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1)

初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1)

初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1)
初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1)

21、与朱元思书

备课组:初二年级主备:伍文辉审核:

班级:组别:成员: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柯()飘荡()负势()轩邈()泠()嘤()缥碧()横柯()窥谷()鸢()和鸣()戾天()息心()经纶()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合作交流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共色

从流飘荡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表达方式。请指出来。(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直视无碍

急湍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和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水之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负势竞上

轩邈泠泠相鸣

戾天息心经纶

忘反横柯上蔽交映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概括段意

(3)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4、.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五柳先生传(总第26——27课时)

备课组:初二年级主备:伍文辉审核:

班级:组别:成员: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晏如也()()()()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⑧衔觞赋诗()⑨无怀氏之民欤()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字,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世称,有《》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补充:

(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每有会意()

造饮辄醉()

(2)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闲静少言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合作交流2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0 汲汲()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精品细读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练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5.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6.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____________ 辄____________

7.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 (2)环堵萧然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 (4)短褐穿结__________

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23 马说

韩愈

备课组:初二年级主备:伍文辉审核:

班级:组别:成员:

自主预习

一、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河南河阳人,唐代、。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

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2、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基础知识积累

A 、解决重点字词

祗( ):;辱:;骈:;槽( )枥:;

以:;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

2 见:

3)材:

4)邪:

2、古今异义:

故虽称等

安策道通

临是或

3、虚词:

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他的它的C 指示代词那种

D 反问语气词难道

E 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合作交流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质疑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 ):;或:;石:;

食(Sì):;能:;是;

才美:;见:;且:;等:;

安:。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概括段意:。

(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精读品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4)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概括段意:。

(6)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与“”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

拓展延伸

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24、送东阳马生序(总第——课时)

备课组:初二年级主备:伍文辉审核:

班级:组别:成员: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嗜( ):。逾( ):。

俟( ):。衾( ):。烨( ):。叱咄( ):。皲( )裂:。媵( ):。

容臭( ):。

负箧( )曳( )屣(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宋濂(1310-1381),字,号,谥,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初著名。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序,也称作“”或称作“”,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词类活用

3、预习积累

腰白玉之环。(腰,)

手自笔录。(笔,;手,)戴朱缨宝饰之帽。(宝,;朱缨,)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

媵人持汤沃灌(汤:)

走送之。(走,)

寓逆旅(逆:)

穷冬烈风(穷:)

尝趋百里外(趋:

日再食(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假:)卒获有所闻(卒:)

右备容臭(xiù) (臭:)

以中有足乐者(中:)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合作交流1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合作交流2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探究质疑

1.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2.思考: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

3、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拓展延伸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用若余之手录,假诸人然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别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25 诗词曲五首

备课组:初二年级主备:伍文辉审核:

班级:组别:成员:

目的要求: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A自主预习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

(1)、你会读吗?

烂柯人侧畔长精神折戟寥落

惶恐宫阙绮户婵娟踌躇

(2)、请你记住:

销:。将:。磨洗:。折戟:。戟,。干戈:。寥落:。

零丁:。宫阙:。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绮户:。经行:. 长精神:。遭逢起一经:

(3)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B合作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歌一曲”指的是____的《》。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而是通过“”和“”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此处作者借用了,表达了,抒发。

“沉舟……木春。”这两句本意是以“”“”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这两句借用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

“今日……精神。”这是全诗的,“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和“”,意思是。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

B探究质疑《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以别于少陵,与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诗是说,。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这两句话一方面是,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精品细读《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过零丁洋》选自《》,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二是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雨打萍”比喻。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前者各表,后者各表。表达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表现诗人

.。

D品读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 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

下阙:。

○3. 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4. 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5. 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欣赏品味《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

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和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如聚”形容。“如怒”形容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新课标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语文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8课时 设计者: 背景 本组教材围绕“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专题安排的课文。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即使学困生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本单元的学习困难不是很大。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收获。阅读过程中多数学生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但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习作中学生能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但在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面有所欠缺,学习过程中应给予充分关注和引导。 目标 (一)通过自学,同桌互助,交流展示、书写比赛等形式能准确识记、美观书写生字,体会汉字的优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二)通过朗读、默读、浏览、诵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丰富语言的积累,领悟表达的方法,学习作者是如何选材的。 (三)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体验,交流互动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口语交际的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通过观察、阅读、调查、访谈积累习作素材;具体明确地写记实作文;能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修改习作,提高写作水平。 实施 (一)课程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课内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阅读提示、小练笔等进行学习。 3.课外资源:通过阅读书报杂志、上网、收看电视、访问父母等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教/学活动 识字与写字 本学期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学生要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写。积极参加学校及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册第单元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20古诗两首课型讲读课课时1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3、感受有爱、友情的温馨。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古诗,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预习提纲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2、了解李白生平学习过程教师活动 一、导学步骤: 1、导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读好“孟、陵、辞”字音。 3、小组背诵,互相检查。 4、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5、小组解读诗意,讨论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初意: 二、交流展示:诗意 三、谈谈你品读到的友情检测: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的情景,送别的时间是,送别的地点是。学习过程教师活动

2、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课后反思前楼中心小学导学案设计学科 第册第单元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20古诗两首课型讲读课课时2学习目标 1、我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在朗读中体会是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预习提纲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学习过程教师活动 一、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1)说一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样理解送: 元二: 使: 安西:(2)题目的正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介绍作者:王维 2、抓字眼,眀诗意(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2)小组汇报 。(3)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情景剧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5 动物儿歌 导学案设计 课题动物儿歌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强调:“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由此,本课教学设计旨在遵循儿童年龄特点,扎扎实实搞好识字教学,有声有色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猜谜语、编字歌、讲故事、“小老师”游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和记忆形声字。同时,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平台,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汉字音、形、义,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汇报汉字学习的收获,使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品尝合作学习的乐趣,发现汉字中蕴含的无限魅力。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最喜欢的小 动物。 2.教师出谜语:“小飞机,纱翅 膀,飞来飞去捉虫忙。”“头上两 根毛,身穿花旗袍,成天不劳动, 只知乐逍遥。” 3.教师板书“动物儿歌”并小结 引出——走进大自然,和小动物交 朋友。 1.学生自由说出喜欢的小动物并简 单说说动物的特点。 2.学生根据谜语,猜测出谜底是“蜻 蜓”“蝴蝶”。 3.随师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1.猜谜语。 (1)小虫遇到马。(打一字) (2)日子都在门里过。(打一字) (3)一个英雄汉,设下天罗网, 专捉飞来将。(打一种动物) 二、合作交流,识记生字(用时:15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 引导学生试读课文并圈画生字。 2.教师出示带拼音的12个生字,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 (1)引导学生小组推选“小老师” 教每个组员读准字音,同时规范每 个学生汇报时的语言。 (2)引导学生集体汇报,相机评价 和鼓励。 (3)提出要求:拼读字音,声音洪 亮。 3.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自学喜欢的 生字,说清用什么方法识记。 (1)教师点拨形声字识字法,帮助 学生梳理语言,及时鼓励。 (2)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并为生字组词和造句帮助理解。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网”, 出示“网”字的字理演变图,形象 识记生字。 5.组织学生展开“开火车组词擂 台赛”,为生字扩词。 1.学生听准字音,结合拼音试读课 文,圈画本课12个生字。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汉字的字音和 字形。 (1)学生小组内轮流当“小老师”拼 读字音,并交流需要注意的读音。 如:“蚂”字读三声;“藏”字是 平舌音;“蜘、蛛”都是翘舌音; “粮”字是三拼音节。 (2)汇报形式:我要提醒大家注意 “藏”的读音,请大家跟我读一遍 —— (3)正确齐声拼读生字。 3.学生观察,挑选喜欢的生字进行 同桌交流并汇报,要把话说完整。 (1)形声字识字法:我最喜欢“蚂蚁” 这两个字,它们都是虫字旁,表示 和虫子有关,我发现这两个字的读 音都与右半部分相同或者相近。看 到这两个字,我就知道“蚂蚁”是 一种昆虫。(按照这样的方法说说“蜻 蜓、蜘蛛”两个词语。) 2.汉字游戏,填一填,连一连。 虫 马义青知朱 () () () 3.把下面的字去掉部首,再组 词。 造()() 迷()() 粮()()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答案生物【学案导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答案生物【学案导学在生物教学 中的实践】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法特点、心理特征等设计,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供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其本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指导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作用。学案导学模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发展为目标”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室变成“开放的学堂,自主的舞台”,构建一种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学生不仅知道“我要学”(自主性),而且明白“学什么”(任务)、“怎么学”(方法)、“学得怎样”(评价)。它是新课改理念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有机统一。通过“师在教中学、生在学中教”的互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1 学案编制应包含的体系

1.1 目标体系 学案应包含有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的本课三维学习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即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清楚自己需要实现的目标的权利,教师要将学习的知情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这一学习的共同体齐心协力去完成任务。 如“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完成“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并推测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 问题体系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15自相矛盾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了解人物思维过程,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图片引入 1.同学们,你能根据下面的图片,猜一个成语吗? 2.你一定猜出来了吧。就是“自相矛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 3.自己大声的读2遍课题《自相矛盾》 4.自己从图中找到矛和盾。 矛:前面尖尖的用于攻击敌人的兵器。 盾:是圆形或方形的,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书写提示:矛(máo)盾给予(yǔ)

二、了解作者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理解大意 1.根据下面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2.读一读下面生字、句子 (1)鬻(y ù) 吾(w ú) 弗(f ú) 夫 ( 2) “楚人有鬻(y ù) 盾与矛者。” “夫(f 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吾(w ú)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w ú)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其人弗(f ú)能应也。” 3.试着读出韵味和节奏

4.结合注释和老师提示理解大意 誉之曰誉:称赞 吾盾之坚吾:我坚:硬,坚固 吾矛之利利:锋利 或曰曰:说 何如何如:怎么样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之:代词,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之:相当于“的”。 4.用自己的话讲讲《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四、走进寓言,了解人物思维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提示: 矛刺破了盾说明矛非常锋利,而盾不够坚固。矛刺不破盾则说明,矛不锋利而盾相当坚固。那楚人的矛是锋利还是不锋利?盾是坚固还是不坚固?确实有问呀?围观者论证了楚人的话不成立。他才会发出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北师大数学选修全套备课精选同步练习: 导数的概念

§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1 导数的概念 课时目标 1.了解导数的概念及实际背景.2.会求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并理解其实际意义. 设函数y =f(x),当自变量x 从x 0变到x 1时,函数值从f(x 0)变到f(x 1),函数值y 关于x 的平均变化率为Δy Δx =f (x 1)-f (x 0)x 1-x 0 =f (x 0+Δx )-f (x 0)Δx . 当x 1趋于x 0,即Δx 趋于0时,如果平均变化率趋于一个固定的值,那么这个值就是函数y=f (x )在x 0点的瞬时变化率,.在数学中,称瞬时变化率为函数y=f(x)在x 0点的导数, 通常用符号f ′(x 0)表示,记作f ′(x 0)=10 lim x x →f (x 1)-f (x 0)x 1-x 0=0lim x ?→f (x 0+Δx )-f (x 0)Δx . 一、选择题 1.已知f(x)=-x 2+10,则f(x)在x =32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 )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f ′(x 0)=0 lim x ?→f (x 0-Δx )-f (x 0)x B.f ′(x 0)=0 lim x ?→f (x 0-Δx )+f (x 0)Δx C.f ′(x 0)=0 lim x ?→f (x 0+Δx )-f (x 0)Δx D.f ′(x 0)=0 lim x ?→f (x 0+Δx )+f (x 0)Δx 3.设f(x)在x= x 0处可导,则0 lim x ?→f (x 0-Δx )-f (x 0)Δx 等于( ) A .-f ′(x 0) B .f ′(-x 0) C .f ′(x 0) D .2f ′(x 0) 4.函数y =x 2-1在x =1处的导数是( ) A .0 B .1 C .2 D .以上都不对 5.曲线y =-1x 在点(1,-1)处的导数值为( ) A .1 B .2 C .-2 D .-1 6.设函数f(x)=ax 3+2,若f ′(-1)=3,则a 等于( ) A .-1 B .12 C .13 D .1 题 号 1 2 3 4 5 6 答 案 二、填空题 7.某汽车启动阶段的路程函数为s(t)=2t 3-5t 2,则t =2秒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__________.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5、翠鸟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清脆、饲养”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3、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法点拨: 1.归纳主题的方法之一:抓抒情句法。有的作者时常把主题放在抒情部分来表达,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重视这些抒情的句段,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 2.本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时,就紧紧抓住了它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将翠鸟的美丽、敏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主合作探究: ( 1、給加点字注音。 苇.秆.褐.色锐.利绣.花叼.起蹬.开橄. 榄. 2、读拼音,写词语。 cuìniǎo wěi gǎn fùbùchèn shān dǎxiāo niàn tou ()()()()() dǒu qiào yòu jiān yòu cháng qīng cuìjífēi yīzhǎ yǎn

()()()() () táo tuōsìyǎng yúwēng shíbìguǎng fàn tòu liàng ()()()()()()] 3、多音字: 悄{爪{ 待{朝{ 4.近义词: 灵活——()鲜艳——()锐利—— () 希望——()逃脱——()注视—— () 5.反义词: 摇晃:陡峭:灵活:清脆: 6、比一比,填一填 观察考察 (1)我要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 (2)我认真地()蚂蚁的活动规律。 希望失望愿望 (3)爸爸没给我带回游戏机,我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导学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课题:第五单元《生活中的多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自主探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难点)。 2、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重点)。 3、体会转化思想在推导公式中的运用。 学具准备:6个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硬纸片。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3cm 2、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我会预习。 1、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通过以上操作,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一定能拼出什么图形?()2、请选一个拼出的图形,标出它的底和高,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拼出图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出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根据拼出图形的面积公式,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吗? 拼成图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4、三角形的面积=()×()÷()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 5、快来计算交通标志牌的面积吧。

二、合作探究 1、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计算下图三角形的面积。 交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你们的探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汇报时一个学生演示转化过程,另一个学生 说发现,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提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见解。 四、梳理拓展 1、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一定要记住后面的除以2。 3、拓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这个三角形的高。 22厘米176平方厘米 五、达标检测 1、判断。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3)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2、你能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 8.4dm 3 545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7.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4、红领巾的底是100cm ,高是33cm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它的底是12.5dm ,高是7.8dm 。每平方米玻璃68元,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钱?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牛)

第六单元整体导读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2、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3、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语文实践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5、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写儿童诗 单元学习重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单元学习难点:学写儿童诗。 学法提示: 1、在学习课文之前,按学案的要求,认真搜集、查阅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资料,锻炼自己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课文、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在学习课文时,要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边读边理解,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批注在课本上;抓住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口语交际和习作时练习使用这些方法,会使你的表达更生动、更感人。 学习准备: 学习本组课文时,可以搜集阅读《海龟救人》《小狮子爱尔莎》《沈石溪文集》中的《斑羚飞度》《混血豺王》等。观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影视片。 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可用5—6课时,两篇阅读课文可用4课时,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可用3课时,共需要12—13课时。 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 年级:六年级单元:第三单元课型:自主探究日期: 主备课人:牛延琴学科组负责人:王玲娜审核人:王玲娜祝喜梅 学习内容:《轻扣诗歌的大门》 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

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学习重点: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专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实践计划。 学习难点: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具准备:投影仪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记得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吗?综合性学习跟我们平时的学习有没有不同呢?(学生交流)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轻轻敲开诗歌的大门,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领略诗歌的奥妙,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先读读导读部分,看看这部分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二)明确“诗海拾贝”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 1.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内容,看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看来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还真不少呢,这次综合性学习分了哪两个阶段? 3.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像赶海的孩子那样,去捡拾那些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贝壳吧。 4.我们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搜集诗歌(2)整理诗歌(3)欣赏诗歌 尤其是整理诗歌,怎样给诗歌分类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内容分按形式分,按时间分,按国家分,还可以按体裁分,按诗人分…… (三)进入“与诗同行”板块的预习 1.那么,“与诗同行”这个阶段又要求我们开展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活动建议。 2.说说这个板块要开展的活动。 (1)自己动手写诗 (2)举办诗歌朗诵会 (3)合编小诗集 (4)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四)讨论活动计划 小组讨论活动计划制定比较详细的计划(时间人员分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 1.学会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会安排事情的详略,事情的经过重点写,写详细些。 3.写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1.写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才能够将事情的经过写得清楚、完整。在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2)是否有一些前后连贯的情节?(3)对重要的情节是否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4)对涉及的人物是否做了一定程度的刻画? 2.完整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条理清晰、巧用顺序。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 所谓“照应”,就是文章中某些内容的彼此照顾和呼应。即前边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恰当地运用照应这种手法,能使文章贯通自然、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4.写出真情实感。 (1)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 我们作文普遍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才能做到有“真情实感”。 (2)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 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何谈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即“文学来自生活并高于生活”。 ②细微原则。这里的“细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一、文题展示 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导学案

第五单元 三角形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及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内容:书本59-6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 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 1、说说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 2、自学课本60页例1,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三个点(这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用线段把每两个点连接起来便形成一个三角形。 3、填空 1、写出下面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以BC 边为底,高是( )。 二、合作探究1. 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我把三角 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 、B 、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 )。 2、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3、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想想怎样以AC 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4、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三、随堂练习 1. 填空: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 3. 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特性导学案 学习内容:教材61页例2 学习目标:1、通知过观察、实践、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2、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和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一、自学体验,温故而知新 1、三角形定义是什么?什么叫三角形的高? 二、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61页例2 三、小组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要一样长) 2、小组交流回报,我发现:由相同的小棒摆三角形,只能摆出()种形状的三角形。 3、我还发现:由相同的小棒摆四边形,可以摆出()。 4、通过对比我发现:三角形3条边的长度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不会改变,因此三角形()。 5、四边形虽然4条边的长度确定,但()和()并不确定,因此() 6、通过实验我知道,三角形(),四边形()。 7、三角形稳定性应用举例 ①钢架桥②起重机吊臂③屋顶钢架④自行车三角架⑤移动塔⑥电力供电输送塔 8、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应用举例。 ①活动衣架②放缩尺③商场、银行的推拉活动门 四、自学检测。1、完成书本61页“做一做” 2、完成书本65页第2、3小题 3、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天下第一楼(节选)学案

18 天下第一楼(节选) 学习目标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增强把握文本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深入理解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台词,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4.感受剧本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热爱话剧艺术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初读——基础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幌.子( ) 怯懦 ..( ) 拾掇 ..( ) 捣.蛋( ) 雕梁.画栋( ) 咬牙跺.脚( ) 骂骂咧.咧( ) 2.解释下列词语。 雕梁画栋: 另请高明: 骂骂咧咧: 二、再读——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请说说文中的这些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三、品读——深入探究 1.《天下第一楼》人物出场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分析卢孟实、罗大头两个人物形象。 卢孟实人物形象分析: 罗大头人物形象分析:

2.“王子西:侦缉队打点好了?”“卢孟实:不买账,看来想敲咱们一笔。”王子西与卢孟实的对话,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 一、初读——基础积累 1.huǎng qiènuòshíduo dǎo liáng duòliē 2.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另请高明: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骂骂咧咧:指在说话中夹杂着骂人的话。 二、再读——整体感知 1.(1)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2)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3)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4)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5)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2.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 三、品读——深入探究 1.卢孟实是一个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肯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的人。 罗大头是一个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直率,不屑与小人为伍的人。 2.揭示了社会环境混乱、险恶、黑暗,侦缉队特地借机敲诈,扰民生事。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配套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三章第1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如图1中的甲、乙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甲表示力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__;图乙表示力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像这样人们把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或产生________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图1 2.力的图示就是把一个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要素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准确、形象地表示出来,线段的方向表示力的________,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________,用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 3.由于地球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________,质量为m的物体所受的重力G=______. 4.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______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__________上.5.目前,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B.力可以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 C.力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D.力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7.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B.只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8.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B.只有在物体的重心处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质量分布均匀、形状对称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对称中心 D.球体的重心总在球心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力的概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拳击手一拳击出,没有击中对方,这时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 B.力离不开受力物体,但可以没有施力物体.例如: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向上的力,但找不到施力物体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6、北京的春节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导学重点:引领学生随着坐着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导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导前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古今文人苗雪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导学课时: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二、我知道:课文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从_______写到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疑惑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出示探究内容: (1)默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内容,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2)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完成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 2.学生自由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根据所给题目自读自悟,画出相关语句,并完成上表。。 3.小组内交流:学生分小组边读课文边根据所给题目进行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朗读品评,了解北京春节的特点,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教师点拨,并和全班同学深入探究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三角形导学案5个.docx

主备人:尹华荣审核人: 课题:2.1 使用人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 组号: 三角形(1)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 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内角、边的概念; 2、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3、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预习案] 一、知识回顾: 1、在连接两点2间的所有连线屮______________ 最短。 2、写出图中所有的角。 二、自主预习教材P42-43,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一个三角形有 _________ 条边,有______ 个内角,有_____ 个顶点。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那么它是 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 3、现有三根小木棒的长分别是4cm、6cm、10cm,它们能否首尾相接构成三角形,为什么? [探究案] 探究一:三角形及构成三角形的元素的认识。 问题一:你能正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吗?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并用符号表示出你画的三角形。 问题二:画出三角形ABC,并写出三角形的顶点、边、角,议一议,三角形的顶点、边、角各有儿种表示方法。 探究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认识。 问题一: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等腰三角形边、角的特殊名称?

问题二:如图,三角形ABC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并猜想等边三角形的角、边之间分别有何关系? 探究三: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学前准备长度分别是4cm N 6cm10cm^ 12cm的小棒各一根, 问题:①上述四根小棒任取三根,若不重复共有几种情形?请写出來? ②请将问题?I啲每种情形的三根小棒首尾相接摆二角形,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③根据问题②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任意三角形中的三边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吗?画图并说明理由。 探究四:知识应用。 1、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9cm,则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 N 2cm B、3cm C、7cm D、16cm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cm、8cm,求出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本课小结: [检测案]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3、5、4 B、4、9、6 C、15、20、8 D、9、15、6 2、在如图所示的图形中;(1)写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 (2)若AC=BC,试比较AD与BD的大小。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6和8,求它的周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一滴水经过丽江学案设计-附答案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游踪,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写法。 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受丽江的美。 3.领略古城魅力,培养自己发现美、热爱祖国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默读课文,标画出疑难字词,并查字典解决。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矗.立( ) 目眩.( ) 开闸.( ) 徘徊.( ) 翡.翠( ) 砚.池( ) 蘸.( ) 擦拭.( ) 喧.哗( ) 苍劲 ..( ) 眺.望( ) 喧.腾( ) 硕.大( ) 映.照( ) 奔.流( ) 亭台楼阁.( ) 目眩.神迷( )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矗立: (2)徘徊: (3)眺望: (4)喧哗: (5)苍劲: (6)映照: (7)硕大: (8)亭台楼阁: (9)五彩斑斓: (10)目眩神迷: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1982年,他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

《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空山》,长篇地理散文《》,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他主编的《科幻世界》,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201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6年,他的作品《》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2.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的一个纪念。 三、认识“水滴”,理清行文线索 1.朗读课文,在课本上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2.这篇文章作为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作者又赋予“一滴水经过丽江”怎样特殊的含义? 四、跟随“水滴”,探寻丽江之美 1.“一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 2.丽江的美,美在哪里? 五、品读美句,体会独特视角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北师大数学选修全套备课精选同步练习: 数学证明

§2 数学证明 课时目标 1.理解演绎推理的意义.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通过______________可以提出猜想,发现结论,运用______________可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 2.三段论是最常见的一种演绎推理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大前提往往被省略. 一、选择题 1.推理:“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三角形不是平行四边形;③所以三角形不是矩形”中的小前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个数为( ) ①演绎推理是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③合情推理是演绎推理的前提,演绎推理是合情推理的可靠性. A .3 B .2 C .1 D .0 3.“因为对数函数y =log a x 是增函数,而y =log 12x 是对数函数,所以y =log 12 x 是增函数”.有关这个“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和推理结论正确的说法是( ) A .形式正确,结论正确 B .形式错误,结论错误 C .形式正确,结论错误 D .形式错误,结论正确 4.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 A .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 和∠ B 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则∠A +∠B =180° B .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性质 C .某校高三共有10个班,1班有51人,2班有53人,三班有52人,由此推测各班都超过50人 D .在数列{a n }中,a 1=1,a n =12? ???a n -1+1a n -1 (n ≥2),由此归纳出{a n }的通项公式 5.“四边形ABCD 是矩形,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相等.”补充以上推理的大前提( ) A .正方形都是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B .矩形都是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C .等腰梯形都是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D .矩形都是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二、填空题 6.三段论:“①只有船准时起航,才能准时到达目的港,②这艘船是准时到达目的港的,③所以这艘船是准时起航的.”中,“小前提”是________. 7.已知f (x )=x ??? ?12x -1+12,求证:f (x )是偶函数. 证明:f (x )=x 2x +12(2x -1) ,其定义域为{x |x ≠0},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写作 【文题设置】 从生活中选择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 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联想有两个要素:一、“有一定联系”; 二、“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 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明友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的花朵,而不会想到棉花、荷叶、南瓜呢?因为花朵那么鲜艳、那 么娇嫩,那么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和小朋友一样,这就是相似联想。 对于写作流程,鲁迅曾以“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来概括。其间,“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就是讲的联想和想象。对此《文心雕龙》中也曾有精彩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通万里。吟咏之,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石之色。”凭借想,可以把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乃至相反的事物系、合起来,把平日累的素材、印象、感受在里融合、通、升,形成一种新的思想,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因此,想思在写作中的用相当广泛,它不可以开拓写作思路,而且可以醒我沉睡的心智、 目要求写“咏物抒情”的作文,所咏的“物”,要具体描它的形象,于 所抒的“ ”,要表达自己真的感情。“展开想”,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 想到自已真的“ ”的抽象感情。如“ 根”:可以由根深埋于地下,干 的挺直,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想到祖国建没作基石的工人、 民、士、知分子。再如“海潮”:以从“声如千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天卜无” 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想到海潮的守信;从海潮奔、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想到宏抱, 博大胸 【例文引路】 土地 碧空如洗,在的白云下,黝黑的土地,与天空一起向前延伸,像两条永不相 交的平行,着个世界上的一切走向方?? 泥土是博大的。相,人是由泥土成,今天,我都会切地叫“大地母”。广无疆的大地,用大的胸膛,孕育着所有的生灵。我无法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