-城市移民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体系却无法适应这些新的人口,这就加速了贫民窟的形成甚至扩大。

3.城市化背景下的全球贫民窟

2003年10月,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首次发表了以全球贫民窟的挑战为主题的年度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全球贫民窟居民人数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增长到了9.23亿,增长幅度为36%;如果贫民窟居民人数继续以同样速度增长,到了2030年将达到20亿。也就是说,目前全球约有六分之一人口(近10亿人)尚居住在贫民窟。报告还指出,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人口中,有40%居住在贫民窟里。其中,亚洲的贫民窟居民人数最多,高达5.45亿,占全球贫民窟人数的60%。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城市人口居住在贫民窟的比率最高,高达71%,人数为1.66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贫民窟居民人数为1.28亿。还有5400万人居住在发达国家城市类似贫民窟的环境里。

应对贫困窟挑战的国际经验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贫困和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贫民窟或者类似贫民窟问题的困扰。一个明显的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贫民窟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曾在发达国家发生;同时,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正因如此,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使用权保障。

(一)发展中国家的做法

1.巴西

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过去,巴西官方的贫民区政策则是熟视无睹或者威胁驱逐他们。直到1970年代,许多城市的市政

当局开始在规划图上暂时包括进了这种居民区。近几年来,这些居民区开始发生转变,当地政府在州政府、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做出承诺,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罗哈日任特(Belo Horizonte)和累西腓(Recife),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ZEIS),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在累西腓,1987年进一步建立了一套机制(PREZEIS),在城市社区的参与下,第一次把“非正规居民区”纳入正式规划并同意提供各种服务和基础设施。在这项法令下,累西腓设立了一个“土地占有合法化委员会”,委员会有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其职能包括,确定并解决每个社会利益居住区的特殊问题、敦促政府履行承诺、使用投资改造整个城市地区和划定要规范的居民区。后来,邻近的佩尔纳巴库州(Pernambuco)也实行了累西腓这项法令。巴西其他城市,包括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也有类似的计划。由于规模庞大,里约热内卢的计划备受瞩目。该州政府改变了过去反对贫民区的做法,不要求任何抵押就向居民提供建筑材料和资金。巴西应用经济学会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794个市政当局制定了贫民区或“非正规居民区”的改造计划,其中约506个市政当局的改造计划包括在不同形式上实现土地占有的规范化。为了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和创造条件动员社会更多的力量参与,巴西正准备补充一系列更广泛的政策,以兑现政府对贫民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承诺,保证投资

支持。

2.印度

印度独立之初,当局实行的是清除贫民窟的政策,主要意图是驱赶贫民窟居住者。但是到了20世纪60和70年代,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贫民窟居住者逐步意识到自身的力量,且政治家也开始视其为选票的来源,当局的贫民窟清除政策由此转变为贫民窟改造政策。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个由世界银行资助的“贫民窟升级”项目帮助2万个孟买贫民窟家庭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基本的生活服务。联合国人居规划署的资料还显示,印度“全国贫民窟居民联合会”与“促进地区资源中心协会”一道,从孟买地方政府手中获得了为贫民窟地区建造300套公厕的权利,为1000家住户提供卫生设施,与此同时动员周围地区的贫民窟居民采取一系列改造举措。到目前为止,由印度中央政府资助的,旨在为贫民窟居住者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如供水、道路、排污、街灯等)的项目在孟买已经实施了近30年。

同时,印度海德拉巴和赛孔德尔巴两个姊妹城市正在率先努力通过“综合性公民服务中心”,在贫民窟设立商店、普及互联网;支付电费、水费和财产税;帮助申请许可证、执照和登记;发放出生或死亡证和抚养证;对财产进行估价等。今后几年还将认真测试互联网对改善城市贫民获得外部信息状况的作用。

(二)发达国家的做法

1.美国

(1)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1920年代以前,美国的住宅建设完全是民间的私事,住宅建设处于小生产水平。这种情况很快受到迅猛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大潮的冲击,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城市住宅日趋紧张。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美国,为了“复苏”经济,联邦政府开始介入住房问题,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起制定了促进住房建设和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一系列政策。

1937 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首个“住房法案”计划,以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短缺和居住条件低下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措施是,联邦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资助,为低收入者建造合适标准的公共住房,而居住者只需向地方政府的“公共住房管理机构”支付较低的房租。

1949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全国可承受住房法》,指出,美国住房政策的目标是“向全体美国人提供体面、安全和整洁的居住环境”。为此,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住房政策,例如,“城市更新计划”授予地方城市更新机构接受联邦基金和收购贫民窟财产的权利。这些经过“更新”的管理机构通过拆毁贫民窟建筑,将土地整合成可用的地块,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住房开发商。

(2)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1960年代,战后的住房短缺现象依旧存在,为减轻政府的建房负担和保证住房市场的良性发展,美国政府进一步扩展了住房政策,重点在鼓励私营发展商为低收入阶层建造住房。

1965年,约翰逊政府建立了一个针对低收入阶层的“房租援助”计划,允许公共住房管理部门出租他们管理的存量住房,并通过补贴使低收入房客能够居住。1968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另一项住房法案,主要内容是为公寓发展商提供低于正常市场水平的贷款利率,使其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低于正常市场租金水平的住房;同时,在联邦住房行政管理局的抵押贷款保险计划下,为符合要求的住房购买者提供低于市场水平的利率。

(3)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住房短缺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取而代之的是低收入阶层所付房租占其收入比重过大。也就是说,市场上的住房供给是充分的,而政府仅需为低收入住户提供房租上的帮助。

1974年,尼克松政府制定了新的住房和社会发展法案,其中的第8条款就是低收入者“租金帮助计划”。与1965年约翰逊政府法案的不同在于,它不再是一个对住房建设进行补贴的计划,而是一个面向需求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范文精选篇推荐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范文精选篇推荐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你对这只美丽的蝴蝶熟视无睹时,它也会知趣的飞到别人面前,而你就会因此而失去一次考验、一次成功,或者是你最宝贵的生命。 我曾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我对那只蝴蝶不理不睬,我认为机遇是一件平常的事,不靠它也无大碍。那一次是班中选团员,老师叫我写一份申请书。可当时我正跟班上的团支书闹矛盾。她用绝对自信地语气说:“你有本事就别写申请书也别入团!”我也用绝对强硬的语气回答她:“不就是一份申请书吗?我不写照样入团!”于是当着她的面把那份申请书撕得粉碎。她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我是逞了口舌之快,可我也失去了那次机会,失去了当团员的资格,以致于到现在还只是个少先队员。我因呕气而没有在乎这只蝴蝶,其实最终最无奈的不是团支书,不是蝴蝶,而是我。 当你不在乎机遇时,机遇一定不会光临你。但是,当你看重机遇时,机遇也不一定属于你。请记住,当你触到蝴蝶的翅时,不要手软,而要紧紧地把它握在手心。因为有时即使你抓住它,它也会从你的手心逃走。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我班由民主选举,选出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可只有一个名额,经过再度筛选,我顺理成章的代表班

级参赛。这时候的我已经触到了蝴蝶的翅,可我以为自己已抓住了它就放松了警惕。 也许是上天不垂怜我,在我比赛的前一天下着大雨,而我是一个喜欢在雨中漫步的女孩,我固执地不打伞,享受着和雨亲密接触的感觉,结果第二天比赛时,我嗓子哑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师只好让那个女孩替代我比赛而结果无功而返。同学们都怨我不为班集体着想,我也很难过。 是啊!因为自己的固执,放走了那原本应属于自己的蝴蝶,留下的只有遗憾。 蝴蝶长了翅膀,它会飞。机遇也长了翅也会飞,当它飞到你面前时,不要犹豫,要紧紧地抓住它,不要让机遇从手中溜走,不要让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人生需要挑战才会获得胜利。就如一叶帆船那样,经历过风雨的磨炼,海浪的洗礼,终于到达理想的地方。就如一棵岩壁上的植物,勇于独傲一方。她凭的是什么?正是它那勇于挑战强大对手并将其战胜的决心。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你将来想要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呢?当时我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需要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人生,因为那样才能充实自己。“现在的社会正是如此,而我也保持自己观点,有挑战才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 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具体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

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必须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主力。城市化战略设计中要

城市化发展的六大难题

城市化发展的六大难题 截止本世纪末,地球上的居民将超过百亿,其中85亿将在城市中生活。这或许会成为一场噩梦。但如果拥有足够的政治意愿、远见和创造力——再加上某些简单实用的政策改革——我们或许可以创造梦想中的城市。 城市是经济和社会权力的中心,通过将技能、思想和资源集中到一点推动各国和全球发展。但城市 的快速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城市扩张的同时大肆兼并土地,而这些土地本可以被用于粮食生产。城市榨干供水能力,占全球能源使用量的70%,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占70%以上。 要想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全球增长,我们需要改变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资源无情消耗造成的不平衡局面。这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要目标,会议已经就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将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住房、废物处理(尤其是有害物质)和能源供应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做出了警告。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消耗有限资源的创新方法,在保护资源的同时避免破坏资源赖以生存的微妙生态 系统,来赢得保持世界城市及全球经济可持续蓬勃发展这场战役。世界必须解决六大难题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首先,必须改变城市的设计方式。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所有城市规划项目的核心,尤其是在即将面 临气候变化破坏性影响的沿海城市。城市密集化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地,降低对私家车的需求,为公园和大自然留出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同样,衔接紧密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设计运营楼宇建筑的方法来减少能源应用——甚至反而借此创造能量。因为建筑材料、制冷制热和诸如供水、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多项辅助需求,楼宇建筑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我们需要在建筑规范中推广节能工程和建筑技术,并对此给予更严格的法律支持和税收优惠等各项保障。考虑到亚太地区城市居民近30%生活在贫民窟,我们最严峻的考验之一是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个难题是改变民众的出行习惯。这意味着从私家车转向公交车,从公路交通转向铁路运输。事 实上,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降低旅行的必要。依赖汽车和卡车的公交系统造成事故、污染和长时间拥堵。此外,交通部门占2004年所有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3%,作为排放源是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的。反之,我们需要整合交通、住房和土地利用,鼓励运用公共交通,让人们(尤其是妇女和残疾人)能愉快安全地走在街道上。 第四个难题是改变我们生产、运输和消费能源的方式,包括建设更高效的能源系统和增加我们对可 再生能源的投资(并有望在此过程中创造就业机会)。我们还可以鼓励家庭降低能源消耗,敦促企业减少能源浪费。 第五,我们必须改革管理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的方式,目的是实现这一珍贵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 多次重复利用。我们需要整合方方面面对水资源的管理,如家庭供水、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和防洪举措。 最后,我们必须改变管理固体废物的方法,使它们成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代价。很多发展中国家60-80%的垃圾都是有机固体废物,露天倾倒导致大量甲烷被排放到空气当中。本就囊中羞涩的地方政府投入预算

城市贫民窟

从形成原因上看,中国式“贫民窟”是中国城市东西部以及沿海和内陆发展不平衡下的一个产物,城市化过程中的大量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以及类似北京唐家岭“蚁居”集中地都是中国式“贫民窟”的一个体现,中国式“贫民窟”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中国式“贫民窟”主要包括内城遗忘区、城中村、厂中村等,总体上都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后果,目前这类城市角落在我国的贫民窟中占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它属于城市发展过中的一个问题。以广州城中村和北京唐家岭为例,这两类城市角落归纳出的特点有:环境脏乱差、周围各类机构少、市政设施不足、居民总体收入偏低、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特殊群体聚居(如广州三元里地区一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人群聚居地 很多人喜欢把中国式“贫民窟”类比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认为里面充斥着不安定的因素。而城市规划者们,也总是热衷于摧毁这里的一切,再造出一个他们看起来会很舒服很多的高楼林立的世界。然而他们没有预想到的是建设高楼林立的世界是居住在这里的低收入者,虽然高楼林立的世界很美好,这也会是城市化必然的后果,但如果粗鲁的摧毁的这里会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收入承担不起城市的高房价,加上绝大部分人在家乡由于城镇化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部分很容易的流离在城市各个角落,到时或许他们真的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或许他们慢慢聚居从而形成类似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吧。 1.巴西 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过去,巴西官方的贫民区政策则是熟视无睹或者威胁驱逐他们。直到1970年代,许多城市的市政当局开始在规划图上暂时包括进了这种居民区。近几年来,这些居民区开始发生转变,当地政府在州政府、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做出承诺,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罗哈日任特(BeloHorizonte)和累西腓(Recife),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ZEIS),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在累西腓,1987年进一步建立了一套机制(PREZEIS),在城市社区的参与下,第一次把“非正规居民区”纳入正式规划并同意提供各种服务和基础设施。在这项法令下,累西腓设立了一个“土地占有合法化委员会”,委员会有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其职能包括,确定并解决每个社会利益居住区的特殊问题、敦促政府履行承诺、使用投资改造整个城市地区和划定要规范的居民区。后来,邻近的佩尔纳巴库州(Pernambuco)也实行了累西腓这项法令。 巴西其他城市,包括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也有类似的计划。由于规模庞大,里约热内卢的计划备受瞩目。该州政府改变了过去反对贫民区的做法,不要求任何抵押就向居民提供建筑材料和资金。巴西应用经济学会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794个市政当局制定了贫民区或“非正规居民区”的改造计划,其中约506个市政当局的改造计划包括在不同形式上实现土地占有的规范化。为了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和创造条件动员社会更多的力量参与,巴西正准备补充一系列更广泛的政策,以兑现政府对贫民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承诺,保证投资支持。 2.印度 印度独立之初,当局实行的是清除贫民窟的政策,主要意图是驱赶贫民窟居住者。但是到了20世纪60和70年代,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贫民窟居住者逐步意识到自身的力量,且政治家也开始视其为选票的来源,当局的贫民窟清除政策由此转变为贫民窟改造政策。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个由世界银行资助的“贫民窟升级”项目帮助2万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组图)

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组图) 探知2012.08.10 2008年12月7日,我再次来到了印度的最大城市孟买。由于11天前刚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来孟买的人锐减,飞机上的座位一半都空着。我过去抵达孟买都在夜间,所以对这个城市没有什么“空中印象”。这次我特意挑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希望从空中一睹这个印度的传奇城市。上午11点05分,飞机徐徐下降,我看清了,但也震惊了,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现代大都市的壮丽城廓,而是一望无边、密密麻麻的贫民窟。我早就知道这个1400多万人的大城市中60%左右的人至今还住在贫民窟,但从空中看到贫民窟如此巨大的规模,于我也是第一次,只能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出了机场,坐上计程车,行驶在通往市中心的“大道”上,但我看到“大道”的两边还是贫民窟。安顿下来后,我又坐上孟买那种无门的城轨列车,从市中心的第一站Churchgate上车,一直坐到孟买城北的终点站Borivali, 纵贯整个大孟买城区, 一路上看到的竟然还是大量的简陋屋和贫民窟,某些地段也有一些新建的高楼,象征了渴望崛起的印度,但它们大都被包围在汪洋大海般的陋宅之中。 第二天,我和印度朋友S君一起走访了一个叫达拉维(Dharavi)的贫民窟,据说这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居住着100万人,紧靠着孟买金融中心。坦率地说,这里的居所哪能算是房子,它们是暗天无日的窝棚,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3平米,平均1400多人一个厕所(另一说法是上万人一个厕所),苍蝇乱飞,老鼠乱串,各种传染病频发。这个贫民窟还是孟买最大的废品处理场:我看到无数打工者(很多是童工和低种姓者),他们把各种各样的废塑料、废电脑、废瓶子、废罐头、废纸箱一一加以分拣,重新处理,这些人没有手套、口罩等最起码的劳动保护,连焚化废锡铁皮的炉前工也不戴口罩和眼镜。S君告诉我这里大部分劳工每日工作12小时,日均收入不到1美金,周末也不休息,自己还要管吃。 孟买贫民窟里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其中一部分是在真心诚意地为贫民做好事,如办学、行医等,但另一部分则是黑社会组织,在贫民窟里呼风唤雨,甚至控制了供水(这个贫民窟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自来水供应)供电(经常停电),他们还与政客勾结,使孟买的贫民窟成为一些政客的稳定票仓。 血汗劳动、童工奴隶、专横的黑社会,这一切不是发生在印度的穷乡僻壤,而是发生在这里,发生在印度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发生在“印度的上海”,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这个所谓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里,人们对这类事情似乎已经麻木,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这类事情太多,数不胜数,法不责众,所以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二是这里的劳工大都属于低种姓,其他种性的人很少关心他们的命运;三是这里很多的政府部门和官员腐败成风,早给雇主收买了。 我问S君政府为解决贫民窟做了些什么?他告诉我,1995年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五年内要改造孟买90万户贫民窟“住房”,但5年过去了,一共完成了6000户的改造(户均5人,改造后的户均居住面积为21平米)。我怕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他一下,他干脆用笔把这句话完整地写在我的笔记本上。在《中国触动全球》一书中,我曾写过自己过去访印的观感:“你可以开车从北京或上海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基于全球化的科技经济竞争、挑战与选择

基于全球化的科技经济竞争、挑战与选择 本文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垄断权和知识制控权,实现全球市场垄断的分析,探索了我国科技经济发展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讨论了科技经济的选择与定位,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标签:经济全球化科技经济挑战定位 一、竞争发展与知识控制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科学技术与产业经济的结合以至形成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始终是各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的衰退,美国政府采纳了智囊的建议:大力发展教育,优选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持续增长。在这一战略层面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全球化与知识化竞争的政治背景。美国政府从开始就将其创制的信息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向全球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同时,将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的载体,促进和带动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以便实现“控制网络、掌握信息、称霸全球”的战略目的。1998年美国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时指出:美国的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决不允许出现向他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或集团。而拥有知识控制信息网络系统属于美国“促进其利益所使用的手段和能力之一”。国外专家认为,美国凭借自己在网络技术上的基础和优势,在因特网上已经发动并正在进行一场强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信息战争”,利用信息优势和信息霸权达成美国独霸全球的战略目的。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产业化,为科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注入活力,也是美国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企业界认为,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将与汽车发明、石油的应用和高速公路网的建立意义一样,将形成一个每年3.5万亿、相当于目前美国GDP的60%的巨大的市场。1996年美国向全世界公布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提出网上交易零关税的国际贸易新规则。1997年克林顿总统宣布了《全球网络贸易框架》,明确提出“网络自由贸易区”的概念。在战略实施中,美国以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为载体的国际贸易新形式,采取“领先一步”的战略举措,抢先将触角伸向全球。美国最先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普及和运用,为产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虽然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态势,但研发经费增长势头仍然强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很显然,通过知识控制,利用“领先一步”的创新优势,实施全球市场谋划和竞争战略,是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利益的体现。美国把信息战当作一项国家战略,只把对本国有利的信息纳入国家信息体系。如果美国将知识控制的技术推广到全世界,美国的标准将会作为全球的标准固定下来。一旦确定下来,就可以坐享其成。这已成为美国谋求“知识控制权”、“技术垄断权”战略的经营思想的出发点。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落后,在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的今天,

趣味赛项目及比赛规则

趣味运动会 项目及比赛规则 1、心心相印(背夹球) 比赛规则:每队6人,男、女各3名。每组2人,背夹一圆球,步调一致向前走,绕过转折点回到起点,下一组开始前进。最先完成者胜出。按时间记名次 (1)比赛过程中如有球落情况出现,需返回落球点重新开始。向前走时,手和臂不能碰到球,每碰球一次记犯规一次,每犯规一次比赛成绩加2秒 (2)进行接力时,接力方必须在规定区域内完成接力活动。 2、障碍接力 比赛规则:每队4人,男、女各2名。开始前每队各出一名选手,持接力棒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发令后运动员开始跑。途中运动员需跳过障碍物(1.2米)、钻过绳子、绕气球返回起跑线,下一个人接上。如此用时最短的队为获胜队。 3、袋鼠运瓜(球) 比赛规则:每队3人,选手站在袋子里,裁判员发令后,第一位队员用手提袋,怀中抱球,双脚并拢向前跳,跳至20米处换下袋子,交给第二位队员穿上,把球同时给第二位队员,第二位队员重复前过程,交于第三位队员,第三位队员重复前过程,最终将球放入指定位臵。如此做二遍,用时最短的队为获胜队。 4、大家都来跳长绳 比赛规则:每队7人(含摇绳2人),男女不限,若干组同场竞赛。开始口令后5人一起跳长绳,不过绳可重新接跳,时间2分钟,以跳过绳次数多者获胜。 5、协力竞走 比赛规则:每队4名队员,男女各2人,比赛开始前参赛选手双脚固定在行走器上,第1名队员握住安全把手,后面的队员将手依次扶在前方队员的肩部。裁判发令后,参赛队员通过协调配合在跑道上共同行进,以达到终点线为计时停止,用时少者名次列前

6、同舟共济 比赛规则:比赛开始前,4名参赛队员手拿2块竹筏站于起跑线后,裁判发令后,4名队员同时站在一块竹筏上,依次交替向前行进。以最后一名队员通过终点并将竹筏收回为计时结束,用时少者名次列前 7、我的地盘我做主 比赛规则:每队3人,在距离起跑区50米的地方放臵拼图板和提示画面,开始令后3人同时跑至图块处,每人每次只能拿1块,再跑回起跑区进行拼图,最后一次留一人在起跑区拼图,其余2名队员将剩余拼图拿回,往返四次。整个过程可由参赛队自行安排比赛分工。以谁的图盘拼得快、正确、多谁为胜者; ⑴拼图:设臵多种拼图,主要以中国移动业务品牌LOGO为主; ⑵犯规说明:一次运输超过1块拼图;中途更换已拿走拼图块。 8、撮球投筐 比赛规则:每组4人,发令后每人手拿大板锹(塑料)起跑至皮球处(两处距离30米),将球用锹撮起,托在锹上,然后跑回起点,放进筐内,再继续运球,运够2个球换下一位队友,看哪个队最先完成则为获胜方。 犯规说明: ⑴运球当中只要手碰到球视为无效,加罚一球;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答案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专题三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为什么扩散?正确答案是:(D) A 自我调节的结果 B 自我优化的结果 C 自我适应的结果 D 自我强化的结果 2.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此新型城市即为“____” 正确答案是:(B) A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B 田园城市 C 工业城市 D 现代城市 3.“田园城市”概念最早在《____》中提出。正确答案是:(A) A 明日的田园城市 B 共产党宣言 C 未来的田园城市 D 家 4.____城市化是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确答案是:(A) A 新型 B 工业 C 农业 D 现代 5.中等收入陷阱是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____美元出现的。正确答案是:(C) A 1000 B 2000 C 3000 D 4000 6.古代城市的产生是____的后果。正确答案是:(D) A 农商分离 B 体力劳动和脑力分离 C 工农分离 D 城乡分离 7.广州新型城市化应是更____、更包容的城市形态。正确答案是:(A) A 开放 B 自由化 C 信息化 D 绝对化

8.第十次党代会五年发展指导思想提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____”核心任务。正确答案是:(A) A 幸福广州 B 新型广州 C 满意广州 D 现代广州 9.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正确答案是:(A) A 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B 工业和农业的集聚和扩散 C 农村和城市的集聚和扩散 D 经济与政治的集聚和扩散 10.城市化最深层的动因是:正确答案是:(A) A 经济 B 产业 C 工业 D 服务 11.相对于整个经济区域,就单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而言,通常是通过产业和居民的双重集聚实现的,不论是近代的商业大城市还是工业大城市,都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和人口集聚的____过程。正确答案是:(A) A “极化效应” B “集聚效应” C “集中效应” D “集合效应” 12.“区域统一体”理论是谁提出?正确答案是:(B) A 克拉仑斯·斯坦因 B 刘易斯·芒福德 C 亨利·赖特 D 马克思·伟伯 13.在“区域”的尺度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种空间镶嵌图,依照国际上的平均估计,城乡二者之间地理空间的面积之比约为:正确答案是:(A) A 1︰50 B 1︰40 C 1︰30 D 1︰20 14.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____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正确答案是:(C) A 公有 B 集体所有 C 私有 D 全民所有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杜悦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 内容提要:在20世纪巴西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了城市贫民窟现象,城市贫民窟问题成了困扰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并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社会后果。贫民窟问题已经引起有关当局的高度重视,巴西各级政府逐渐放弃了过去对贫民窟一概排斥的做法,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出台了许多治理计划,各种非政府组织和贫困居住区的居民也日益广泛地参与了贫民窟治理进程。但巴西贫民窟问题历史久远,积重难返,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城市化贫民窟的治理巴西 在20世纪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导,城市建设特别是交通和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远没有跟上城市化的发展步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城市贫民窟现象出现并日益严重化。城市贫民窟问题一直是困扰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削弱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造成国民间情感的淡漠和隔阂,增加了社会暴力和犯罪活动。鉴于城市化特别是贫民窟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巴西各级政府开始关注贫民窟的治理问题。随着过度城市化的逐渐结束,巴西“贫困的城市化”过程开始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不再是大量农业人口由于工业化的原因急剧向城市涌入,而是城市间贫困人口的相互流动以及城市内人口的贫困化。贫困人口增长和流动方式的改变,也为巴西政府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本文拟对最近时期巴西治理贫民窟问题的做法和基本经验作一初步总结。 巴西治理贫民窟的主要对策 巴西对贫民窟的治理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方式。在贫民窟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政府改变了对贫民窟的态度和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起,巴西政府就开始重视日益严重的贫民窟问题,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但是因为治理的规模较小,收效甚微。贫民窟最初是从农村涌入城市的贫民和没有住房的穷人通过占用共有土地或私人土地的方式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强占土地的方式是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起初,巴西各级政府试图采取措施,禁止侵占共有或私有土地的行为,当时政府主要是对贫民窟居民采取驱逐的态度,力图抑制贫民窟的增长,并把贫民窟完全置于城市规划之外。例如,1971年制定了圣保罗的第一个全面的专家计划,规划了市政政策和城市区划的指导方针。然而,该计划没有为外围地区做出规划,实际上把许许多多贫民聚集地区排除在计划和公共投资之外。但由于城市化的无序发展,贫民和贫民窟的规模日益扩大,政府根本制止不了侵占土地的行为,不得不另寻对策。

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刘勇: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博士 “十五”时期,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十五”即将过去,在这期间以及此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十一五”即将开始,未来的城镇化目标和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可能面临哪些难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 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博士。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目前的水平以及它所处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 刘勇: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4年为41.3%,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认为,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 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相配合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种产业特别是城市里面都兴旺发达,所以人口向城市集中。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由两大力量或者说是两个基本因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大的背景就是如此。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确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已有五年,您如何评价这五年的发展? 刘勇:第一,城市化的确成为推动我国十五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国际潮流的。第二,在“十五”这五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主要有哪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勇:第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设。这是完全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它把城市化仅仅理解为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当然是必须的然而城市建设毕竟是公共产品,过分依赖于非财政性资金是存在风险的。 中国经济时报:这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刘勇: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举个极端的例子,某沿海省份的一个县,本来有十二个乡镇,为了使各个地方都发展起来,就把乡镇都改为街道,因为有街道就可以搞开发区,就大量地开发土地,小小的县搞了十二个开发区,且不说底下的村镇都可以搞开发区。 中国经济时报: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刘勇: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且不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集中,而那十二个分散的开发区是分散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一点经济效益都没有,反而会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0日/第006版 宗教周刊?理论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金泽 民族民间信仰 在我国,民间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活态”文化。民间信仰重新“浮出水面”,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为人们提出了许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说现在是民间信仰“大复兴”,有人则称之为“死灰复燃”。无论怎样评价,中国民间信仰大量存在(表现在地区、人数、程度等方面)乃是客观事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存在与发展,已不同于过去的时代。它的外部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化进程、人口素质的互动)已不同于以往。其内部的结构与整体的功能也不同于以往,而且还会随着社会转型继续发生变化。 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民间信仰是根植于老百姓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为表现。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众的信仰,与国家宗教相比较,它没有那种政教合一的强迫力量和财政支持;与民族宗教相比较,它没有血缘的全民性。虽然有家族祭祖,但不是一回事。即使在一个地域形成某种全民性,但若考虑到社会分层,只能说它具有很强的民众性。 组织结构上的松散性可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开来。民间宗教是扎根于民间的另一种宗教形态,它与民间信仰相比较,有着比较“坚硬”的组织外壳。如果说民间宗教属于制度化的宗教,那么民间信仰,则属于非制度化的宗教。在传统社会中,有官方宗教(如国教或民族宗教),也有非官方的仅属于正统的宗教,而所谓民间教团,一般是指非官方、亦非正统宗教,而是占据主流地位且活动民间的宗教团体。实际上,现今世界上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初都是由民间教团发展起来的,在后来的发展中演变成正统宗教甚至国教,并最终走向世界。但是并非所有的民间宗教都能够进入主流宗教的行列,像明清之际的罗教、斋教、黄大教、弘阳教、八卦教等,虽然,在民间曾有过相当的发展,有的教团还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始终没有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成为正统宗教,也没有像基督教在某些国家那样成为国教。民间宗教虽然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但民间信仰始终位于社会的底层;民间宗教的社会地位可能会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而有上升的变迁,但有些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也可能因为种种因缘际合而下降为民间教团或化解为民间信仰。 从共时性的结构角度说,民间信仰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不是主导文化,甚至也不是主流宗教。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将文化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说法,民间信仰属于“小传统”。在已知比较复杂的文明社会中,至少都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雷德菲尔德所说的“大传统”,指的是都市文明,而“小传统”则是指地方性的乡土文化。这种将传统区分为“大”和“小”意义,不是数量上的(如民间信仰的信众不一定少),也不仅仅是空间的。就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在城镇中兴起市民阶层而言,“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更多地具有社会分层的意义:大传统位于社会的上层,是社会精英及其所掌握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统,为思想家、宗教家深入思考并加以阐示;“小传统则位于社会的下层,基本信众为一般民众。他们的生活除了受大传统的影响之外,还有所谓民间文化传统,即小传统。 如果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给民间信仰定位,它虽不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那么显赫,但若上溯其源,却往往追及太古。它的历史要比任何一种创生性宗教都更为长久。无论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本质上都是原生性宗教的“改革者”;而民间信仰,却是原生性宗教的“继承者”。在“万物有灵观”的作用下,原生性宗教中的自然崇拜比较发达,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

趣味性比赛项目及规则

趣味性比赛项目及规则 中学组: 1、袋鼠跳接力赛 器材:袋鼠袋(麻袋)4个。 参赛人数:每队14人,7男7女。 间距:20米 规则: 女队员在起点线、男队员在折返线。第一位队员将双脚套在麻袋内,用手提着。比赛开始,双手提着袋口向前跳,沿跑道前行20米,通过折返线后将麻袋交给同组男队员,重复前过程,如此往复,以计时决定成绩。比赛中途跌倒,可爬起继续。接力时必须通过端线后进行,否则算犯规,取消成绩。 2、搬运工 器材:一米折叠方垫3块秒表 参赛人数:每队14人,7男7女。 间距:20米 规则: 女队员在起点线、男队员在折返线。 比赛开始,第一位队员跑到第一块方垫前,用手抱起方垫,继续前行,将后3块方垫全部抱起,沿跑道前行,通过折返线后将方垫交给同组男队员,男队员返回过程中,将方垫摆回原来位置,如此往复,以计时决定成绩。 3、掷毽球 器材:毽球10个 参赛人数:每队10人,5男5女。 规则:参赛者在距目标5米处,将毽子投入直径为20、40、60、80公分的圆心中,最后落点在同心圆中就得分,从内到外依次以5、3、2、1记分。以本队所有队员所得的分值相加得到本队总分,最后按各队的总分多少排定名次。 规则: 1、参赛者每人投掷三次,以三次得分之和计比赛成绩。 2、如毽子掷在线上,则以外圈的成绩计分。

4、拔河 器材:拔河绳卷尺 参赛人数:每队15人,10男5女。 规则: (1)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 (2)在场地上画3条平行的短线,间隔2米,居中的为中线,两边的为界。拔河绳中间系一根红带子作为标志带,下面悬挂一重物垂直于中线。参赛的两队人数相等,同时上场。各队选一名指挥员,队员依次交错分别站在河界后拔河绳的两侧,裁判员发出“预备”口令,双方队员站好位置,拿起拔河绳,拉直做好准备。此时标志带应垂直于中线。待裁判鸣哨后,双方各自一齐用力拉绳,把标志带拉过本队河界的队为胜方。 5、障碍接力 器材:垫子1块跳绳1根呼啦圈1个路锥1个 参赛人数:每队10人,5男 5女。 距离:30米 规则: 各班运动员从起跑线开始,依次完成前滚翻、套圈1次、连跳10个跳绳、跑至前方路锥处围绕路锥转5圈完成后加速折返往回跑,与下一名同学击掌方可完成,以最后一名同学先完成比赛,跑回起跑线的队为胜。 小学高段组:(4—6年级) 1、拍球障碍跑 参加人数:每队14人,7男7女。 器材:篮球,秒表 间距:20米 规则: ⑴参赛队员手持球在起点线后站立,听到“开始”的口令,快速拍球向前,S形绕过途中障碍到达终点后将球交对面队友 ⑵循环往返,时间最短者为胜。 A:必须站立起点线后 B:不可越过障碍直行向前 C:如球中途脱离跑道,则要原地返回后继续比赛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