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接受美学视角谈公示语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谈公示语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谈公示语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谈公示语翻译

翻译技巧和经验第40期浅谈公示语翻译

英汉公示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其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路标、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场所的宣传语、旅游简介等等。它或用寥寥数词,或简单明了图示表达一定的信息。其应用功能包括提示性、指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和号召性。此类特性相对其它文体翻译时的语境与意境都要弱的多。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作品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等,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所以语境的翻译一般存在于文章体,口头表达当中。因此汉英翻译公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对等性。所谓的对等性就是指在相同的应用功能中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表达方法。英语公示语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因此进行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英汉对译。翻译公示语时用对等性的方法有利于避免错译、乱译、死译的现象。 一、对等性在英语公示语翻译中的实际运用 1 提示性公示语 提示性公示语没有任何意义,仅起提示作用。几乎不存在语境与意境现象,因此其对等性相对强。笔者最近看到一篇论文中提到“出口”还是用exit更好的段落。作者深入的分析了exit 与way out的用法,但笔者想若是用对等法来分析这问题的话,一切就简单了。因为我们可以查看到外国建筑物的出口一般都用exit而很少有wayout的表达方法。更有甚者泉州汽车站竟“创造性”的用way in来表示“进口”。看了这些中国人自创的英语外国朋友不知有何感想。倘若此翻译者用对等性翻译法的话,就不难发现entrance是“进口”最常用的表达方法。同样若用对等性翻译法,“小心碰头”就不会望文生义的翻译成“take care of you head”? 因为根据英语国家的惯例“小心碰头”的正确表达应该是“mind your head”。再如店里的商品打8折,翻译成80%discount似乎很正确,然而根据对等性原则,英语国家却不用80%discount而是20%off。 2 指示性公示语 指示性公示语体现的是周到的信息服务,其功能在于指示性服务内容。语境与意境相对较弱,对等性强。例如: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中文系、common room教师公用室、office ofthe dean of student教务处、office of the dean of college院长室。此类表达地点指示性的公示语对等性很强,一般可以采用直接引用外国公示语的方法。然而泉州汽车站却将吸烟室翻译成“smoke room”。这不得不让人汗颜。众所周知吸烟室的英文对等翻译应该是“smoking room”。 3 限制性公示语 限制性公示语对相关公众的行为动作提出要求、约束及要求,语言应用直截了当,但不会使人感到强硬、粗暴、无理。例如:slow慢行、stop for check停车检查、give way 减速让行、Stop停车让行。此类公示语动词使用较为频繁,表示仅时常用only例如:Staff only or Employees only游客止步、ticket only凭票入内等。有了对等性翻译的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影响观众理解电影名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一是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个人期待视野”;二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公共期待视野”。这两者是接受美学的核心,也是让观众接受一部电影的重要环节。许多成功的译名文本,都是以读者为中心,用未定性的文本,让读者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具体化解读,从而实现文本的再创造。比如《魂断蓝桥》这一经典片名,“蓝桥”这一意象源于中国古代“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尾生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兰峪水上的“蓝桥”见面,尾生如约而至,姑娘却久等不来,水涨桥面,尾生抱柱而死于桥下。由此,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这一片名对中国古代典故进行吸收、转换和化用,体现了文本间性,扩大了电影片名研究的视野,深化了观众对电影片名的理解,符合中国人的生死观和爱情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广大中国观众才对该片名口耳相传。它不仅能构建出生死别离、情人间阴阳两隔的凄惨意境,而

且能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另一方面,“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忧郁、抑郁,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名的内涵,并积极地影响到观众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此,不同的民族,其民族心理、审美取向都有很大差异。翻译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不能忽略民族的接受心理。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试比较第67届奥斯卡最佳电影《Forrest Gump》和第85 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电影《Lincoln》两部电影的中文翻译:前者译为《阿甘正传》———这一译名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原则,降低了原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影片的史诗性及趣味性融为一体,既保留了原名中的Gump的音“甘”,又套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该译名借用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形象,利用文本的不确定性呼唤观众的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姚斯、霍 拉勃,198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

国内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与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为了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客商提供方便,同时也为了很好地传播我国文化,各大城市的公共场所都给出了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然而作为城市“名片”的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却屡见不 鲜,给外国客商带来了很多不便甚至造成误导。针对目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这种现状,积极探索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 关于公示语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1994年至2004年这10年间,对之研究甚少,仅有3篇相关论文。但最近几年,尤其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到来和广州亚运会的临近,公示语翻译中出现的错 误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高度重视[1] 。学者们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列举了各地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如万正方等(2004)把存在的问题概括为拼音问题、文化误解和语义堆砌等;罗选民和黎土旺(2006)将公示语的英译错误分为指令不清楚、意图被歪曲、语气不和谐、术语不匹配和文化不兼容等五类;另外,王银泉(2006)、赵平(2007)、金其斌(2008)等学者也对公示语翻译错误进行了研究,他们则把错误类型大致归纳为语法错误、语义模糊、语用失误及文化误解。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还对翻译原则、方法及策略进行了研究,如吕和发(2005)提出了公示语翻译应遵循简约原则;丁衡祁(2006)提出了“模仿——借用——创新”的翻译原则;贺学耘(2006)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张美芳(2006)提出译者在处理单一功能的标牌语时,可采取语义翻译策略;罗选民和黎土旺(2006)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公示语的英译;而张苇(2007)则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讨公示语的英译。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错误类型概括得还比较全面,但他们很少关注译文美感的失真问题;在翻译策略的采用上,他们大多只从一个侧面,要么从语用翻译角度,要么从交际翻译角度来探究公示语的英译。本文首先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与总结,然后拟采用语义翻译策略、语用翻译策略及美学翻译策略来解决公示语英译中现存的种种问题。 二、国内公示语翻译现存的问题 虽然目前国内公示语的翻译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并且也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着这种或那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失误 国内很多公示语译文都存在语言失误问题,主要有:一是语言的失当。有些公示语译文由于用词不当,往往让人莫名其妙。如某一城市的地下停车场就有这样一则标牌语“下客处”,译者将其译为“Bottom Guest ”,显然,这样的译文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且“bottom ”有“底层(的)”之意,从这个角度考虑,还有侮蔑乘客的意思,此类译文不该出现在公共场所;二是语言的累赘。在公示语翻译中导致译文语言累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逐字对译。如有些宾馆的“前台”被译成了“Front Desk ”,“收银台”被译成了“Cashier Desk ”,“入口”被译成了“Entrance Gate ”等等,这些译文都让人感觉啰嗦累赘,违背了公示语简洁的原则;三是语言的误用。比如“大学城”在英语中的规范说法应是“University Town ”。然而,有些城市的“大学城”却被译成了“University City ”。由此可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选词考究,才能使译文准确、规范。 (二)内容的失真 内容失真主要是由于原公示语的信息被篡改或丢失而引起的。如公示语“小心落水”常立在河边或水塘边,以奉告人们注意安全,不要掉进水里,但有人竟然把它译成了“Carefully Fall into the River ”,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来说,此译文的意思就是劝告人们掉河里时要小心,而不是奉告人们要注意安全[2] 。显然原公示语的内容完全被篡改和丢失。可想而知,这样的公示语译文怎么能起到应有的告示或警告作用,后果令人堪优。又如某公园的标牌语“请注意安全”,其译文为“Ple-ase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虽然该译文看上去与原文丝毫不差,却不符合英语习惯,并且彻底篡改了原文的信息。原文是不符合逻辑的习惯用语,实际上要“注意”的不是“安全”,而是“危险”。再如公示语“宾客止步”的译文“Guests go no further ”,同样很容易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误解。 (三)文化的不兼容 跨文化翻译不应仅停留在语义层面上,而应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度间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翻译实践中,为了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译者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传 第24卷第6期2011年6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4No.6 Jun.2011 国内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作为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特殊文体,公示语汉英翻译日渐凸显出其重要性。然而,当前的大部分公 示语译文却存在语言失误、内容失真、文化不容和美感失真的问题。在此拟从语义翻译策略、语用翻译策略和美学翻译策略视角来探讨公示语翻译,以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及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关键词]公示语翻译;问题;对策;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何建菊(197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翻译理论与实践。何建菊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校园公示语与公示语的翻译技巧

一、对等性在英语公示语翻译中的实际运用 1:提示性公示语 提示性公示语没有任何意义,仅起提示作用。几乎不存在语境与意境现象,因此其对等性相对强。笔者最近看到一篇论文中提到“出口”还是用exit更好的段落。作者深入的分析了exit 与way out的用法,但笔者想若是用对等法来分析这问题的话,一切就简单了。因为我们可以查看到外国建筑物的出口一般都用exit而很少有way out的表达方法。更有甚者泉州汽车站竟“创造性”的用way in来表示“进口”。看了这些中国人自创的英语外国朋友不知有何感想。倘若此翻译者用对等性翻译法的话,就不难发现entrance是“进口”最常用的表达方法。同样若用对等性翻译法,“小心碰头”就不会望文生义的翻译成“take care of you head” 因为根据英语国家的惯例“小心碰头”的正确表达应该是“mind your head”。再如店里的商品打8折,翻译成80%discount似乎很正确,然而根据对等性原则,英语国家却不用80%di scount而是20%off。 2:指示性公示语 指示性公示语体现的是周到的信息服务,其功能在于指示性服务内容。语境与意境相对较弱,对等性强。例如: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中文系、common roo m教师公用室、office of the dean of student教务处、office of the dean of college院长室。此类表达地点指示性的公示语对等性很强,一般可以采用直接引用外国公示语的方法。然而泉州汽车站却将吸烟室翻译成“smoke room”。这不得不让人汗颜。众所周知吸烟室的英文对等翻译应该是“smoking room”。 3:限制性公示语 限制性公示语对相关公众的行为动作提出要求、约束及要求,语言应用直截了当,但不会使人感到强硬、粗暴、无理。例如:slow慢行、stop for check停车检查、give way减速让行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16545042.html,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作者:费丹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不管是从理 论还是到实践,人们总会研究在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注意美学,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 关键词:翻译;接受美学;比较美学 作者简介:费丹妮,1993年生,女,汉族,辽宁省西丰市人,辽宁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在 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前言: 对文学的翻译是翻译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翻译的著作,从国内到国外可以说是多的数不胜数,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如何准确的翻译文学,不管是从翻译理论到实践,每个人的研究角度都略有不同,对文学翻译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翻译美学是文学翻译中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翻译美学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并且对这些年在国内外的翻译美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简单的进行了概括,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欣赏品。 一、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对文学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转述,不能只进行静态翻译,应该将动静相结合,将作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情况下,翻译人员要建立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是这个关联贯穿整个翻译之中。对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起源是对原作者的作品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通过理论价值的体现能提高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从而研究文学翻译可以进行自身的独白以及让读者与文本能够进行对话,提供了一个在文学翻译上的新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把原作品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这不代表完成了翻译,在此之后,读者的参与、阅读才是关键,读者对能够接受和感悟译者的作品是决定着该作品翻译的是否成功。在此之后,翻译人员必须虚心接受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馈从而将翻译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让翻译作品完成得更完美。对文学进行翻译不是主要目的,作品是给读者 阅读的,只有读者能够接受才是该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在对作品进行的审美评估也决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接受美学;读者;异化;归化 一、接受美学影响下的读者研究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它直接受哲学诠释学的影响,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诞生,70年代达到高潮,逐渐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并很快风行整个欧美文艺理论界。它传入美国后,很快促 成了读者反应理论的形成,使之成为当今美国最为活跃的文艺批评流派之一。80年代中期,接受美学传入我国,激发了文学理论界的巨大热情,而且,其影响已远远超出文学理论界,渗透到人文学科的各领域,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1]。 接受美学的代表是由五位教授组成的 康士坦茨学派,其中姚斯和伊塞尔最为突出,二人被称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接受

美学的突出特征是,它强调读者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认为读者的参与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艺术家对作品的创造,更在于读者对它的接受。正如姚斯所指出的:“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 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2] 接受美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接受研究;另一类是效应研究[3]。前者以姚斯为代表,关注读者及其审美经验,从文学史的角度在宏观上强调了读者的意义;后者以伊赛尔为代表,着重研究文本及其作用,从微观认识上专注于读者与具体作品的关系。正如伊赛尔所说:“今天的所谓接受美学,其内部并不像这一名称所显示的那样一致,这一概念掩盖了两种不同的方向。……反应

公示语的翻译问题

摘要:公示语翻译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如公示语翻译的对象不明确,没有区分对内的公示语和对外的公示语,依然按照忠实的原则,采用一一对应的模式来提供公示语信息,而不是从功能的角度考虑等效翻译,甚至以为翻译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此外一味的照搬国外的公示语,甚至抹杀文化差异性的现象也影响了公示语翻译的得体性。还有就是以为翻译使用的语种越多,国际化程度就越高。重文字表述轻图示,群众运动式的纠错,和把不该承担公示语和国际接轨的任务交给公共交通部门和政府部门来承担,也是当前公示语翻译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最好的公示语就是那些不引起人们关注的公示语,它尽职尽责地向人们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而现在公示语翻译所出现的错乱,不但引起公众、学者、国际人士、媒体、政府的关注,而且变成了一场群众翻译纠错运动,几乎成了全民的话题。从公示语翻译中所产生的错乱现状,可以发现人们对公示语翻译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当前公示语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梳理,大致有以下十种错误观念。 1.没有明确的翻译服务对象 人的行为,通常有一定目的性。公示语翻译的产生也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的行为,那就是为不懂汉语或者汉语不甚灵光的人提供公示语信息。因此,公示语翻译的服务对象是以英语为母语或者以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人群。因此,公示语翻译是因有明确的服务对象需求,才主动提供这种服务,而不是臆想的、抽象的服务对象。公示语译者首先要有明确的公示语翻译的对象意识,即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所强调的“目标文本接受者”。 在一些领域,可能完全涉及不到英语的需求人群,那就没有必要冒充什么国际化,大跃进式地与国际接轨,而是先看清楚是否需要接轨,再确认轨道在哪里才起作用。设立双语标示牌,是因为有明确的需求,是为了给国际人士提供便利,绝不是像乞讨的人也在纸上写上money那样来赶时髦。 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明确规定,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等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确实有需要用英文的地方,才加上英文,并不是所有的标牌都加上英文 2.翻译时没有区分对内的公示语和对外的公示语 有些汉语公示语,在人们看来没有任何刺眼的地方,一旦翻译为英语,就会显得过于直露,不得体。英语中,语言的得体性往往产生于间接、含蓄。因此,不能够把一些对内的公示语拿来对外。不同语言文化的人群对警示信息的反应存在差异。汉语中表示警告的公示语,大多语气较重,如含有“禁止”、“不要”、“请勿”等字样,而有些在表达强烈禁止时含蓄委婉,语气不严,而进行友善提示时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原则及翻译策略_以南宁市公示语英译为例_百度.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原则及翻译策略 ———以南宁市公示语英译为例 赵伟飞※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对外宣传和对外交流合作显得日益频繁。以广西来说,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的批准实施以及广西同时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沿边开放政策等优惠政策,广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片热土,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客商和友人前来投资或观光,使之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的多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加强。而作为中国—东盟合作前沿地带的南宁市将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城市中的双语公示语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信息交流媒介,在对外交流中 东南亚纵横AROUND SOUTHEAST ASIA 2010.5 摘要:公示语是公开面对公众的标识语、提示语、指示语、警示语的统称。它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实 用性文体,其目的在于把各种必要的、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公众,以实现其相应的应用示意功能。翻译公示语是为了用目的语有效地传递源语信息,使公示语译文实现与源语同样的功能和目的。因此,公示语翻译是否规范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译文能否准确地传递源语信息、是否会影响对外交流、甚至是否会影响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本文以南宁市公示语英译为例,探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对公示语英译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公示语翻译策略。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目的论 O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Taking Bilingual Public Signs in Nanning for Example Zhao Weifei Abstract :Public sign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signs of indication ,reminder ,instructions and warning in public. It is a practical type of writing ,aiming at conveying useful and necessary information to public thus to fulfill its rela -tive function (s .Translating public signs is the practice of conveying the information embodied in the source text for the purpose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exerts the same function as the source text.It is important to translate public signs appropriately ,for it has a bearing on whether the translated text can convey the information accurately ,whether it would interfere with communication with foreign people and whether it would impair the image of a city and even a country.Taking bilingual public signs in Nanning for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guid -ance of Skopos 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public signs. Key words :Public sign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Skopos Theory 116 起重要作用。因此,公示语翻译是否规范显得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译文能否准确地传达源语信息,实现其应有的应用示意功能、是否会影响对外交流,甚至是否会影响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作者:陈逢丹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3条) 1.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2000(02) 2.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 3.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 1991(03) 4.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8) 5.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 1999(01) 6.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2) 7.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 2002(01) 8.张英论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2005 9.杨松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1987(06) 11.杨春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5) 12.姚斯;霍拉勃;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7 13.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1998(01) 14.吴持哲文学翻译者的接受美学 1989(06) 15.王著定论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03) 16.王松年翻译: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 2000(04) 17.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1999(01) 18.乔国强翻译与接受 1988(3-4) 19.马友平论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2002(01) 20.方梦之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 1992(01) 21.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22.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1982 23.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1978 引证文献(1条) 1.韩梅.李允.张兴梅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816545042.html,/Periodical_ahwx200902048.aspx

浅谈接受美学

浅谈接受美学 摘要接受美学是由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所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对于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翻译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要理解该理论是非常难的,文章的目的就是对接受美学进行初步的介绍,以求能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接受美学。 关键词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翻译 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s)这一概念,和以往翻译关注的焦点不同,接受美学不以作者或者作品为中心,转而将读者或者受众作为出发点,去解释翻译现象,接受美学属于一种读者反应,是“文本与译文的对话”(贺微)。姚斯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需要由读者阅读这一步骤的实现。 文章的目的便是介绍接受美学,因此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总体上对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作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将谈到接受美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将对接受美学的概念理论进行相关的介绍,主要谈谈姚斯和伊瑟尔两位学者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了接受美学,在当时德国盛行美学的大背景下,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美学研究应当“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过程。”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反应,反对历史客观主义。该理论经历了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等人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研究是接受美学的基础。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对接受美学的产生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是,在后期发展中,美国的费希(Fish)将接受美学发展成了“读者决定一切”,这样的结果是走了极端的,该说法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并不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辩证的关系。 二、概念介绍 姚斯的接受理论将历史辩证的思想加入到了读者中心论中,而解俄国形式主义忽略历史,社会学理论忽略文本他希望能够和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姚斯借鉴了科学的哲学观,试图用研究科学的常规方法来研究翻译,他用“期待视野”的方说法来描述读者用来评价文学文本的标准。姚斯认为,文本地位第一的说法是错误的,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不就是肯定所有时期所有读者的反应是一样的,一篇文章不是孤立的,他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读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历史辩证的以读者为中心进行。 姚斯所提出接受美学是基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伽达默尔曾经提出,“所有对过去文献的传译应当由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对话引起,我们所试图要理解的文本应当建立在文化环境所制约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的“远景(perspective)”应当包括它与历史的关系”(Selden Raman)。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过去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了现在的客观事实,过去与现在是辩证的,姚斯认为作者应当直接面对他当时生活环境中的“普遍预期”,他指出,“接受”就是读者利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会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读者所接受。任何作品的价值在于被读者所接受,但是读者受到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也不能随便的对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王钢, 贺静 作者单位:王钢(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巢湖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巢湖,238000), 贺静(巢湖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巢湖,238000) 刊名: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23(12) 参考文献(11条)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2001 2.Nida E A;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 3.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2001 4.罗选民;黎土旺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6(04) 5.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5(06) 6.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 2005(06) 7.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2(04) 8.陈淑莹标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探析[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01) 9.张美芳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2005 10.王银泉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其译学理据[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6) 11.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贺学耘.陈水平.刘雪婷中小城市公示语误译溯源——以衡阳市为例[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9(11) 2.任静生.王文铃.俞晓平.REN Jing-sheng.WANG Wen-ling.YU Xiao-ping合肥市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 3.刘白玉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研究[期刊论文]-素质教育论坛2008(1) 4.韩永庆南阳市对外宣传公示语中英文翻译规范性调查与研究[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3) 5.陈静汉英公示语误译分析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10(2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816545042.html,/Periodical_cqgxyxb-shkxb200912040.aspx

10 接受美学与英语旅游景点翻译

接受美学与英语旅游景点翻译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国家的游客走到一起,给当代的旅游行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析了在英语旅游景点翻译中对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考虑和原文中“未定性”的填补,从而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到不同的国家领略异国风情,观赏美景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也将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游客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往往通过语言翻译彼此进行交流沟通。英语已成为国际旅游中最普遍使用和大众普遍接受的交际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文化背景、历史、地理、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民俗及文学艺术,等等。然而,就旅游翻译活动中景点名称的翻译现状而言,虽然翻译的质量已大为提高,低级的翻译错误已大大减少,但现实中国外民众对我们旅游翻译的认可度、接受度仍不高。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这对旅游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接受理论”,它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现象学和阐释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姚斯和伊瑟尔理论中所采用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诸如“期待视野”、“效果史”、“未定点”等均是从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先在结构”、“理解视野”和伽达默尔(Gadamer)的“视野融合”等概念范畴衍化而来的(王岳川,1998)。姚斯认为,任何一个读者,

公示语的翻译

英语091,092 11- 12-1学期翻译实习Translation Practice 指导教师:陈君 班级:英语 092 学生:张雪芳 学号:200901014219 分数: 结束日期:2012年1月6号

一、实习目的 2010-2011-1学期“翻译理论与实践(上)”实习目的主要是对郑州市主要公共场所外语使用情况的现状做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通过这次调查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并为下学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下)”汉译英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实习安排 时间:第17-19周 地点:学校校园、郑州市 方式:翻译实践(个人+小组合作) 辅导方式:课堂集体辅导+小组辅导(教师指导、监控学生完成实习任务) 辅导时间和地点:17周周一2大节:4#304(任务布置) 周三2大节:4#304 (指导) 周四1,2大节:图书馆(资料查找) 18周周一2,3,4大节:4#222(外出前指导) 周五2大节:4#304(实践检查+汇报前指导) 19周周二2,3,4,5大节:4#304(实习汇报+ 提交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陈君 直接负责人:班长+学习委员

内容: 1.第17周:(1)查找有关公示语翻译的资料,每小组组员 (2)至少阅读10篇有关公示语翻译论文(网上自己搜索); 写出读后感(2000-3000字); 2.第18周:分小组调查郑州市公示语翻译:采集照片。两 个班共计12个小组; 3.第19周:(1)阅读学习和掌握以下文件精神内容:1978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中 国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为我国人名地名 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99年国家质量技 术监督局发布的《城乡地名标牌国家标准》;(2)研究外 出采集照片,分类查找误译,并写出实习心得/调研报告 (具体要求见后页)。 三、实习要求 1、遵守时间、尊敬老师。按照指导教师指定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及时解决翻译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认真完成翻译实习任务。 2、积极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已拥有的语言技能,在规定的期 限内完成实习任务,并要保证质量。如有抄袭或他人代做,将取消其成绩。

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2008年2月 台州学院学报Vol .30,No .1 第30卷 第1期 Journal of Taizhou University Feb . 2008  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施建华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公示语有其自身语言特点,即语言简洁明了,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根据Peter Ne wmark 的翻译理论,分析公示语的特点,其翻译理据为交际翻译法。将汉语公示语翻译成英语时,采用的策略分为跨文化交际策略、语境分析策略、通俗易懂策略和简洁明了策略。 关键词:公示语;汉英翻译;翻译;理据;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08(2008)01-0052-04 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已涉及到我们生 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如街头的 路牌、商店的招牌、广告语、警示语、宣传口号等等。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心地滑Cauti on, W et Fl oor ”,“售票处Ticket Office ”,“中央电视台 CCT V ”等。不同类别的公示语分别可以起到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威慑罪犯和激情励志的作用。因此有学者将公示语简述为:“就是给公众在公共场合看的文字语言。英文有与之相对应的说法,‘public signs ’”;[1](P97)也有学者将之界定为:“它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或用寥寥文字,或用简明易解的图示,拟或图示与文字兼用,表示对受众的某个要求或引起人们的某种注意。[2](P43)笔者认为吕和发先生对公示语的概述较全面地指出了其内容、性质和特点,它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产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3](P22)翻译得法的公示语可 以使来华的外籍商人、游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感受到“在家”般的方便和舒心。因此有必要认真 对待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一、公示语的语言特点 (一)文字简洁明了,有时配以图文。公示语 广泛地运用于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旅游景点、涉 外办事机构的场所。特殊的场合、特殊的情景、特殊的受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了解、明白一个信息,客观上要求公示语简单明了。我们看到商家在门前挂上“营业/Open ”招牌,顾客只须稍瞄一眼就知道,该商店开门了,“我”可以进去购物了,但我们从来没看到过:“我们现在开门营业了/Now we are open ”这样的招牌。还有“国际出发I nternati onal Departure ”,“游客止步Cl osed t o V isit ors ”,“客房 中心Housekeep ing Center ”等等,有时为了使公示 语更具体形象化,还配上简单的图示。 (二)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 四大功能。分析公示语的应用范围及其功能,我 们可以将之归纳出上述四大功能。指示性公示语 较多地运用在公共场所,它向公众提供一种信息 服务,告诉公众这是什么,如“武林广场W ulin Square ”,“派出所Police Stati on ”,“洗手间Re 2 str oom ”,“沪杭高速Shanghai -Hangzhou Exp ress 2 way ”等等;提示性公示语向公众提醒一个事实或现象,它既没有限制的意义,也没有强制的意图,如“油漆未干W et Paint ”,“此处有炸药,注意安全Danger:Exp l osive ”,“老、弱、病、残孕专座Courtesy Seats ”,“限高5米Restricted Height 5M ”,“小草青青,足下留情The grass is s o fair,it needs your care ”等等;限制性的公示语以相对委婉但明确、直接的口气向公众提出要求,含有限制、约束对方的 收稿日期:2008-01-03 作者简介:施建华(1966-),男,浙江海盐人,讲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