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赏析

(完整版)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赏析

(完整版)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赏析
(完整版)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赏析

孔子过泰山侧

从镜子中照见人性的丑恶,揭露出赋税的繁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一观点。"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作品原文

孔子过(1)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2)而听之。使子贡(3)问之曰:"子之哭也,一(4)似重(5)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6)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7)政。"夫子曰:"小子(8)识(9)之:苛政猛于虎也!"

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1)过:路过。(2)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做动词用扶轼。(3)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4)一:真是,实在。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5)重:重叠。(6)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7)苛:繁重的,沉重的。政:征税。(8)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9)"识"读zhì。

作品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贡前去询问。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

作品读解

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齐大饥

《齐大饥》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出自《礼记·檀弓》下。该诗主要想说明做人要有骨气,绝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施舍的道理。

作品原文

齐大饥(1)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饥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5)!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6)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7)也!"从(8)而谢(9)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10)!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⑵食(sì):拿饭给人吃。(3)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袂:袖子。辑(jí)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6)唯:因为。(7)斯:这;这样。(8)从:跟从。(9)谢:道歉。(10)微与(yú):非,不是,这里指无须的意思。与:通"欤",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作品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提供食物给路过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作品观点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作品读解

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饿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饿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文言现象、选择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 《虽有佳肴》习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⑤不知其善.也: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 2、一词多义 学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 B. 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 D. 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故余虽.愚 B. 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古今异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古今异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古今异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古今异义,促进。今义:增长 ⑤不知其善.也: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学

幼儿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幼儿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篇一:经典成语故事】 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号称森林。它每天都要 捕吃其它动物。 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狡 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它一本正经地斥责老 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的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老虎一听愣住了。狐狸马上接着说:“你 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 快逃命。”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老虎 看着,不知道野兽们怕得是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 底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 “狐假虎威”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 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篇二:经典成语故事】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因协助秦 孝公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被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将要公布时,为了让人们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 的木柱,声言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就赏给黄金十金。开始,人们 不相信这是真的,没有人响应。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柱搬到北门,

赏给黄金五十金。这时,有一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果 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百姓认为 商鞅说话算数,都相信新法,服从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极力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种情形下,他写了《商鞅》这首诗:“自古驱 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 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也说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样,说话算数, 取信于民,使新法继续贯彻下去。 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诗,人们便引申出“一言为重” 这个成语,比喻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篇三:经典成语故事】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 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 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 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 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 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 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 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 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理应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4课 成语故事二则

第24课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塞翁失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成语. 教学重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__住在边塞的老人.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安慰、福与祝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文中 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丢失了马. 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儿子跌断了腿.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带回好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保全性命.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丢失马、儿子摔断腿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带回好马、保全性命是两件福事,值得好好庆贺.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祸事福事的呢?找出相关句子

22《礼记》二则 (2)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内容选自中国成语。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文字的产生,成语也相继形成了。中国成语凝聚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和生活哲理。这里既有著名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围魏救赵”、“空城计”、“短兵相接”等战争故事,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狐假虎威”、“拔苗助长”等幽默故事,还有“井底之娃”、“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龙点睛”等古代寓言。 第1盘 01 志在四方 02 掷地有声 03 物以类聚 04 受宠若惊 05 欲速不达 06 亡戟得矛 07 满城风雨 08 名缰利锁 09 误付洪乔 10 至死不悟 1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 南山可移 13 披荆斩棘 14 解铃还需系铃人 15 徙宅忘妻

16 殃及池鱼 17 筚路蓝缕 18 为虎作伥 19 沉鱼落雁 20 含沙射影 21 一日千里 22 宾至如归 第2盘 01 阿堵物 02 鹏程万里 03 炙手可热 04 知己知彼 05 单者易折 06 精卫填海 07 口不二价 08 枕戈待旦 09 不觉技痒 10 登徙子 11 破镜重圆 12 四面楚歌 13 改过自新 14 高枕无忧 15 乐极生悲 16 对症下药 17 困兽犹斗 18 乘风破浪

19 别无长物 20 东施效颦 21 东食西颦 22 滥竽充数 第3盘 01 一箭双雕 02 负荆请罪 03 妄自尊大 04 心腹之患 05 沧海桑田 06 抱瓮灌畦 07 螳臂当车 08 佛头着粪 09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0 后生可畏 11 让枣推梨 12 捷足先得 13 出尔反尔 14 屠龙之技 15 二桃杀三士 16 刚愎自用 17 耕前锄后 18 抱佛脚 19 割席分座 20 开卷有益 21 厉兵秣马

四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二则

课题:6 成语故事二则课型:讲授 第1 课时总序第17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则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及教师的点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从阅读中领悟—些基;本道理。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重点:读懂两则成语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情节。 突破方法: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进行体会,并激励自己表达。 难点:能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突破方法:在读懂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交流。教学方法 师:读议法。 生:自读、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成语。 课时目标 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认真阅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交流成语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并畅谈感受。 2.学生分小组探究交流。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议,发表自己的观点。 5.师生共议、明确: (1)“邯郸学步”比喻生硬地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原有的长处 也丢掉了。 (2)“望洋兴叹”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比喻做事条件不够, 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

6.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畅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7.教师引导:对于成语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不必将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范围,学生的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拓展延伸 1.根据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学生试着给这两个成语找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学生先复习这两个成语故事,然后试着自己写一写这两个成语故事的近义词或反 义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师生共议,明确: “邯郸学步’’近义词:东施效颦“望洋兴叹”近义词:无可奈何反义词:易如反掌 2.试着用本文学过的两个成语各写一句话。 (1)先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评议。 (3)教师出示例句。 邯郸学步……借鉴别人好的学习经验,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 望洋兴叹……他不懂英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英语书籍,只能望洋兴叹。 四、活动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成语故事大讲坛”活动,每组每个同学将近期课外阅读或其他途径积累的成语故事讲给本组其他同学听,相互积累、交流,然后小组派一个代表参加全班的比赛,全班同学评议,选出最佳选手,教师给予鼓励或表彰。活动时间教师可自行把握。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整理活动探究过程中的成语故事。 2.同桌间交流学习心得。 作业 我会说。 1.学完《邯郸学步》,我明白了: 2.学完《望洋兴叹》,我知道了: 我会写。 1.海洋比起自己来,真是不知要大多少倍啊! ——比起———来,真是 2.要是不到您这里来看一看,我就会永远受到人们的耻笑啊! 要是——,就会 我能体会。 东施效颦 传说美女西施因心口疼常皱着眉头,捂着胸部,样子显得更加的娇柔美丽,有个丑女也学西施的样子,反而更丑,人们便叫她东施。 ①效:仿效。②颦:皱眉头。 读完这个成语故事,我想对东施说 板书设计 《邯郸学步》

22《礼记》二则(经典)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1 【注音】bái yī sòng jiǔ 【典故】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问之》诗 【释义】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心想事成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玄香太守、旁观袖手、唯唯否否、哓音瘏口、贪天之功以为己有、阋墙谇帚、南箕北斗、翘足企首、山行海宿、双拳不敌四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

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 【成语示例】白衣送酒,只当闰重阳。清·李渔《怜香伴·狂喜》 【成语例句】:故事说他在重阳节穷得没有酒喝,只好在园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这时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来了,这故事就叫做"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2 1、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 东晋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名潜。他的祖上曾做过大官,家境十分富裕,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他虽然曾经几次出去做小官谋生,但由于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几次辞官回家。 陶渊明辞官后,就在家中耕田自给,生活十分清苦。 他十分喜欢喝酒,乡里有名。因此,乡亲们只要有酒,便请他一起去喝,他也不管主人认识不认识,总是欣然而去,直到喝醉了才回家。 一天,新任江州刺史王弘倾慕陶渊明的才名,特地来到他家拜访。陶渊明不愿和官府来往,故意装作生病,不肯和王弘相见。王弘无法可想,只得打道回府。 王弘把陶渊明的好朋友庞通之找来,把吃闭门羹的事告诉了他。庞通之说: “渊明兄过几天要到庐山去,你备了酒,我和你一起去半

《成语故事二则》教学设计2

《成语故事二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读写“勾践、扣押、赦免、卧薪尝胆”等词语。 3.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重点、难点: 1.感受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法、学法: 导读、导析法。语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成语故事。 2.教师导言: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二、领悟题意 1.“卧薪尝胆”是个成语,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2.围绕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帮助梳理。 (1)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2)越王是怎样卧薪尝胆的? (3)越王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 (1)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2)抄写词语。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小组交流。

四、品读感悟 1.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把自己印象较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自己的自学成课。 (1)起因:越国战败,越王色践被俘三年,受尽屈辱。 (2)经过:在柴草上睡觉,每天尝苦胆。 (3)结果:一举打败吴国。 4.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5.小组推荐一名讲得好的学生在全班复述课文。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讲一讲《卧薪尝胆》这个故事。 2.导入新故事——《一鼓作气》。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感知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指导“将士”中的“将”读“jiàng”。 3.讨论: (1)谁一鼓作气? (2)在怎样的情况下一鼓作气?为什么? (3)一鼓作气的结果怎样? 投影显示: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②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③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4.指名学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再试填投影内容。 5.鲁军是在齐军第几次擂鼓时出兵迎战的?为什么? (齐军在第三次擂鼓时士气低落,这时鲁军出兵迎战,鲁军第一次擂鼓,自然是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齐军)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导读: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1 【注音】bái yī sòng jiǔ 【典故】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问之》诗 【释义】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心想事成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玄香太守、旁观袖手、唯唯否否、哓音瘏口、贪天之功以为己有、阋墙谇帚、南箕北斗、翘足企首、山行海宿、双拳不敌四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成语示例】白衣送酒,只当闰重阳。清·李渔《怜香伴·狂喜》 【成语例句】:故事说他在重阳节穷得没有酒喝,只好在园里摘

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这时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来了,这故事就叫做"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2 1、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 东晋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名潜。他的祖上曾做过大官,家境十分富裕,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他虽然曾经几次出去做小官谋生,但由于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几次辞官回家。 陶渊明辞官后,就在家中耕田自给,生活十分清苦。 他十分喜欢喝酒,乡里有名。因此,乡亲们只要有酒,便请他一起去喝,他也不管主人认识不认识,总是欣然而去,直到喝醉了才回家。 一天,新任江州刺史王弘倾慕陶渊明的才名,特地来到他家拜访。陶渊明不愿和官府来往,故意装作生病,不肯和王弘相见。王弘无法可想,只得打道回府。 王弘把陶渊明的好朋友庞通之找来,把吃闭门羹的事告诉了他。庞通之说: “渊明兄过几天要到庐山去,你备了酒,我和你一起去半路上等他。我介绍你和他相识,你们一定会谈得来,成为朋友的。” 于是,在陶渊明去庐山那天,王弘和庞通之在半路上候到了陶渊明。庞通之把王弘介绍给陶渊明,陶渊明无法回避,三人便一起在路

22〈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 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 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仍具有对 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共7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共7篇)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有志之士准备为国效力而奋发图强。 它的典故是: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祖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下决心要认真读书。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请教他人,到洛阳巡师访友,探讨学问,增长了知识和才能,逐渐受到人们的称赞。与名士刘琨认识,他们一起到州里做主簿。两人志趣相投,白天同赴州府办公,晚上同住一室,互相切磋知识,畅谈人生理想。每到深夜,一听见喔喔的鸡啼声,两人就起来舞剑,一直舞到东方发白。“闻鸡起舞”成了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祖逖经过勤学苦练,最终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当匈奴攻陷洛阳,晋帝被俘时,他用自己的学识与才干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看到祖逖能够天不亮就起床练习武艺,让我很感动。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军人,像祖逖那样为国效力。我也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长大报效祖国。小学生成语故事365读后感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2)| 返回目录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想到这里,他快步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地都往上拔了一大截。就这样整整干了一天,他才把田里的秧苗都拔高了。晚上,他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今天辛苦了一整天,总算是帮田里的秧苗长高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全都枯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着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 《成语故事365》读后感范文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3)|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365读后感范文 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想到这里,他快步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地都往上拔了一大截。就这样整整干了一天,他才把田里的秧苗都拔高了。晚上,他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今天辛苦了一整天,总算是帮田里的秧苗长高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全都枯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着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 小学生读后感范文:《成语故事365》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4)| 返回目录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

2019精品教育36第六单元22、成语故事二则

第六单元 22、成语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和“南辕北辙”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和“南辕北辙”的含义。 难点: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归纳

《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 (1)运用类比手法。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兑.(yuè)命》曰“兑”通“说”,指的是 ①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③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 ④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⑤教学相长.也 今义:增长 (3 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形容词 不知其旨.也 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 ①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 (5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有些知识)理解不了。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③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问题探究 ①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答:学和教都很重要,教学相长。全文运用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内容选自中国成语。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文字的产生,成语也相继形成了。中国成语凝聚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和生活哲理。这里既有著名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围魏救赵”、“空城计”、“短兵相接”等战争故事,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狐假虎威”、“拔苗助长”等幽默故事,还有“井底之娃”、“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龙点睛”等古代寓言。 第1盘 01 志在四方 02 掷地有声 03 物以类聚 04 受宠若惊 05 欲速不达 06 亡戟得矛 07 满城风雨 08 名缰利锁 09 误付洪乔 10 至死不悟 1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 南山可移 13 披荆斩棘 14 解铃还需系铃人 15 徙宅忘妻 16 殃及池鱼 17 筚路蓝缕 18 为虎作伥 19 沉鱼落雁 20 含沙射影 21 一日千里 22 宾至如归 第2盘 01 阿堵物 02 鹏程万里 03 炙手可热 04 知己知彼 05 单者易折 06 精卫填海 07 口不二价 08 枕戈待旦

09 不觉技痒 10 登徙子 11 破镜重圆 12 四面楚歌 13 改过自新 14 高枕无忧 15 乐极生悲 16 对症下药 17 困兽犹斗 18 乘风破浪 19 别无长物 20 东施效颦 21 东食西颦 22 滥竽充数 第3盘 01 一箭双雕 02 负荆请罪 03 妄自尊大 04 心腹之患 05 沧海桑田 06 抱瓮灌畦 07 螳臂当车 08 佛头着粪 09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0 后生可畏 11 让枣推梨 12 捷足先得 13 出尔反尔 14 屠龙之技 15 二桃杀三士 16 刚愎自用 17 耕前锄后 18 抱佛脚 19 割席分座 20 开卷有益 21 厉兵秣马 22 危如累卵 23 一饭千金 第4盘 01 马革裹尸 02 人浮于事 03 得其所哉

24成语故事二则

24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塞翁失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成语。 教学重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塞

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一一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打开课本,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安慰、福与祝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 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一一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丢失了马。 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 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一一儿子跌断了腿。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 ,推举。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

“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小学生108个成语故事教学文案

小学生108个成语故 事

365个小故事365个大道理 1、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动物,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号称森林之王。它每天都要捕杀其它动物吃,因此小动物们都很怕它。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就被它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眼睛一转想到了一个花招。于是,狐狸一本正经地斥责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派来专门管理所有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老虎一听愣住了,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在森林里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竟然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大象、猴子、梅花鹿、小白兔,所有大大小小的动物都吓得四处奔逃。老虎看到这种情形,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可怜的老虎根本不知道野兽们不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而是被自己吓跑的。 小朋友,“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敌人像狐狸一样很狡猾,利用老虎的威力吓唬人,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强大。我们一定不要上当哟! 2、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从事珠宝生意。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出售珠宝,为了使自己的珠宝畅销,卖上好的价钱,他特意请了技艺高超的木匠,用名贵的木料造了许多小盒子。他还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让盒子还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他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他的珠宝一拿到街上,就吸引了很多人围上来观看、购买。其中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非常喜欢,就问这个商人:“你的盒子卖吗?”商人很是奇怪,说:“我的珠宝是天下最精美的、最光彩的,装在这个盒子里更是锦上添花。我是卖珠宝的大商人,不是卖盒子的小商贩。”那个郑国人没有理会商人的气愤态度,在

成语故事二则

21、成语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