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脑血管疾病是指涉及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瘤、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这些疾病会对脑部供血产生影响,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甚至坏死。本文将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总结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脑血管疾病可以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以下几类:

血管壁病变: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这些病变往往导致血管破裂、脑出血或脑血管狭窄,影响脑部供血。

血液成分异常: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可以引起血管壁损伤、血管狭窄等,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栓形成:由于血液中血小板异常聚集体积增加,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各类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偏瘫、失语、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这些症状可能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所致。

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障碍等。这种症状通常由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引起。

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在脑血管疾病发病初期出现。

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头颅CT:这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脑出血、脑梗塞等病变。

核磁共振(MRI):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组织内部的微小病变,对于早期发现脑部缺血、脑部细小血管病变具有很高的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这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这种检查方法可以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和血管弹性,对于评估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不尽相同,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诊断要点:病史:患者病史中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或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应高度怀疑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体征:如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认知障碍等临床表现,以及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应考虑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病史和体征,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头颅CT、核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结果将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排除其他疾病: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之前,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颈椎病、癫痫等。

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诊断需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了解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对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慢性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降低危险因素等方面。在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为了更好地帮助医生和家长应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的更新要点。定义和诊断标准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

病,以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对各种刺激物过度反应为特征。诊断儿童支气管哮喘需要综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最新版指南中进一步明确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包括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等,同时需排除其他引起这些症状的疾病。

发病机制

最新版指南中还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阐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包括家族史、基因突变等,这些因素使得患儿易感性增加。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室内过敏原等,这些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免疫因素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过敏原刺激导致免疫球蛋白E(IgE)升高,进而引发气道炎症和过敏反应。

防治策略

缓解症状

最新版指南提出了一些高效缓解儿童支气管哮喘症状的方法,包括吸入技术、药物使用等。吸入技术包括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缓解哮喘

症状。药物使用方面,指南推荐使用白三烯调节剂、茶碱和非激素类抗炎药物等,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已证实对缓解哮喘症状有效。

预防发作

预防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是防治策略的重要环节。最新版指南中提出了以下预防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如远离过敏原、减少被动吸烟等;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增强免疫力;同时,根据患儿病情,医患共同制定长期治疗计划,以降低哮喘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

在实施防治策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医生需密切患儿病情变化,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家长应指导孩子学会识别哮喘发作的先兆,如咳嗽、气促等,并掌握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如紧急吸入药物等。医生和家长都应患儿的心理状况,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孩子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儿童支气管哮喘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最新版指南的更新要点为临床医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具体、实用的诊断和防治策略。通过提高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和度,医生和家长共同努力,为患

儿提供规范化的诊疗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最终实现降低哮喘发作频率、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其治疗过程通常较为复杂,且疗效难以预测。尽管医疗科技不断进步,但提高脑血管疾病的疗效仍面临许多挑战。本文将探讨这些难点,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的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诊断准确性不高、治疗手段有限、康复效果不显著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提高诊断准确性是关键。这需要我们利用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等手段,及早识别出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研发新的治疗手段也是重中之重。例如,利用药物洗脱球囊、基因疗法等新型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脑部血管病变和防止血栓形成。加强患者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通过物理疗法、言语疗法等多种康复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以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一位50岁的脑梗患者,由于起病急且病情

严重,虽然经过及时的治疗,但仍然留下了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在接受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套个性化

的康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

提高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推动新技术应用、加强患者教育等手段,我们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神经内科鉴别诊断

一.颈椎病: 1.梅尼埃病:支持点:突发眩晕伴恶心;不支持点:无耳鸣、波动性或渐进性听力减退。 2.前庭神经元炎:支持点:突发眩晕伴恶心;不支持点:起病前无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泌尿道感染症状,无耳鸣、听力下降。 二.脑出血: 诊断要点:1.大多数发生在50岁以上高血压病患者。2.常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发病,3.病情进展迅速,具有典型的全脑症状或和局限性神经体征。4.脑脊液压力增高,多为血性。5.头颅CT 扫描可确诊。 鉴别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2.脑血栓形成;3.脑栓塞;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三.脑梗死 1.脑出血:一般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造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头颅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老年人突然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症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24小时内回复完全。 3.脑栓塞:青壮年多见,多有心脏病史起病最急,头颅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4.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或脑脓肿等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

性神经功能缺损,类似于脑梗死。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要点:突发剧烈头痛及呕吐,面色苍白,冷汗,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血性液或头颅CT见颅底各池、大脑纵裂及脑沟中积血等。少数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头痛等症状不明显,应注意避免漏诊,及时腰穿或头颅CT检查可明确诊断。 除和其他脑血管病相鉴别外,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脑膜炎:有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有一定过程,脑脊液呈炎性改变。 2.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在产后发病或病前有感染时,面部及头 皮可见静脉扩张,脑膜刺激征阴性,脑脊液一般无血性改变。 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梅尼埃病; 2.前庭神经元炎; 六.面肌痉挛 1.局灶性运动性癫痫:虽然有面肌局限性抽搐,但抽搐范围大,多波及头、颈、肢体,仅局限于面肌者少见。脑电图可有癫痫波发放。 2.习惯性面肌痉挛: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为双侧眼睑强迫运动,可自主控制,肌电图正常。 3.舞蹈病:可出现面肌抽动,但多为双侧,常伴有躯干、四肢的不自主运动,见于风湿性和遗传性舞蹈病,有该病的其他临床表现。 七.多发性硬化 1.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和视神经有两个以上互无联系的病灶。 2.缓解与复发的病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课前问答: 脑血管狭窄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吗? A. 有 B. 没有 脑血管病的发病有三个基础,包括血管壁、血液状态和血流动力学,血管壁的异常是导致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病变产生了脑动脉狭窄。因此,脑供血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基础和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该及早识别和治疗脑血管狭窄。 脑血管狭窄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早在1986年Caplan就发现种族对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有影响,黑人与日本人颅内动脉易患动脉粥样硬化,而白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易发生在颅外血管,特别是椎动脉。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发现,国人颅内血管狭窄的几率明显高于颅外血管[1]。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一、诊断概述: 临床医生应该有更强的意识和技术识别颅内血管狭窄的存在。首先,对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都应该怀疑有脑血管狭窄。其次,更好的识别出血流动力学异常所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2],因为这组疾病与脑血管狭窄有直接的关系。第三,熟练掌握脑血管狭窄临床检查技术,包括双侧桡动脉触诊、双上肢血压测量、血管听诊(主要是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和眼动脉的听诊)。第四,正确选择辅助检查和诊断流程,识别脑动脉狭窄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TCD和Duplex)、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第五,更好的寻找脑血管狭窄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最后,熟悉脑血管狭窄的分型方法。 要点提示: TCD可探测到的血管主要有: ICA:颈内动脉颅内段、CS:颈内动脉虹吸部、MCA:大脑中动脉、ACA:大脑前动脉、PCA:大脑后动脉、ACOA:前交通动脉PCOA:后交通动脉、OA:眼动脉、V A:椎动脉、BA:基底动脉、PICA:小脑后下动脉。 颅内脑动脉狭窄的合理分型是治疗决策的基础。从治疗上,所谓的颅内动脉主要是指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3、4]。目前的分型方法有Mori分型、LMA分型和临床分型,当然临床分型适合临床医生使用,而Mori分型和LMA分型更适合介入医生使用。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 (6): 379."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性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出血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神经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要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 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进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脑血管疾病是指涉及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瘤、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这些疾病会对脑部供血产生影响,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甚至坏死。本文将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总结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脑血管疾病可以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以下几类: 血管壁病变: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这些病变往往导致血管破裂、脑出血或脑血管狭窄,影响脑部供血。 血液成分异常: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可以引起血管壁损伤、血管狭窄等,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栓形成:由于血液中血小板异常聚集体积增加,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各类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偏瘫、失语、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这些症状可能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所致。

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障碍等。这种症状通常由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引起。 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在脑血管疾病发病初期出现。 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头颅CT:这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脑出血、脑梗塞等病变。 核磁共振(MRI):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组织内部的微小病变,对于早期发现脑部缺血、脑部细小血管病变具有很高的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这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这种检查方法可以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和血管弹性,对于评估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不尽相同,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诊断要点:病史:患者病史中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或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应高度怀疑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 1996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至今仍被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认识的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对我国主要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更新修订。本文参考了脑血管病国内外相关诊治指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指南共识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诊断要点】: 1.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一般在24h内(多数不超过1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2. 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相应急性脑梗死证据,为影像学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条件行DWI检查时,头颅CT/MRI常规序列未发现相应梗死灶,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为时间界限标准。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诊断要点】: 1. 急性发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可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 2. 头颅CT/MRI证实脑部相应梗死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导致死亡。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附1:由于病因学不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2.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 3.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 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 5. 原因未明的脑梗死: 附2: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临床过程复杂。 1. 脑分水岭梗死: 2. 出血性脑梗死: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诊断要点】: 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发作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或上肢缺血症状;(2)患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收缩压比健侧低20mmHg 以上,或锁骨上窝可闻及动脉杂音;(3)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超声或DSA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液逆流至患侧锁骨下动脉。 2.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1)发作性健侧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般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语言和视力等方面。同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工具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全面收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I级推荐,C级证据)。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头颅CT是最常用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可快速诊断脑出血并评估出血范围、体积和病变类型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尽快进行头颅CT检查 以诊断脑出血(I级推荐,A级证据)。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出血倾向和凝血状态,生化指标和电解质检查可评估肝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I级推荐,C级证据)。 疾病诊断及病因分型 脑出血的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是指根据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结果,确定脑出血的病因和病理类型。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血液病、药物滥用等。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进行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以指导后续治疗和预后评估(I级推荐,C级证据)。 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和预防并发症等。恢复期治疗的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预防再发。 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加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对于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脑室内或硬膜外引流等手段降低颅内压。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加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I级推荐, B级证据)。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降低颅内压、抗凝治疗等。控制高血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ACEI、ARB等。对于颅内压明 显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脱水剂、甘露醇等口服或静脉给药的药

常见脑卒中的诊断

常见脑卒中的诊断 常见脑卒中的诊断虎门中医院医务科中国卒中发病现状在中国,卒中已成为首位致残、致死原因(YLL)脑卒中的定义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也 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中风”。指脑部血管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大多采用WHO定义:“迅速发展的神经局灶或全脑神经功能缺损,持续24小时以上乃至死亡,除血管源外无其他任何致死原因”。缺血 性脑梗死60-70%脑出血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40%脑卒中分类脑卒中进一步被分成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 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脑卒中的诊断思路病史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一般辅检影像检查特殊检查其他-->1.是否卒中?-->2. 定位定性-->3. 病因脑卒中诊断与评估-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急性起病:突发;数秒,数分钟,数小时后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吞咽困难双眼 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脑卒中诊断与评估-一 般辅助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生化:肝肾功、血糖、血脂凝血状态:凝血四项、D-二聚体、抗磷脂抗体等心肌标志物或心功能: 心肌酶、肌钙蛋白、BNP/NT-BNP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后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培养等.脑卒中诊断与评估-影像检查脑结构影像学

检查-头颅CT简便、迅速、安全能够区分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能够很好的显示颅内出血病灶缺乏早期脑梗死特异指标后颅窝病变和小的出血容易 漏诊应用受到限制.脑卒中诊断与评估-影像检查脑结构影像学检查-头颅MRIT1/T2加权成像水抑制成像(FLAIR)弥散加权成像( DWI)主要反映细胞内水肿对缺血改变极敏感,能显示发病几分钟至2周左右的新鲜病灶;能区分新旧病灶,新病灶为高信号;急性期必 选的扫描方式;可作为梗塞恢复期的评价指标(恢复期和慢性期,呈低信号)T2敏感梯度成像(T2).脑卒中诊断与评估-影像检查头颈动脉血管成像-颈动脉超声/TCD颈动脉超声:快速、无创、可床旁操作、便于动态随访、能准确判断颈部斑块性质、血管狭窄或闭塞。较大程度依 赖操作者的技术。TCD:快速、无创、可床旁操作、便于动态随访、可发现狭窄超过50%以上的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可检测Willis 环的大部分血管。对操作者依赖性更强、颞窗狭小或缺失、对后循环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脑卒中诊断与评估-影像检查头颈动脉 血管成像-MRA观察颅内大血管改变(无需增强);无创;很难用于急诊和危重患者;夸大效应;.脑卒中诊断与评估-影像检查头颈动脉血管成 像-CTA可显示主动脉弓、颈动脉、颅内动脉病变;三维重建;可用于急重症患者同时检查冠脉病变;可看到椎动脉与颈椎的关系,观察颈动脉通 过横突孔时是否受到牵拉、挤压;缺点:需要造影剂,造影剂分布的多少可能影响某些分支血管的辨别。脑卒中诊断与评估-影像检查头颈动脉血管 成像-DSADSA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有创、风险、通常不作为一线检查。同时观察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灌注情况;简便、快捷、

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

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 脑梗(中风)和脑出血(出血性中风)是两种常见的中风类型,它们在发病年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检查方式、治疗方式、预后和预防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下面是一份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 一、发病年龄 脑梗:通常发生在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 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二、发病原因 脑梗:通常由于血管堵塞(栓塞)引起,栓塞是由于心脏内的血栓或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造成的。另外,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也可能导致脑梗。 脑出血:通常由于血管破裂引起,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畸形等。 三、临床症状 脑梗:起病急骤,可能出现突然的头痛、眩晕、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塞的部位和范围。 脑出血:起病较急,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与脑梗相似,但出血引起的症状通常更为严重。 四、检查方式 脑梗:通常采用脑部CT或MRI检查,以显示梗塞的部位和范围。 脑出血:通常采用脑部CT检查,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范围。MRI检查对出血的诊断不如CT敏感。 五、治疗方式 脑梗:一般采用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脑出血:通常采用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预后

脑梗:预后因个体差异较大,取决于梗塞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治疗的效果。一些患者可能留下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 脑出血:预后通常比脑梗更为严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即使得到及时治疗,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七、预防 脑梗和脑出血的预防措施相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脑梗和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 一,因此控制血压和血糖是预防这两种疾病的重要措施。 2.健康饮食:饮食健康对预防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建议多食用富含纤维的 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同时,要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3.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增强心肺功能,预防 脑血管疾病。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戒烟和限制酒精 摄入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5.心理调适:心理压力过大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增加脑血管疾病 的风险。因此,心理调适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瑜伽、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调节。

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尽管这种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但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来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保持健康的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疾病,这些疾病都可能引发脑血管疾病。因此,建议人们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二、合理饮食 合理的饮食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关键。人们应该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低脂肪乳制品、鱼类、禽类、豆类等食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糖分过高的食品等。适量饮酒也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应该避免饮酒或少量饮酒。三、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们预防脑血管疾病。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控制

体重、提高心肺功能,从而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建议人们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四、控制血糖和血压 高血糖和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血糖和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建议人们定期检查血糖和血压,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控制。 五、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建议人们戒烟限酒。如果无法戒烟,也应该尽量减少吸烟的次数和数量。 预防脑血管疾病需要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血糖和血压以及戒烟限酒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健康教育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血管发生的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有关。脑血管病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I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 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睦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 •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渡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 •垒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灌多古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桂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无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 或MRI 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 )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 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 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 )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 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 或MRI 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世轻偏瘫、共济失调世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还需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如颅外段动脉闭塞时,颈动脉可有触痛,呈条索状,搏动减退或消失,颈部可听到异常血管杂音。如侧支循环良好,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多普勒超声扫描除可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外,还可见到颞浅动脉血流量呈逆向运动。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中动

脑血栓病因与诊断

脑血栓 什么是脑血栓?脑血栓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脑血栓病因: 主要的病因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脑血栓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

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脑血栓的症状 (一)一般症状:脑血栓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还需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如颅外段动脉闭塞时,颈动脉可有触痛,呈条索状,搏动减退或消失,颈部可听到异常血管杂音。如侧支循环良好,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多普勒超声扫描除可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外,还可见到颞浅动脉血流量呈逆向运动。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中动脉表浅分支前中央动脉闭塞时可有对侧面、舌肌无力,主侧受累时可有运动性失语;中央动脉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上肢单瘫或不完全性偏瘫和轻度感觉障碍;顶后、角

中风病诊断标准

中风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疾病分期标准 ①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②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③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①发病急骤。 ②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④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颅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⑤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⑥CT应作为首选检查。 ⑦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3.脑出血 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④多有高血压病史。 ⑤CT应作为首选检查。 ⑥腰穿脑脊液多为血性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4.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希望对大家有用。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动脉病变,还有一些少见病因如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等。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两种。 二、特点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与心脏病、肿瘤一起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脑代谢非常活跃,其重量在成人约为1400克,占体重的2-3%,而其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脑组织几乎没有能量储备,缺氧5分钟,脑组织便可有不可逆损害。因此争取时间就是挽救脑功能。 三、脑部血液供应 脑血流由两个动脉系统供应,即椎基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发出,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等的血液。其入颅后依次发出:眼动脉,供应眼部血供。 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核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和岛叶,尾状核、豆

状核、内囊膝部和后肢的前上部。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间孔入颅,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部分,即枕、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面和丘脑等。 该两动脉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脑底形成动脉环(Willis环),以调节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及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 四、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 常见病因:①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瘤、等;②血液动力学改变:高血压、低血压、心输出量减少;③血液成分改变: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或减少、应用抗凝药等;④其它:各种栓子、血管周围病变影响血管内血流供应等。 危险因素:①年龄;②持续高血压;③脑卒中家族史;④心脏病;⑤糖尿病;⑥高脂血症;⑦吸烟和酗酒;⑧其他。 第二节短暂脑缺血发作 一、定义 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由于一过性血液供应减少而发生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均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 1、微栓子学说:颈部粥样斑块及表面形成溃疡致附壁血栓形成,微小栓子脱落堵塞血管,出现临床表现。但由于栓子松散易碎裂或在纤溶系统作用下分解,或栓子移向血管更远端,以致血流恢复,症状消失。 2、血流动力学学说:当血压过低或心输出量降低时,侧枝循环无法维持脑组织的血供,出现一过性症状,血压纠正症状恢复。 3、颈部血管受压学说:颈椎骨质增生或椎动脉硬化迂曲时,当颈部过屈或向一侧转动时,椎动脉受压而出现症状,受压解除则症状缓解。

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

一、概述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中国及亚洲国家脑出血病因以高血压多见,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呈多发化、年青化。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年龄多为>50岁,但目前30~40岁患者也不难见到,高血压脑出血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 二、诊断要点 1.病因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血压升高血压骤然升高突发高血压颅内出血 3)慢性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导致脑血管退行性病变而引起 2.常见出血部位 基底节是常见的血肿部位,约占60%;其次是丘脑出血,约占15%;以后依次为大脑皮质、小脑、脑干。 3.临床特点 患者发病多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常见出血部位: 1.基底节区出血: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多损及内囊,病人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和"三偏"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2. 丘脑出血:一般导致出血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血肿累及内囊是也会出血偏瘫症状。 3. 小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神志清楚,常诉后枕部剧烈头痛和眩晕,呕吐频繁,发音含糊,眼球震颤,病变侧肢体出现共济失调。 4. 脑叶出血:根据血肿所在的不同脑叶症状有所不同。 5. 脑干出血:脑干出血常突然起病,在数分钟内进入深度昏迷,病情危重。桥脑出血患者可表现为双眼针尖样瞳孔。 部分病人可出现中枢性高热、不规则呼吸、呼吸困难,死亡率高。 三、主要辅助检查 根据高血压病史及临床特点,一般不难作出临床诊断。主要的辅助检查:脑CT、磁共振扫描。通过检查能够精确了解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有无脑室穿破以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1. CT扫描 CT扫描可以迅速清楚的显示出血部位,血肿量,根据CT扫描数据近似计算血肿体积:血肿体积T(ml)=π/6 *L*S*Slice,式中L为血肿的长轴,S为短轴,Slice为所含血肿层面的厚度(cm)。 2.MRI扫描 新近使用的磁共振检查也能帮助脑出血在短时间内作出准确的诊断。脑出血在MRI上表现非常复杂,它根据血肿的时间长短而有所不同,一般不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 四、主要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 血管畸形致脑出血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完整版

中国各类重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23(完整版) 1996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至今仍被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断旳重要根据,然而,近年来伴随神经影像技术旳迅速发展和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认识旳不停加深,迫切需要对我国重要脑血管病旳诊断要点进行更新修订。本文参照了脑血管病国内外有关诊治指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指南共识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照。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诊断要点: 1.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体现,一般在24h内(多数不超过1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2. 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对应急性脑梗死证据,为影像学确诊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条件行DWI检查时,头颅CT/MRI

常规序列未发现对应梗死灶,可作为临床诊断根据;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为时间界线原则。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诊断要点: 1. 急性发病旳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可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 2. 头颅CT/MRI证明脑部对应梗死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导致死亡。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附1:由于病因学不一样,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旳临床和影像学体现各有特点。在明确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旳基础上,脑梗死各病因学亚型诊断要点如下。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可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原因或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2)体现为急性发病旳局灶性或全面性神经功能

脑梗死诊断治疗指南

脑梗死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受累的血管部位、范围、次数、原发病因和侧支循环,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伴发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下面介绍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 (一)临床分类(T()ASrr分类) 1.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1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2.心源性脑栓塞(cardi()erabolism); 3.小血管闭塞(small一vessel occlLlsion)(包括无症状脑梗死);

4.其他病因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0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 5.病因不能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0f undetermined etiology)。 (二)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60%~80%,起病相对较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约15%的患者以往经历过TIA。脑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或称颈动脉系统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症状。 1.颈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半球病变可出现失用或认知障碍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脑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脑出血 [定义]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以深部穿通支小动脉出血为最多见。 发病原因:①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②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瘤、脑动脉炎; [诊断] 一、症状 (一)50-70岁男﹥女冬春季多,白昼发病多于晚间;体型:颈部粗短,两肩宽阔、颜面鲜红、五短体材者; (二)使血压升高的因素:情绪激动,用力排便、饱餐、剧烈运动;(三)前驱症状:(1)剧烈的后侧头痛或颈部痛;(2)运动或感觉障碍;(3)眩晕或晕厥;(4)鼻出血;(5)无视乳头水肿的视网膜出血。 (四)颅内压增高症状:(1)意识障碍(2)呕吐(3)头痛(五)惊厥: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少数为杰克逊发作。 二、体征 (一)血压增高:收缩压﹥26.6Kpa(200mmHg) (二)颅内压增高体征 1、呼吸变深而慢,或快而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脉搏充实而缓慢,每分钟常在50-60次/分。血压增高。 2、眼底改变 (三)脑膜刺激征 (四)局灶性神经系体征 1、壳核—内囊出血:三偏征: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偏盲;失语(主侧半球病变) 2、丘脑出血:病灶对侧偏身浅感觉、深感觉缺失;波及中脑者发生系列眼球症状,如“日落眼”等。 3、脑桥出血:突然起病的深昏迷和无预感的头痛,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4、小脑出血: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等。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多为血性 (二)颅脑超声波检查:脑中线移位 (三)颅脑CT:高密度出血影,可显示出血部位、大小、邻近的脑水肿带、脑移位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四、诊断要点 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