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下《11开发新能源》教案 (3)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下《11开发新能源》教案 (3)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下《11开发新能源》教案 (3)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下《11开发新能源》教案 (3)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钻木取火

开发新能源

一、教学目的:

1.知道能源利用率的概念.

2.了解解决能源问题的两条途径——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3.知道能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学习热机的时候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热机的效率,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含意吗?

学生:在热机里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教师:回答正确.我们知道煤燃烧放出热量的过程是碳和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那么一般情况下放入炉膛的煤能不能完全燃烧光呢?

学生:不能,总会留下没有烧透的煤碴.

教师:对,我们在利用燃料时,一部分被有效利用了,还有一部分没被利用就扔掉了;那么被有效利用的燃料放出的内能能全部被有效利用吗?同学们在学习内燃机时知道,内燃机在工作时能不能把汽油或柴油燃烧时放出的内能全部变成机械能呢?

学生:不能,还有相当一部分内能被排出的废气带走了,内燃机的效率只有20~40%.

教师:回答得很好.由此可见,能源在利用时,能够有效利用的能量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被利用而散失了,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部分,减少未被利用的部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进行新课。

(1)什么叫能源利用率

板书:<有效利用的能量占消耗的能源所含能量的比值叫做能源利用率.>

(2)提高能源利用率就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耗

教师:以热机为例,有效利用的能量仅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内能,如果能把从内燃机中排出的废气带走的热量也利用起来,从整体来讲也就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了.

板书:<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教师:我国目前总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的50%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我国能把能源利用率提高到50%,按1989年的数据计算,每年就可节约标准煤3.8亿吨,这是个多么大的数字啊!所以节省能源消耗,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3)提高能源利用率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师:在热机那一章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知道,使用蒸汽机的效率只有10%左右,后来发明

了内燃机,效率提高到30%以上.从火电站到热电站,能源利用率从30%提高到50%以上.采用超高压送电,大大减少了输电线上的能量损失,又等于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板书:<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4)我国挣取的节能措施

请同学阅读该节课文第5自然段,然后共同总结。

(4)开发节能新产品,淘汰能耗高的旧产品。

教师:同学们可以算一笔帐:如果把60瓦的白炽灯都换成11瓦的小高效节能灯(亮度相当),那么消耗的电能将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呢?从这里可以看到淘汰老、旧设备,开发节能新产品,在节能上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而能源的供应往往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每个人都要提高节能意识,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学校做起,节约能源消耗,也是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5)全章结束语

①要开发利用新能源

教师:能源问题,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更多地开发利用能源,就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现在还不能利用可挖核聚变的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旦可挖核聚变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可以说将永远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了.因为核聚变使用的原料氘,储量非常丰富,1升海水中就含有0.03克氘,经计算:1升海水中的氘聚变释放的核能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地球上的水总共含有约40多万亿吨氘,假如这些氘的1%作为核聚变的燃料,按现在的能源消耗计算,就足以满足全世界几亿年对能源的需求,所以只此一项就足够人类使用了.何况现在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规模还很小,如果找到了光电转换效率高的材料和技术,人们可以大规模地直接利用太阳能来发电,这也是一个诱人的前景.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使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出现新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还不能充分利用的能源,明天可能会发现一种新方法而利用得更充分;另外今后也还会发现更加巨大的新能源,这些都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世世代代的中外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为人类开发利用能源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还一直在不断发现、不断前进.在座的同学们都是21世纪的建设者,希望同学们将来在能源问题上,或在其他科学技术问题上能够大显身手,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人类的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

3.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了解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关问题,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

六 年 级 下 册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卫星----- 月球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 8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一一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一一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一一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科学教案 青教版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本册教科书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 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最后是《研究与实践》,共22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但教科书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易到难,逐渐上升。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付信刚

全册备课 一、教材特点: 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 第一课病毒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重磅】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身高体重仪 ·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 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学生汇报自己的收集结果 二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

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让学生在对搜集来的证据的交流中体会成长的过程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 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3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访问、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知识与技能: ·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正常发育 ·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 ·体验到青春期是生命中的重要时期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案《认识太阳》

7.认识太阳(逻辑推理课)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2、尊重关于太阳的科学证据,不迷信权威;能大胆想象太阳的概况;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 三、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你们想猜一猜吗? 生:想。 老师出示谜语: 劳动英雄面孔红,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 谜底:(太阳) 学生动脑猜谜语,并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到了。关于太阳,你还知道哪些内容?学生汇报。 师:你们真棒,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太阳、研究太阳。板书课题。 二、交流资料,探讨新知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太阳的资料,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搜集的资料既丰富又全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告诉大家,你们所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果同学说的不全面,待同学回答完毕后,再进行补充。 学生进行汇报,并相互进行补充资料。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太阳的资料,你们想看吗? 生:想看。 老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太阳的资料(PPT)。 1 太阳在银河系里的位置图。 2 太阳的结构图。 3太阳黑子。 4 耀斑 5 日珥 6 太阳与地球的比较及彼此的距离。 学生认知观看老师的资料,并在老师讲解过程中进行知识储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太阳的了解又更进一步,哪些内容让你记忆深刻呢? 学生汇报。 师生一起对收集到的关于太阳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我们刚才研究了太阳,谁知道太阳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由汇报。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是太阳给了地球生命。假如没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会怎么样?我们人类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汇报。 师:关于太阳还有很多的秘密。课下,请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逐步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全册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

的。《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 《生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观察生活中运动静止相对性的事例,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和实践的关系,直到物体运动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4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5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6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7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8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

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015年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1、常见的建筑 一、教学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4、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5、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6、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1、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2、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谈谈自己家乡的建筑物。 B、谈谈自己所见所闻——建筑物情况。 2、学习新课: 活动一、房屋的变化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

教师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能够遮风避雨的山洞作为自己的房屋.你知道从天然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吗?引起房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或上网来获取资料。再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学生围绕上面的问题独立获取信息。教师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d) 适时渗透给学生树立保护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意识,并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建筑美,为创设美丽环境做出努力。 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方法和过程。 揭示课题,复习青春期知识(健康课学过的) 1、复习看图方法并看图将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 2、对照男女生第二性征表看青春期都有什么变化,哪些现象已经出现了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心里上的变化 4、小结青春期有哪些变化 (三)学会健康生活 1、会议所学,说说青春期应注意什么? 2、阅读45页的第一段文字,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判断的失误”“不健康的心态” 3、阅读45页的后半部分内容,明确什么是健康的心态,并加以理解。 知道如何同异性交往。 4、答问卷: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小组内统计结果;全班统计结果

(完整版)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47652

《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 1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 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

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 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 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 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

六年级科学下册-神秘星空教案-青岛版

精品文档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神秘星空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性状特点及大小;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间的关系。 2. 注重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 3.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性状特点及大小;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牛郎织女》。导入到对于银河的学习。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进神秘的银河系 1. 先观察课本上52 页图片,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2. 理解为什么在地球上看银河系像一条带子? 3. 认识银河系的组成和大小。 银河系中恒星和行星的数量很多,大约1000 亿——2000 亿颗恒星,1000 亿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我们用黄豆作比较大约5粒黄豆是 1 克,那么一斤是500克,大约2500粒黄豆,那么1000 亿粒黄豆是多少斤呢?4 千万斤,如果100 斤装一个大袋子,那么可以装40 万袋,2000 亿粒黄豆的话就是8 千万斤,那么就要装80 万袋。要装下1000 亿粒黄豆需要40万个袋子,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能装下1000 亿——2000 亿颗恒星的银河系相当于多大的袋子啊。从而想象银河系之大。如果我们画一千亿个0 呢,看来银河系的家庭成员的数量那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 理解1光年、2000光年及10万光年的距离 地球半径约6371 千米,由此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1 光年约10 万亿千米,能绕地球 2.5 亿圈。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2000 光年。也就是说沿银河系直径要走10万年,穿过银河系中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细胞》教案

第一课细胞 学习目标: 1.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知道有生命的物体都会有死亡现象,死亡是由什么引起的?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探究活动 1、观察不同物体的细胞 (1)、认识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2)最早发现细胞的是罗伯特·虎克https://www.doczj.com/doc/7817520309.html,/view/e3f4a001bed5b9f3f90f1cea.html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https://www.doczj.com/doc/7817520309.html,/v_show/id_XMzYwNTIyMDA0.html (4)展示各种生物细胞https://www.doczj.com/doc/7817520309.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 il&word=%BF%C6%D1%A7%20%CF%B8%B0%FB%CD%BC%C6%AC&in=27496&cl =2&lm=-1&st=&pn=8&rn=1&di=110368470885&ln=1950&fr=ala0&fm=r s10&fmq=133168743910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 =&face=&is=&istype=2#pn10&0&di60500705595&objURLhttp%3A%2F% https://www.doczj.com/doc/7817520309.html,%2Fuploadworks%2Fw%2F2211%2F55022112010628 144417901.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7817520309.html,%2Fwork-50 93-40.html&W2950&H2094&T9727&S1498&TPjpg (5)小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本节课件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下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佛山市同济小学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下) 教科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新闻纸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

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 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 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1 2 3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 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小 学 科 学 五 年 级 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导入2: 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