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导入:

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糖,使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能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有自我意识。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表象训练:请各位同学全身放松。深呼吸一次、两次。好。我说到某一人物,同学们就闭目再现出该人的音容笑貌和形态特征。要求肃静并集中注意,在我的语言的引导下进入状态,体悟自我内视的感觉。再现每个人的时间各用一分钟。

(1)电影明星王宝强? (2)总书记习近平 (3)妈妈 (4)自己

好,现在想想,哪些人的像比较清晰。哪个最不清楚?为什么?请大家谈谈.

应该说大多数同学会发现前面三个人的音容笑貌很快就再现出来了,而对自己的再现却相当的困难和模糊。说明了人要“看清”自己是不容易的道理。有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说明完全了解自己很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先学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意识

(二)自我意识心理成分

包括:

◆自我认识——我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是这样的??

(自我感觉、自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

◆自我体验——是否接受自己?满意自己?悦纳自己?

(自尊、自爱、自卑、自弃、自傲、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

◆自我监控——怎样改变自己?控制自己?怎样使自己成为理想中人?

(自主、自立、自强、自律、自制等)

自我意识按照内容可以分为:

生理我:身高、体重、长相、美丑等认识

心理我:个性方面的认识。

社会我:人缘,地位,角色,地位,荣誉,名誉等认识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儿童认识自己,需要经过一个比认识外界事物更为复杂,更为长久的过程。儿童最初不能意识到自己,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去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几个月的婴儿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

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

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成人的教育, 1岁左右,婴儿逐渐认识自己身体各个部分。但是, 1岁孩子还不能明确区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和别人身体的器官。例如,当妈妈抱着孩子问他的耳朵在哪里时,孩子用手摸摸自己的耳朵,又立即去摸妈妈的耳朵。

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婴儿对自己的面貌和整个形象的认识,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最初婴儿在镜子里发现自己时,总是把镜中形象作为别的孩子来认识。至于对自己的影子,儿童认识更晚。有报告指出,2岁半到3岁,儿童还难以理解自己的影子,常常指着自己的影子叫“小孩”,追着影子试图用脚去踩。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既是儿童认识自我存在的开始,也是儿童认识物我关系(即物体和自己的关系)的开始。儿童意识到自己对物的“所有权”,似乎是从这里开始的。

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

对于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是到2岁左右才开始发生的,比如会说:“宝宝饿”是最初的表现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