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在中国当前,“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吧。

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

交际民族志学

1. 交际民族志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区的社会语言学资源、实际言谈活动中上述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等等;

跨文化交际

2.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具体差异;交际社会语言学

3. 交际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一个种族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种族内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影响,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交际策略;

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

4. 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把语言的本质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会话分析

5. 会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CA来替代),主要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

语言变异研究

6. 语言变异研究则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表了《纽约城英语的社会分层》(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

包含fourth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他发现,不同的r 发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地发r音,有人发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发。经过统计,他发现,上层和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比较高(分别为62%和51%),而下层的职员发的比例则相对低得多(只为20%)。

《语言学教程》对社会语言学的相关介绍

Sociolinguistics is an umbrella term which cover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interests in language and society,including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language and the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users.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varieti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unction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peakers as these three constantly interact and change within a speechIseeks to discover the societal rules and norms that explain and constrain language behaviour and the behaviour toward language in speech also seeks to determine the symbolic value of language varieties for their speakers.That language varieties come to have symbolic or symptomatic value,in and of themselves,is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ir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Rep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contact me via email if you want to copy this eassay:

社会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术语,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多样性的特征,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它试图揭示出那些能解释和限制言语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同时,也努力去确定语言多样性对于说话者的符号性价值。而这种由语言的多样性产生的符号性或象征性特征,是语言功能差异的必然结果。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我们比较倾向于前者。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 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1)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并且联系社会因素来探讨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常常使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这又被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

(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会语言学";

2)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双语、语言接触、双方言,语言规范化问题等,这又被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

3)研究人们怎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不同的社会、社团使用语言的差别,如某一社会阶层使用语言的不同习惯(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这被称为语言的社会变异),又如不同的性别、年龄、行业和经济地位等对个人言语的影响(这被称为个人语言变异)。

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那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异质的(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语言,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语言的结构。这是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特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的假说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并不陌生,其中尤以语篇功能思想为人们所熟知。这一方面与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身的研究立场和研究目标相关——它从社会语言学立场出发试图探究语言构建社会现实、维系社会关系的运作模式与奥秘,故而将语篇而不是句子作为其研究的基本单位。另一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内语言学界的显著地位.吸引了众多学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开展语篇分析研究。

Halliday 的语篇功能思想

我国学者对于语篇功能的理解主要是依据了Halliday 早期的相关论述。但是,笔者认为,以20 世纪90 年代为分界线,Halliday 的语篇功能思想经历了初创期和成熟期两大发展阶段,他在这两个阶段的思想相辅相成,确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创时期,Halliday 将语篇功能界定为与概念和人际功能同样重要的一种纯理功能(即元功能)。在谈到语篇功能与其他两种纯理功能之间的区别时,Halliday指出,“这一功能是语言所具有的创造语篇,使其与语境——交际场景以及前文相关联的功能”。因此语篇功能又被称作相关功能(relevance function)或使动功能(enabling function),区别于其他两种纯理功能。由于Halliday、Hasan 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将主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与连贯系统等语言手段确定为语篇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许多中国学者对于语篇功能

的理解主要即以此为依据。

本文认为,主位系统、信息系统以及衔接与连贯系统等问题的研究固然有助于揭示语

篇产生的机制,但语篇功能概念本身所富含的元理论意义可能更能反映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研究目标与立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Halliday 一再强调语篇的动态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的语义观。语篇之所以被看作是动态性的是因为语篇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使用语言符号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既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产生互动作用,又与不断变化着的语言系统发生互动作用,由此产生的语篇也相应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系统。因此,Halliday 认为,互动性才是语篇的本质特征,语篇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而非结果,也不是传统语言学所认定的产品。另外一方面,意义的动态性质也正源于此:既然语篇是社会成员与交际环境和语言系统产生互动作用的某种媒介,语篇所要传递的意义也就必然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其二,与以上观点密不可分的是Halliday的语言建构性思想。根据这一思想,社会现实是社会成员通过表达意义的过程创造、维系和不断确立与改变的。换言之,逻辑实证主义思想所假定的客观现实其实是无法接触到的,也就无所谓“纯粹的真”;或者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根本没有完

全脱离社会机构或团体的现实。以上思想与逻辑相对主义思想相呼应。当然Halliday 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其语言观的,他认为语言近似于物理学中的“场”,而现实则是一种“波”,在时间和空间上持续不断,但受各种障碍物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无限不循环的改变,所以说动态性与恒变性才是现实的本质属性。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探讨社会成员通过建立语篇建构社会现实、传递与强化社会意识形态的种种语言手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Halliday 才将语篇功能界定为一种“使动功能”。由此可见,Halliday 在提出语篇功能概念之初就将其定位为一个富含哲学意味的元理论概念,所要说明的是语言、现实与社会这一哲学命题。其三,虽然Halliday 等人从事语篇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探讨主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与连贯系统等对于语篇构建的作用,但Halliday多次强调语篇是由这些因素体(realized by)而不是由它们构成(composed by)的。体现(realization)这一概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指的是不同级阶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Halliday 强调语篇功能是由主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系统等体现的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语篇功能概念隶属的级阶是与概念和人际功能相对等的纯理层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一般研究者将语篇研究错误地等同于语篇语言特征的描述。例如,Halliday 就明确指出,语篇可能会具备某些词汇语法特征(包括及物性系统方面和语气、情态系统方面的特征),但这些特征本身并非语篇的构成要素。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语篇是由句子体现的(realized),而不是由句子组成的(composed)。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10 余年的时间中,Halliday 致力于发展语法隐喻理论,以此为核心梳理和修正其原有的理论体系,从而逐步确立了其语言哲学思想[22],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其语篇功能思想,使之更为完善和成熟。Halliday 认为,语法隐喻的元语篇功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指称功能,另一为扩充功能。指称功能和扩充功能之间有着多重互动关系。例如,只有语法隐喻被大量地、广泛地修饰或论证之后,这些语法隐喻所说明的现象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才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失去其原先的动态含义,从而定格为专有名词(韩礼德将该现象称作石化过程,fossilization),即逐步具备指称功能,而扩充功能使得人们在就某现象展开研讨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语法隐喻的指称对象或范畴。Halliday关于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的讨论重申了语篇功能这一概念的元理论意义,并将之更明确地归结为语言与世界关系这一哲学命题。语法隐喻作为语言构建现实的主要机制,其所具有的指称和扩充功能是元理论意义上语篇构建的主要模式.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语言研究中占有方法论上的优势。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两个方面对《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展开评述。调查统计、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对汉语词的研究很有价值。 标签:汉语词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公众语感 近读江汉大学王立教授的《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汉语词》),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此书出版已近五年,但仍有进一步推介的必要。这本著作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语感角度对汉语词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对汉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研究,正如胡明扬先生所言,“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老大难问题”[1]。虽然我们已把“词”作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分析单位和基本应用单位,但对词的概念界定始终没有完全明晰起来。王立先生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公众语感,为汉语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也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本土化的一个成功尝试。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将汉语词的百年研究历程分为“汉语词观念的萌发——形成——确立——传播——深化”5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二章简要阐述了“从语感的角度认识汉语的词”的研究思想是如何获得的,对“语感”“语感测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5次语感测量的实例,着重介绍了语感测量的工作程序。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展开,是语感测量的整个研究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在解决语言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可谓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八章是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汉语的“词”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将带给汉语研究一个怎样的启示。 这部研究汉语词的学术专著,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是很应该引起注意的,即调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立足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 一、可取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定量研究 对于语言本体研究来讲,不同的方法论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调查分析、定量研究,是多视角的、动态的。对汉语语法进行多视角、动态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并成为当今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门话题。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提出的定量研究模式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影响至今,而调查分析就是对定量研究模式的实践。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在语言集团的场景中进行研究,语法问题也不例外。例如,他认为对变项X属于语法Y还是语法Z的问题,要根据整个言语群体而不是根据言语个体进行判别。《汉语词》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研究模式。正如王立在书中所言,“对词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把寻求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研究放到汉语使用的大背景中去进行,看看存在于汉语社团成员头脑中的基本语言单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内容摘要: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是信息化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预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流行语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中。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的出现,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有着其源头和原因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而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像粤方言、吴方言等各大方言区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内部的社会成员因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虽然现在的普通话很普及,但是同属于一个方言区的人还是习惯用方言来进行交流,这种习惯也会蔓延到网络空间。中国的有些地区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齿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闽南语中的前鼻音韵母“en”和后鼻音韵母“eng”不分,在网络上悄然兴起的“灰常(非常)”、“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现的网络流行语。 (二)简写形式 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的。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有三种:1、图片式。人们在聊天的时候会考虑娱乐心理,往往不会输入许多的字来表现情感,而是用简单的图像来代替文字或者心情。这些表情符号“使原本冰冷的网络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情,这种幽默的表情打消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对话时的某些顾虑”。2、数字式。例如,很早就在网络聊天中出现的“88”“9494”分别是“拜拜”和“就是就是”的简写形式。用数字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1. What is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广义的把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都看成社会语言学等等范围,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狭义的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异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最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语言说的研究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Generalized to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the language areas are regarded as social linguistics, etc。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on. Narrow the variation in use of language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in language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ants shown. Specifically, social linguistics includes: (1)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such as two-word system status, bilingual, multi-lingual or multi-dialect situation; (2) variations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al dialects, standard language and dialect, 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bod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3) The conversation scenarios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 and the Code Sel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4) Social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or language groups on evaluation and at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ffects; (5) Th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asons, as well as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way of language and law,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constantly extending the scop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征 论文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讨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0引言窗体底端 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特征 (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 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

社会语言学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Female Language 1401 全雪萍1430100137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gender language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1922, 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 has specially opened up a chapter of “ The Women” in his book Language, which discusses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Since the 1970s, some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Lakoff , Trugill and others advanced the study to systematize the study of gender stud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f “female language” are increasing in many magazines and books, which draws much attenti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lmost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women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Crosby and Nyquist got the conclusion from their studies: the so-called female language is not existed since women are born, but this kind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always put the female in this position that is hard to change. In our society, the femal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social status. In this paper, I will start from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and simply discuss the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I.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Many observers believ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differen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female language exists in any language a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choices in expressing ideas when they use the same language. For example, abstract nouns have gender differences in grammar, men call women as “ feminine”, while women call men as “masculine”.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women is that they tone should be soft when they talk; do not refute others; be gentle and modes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void arbitrary or offending others; be aware of overconfidence.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can be summarized from following aspect:the choice of words, the choice of syntactic and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1.The choice of words Both men and women have their partial words, which can be said tha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ords have been given the label of “feminine” or “masculine”. Men don?t use( scorned, unwilling to use) some peculiar words in female language that is “ feminine” words. At the same time, women also avoid the “ masculine” expressions. Women ofte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ithout control, they like exaggeration when they talk, so they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oosing words: 1)Like using exaggerated adjectives, such as divine, charming, cute, gorgeous, heavenly” and so on. Men sometimes also use these words, but they rarely use these words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in terms of tradition. “ What a divine idea!” obviously comes from a woman?s mouth. 2)Like using some degree adverbs to emphasize, also like choosing some adverbs to strengthen adjectives, such as “ so” “quite” etc. Lakoff( 1972) and Tarone (1979) prove that men like using “very” and “really” while women like using “so”. 3)Are good at using some color words, especially some rare color words, such as “ lavender, magenta, aquamarine”.

以亲属称谓“姐”自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以亲属称谓“姐”?自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摘要:本?文针对近来出现的以亲属称谓“姐”?自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姐”这?一?自称产?生的语?用效果,使?用状况,如使?用场合、对象、原因等等,以及其中暗含的客观原因。 关键词:亲属称谓;姐;?自称 ?一.语?言现象的提出 近来,?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以“姐”?自称语?言现象,和其他?网络语?言?一样,这?一语?言现象逐步扩散,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已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姐”作为?自称的这?一语?言现象特别之处。 1.“姐”作为?自称不再局限于指称?比?自?己年长的?女性 根据《当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姐,?一般指同?父母?而年纪?比?自?己?大的?女?子,如?二姐、姐妹等;或指有亲戚或其他某种关系的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女?子,如表姐、师姐等;或?用来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女?子(含亲热意),如江姐、蔡?大姐等。由此见得,“姐”的本意属于亲属称谓,同时有泛化的使?用功能。?而作为亲属称谓也好,作为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也好,“姐”的指称对象(?无论是指称对?方还是指称?自?己)都应该是?比?自?己年长的?女性,笔者观察到,近年随着?网络新语的流?行,亲属称谓“姐”也不再局限于指称?比?自?己年纪稍长的?女性,?而有了新的?用法。 下?面的例?子是笔者从微博上找到的: ①A:XX,姐来播给你看这?里的景?色哦,和你来的时候不?一样了吧? B:哇,蛮好看的嘛,姐也给你发发阳朔的春天啊! ②今晚遇到两朵奇葩,乐死姐了! ③姐我?一向?走?非主流路线! 第?一个例?子中的对话双?方互相称“姐”,这说明?二者在?用“姐”作为?自称的时候,并?无所谓年纪谁?大谁?小;第?二个例?子中也是,说话的对象并不确定,所以也不是局限于指称年纪较?大者;如果说第?二个例?子中的“姐”还有指称“?自?己姐姐”的歧义的可能性,那么第三个例?子中“姐”的?自称?用法就再明显不过了,句中直接?用“姐+我”明确了以姐?自称的?用法。 2.“姐”作为?自称是对传统谦称的颠覆 中国?人?一向以谦逊为美德,认为?自谦才是合乎礼貌的,因此在汉语中有很多?自古流传的?自谦之词,如:愚兄、鄙?人、在下等,即使是现在这类谦称已不再?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受千年中庸之道影响的中国?人,关于?自称也是有其礼貌原则的,例如以年幼的称谓称呼?自?己,如:妹妹我、?小弟等等,但以“姐”?自称则颠覆了这?一?自谦传统。?比如上?面第三个例?子,可以对?比?一下“我?一向?走?非主流路线”和“姐我?一向?走?非主流路线”,后者的语?气更加强烈,表现出来的语?用效果更显我?行我素的意味,使得说话?人让?人感觉??十分?自信、霸?气。 3.“姐”作为?自称暗?示着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的增强 “姐”的?自称?用法还暗?示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2社会语言学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 Introduction Language emerges and develops 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irstly and simply, it is used as a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Besides, it is a mirror of people’s thoughts. That is to say, individually, a person can express his ideas to others by the way of speaking or writing down the words.Furthermore, language is also related to culture. The thing is: how ar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does language determine cognition? .This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answer the second question. II Body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pair of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is unique to human society. Language cannot be cut out from the culture as a whole for language itself is part of the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exist, they interact each other,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more knowledge a person knows about language, the more he can know the world around him, especially his abstract thinking. Language determines cognition in a certain sense. 1 Language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re impossible without language. All the previous work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stored in language. National culture is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various forms, especially and importantly through using language. It is language that reflects and preserves culture. We can get to know people’s awarenes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objective world by virtue of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For example, “bat”is,by western people, seen as the evil and dark forces associated with devil. We can usually see in some foreign fictions or movies swarms of bats fly out with strange and ghastful noises when evil-doers and ghosts occur. While in China, it is auspicious, this is because “bat” and “Fu” in Chinese are homophone. “Fu” in Chinese means “lucky”“happiness”“beauty”. From this example we can see that the same thing can convey different meanings culturally. Thus, when later generation are learning national language ,they, actually,are learn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s. 2 language itself is part of culture Phonetic sound, vocabulary and grammar, parts of language system, are related to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world, so the meanings of concepts elements of their language system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初探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社会语言学与性别选题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初探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社会语言学与性别 选题 内容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男士与女士的语言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并且当我们在面对一些词语时,头脑中总会有相应的画面,比如当遇到“美丽”这个词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位窈窕淑女,而非一位翩翩君子,这其实就是我们潜意识中对语言与性别下的定义。事实上,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差异比比皆是。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就是社会历史条件和男女自身不同的生理特征,且表现在语音,语调,词语,话题,语义等各个层面。关键词:语音词汇句法性别歧视众所周知,男人和女人生理上的差异与生俱来。受到文化和社会角色等的影响,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被简单的从生理角度贴上标签,因此“性别”这个词随之诞生了。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同或相同的性别。然而,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受到不同性别之间文化差异的影响,异性交流中经常出现困惑的地方。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到结构,词汇和具体使用之间的联系。在社会语言学中,这个话题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一方面陈述了目前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从以下的四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不同性别在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即:语音,词汇,句法,性别歧视,一文献综述语言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对语言和性别之间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语言学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丹麦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en(1922)在他的著作”Language:ItsNature,Development and Off-gin”中介绍了女性语言,他列举了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语言,并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而另一方面,

社会语言学总结

社会语言学总结 1.定义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German Llamas & Peter Stockwell, 2008) 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费什曼Fishman,1972) 简而言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杨永林,2001)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查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与语言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Hudson 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同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心理学)Ervin-Tripp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性。 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系统、言语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祝畹瑾 2.学科性质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边缘”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边缘学科”(陈原,1983:1);(2)“应用”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 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陈建民、陈章太,1988);(3)基础学科说,这是针对“应用”说提出的,认为社会工程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应该纳入“应用语言学”,与其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郭熙,1999) 我们认为:边缘学科的提法符合社会语言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也符合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语言学生存发展的基础。(苏金智,2004) 3.研究内容、范围 从研究方向上说,社会语言学可分为理论与应用两大部分。 理论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是,在考察语言变体和言语群体结构相关性时应当采取什么模式与方法,并为交际能力的讨论提供一种普遍性的解释; 应用社会语言学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考察隐藏在语言使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含义上,尤其是在法庭、医院、学校这样一些涉及语言使用问题的公众生活领域(Romaine,1994;转引自杨永林,2001) 从观察视野上说,分为宏观和微观。 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社会的语言社会学”(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或“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是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起点,,同时将语言作为研究不同社团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关注整体性、全局性的语言问题,如双语、多语、语言态度、语言维护、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等宏观问题。 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 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生命力流行语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是信息社会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着眼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以及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探求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早已被大家知晓甚至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必然有其源头和原因。回顾2010年的网络新词“给力”,不得不让人惊叹它强大的生命力。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广是网络语言的显著特点。我们就“给力”等网络流行语现象来讨论网络语言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现在人们习惯使用“给人力量”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由此略知,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娱乐新闻传播,如“闹台套”;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纵观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1-7-22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陈东1 田甜2 [导读]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研究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功能。 陈东1 田甜2 (1.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海淀100089;2.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研究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主张民主话语权、塑造自我形象开拓了渠道,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外的趣味。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语言发展;社会语言学; 当下的网络流行语受到了不少群体的热爱,同时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从主张维护语言纯洁性的观点来看,网络流行语是肤浅、简陋的语言,它冲击着传统的、纯正的语言的健康发展。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它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体现着现代人的认知观念和心理动态的转变,是众多因素综合的产物。 1.语言变异理论 所谓“语言变异”是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 、社会心理因素、以及生理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1 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 语言变异因语言使用的情景、语域不同而发生,也会因各种社会因素如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及种族的的不同而发生。社会心理也是影响语言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中产阶级对上层社会所使用的语言的向往。随着时代的进步,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出于表达的需求,也会引起语言的变异,正如某些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失。此外,从语言系统内部来分析,语言变异也有其内在的原因:新的语义的出现、词的结构变化(如复合词的发展)、词的功能增多。 1.2 语言变体的社会功能 首先,语言变体的使用受语境、谈话对象和谈话者的社会阶层、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性别、地域、种族等因素影响,根据特定情况而使用的语言变体可以体现说话者的上述社会特征,具有一定的身份标记功能。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根据特定情况来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以达到交际的恰当得体、成功完成交际目的,而多种语言变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