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自由意志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结合现代物理学背景下,探讨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说明相容论和不相容论都存在不同的理论困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自由意志问题仍然会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

自由意志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而没有定论,其根本的矛盾在于,从内在的观点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有自主感,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从外在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成是物理的,而物理世界的因果规律是封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不存在自主性。

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由意志有了自己初步的见解,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向善的,只要他明白了善的知识,他就会停止作恶,趋向于善行。柏拉图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需要控制低等的激情和行动。亚里士多德则说“所以道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依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权利去作的事,也有权利不去作。我们能说…不?的地方,也能说…是?。如果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不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如果不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人既然有行善的自由意志,也肯定有作恶的自由意志。虽然都是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跟德谟克利特对此却持有相反的观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伊壁鸠鲁认为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德谟克利特认为人被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只是一种主观假象。

西方中世纪是被宗教神权统治的时代,基督教对自由意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神正论中把世界上的恶分为三种,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他认为前两种恶是因为世界缺乏完善性造成。而伦理的恶,则是自由意志的代价,人因为选择善或恶而受到上帝的奖惩。

中世纪的哲学家对此也多有论述,斯宾诺莎将人类的自由意志比为一颗自己选择了飞行路线与落点的石头,他写道,“心灵的决定若扣掉欲望就不剩什么,会随着各种安排改变,心灵内没有绝对值也没有自由意志,心灵的意愿是由一个因素来决定,而这个因素是由另一因素决定,然后再另一个,再另一个,就这样无限持续。人们会相信他们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意志和欲望,但忽略了致成因素。”斯宾诺莎的一切都受逻辑必然性支配的观点断然否定了目的论,进而也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这是莱布尼茨绝对不能接受的。他认为“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由无数精神性实体单子所构成,而人作为较高级的单子,是具有自由意志的。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康德对此有系统的论述,康德立足于人的本性, 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从自然事实层面的外在自由即经验自由和价值层面的内在自由即道德自由两个层面上追问了自由的本性。这两种层面上的自由统一在人这一矛盾主体之中。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并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自由。他们分别是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他认为,自由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超越时空的,超越因果律之外的,它不被外在的任何事物机械地决定。因此在康德看来,人的每一瞬间都可以自由选择。

到了近现代哲学,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更加复杂化,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上一共存在下面几种观点:

1.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ism):又称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认为人类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想要作的事情,没有选择是被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心理学家詹姆士,存在主义思想家(如尼采、萨特、卡缪),哲学家内格尔,罗伯特.凯恩等。

1.1.由于自然科学上量子力学的发展,将非决定论引入到现代物理学中,按照海森堡的观点,量子的行为符合所谓的测不准原理,即,无法同时确定量子的位置和动量。从量子的跃迁到辐射衰变,其行为是随机的,只能用统计规律加以解释,这种随机性不是由于我们知识的不足造成,而是由于物理世界的本性决定。物理学家薛定谔设想了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设想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个辐射源,一个用来记录辐射粒子的检测器,一瓶毒药和一只活猫。盒子中的装置是这样设计的,以至于检测器的打开时间刚够辐射材料中的一个原子有50%的几率发生衰变,同时检测器将记录这个粒子。如果检测器确实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件,那么玻璃瓶将破碎,释放出毒药,于是猫就会被毒死,否则,猫将活着。然而,在打开盒子观察之前,我们无法知道实验结果。按照量子力学原理,辐射衰变发生的几率是偶然的,不可预测,实验的结果是猫处于一种死活叠加状态,猫即是死的也是活的。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也表明,电子在穿过单个狭缝时表现出粒子特性,而在穿过双缝时候则表现出波的特性。决定论在微观的量子世界失效。

1.2.根据现代神经生物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神经信号传递的途径之一是一种电子活动,因此也应该符合量子力学的原理,我们的神经活动有可能是非决定论的。物理世界严格的因果决定论使得自由意志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因此,哲学家罗伯特.凯恩从量子力学理论出发,发展出一套非决定论的自由意志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做决定的过程在于神经网络的量子效应,量子波函数的坍塌使得随机性变成确定性,并最终经过混沌过程的放大,成为宏观大脑的决策结果。这个理论似乎给自由意志留下了空间,但是国内学者徐向东给予这个理论一个有力的批评,“那些试图按照事件因果关系来说明自由意志的人面临着一个普遍问题,他们无法解决相关的控制问题和运气问题。”所谓控制问题就是说,既然我们的决定是有随机性的量子反应决定的,那么,作为一个宣称自由意志者,他实际上无法决定任何一件事情。另外如果遇到同等理由的选择事项,比如A和B,那么我们最终的选择是A还是B,就完全是一个运气问题。

1.3.针对这种理论的缺陷,里德,奥康纳等学者主张一种行动者因果关系理论。行动者因果关系理论是相对于事件因果关系而言的,事件因果关系是存在于事件与事件之间恒常的因果联系,而行动者因果关系是存在于有理性、有主动性的行动者和其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奥康纳等把行动者置于因果链条的开端,认为自由意志是作为行动者的一种突现的性质,无法被还原到物理事件,这样,我们的行动就最终由我们自己负责,为自由意志与道德的关系找到了基石,这种理论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即它无法说明这种形而上学的自由意志何以在某个时间和以何种理由去做选择,使得自由意志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

非决定论的论证虽然充满了坎坷,但是决定论理论也有不小的难题。

2.决定论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决定论,又称为不相容论。另一种是弱决定论,又称为相容论。

2.1.强决定论(hard determinism):又称为不相容论(Incompatibilism)。认为人类不能根据自己意愿去选择想要作的事情,所有事情都是被决定的。自由只是幻觉。这一主张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从自然科学上都得到广泛支持,并大行其道。代表人物传统上有牛顿、拉普拉斯、霍尔巴赫、达尔文等。现代科学上有爱因斯坦,生物学上则有基因决定论者(如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和道金斯),一些目前强人工智能论者亦主张此说。

2.1.2.关于强决定论,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的观点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如果一个智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对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按照这种说法,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被注定的,因此,必然会导致宿命论,所谓宿命论(fatalism):认为全部或某些事件是无可避免的。我们的意志对现实无能为力。从一个全知全能者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必然。强决定论在逻辑上是最清晰的,但是这种理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人对世界的改造能力,因此也饱受诟病,特别是现代量子力学随机现象的发现,使得这种理论逐渐被大众所抛弃。

2.2.相容论(compatibilism):或称弱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主张是彼此相容的。一个事件可以同是物理的因果和意志选择的结果。相容论的哲学上被得到不少认可,因为它的主张综和了自然科学和日常直觉。传统上代表人物有霍布斯,休谟,黑格尔等。现代则有斯特劳森,波普尔和塞尔等。认知科学家丹尼特,物理学家霍金亦持类似观点。

2.2.1.相容论者认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在我们对事物及其规律不了解的情况下,其实我们是没有自由的,人类的自由是随着对自身和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而获得更多的自由。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的决定当然是因果闭环的,一切都被注定。但是,大自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甚至没有时间和体积的边界,因此,我们所做的决定在现实性上,并不导致宿命论,因而无法改变。反而,我们主动的与不同的外界事物交换物质和信息,从而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因此,宿命论的观点是靠不住的。就算我们承认宿命论,什么也不做,其实仍然是一种选择,仍然有未知的命运在等待。

关于相容论,华中科技大学陈刚老师认为,自由意志可以从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两个视角来考虑。从内在视角来看,我们的决定都是自由的,我们的决定由我们的意志出发。从外在的观点看,一切都是决定论的,符合因果规律。但是本文作者认为这也面临着怎样统一内在观点和内在观点的问题,仍然面临着一个解释的鸿沟,即现象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2.2.2.相容论者似乎忽视了自由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区别,虽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大部分是重合的,但是,自由意味着理性选择的现实可能性,对应于客观世界;而自由意志则标志着一种选择的能力,对应于我们的主观世界。即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无所知,我们也保持着做选择或者不做选择的权力,而且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是盲目的,选择的结果也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其次,相容论者仍然无法回避物理世界因果决定论的封闭性问题。

3.假问题论:无以名之,乃造此名。这一主张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一个假问题。只要能分析清楚像“因果”、“决定”和“自由”这些含混概念,问题便会随之消失。代表人物有早期分析哲学家奎因等。这种观点虽然很新颖,但是如果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责任问题,我们仍然必须对自由意志做出一番合理的解释。

综合以上对自由意志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自由意志的理解仍然是一个谜题,这个谜题的关键在于主观自我的角色问题,也就是在一个因果链条不断延伸的世界中,自我是这种因果关系的一环或者只是一种副现象,这个问题也必须有一种更基本的心灵哲学理论作为支撑,类似于人类的感觉系统,比如疼痛的主观感受,它到底是我们面对身体危机的一种预警,或者说只是物理事实的一种副现象,毫无意义。心灵哲学中有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实验,叫做僵尸论证,设想有这样一种生物,他和我们人类有一样的生物结构和神经连接,面对外界环境,他会和我们做出同样的反应,但唯一的区别是,我们有意识现象,而这种生物没有。对此论证,哲学家们想出各种理论,

有一种叫做突现理论,比如水分子没有流动的特性,但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却有流动的性质。之所以突现,在于低层次的物质结构所面对的环境和高层次物质结构面对的环境是不同的,性质需要在环境中体现出来,例如,水分子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于水分子之间或者与其他分子之间,而作为水,比如河流,其流动,它体现出来的性质在于和大自然环境之间。因此,似乎突现出了新的性质。但是,这种突现能否应用在客观的生物系统到主观的意识现象呢?这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哲学问题,最有意味的地方在于其没有正确的答案,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自由意志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仍然需要不断思索的谜题。

参考文献:《知觉二元论与自由意志》陈刚

《世界层次结构的非还原理论》陈刚

《理解自由意志》徐向东

《自由意志问题新解》维之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_基于心理学视角》况志华

《自由意志探析》钱昌照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关系新探》俞吾金

《心身问题与决定论_自由意志》陈世锋

《奥康纳行动者因果理论的困境》管清风

《自由意志_哲学与心理学研究》刘毅

《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自由观之比较》姜树培

《自由意志_康德道德宗教的核心观念》周玄毅

简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意义1

简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意义 摘要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在帮助下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认为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教学决定了这两种能力间的互动,从而确立起现代发展式教学观。为了深入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本论文探究“最近发展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实质的理论核心是什么,也分析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延伸。对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了评价,并着重分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教学意义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 上世纪30年代初,当维果斯基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国外心理学界存在着有关这一问题的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与发展看作两个互不相干的过程,认为教学只是纯粹的外部过程,去适应儿童的发展,而发展并不依赖于教学。[1]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以詹姆士和桑代克为代表,把教学与发展两种过程等同,认为教学既是发展,混为一谈。 这一观点虽然重视了教学对儿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却将这种积极作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灌输与被动吸收,完全忽略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特殊性,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内部心理过程,忽略了从外部作用转化为儿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确的。对此,维果斯基赞成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它肯定了儿童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和自由,即“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产生发展”。 第三种观点以考夫卡为代表,折中了以上两种观点,把教学理解为一种结构性的,理性的过程,它可以为发展提供包括教学直接结果的东西。因此,教学不仅可以跟随发展,与发展齐头并进,还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中引起新的形成物。 维果斯基对上述三种观点做了分析,他指出,第一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教学依赖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程序是可以的,但这种依赖关系不是主要的,是从属的。第二种观点虽与第一种观点有差异,但它同样认为教学无法改变发展的规律。第三种观点并未超越上述两种观点,但它毕竟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从而使它本质上有别于第一、二种的观点。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教学与发展过程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正式教学造成心理的发展并创造着完全特殊的心理发展形式。这个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有关心理发展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新观点。据此,维果斯基对心理生活各个不同阶段典型的教学与发展关系作了说明。由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要点 维果斯基从他的有关心理发展的新的关系点出发,对传统儿童智力发展的心理学测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涵义 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扬弃了心理学界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它标志着儿童一些官能的成熟;而最近发展区则意味着那些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官能还未成熟。维果茨基还由此提出了“教学最佳期”这一概念,并指出传统的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应该处于“教学最佳期”(即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的期限),而“教学最佳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对儿童而言,最近发展区会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拥有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亦不是统一的,而是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它试图让教师知道运用一些中介的帮助便能使学生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为此,维果茨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如下三类: ①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②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③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使我们勾画出儿童最近的未来以及儿童动态发展的全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儿童施加合理的教育和教学影响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因此,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成为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把人类召唤到一张圆桌前,并达成共识的神奇力量。它表明:上帝已经死了,人类的理性和良知尚在。 ——摘自《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道路》 近一时期,随着对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可以讲,这是在发展问题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人类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新觉醒,这也是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一次大升华。今年五一期间,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党的总书记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有这样高的认识和概括,势必要引发经济界、理论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本文试图从概念的产生、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缘起和发展过程进行诠释和解析。 一、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一)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 在所有可持续发展大事记中,有一个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字总会被提起,她就是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她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在这之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黑体字表述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比较正确。请读者自己考证。(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000年10月第二次印刷,116页。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联校侯云成提供并对本次修改负责。)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1896-1934)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

谈谈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二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 三、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各项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国上下共识,我国已进入民主法治的历史新时期。 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历程,是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 五、扩大了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六、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大发展,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了大改善。进入21世纪,顺应新的发展趋势,解决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学习“什么叫最近发展区” 余教授在什么叫最近发展区一文中写道,“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意义: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传统的因材施教观时,就会发现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之必要。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我们曾在上海的一所实验幼儿园观察过儿童摘果子的模拟游戏,孩子们各自挎着篮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跳起来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摘要: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 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关键字:改革开放,中国,意义,评价。 正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改革攻坚任重道远。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的挑战。改革是探索和破旧立新的过程,由此引起的议论和争论在所难免。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评价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可以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应当成为当前国际关系中塑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反贫困中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改革开放对现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国际地位提升。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七八年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起一个带头作用,为促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公平、崭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努力。 第二,经济大革命。 一是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GDP 初步核实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的GDP达到人民币21.087万亿元,约合2.70万亿美元,与德国2006年的2.30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GDP仅一步之遥。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中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GDP有可能会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三是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经济开始趋向协调发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也不是为辩护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的改革开放而纪念,而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灵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因此,十七大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法宝。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正主义防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精心整理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 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也不是为辩护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的改革开放而纪念,而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灵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

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十七大总结这个解放思想的结果、思想解放的结晶、亦即总结这一条道路、这一个理论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意义: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意义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要总结宝贵经验、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的价值就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认真总结。下面是zw23cn整理的改革开放的意义,供大家参考!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的意义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幻灯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 (1)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 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强调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乃是一个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 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 处理好各种矛盾, 协调好各种关系, 使"人--自然"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 (2)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所追求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然和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范围之内,发展不能靠耗尽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不应危害支持地球生命长期存在的生态系统。 ? 当这一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 它能够加以恢复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和出产能力, 能够承载其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物质要素, 不断地存在并演化下去。 ?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 (3)公平性原则:是指每个人, 不论其国别和种族, 也不论其世代, 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都应享受平等的发展利益。 ? 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优先加以考虑解决, 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 (4)合作性原则 ?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合作,我们现在有了地球村的概念,在小小的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应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负责,不同国家要加强合作,国际上的环境与发展、人口与发展等组织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共同的准则,只有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全球共有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各国才能在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益。 ? 所以,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国际社会的广泛沟通和广泛合作,确保资源的共有共享, 确保环境和生态的恢复和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幻灯奥康剃刀(Ockham's razor) Ockham剃刀是15世纪时William of Ockham提出来的一个原理。原意为"不应当不必要地增加事物的复杂性"。如果你有两个理论,它们都可以解释所有事实。你应当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一个理论,除非有更多的事实出现。 剃刀背后的理由是,对于任意一组事实,会有无数多个理论能够解释它们。例如,在图上有四个点排成一条直线,那么最简单的理论解释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当然你也可能做出无数条曲线通过这四个点。没有证据表明直线关系是正确的,但是它是所有可能关系之中最简单的。因此,你可以应用这个理论,直到某个人发现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 同样,如果你有数千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而某个人说有一个点在线外。公平地讲,更可能是那个人错了。 下面是一个反对Occam剃刀的论点: "这个最简假说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真理是更复杂的。因此Occam剃刀并不管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