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必修2

2020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必修2

2020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必修2
2020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空观念·线索特征

]

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抑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地制度。

结合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相关知识,了

解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1)时代: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内容:人们用石斧、石刀清除树木、杂草,放火焚烧,用木棒、竹竿松土,挖坑点播,或撒播种子,任其自然生长。

2.耜耕或锄耕

(1)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

(2)内容:人们使用耒耜、石锄和石犁等工具,提高了工效,取得较好的收成。

3.青铜农具

(1)时代:阶级社会以后。

(2)耕作技术:使用了青铜农具,开始懂得开沟排灌、沤制绿肥等技术,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4.铁犁牛耕

(1)时代:战国时期。

(2)耕作方式: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结合而形成新

的耕作方式;灌溉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

发明了桔槔。

(3)意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完

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的演变

1.氏族公社集体土地所有制。时代: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1)时代:奴隶社会形成,商朝存在,西周完备。

(2)概况: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之内的土地,其余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各级贵族把土地分成方块,称为井田,分为公田和私田,劳动者使用私田,以无偿为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

3.封建土地所有制

(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产生: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私田扩大,公田荒芜,井田

制日趋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公田、私田界限消失。

劳动者变成封建农民,土地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

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3)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即官府和皇帝掌握土地;地主土地

所有制,地主处于支配地位;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易错提醒】

1.商和西周时期金属工具并未普及

商和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当时,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只是被大量用在兵器和礼器制作上。

2.辨析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木、石、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巧思妙记】图示法理解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名师点睛】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因此,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也就成为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科技水平相适应的。

【概念阐释】

1.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正确理解“耕作方式”的内涵

“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而“作”应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此外,“耕作”还应包括农业的组织经营方式。

【易错提醒】准确辨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演进

1.耕作方式的演进

史料一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①火种。

——《广东新语》史料二

今②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

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①“火种”的“种”读作“zhònɡ”,不能读作“品种”的“zhǒnɡ”。意同火耨。

②画线信息指中国古代管理铁的冶铸事业的机构。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耕作方式?说明了什么?

提示史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2.农业技术的演进

史料“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画线信息意指穿着牛的鼻子。

史料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哪方面的进步?有什么作用?

提示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生产工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

商和西

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特点)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土地兼并1.由井田到私田

史料一①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史料二夫商君为孝公……②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西汉)刘向《战国策》

①画线信息指土地制度。

②画线信息指商鞅变法进行土制改革。

史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史料二与史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提示土地制度:井田制。变化:由奴隶制的井田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影响:使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2.土地兼并

史料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史料反映了土地兼并及其导致的系列问题。

针对史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

提示史料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例如:北魏、隋代至唐初实行均田制。结果: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原因: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

(1)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的政府和皇帝也掌握一部分土地。

(2)主要形式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义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3)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不断扩大,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小。

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在使用的动力上,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在农具种类上,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对点演练】

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C项。

二、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2)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3)其他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的介入加剧了土地兼并。

2.影响

(1)消极影响: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2)积极影响: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促使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经营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

【对点演练】

2.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此规定( )

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

D.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

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本制”就是《田令》中有关均平土地的一夫百亩的授田法,即庶人受田不得超过一夫一顷地(八十亩口分、二十亩永业)的配额。因此这是对买地者的限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故选B项。题干无从体现是专门针对农民或者地主豪强,排除A、C、D 三项。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①石斧②耧车

③骨镰④曲柄锄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

2.《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西周B.春秋战国

C.唐代D.宋代

解析:选B。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

A.新疆地区的坎儿井

B.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天府”判断出水利工程的方位。天府是指四川盆地地区,因此,应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4.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 )

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

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

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

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

解析:选C。井田制的实质是名义上国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贵族实际占有土地和收获物最能说明这一点。

5.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解析:选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6.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

A.集体所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B.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C.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

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

解析:选B。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C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D项是农业组织形式的演化,B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教材P5)

1.变化:“刀耕火种”→耜耕→青铜农具→铁犁牛耕。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演变: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3.(1)都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不是。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过程中,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兼并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主体。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

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

C.耜耕D.耦犁

解析:选A。由材料中信息“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可知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选A项。

2.我国的古代农业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如下图所示农具的使用,说明我国的农业生产已进入( )

A.刀耕火种阶段B.石器锄耕阶段

C.青铜器阶段D.铁器阶段

解析:选B。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辨析,题干中图片属于石器时代。

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选D。“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A;《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

4.《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推广

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解析:选C。材料信息“十千维耦”,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选C项。B项铁犁牛耕技术与个体耕作方式相匹配,D项也是与一家一户的个体耕作对应,排除。土地兼并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出现,并且与材料信息无关联,故排除A。

5.《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桓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

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

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选C。“相地而衰征”,就是根据土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它的实施意味着国家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井田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因此,“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更,故选C项。

6.下列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唐代开始实行

解析:选B。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奴隶主贵族所有;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始于北魏。故A、C、D三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

7.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类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具体类型包括( )

①皇帝私有土地②地主私有土地

③农民私有土地④佃农私有土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选C。佃农是租佃制下的农民,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与地主之间是一种租佃关系,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地租,并和地主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亦议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请回答:

(1)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结合郑国渠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解析 (1)一是结合材料准确概括秦王嬴政的两条措施;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措施的影响,特别是同秦的统一相联系;(2)结合历史思考现实问题,以史为鉴。要注意根据题目所给情景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答案 (1)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不采纳“逐客”建议则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2)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 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B.青铜农具 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习题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易错点:中国人最早食六谷,饲六畜的时代是西周,原始社会仅饲六畜。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②③④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适时耕作、除草、施肥、灌溉等方法,故答案为A。 “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婆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 A.农耕生活 B.传统观念 C.儒家思想 D.自然现象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中国古代农民的循环思想,植根于春播秋收,年复一年,单调重复,进化迟缓而又稳定的农耕生活节奏,材料中的信息印证着政事和人事的循环。 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A: ①③④②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①③ 解析: ①项,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铁犁牛耕。 ②项,为晚唐时期出现的高转筒车。 ③项,为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 ④项,为东汉时期的冶铁鼓风水排。 综上所述,按时间先后排列为①④③②,本题答案为C。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高考历史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2019年海南卷,13,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 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1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4.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5.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达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其中第10条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196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代替私商工作的指示》,将调查清理私商和打击投机倒把作为城乡集贸市场的工作中心,致使集市贸易发展的步伐举步维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B.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 C.当时国内和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性D.中苏关系恶化下的理性选择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莒县一中 2011级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Ⅱ班级姓名 命制何玉杰审核李玉钦教师寄语:追求卓越,成功不期而至!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讲中国古代农业 【考纲要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重点探究】 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一《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令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

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吕氏春秋·重己》:“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⑴材料一、二反映了古代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有何作用? 进步:使用牛耕; 作用: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探究(二)小农经济 材料三《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 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论贵粟疏》 ⑵材料三、四反映了怎样的经济方式?有何特点? 方式: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⑶材料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 简单的性别分工;脆弱性; 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生产工具和改进;自然条件的变化;社会是否安定;吏治是否清明等 材料五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⑸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观点:(开放) 赞同,理由:中国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松弛。不赞同,理由:中国古代的农民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理解: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役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高考链接】 1.(2011山东)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2.(2012广东)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3、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导入2: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黄河流域—种植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 一、选择题 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古代的农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 1、原始农业的起源: 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地域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农作物:五谷: 家畜饲养:六畜: 2、生产工具的变革: 原始社会时期:使用木器、石器;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依然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 5、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 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作(翻土、松土)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此以后,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原始公有,商周时期井田制(特点: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时期: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土地兼并(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了抑制兼并,统治者采取了很多均田、屯田措施来限 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如: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唐中期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但没有魏晋时期强; 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明清时期: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货币地租发展起来,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 农业经济发展)。 7、经营方式:千耦其耘——个体农耕 千耦其耘(因为生产力低下。大规模的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原因:生产工具进步;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生产。 8、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在地域颁布上,南北发展不平衡 ②在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③在生产力上,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耕作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主要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 ⑤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⑥土地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深化 1、中国古代农业的整体线索: ①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解析答案)

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 )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 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 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 )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解析:选C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 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 解析:选A 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知识分享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男耕女织 B.小农自给自足 C.曲辕犁的推广 D.注重精耕细作 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0.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C.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3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沂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 材料二今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习内容】 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八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历史选择题

第八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卷(选择题)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我国原始农业很早就在黄河一长江流域一带出现,并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据此回答1~4题。 1.(2009·巢湖模拟)《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是 ( ) A.司母戊鼎 B、“废井田,开阡陌” c曲辕犁 D.交子 2.(2009·淄博模拟)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目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地震发生后,战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的安全问题引起高度关注。下列古代水利工程与都江堰同一时期修筑的是 ( ) A.芍陂 B郑国渠 C.漕渠 D.白渠 4.(2009·广东模拟)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鼓励人口增长。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情况最为相关 ( ) A.防止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的农业水利工程 D.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的兵源 在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下,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水平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此回答5~8题。 5.从图《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的青铜短剑》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①我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是在战国时期 ②春秋时期,我国周边少数民族普遍进入青铜时代 ③春秋时期,我国青铜冶炼达到很水平 ④春秋时期,民族融合和民族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n③④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 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