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

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

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
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流派

第一讲绪论歌剧的诞生和佛罗伦萨乐派

第一章歌剧的诞生

第一节歌剧诞生的社会背景

一欧洲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歌剧诞生于1597年至1600年间,这一时期也是音乐的巴洛克时期的开始(1600—1750)

二这一时期也正处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约1350年—约1550年)1,“文艺复兴”不只是学术和文化史上的一个时代,而且一种无与伦比的“文艺复兴精神”改变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思想和艺术,也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

2,为什么“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

A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先进的城市社会

B该地区对古典有着强烈的感情联系

C 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国家

第二节歌剧诞生前的戏剧和音乐

1 古希腊的戏剧

带简单乐器伴奏、有合唱、独唱和道白的悲喜剧

2 牧歌套曲或牧歌剧

人们也把这种戏剧称为“Madrigale dialogato O Commedia madrigalistica”(用对话表达的牧情歌或牧歌喜剧)。牧歌剧是用牧歌和复调音乐的形式进行写作的。这种剧不进行表演,因为舞台上没有布景道具和服装,仅仅是歌唱者用合唱的形式加上乐器的伴奏来叙述故事的内容,合唱交替地表达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任何独唱,要表现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时,合唱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代表两个人物,有时也用方言演唱。当时经常演唱的是艺术性喜剧,演员用戴上假面具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田园剧

这是当时盛行于意大利宫廷社会的一种戏剧,剧作采取优美动人的诗句写成,表演时穿插伴有优美高雅的音乐。田园戏剧的特点是:人物角色很少,一般都是牧人、仙女、林神等角色,布景都是以树林为景,制作精致考究,内容主要以爱为题材,伴随着痛苦和悲伤。

4.宗教剧

第三节关于古希腊戏剧的研究和复调音乐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15、16世纪,也恰恰是复调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复调音乐的技巧已日渐成熟,尼德兰作曲家沃克汉姆曾写过36个声部的卡农曲,足以说明复调音乐技巧在当时已发展到怎样一种复杂程度,但同时也表明在一部分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对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于音乐艺术表现力的追求。复调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充分显示出人类音乐思维无比丰富的创造力,但是,随着这种艺术不断地成熟并作为一种主导风格主宰了一个时代的音乐创作,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突出地表现为:一些作品由于声部过于繁复而难以为人的听觉所把握,其结构上的严密精细极大地满足了作曲家智力上的需要,但却超出了接受者感性体验上的自然选择。特别是当人们力图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活动以及包含在这些情感活动中的各种观念和思想时,这种技艺性、逻辑性过强的复调音乐作品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音乐来准确、清晰而有效地表现和打动人的情感成了当时一些音乐家的审美追求。

他们坚信这种审美理想在古希腊音乐文化中曾经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从一些古代文献中得知,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史诗、悲剧都是在乐器的伴奏下以歌唱的方式进行表演,诗、歌、

舞、乐完美地融合为一体,这种艺术形式对于迫切要求用音乐来表达人类情感生活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可供效法的榜样。因此,他们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种集文学、诗歌、音乐乃至戏剧众家艺术之妙于一身的艺术形式。

第二章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Camerata意文)社团;

第一节成员;

巴尔迪伯爵(G.. Brdi )柯尔西伯爵(J Corsi)艺术赞助人(或艺术保护人)

伽利略(V Gallilei )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琉特琴演奏家

佩里(J Peri )作曲家兼歌唱家卡契尼(G Caccini )职业歌唱家兼作曲家

里努契尼(O Rinuccini )诗人和剧本作家

卡瓦列利(E de Cavalieri )是多面手作曲家、舞蹈设计家、行政管理、外交家也教授声乐

第二节作品

《达芙妮》(Dafne )是由里努契尼的长诗改编的剧本,佩里谱曲,于约1597年在佛罗伦萨演出。被称作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但是它的乐谱大部分已遗失。

《尤丽狄茜》(Euridice)由里努契尼根据希腊神话创作的诗篇改编的剧本,由佩里,卡契尼谱曲,于约1600年演出。这部歌剧就是西方音乐史上得已保存至今的第一部歌剧。

第三节歌剧的概念

歌剧是一种包括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美术、建筑等内容的综合艺术形式。

第二讲威尼斯歌剧乐派

第一章奠基人和代表人物

第一节蒙特威尔蒂(Monteverdi )

1,1567年生于意大利克雷莫纳,1643年卒于威尼斯。

2,主要作品;

《奥菲欧》(La Favola di Orfeo)1607年2月在曼多瓦首演

《阿利亚娜》(Ariianna)1608年总谱遗失。

《阿多奈》(L Adone)1639年

《于里斯还乡记》(IlˊRitorno dˊUlisse in Patria )1640年2月

《波佩阿的加冕》(LˊIncoronazione di Poppea )1642年2月第二节蒙特威尔蒂的创作风格特点;

蒙特威尔蒂为了配合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和表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他首先使用了减七和弦,属九和弦,大胆的转调和半音音阶,扩大了乐队的规模。他又是歌剧音乐主导动机的创始人。他还首创了激情风格,首创使用了弦乐震音和拨弦等演奏手法。此外在曲式上,他又首先确立ABA三段体式的咏叹调。

第二章威尼斯乐派其他作曲家及作品

第一节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 )1602---1676 蒙特威尔蒂的学生。

1,作有42部歌剧。最著名的;《泰蒂和贝莱奥的婚礼》(Le Nozze di Teti e Peleo )《狄朵》(Dido)《伊阿宋》又名《吉阿索内》(Jason giasone )

2,其创作风格特点;

是一个多产的歌剧作曲家。他继承了蒙特威尔蒂的优秀传统,以旋律为主,强调歌唱性民族风格的咏叹调,宣叙调富有表情,但不如蒙特威尔蒂的和声丰富,表情细

致,而是更接近于朗诵调,伴奏也较为简单。“歌剧”(Opera)一词就是他用此称呼自己的歌剧作品之后才正式使用的,在这以前都称做抒情性音乐剧。(Drama per Musica)

第二节切斯蒂(Antonio Cesti )1623---1669 一生创作了许多的歌剧作品,但只留下14部。

1,最著名作品;《金苹果》(Il pomo d oro )1667年演出于维也纳其他作品《奥隆泰阿》1649年

2,创作风格

与卡瓦利的风格不同,切斯蒂更着意追求抒情性,装饰性。他试图恢复和发展意大利固有的纯音乐因素,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对作品精雕细刻,擅长创作抒情咏叹调和二重唱,而戏剧性稍有减弱,作品不那么有气魄和力度。他的歌剧舞台布景与装置十分豪华,乐队编制庞大。

第三章威尼斯歌剧乐派的主要特点

到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在以后的200年中,歌剧形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1,把独唱作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2,咏叹调和宣叙调彻底的分离;3,在咏叹调中引用各种不同风格和模式。4,新的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5,音乐与歌词的关系,由最初佛罗伦萨的音乐从属于歌词,逐渐发生了倒转,开始出现音乐凌驾于歌词之上的倾向。

第三讲罗马歌剧乐派清唱剧康塔塔

第一章罗马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卡瓦利埃里(E Cavalieri )兰迪(S Landi)马佐基(D Mazocchi )罗西(L Rossi )罗斯皮里奥西,剧本作家。

第一节卡瓦利埃里(E Cavalieri )1550---1602 是佛罗伦萨Camerata 成员之一1, 主要作品《灵魂与肉体的表现》(La Rapresentazione dell Anima e del

Corpo )1600年在罗马演出,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

2,创作特点;《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一部以宗教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剧。剧

中的人物情节是抽象的灵魂和肉体在对话。该剧上演时曾采用了华丽的布景和服

装,剧中还穿插了舞蹈,使用了精心设计的舞台装置,把舞台分成天堂、人间、地

狱三层。

第二节兰迪(S Landi)1587---1639生于罗马,是一位歌唱家兼作曲家。

1,主要作品;

《圣阿莱希奥》(S Alessio )1632在罗马演出

《奥菲欧之死》(La morte di Orfeo)1619年罗马

2,创作风格特点;

兰迪在他的歌剧中采用了慢---快---慢的歌剧序曲形式,对后来的法国式的序曲产生了影响。在他的歌剧《圣阿莱希奥》中把所有的声部都写得很华丽,宣叙调保持了某种宗教风格,但很多宣叙调结尾的华彩乐段则用了许多的装饰音。咏叹调经常较为短小,偶尔饰以装饰音。他的创作极富独创性,为了描写一个恶魔,他破格使用了男低音,取得了特殊效果。此外他还是最早在歌剧中使用二重唱的作曲家,他始创的三度六度音的二重唱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第三节马佐基(D Mazocchi )1592---1665 卒于罗马,作曲家。

主要作品;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歌剧的发展史

吴勇辉 09401240124 电气本0901 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 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 在这三位作曲家之后,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数威尔弟,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几乎全部都是艺术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奥塞罗》等,至今仍为世界各大顶尖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摘要:音乐剧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时代的精神表现,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无不为音乐剧所痴迷。外国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剧,值得我们在传承、发展音乐剧的领域上学习和借鉴。而中国正要学习它们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信心,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去学习,探索音乐剧在中国的道路。 关键词:外国音乐剧,发展史,中国音乐剧,借鉴和发展。 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欧美音乐剧发展史是精心制作后给后人的一份礼物,正是她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她的历史,她的发展还是她独特的美,都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课上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几部可以说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不朽的经典作品:《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等。每部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

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18 ? 摘要:中国歌剧从无到有,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新时期下,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要对中国歌剧进行现状的分析审视,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着自身的优势所在,在新的的时下,取得更好的发展,让中国的歌剧能够在世界乐坛上占有重要的低位。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策略 艺术之所以有国界和民族之分,就是因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其艺术创作,是有着各自艺术特色的。这种个性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世界艺术花园的多姿多彩。作为歌剧来说,一方面,歌剧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跟中国戏剧艺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歌剧在中国的发展,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一百年中,我们欣慰地看到这门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生根到发芽,从开花到结果。音乐工作者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中国原创优秀歌剧;音乐表演者们用他们各自扎实的演唱和表演功力,塑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歌剧人物形象,而音乐教育者们则默默奉献着,培养出了大量的中国歌剧表演人才,可以说,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从创作到表演,到人才培养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毕竟,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别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较之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歌剧研究者最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时期下让中国歌剧再迎来一次辉煌,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能对此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充分正视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分析出新时期新环境下发展的优势之所在,然后扬长避短,鼓足干劲,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中国的歌剧,不但能够满足本民族人们群众的欣赏需要,还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广泛的影响。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 1.创作理念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创作虽然在创作数量上有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众多作品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更不用说在世界的舞台上看到中国歌剧的身影了。究其原因,创作者的创作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没有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中国”二字上。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曾经表示,要想出精品,出能够叫响世界乐坛的作品,就要创作出“中国歌剧”,具体说来,就是要有中国的题材、中国的创作手法、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情感表达和中国的音乐灵魂。在各种文化交融日渐繁荣的今天,一些创作者似乎在创作中迷失了方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创作环境相对封闭,却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今有了一个开放的新环境,很多创作者却在多种选择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该作何选择,致使创作出来作品民族性尽失。对于此,无论是普通的歌剧欣赏者还是歌剧工作者,都是难以接受的。 2.大众审美取向方面 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凡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现实生活,和人们群众审美水平相一致的作品。拿一些经典的歌剧来说,歌剧的故事本身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也愿意看到用歌剧来展现这个故事,将会是怎样的艺术效果。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他们愿意主动地在歌剧版本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审美认同。这也是当时这些经典歌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是今天的歌剧创作在大众化的审美倾向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缺失。一方面,创作者们在创作中,过于追求歌剧的外在效应,力求推陈出新,本意是好的,但是却不自觉地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些专业创作手法的运用不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歌剧在冲突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候,音乐的创作却很单薄,致使歌剧整体的观赏性大大下降,也就与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偏差。 3.市场营销方面 歌剧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观众,没有了观众,歌剧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特别是在文化市场化的今天,要想让歌剧的发展,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市场的培养和营销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从歌剧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随着人们价值观的逐渐改变,很多创作者创作目的有了很大变化,创作不是为了歌剧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审美需要,而是掺杂了太多了名利因素。这种心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离生活和观众越来越远。而没有好的作品,或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观众们都不知道,或者不喜欢看,就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各种创作和排演之处就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市场宣传和推广,使得中国歌剧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优势分析 从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发展来看,尽管形式不容乐观,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度还是好的,而且作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来说,还有着自己多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之所在,这给中国歌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的条件,也更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 1.创作理念的优势 通过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各种创作理念的融合是我们创作的优势之一,前文中所提到的创作理念方面的问题,不是说我们不具备这种优势,而是没有将这种优势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歌剧本身是一门外来的艺术,百年的发展中,我们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创作融合性的经验;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给创作者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平台,让创作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 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唐慧霞 戏剧

意大利歌剧发展史1

浅析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摘要自17世纪初,意大利歌剧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意大利歌剧从产生到辉煌的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期间,作曲家的辛勤创作是重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也可以说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作曲家和作品的历史。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发展阶段;作曲家;作品 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潮,在17 世纪继续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传统复调音乐的厌倦以及对复兴古希腊艺术的发展的渴望,直接促进了歌剧这种以主调音乐为主的音乐体裁的诞生。 歌剧是一种将音乐、文学、舞蹈、戏剧和美术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以及16世纪末的牧歌喜剧。歌剧在意大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1600年,歌剧最早诞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爱好研究古艺术的人常在巴尔第伯爵家聚会,讨论音乐问题,并试图复兴古希腊音乐。他们试图要综合音乐与戏剧,加强音乐感染力,并决心向复调音乐宣战,认为复调音乐歪曲了歌词,主张应以单音音乐加乐器伴奏。1597年,佩里根据诗人李努基尼的剧本,写出第一步歌剧《达芙妮》,可惜此歌剧现已失传。1600年俩个人再次合作,完成《优丽狄茜》,大获成功。之后,佛罗伦萨的歌剧逐渐影响到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并逐渐出现了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和那不勒斯乐派。 这一时期威尼斯乐派的蒙特威尔第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是早起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另一位重要的作曲家是那不

勒斯乐派的A·斯卡拉第,创造了快—慢—快的结构形式,成为近代交响乐的先声。 在此之后,意大利歌剧的戏剧性越来越弱,注重发展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和华丽的舞台装饰,趋向娱乐性。 二、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一)意大利正歌剧改革 18 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在欧洲广泛流行,但是它的表演形式日趋呆板,歌剧中演员过分的炫耀技巧,从而破坏了戏剧的连贯性,与启蒙时代的艺术原则大相径庭,为了追求理性和真实的自然风格,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格鲁克提出改革的主张,把矛头直接指向意大利正歌剧。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没得原则。”他在歌剧中删去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短,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达,突出宣叙调的重要地位,加强旋律性,废除数字低音,取而代之的是各声部的明确记谱,他的代表作有《奥菲欧与优丽狄茜》、《阿尔采斯特》等。 格鲁克的改革对18世纪法国歌剧乃至整个欧洲的歌剧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意大利喜歌剧的出现 18世纪20年代,正当意大利喜歌剧处于停止衰退之时欧洲各国出现了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喜歌剧的出现给歌剧体裁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 意大利喜歌剧是在正歌剧的幕见间剧的基础上产生的,主题多为现实性的,多取材于市民农民的生活音乐生动富有活力强调舞台的正式表演,因此广受欢迎。第一部喜歌剧是佩格莱西的《女朴作夫人》,其后还有皮契尼的《好姑娘》,帕伊谢罗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 意大利喜歌剧一直保持它轻松戏虐的风格,在其后莫扎特的歌剧里的到继承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歌剧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来说是年轻的,但它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荆棘与坎坷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以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阶段为线索,介绍了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作为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中国现代歌剧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歌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中国现代歌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现状;对策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但那只是歌剧艺术的雏形,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来说,歌剧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说古老,是因为早在宋元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就是中国歌剧艺术的雏形;说其年轻,是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较晚,1945年诞生的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歌剧艺术形式的真正形成。 一、我国现代歌剧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歌剧史上有许多好歌剧,曾出现两次歌剧高潮: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基本风格特征成形,这就是以贺敬之、马可等老一代艺术家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为主流派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创作了一些戏剧结构上较接近话剧:第一类是由歌唱与说白交替的段落组成,音乐结构上是西洋歌剧手法与戏曲手法综合运用的剧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0902班 彭嘉--5076 在所有“舶来”的音乐体裁样式中,“opera”大约最令国人感到陌生隔阂。别的暂且不提,仅从“opera”被翻译成“歌剧”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误解。“opera”一词不仅原本并没有“歌剧”的意思(源出意大利语opus――“作品”的复数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内涵而言,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歌唱的(或带歌的)戏剧”。或许,opera的本来含义更接近“音乐戏剧”,但这又会与瓦格纳的“Musikdrama”(通译为乐剧)相混淆。无论如何,opera在中文语境中既已约定俗成被称为“歌剧”,我们对此当不必过份认真。毕竟,“名”与“实”,称呼与本质,并不是一码事。但是,中文里找不到opera的确切对等词这一事实提醒我们,“歌剧”是一门“异种”艺术样式,如想求得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可能需要我们双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剧的这种“异种禀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歌剧事业的举步维艰。曾几何时,我国音乐界中对歌剧“民族化”的争论何其热烈,但最终却无法达成有说服力的结论;歌剧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也曾听到过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歌剧的关键是“宣叙调”问题的突破;还有许多人想当然地一概而论,西方歌剧重“乐”轻“戏”,戏剧价值很值得怀疑。而当上述(此外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得到真正澄清时,我们的耳旁又斜杀出一个“程咬金”的声音: “音乐剧”正跃跃欲试登场亮相。“音乐剧”的商业效应和艺术魔力,冲击着我们原本并不成熟、并不稳固的音乐戏剧观念,因而歌剧究竟是什么,在当前似乎越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另一方面,歌剧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乐体裁中,又是一个身份最为暧昧的“杂交”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真正有效地触及歌剧的本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音乐分析方法,大多是针对以器乐作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工具模式,因而在面对歌剧音乐时,不是“文不对题”,就是“捉襟见肘”。“纯音乐”的耳朵所习惯寻找的,是音乐中的“有机统一”或“深层结构”,面对歌剧中伴随剧情

中国民族歌剧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歌剧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歌剧是“由音乐、戏剧、舞蹈和美学相结合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而中国歌剧由于其在音乐上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特异性和演唱方式上的个性特征,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艺术门类。二十世纪初,西洋歌剧理念传入中国后,国内音乐家便开始不断探寻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兼具民族个性的歌剧改良与民族化创作道路。他们在戏剧题材上致力于本土化,反映中国文化及社会现实在音乐语言的使用上则从中国传统戏曲与民间歌曲中汲取养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形成民族音乐色彩浓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以民族特色区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 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的中国民族歌剧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起色,但是民族性绝不是因为你用了民族的故事,中国民间风格的音乐,民族服饰的应用,在舞台华丽的灯光的照耀下,就能成为一部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歌剧的,这些充其量也只是其表,而在这表面的浮华之下其实对戏剧的力量是一种削弱。民族性的歌剧绝对不只是用民族文化的元素堆砌起来的一场戏,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必然是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包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人生观,甚至是他们的丑陋、愚昧和种种不幸。因为对于艺术而言言,所谓的民族性仅仅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并不涵盖艺术的全部。何况民族性并不能代表是艺术性,只有在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民族特性、民族感情,并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才有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被全世界所关注。 现今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中国歌剧的剧本创作有待大力改进。所谓剧本就是一剧之本,它是导演和演员二次创作的出发点,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不仅仅是对歌剧而言,对话剧、电视剧、电影来说,一部好的剧本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中国歌剧多数取材于历史故事、小说、电影、视剧等,其中,又以革命爱国故事为主,而故事叙述的主要方式以及人物形象塑造多数与中传统戏曲别无二致,这难免就造成了以下几点缺点。第一,过于严肃和单一的故事内容严重欠缺人性化,难以被现代年轻人和海外观众所接受,这必然会失去很大的一块市场。第二,歌剧中的故事线索单一,缺少丰富的线索交织,内容单薄。第三,人物形象塑造欠缺多面性和真实性,定位脸谱化、程式化,这不仅仅影响着整个剧的美感,在更深的意义上也无法做的真正的感人。这三个歌剧的剧本创作上的缺点犹如一个屏障将中国歌剧隔绝于中国多数观众的欣赏范畴之外,对于中国歌剧自身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中国歌剧在音乐创作上也有很多的问题。关于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问题,这在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之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因为歌剧要在

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与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中国歌剧 ------------------发展概况与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与特点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音乐剧,发展史,其他论文文档]音乐剧发展史

音乐剧发展史 毕业论文 音乐剧发展史 (1)音乐剧的诞生 在107世纪——108世纪的欧洲,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国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哲理和刻画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国和英国也发展了富丽堂皇的音乐剧和英雄气概的清唱剧。这是进步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发,有意识地追求1种新的表现方法——最富于戏剧力量的表现方法的结果。 1750年,1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之后英国喜歌剧、洁国歌剧和维也纳轻歌剧也进行了1些类型尝试,可谓旱期音乐剧的雏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于音 乐剧《黑魔鬼》的冲击才使纽约的观众真正为音乐剧的链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认为第1部美国的音乐剧。那壮丽的场面及1群赤膊的美丽少女给观众圈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欣赏用歌曲进行润饰的剧目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2)音乐剧 的发展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韦》对音乐剧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发情感而又给 人娱乐”的“戏剧表演的作品”。如果说,戏剧本身是1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 音乐剧则是“综合性”充分发挥的戏剧形式。凭其涤荡心胸的律动节奏,光怪陆离的艺 术效果,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百老汇音乐剧己成为1种与众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 世界的人们认同着,喜爱看。纵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于其它门类,但是它依然成为了1枝 盛开的艺术奇葩。美国人自豪地说“美国已给了全世界1种新的形式!”。美国人对音乐 剧的兴奋和拥护“就象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1般”。他们不仅愿意花很多钱去看音乐剧,并在早餐或聚会中热烈地讨论着他们,而且还执着地期待着罗吉斯的下1部作品。虽然音乐剧是在美国诞生成长的,但其极富时 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正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到今天。在美国。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音乐剧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费市场争奇斗妍。成为大众文化的1颗名珠。 (3)音乐剧的探索期 美国的历史虽短,但为使人类赏心悦目却贡献了种类繁多的娱乐。 109世纪,城市如雨后春笋在全美各地建立起来,于是应运而产生两种以城市观众为对象的娱乐形式:轻歌舞剧(Vandevi11c)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轻歌舞剧适合每个 人的口味,每周的节目单上有杂技,魔术,舞蹈、动物表演。单口相声(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戏等等。轻歌舞剧的来源很多:合法剧院的幕间特别节目、黑人歌曲表演、卖野药的玩意儿,英国音乐厅的表演和只供男观众欣赏的下流,见不得人的“音乐沙龙”。 轻歌舞剧后台老板中的知名人物托尼?帕斯特比在纽约市的百老汇开办了他的第1个剧院,保证“提供正当,干净的杂要演出”,供全家人1起观赏。他的这个谗头轰动1时,很快就有几百个模仿者。而滑稽表演主要是给成年男子看的。不适合全家1起去看,最初是合法

浅析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浅析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 学院: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班级:09级一班 姓名:宋颖 学号:12009244067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1597年,意大利作曲家培里(1561-1633)和科尔西根据诗人里努契尼的脚本写出了第一部单声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但因其乐谱没有保存下来,故把现存的歌剧《优丽狄茜》作为第一部。1600年,培里和卡契尼两人各自为里努契尼的脚本《优丽狄茜》写了音乐,成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歌剧。 第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的奠基人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他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并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定型化。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奥》题材相同,但不侧重抒情而侧重戏剧力量。1637年,威尼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公开演出的歌剧院,使歌剧从宫廷娱乐转变为面向公众的艺术。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威尼斯歌剧乐派,歌剧被引向更深广的发展。 意大利歌剧诞生后;对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歌剧这个新生音乐艺术品种很快在欧洲各国普及发展,一直非常兴盛,歌剧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日趋丰富。几百年来,在意大利传统歌剧的直接影响下,激发了诸多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神妙的灵感、动人的想象,他们用精湛的技巧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这些作品以它们动人的剧情、美妙的诗句、丰富的曲调,及其迷人的歌声、精湛的表演、宏大的场面和布景体现了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意大利歌剧自诞生至今,始终兴盛不衰、引人入胜。并以她特殊的风格和始创者的姿态傲然屹立在世界歌剧之林。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并影响了欧洲各国。18世纪下半叶,曾被称为音乐古国的意大利远远落后于德奥音乐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是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它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并使18世纪末颓废了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浪漫主义思潮是时代的潮流,它使意大利歌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

音乐剧的发展

音乐剧的发展 音乐剧是由音乐、歌舞、对白、表演组成的,时至今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美国学者斯坦利·格林在他的著作《音乐剧的世界》中说到:“音乐剧从根本上说是漂亮的服装,快乐的舞蹈和轻松的富于情趣的音乐与台词组成的戏剧”。 音乐剧是伴随着欧洲舞台艺术的发展而诞生的,并且从诞生之初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1750年,民谣歌剧(Ballad Opera)从英国传入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大受欢迎,流行了几十年的时间。美国建国后,民谣歌剧逐渐衰落,从欧洲传来的滑稽歌舞杂剧(Burlesque)开始逐渐壮大,最终取代了民谣歌剧的地位。滑稽歌舞杂剧由歌曲、舞蹈、哑剧表演及对话组成,其表演形式和歌舞杂耍表演类似,充斥着粗俗、下流的段子,但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小品和歌曲。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第一部音乐剧《黑钩子》上映,它的出现奠定了美国音乐喜剧的独特风格,其表演道具十分华丽,服装也极其精美,但内容存在着一定的色情成分。1860至1900年期间,在美国盛行的滑稽歌舞杂剧被轻歌剧(Opperetta )取代,包括奥芬巴赫和勒科克的法语轻歌剧( Opéra Bouffe )、苏佩和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吉尔伯特和萨利文的喜歌剧(Comic Opera )。轻歌剧的出现对美国作曲家和剧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作曲家和剧作家都在模仿这种来自欧洲的轻歌剧。 除了从欧洲传来的艺术形式外,美国本土的艺术形式也推动了美国音乐剧的发展。十九世纪中期,斯特里秀(Minstrel Show)利用美国黑人的幽默、歌曲和舞蹈为观众表演,并受到了追捧和欢迎。这种表演十分特别,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角色塑造也没有舞台布景。1879年创作的《小溪》成为第一部采用此风格的美国音乐剧。随着美国流行文化和本土艺术的不断发展,美国音乐剧逐渐吸收了爵士乐、迪斯科、嘻哈摇滚等风格的音乐,并在舞蹈上吸收了爵士舞、芭蕾舞、踢踏舞、民族舞等众多舞蹈元素。如此丰富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形式,使得美国音乐剧的表演变得形式多样,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这为美国音乐剧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打下了基础。 音乐剧由上世纪八十年代随改革开放传入中国,此后,中国的艺术工作者逐渐接触到了与音乐剧相关的信息和影像资料,引起了众多艺术者对音乐剧的浓厚兴趣,并根据从国外传来的有关资料,创造出了中国第一批音乐剧作品,如《现在的年轻人》、《芳草心》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国外的音乐剧表演团队受邀来中国表演,在中国艺术工作者和国外艺术表演者的共同努力下,美国音乐舞台剧《乐器推销员》、《异想天开》于1987年5月在中央歌剧院天桥剧场和民族文化宫剧场上演,这两部音乐舞台剧的上演开创了中国音乐舞台剧表演

歌剧起源与发展

歌剧起源与发展 摘要:1762 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剧院,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很快在欧洲各地风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也具有明显的喜歌剧色彩,而脚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国人。19 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焕发出征服全欧的魅力,特别是罗西尼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意大利人圆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关键词:意大利;巴洛克时期;威尼斯;歌剧院 一、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1599 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 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 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

代歌剧之父”。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 1637 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与此同时,17 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 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浅谈歌剧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歌剧在中国的发展 学院: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 学号: 201012200082 201012200090 201012200084 201012200086 201012200064 200812200065 姓名:陈广平 钟美妮 陈颖煜 李丹凤 石承昌 黄吕政

目录 摘要……………………………………………………前言…………………………………………………… 一、中国歌剧的探索阶段…………………………… 二、中国歌剧奠基阶段……………………………… 三、中国歌剧深入探索阶段………………………… 四、中国歌剧其实发展现状………………………… 五、结语……………………………………………… 六、注释……………………………………………… 七、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源于意大利的歌剧通常指西方歌剧,西方歌剧是欧洲发展起来的,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传入中国,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使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的本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中国音乐家们收受了西方音乐文化的概念也同时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逐渐产生了“中西合并”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歌剧——中国新歌剧。 关键词:歌剧;中国新歌剧;发展现状;反思;

前言 随着“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新思潮影响,使传统音乐地位不断下降,新音乐不断兴起。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使中国人民思潮异常活跃扩大了音乐视野。中国音乐家们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概念的同时,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不断的探索,逐渐产生了“中西合并”式的中国新歌剧艺术。 中国新歌剧虽然是从歌剧中发展出来的,但是音乐上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且有着民族语言的特异性和演唱方式上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门类。中国歌剧的萌芽和发展主要是由受社会变迁和人民群众被压迫的现实生活需要以及当时的国情多方面影响下孕育而产生的,从萌芽法阵至今已历经百年岁月。 一、中国歌剧的探索阶段 20世纪初(1919-1944),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瓜分活动日益加剧,记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高潮,更是打出“救亡图存”的口号。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和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的双方面的影响下,引进了国外的“学堂乐歌”,将欧美的、日本的学校所唱歌曲的旋律填上新编的歌词,在新兴的学堂中让学生集体唱,病逐渐扩展到社会上,一时尉为风气。[1] 因受学堂乐歌时代的沈心工等音乐家的写作经验启发,并

音乐剧的形成于发展

一、音乐剧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16世纪,莎士比亚为他的喜剧和浪漫故事——《仲夏夜之梦》等加上了歌曲和舞蹈,并由“专业”的艺人来表演小丑、民谣歌手等人物。后来,许多音乐剧作者在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初期,都喜欢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创作素材。 19世纪,法国出现了喜歌剧,用对白代替意大利式的宣叙调。19世纪后半期,在维也纳,中产阶级所热爱的歌剧盛行。与此同时,法国的轻歌剧经奥芬巴赫发扬成为一种大众娱乐。奥芬巴赫还创立了一种新的歌剧形式——小歌剧,并在欧洲各地上演,从维也纳到伦敦,感染了许多作曲家,如约翰·施特劳斯等。1883年,小歌剧的狂潮迅速蔓延开来,到达了第一个高峰期。此时,嘲弄、讽刺的轻歌剧在英国也较为盛行。这些轻歌剧、小歌剧音乐既不复杂,剧情也简单易懂,为后世音乐剧的诞生指明了方向。 音乐剧是一种音乐、舞蹈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主要是用音乐和歌、舞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擅长表现轻松幽默的主题,具有风格轻快、娱乐性强的商业化特点,是一种在20世纪兴起的独特的艺术现象。关于音乐剧的起源说法甚多,一说源于欧洲19世纪古典歌剧。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喜歌剧和轻歌剧,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莱哈尔的《风流寡妇》,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娘》等等。这些喜歌剧以轻松愉快的情节和生动悦耳的音乐取悦于听众,很受欢迎。后由欧洲移民传到美洲大陆,使轻歌剧成为音乐剧的形式来源之一。另一说法源于19世纪末美国的“音乐滑稽剧”和“音乐喜剧”。再一种说法源于美国本土的由乡村歌曲、黑人灵歌与爵士音乐及流行歌舞组合而成的歌舞杂耍。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国人以英国音乐喜剧为蓝本,借鉴了古典轻歌剧戏剧情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加进了本土乡村音乐和黑人灵歌悠长如歌的旋律、爵士乐狂热躁动的复杂节奏、现代流行歌舞热烈奔放的视听效果以及滑稽演出、魔术表演的娱乐性和技艺性,形成了美国早期的音乐剧,因此成为音乐剧的另一种重要来源。 音乐剧的兴起与发展,几乎贯穿了20世纪的大部分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在经历了空前的剧烈变化后,出现了新的现代音乐流派。 特别是由黑人音乐布鲁斯、拉格泰姆等演变而来的爵士乐风靡全国,吸引了广大的群众。具有美国风格的音乐剧(亦称百老汇歌舞剧),在欧洲的轻歌剧和喜歌剧的基础上迅速得到发展,百老汇也日渐成为美国音乐剧创作、生产、演出、观赏的中心,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观众,成为各国音乐剧从业者最心驰神往的地方。百老汇音乐剧的诞生和发展被公认为是美国音乐剧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20世纪30至40年代,西方的经济萧条给音乐剧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1945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音乐剧不但被“山姆大叔”自己认为是美国文化独特的标志之一,而且得到各国观众的认同。这个时期,美国音乐剧佳作如潮、大师辈出,令人眼花缭乱。著名的音乐剧有《窈窕淑女》、《西区的故事》、《音乐之声》等等,较著名的还有《群众演员》、《艾薇塔》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音乐剧创作走向低谷,似有江郎才尽之感。伦敦的音乐剧《孤星泪》在百老汇的演出场次创下历史最高记录。随后由安德鲁·洛伊·韦伯作曲的《猫》、《歌剧院的幽灵》和麦金托什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相继在纽约登陆,使美国音乐剧黯然失色。向来自负的美国人惊呆了,他们为英国人疯狂喝彩,百老汇被英国人征服了…… 音乐剧这种新兴的表演艺术在中国的出现比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音乐剧在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上创作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芳草心》、《四毛英雄传》、《夜半歌魂》、《血狼湖》等。最近十年中国的音乐剧得到快速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好的作品,如《白莲》、《赤道雨》等等,并且还出现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