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风险证券化

保险风险证券化

保险风险证券化
保险风险证券化

我国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巨灾风险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造成损失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已经不能满足巨灾风险的保险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缺口问题,有必要对保险风险证券化这一新兴的巨灾风险转移方式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保险风险证券化这一新兴金融衍生工具,使巨灾风险的分散扩展到资本市场,而不是局限于保险市场。它对提高保险人的赔付能力、承保能力、提高投保人的福利、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与收益、改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资本结构、促进资本的有效流动、实现保险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都发挥巨大的作用。保险风险证券化理论逐渐系统和成熟,对中国发展和运用保险风险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中国保险业在巨灾方面的研究也起到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保险风险证券化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范围内巨灾发生的频率和造成损失的程度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财富集中度的不断上升,给国际保险业的损失赔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1年9月11日,这一天是世界所有保险人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瑞士再保险公司《西格马》杂志在2002年第1期中估计了911恐怖事件中造成的保险损失,数额达到300至580亿美元。这一灾害使得多家保险公司破产,也造成世界保险市场的困境,承保能力出现严重不足。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覆盖范围广,造成的损失严重的国家。大约有一半的城市都处于地震带上,洪水威胁着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国土,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还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近年来,巨灾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如2008年1月的大雪灾,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旱灾,玉树地震等。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造成非常惨重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8451.4亿元,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在庞大的损失额面前,保险公司的赔付额不到100亿元,可谓是杯水车薪。这反映了一个现实情况,我国针对巨灾保险的业务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还比较匮乏。

中国的再保险业起步比较晚,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市场主体分保风险,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目前对巨灾保险风险的需求。因而造成我国现阶段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大部分由政府承担,但是在巨额的损失面前政府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巨灾发生后,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民间的人道主义捐助,这就造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严重影响财政的稳健和平衡,给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传统再保险业务通常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巨灾损失起到补偿作用,长期以来,再保险受到其内在机制的制约,已经不能满足投保人对巨灾风险的保险不断扩大的需求。巨灾风险的特点是发生的概率低,损失程度大,并且相关性强,对此类保险难以应对。因此国际保险业将目光投向了容量大,资金雄厚的资本市场,希望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之间的融合来共同应对巨灾风险,提高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在此背景下,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分散巨灾风险的有效方法应运而生了。

二、文献综述

1992 年底,美国芝加哥交易所(CBOT)研发的巨灾保险期货开启了保险衍生性金融产品的先河。CBOT 随后连续推出了三个保险期货产品,分别是巨灾保险期货、健康保险期货、家庭全损险期货,为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提供先例。Cummins 和Weiss(2000)从价格周期、价格发现、信息发现等多个方面将证券市场与保险市场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证券化所带来的众多好处。Martin Nell 和Andreas Richter (2004)研究了巨灾债券如何影响最优再保险合

同提供的保险结构。Wang(2004)在多年来对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统一定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既要进行参数不确定性调整又要考虑概率变换的Wang 两因素模型。李勇权(2005)根据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巨灾保险风险的特征,建立了理论框架,用精算学的思想和方法给出了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一种全新的定价方法。田玲(2009)在全面分析巨灾债券定价机理的基础上,对巨灾债券的定价模型进行了改进,首先选择与巨灾无关的国债价格,建立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雷冬嫦和周云(2010)对巨灾风险的可保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政府政策、承保技术、风险管理科学技术进步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巨灾风险是可保的,同时提出了拓展巨灾保险风险的可保途径。

从总体上看,国外对保险风险证券化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方面都有较好的研究与发展;而国内对此的研究仍处于起步的阶段,缺乏一个系统的、有深度的研究,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学者已经认识到发展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必要性,已经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引起的重视。

三、国外发展状况

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一项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目前保险风险证券在国际金融领域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自1992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首次发行巨灾期货以来,全球有大约50多家再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价值126.17亿美元的基于保险风险的证券交易。但是,保险风险证券化是一项融合保险业和金融业两大领域的创新,不仅包含了保险与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品技术,还涉及多项配套制度的实行,目前远未发展成熟。以下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保险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监管体系。

3.1 美国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的发展尤为突出。目前美国保险风险证券化运作已经扩展到对东部、西部海岸暴风和地震的再保险层面上。1999年,美国通过Gramm-Leach-Bliey法案,撤销了Glass-Steagall法案有关金融保险分业经营的有关规定,大大促进了金融、保险市场的相互融合,为风险证券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同年,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实施一项以促进保险证券化的发展为目的的“保障小型公司模范法案”(Protected Cell Company Model Act)法案。2002年初这项法案已经在6个州颁布,以使保险人更有效和更节约成本地通过证券化转移风险。最近NAIC又采取“特殊目的再保险载体模范法案”(Special Purpose Reinsurance Vehicle Model Act)为保险公司创立特殊目的载体提供基础。此外,NAIC还从税收环境等方面保障保险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美国对保险风险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监管机制。

3.2 欧洲

英国的保险证券化比欧洲大陆的相对发达。而活跃在保险证券化市场的几家大型再保险机构的总部却设在欧洲大陆。历史上,欧洲国家几乎没有把证券与保险联系起来。直至1999年,发生在法国、德国和瑞士的损失巨大的冬季暴风才使人们认识到保险证券化的好处。因此,2000、2001及2002年欧洲发行了对暴风保险的几种巨灾债券。近年来,英国金监局(FSA)正在将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置于单一的、基于巴塞尔2号协议(Basel Ⅱ)的风险敏感制度下;欧盟也借鉴了Basel Ⅱ,采用了“三支柱”监管方法(即最少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制定了Solwency Ⅱ保险监管计划。

3.3 日本

自1984年以来,保险风险证券化在日本已经被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在使用。近年来,

日本每年因气候造成的损失达到了18亿美元,并因此导致了再保险成本的上升,由此加速了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发展。尽管如此,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日本的保险风险证券化比美国的还是要逊色许多,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的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分担巨灾损失的制度形成的。根据约定,巨灾造成的损失在10亿美元以内的完全由保险公司承担,在lO亿到114亿美元之间的部分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各承担50%,超过114亿美元到572亿美元的部分,政府承担95%,保险公司承担剩余的5%,这一约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本保险风险证券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4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保险风险证券化由于具有巨大潜力和社会经济正外部性特征,不光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兴市场案例。就巨灾风险方面,土耳其实施了地震保险证券化计划;我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8月发行了1亿美元的地震巨灾债券;拉美一些国家将证券化经验推广到农业保险中。

四、我国发展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必要性

4.1 我国巨灾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有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气候多变、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的国家。地震、洪涝、台风、干旱、水土流失、滑坡、生物灾害、泥石流等都在我国频发,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频率及损失的程度都有上升的趋势。表一是对我国近年来的各种灾害发生情况做的统计,表二则是对灾害所带来的保险损失进行了列举说明。

表一我国近年来的各种灾害发生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2003—2009 年统计年鉴查找整理

表二灾害所带来的保险损失

资料来源:由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0—2010)年计算整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巨灾损失额从1994年开始就高居不下,均在1500亿元以上,尤其在2008年,损失额过万亿,那年我们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灾,损失高达1516.5亿元,而在所有损失补偿中保险业的赔付仅占3%左右,政府补贴约占2%,社会各界的捐款约占1%,其余部分由个人和企业承担;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痛,此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灾害,保险业的对巨灾损失的赔偿却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由受灾民众和企业自行承担,这使得民众生活严重缺乏安全感,影响生活质量,阻碍国家整体发展与进步。

4.2 我国现有的巨灾补救措施

目前,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进步日新月异,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团结,对灾区人民给予补偿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是现阶段中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主要的灾后补救措施主要有国际援助、社会捐助、政府救助和保险补偿。

4.2.1 国际援助

国际援助分为由非官方的国际机构、私人慈善机构等提供的非官方援助和由外国政府、官方的国际机构提供的官方援助。但是国际援助的补偿对于巨灾损失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弥补部分损失。因为国际援助出于自愿,且援助金额受到援助国家经济实力、援助战略意义、与被援助国的关系等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2.2 社会援助

社会捐助是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一种捐赠,是对灾区人民的人道主义帮助。中国每一次灾害之后,社会各界都会纷纷捐款、捐物,众志成城,帮助灾区人民共同度过难关,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扬,对巨灾的补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正如国际援助一样,社会援助也是出于捐助人的自愿,缺乏法律约束,且援助缺乏持续性,再加上社会援助资金筹集和发放的过程往往需要公益性机构的参与,这个过程会严重制约了救灾抗险的及时性,因此对灾后生活能够快速的恢复产生很大阻力。

4.2.3 政府救助

政府救助在我国是最常见的灾后救助措施。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以财政资金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为工具,对全社会的自然灾害损失进行分摊和补偿,以帮助受灾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尽快的恢复生产和正常的生活。但财政补偿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财政补偿只能满足灾后的基本生活,数额很低;其次,财政补偿资金大都来源于国内正常的财政收入和财政负债,在巨灾发生后,必然使得财政补偿受到限制;最后,当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如果其他支出难以压缩,只能通过压缩生产建设基金来进行财政补偿,这必然会给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外,政府也可以在原预算支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来补充救灾支出的缺口,但政府若实施相对稳定的通货政策,此部分财政赤字只能依靠以后年度的财政收入来弥补,最终结果还是造成以后年度国家生产建设基金的减少,其结果仍然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后续发展。

4.2.4 保险补偿

保险补偿是建立在完善的保险市场基础上,将市场作为依托,将私人业务作为主体,把风险利益化作纽带,建立风险损失补偿基金。保险补偿以具有法律效力的保险合同为基础,其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购买保险要在事前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这对于一些穷人来说负担较大,倘若灾害发生,无力投保的穷人受到的影响就最大,这会加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其次,国人投保巨灾保险的思想意识相对淡薄,参保率较低,导致损失中只有极少部分能够获得保险赔偿;另外,商业保险机构往往无力承担巨灾保险带来的巨大损失,巨灾风险的不可保性使得商业保险机构较少开展巨灾保险业务。近年来,随着中国巨灾风险潜在需求的不断上升,我国急需发展再保险业务或者其他新的风险转移方式来分散巨灾风险。

4.3 中国发展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要迅速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除了要提升金融业的服务水准外,还需要继续加强银行、保险、证券业三者的协作关系。国外保险业和证券业之间的协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首先充分发挥证券业优势,提高保险资金的

收益率;其次,运用证券市场的优势将保险风险转向资金雄厚的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目前,巨灾风险的频率加快,我国证券业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所以,逐步实施保险风险证券化十分有必要。

4.3.1 有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我国目前的巨灾保险的商业化程度还比较低,面对巨灾损失,主要的补偿方式是政府救助,还有各种援助。各保险公司通过附加险向被保险人提供巨灾保障并没有给国家的财政负担带来缓解。保险公司缩减巨灾风险业务的承保是因为承保巨灾保险会增加保险公司营业风险。近些年来发生的巨大的灾害中,保险的补偿只是杯水车薪,损失的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和灾民自己承担。面对巨灾带来的损失不断加重的情况,国家需要拨付大量的款项来补偿,这就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严重负担。另外,巨灾损失由国家财政补偿的这种传统机制导致被保险人降低了对巨灾保险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国外,巨灾风险主要是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赔付。从而,笔者认为通过证券市场将巨灾风险转移出去的途径可以有效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4.3.2 有利于促进我国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

我国保险公司的竞争需要发展保险风险证券化。我国保险公司资本规模小,偿付能力有限,而巨灾风险大,损失一般无法预测,巨灾保险的赔付会使保险公司陷入破产的困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保险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不但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增强我国保险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6年已经取消了强制保险公司将每笔保险业务的20%分保给中国再保险公司的规定,那么,如何运用大数额的保费呢?保险证券化将保险业与证券业二者联系起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已在我国发展成熟的新型金融工具进入资本二级市场,从中获得资金支持,以方便增强资本流动性,同时,可以更好地改变保险公司的资产结构,分散个体承担的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保险公司还可以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进入我国现在发展不够完善的保领域。而且,保险证券化将保险风险转向资本市场,通过缩短保险业务成熟周期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目前保险公司承保巨灾风险的资金短缺问题。若保险证券化能够促使保险业更好的参与到资本市场中,笔者相信可以帮助保险发挥保障和补偿作用,提升我国保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4.3.3 有助于丰富中国的资本市场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增长,促进了人们收入的大幅提高,居民手里的可自由支配资金也不断增加,据统计:2011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了9.63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82.67万亿元。人们手中的“闲钱”越来越多,但我国的资本市场投资产品还比较单一,银行存款收益较低,去除通胀后,已经是负利息;将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太大,2007年10月16日,中国上海证券综合指数高达6124.04 点,而短短的一年之中,2008年10月28日跌到最低1664.93点,整个股市起伏巨大,损失也是巨大的。在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急需寻找一些新的投资工具,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组合收益率。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与资本市场的相关性为零,也就是说巨灾事故的发生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回报率没有相关关系,并且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是高收益的金融衍生产品,人们投资此类产品不仅能够取得丰厚的收益,还可以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和机会,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

4.3.4 有助于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传统的保险市场日益饱和,巨灾保险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近年来全球巨灾损失剧增使得巨灾保险业务成为未来保险业新的契机和增长点。我国入世以后,

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要求我国保险业必须向国际市场靠拢。在一些发达国家,保险风险证券化已经取得了成功,如果我们不努力开发国内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就会被国际保险业巨头分一杯羹。2002年Swissre 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绘制完成了“中国巨型电子灾害地图”,该图集中展示了12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及气候等各类数据,是国内外保险公司进行巨灾风险评估和保费精算的无价之宝。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国外的保险、再保险公司对我国巨灾市场极具兴趣,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规模和技术上都与外资公司相差甚大,竞争力不足,所以我们更要认真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开发出适合我国的保险证券化产品。

五、对我国发展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5.1 对我国发展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启示

目前我国保险风险证券化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通过对国外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也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但是必须看到,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保险证券化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身就不成熟不完善,目前的减缓趋势也正是说明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保险业和金融业更应对保险风险证券化持审慎的态度。为了在中长期内稳妥地推进证券化业务,可通过试点操作积累经验,发现漏洞,完善制度建设,最终建立多元化、多品种的证券化市场。此外,我们还可以以离岸证券化运作为突破口,利用国际成熟市场进行跨国交易,在完成巨灾风险转移的同时,为国内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

5.2对我国发展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5.2.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最初的数量扩张、粗放经营到现阶段的逐步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即把提升资本质量和集约化经营作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要实现该目标就要求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债务市场与股权市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各个不同部分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同时,要注意关键是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这是建立一个合理、结构均衡、高度完善的资本市场的前提。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上的中介机构。为了将我国的中介机构培育成证券承销、交易、咨询服务、资金支持、代理资本运营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的中介机构,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必须大力发展会计、税务、审计、律师事务所等评估中介机构和投资银行这一中介服务机构。重视资本市场的监管。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机构,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制止一切违法违规行为,抑制过度投机行为和市场的剧烈波动,在认真贯彻执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的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承销商、经纪商要将信息真实、准确、全面的提供给投资者,发行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的保险公司要按时、准确的公开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5.2.2 培养和造就专业人才队伍

保险风险证券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金融工具,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它涉及诸多领域,不仅有金融、保险、证券,还有法律、会计、税务等。投资者专业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产品发行、交易的障碍,这样就需要有大量的金融、保险、证券、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使得产品的设计更加完善的同时,更好的让投资者了解这一新兴的金融衍生品。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专业人才缺乏,这就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同时,要重视国内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提供交流的机会。

5.2.3 建立信用评级组织、完善评估体系

所谓信用评级,是指对证券发行人能够按时支付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本息的能力的综合评价。评级结果是投资者决定是否购买、应该以何种价格购买该投资产品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信用评级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信用评级要求评级对象定期进行信息披露,规范证券发行人和经纪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社会监督的效用。第二,面对如今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投资者往往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导致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那么,信用评级通过为众多的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风险以及财务信息来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及时的、合适的投资选择。

5.2.4 建立政府支持、激励机制,完善保险风险证券化法律环境

为了使保险风险证券化能够更好地、长期地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政府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其发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促进其发展,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建立规范、安全的市场交易环境和交易规则,提高对国内外广大投资者的吸引力度。笔者认为,政府应参照国际惯例,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发展相应的律法建设,使得市场准入和退出、市场行为规则、经营范围、业务品种、财务监管、监管主体的职责和权利、风险控制等更加规范。笔者建议在保险风险证券化发展的初期,可以尝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免税的方式来鼓励投资者投资,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了提高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的流通性,政府可以出面对其提供担保,建立信用保证机构等。

六、结论

我们要看到发展保险证券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对保险市场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对证券市场也有很高的要求。由于基差风险的存在,在很多情况下,保险公司通过风险证券化也不能完全转移所想转移的风险。同时,风险证券的设计和交易过程涉及大量的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取得这些知识技能需花费大量的成本。

保险风险证券产品对广大投资者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很多投资者不了解保险风险,更不用说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了。风险证券的内在风险及收益难以估测,缺乏一个公认的定价模型。保险公司的目标是要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有效地转嫁其承担的巨灾风险,我们不能将证券化看作是对再保险的替代,而应是一种补充。

然保险风险证券化存在着自身的优势.这也是其在世界的一些主要资本市场获得快速的发展。和广泛影响的原因,对于巨灾风险的管理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起到了很大推动的作用,所以,可以预见,保险风险证券化无论在保险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尝试,为应对巨灾可能给保险业带来的冲击提供一个新型的避险方法。并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保险风险证券化必将为我国的保险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洪哲.保险风险证券化初探[J].现代财经,2004(3)

[2]侯峰,金大有.基于 B-K 二叉树利率模型的巨灾债券定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知识,2010(2)

[3]蒋林.从国际趋势看我国巨灾债券的发展前景[J].当代经济,2008(11)

[4]李勇权.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雷冬嫦,周云.基于巨灾风险的可保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6]梁雪辉.风险证券化的交易成本分析[J].经济问题,2004(4)

[7]唐硕.巨灾债券在我国的应用模式分析[J].现代商业,2011(8)

[8]王媛媛.关于巨灾风险证券化在我国实施对策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1(11)

[9]谢世清.论巨灾期权及其演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6)

[10]袁宸.巨灾债券及其在我国运用的可行性分析[D].硕士论文,河南大学,2009

[11]赵正堂.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2003/23总第283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RESEARcH 文章编号:loo卜148x(2003)23—0065一03 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郑明川,蒋建华,包万根 (渐江大学管理学院,新江杭州3l0027) 摘要:资产证券化目前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广为流行∞取资方式,资产证券化对于完善我国赞奉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资产证券化也存在着许多风险,尤其对我国而言,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环境及中开机构。资产证券化的运行套苴涵着变大的风险。因此蔷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充分降低我困资产证奉化的运行风险.促使我国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途径与措施 中圈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B 资产证券化(AsSe卜Backedsccllriti删lon,简称ABs)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将原资产中风险与收益通过结构性分离与重组,使其转换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可以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有利于盘活金融资产.缓解初始贷款人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改善资产质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但同时,资产证券化也存在着诸多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 收镐日期:2002一12?26 基金J再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顷目(批准号70072027)。…~…… 通过建立会员制的独立董事协会,来加强独立董事的培训教育,从而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董事阶层,加强独立董事建设.规范和约束独立董事行为.相对于独立董事协会,独立董事事务所的运作方式更趋干市场化。独立董事事务所可以把独立董事的自然人责任转化为法人责任.使事务所成为约束独立董事并代替独立董事承担责任的载体,这在我国专业人士的。商誉”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可以由事务所直接出面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加以规范与约束.有利于独立董事发挥独立判断和监督管理的职能,真正实现独立萤事的职业化。一方面,独立董事按照董事会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袍金”制度,对独立董事的行为产牛制约作用,包括使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损失和法律责任。 十、良好的治理文化 加强上市公司的企业治理文化建设,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企业的核心竞勺力,不断拓展企业的持续发展空间,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成败,而且对我 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缺乏履行职责的良好环境.金融、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加上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够完善,相关中介机构的缺乏。使得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着更多的风险.因此.要使我国资产证券化颟利地进行,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才能使我国资产证券得以顺利进行.促使我国金融业的健康良好地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一)道德月W险 道德风险主要存在于证券化交易的各当事方,资产证券化不仅涉及投资者。发行者,SPV.还涉及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专家和律师等当事人,而其中任一个当事人的欺诈行为都会对资产证券化结构造成风险.在B前信用状况不佳的我国.当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现后。债权银行有可能乘机将债务 社会、企业和个人对独立董事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应大力宣传公司治理文化。首先.应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为公司治理文化的发展与推行创造有和l氛围。在垒社会范围内,推崇与鼓励包括独立董事在内的所有董事在董事会决策时担负起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责任与义务,使其与公司的利益保持一致。并以此作为其整体的行为准则.引导其自觉加以实践.其次,从个人角度出发,独立董事应必须保证向全体股东履行职责,包括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的足够投人,在董事会的运作过程中应保持其独立的判断. 参考文献: 【l】袁国辉上市公司独立董串制度的几点思考明.经济管理,2002,(1). 【2]韩志国,段强独立董事一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奇f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棘悦从财务角度看独立董事制度【J】财政研究,2002.(6). 【4】侯大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运行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2,(6) [5】孙敬永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fJ】改革与理论,2002,(8) f61朱志砺独立董事手记【J】改革与理论.2002,(2) (责任蝙辑:孙桂珍) 万方数据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及防控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及防控 资产证券化,是指通过对流动性差,或者不能立即变现,但却有稳定的预期收益的资产进行重组,将其转换为可公开买卖的证券的过程,是证券化的高级阶段,是将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以证券的形式预售的过程。 1、法律风险: 2、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产物,更是日益完善的法制条件下体现制度组合优势的金融创新。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便于证券化业务的开展都相应出台了各自的资产证券化法规。美国运用资产证券化手段解决银行不良资产获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建立了完善的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具有极为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联邦政府的适当支持。从法国、意大利、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证券化的实践来看,上述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立法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规范,其立法规范的类型比较多样化,有些有专门独立的立法,如我国台湾地区就制定了《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 反观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基本上是在政策推动下进行的。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2005年12月底,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成功发行两只资产支持证券。实际上,我国长期处于尚不完全具备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证券化探索历程深刻反映了我国法制障碍的约束性和进行相应立法的迫切性。如今,我国开展证券化业务已经有十多年,仍未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规范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会计条例,法制条件的不完善由此可见一斑。 2、风险隔离问题 在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中,投资者与原始所有人之间存在着双向的、结构性风险,如果不予以隔离,对于投资人来说,一旦资产的原始所有人破产而影响到基础资产,投资人将损失投资收益;而资产原始所有人的风险在于,一旦资产池本身收益未实现,投资人有可能向原始所有人索赔。在美国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往往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与投资者的中介,即”破产隔离”的载体,它实际上是证券化交易的中心环节。但按照我国当时的法律制度,尚没有关于SPV设立的法律依据,《公司法》中更是无据可引。因此,实践中只能通过信托的方式运作,虽然形式上基于《信托法》,我国的ABS 通过引入特殊目的信托(SPT)或特别目的载体(SPV)等方式,实现了法律意义上的破产风险隔离,但在实务操作中却无法实现彻底有效的风险隔离:一方面,信贷类ABS的发行人,一般自持产品分层中风险最高的次级产品,且通常担任贷款服务商,由此形成的隐形”刚兑约束”会显著增强发行人与ABS资产的信用相关度;另一方面,企业资产类ABS的发行人,因其和相关利益人普遍存在对本息偿付的差额支付承诺或关联机构提供担保,法律意义上的破产风险隔离尚未完全做到。 3、信用评级风险 资产证券的评级为投资者提供了证券选择的依据,因而成为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资产证券的评级与一般债券评级相似,但又有自身特点。信用评级由专门评级机构应资产证券发行人或承销人的委托进行,但这种第三方评级存在信用强相关问题,即在实务操作中,发行人对相关资产的运营管理将显著影响预期现金流的分布,其尽职履约能力乃至偿付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基础资产的信用质量和现金流回收效率。这种信用相关度无论在法律义务还是投资实务中,均不容忽视。此外,将传统信用债评级思路简单套用到ABS上的做法,很容易在评级过程中将信贷类ABS产品与发行人等同化。由于投资机构通常较难获得关于基础资产的原始资料,缺乏足够的信息,不了解产品的定价方式,因此很多投资机构倾向于直接参考发行机构的信用评级。这与信用强相关问题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了投资机构将ABS产

中国保险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保险业2001年经营状况分析 中国保险年鉴编辑部 本篇分析报告是围绕保费、利润、资产等主要指标,从保险市场基本情况、财务状况和资金运用情况三个方面,对2001年全国保险市场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各保险公司及各保监办提供的季度报表,由各保险公司的各季度《业务统计表》中的“本期数”累加而得,可能存在与本书其他部分所列数据略有出入的现象。 一、2001年保险市场基本状况 (一)保险业务发展较快,保费收入增势强劲 全年各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112.28亿元,同比增加520.91亿元,增长32.73%,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18.44个百分点。2001年保险密度168.98元,较上年增加41.31元,保险深度2.2%,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 1、财产险业务情况 全年财产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88.24亿元,同比增加78.19亿元,增长12.82% ,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0.59个百分点。 5010015020025099.199.299.399.400.100.200.300.401.101.201.301.4 时间 保费收入(亿元) 趋势线 收入) 5101520253035404550 00.100.200.300.401.101.201.301.4 增长率 % 增长率) 财产险业务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全年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长呈“前高后低”的态势。 全年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1.72亿元,同比增加49.27亿元,增长13.2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8.27个百分点。 全年企业财产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22.19亿元,同比增加5.03亿元,增长4.2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16个百分点。 全年货运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0.66亿元,同比增加3.91亿元,增长10.64%,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6.56个百分点。 占货运险比重约1/3的进出口货物保险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3.96亿元,同比增加0.9亿元,增长6.8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0.95个百分点。 全年责任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7.49亿元,同比增加6.21亿元,增长29.18%,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2.81个百分点。 全年家财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8.88亿元,同比增加6.55亿元,增长53.12%,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52.47个百分点。 全年保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2亿元,同比增加2.45亿元,增长131.02%,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100.25个百分点。 全年出现负增长的险种有农业保险、信用保险和航天保险,尤其农业保险负增长的态势在各季度均表现得比较明显。 财险总 保 费 机动车及三 者 险 企 财 险 货 运 险 责 任 险 家 财 险 保证 保 险 2000年2001年 者责任险63.01%49.27亿元 企财险5%亿元责任险7.94%亿元亿元 7.22亿元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摘要:资产证券化无疑是过去20多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但它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累积了金融风险。本文结合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危机,对资产证券化的弊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 一、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的集中及重新组合,以这些资产作抵押来发行证券,实现相关债券的流动化。资产证券化最早起源于美国。起初是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等机构的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接着商业银行业纷纷效仿,对其债券实行证券化,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和市场性。 二、资产证券化的功能 (一)转移和分散风险 资产证券化转移和分散贷款风险的功能,主要是以证券化的方式实现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资产的安全性,通过向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发行证券,银行可以及时收回贷款债权,而将抵押贷款等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不能按期还款)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微观主体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将其面临的风险转移出去。如果金融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则风险在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在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担。虽然风险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能被消除掉,但通过在投资者之间来分担被资产证券化转移的风险,不仅可以大大的减少每位投资者承担的风险量,还可以使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分担自己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这样风险可以实现最优的分配。 (二)扩大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扩大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功能就是以债券的形式把具有未来现金流收入和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打包和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债券,由此解决银行“存短贷长”的矛盾,实现银行贷款机构流动性的增加。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在诞生的时候就是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

保险中介机构经营情况分析

2010年保险中介机构经营情况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7816102909.html, 2011-04-02 12:49:20 来源:i美股作者:陈群超 (i美股讯)目前,老百姓购买保险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向保险公司直接购买,如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等;另一个是通过保险中介渠道购买保险产品。其中,保险中介渠道可划分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兼业代理机构、营销员三类。近年来,兼业代理机构和营销员占据着全国总保费收入半壁江山,并进一步扩张;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保费收入仅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5.82%。 众所周知,泛华保险是一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分析中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业务经营情况,有助于投资者进一步了解泛华保险的行业背景。 一、保险中介市场运行情况 1. 保险市场有哪些中介渠道? 在保险市场中,有三类保险中介渠道: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兼业代理机构、营销员。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50家,兼业代理机构18.99万家,营销员330余万人。 2. 保险公司通过中介渠道实现了多少保费收入? 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0991.14亿元,同比增长19.98%,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5.80%。由此可见,保险中介渠道是销售保险产品的首要渠道。但与2009年相比,份额缩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有图表均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绘制。

2006、2007年,保险中介渠道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贡献度大幅上升;2007-2009年,该比例均保持在82.2%左右;2010年,保险中介渠道保费贡献度降低了6.46%至75.80%。对于保险中介渠道保费贡献度的降低,我们有两种假设:一是中介渠道的保费缩水,二是保险公司直销的保费增加。 根据保监会统计数据,2010年除了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较上年减少20家外,营销员增加了近40万人,兼业代理机构增加了近4.09万家。按理说,营销员和兼业代理机构数量的增加会带来更多的保费收入,但事实并非如此。专业中介机构对全国总保费的贡献度仅5.82%,小幅的机构萎缩不太可能带来如此大的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排除第一种假设,认为保险公司的直销业务突起挤占了不少市场份额? 3. 保险中介渠道赚了多少业务收入? 2010年,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970.81亿元,同比增长10.08%;2008、2009年,全国保险中介收入较上年的增长幅度分别是19.88%、22.49%。 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运行情况 1.近几年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扩张情况

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

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正处于“雷声大、雨点少”的两难境地,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问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由于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因此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 得我们认真思考。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的把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模式。传统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模式基于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以微观化、个体化研究为主,具有假定条件多样化和分析工具数理化的特点。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传统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暴露出许多不足,美国次贷 危机的爆发和恶化就是佐证。本文提出的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模式正是对传统研究的一种补充,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评级风险、监管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借鉴了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金融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把风险研究从纯技术层面提升到了制度层面,并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力图搭建适应中国未 来经济发展的风险控制框架。本文的研究遵循了最简单的逻辑过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阐述。首先,文章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归纳出两种风险的研究模式及其表现形式,指出本文的研究 侧重点是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主要包括评级风险、监管风险和道德风险)。 其次,结合中国情况,提炼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即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评级风险、监管风险和道德风险,并论述了这三种风险在国内外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第三, 从历史演进、经典金融风险理论、美国次贷危机演化等多角度详细剖析了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制,认为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 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评级制度建设、监管体制完善和道德风险控制等方面。第四,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分析、变迁分析,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国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评级风险、监管风险、道德风险)进行多学科分析,并运用博弈模型解释了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政府监管的范围和强度,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政府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及其力度的临界点,是监管处罚等于资产证券化发行方不规范行为的收益所得。二是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对立统一,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选择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干预强度。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

保险行业分析小组基本结论: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保险市场业务收入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将放缓,一方面是因为经营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缘于宏观调控的影响。虽然中资保险公司凭借地理优势,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占有领导地位,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外资比重将不断增加,会逐步蚕食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就经营方面来看,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不理想,在投资渠道放宽的背景下,有较多的改善机会。目前产险处于亏损的边缘,经营费用支出需要压缩,主要寿险公司的经营状态尚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偏紧,但整体偿付能力尚处于正常状态。保险市场的整体格局一、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近年来,我国保险密度(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我国保险密度为元,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以2490元、1763元和791元的保险密度位列全国前3位。当前我国保险密度总体上呈东、中、西递减之势,与当地的经济实力成正向关系。2004年我国保险深度为%。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省份的保险深度在2%3%之间,超过3%的有北京、上海、山西、新疆、辽宁5个地区。就代表保险业整体水平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很大。2003年发达国家保险密度平均为2764美元,约为

我国的倍,保险深度平均水平为%,大约是我国的倍。正是由于差距很大,也表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令人看好。表1:近几年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年度保险密度(元)保险深度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二、产险和寿险的市场份额对比 2005年1至7月间,我国保费行业实现业务收入亿元,其中寿险业务收入亿元,产险业务收入亿元,分别占总保费收入的%和%,寿险业务占有显然的主导地位,但产险业务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身险。表2:2005年7月底我国保险行业收入构成险种收入(亿元)市场份额同比增长寿险 % % 产险 % % 合计 % %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实际上,寿险在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中起步较晚,1982年才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当年的保费收入159万元,不过该业务的发展速度很快,在整个保险市场份额的比例也不断增加,目前已稳定在75%左右的市场份额。同时,寿险业务的种类也不断趋于多样化,已经由80年代的几十种增加到目前的数百种。2000年以前,我国寿险市场上以传统储蓄型产品(非分红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以及补充医疗险)为主。为应对降息对寿险业务的影响,2000年后,我国寿险市场中的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产品以及万能寿险等投资险种相继上市,并取得了快速增长。相对而言,

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注释1:在美国,房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优质(prime)贷款,第二类为次优贷款,第三类则为次级(sub-prime)贷款。)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也译为次债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但在其根本上没有离开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因素。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 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也是各发达国家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一方面,新的产品不断衍生,另一方面,在规模上增长迅速。在美国,金融机构将证券化产品与不断上涨的住房市场相结合,特别是与住房贷款(特别是次级住房贷款)相关的证券化产品发展更为迅猛。新的金融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住房贷款业务分工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第一线发放贷款的住房贷款公司和住房贷款经纪公司,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只需要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批量购入住房贷款并加以证券化,为投资者量身定做相应产品。这就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和收入增加,乃至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泛滥相互刺激的景象。可以说,资产证券化的膨胀正是次贷危机得以酝酿的温床。 [2] (P1)资产证券化的过程非常复杂,自然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可以概括为法律风险与非法律风险两大类。

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2018年1月保险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18年1月我国保险业呈现负增长,主要受结构调整所致,财险业务增长加快,寿险业务受134号文件影响较大呈现负增长。而行业提供的保障继续增加,保险业正逐步回归保障本源。 一、保险业务收入概况 1月保费近19年来首次负增长 2018年1月,我国保险业务收入整体负增长,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同比下降%。从历年1月保费数据来看,自2000年到2018年,这19年来1月保费首次出现负增长。 产险增速加快个百分点人身险同比降% 分险种来看,我国保费收入下降主要是结构性的下降,呈现人身险降产险增的局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同比下降%。 保险业新增保单亿件人身险公司仅亿件 从保单件数来看,保险业新增保单件数亿件。其中,产险公司签单数量亿件;人身险公司本年累计新增保单亿件。 二、财产保险市场情况 从财产保险市场来看,产险业务保费收入和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加快。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个百分点;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增速加快个百分点。 分险种来看,产险业务中,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个百分点;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亿元,同比增长%,增速加快40个百分点。 短期意健险对产险公司保费贡献提高个百分点 产险公司保费收入为亿元,而产险业务保费亿元,那么产险公司余下的亿元则应为短期意外险和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依此计算,短期意外险和健康险对产险公司的保费贡献达到%,贡献度较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超7成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

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指引

附件3: 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以下简称管理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防范业务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依据《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管理人应当根据本指引的要求,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管理,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与其他参与主体按照合同约定执行风险控制措施,并协调、督促其他参与主体履行相关责任。 第三条 管理人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规范性、审慎性、适当性的原则。 第二章 风险控制的内容及要求 第四条 基础资产在法律上能够准确、清晰界定,符合

《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相关规定。 原始权益人应当拥有基础资产相关权属证明或运营许可。按照穿透原则,基础资产不应附带担保负担或者其他权利限制,能够通过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相关安排解除基础资产相关担保负担和其他权利限制的除外。 第五条 基础资产为债权的,管理人在转让环节应当关注转让登记、通知债务人、附属担保权益转让等相关安排。在附属担保权益无法完成向专项计划转让的法律手续的情况下,管理人应当采取恰当措施防止附属担保权益被原始权益人侵占或者被第三方获得,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基础资产现金流来源于原始权益人经营性收入的,管理人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基础资产及相关权益被第三方主张权利的风险。 第六条 对基础资产现金流的预测应当遵循合理、审慎的原则。管理人及相关中介机构在现金流预测中应当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影响未来现金流变化的各种因素,分析因素变化对预测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管理人应当在专项计划相关文件中对预测的假设和依据进行说明,并在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 本文以次贷危机作为背景,研究资产证券化中的风险特别是宏观风险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防范资产证券化中宏观风险的对策措施并对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及发展出发,结合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详细分析MBS、ABS、CDO等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和特征,研究资产证券化的虚拟特征。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虚拟资本的特征。资产证券化不能简单地归类于某一种传统的虚拟资本类型,而是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是将传统的几类虚拟资本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 同时,资产证券化是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复杂结合,它的出现成为沟通两类资金配置模式的工具和桥梁。虚拟经济都具有正负二重效应,作为一种迅猛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资产证券化当然也不例外。 其正向功能,微观上,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能够为参与者提供流动性转化功能、规避监管功能和风险转移功能的产品;宏观上,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金融体系结构,提高了效率;提供了有效的风险再分配机制和推动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变革。正因为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如此显著,才能在几十年时间里得以迅猛发展,银行也借助资产证券化技术并利用其微观功能导致次级贷款及其证券化产品大行其道。 资产证券化中的风险也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其中微观风险是指给参与者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基础资产现金流的风险和证券化过程的风险两种,前者是指由于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后者则是指在证券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产品设计风险和结构风险。

长期以来,微观风险受到重点关注,实践中也设计和创造出一系列方法与工具进行管理,而宏观风险却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次贷危机正是宏观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集中爆发的产物。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深入认识资产证券化的宏观风险。资产证券化产品作为创新的虚拟资本,距离现实资本更远,不受现实资本的约束,容易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从而推动资产价格泡沫。 本文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的信贷扩张效应及其与资产泡沫之间的联系。增加流动性和监管资本套利是银行进行证券化的最主要动因,而这两者最终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即通过出售资产扩大融资来源,进而使银行能在短期内更多地发放贷款。 当证券化标的对象是房地产抵押贷款时,此类信贷的扩张将使更多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危机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快速发展是引发资产泡沫的重要原因之一。 次贷危机发端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最初的局部风险因为资产证券化的特征而传导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一方面,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违约风险上升,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使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从商业银行转移至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购买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又使资本市场的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反馈传导回信贷市场。危机在双向传导效应的刺激下波及面不断扩大,从而使局部风险最后演变为系统性危机。 在资产证券化条件下,由于缺乏适当的制衡机制,借款人和发起人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表现的更加严重。借款人不顾偿还能力疯狂借贷,而发起人缺乏监督

中国保险业经营状况分析

中国保险业经营状况分析 中国保险年鉴编辑部 本篇分析报告是围绕保费、利润、资产等主要指标,从保险市场基本情况、财务状况和资金运用情况三个方面,对2001年全国保险市场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各保险公司及各保监办提供的季度报表,由各保险公司的各季度《业务统计表》中的“本期数”累加而得,可能存在与本书其他部分所列数据略有出入的现象。 一、2001年保险市场基本状况 (一)保险业务发展较快,保费收入增势强劲 全年各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112.28亿元,同比增加520.91亿元,增长32.73%,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18.44个百分点。2001年保险密度168.98元,较上年增加41.31元,保险深度2.2%,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 1、财产险业务情况 全年财产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88.24亿元,同比增加78.19亿元,增长12.82% ,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0.59个百分点。 5010015020025099.199.299.399.400.100.200.300.401.101.201.301.4 时间 保费收入(亿元) 趋势线 收入) 5101520253035404550 00.100.200.300.401.101.201.301.4 增长率 % 增长率) 财产险业务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全年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长呈“前高后低”的态势。

全年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1.72亿元,同比增加49.27亿元,增长13.2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8.27个百分点。 全年企业财产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22.19亿元,同比增加5.03亿元,增长4.2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16个百分点。 全年货运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0.66亿元,同比增加3.91亿元,增长10.64%,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6.56个百分点。 占货运险比重约1/3的进出口货物保险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3.96亿元,同比增加0.9亿元,增长6.8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0.95个百分点。 全年责任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7.49亿元,同比增加6.21亿元,增长29.18%,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2.81个百分点。 全年家财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8.88亿元,同比增加6.55亿元,增长53.12%,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52.47个百分点。 全年保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2亿元,同比增加2.45亿元,增长131.02%,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100.25个百分点。 全年出现负增长的险种有农业保险、信用保险和航天保险,尤其农业保险负增长的态势在各季度均表现得比较明显。 财险总 保 费 机动车及三 者 险 企 财 险 货 运 险 责 任 险 家 财 险 保证 保 险 2000年2001年 者责任险63.01%49.27亿元 企财险5%亿元责任险7.94%亿元亿元 7.22亿元

保险公司数据总结报告

保险公司数据总结报告 总结的基本表达手段是被动的,它要用自身实践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材料来证明它所指出的各个判断的正确性。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保险公司数据总结报告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保险公司数据总结报告【1】领导以及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来做一个个人年终总结。刚刚听过领导以及老师的汇报,我觉得自己的总结甚是肤浅,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深度还远远不够,下面的汇报若有什么不妥之处,会后还期望领导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首先第一项是我的工作资料, 那么对于经代后援来说,它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由于年龄的问题,还欠缺很多的经验,所以我的工作任务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主要有下面几项资料: 1、投保单的初审、登记、交单 2、保单的领取,发放登记 3、报表,包括各家代理公司本月截止到当天的数据报表、各渠道本月截止到当天的数据报表、每周各推展内勤截止到当天的数据报表、每日数据汇总报表,次月做上月的月度汇总报表 4、库存管理,主要是产品单证它的一个入库和领取的登记

第二部分,是个人成果和不足的总结 首先说一下个人成果:第一个方面就是初审工作,经过对投保单的认真仔细的审查之后,确保无误再交到运营进行扫描录入,减少后续问题的发生,以便提高承保速度。第二个方面是报表,每一天对总公司下发的报表做进一步的处理,统计,以便于各家代理公司及时的了解自己的业务量,对于各位老师来说就是能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任务进度,做到心里有数,透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后续工作制定更好的计划。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工作成果对我来说就是工作收获,那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积累了必须的经验。 下面是工作不足:对于初审工作,说实话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它就是个小case,soeasy。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证件号、银行卡号填写错误,邮编错误等等,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往往越是觉得容易的工作就越容易马虎,而初审这项工作恰恰是需要认真、仔细。单子多的时候,我就用以着急,也就容易马虎,所以这一点是需要改正的。另外一点就是还欠缺业务知识,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三部分是未来明年的一个工作计划 首先,继续做好先前的工作,听从领导的安排 第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援服务,和各位老师为国华为经代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

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16102909.html, 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作者:徐体元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08期 摘要:纵所周知华尔街出现的金融风暴之所以能够蔓延全球,资产证券化(又被称为AMBS )起着一定内部推动作用。由此AMBS 开始成为国内外企业以及学者关注的焦点。而现今对于AMBS 研究则集中在其内在风险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方面。本文基于此就商业银行AMBS 风险予以研究,从商业银行AMBS 风险特征进行着手分析,之后研究商业银行AMBS 风险管理。以期为后续关于AMBS 以及商业银行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更为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通常AMBS 从其本质上讲属于金融工具中的一种,作为新型化的金融工具能够对风险分散以及风险化解和相应的风险转移起到积极影响作用。但是该种金融工具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只有充分的对AMBS 予以了解和研究才能真正的促使其发挥较大的应用价值。 一、初探商业银行AMBS 风险特征 (一)放大传导性 一般整个AMBS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商业银行以及投资者,还包含了信用机构以及发起人等等利益相关者。AMBS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任何AMBS环节一旦出现不良影响则均会波及该环节主体以及各个程序。加之证券所具备的衍生以及流动功能,因此也就促使了商业银行AMBS过程能够对风险带来放大传导影响。以往美国之所以出现次贷危机正是由于AMBS对次级贷款较低质量形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放大传导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二)不对称信息性 现今商业银行AMBS流程主要是集中在发起人向商业银行出售证券化的相关资产,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汇集资产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支撑进而在金融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发行。而上述AMBS流程中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被分隔,也就是说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的实际购买时没有对资产信息予以充分了解。对于基础资产实际质量状况也并没有掌握较为可靠以及准确的信息来源依据[1]。从以往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源头次级贷款来讲,仅仅就其质量可以归属 为垃圾债券,投资者如果提前对该种状况予以了解也并不会购买,而正是由于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的分隔,进而造成了不对称信息的出现,因而投资者对于资产质量仅仅是依据中介机构来判断以及评估,由此出现的证券风险自然较大。 二、探析商业银行AMBS 风险管理

spss统计分析结果之保险市场调查

spss统计分析结果之保险市场调查 关于保险市场的调查研究 课程名称: SPSS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姓名: 学号:

名目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 1.1 研究背景 (2) 1.2 研究目的 (2) 2. 研究方法 (2) 3. 问卷调查及数据猎取 (2) 3.1 依照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 (3) 3.2 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将所得数据录入到SPSS中 (7) 3.3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 3.3.1 频数分析 (7) 3.3.2 交叉列联表分析 (12) 4. 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 (16) 4.1 方差分析 (16) 4.2 相关分析 (20) 5. 研究结论 (25) 5.1 保险市场现状 (27) 5.2 保险市场推测 (27)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打算生育的有效实施,中国人口数量激增得到显著操纵,七八十年代以来独生子女构成了大部分家庭的人员组合,原先多个儿女共同赡养两位老人的局面差不多逐步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孩独自赡养一对父母,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或者儿女少的家庭而言,现代的经济压力大,工作强度大,生活充满了窘迫和不安定的因素。基于这种当代的现实环境,保险市场慢慢向人们打开,人们也由原先的不信任、担忧、质疑的态度开始慢慢转变为同意甚至是人手一份保险,保险为人们在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起到有效保证作用,而中国关于保险行业而言无疑是块庞大的市场,研究中国的保险市场环境是专门有价值的选择。 1.2 研究目的 针对中国市场,了解中国的保险市场环境,分析中国市场的数据信息,统计出有效有价值的信息,关心保险行业更好地了解中国保险市场环境,迎合中国市场需求设计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保险种类,完善保险服务,赚取在中国市场上更大的保险市场份额,有助于保险行业依照实际情形制定企业下一步的经营战略,关心保险行业在中国市场得到更好更长远的进展。 2.研究方法 我们小组依照手中现有数据实行0—1分析,结合SPSS课程所学内容选择的具体统计分析方法有数据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聚类分析、散点图分析,基于以上方法统计分析了关于保险市场的研究,最后得出有效结论。 3. 问卷调查及数据猎取 基于小组所要研究分析的课题《保险市场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上人们购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关于资产证券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 ( 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 ,是指将性质类似、风险相近的基础资产组合为资产池,并以该资产池在未来所产生的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为支撑,面向广大投资者所发行的一种固定收益证券。根据基础资产来源的不同,其又可以具体细分为以商业银行为发行主体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以企业的应收账款证券化、未来收益等为基础资产的企业资产证券化等。 2015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支持政策陆续出台,资产证券化 未来走向备受关注。我国资产证券化能否迎来发展良机,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和交易现状何如,供需前景又将如何变化以及资产证券化将如何影响市场投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甚至宏观经济结构转型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献综述将围绕资产证券化从发展历程、经验回顾、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回顾 (一)国际方面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其主要是为了应对二战之后婴儿潮的购房问题以及促进本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税收、法人地位等约束,美国政府通过不断立法( 如1986年著名的REMIC 法案) ,逐渐为本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扫清了障碍。之后,资产证券化也迅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壮大,包括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根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

公司( International FinancialServices London) 2010 年的报告,从2000 年至2006 年,全球范围内证券化的资产总量已经从1.022 万亿美元迅速增长到3.298 万亿美元。而美国在2007 年有40%的银行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操作,虽然金融危机使其有所收缩,但该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依然超过了当年本国公司债市场的规模( Loutskina, 2011) 。 在反思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中,资产支持证券和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被认为是此次危机的根源( 吴晓求等, 2009; 牛锡明,2013) ,同时有关银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会导致资产质量恶化的假说( Green-baum 和Thakor, 1987) ,也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 Lockwood et. al.,1996,Uhde et al., 2012) 。因此,各国开始普遍反思自身的资产证券化之路,巴塞尔委员会也紧急快速通过了新的监管协议,并要求提高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认识。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又逐渐回暖。与此同时,基础资产的种类也得到恢复,包括了住房抵押贷款、企业应收账款、汽车金融贷款、学生贷款以及债务担保凭证( CDO) 等衍生产品,其中以银行所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为主体。 (二)国内方面 我国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主要探讨内容为如何引导这一创新性金融产品在我国合理发展,并且早期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如海南三亚市某公司所发行的离岸投资证券和华融、信达等金融机构一对一的非公开发行的信托产品,是我国早期资产证

浅析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及控制

分类: 编号: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投资银行学结课论文题目: 浅析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与控制 专业班级:金融1304班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201318020203 ____________ 导师姓名:杨育生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页数: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交日期:2016 年7 月07 日

浅析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与控制 摘要 资产证券化由于具有增强流动性,提高资产收益率,盘活许多银行不良资产,完成企业的低成本融资等诸多优良特点使其成为当今重要的金融工具之一。但是资 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才十多年,监管和制度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加之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程序非常繁杂,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也就非常多。文章首先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提出了相关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0刖言 "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种成本较低、融资手段,其在出现之后立即立即成为世界金融领域近4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工具,甚至被一部分人视为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来金融领域最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一般来说,资产证券化主要包括以下6个环节: 1、发起人取得或持有某个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拟证券化资产,如抵押贷款 债权: 2、发起人或第三方受托机构成立一个特殊目的载体 (SPV,该SPV可是信托或公司等不同法律形式,但一般都应具有法律上的独立地位,是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的核心主体; 3、发起人将拟证券化资产的所有权及相应的收益与风险完全转让给该SPV 使拟证券化资产与发起人本身的各项风险相隔离; 4> SPV将受让的拟证券化资产打包,或组成资产池,以其在未来可以稳定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设计并发行各种有价证券; 5、信用增级机构通过内部增信或外部增信手段,提高拟发行证券的信用等级。如 为证券构建优先/次级结构,由第三方提供外部担保等; 6、由信用评级结构为发行的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评级; 7、由证券承销商负责承销证券并向投资者进行推介,投资者进行购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