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关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关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关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关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写挽歌》是一本小说,作者是陈翔鹤。作品主要通过对陶渊明晚年时期上庐

山见到东林寺法会场景后引发的感悟,以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死的思考的描写,着

重描写了陶渊明对于挽歌的创作冲动。

小说的整体内容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层次一是这样的:晚年时期的一日清晨,在床上

辗转了一夜的陶渊明在起来后,想起了昨天在东林寺看到法事现场后深感不快而提早回家

的事情。层次二是这样的:秋天令人不禁瑟缩的寒凉天气,使躺在房子过道的胡床上的陶

渊明想起了阮籍的《咏怀诗》,然后他跟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上庐山了。之后陶渊明听说

亲家的人将他的诗稿拿去抄写,并且还将此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对此,他内心感到非常

愉快欣慰;但是同时他又对那些来攀关系的刺史王弘、檀道济等人相当厌烦。

层次三则描绘了一日傍晚时分,陶渊明与阿通夫妇喝酒,并且谈论朋友颜延之和慧远

和尚在生死方面的不同看法的情景,还讲了一个关于和尚论道的笑话。层次四则是这样的:在一日三更时分就已醒来的陶渊明定稿了他的作品《挽歌》,并且又继续琢磨斟酌他的

《自祭文》。

整部小说作者通过探究陶渊明的心理活动,来表现陶渊明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以及

淡泊志远的品格,与此同时,作者也借此暗示了当时诸多知识分子生存艰难的情况,写出

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心声。

古代,酒是文人雅士的心头之爱,陶渊明作为诗人自然也不例外。陶渊明与酒有着莫

大的联系,“诗酒人生”就是他一生最切合的写照。他创作的《饮酒十五篇》就是在他酒

意人生时涌现的。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嗜酒狂徒。《五柳先生传》中就有提到自身对酒的是难以抗拒的:“性嗜酒……吝情去留”。五柳先生对酒的痴迷已

经达到无人能及的地步,尽管家境贫寒不能常喝到酒,但亲朋好友都知道他的习性,时常

邀请他去饮酒,他也何乐而不为。

陶渊明嗜酒的程度已经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在他任职彭泽令时,朝廷有分配一百亩

的田地给他。陶渊明原本打算全部用来种植酿酒的高粱,在妻子翟氏的恳求下,才勉为其

难的将田地分割为二,一部分种植庄稼粮食,另一部分用来种植酿酒的高粱。粮食是人们

填报肚子的食物,可对于陶渊明来说,只有酒才是他的食物。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嗜酒狂徒,却偏偏只为酒而折腰。

嗜酒如命的陶渊明,诗里行间也透露着淡淡的酒香。《饮酒》十五首就是他酒意人生

的代表作。辞官归隐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在劳作之余,会悠闲地靠在菊花丛边小饮小酌,

抬头看风景颔首品味人生,好不惬意。饮酒饮到忘我之际,灵感来袭,洋洋洒洒写下了

《饮酒》诗词。陶渊明用醉眼看世界,用心体会人生,他与酒的缘分实在奇妙。

陶渊明的趣事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他不

甘与贪污受贿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满诱惑、黑暗的官场与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

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度过不惑之年,在家中闲适着。后来在好朋友的劝说,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官职。在任三个月后,朝阳派人下来陶渊明

所在的彭泽县检查公务,受使命前来的人是督邮刘云。督邮刘云为人凶神恶煞,专门趁公

务之职捞取油水、收刮民间的油脂油膏。检查公务结束后,他收获的贿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当地的百姓、县令不给他献上“礼物”,他就以此为由栽赃陷害。因此,督邮刘云在

彭泽县臭名远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陶渊明不愿意忍受督邮刘云的压迫和欺诈,就不去

见他,自己推却了官职回归家乡。此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众流传。

除了这件趣事之外,陶渊明还有两件小趣事,不过这两件小趣事都与酒有关。

陶渊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时,陶渊明正在酿酒。正好就煮熟了,

陶渊明随意将头上戴的葛布取下来漉酒,漉完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满是酒星子。

陶渊明也不在意,随后接待了郡将。

陶渊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只要是来拜访他的,

他都会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

可以离去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人物名片】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时,陶渊明选择了华丽丽转身,投身于侍弄自己亮闪闪的梦想。 本来,凭着名门望族的荫庇,29岁的陶渊明不费吹灰之力,就坐上了江州祭酒的高位。35岁时,在叔父的推荐下,他投入权臣桓玄门下做其私人秘书。39岁,他转做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的幕僚。他的官场走向,一点也不曲折,前途却一派光明。 可惜,陶渊明志不在此。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更让他绝望的是,终日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卑躬屈膝的事。于是,撇下一句振聋发聩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后,他挂冠封印而去。一辈子不能直立行走,为自己代言,即使钟鸣鼎食又有什么意义?从此,官场再无陶渊明。 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在劳动和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又因诗文言简意赅,用字平易,很快被传唱

开来。 古往今来,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面目模糊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官员。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 【名师解读】是走锦衣玉食奴颜婢膝的仕途之路还是走诉之内心充盈的归隐之路,陶渊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人的一生中,有时不免为外界的名与利遮蔽了自己的本真,往往只有耽于思考的人才能找到返回内心的路。 【适用话题】选择尊重内心坚守

田园诗人陶渊明作文素材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诗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质,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艺术上,他追求诗歌?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种植皮的?风貌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独树一帜?,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陶渊明作文?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其人生目标?自然是通过?仕途报效国?家。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如其意。官场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令他无法忍?受。这一切让他?失望痛心,怀着一种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毅然辞官?回家。虽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富有农趣?,但不难看出?其中的郁闷?和怀才不遇?的苦楚。他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尽管他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毅然没?有完全的解?放! 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道?路。他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我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论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探求 前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刻标杆?, 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1],被称颂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宗?师?,是古今大贤?的典范, 高风亮节的?象征。但是研究者?往往只是就?其人格或诗?品进行论述?,容易忽略陶?渊明在人生?道路上对自?身精神家园?的探求过程?,这是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精力的人生?探索。像他说的?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云??(《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他看中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价值,而对身后之?事,不是很关注?。其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被称为?浔阳三隐?之一,可是相比之?下当时的陶?渊明依然不?如后世声名?那样的熠熠?生辉,原因正是后?人对其人格?诗品的大加?论述,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士人?榜样的位置?,却不甚了解?这个过着悠?然田园生活?的诗人那颗?追求不已的?心,以及在追求?中所作出的?痛苦抉择。陶渊明追求?的是一个人?的生存价值?,不论是治世?还是修身,都要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尽管仕途上?的无所作为?让陶渊明愤?懑不已,诗人的猛志?理想无法实?现,可是他终究?走出了一条?让后来士人?无比崇慕的?道路,也使自己的?人生追求为?后来的失意?士人构筑了?一座精神堡?垒[2]。 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陶渊明,生于公元三?六五年(晋哀帝兴宁?三年) ,卒于公元四?二七年(宋文帝元嘉?四年) 。他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这个时期晋?宋易代,各个地方势?力互相争权?夺利,民不聊生。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曾祖陶侃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是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没落。在有晋一代?,士族门阀制?度愈发严格?,一个人能否?出仕,能否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他?的家族背景?。而对与家族?已经没落的?陶渊明来说?,能够在社会?上混入上层?的统治阶层?是具有相当?的难度。魏晋以来各?种思潮涌动?,儒家已经不?再一统天下?,政治的严酷?让玄学清谈?愈发严重,更多士人不?再关心国家?社稷,抱着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生活,缺乏真诚。佛学的兴盛

陶渊明《移居二首》

《移居二首》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从园田居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又各有侧重。其一谓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其二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整个作品充溢着温暖与欢欣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⑴。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⑵。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⑶。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⑷。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⑹。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⑺。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⑼。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⑽。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⑾。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⑿。 注释 ⑴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⑵素心人:心地朴素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数:屡。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⑶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⑷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⑸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谈在昔:谈论古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⑹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⑺“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⑻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⑼农务:农活儿。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⑽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⑾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 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 明的主要事迹,仅供各位了解,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 渊明少年时, 家运已衰落, “少而贫苦。 ”他自述: “自 余为人, 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 絺綌冬陈。 ”( 《自祭文》 )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 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 “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 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 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 岁 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 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 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辞官归田。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 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 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 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 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拓展:陶渊明轶事典故 一、折叠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 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二、折叠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 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三、 折叠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 重阳节这天, 陶渊明没有酒喝, 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 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第四章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

(一)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二)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三)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四)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一)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二)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三)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四)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一)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二)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三)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四)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3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详细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主要风格及其影响因素,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诗的特色是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质朴冲淡意境之美理趣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前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领域,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永垂不朽的地位。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号靖节先生。他的祖、父辈曾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专制,出身庶族寒门的陶渊明家族遭到排挤,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陶渊明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青年时代的陶渊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着“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尽管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出仕做官,但那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小官。陶渊明深深地知道要实现“大济苍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于登天,况且身在仕途,面对达官显贵还要降志辱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而心力憔悴。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尔虞我诈令他最后狠下决心,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本着此生虽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但也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在以后的日子里陶渊明过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朴实而又有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也就有了他纯洁、幽美的田园诗作。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乡村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他高深圣洁的思想情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 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4.<<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

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长于说理,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其它文.<<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6.<<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议论与叙事并重. <<答李翊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文章特点: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 7.<<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古代田园诗人有哪些

古代田园诗人有哪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田园诗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缉郸光肝叱菲癸十含姜其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后代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

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王维,字摩诘.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的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韦应物唐代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

陶渊明是什么派别的诗人

陶渊明是什么派别的诗人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那么陶渊明是中国什么派诗人?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陶渊明是中国什么派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是田园派诗人,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向往追求隐居的田园生活,任职期间著作了许多发表心声、想过安逸生活的诗词,辞官归家后更是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今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留世的作品一共有125首诗歌,散文辞赋12篇,全部编入《陶渊明集》中。《陶渊明集》一共有七卷,第一卷是四言诗:《停云》、《荣木》、《劝农》等;以此类推,卷二是五言诗:《形影神(并序)》、《归园田居五首》、《于王抚军座送客》等;卷三五首诗:《还旧居》、《止酒》、《有会而作》;卷四五言诗:《拟古九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五赋辞:《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及卷七疏祭文:《自祭文》、《祭程氏妹文》。 作品类型分为四大类: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和散文辞赋。其中田园诗是主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多,成就也是最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以质朴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打破了南北朝时期骈文独霸文学的格局,开辟了新的文学格局。田园诗中对田园风光的描写随处可见,大量的田园诗歌也表明了陶渊明纯洁质朴

的品德节操;表现了陶渊明对舒适安逸的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及炽爱;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憧憬。 陶渊明的性格特点不论是从陶渊明的出仕归隐,还是平常生活中的饮酒赋诗,从他一生的生平事迹中就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真性情。从陶渊明创作的那些独具特色的田园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坦率性格、旷达的胸襟以及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 从小陶渊明就受到儒家的教育与道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年轻时期陶渊明颇有一番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然而在黑暗的官场中沉浮十余年,本性真淳的陶渊明并不喜欢那般充满利益黑暗的生活,甚至在最后一次出仕中发生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最后作出了辞官隐退,回归自然田园的决定。从中就能看出陶渊明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追求身心纯真朴实的本性。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从他的那些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农村田园生活过得相当惬意满足,虽然仍有着不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不满与苦闷,但总体来说还是对田园生活非常称心满意的。从那段时间中陶渊明所创作的《杂诗》、《饮酒诗》等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听任自然,开朗豁达的乐观性格。陶渊明为人非常真挚友善,相当重感情,从他的《归去来兮辞序》、《命子》、《移居》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家人、好友、邻人深厚真挚的感情。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性格。陶渊明嗜酒的事情世人皆知,他也曾作过不少关于饮酒的诗歌,更何况还有这酒醉后诗兴大发而作的十二首《饮酒诗》闻名于世。与

有关陶渊明的一些资料

一。陶渊明为什么要做官?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由此可见陶 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 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二。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 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 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晋宋时期,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政治极端腐朽。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司马家族建晋之后,继续推行这 一政策,逐渐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位世袭局面。土族与庶族有着明 显的界限,不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共坐。士族的权势之大、气焰之盛,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晋武帝司马炎时,土族王恺、石崇斗富,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随手打碎,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门的人 士很难有做官、晋升的机会。当时的名士、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朝中无人,不 如归田”的慨叹。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但仍属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 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第一次,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不久,他就脱袍归隐,再未出仕。这五次出仕, 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五年,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 以才这样仕而退、退而仕,反复不已。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用世”问题上发 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在他的咏怀诗 中都有所表现。 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陶渊明)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陶渊明)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 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 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一下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从小受儒家思想 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 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 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 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 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 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 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 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 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 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 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 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文复习过程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正文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归隐、闲适、飘逸的情怀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时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身居田园的他,饱览了大自然淳朴自然的美丽风光,也感悟到了农村山水田园的清新与恬静。他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这类诗以自己的农村隐居生活体验为基础,直接描写农村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闲适的心境,同时,体现了作者淳朴的思想和深邃的人生意趣。当然,归田后,他仍然关心时事,在诗作中流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怒。他的归隐,是对统治者所抱的幻想完全破灭之后所选的一条洁身自好的生活道路,这些思想均在其诗作中有体现。陶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少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可以说,陶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这首先是由于其高妙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对中国诗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假若没有这些田园诗,中国诗歌将大为逊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自然、闲适、友爱、情趣、理想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体验并描写农耕生活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是经过长期农村生活体验的结晶,充分体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也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恨和彻底决裂;从而抒发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田园诗描写了田园风光、歌唱农民、赞美劳动与农民建立深挚的友情。他亲身参加农耕劳作、自力更生、咏叹自己的劳作经历和感受。另外,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田园诗中表现了他全身心的归隐山林的隐逸情怀。 一走进田园,亲近百姓,感受生活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到了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四十一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而且,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颇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 (一)描写田园自然风光,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达自己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粗看像是在写景状物,内里却饱含着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如:《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大学语文必读篇目

大学语文必读篇目 带※者 一 ※母亲袁可嘉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郑燮 梦中的孩子查尔斯?兰姆 又呈吴郎杜甫 燕歌行曹丕 无题(来是空言)李商隐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错误郑愁予 ※小城三月萧红 ※摩诃摩耶泰戈尔 阿金沈从文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 ※为奴隶的母亲柔石 ※苦恼契诃夫 压迫丁西林 游园惊梦白先勇 冬天的黄昏普希金 ※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叶赛宁 最后的旅途希梅内斯 一吻师陀 吊魏武帝文陆机 ※吊古战场文李华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蚊对方孝孺 ※〖般涉调?耍孩儿〗·借马马致远 二 ※伯夷列传司马迁 正气歌文天祥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 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 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富兰克林??罗斯福※原子能时代的和平爱因斯坦 ※渔父屈原 送孟东野序韩愈 留侯论苏轼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李贽 花环何其芳

天鹅普吕多姆 茵纳斯弗利岛叶芝 ※寂寞梭罗 ※徒然草(节选)吉田兼好 画壁蒲松龄 ※复仇鲁迅 ※封锁张爱玲 被占据的住宅胡里奥?柯塔萨尔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 河边的错误余华 ※马铁奥·法尔哥尼梅里美 我的前公爵夫人罗伯特?布朗宁过路人,你到斯巴亨利希?伯尔 ※老妇还乡迪伦马特 月牙儿老舍 三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 渡青草湖阴铿 江南乐府诗 九日登镇海楼陈恭尹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沁园春?忆黄山汪莘 威尼斯尼采 ※满井游记袁宏道 ※入蜀记(选段)陆游 绿水青山两相映带的富春江周瘦鹃 莫愁湖黄裳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孟加拉风光泰戈尔 ※野蜂惠特曼 桃夭《诗经》 读山海经陶渊明 ※〖仙吕?八声甘州〗·江天暮雪鲜于枢 密拉波桥阿波里奈尔 ※我梦见重又归去(四)艾兴多尔夫我不妒忌笼中出生的小鸟(四)丁尼生 草丛中这个细长的家伙埃?狄金森 镜子西?普赖斯 ※鉴真和尚东山魁夷 巴拉根仓的故事——千里驹蛋民间故事 平凡的世界路遥 夜莺安徒生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精选阅读(一):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

解状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晋书·陶潜传》。

我眼中的诗人 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诗人陶渊明作文 导读:我眼中的诗人-陶渊明作文【一】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美好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终于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快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快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美好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

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快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我眼中的诗人-陶渊明作文【二】 说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还有那令人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般生活。人所共知,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留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他还带有一种浓厚的唯心思想——“心远地自偏”。 要谈陶渊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谈东晋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的社会环境。的确,“举贤不出士族”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渊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陶侃,他的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他的家庭环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当年好出多少。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穷苦,父亲早死,靠母亲拉扯长大。当大户人家的子弟范逵来访,就有了“陶母剪发”的佳话,陶侃的家境可见一斑。之后有了范逵的推荐,使得他从“江湖只远”到“庙堂只高”。但到了洛阳后的陶侃并不受重视,连有识人之称的宰相张华都不将他放在眼里,尽管在与陶侃谈话后觉得他的确不一般,但也并不重用他。就是这么个到处碰壁的陶侃,抓住历史时机,凭借军事才华,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还差一点儿再次使“金陵王气黯然收”。

陶渊明小故事

陶渊明小故事 李白 有一首诗叫做《山中与幽人对酌》是这样写的: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 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 醉了, 就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 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 您请自便吧。 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 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 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 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 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之后愤然辞官归隐, 结束 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 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 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 酒可喝了, 每到闲暇时, 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 3 米,长约 6 米,宽约 4 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 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 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 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的这 个故事 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 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 馆的同一个地方, 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 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 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 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