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1)西欧:汽车零部件工业相当发达,超过汽车制造业而走在前面;

(2)美国、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工业与汽车制造业力量基本相当,平起平坐;

(3)日本、韩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相当强大,但仍受主机厂制约;

(4)中国、俄罗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基本上依附或从属于汽车制造业,没有相对独立地位。

2001年,世界上最大的5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美国有20家,日本12家,德国9家,法国5家,英国、瑞典、意大利、加拿大各有一家;50家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至少有一半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汽车电子产品。

表17 2001年全球最大20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情况

名次公司名称国别销售总额

(百万美元)

主要产品

2001 2000

1 德尔福汽车系统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美国24188 26480 转向系统、底盘、电动系统、引擎控

制、内饰件、电子零件

2 罗伯特-博世

Robert Bosch GmbH 德国18000 17800 车辆安全系统、喷油系统、刹车系统、

电动和电子系统

3 伟世通公司

Visteon Corp. 美国16945 18569 底盘、空调、电子零件、车身内饰、

燃油供给、引擎控制、仪表系统、传

动系统

4 日本电装美国国际公司

Denso Corp. 日本16250 16392 热能通风、电子零件、过滤器、燃油

管理系统

5 李尔公司

Lear Corp. 美国14625 14073 内饰件、座椅、仪表盘和门内饰塑料

件、车内地板和隔声系统电子线路分

布系统

6 江森公司

Johnson Controls Inc. 美国13620 12738 内饰件、座椅、电池、车门系统、照

明系统、电子零件、仪表盘

7 曼格纳国际公司Magna

International Inc. 加拿大10500 10100 内饰件、外饰件、车身和底盘系统、

座椅、后视镜、发动机、变速箱

8 天合公司

TRW Inc. 美国9600 10200 转向系统、悬挂系统、刹车系统、发

动机零件、扣紧固件、乘客安全保护

和报警系统

9 弗瑞西Faurecia 法国8600 5396 座椅、内饰系统、排气系统、前端

10 艾辛公司

Aisin Seiki Co.Ltd. 日本8460 8454 车身系统、制动系统、电子元件、传

动系统和发动机零件

11 德纳公司

Dana Corp. 美国7712 9467 传动系统、车身系统、发动机底盘、

密封件、刹车和液压系统

12 法雷奥公司

Valeo SA 法国7345 6959 电子零件、热力系统、变速器分动

13 矢崎公司

Yazaki Corp. 日本6151 6000 电气分配系统、电子元件、仪表、连

接件

14 西门子威迪欧汽车公司

Siemens VDO Automotive

Corp.

德国5800 3700 电气电子元件系统

15 阿尔文马丽特公司

ArvinMeritor Inc. 美国5787 6594 遮阳顶蓬、车顶模块、车轮、机械控

制、传动系统、车门面板、悬架、附

件控制系统、排气系统、滤清器

16 采埃孚集团

ZF Friedrich Shafen AG 德国5500 5800 变速器、转向系统、悬架组件、车轴、

离合器、消音器

17 大陆公司

Continental AG 德国5400 5563 制动、稳定管理系统、轮胎、执行元

件、底盘系统、电子安全系统、传动

系统

18 赛胜布德汽车公司

ThyssenKrupp Automotive AG 德国5347 5258 车身系统、底盘模块、动力、动力系

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传动系统

19 杜邦 DuPont 美国5200 5100 涂料、工程聚合物、光纤、化学品、

冷冻液、抛光剂、小型电机和变速器

组件

20 米其林集团

Michelin Group

法国4600 4400 轮胎

资料来源:东方汽车网“全球最大100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2001年)”

其他还有英国的卢卡斯(Lucas),美国联合技术汽车零部件集团(UTC)、德国曼内斯曼汽车公司(Mannesmann AG)等也在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趋势

1.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联合兼并,走向集团化已成趋势。

(1)联合与兼并。为了整合相关业务,集成模块,培育和强化其核心能力,以适应整车模块化组装和全球采购的需求和趋势,零部件生产企业逐步脱离整车母体,通过兼并、重组、联合,扩大生产规模,组建集团,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1995年和1996年仅美国就分别发生了175项和212项兼并。1996年英国最大综合性零部件公司卢卡斯公司兼并了伟利达公司,总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以上,从而成为世界主要零部件跨国公司之一。通过一系列的联合与兼并,企业

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就达到7家,即德尔福公司(美国)、博世公司(德国)、伟世通公司(美国)、电装公司(日本)、李尔公司(美国)、江森公司(美国)、曼格纳国际公司(加拿大)。

(2)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商加强遴选。在零部件全球采购的新形势下,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商加强遴选。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对其供货的零部件厂实施鉴别和淘汰,使其供货厂数减少了30%~50%。2000年福特公司将原有的2300家配套上减少到1150家,使每条生产线只有100家配套供应商,每条发动机生产线只有60家配套供应商;法国—标致雪铁龙由2000家供货减少为950家;欧洲福特公司已把协作厂由过去的2500家减到900家。

在零部件厂总数减少的同时,一级配套厂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奔驰公司的一级配套厂数量平均约200个,二、三级配套厂约为1500个(含原材料供应);奥迪公司新开发的C5车型配套厂共700余家,一级配套厂仅30多个;日产公司配套厂900多个,其中一级配套厂30家,二级配套厂193家。而淘汰下来的供应商就要下降成二级或三级配套商,为一级配套厂服务。

表18 全球汽车供应商变化趋势表单位:个供应上类别1988 1998 2002 2008预计

全球性供应商(模块化) 0 50 25 16

一级供应商(总成)3900 250 100 75

二级供应商(系统部件)7500 1000 800 0

材料、零件、工装摸具6000 600 450 250

维修服务3600 960 600 350 资料来源:乔梁著:《WTO与中国汽车产业》,红旗出版社,2002年10月。

(3)零部件生产高度集中。生产集中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零部件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生产。例如,德国最大的15家零部件企业,其产值占全国汽车零部件产值的50%以上。二是同一种零部件不是分散在许多企业生产,而是集中在少数企业生产。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某一种零部件三厂(CR3)集中度普遍达60%~80%。日本汽车的通用零部件通常集中在3家到5家生产。随着世界汽车零部件的重组兼并、其生产能力进一步向零部件生产巨头集中,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数量在减少,而产值却在逐年增长,生产集中度逐渐提高。

2.全球采购、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正在成为潮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纷纷减少内制率,增加外协率,面向全球,以零部件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供货条件等择优采购。

(1)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化。所谓系统集成就是把汽车零部件按其功能简化为系统组件再装到汽车上。目前汽车零部件工业正向着系统配套的方向发展,整车厂从采购单个零部件转为到采购整个系统。系统化设计与供货,不仅能使整车

厂将新产品开发工作及成本部分地转嫁到零部件供应商,而且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简化配套程序,减少工作量。而零部件供应商必须加强技术开发实力,为整车厂提供更多的系统产品和系统技术。

德尔福公司居这潮流之首,它所属的7大子公司设计开发的最先进的车用音响系统、最新式的座椅、质量最好的汽车线束、TRAXXAR车辆稳定性增强系统、集成的车用电气/电子系统、防撞系统等不同零部件、组合件及系统可以提供给全球供应商。美国福特部件公司把所有零部件集成为内、外饰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供电气系统、转向系统等。奥迪公司除整车厂自制部分外,将所有总成及零部件集成35个系统。这种系统产品供货方式使奥迪C5总装线减少50多个工位。所有的品种向规格齐全的集成式部件、系统和模块发展;大众汽车公司组织系统配套,将全车分成30—50个系统,每个系统由一个配套商按标准完成;美国李尔公司座椅和内饰组成(1998年在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 年会上展出)的系统将中间操纵台、安全带、侧面安全气囊连成一体,只需要一个操作工序即可安装到位。

(2)供货模块化。在系统供货的基础上,德尔福等大型零部件制造公司有推出了模块化的新供货方式,即整车厂商以模块为采购单元的配套供应新体系。模块按零部件和系统在汽车中的排列位置,形成一个高度集成的更大的部件,由多个系统和部件集成,整车可分为几大模块。模块化供应还提供了另一种配套模式,即“汽车工业园”。零部件制造商围绕主机厂建立生产园区,使零部件通过传送带即时馈送。目前美国、德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商正在实施。

系统集成和模块化供应的应用改变了各自独立进行零部件的设计、加工、装配方式。整车产品开发由整车厂向零部件厂转移,由“出图方式”变为“认可图方式”,开发机制的变革,使整车厂开发规模缩小,激发了零部件企业技术竞争,促使专有技术的集成,提高了整车的性能。

3.零部件产品向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发展

当前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是产品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新技术化。汽车电子化和汽车塑料化是大势所趋。随着零部件产品技术的发展,一级零部件厂只保留新式的、先进的、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将大部分部件转给二级零部件企业生产。

(1)电子产品是技术发展为重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电子控制传动系统、防抱死系统和行驶控制系统、汽车用局域网络和车载计算机、电子防盗系统、停车距离予报警系统、路况摄像系统、电子导航系统、音识别系统等都在试制开发、试装车阶段。据预测,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2%~15%增加到2005年的25%~30%。截止2000年美国电子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新车装车率

为90%,电子控制门锁系统车装车率为100%。日本的汽车导航系统已经有140万套作为标准配备。同时,一些非汽车行业电子公司也将进入汽车领域。如西门子汽车技术集团在全球23个国家设有研发、配套和生产基地;摩托罗拉汽车通讯集团(TCG)和汽车工业电子集团(AIEG)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被广泛用于汽车座位调校、音响设备、操纵系统、安全气囊、引擎和传输管理系统等方面。

(2)塑料类制品不断增加。钢制零件和铸铁零件分别减少18%和30%,塑料零件分别将增加58%和31%。以塑代钢的零部件广为采用,如车门内扳、保险杠阻流扳、仪表扳、操纵台及大多数车内饰件、塑料油箱等已经应用相当普遍。全塑发动机、底盘骨架、车身等皆在开放之中。整体塑料车身的开发将导致汽车制造方法的革新,将仅使用4大块代替传统的75—100块车身部件,而且淘汰油漆线、加工线、冲压线。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基础,是为载重汽车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及提供汽车维修用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大部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是从属于汽车制造厂的“分厂”剥离出来的,生产分散、规模小、集中度低、品种单一、技术落后。随着国外汽车巨头的进入和技术的引进,汽车零部件工业也在逐步发展,特别是在“八五”和“九五”期间,重点鼓鼓励为轿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后,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落后的局面有了改观,整个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经营及生产处于较快增长态势。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与轿车配套的零部件工业。

但是,我国汽车零部件整体发展滞后于整车发展,普遍存在着“散、乱、差”问题。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结构,既不是欧美的“平行式”,也不是日本的“金字塔式”,而是主机厂、部门、地方配套的“平行分块式”,产业结构很不合理。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厂集中度低,重复分散,规模小、水平低,一种产品往往有几十家企业在生产,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小,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厂生产集中度低,绝大多数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零部件企业自制零部件多,没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的零部件产业结构;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和质量仍与国外同行有相当差距;系统化、模块化、电子化的供货能力刚刚起步;零部件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不具备与主机厂同步开发能力,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技术引进,大多数企业每年开发费用不到销售额的1%,而像德尔福等企业的研发费用要占年销售额的5%~10%。

目前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2300多家,其中,汽车零部件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表19),利润总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6家。2001年,我国零部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423.24亿元,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29.4%;实现销售收入1300.60亿元,占汽车工业总销售的30.6%;实现利润总额103.63亿元,占汽车工业总利润的50.6%。而现发达国家零部件工业产值一般占到汽车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说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整车企业自制率明显偏高。

表19 2001年全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前20名企业一览表

排名企业名称汽车零部件

销售额(亿

元)

主要产品

1 万向集团公司86.3 十字轴万向节、等速万向节、传动轴

2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32.4 活塞环、减振器、前桥总成、后桥总成

3上海延峰汽车附件有限公司13.8 塑料保险杠、仪表板、座靠垫、门内护板

4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13.3 汽油机电控系统

5襄樊东风重型车车桥股份有限公司12.7 后桥总成

6上海延峰江森座椅有限公司12.2 座椅骨架

7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2.2 变速器总成、螺旋悬挂弹簧、后桥螺旋伞齿轮8一汽凯尔海斯汽车底盘有限公司11.1 轿车、轻型车系列制动器产品总成及零部件9东风车桥股份公司车桥分公司10.6 前桥总成、后桥总成、后桥螺旋伞齿轮

1

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10.5 空调压缩机

1

1

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9.9 钢制车轮

1

2

浙江万丰奥特集团9.8 铝制车轮

1

3

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8 高压油泵、喷油器、偶件

1

4

江阴模塑集团有限公司8.4 塑料保险杠

1

5

长春富奥—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8.2 仪表板、门内护板

1

6

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8.0 冷凝器、蒸发器、暖风机

1

7

昆山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7.0 铝制车轮

1

8

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 6.8 十字轴万向节、传动轴

1

9

上海采埃孚转向机有限公司 6.6 齿轮齿条转向机、动力转向器、转向泵

2 0 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6.6 全数码化VDO汽车信息娱乐系统和汽车音响产

资料来源:作者从“全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经营概况产销统计”整理

从目前国内的零部件企业配套方向上看,有些属于第三方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强,市场广阔,零部件供应给多家大的整车生产厂;有些属于整车集团内的企业,但不拘泥于集团内部,开拓了外部市场,竞争力也较强;但是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传统的集团公司模式下,仰赖于集团内部配套,独立面对市场的能力比较弱。

1.投资状况

我国汽车工业总投资每年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整车总投资与零部件总投资的比值基本维持在1:0.3至1:0.5之间,零部件投资远小于整车投资,2000年,我国汽车工业总投资178.75亿元,其中整车总投资119.69亿元,零部件总投资59.06亿元,整车与零部件投资比例为1:0.49,零部件投资额占汽车工业总投资的33%,零部件投资额占整车投资的49.3%。而在国外汽车生产发达国家,整车与零部件投资比例一般为1:1.2~1.5,即零部件投资应大于整车同期投资的20%—50%。

2.经济规模/生产集中度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真正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很少。同一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为发达国家的5—6倍,而产量只是他们的1/10,生产集中度很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率约为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

骨干企业的平均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零部件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从下表中可以看到,只有象进/排气门、转向节、万向节等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的产量达到一半以上经济规模。

表20 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代表性产品的平均产量与经济规模的比较

产量占经济规模的比例代表性产品

10%以下座椅、刮水器、车灯、塑料油箱、仪表扳、离合器、散热器、玻璃升降器

11-20% 轴瓦、锁芯

21-40% 活塞、机油滤清器、汽油滤清器

41-50% 汽缸盖、组合开关、减振器

50%以上进、排气门、转向节、万向节、火花塞

表21 中日汽车零部件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度比较

产品名称生产企业数产量(万件)平均每厂产量(万件)中国日本中国日本中国日本活塞36 6 888 9165 18.5 1528

化油器23 7 133.2 1426 5.79 203.7

气门32 4 1628 25800 52.5 6450

刮水器36 3 152.5 1753 4.23 584

减振器30 3 137 6737 4.59 2246

火花塞 6 3 2320 36152 386.6 12051

选自1994年人民大学出版的《生产率与支拄产业的发展》

3.零部件生产分布状况

从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分布来看(见图9),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上海、浙江、湖北、江苏、吉林和辽宁。其中上海、江浙一带的零部件企业销售额约占全国零部件销售额的半壁江山;利润总额排在前三名的是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为27.2亿元、10.99亿元、8.00亿元;总资产利润率排在前三名的省市是:福建省、上海市和江苏省,分别为12.17%、9.18%、7.73%;其中为上海大众配套的132家企业中有73家就在上海市,其他零部件企业也多是在主机厂周围。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主要集中在上海、江浙和福建一带。上海汽车产业带动了上海三角洲地区相当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图:年我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省市分布图

注:719家较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统计结果。

资料来源:“全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经营概况产销统计”2002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4.零部件产品研发能力及制造技术水平

我国零部件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不强,技术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我国汽车关键零部件多是引进整车技术的配套技术,虽然引进了发动机、变速箱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线,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模仿阶段。企业习惯引进国外成熟产品技术,不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设计开发。一般零部件企业根据整车生产厂的图纸组织生产,由于主机厂引进不同国家的不同车型,与其配套的零部件公司格局也随之分散,法规、标准各成体系,因此造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五花八门,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很低。此外,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装备和工艺落后,制造技术水

平比较落后。

目前,国内有近10 %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开发设计能力,也正朝着设计生产新的组合产品,向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其中,上海地区零部件企业的研发及制造水平整体较高。我国拥有一定基础,已经形成和即将形成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基本都属于科技含量中等和一般的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零部件目前综合竞争力还很薄弱。

5.零部件通用化程度

通用化程度是指在同一平台或不同平台的各种车型之间的标准化的系列程度。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中通用件的销售额大约要占整个汽车零部件销售额的14%左右。主要包括各种车型通用的零件,如:油封、软管、硬管(制动系统)、橡胶件(减振垫、异型胶管、散热器水管、燃油胶管、空调软管、助力转向系统胶管、真空管、密封条等)、塑料件(油箱、保险扛、仪表扳、操纵台、所有内饰件等)、粉末冶金件(减振器活塞、油泵零件、气门座圈、气门导管、含油轴承等)。汽车标准件是指各种紧固件如:螺栓、螺母、垫圈、管接件、弹簧等。

图:年国内五类汽车零部件销售额构成图

其他通用件

(二)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据统计, 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近500 家, 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据统计,2002年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销售总额为750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入中国零部件行业的外来户———包括美国的德尔福、日本的电装、德国的博世等世界级零部件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电装3.5亿美元、博世1.5亿美元)就占了14%(表22)。

表22 世界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投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情况

跨国集团名称在国内公司主要产品

成立

时间

美国德尔福Delphi

德尔福派克电气(上海)有限公司汽车线束1995.4 上海德科国际蓄电池有限公司铅钙蓄电池1995.11 德尔福沙基诺凌云驱动轴有限公司半轴、等速万向节1995.11

上海德科电子仪表有限公司

组合仪表、空调控制器、传感器、压

力开关

1996

开业天津德尔福减振器有限公司减振器1998.1 上海德尔福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冷暖空调箱总成、蒸发器、冷凝器、

暖风总成、空调管路系统

1998

上海德尔福汽车排放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三元催化器1999.3 上海德尔福汽车门锁防盗系统有限公司电控门锁、中央闭锁装置1999.9 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汽车电控系统、发动机电喷1999 湖北德尔福汽车电机有限公司发电机—

德尔福德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独资)汽车音响、汽车电子

德尔福派克电气(白城)有限公司电线束总成—

德尔福派克电气(广州)有限公司汽车线束—

德尔福上海汽车转向底盘系统有限公司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1997

美国伟世通Visteon

上海福华玻璃有限公司前后车门、风档、侧窗玻璃1994.7 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内外饰件1994.11 上海福电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全套电子产品1994.12 长春联合铝制散热器有限公司钎焊铝制散热器1995.3 江西福电空调系统有限公司空调系统、空气调节软管1996.3

美国天合公司TRW

上海天合汽车部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制动系统、总泵/分泵、真空助力器、

离合器总泵/分泵、制动衬片、制动

—一汽凯尔海斯底盘有限公司汽车制动系统、底盘系统1995.10 天合(苏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组合开关、电源接线盒及支架、拉索

开关

1996 上海天合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总成1997.7 天合(宁波)电子元件紧固装置有限公司

塑料紧固件、金属紧固件、汽车电子

元件系统

1998.5 上海天合发动机气门有限公司发动机气门

1999.6

开业

法国法雷奥Faleio

温岭汽车零部件公司刮水器、洗涤器、门锁、雨刮片1994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公司

空调系统、空调总成、蒸发器、冷凝

器及加热器芯

1994.7 湖北法雷奥车灯有限公司汽车灯具1995 上海法雷奥汽车电器系统公司起动机、发电机1995 上海法雷奥汽车电机雨刮系统有限公司

雨刮系统、摇窗电机、ABS电机、暖

风电机、执行电机

1996

开业南京法雷奥离合器厂膜片弹簧离合器1997

德国采埃孚ZF

上海采埃孚转向机有限公司

齿轮齿条机械转向机、齿轮齿条动力

转向机

1994 上海伦福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连杆和球节1995 柳州zf机械有限公司变速箱和工程机械车桥1996

世界汽车发展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汽车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趋缓。由于亚洲汽车市场的全面扩容,加上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兴起,亚洲正在形成与北美、欧洲鼎足而立的汽车市场。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当前世界汽车产业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特点。汽车产业仍有发展空间,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格局2006年全球约生产6582万辆汽车,主要是集中在西欧、北美以及日本,三者累计所占比重已达50%,但是重要地位正逐渐下降。而中国正处在迅速崛起中,中国汽车产量2006年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9%,到2013年将占15%,世界未来汽车生产的重心将逐渐移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显著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 汽车产业链日益全球性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也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 2. 产业链中低端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聚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总体上形成两大特征:一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汽车生产和消费量均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他们现在与今后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如何来提高性能,包括汽车的整体性能,如轻量化、节能、安全舒适和多功能,以及从低污染到无污染的环保质量这两方面。因此,发达国家的汽车已进入了一个品质换代升级的新时代。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生产和消费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这两大特征表明了全球汽车生产和开发的两个不同层次,发达国家对国内汽车开发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压缩一般汽车的产量,研发生产新一代汽车产品,向高档次汽车发展。他们将一般汽车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并不断扩大产量,以适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中低档汽车的层次。作为经济正在崛起的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汽车市场无疑被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家看好。二、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特征分析随着调整步伐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新的特征:1.全球范围内汽车集团兼并与重组趋势加剧1964年,全世界独立的较大规模的汽车公司有52家,到1980年减少为30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年过剩约1000万辆),加之各国对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促使汽车产业全球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通过扩张、合并、兼并等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大规模的跨国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汽车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和参股等联合和重组等手段,已形成10大汽车集团,其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2.零部件制造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改革供应体制,实行全球生产、全球采购策略。整车企业改变了只局限于采用本集团公司零部件产品的做法,由向多个汽车零部件厂商采购转变为向少数系统供应商采购;由单个汽车零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由实行国内采购转变为全球采购;而零部件企业也将其产品面向全球销售,不再局限于仅仅供给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这和美国 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大型汽车企业通用(美国第一大汽车企业)和克莱斯勒(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的破产以及民众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降低有关。而中国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潜在内需的激发,虽然汽车出口量方面呈现了下滑,但是整体的产销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中国市场由于其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强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世界各大知名汽车制造商争相登陆的“诺曼底”战场,在华的投资逐步扩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海外并购、对外投资、自主创新,很多新兴的汽车制造商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等。 从动力技术方面来看,日本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先进柴油机技术、美国的燃料电池技术;都得到世界公认。中国虽实现了小规模的海外并购(2009.6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HAMMER ;2009.12,吉利收购沃尔沃VOLVO;2009.12,北汽控股收购萨博SAAB部分整车平台和技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比较核心的技术,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外把持的一线技术对我们仍是封锁的,我们得到只是别人的一小部分、次先进的技术,而现阶段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企业与国外企业抗衡。以石油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为信号,全球的汽车产业即将进入下一轮竞争,动力电动化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技术制高点。而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至少可以做到同时起步,应该加大投入开发,争取主动权。除了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引,企业本身要兼具这种长远的眼光,把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提升到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度,争取在下一轮竞争完全到来之前,赶超国外一线企业。 关键词;一,现状分析 <1>优势 <2>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发展建议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的是中国汽车消费的巨大变化,整个十年的消费需求特征我们用一个价值观来概括就是进取。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属于动态向上不断改变的。反应在汽车消费上已不仅仅是一个精英消费,而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国汽车产业达到千万辆的时候,我们不要为取得的成绩所骄傲,要看到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问题。只有在有危机感的情况下,才会有扎扎实实的心态。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有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 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以下的优势: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分析(doc 5页)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分析(doc 5页)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 北美以美国为代表;南美以巴西为代表;欧洲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为代表;日本单独分析。 一、日本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是日本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0%,占整个制造业从业人员的7.1%,汽车及与之相关部门从业人员总数约655万人,约占日本从业人员总数的11%。 日本汽车工业从确立到居世界首位大体经历了30年时间,即从50年代通过政府保护和扶持及企业界大量投资引进技术、改造设备和扩大生产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到六七十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 1980年,首次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1980年汽车产量比1970年增长1倍以上,为1104万辆)。8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量一直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 / 4以上,出口汽车每年都在600万辆左右,汽车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左右。

二、日本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在日本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以后,为了提高汽车工业的集中度,日本政府于1961年5月提出了“少数企业、少数车种和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工业集团化设想”。按照这一设想,日本汽车工业希望改组为大批量生产集团、高级特殊车生产集团和微型车生产集团等三大集团,每个集团下属2-3家公司。这一设想强烈地反映出日本政府希望汽车工业迅速建立起经济规模生产体制和成长为出口产业的政策目标。虽然这一设想由于各企业的抵制和当时在保护政策下汽车工业存在的超额利润而未能实现,但却能根据国情,通过扩大投资,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系列化,最终解决了经济规模和批量生产体制的问题。其主要特点是零部件企业可以从整车企业得到稳定的订货,得到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的帮助,并事先了解整车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方向和向外订货的方针,从而放心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形成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整车企业通过与零部件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节约了投资,分散

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湖北是中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基本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同步没课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高,探讨湖北产业的发展问题对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一、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湖北的汽车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步入辉煌,但随后又经历了一些起伏。珍格格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1978):湖北汽车产业的起步 湖北的汽车产业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在但是的指导思想下,国家将大批的重工业企业迁往内地较为隐蔽的山区,汽车企业也不例外。在此历史背景下,原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部分职工进驻湖北十堰建设了中国的第二个汽车厂——东风汽车公司。而湖北也因为这个非常偶然的机遇获得了发展汽车工业的机会。1975年7月1日下线了湖北第一辆汽车——东风牌汽车。这标志了湖北汽车的起步。 第二阶段(1979~1993):湖北汽车产业的辉煌,汽车产业带的初步形成。 在1975年成功出产第一辆汽车后,湖北汽车代表企业——东风公司不断成长壮大。到1979年由于其经典车型“东风140”在对越反击战中的优异表现,“二汽”一举夺下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第三阶段(1994~1999):湖北汽车产业的调整酝酿期。 这一时期的湖北汽车产业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缩影:(1)市场上的供应商良莠不齐,汽车生产厂家众多,但绝大多数规模过小,典型的例子是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一个汽车制造厂一年的产量竟然仅2辆;(2)新生的较大型或合资公司由于其体制先进,工艺先进,不断冲击传统的汽车巨头,改变这中国的汽车产业格局。上汽大众是其中一颗最引人注目的新星。而作为湖北汽车的龙头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在这几年年年亏损,经历着痛苦的蜕变,直到1999年才扭亏增盈,但这一年总体盈利也仅有1600万。 (第四阶段(2000以后):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期。 在完成了体制改革、组织重组后,湖北汽车开始步入良性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而这一汽车集群的龙头企业东风汽车公司的销售业绩也呈现出蓬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 摘要:当前,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国内汽车工业今后几年仍将快速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日本和韩国发展汽车工业的经验和教训,最后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汽车工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汽车工业;竞争力;自主创新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汽车工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为国内外汽车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对中国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然而,现阶段在国内汽车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分散、自主开发能力弱,在国际上面临着汽车强国的竞争压力。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壮大我国汽车工业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二、汽车工业现状 (一)企业规模小 我国汽车企业规模小、投资分散。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前十大汽车企业2006年的销量占到总量的84%以上。其余的120多家总销量不到120万辆,绝大多数汽车整车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最少的只有几十辆。中国的国产汽车品牌已经超过了80个,而在汽车业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只有47个本土汽车品牌。乘用车制造商美国只有15家,而中国已经达到了50多家。过多的企业参与汽车行业意味

着大量的业务重叠。2007年上半年,有16家中国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仅有1%或更少,一些企业的年产销量不足百台。即便是在合资企业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竞争力,没有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及时跟进。 (二)自主开发能力弱 新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实际价值。新产品创造了新的价值标准,新标准形成了新的市场需求趋势。在国际汽车市场上,企业技术进步的竞争在企业竞争中占有很大比重。不断推出的新产品为企业占领市场提供了条件,所以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大部分体现在新产品推出周期的竞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代表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产品开发能力。与国外高水平汽车开发技术相比,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开发的组织体系和人员、产品开发的组织管理工作、产品开发技术等方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研发费用过低,二是企业对开发技术缺乏重视,没有自主开发的动力,长期陷入“引进技术-国产化-再引进技术-再国产化”这种等距离技术追赶的困境中。 (三)零部件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处于低水平、小规模、分散重复的状况。首先,规模小。从投入的角度看,我国现有的约230家汽车零部件三资企业协议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4%;从产出的角度看,一是生产集中度低,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为发达国家的5-6倍,而产量只有他们的1/10。二是生产配套率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一、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及汽车需求增长的国际格局 汽车产业的全球化集中体现在特征上:一是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二是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大规模重组,形成了“6+3”的格局,9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汽车企业在全球的大规模重组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从汽车产销量的地理分布看,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市场疲软,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形势看好。在亚洲,韩国、泰国和中国等以其良好的成长性和巨大的潜力,继续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亮点。据预测,从2002年到201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增加1100万辆,亚太地区将新增7百万辆以上,占到65%,而其中将有一半来自中国。 二、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变化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2002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325辆,比2001年同期增长38.49%,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2001年同期增涨37.1%,完成工业增加值1515亿元,同比增长60.94%。汽车消费成为拉动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轿车由于企业进入和竞争激烈,销量前3位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占总销量的53.4%,比2001年前3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6.8个百分点;其他各类汽车的生产集中度总体来讲较之2001年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4大集团汽车生产能力在30万--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尽管如此,与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 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直接影响,一是促使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最终达到合理价位;二是竞争领域不断扩展,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质量、性能,而且涉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市场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三是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将成为竞争焦点。通过充分而有效的竞争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势不可挡,并将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空间、投资机会与盈利前景预测 未来时期随着影响中国汽车需求市场的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汽车合资企业不断在全球同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对未来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预计今后10年—15年中国将成长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 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推动了国内汽车业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热潮。预计今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角逐将更加激烈,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依托跨国公司迅速扩张,将进一步加速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市场格局剧烈变化,投资并购机会将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高于国际水平,随着产品价格的下降,这极可能降低行业利润率,但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费用也有较大下降空间,利润总额等总量指标可能保持,甚至有可能提高。国家进一步降低一些税费,将为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提供降价空间,如果产销规模能随降价得到有效扩大,规模效应将发挥出来,会使行业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同时,零部件进口关税的下降,将使一些厂家进口成本有所下降,对采用进口部件较多的中高档产品影响更加明显。我国汽车行业中的轿车工业发展最为迅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各个里程碑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各个里程碑 今天在新浪博客看到龚在岩写的中国汽车万字史,许久没看到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龚先生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用时间这条线穿起来,让我看到了很清晰的一条脉络。中国汽车工业50多年来,经历了起步、缓慢发展、停滞、改革开放、迅速发展、腾飞的全过程,现将我个人认为的整个发展史中的各个重要里程碑列举如下: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现在的中国一汽)开工,标志着中国汽车实现从零到有的突破; 1956年一汽投产; 1958年南京汽车和上海汽车成立(后来南汽被上汽收购,同年起家的汽车企业,却截然相反的命运。) 1959年北京汽车和一汽红旗竞争国庆十周年阅兵车选拔,北汽因使用的自动变速器操作失误遗憾出局,失去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最终到了国内汽车第二梯队; 1972年二汽(现在的东风汽车)几经夭折和坎坷,终于正式开工; 1982年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统管国内各大汽车公司,饶斌,中国汽车业的奠基人,担任董事长; 1983年国内第一家合资汽车公司--北京吉普(北汽和克莱斯勒合资)成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我所在的汽车协会)成立; 1984年上海大众汽车成立,位于上海的安亭; 1985年愚蠢和傲慢的克莱斯勒没能抓住与一汽的合作机会,使得一汽最后选择大众。克莱斯勒这十多年来在表现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这一年广州标致成立(最后因为法国人不愿意国产化而失败,法国PSA在中国也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而后来与广汽合资的日本本田和丰田却在中国高速发展,不同企业家的智慧的确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1987年,中央撤销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意味着各个汽车企业自主权利更大,慢慢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了; 1990年一汽大众汽车成立,大众抓住了中国这个当今世界最大的市场,大众领导是充满智慧的企业家; 1992年神龙汽车成立(东风和标致雪铁龙合资,不得不再说一次,标致雪铁龙和东风合资还是不行,现在它又开始想与哈飞合资,即使成功,最后估计还得第三次失败); 1995年上海大众桑塔纳2000投产,该型号汽车至今畅销,创造国产汽车销售奇迹; 1997年奇瑞汽车成立,这家汽车因自主品牌的研发享誉全国;上海通用汽车成立,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汽和通用合资的研发中心,曾经去过一次泛亚,硬件很好,企业文化差点)成立; 1998年广州本田成立;吉利汽车下线,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开始腾飞;2001年长安福特汽车成立; 2002年北京现代汽车成立,从此其产量和销量都很大,可惜利润比较低;2003年东风本田汽车成立,华晨宝马汽车成立; 2004年广州丰田成立;位于上海嘉定区安亭的国际赛车场成立,同年F1中国大奖赛在此举行;

世界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世界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李剑平 (重庆汽车研究所,重庆400039) 摘要:汽车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的各项性能.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电子价值含量的迅速提高,汽车电子产业将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全球汽车电子产业增长迅速,市场总量巨大.本文详细阐述世界汽车电子产品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 概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产品在机械结构方面已经非常完善,靠改变传统的机械结构和有关结构参数来提高汽车的性能已临近极限.由于日益增强的安全,节能与环保要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工业还需不断研发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汽车新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从早期的电子燃油喷射,电子点火控制,进一步扩展到汽车底盘控制,主动安全性控制,以及故障诊断显示,娱乐和通信等各个领域.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通过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

已成为夺取未来汽车市场重要的有效手段.汽车已经由单纯的机械产品发展成为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汽车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的各项性能.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汽车上70%的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正是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一大热点,不仅给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会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电子价值含量的迅速提高,汽车电子产业将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汽车电子的发展将不仅颠覆人们对汽车产业的传统认识观念,而且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对全球汽车行业情况的研究估算和预测,2002年全球汽车电子系统市场的规模约为1000亿美元,而到2007年全球汽车电子系统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约1500亿美元,汽车电子系统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而这样高的增长率还有保持下去的趋势. 2 发展现状和趋势 21世纪汽车产品发展的趋势是:安全,节能,环保,舒适.其中环保与节能主要体现在发动机与传动系的电子控制以及燃料电池,CAN通讯,电控系统为代表的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技术方面,而行驶安全性则主要体现在ABS,TCS,VDC,4WS,TPMS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

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法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中广网 2005-12-05 在汽车发展史上,法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早在1769年,法国陆军技术军官居尼奥就在政府的支持下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辆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汽车,从而引发了世界性的研究和制造汽车的热潮。但随后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却让法国的汽车研究中断了几十年,直到1828年,巴黎技工学校校长配夸尔制造了一辆蒸汽牵引汽车,其独创的差速器及独立悬挂技术至今仍在汽车上广泛应用着。 法国出现第一辆汽油汽车是在1890年,由阿尔芒·标致创立的标致公司生产,一战前,标致的年产量达到1.2万辆,到1939年时年产量达4.8万辆.而1915年创办的雪铁龙汽车公司发展更快,在二十年代初年产量就突破10万辆,1928年日产达汽车400辆,占全法汽车产量三分之一。另一创办于1898年的大型汽车厂雷诺汽车公司发展也很快,1914年便形成了大规模生产,一战期间更是因军火生产而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汽车生产。 二战期间,雷诺公司为德国法西斯效劳,为德国军队提供大量坦克、飞机发动机和其他武器,因而战争结束后,雷诺公司被法国政府接管,路易·雷诺也被逮捕。在政府支持下,雷诺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司,1975年汽车年产量超过了150万辆,成为法国第一大汽车厂商,而标致汽车公司的产量也在战后20年内猛增十几倍,一跃成为法国第二大汽车公司,80年代更是超过雷诺而登上榜首。雪铁龙汽车公司则因经营不善而被标致汽车公司于1976年收购。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法国汽车工业受到了一定的挫折,雷诺公司更是连年亏损,1984年产量急剧下降到30万辆,但几年后雷诺公司便恢复了元气,1999年3月还收购了日产汽车公司36.8%的股份,去年的产量达229万辆。 法国汽车的总体特点就是车体较小而设计新颖,符合大众化的方向,因此在西欧成为家庭轿车的热门,雷诺的“丽人行”微型车在欧洲曾多次获销量第一。但是在豪华车、跑车领域,法国汽车公司就不如美、德、日等国汽车公司出色,这成为法国汽车业的遗憾。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 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汽车是最重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也是数量最多、最普及、活动范围最广泛、运输量最大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哪种交通工具可与汽车的作用相媲美,因为汽车是在“面”上发挥作用,并且可以实现“门对门”的便利。正因为如此,汽车在过去数十年中已迅速发展成为最主要、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本文旨在通过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得出其发展趋势,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世界以及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卡尔·奔驰发明汽车至今,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按生产方式可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手工生产方式。19世纪末,法国巴黎P&L机床公司开始制造汽车,当时是实行手工单件生产。其生产效率极低,制作成本高,质量保证全凭技术工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2、大批量生产方式。它是由美国企业,主要是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所创造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为世界汽车,不仅仅是汽车业,而且是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十分深刻和深远。到20世纪后半期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缺点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的变化。20世纪后半期时不仅在美国,不只在整个汽车市场,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状况给制造业提出的新课题是,一方面必须找出办法来使产品的开发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显着缩短,另一方面还必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这两方面的课题促使汽车制造企业改变原有的大规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探索新的模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比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和转变。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分析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 北美以美国为代表;南美以巴西为代表;欧洲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为代表;日本单独分析。 一、日本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是日本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0%,占整个制造业从业人员的7.1%,汽车及与之相关部门从业人员总数约655万人,约占日本从业人员总数的11%。 日本汽车工业从确立到居世界首位大体经历了30年时间,即从50年代通过政府保护和扶持及企业界大量投资引进技术、改造设备和扩大生产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到六七十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 1980年,首次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1980年汽车产量比1970年增长1倍以上,为1104万辆)。8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量一直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 / 4以上,出口汽车每年都在600万辆左右,汽车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左右。 二、日本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在日本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以后,为了提高汽车工业的集中度,日本政府于1961年5月提出了“少数企业、少数车种和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工业集团化设想”。按照这一设想,日本汽车工业希望改组为大批量生产集团、高级特殊车生产集团和微型车生产集团等三大集团,每个集团下属2-3家公司。这一设想强烈地反映出日本政府希望汽车工业迅速建立起经济规模生产体制和成长为出口产业的政策目标。虽然这一设想由于各企业的抵制和当时在保护政策下汽车工业存在的超额利润而未能实现,但却能根据国情,通过扩大投资,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系列化,最终解决了经济规模和批量生产体制的问题。其主要特点是零部件企业可以从整车企业得到稳定的订货,得到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的帮助,并事先了解整车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方向和向外订货的方针,从而放心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形成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整车企业通过与零部件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节约了投资,分散了风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独特的产业组织结构,使汽车整车企业的自制率低于30%,外协率超过70%,其相对稳定的集团内交易部分地取代了市场调节,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市场的不稳定因素,避免了大企业同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形成了一种大企业之间激烈竞争、中小企业则以参加大企业组织的系列集团展开间接竞争的分层次竞争体制。在政府政策的保护和汽车企业的培养扶植下,通过技术引进、自行开发、合资经营和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在轿车、轻型车用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及产品技术的应用上已经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由此也确立了日本在产业竞争方面的优势地位。 如日元升值期间,受汇率变动影响,韩国的汽车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韩国汽车零部件需大量从日本进口)。 最后,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开发体制和生产体制也是日本汽车工业保持长久旺盛的重要因素。 三、日本发展汽车工业的道路 1、日本汽车普及化历史轨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先后成立,推进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二战前,日产汽车产量达5万辆。二战期间,日本汽车工业服务于战时体制,汽车年产量下降到几千辆。二战后,日本经济呈现混乱状态,粮食严重不足,国民生活十分困难,到处是一片饥饿的凄凉景象。

世界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史启示录

世界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史启示录 2004-4-1 10:50:00 来源:责编:车天下 1886年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德国人卡尔·奔驰研制的0.9马力的三轮汽车取得了帝国专利证书,同年,另一名德国人戴姆勒也试驾了他发明的四轮汽油汽车,从此,汽车开始改变这个世界。从卡尔·奔驰制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到现在加速到时速100公里只需要三秒钟的超级跑车,一百年来,汽车业经历了三次变革: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安装汽车装配流水线,带来了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变革;50年代战后的经济繁荣使汽车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给汽车带来了第二次变革;到60年代末,日本汽车工业出现奇迹,物美价廉的汽车使汽车工业发生了第三次变革。那么值此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之际,中国汽车是否能从百年汽车的三次变革寻找到一些值借鉴的“法宝”呢? [B]大众化之路[/B] 1908年,亨利·福特开始出售著名的“T”型车,这种车产量增长惊人,最重要的是,这种车简单实用,材料出众,用钒合金钢制造,轻巧结实,脚踏变速器操作十分方便,大大提高了汽车驾驶者的舒适度。与汽车本身同样不同凡响的是它的生产方式。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首次推出了流水装配线的大量作业方式,使汽车成本大跌,汽车价格比当时欧洲所产的汽车便宜了1/2到1/3,不再仅仅是贵族和有钱人的豪华奢侈品了,它开始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商品。当时,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V-8型汽车每辆售价仅为465美元,而一名教师的年薪是800美元以上。亨利·福特的宗旨是:“薄利多销总会比少买多赚好得多,这能够使更多的人找到工作。”他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都能拥有汽车。 [B]设计推陈出新[/B]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美各国的民用汽车业几乎完全停顿下来。直到50年代,汽车业才终于又活跃起来了。最早的变化出现在汽车外形设计上,50年代的汽车变矮了、变宽了,似乎是紧紧地趴在了地面上。给后人印象更为深刻甚至引为笑谈的还有那种50年代特有的尾翼。尽管只是微微地隆起,并不十分引入注目,但在用户或设计师的眼里,它似乎给人以高速的感觉,爱赶时髦的克菜斯勒还对此大力发挥,竟把喷气战斗机的三角形垂直尾翼移植到车尾。各大汽车公司纷纷加入这场尾巴之战,比赛谁的尾巴翘得更高,结果弄得后翼几乎延伸到车顶之上。这些夸张的车体设计尽管在技术上毫无意义,但却性格鲜明,成为50年代的经典之作。比外形变化更深刻的是体制的变化。1945年9月21日,亨利·福特二世正式接替祖父担任福特汽车公司的董事长,随即便对旧体制进行大清洗,有千余人被辞退。面对每月1000万美元的巨额亏损,亨利·福特二世大胆地引进了以查尔斯·桑顿为首的10位青年军官。这批不懂汽车的高级职员整天在公司各部门东游西荡地到处发问颇有点令人讨厌,然而正是这些人给公司带来了成本核算、市场统计以及计划编制等一系列财务制度。此外,他又从通用挖来了欧内斯特·布里奇等“血管里流着汽油”的老手,直接取竞争对手所长。[B]丰田汽车模式[/B] 1933年,丰田纺织厂设立汽车分部,并决定在三年后开始制造汽车。在汽车制造方面,丰田实在没有多少经验。但聪明的丰田坚守一个信条:模仿比创造更简单。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给予改进,那就更好。丰田认为,首先必须生产安全、牢固、经济、传统的汽车,而不是创新性的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的丰田车都具有这样的特点。1955年,丰田推出一款设计精巧、排量1.5升的小轿车。命名为皇冠(报价参数图片论坛)RS,两年后又以Toyopet的名称将其出口到美国。其实该车极为传统,没有使用任何现代技术,但是做得十分精巧而已,价格也不贵。价廉物美的丰田车就此风行(报价参数图片论坛)全球市场,1961年,丰田的汽车产量还只有20万辆,10年后便猛增至200万辆,翻了10倍。 "丰田"成长的故事 2004-4-1 10:50:00 来源:责编:车天下 丰田佐吉可以说是丰田汽车的开山鼻祖,1876年出生于远江国敷知郡山口村(现静岗县湖西市)的一个木匠之家。他年轻时代就酷爱发明创造,1896年发明了日本国内第一台动力织机。1910年5月,佐吉对欧美进行了考察。回国后,佐吉开始了对自动织机更高水准的工作。通过此次的旅行,欧美各国日益普及

(完整版)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8-04-05 ?浏览: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汽车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趋缓。由于亚洲汽车市场的全面扩容,加上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兴起,亚洲正在形成与北美、欧洲鼎足而立的汽车市场。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当前世界汽车产业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特点。汽车产业仍有发展空间,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格局 2006年全球约生产6582万辆汽车,主要是集中在西欧、北美以及日本,三者累计所占比重已达50%,但是重要地位正逐渐下降。而中国正处在迅速崛起中,中国汽车产量2006年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9%,到2013年将占15%,世界未来汽车生产的重心将逐渐移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显著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 汽车产业链日益全球性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也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

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 2. 产业链中低端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聚 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总体上形成两大特征:一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汽车生产和消费量均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他们现在与今后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如何来提高性能,包括汽车的整体性能,如轻量化、节能、安全舒适和多功能,以及从低污染到无污染的环保质量这两方面。因此,发达国家的汽车已进入了一个品质换代升级的新时代。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生产和消费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这两大特征表明了全球汽车生产和开发的两个不同层次,发达国家对国内汽车开发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压缩一般汽车的产量,研发生产新一代汽车产品,向高档次汽车发展。他们将一般汽车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并不断扩大产量,以适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中低档汽车的层次。作为经济正在崛起的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汽车市场无疑被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家看好。 二、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特征分析 随着调整步伐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1.全球范围内汽车集团兼并与重组趋势加剧 1964年,全世界独立的较大规模的汽车公司有52家,到1980年减少为30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年过剩约1000万辆),加之各国对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促使汽车产业全球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通过扩张、合并、兼并等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大规模的跨国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

2021年[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 状况 目录第一章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5 一、世界汽车整车产业竞争格局 5 (一) 整车产品结构 5 (二)主要国家生产格局 6 (三)厂商生产格局 7 (四)主要国家消费格局 8 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9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9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10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10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 11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11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 11 三、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12 (一)产品发展趋势 12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12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12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13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13 (六)零部件向模块化供给方向发展 14 (七)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 14 四、结语 14 第二章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5 一、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现状 15 二、中国轿车整车竞争格局 16 (一)上汽集团 17 (二)一汽集团 18 (三)东风集团 18 三、中国轿车市场发展前景 19 四、中国轿车整车行业利用外资分析 20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整车产业中的地位 20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历程 21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般规律 24 五、结语 25 第三章中国加入WTO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26 一、汽车产业与WTO的相关条款 26 (一)关税方面 26 (二)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 26

(三)外商投资管理方面 26 (四)服务贸易方面 27 (五)加入WTO协议中没有承诺的保护措施 27 二、入世后的主要影响 27 (一)对整车制造厂商的影响 27 (二)对零部件业的影响 29 (三)对汽车服务贸易业的影响 31 (四)对外资开放的影响 32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3 (一)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33 (二)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成本 34 (三)研究与 ___ 34 四、结语 35 第四章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36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36 (一)整车制造业 36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37 (三)汽车相关工业 39 二、国外汽车生产配套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9 (一)几种典型配套模式介绍 39 (二)国外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的发展趋势 42 三、国内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现状分析(轿车) 44 (一)上汽配套模式 45 (二)一汽的配套模式45 (三)东风汽车公司的配套模式 46 四、结语 46 第五章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48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趋势 49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52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52 (二)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57 (三)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60 三、结语 61 第六章天津 ___区及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62 (二)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62 二、天津汽车

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摘要:从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市场认为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而且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市场空前活跃,汽车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日新月异、动态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以保证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汽车产业WTO 节能环保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正文: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现状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从两个角度来说,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宏观上,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厂商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得竞争进一步激烈;微观上,企业面临不得不降价的处境,处在亏损的边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就一直在下调,这是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竞争,优化中国市场。在2004年底,中国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下调到了8.9。2006年7月1日,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到25。这都是为了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中国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近百家汽车企业的混乱局面,所以国家降低关税,就会下降国外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使得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售价就会相对较高,使得其不得不退出市场,达到优化市场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中国,搞起了合资,本质上就是以技术换市场。这里面有大众,标致,丰田,奔驰,宝马等公司。根据2000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97属于合资企业,而20多家国内企业仅仅占到了3的市场份额。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在2004年11月22日,东风标致实施降价补偿的销售策略,引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轩然大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好多的厂商也都不得不推出降价的策略,这无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幸。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汽车的亏损面达到了16之多。 除此之外,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先后推出了关税下调预期,取消进口配额、实施《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口车自动许可登记办法,整车特征办法,落地征税政策,允许外商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等政策,这无疑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 实现国内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尽管在兼并、重组的方式上,汽车产业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在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兼并、重组这一点上看法一致,普遍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在进入WTO之际,利用过渡保护期尽快统筹规划,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兼并重组。兼并重组中要坚持以下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世界跨国汽车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有利于加强规模经济;·有利于汽车产业内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