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五”:上海经济发展的两个梳理

“十二五”:上海经济发展的两个梳理

“十二五”:上海经济发展的两个梳理
“十二五”:上海经济发展的两个梳理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继续保持“总部经济”的增速稳定。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总部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7月,又有日立物流(中国)有限公司、铂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福伊特驱动技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美太投资(中国)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认定;科德宝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升级为亚太区总部。新设新丰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家投资性公司。2015年1-7月,上海市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8家(其中管理性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8家、研发中心7家。截至2015年7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8家,其中亚太区总部35家;投资性公司305家,研发中心388家。 2015年以来,上海“总部经济”的增长既保持常态,又有新亮点。从投资国别看,以美、欧、日企业为主,欧洲企业总部增速加快。美国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48家,占28.8%;欧洲企业139家,占27%;日本企业116家,占22.6%。2015年上半年,欧洲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0家,占41.7%;美国、日本企业各5家,各占20.8%;其他亚洲企业4家,占16.7%;从行业分布看,上海的总部经济仍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制造业企业设立地区总部384家,占74.7%,服务业企业130家,占25.3%。2015年1-6月,制造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18家,占75%; 服务业企业6家,占25%。同时,数据显示,在沪95%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82%的地区总部具有投资决策功能、61%的地区总部具有资金管理功能、54%的地区总部具有研发功能、35%的地区总部具有采购销售功能。 从落户区域看,浦东特别是自贸试验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吸引力较大。落户浦东的地区总部231家,占55.7%,其中落户在自贸试验区的地区总部181家,其余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2015年上半年,落户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家,其中6家落户在自贸试验区。 作为上海“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各级政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海市的外商投资便利化度向自贸区看齐,2014年6月起,上海在静安、浦东、黄浦、徐汇等区开展了外资审批改革试点,静安区外资企业设立审批时间由原来平均9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工作日,企业变更审批时间缩减至3.5个工作日。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上海自贸区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终稿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毕业论文 作者:张凯学号:118466系:经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题目: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分析 指导者:赵学礼副教授 评阅者: 2015年6月10日

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 摘要: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上海成为了中国大陆境内的首个自由贸易园区,对于中国而言自贸区是个新鲜事物,如何认识这一新兴的特殊区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本篇文章将以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上海自贸区诞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选择上海作为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原因以及建立自贸区的意义。参考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门户网站和政府推出的总体改革方案,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投资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和总结上海自贸区这个新型特殊监管区的区域范围,发展基础、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总结上海自贸区经过了将近两年的发展,对区域和相关行业以及中国整体的发展战略带来的影响。也会进一步的分析上海自贸区的大幅度的扩大开放措施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威胁和面对此威胁的应对措施。自己对于上海自贸区更开放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将来做了一个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发展重点制度改革效应

目录 1引言 (1) 1.1中国的发展现状 (1) 1.2成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 (2) 2文献综述 (2) 3上海自贸区概述 (3) 3.1FTA和FTZ (3) 3.2发展历程 (4) 3.3上海的优势和现状 (4) 4上海自贸区主要任务分析 (5) 4.1政府职能转变 (5) 4.2投资领域试点 (5) 4.3贸易领域试点 (6) 4.4金融领域试点 (6) 4.5服务领域开放 (6) 5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 (7) 5.1发展现状 (7) 5.2区域特点 (8) 5.3发展基础 (9) 5.4发展方向 (9) 5.5发展重点 (10) 5.6发展模式 (10) 6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 (11) 6.1区域影响 (11) 6.2行业影响 (13) 6.3虹吸效应 (15) 6.4竞争效应 (15) 7发展问题 (15) 7.1问题 (15) 7.2对策 (16) 8发展建议 (16)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干部学习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 倒计时 一、判断题(10 道) 1.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 正确 错误 2.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3.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 正确 错误 4. 现代经济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一旦现有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地区发展,便会迅速对该地区的发展造成损害。() 正确 错误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6.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7.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正确 错误 8.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9.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正确 错误 10.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A. 利润 B. 雄心 C. 热诚 D. 专注 2.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A. 村 B. 县 C. 市 D. 省 3.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A. 科技落后 B. 体制性障碍 C. 市场过小 D. 需求不足 4.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B. 50万 C. 100万 D. 1000万 5.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A. 市场化 B. 高科技化 C. 城市化 D. 高素质化 6.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A. 培育高素质人才 B. 培育新品种植物 C. 发展高科技 D. 进行科学研究 7. ()是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它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A. 农业 B. 服务业 C. 纺织业 D. 工业 8.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A. 从单纯的产业园区向适宜创业居住的国际化社区转型 B. 从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主动参与转型 C. 从移植型向内生型经济区转型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考纲要求:民族工业的创建A 重点: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导入:结合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提问:开埠之前的上海处于怎样的经济地位? 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在开埠之前已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其商贸主要表现在

埠际贸易的发达。但开埠以后的上海,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主流,并推动了民族工业和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以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进入了近代大都市的行列。 一.经济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1)近代经济起步A.时间:19世纪50年代后

B.表现 a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b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2)经济主流: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3)民族工业的创建A.原因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李鸿章等人在上海举办的民用企业作用巨大;

b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c洋货行销的刺激下,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d上海沿海傍江、位居中国东部中间的优越地理位置。 B.时间——19世纪80年代 C.行业——轻工业: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

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城市 (1)城市地位:跻身世界大都市行列; (2)经济地位: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民族工业繁荣,化工、电气等企业成为龙头企业(3)贫富分化严重:富者掠夺成果,贫者难以温饱

二.城市建设的推进1.城市现代化开始 (1)时间:20世纪初(2)标志: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 2.城市现代化的发展(1)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 (2)城市供水网络初具规模 三.“大上海计划” 1.雏形:孙中山“上海商

上海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上海化工园区循环经济进展模式 一、差不多情况 上海化工园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距市中心50公里,规划面积为29.4平方公里,是“十五”期间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上海化工园区是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自2001年开始建设,目前已成功吸引英国石油、璐彩特,德国巴斯夫、拜耳、德固赛,美国亨斯迈、普莱克斯,法国苏伊士、法液空,日本三井化学、三菱瓦斯,荷兰孚宝等闻名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石化、华谊集团等国内大型化工企业落户,园区重点

进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项目以及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深加工产品,同时也是上海六大产业基地的南块中心。上海化工园区累计吸引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形成了年产90万吨乙烯、25万吨苯酚、15万吨丙酮、8万吨聚碳酸酯和6万吨炭黑的生产能力。 上海化工园区2003 年被中国—欧盟环境合作治理打算(EMCP)列为试点工业园区, 2005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截至2008年底,上海化工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698.1亿元,累计批准项目总投资137.8亿美元,初步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的雏形和循环经济基地。 二、模式特征 1.延伸与扩展产业链,通过产业链聚拢企业 上海化工区依照化工产品链的特点,将符合上、中、下游产品链关系的企业有机联结起来,由石脑油、乙烯等上游产品与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聚合生产系列中游产品以及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等下游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这条科学规划的循环产业链上,上一环的产品、副产品以及废弃物正是下一环的原材料,充分展示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内涵。企业依托完善的公用配套服务,实现了关联企业之间产品、辅料等的互换互供,优化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目前园区内的产业关联度已达到80%以上,形成了以乙烯为主的乙烯产品链和以氯气为核心的氯化工产业链。在乙烯产品链中,形成了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类、再生产二氯乙烷、苯酚丙酮、丁苯橡胶ABS 等,到生产双酚A继而生产聚碳酸酯等 图2 上海化工园区乙烯产品链 图3 上海化工园区氯化工产业链 4~5级梯次的产品链(如图2所示)。在氯化工产品链中,天原集团的烧碱和聚氯乙烯装置,按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30万吨聚氯乙烯需要20万吨氯气和15万吨乙烯配对,同时产生大量“三废”。在上海化工园区内, 20万吨氯气能够先送巴斯夫生产29吨MDI/TDI,产生的氯化氢返回给天原用于生产二氯乙烷,同时加工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16798132.html,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作者:曹群 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 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县域经济人均占有量来看(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每万人占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东部县域为1.116亿元/万人,东北县域为0.782亿元/万人,中部县域为0.518亿元/万人,西部县域为0.455亿元/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县域与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显著。这种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基本吻合,县域作为我国行政性区域主体中较低一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层次上是由县域经济差异所决定的。东部县域的大发展反而证明只要重视县域经济,就一定可以为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华东五市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报告1

前言 地理学是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与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对华东五市进行考察,此行主要是全面实践并巩固运用本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实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透彻度。而本次实习,我主要对华东五市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其联系与区别。 在华东五市的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以南京、上海发展较为快速,其他三市在其引领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目录 1.华东地区总体概况 (1) 2.南京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 (1) 2.1南京市概况 (1) 2.2南京市总体规划概况 (2) 2.3南京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3) 3.上海市经济发展 (4) 3.1上海概况 (4) 3.2上海市的规划概况 (5) 3.3上海的经济发展概况 (5) 4.杭州与苏州经济发展 (7) 4.1两个城市的基本状况 (8) 4.2苏杭的差异 (8) 4.3产业结构偏重 (9) 4.4科技创新力 (10) 4.5苏杭的旅游业发展 (10) 4.6总结 (12) 5.宁波在华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3) 5.1宁波市概况 (13) 5.2北仑电厂概况 (13) 5.3北仑电厂经济发展 (14) 6.小结 (14)

1.华东地区总体概况 华东地区是政治划分,不是人文和自然划分。 现代,“华东地区”用作地区名,名义上包含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和台湾省。华东地区地形以丘陵、盆地、平原为主,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华东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轻工、机械、电子工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铁路、水运、公路、航运四通八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 此行,途径的城市主要是南京、上海、苏州、宁波及杭州(路线详见图1-1)。 图1-1 华东地区学科综合实习区域示意图 通过实习考察,经济较为发达的为上海与南京,上海的发展速度迅猛,明显为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龙头,而南京古韵醇厚,发展扎实,是稳定的经济增长点。苏州、杭州与宁波则是在上海、南京的牵引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南京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 2.1南京市概况 南京是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长三角及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江苏省第一大城市,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家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 南京是国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科教中心城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 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 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 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 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见图1),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 总值的比重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万元。 图1 2013~2017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 重为%。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增长%(见表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万户,比上年增长%。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5606户,减少%;外商投资企业8020户,减少%;私营企业万户,减少%;个体工商户万户,增长%。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非税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增长%(见表2)。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增长%。

表2 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见表3)。

表3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为,居住类价格指数为,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为(见表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 以上年12月价格为100,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其中,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为;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刍议我国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归纳了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意义,并试图对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建国六十余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先后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在一步步的学习、发展、不断完善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此简要地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初期, 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 我国仿效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渐形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年以前,我国对资源配置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的资源分配方式在当时极大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仅仅只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并且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 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 2、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1979——1992年间, 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市场主体从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转轨时期是探索性的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不明确, 产业发展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被动做出的调整,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了轻工业, 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2但是这段时期摸索、探讨、总结出的各种经验为我国后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 (V ol 24. No 2) Pp13--16 2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新模式的构建.《理论学刊》2010.09. Pp37--39

上海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思考 ?严杉初 [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六五”至“十二五”七个五年规划为基础,对上海发展主线提出的背景及实施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总结上海确立发展主线推动发展的历史启 示。 [关键词]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K291/297 [文献标识码] 发展主线是为实现预期奋斗目标而确定的必须实践和始终坚持的任务提炼,它的提出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振奋信心,实现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发展主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起着定基调、明方向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围绕着当好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和……前锋”,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确立发展主线,大胆探索实践,推动了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级的不断提升。 —、“六五”(1981—1985)主线: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和恢复调整,上海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但多年积累遗留下来的问题困扰着上海,如要加快消费品生产受到产能的限制,工业管理体制、交通拥挤、“三废”污染、就业困难等都亟待解决。于是,1983年4月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主线是: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六五”期间,上海把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地位,积极发展食品、纺织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加强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和建筑材料五大基础工业建设;抓紧能源、交通和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大型电厂、核电站、铁路新客站、邮电大楼、越江隧道等骨干项目的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加强同长A[文章编号]1009-928X(2013)03-0017-04 江三角洲和其他兄弟地区的经济联合;有重点地加 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 适当扶植个体经济,办好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发展 和人才培养;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加强城乡建设,逐步调整城市布局;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不同程度地建立了 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郊区农业广泛实行以家庭 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并开始了农副产品购销制度的改革。“六五” 期间,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71.24亿元,年均增 长9.1%。全市财政收入共1089.20亿元,年均增长 5.8%。外贸出口共完成180.08亿美元。 二、“七五”(1986—1990)主线:改造振兴“六五”之后,上海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改革措施不配套,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跟不上微观搞活的要求,经济体制还未理顺;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工业布局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强,地方财力严重不足。因此,1986年4月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确定发展的主线是:改造振兴。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一系列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全面展开,相继建成宝钢一期、金山石化二期、桑塔纳轿车、永新彩色显像管、益昌冷轧薄板等一批骨干工程。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劳动工资等体制改革,在企业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了股份制、税利分流和放开经营等 ---------------------------------- 17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3月号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来源:新浪财经曹 磊摄)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 尚玉英: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今天把上海制造业整个发展的情况和各位做个交流,也是对于我们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和大家一起做一个解读。 我从六个方面简要做一个介绍。首先是“十二五”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或者一些总结。从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整个上海工业保持了非常好的发展情况。“十二五”工业规模持续增长,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工业含制造业和交通业,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制造业部分。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从05年的3995亿提高到了2010年的6226亿,五年累计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8%,我们叫做15000亿提高到了三万亿,分别在03、07和2010年分别突破了一万亿、两万亿和三万亿。工业利润年均达到了17.4%的速度。 我主要从五个方面做一个总结。“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平均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税收在全

市税收的总额比重五年42%的速度增长,工业从业人员五年平均300万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接近三分之一。2010年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都达到了50%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2009年以来,上海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下,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上海全力以赴保增长的同时,还是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在2009年,上海提出了聚焦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明确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促进产业链的对接。这期间我们推动了新能源汽车,LED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网在世博会的示范应用。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我们认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规模来看达到了6327亿,同比增长23.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1%左右。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重点领域,关键的技术和环节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三是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累积完成685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3%,投资增长总体来看趋于平稳,但是结构明显优化。上海工业投资增长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上还是保持不会有大的增长,大概是0-3左右稳定的持续增长。有多种原因,我们还是觉得内在的结构有明显变化,从“十一五”明显看到,我们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到“十一五”末,技术改造占总的工业资产投资达到了50%,我们认为技术改造更多体现在内涵式增长,内涵式发展。另外,工业企业研发的投入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四是我们产业融合转型趋势明显加快。以总集成、总承包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52%以上。 五是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方面力度不断的加大,特别是07年以来,上海明确了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市政府安排了专项资金,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累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873项,节约标煤480万吨。我们铝合金,平板玻璃全行业基本在上海退出。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企业从2009年开始调整减少到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的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了27%。这是我们总结“十一五”上海工业的基本情况。 上海的制造业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从总体上来讲,我们感觉尽管上海的制造业,特别是在很多领域,在国际或者全国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们总的感觉,上海的还是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低端。我们高端缺位的情况还是需要引起关注。 这么几个方面是我们“十二五”需要进一步面对的挑战。一个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从行业来看,某些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电子信息行业工业增加值率偏低,在10%以下。 第二、我们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整个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技术、新产品,怎么让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更好地进入市场,特别是支持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持。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和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