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宁讲义

婴宁讲义

婴宁讲义
婴宁讲义

婴宁讲义

第一节课:背景介绍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从蒲松龄的画像说起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九月,寓居济南的江南画家朱湘鳞受蒲松龄第四子蒲筠嘱请,到蒲家庄面对74岁的蒲松龄绘制了一副画像,画像为工笔彩色绢本,高258厘米,阔69厘米,。虽历经240多年,但保存完整,是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此画像一直保存在蒲世后人手中,1954年,捐献给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1961年,由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揭裱修补。

画像:蒲松龄穿着清代生员衣顶,左手拈须,端庄椅座。上方有其亲笔题跋二则:“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巳自题。”又题:“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

用投影仪请同学仔细观看蒲松龄画像,阅读蒲松龄自题的两段文字,并思考几个问题:※蒲松龄74岁时的画像所表现的神态,能透露蒲松龄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是略显拘谨严肃,还是倜傥风流,还是……※为什么蒲松龄自题:“作世俗装,实非本意”,那么蒲松龄的本意是什么呢?为什么恐怕后世人笑话他,我们就是蒲松龄“百世后”的人,我们“怪笑”他了吗?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蒙古族。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蒲松龄自幼聪慧,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主考官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施闰章,他赞赏蒲松龄的文章,夸他“首艺如空中闻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但是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却没能如愿,屡次参加乡试,均没考中。

且看蒲松龄应试的记录: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秋应乡试未中。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林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2岁。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

课堂链接:蒲松龄与清代科举蒲松龄一生参加了8次科举考试,到72岁才得了一个贡生,始终没能通过乡试,当上举人。

清代开国后,在顺治二年开始用八股文取士来笼络读书人,其制大致与明相同。清代科举有常科、特科和武科、翻译科。特科由皇帝下令征求,通常针对明末的一些名流或学养很高的遗老,比如钱谦益就应过“博学鸿词科”。

一般所说的科举,就是常科,即常规科举考试,考试程序大致是这样的:童试:每年由县、府、院进行甄选考试,取录者俗称秀才,是进入士林之始。乡试:每三年一次,秀才须赴省城应考,及格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中试者称贡士。殿试:贡士在宫中保和殿由皇帝亲试,取录者称进士,分为三等:分别赐进士及第(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出身及同进士出身。朝考:由雍正时起,进士在殿试后,再经过朝考,考论及疏策,最后才授官。

自古文章欺富贵。蒲松龄一生没通过举人考试,始终是个贡生。其中两次,因为考试“越幅”犯规没考上,“越幅”——超过答题纸,写太多了,由此也可见蒲松龄笃厚热诚的一面。

蒲松龄科举失败的一生,可以说有科举制度不合理的一面,但也不全是。因为有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目标和价值的人。至于科举是否合理,我们暂且不论。蒲松龄本人,科举的艰辛

路途,能否说明蒲松龄本人的一些个性问题呢?一个没有获得世俗考核标准的人,写出一部不朽的著作,而那些获得功名的人,又给我们留下什么呢?《红楼梦》的大成就,其实与曹雪芹“无才补天”,失去科举入仕的机会有关。自古文章欺富贵,由此可见。

蒲松龄除了《聊斋志异》,还有其他很多文学成就。比如《聊斋俚曲集》、《聊斋戏》、《聊斋词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等。右图为《聊斋志异》手稿。(右图为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

18岁时,蒲松龄与刘氏结婚,刘氏勤劳善良,温厚朴实,又善于料理家务,在家境贫寒、生活穷困之时,给他以很大支持。31岁时,同乡进士孙蕙做了江苏省宝应县县令,邀请蒲松龄到县衙做幕友。蒲松龄别妻离子,背井离乡,来到宝应。为孙蕙起草呈文、文告、书信,随他视察民情,迎来送往,应付上司。耳闻目睹了老百姓饥寒交迫、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的社会黑暗。一年后,蒲松龄回到老家。在科举考试、谋求仕途中,蒲松龄屡屡受挫,又因生活所迫,他只好到本县毕家作塾师。从此,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到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

课堂链接:风水与蒲松龄的命运蒲松龄一生坎坷,怀才不遇,据说与他家的风水有重大关系。蒲松龄故居,坐北向南偏西,因大地势原因,形成了蒲松龄故居北低南高,东高西低。风水学有所谓:“前高后低,长幼昏迷;后低前高,一生奔逃”之忌,

昏迷――并非病态,而是指奔波劳禄,背井离乡。这虽然有迷信之嫌,但可以聊作参考。2、从“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说起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曾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谈人鬼。”干宝,《搜神记》作者,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志怪小说家。蒲松龄,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从魏晋到明清,文言志怪小说的脉络,绵延不绝。

课堂链接:简要介绍文言志怪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讲义略)《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第二、三节课:

课文精读二、《婴宁》精读 1、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婴宁的狐狸精母亲、吴生、婢女小荣、鬼母秦氏,姓吴,嫁给秦姓男人,也是王子服

母亲的姐姐,吴生称他们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所生。婴宁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只是秦氏所养。

2、小说的几条线索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乃小说情节的枢机)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

3、值得注意的字词女过去数武如其未字但得痊瘳吴绐之曰吴锐身自任而去肃客入舍甫坐年来以家窭贫渠母改醮阴捘其腕葭莩之情周遮乃尔就便执柯爇火烛窥稔知其笃行士舆榇而往舁归岁值寒食(附: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与演变)

4、阅读中提示及阅读后认真思考的问题※蒲松龄所说“我婴宁”,说明什么?※蒲松龄说婴宁是“隐于笑者”,结合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首,谈谈“隐于笑”、“隐于山林”、“隐于市”的含义与区别。※婴宁的笑,从“笑容可掬”,到“笑辄不辍”,再到“矢复不笑”,说明什么,作者有何意旨?※婴宁采花,导致西邻子死亡,学界向来对婴宁这个“行径”颇有争议,有的甚至以为婴宁“太过分”,你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如何据此看待婴宁?

第四节课:视频赏析与评议

三、电视剧《聊斋志异》之《婴宁》片断播放※观看完毕后,指出其中的改编部分,并就改编得失加以评论。采用方式:看完电视剧,思考5分钟,然后请同学主动站起来,就改编得失发表意见,每个发表意见的同学,平时成绩加5分。如没有同学主动发言,则点名,表达优秀者,平时成绩加5分。:问答题: 1、在《婴宁》篇中的最后一段,蒲松龄曰:“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请问你如何理解“隐于笑者”。 2、婴宁树上摘花,导致想与之幽会的西邻子死亡,请问你如何看待此事?

1.重点掌握女主人公婴宁的性格特征。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抓住婴宁的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婴宁最大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等等。婴宁的“笑”由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无时无地地笑,千姿百态的笑;深层意义:表现了主人公痴憨,不解人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自然天性是婴宁的主要性格特征。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与向往。

2.掌握婴宁性格转化的轨迹变化,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人类困境的思想。

婴宁性格是有变化的: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的外在变化三部曲,实际表现了婴宁思想的变化,由自然天性的性格变成顺应社会礼法,受到世俗的污染。表现了婴宁从深山投身到人间,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所必须受到的改变。婴宁性格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代价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

3.掌握小说的结构。小说结构表现为双层性。表层结构:王子服遇美,思美,寻美,娶美。内层结构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重重偶然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了完成托养狐女的义务而有意的安排,是她精心策划的一部戏剧。

4.如何理解小说中婴宁是“隐于笑者”的?

“隐于笑者”就是表面上是笑,用笑来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婴宁表面上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等等。婴宁的“笑”表明了她是一个痴憨,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太真烂漫,把生活看成是欢乐的女孩子。这是表面现象。而内心深处,婴宁还有精明的一面,笑是她应付生活,探讨人生,取得胜利的手段。这可以从她结婚后想要迁母之坟看出。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

5.掌握本文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衬托女主人公的性格。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美丽,作品多次描写优美的环境,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纯真烂漫、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王子服因不得吴生消息,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但望南山行去,但见山中之美景:用“丝柳、桃杏、修竹、野鸟”修雅茅屋,描写出一个与世隔绝、幽深寂静、纯洁优美的世界,衬托出婴宁纯真烂漫、不拘礼节的性格;

婴宁生父是人,母亲是狐,长期由鬼母抚养,脱离人世间。但是,一旦走入人世,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受一番洗礼,象征人类永远无法解脱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

6.掌握描写刻画婴宁的侧面描写的手法。

小说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7.掌握本文中“花”的类比意义。

描写花实际是为了写人。“爱花”是婴宁突出的特性。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同时,“花”还映衬着她的美貌。

8.把婴宁描写成狐女的原因。

1.在封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美好理想,可以借助狐女来表达;

2.运用神话描写,增加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王子服,是莒县罗店人。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非常聪明,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母亲十分疼爱他,平时不许他到荒郊野外去游玩。和萧家的女儿订了婚,还没嫁过来姑娘就去世了,所以他还没有娶亲。

正值上元节这天,舅舅的儿子吴生邀他一块出去游览。刚到村外,舅舅家里来了个仆人,把吴生叫走了。王子服看见游玩的女子很多,便乘着兴致独自游逛。有个姑娘带着婢女,手里捏着一枝梅花,容貌绝世,笑容满面。王生看得目不转睛,竟然忘记了男女间的避讳。姑娘走过去几步,回头对婢女说:“这小伙子两眼发光,像个贼!”将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径自走了。王生捡起那枝花,心里十分怅惘,像丢了魂似的,闷闷不乐地走回来。

到了家,把梅花藏在枕头底下,耷拉着头躺下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母亲很是担忧,请人祭祀求神,驱邪赶鬼,他的病却更加沉重,身体很快地消瘦下去了。请医生为他诊治,让他服药发散,他却变得神情恍惚,好像被什么东西迷住了。母亲关切地问他怎么得的病,他只是沉默着不回答。刚好吴生来了,就嘱咐他私下问问。吴生到了床前,王子服一看见他就流下眼泪。吴生坐在床边安慰劝解了一番,慢慢地问起他得病的原因。王生把实情都告诉他,并且恳求他想办法。吴生笑着说:“你也实在太傻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实现呢?我一定替你去查问。在野外徒步游玩,必定不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如果她还没有许配别人,这门亲事定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多花些彩礼,估计也一定会应允。只要你病痊愈了,这事包在我身上。”王子服听了,不觉露出了笑容。吴生出来告诉了姑母,寻访那女子的住处。但是到处都探听访查过了,也没有一点踪迹和头绪。母亲十分发愁,又想不出什么办法。然而自从吴生走后,王子服变得面容开朗,也开始吃下点东西了。过了几天,吴生又来探望。王生问他事情办得怎样。吴生骗他说:“已经打听到了。我以为是谁家的人呢,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也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未订婚。虽然表亲之间通婚有点不宜,把真情告诉他们,不会不成功的。”王生高兴得眉开眼笑,问道:“她住在什么地方?”吴生骗他说:“在西南山里,离这里大约三十多里。”王生又再三地嘱托他,吴生坚决表示这事由他负责,于是就走了。

王子服从此饮食逐渐增加,也一天天好转、恢复。看看枕头底下,花虽然枯萎了,但花瓣还未落。一边凝神地思念一边把玩,就像见到了那个姑娘。埋怨吴生不来,写信去请他。吴生支吾推托不肯来。王生挺生气,整天闷闷不乐。母亲怕他再犯病,急忙托人给他说亲。才一跟他商量,就摇着头表示不同意。只是天天盼望着吴生。吴生一直没有音信,他更加怨恨起来。转念一想三十里路不算远,何必非得依靠别人呢?于是把梅花揣在衣袖里,赌气自己去寻访,而家里人并不知道。

孤零零地一个人走着,又没有处可以问路,只是朝着南山走去。约摸走了三十多里,只见山峦环绕,满目的翠令人神清气爽,静悄悄的看不见行人,只有飞鸟才能过去的险峻小道。远远望见山谷底下,在繁花乱树掩映之中,隐隐约约有个小村落。他下山进了村子,看见房舍不多,虽都是草房,却感觉很整洁雅致。有一户大门朝北的人家,门前垂柳依依,墙内的桃花和杏花格外繁盛,中间还夹杂着修长的翠竹,野鸟在里面唧唧啾啾地鸣叫。想必是人家的花园,不敢贸然进去。回头看见对面的大门,有块光滑洁净的大石头,就在上面坐下休息。一会儿,听得墙内有个女子,拉长声音在呼唤:“小荣”,声音很娇细。正站在那里细听,一个姑娘由东向西走过来,拿着一朵杏花,低着头往发髻上戴。抬头看见王生,就不再

插了,满脸微笑地拿着花进去了。仔细一看,就是上元节在路上遇见的姑娘。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想到没有理由进去,要呼唤姨妈,又顾虑到从来没有来往,怕弄错了。大门内也没有人可以询问。一会儿坐着一会儿躺着,心神不定地走来走去,从早晨直到过了中午,眼巴巴地张望着,连饥渴都忘记了。不时看见那个女子露出半边脸来偷看,似乎很惊讶他怎么不离开这里。

忽然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对着王子服说:“你是哪儿的小伙子?听说从早上就来了,一直待到现在,打算干什么呢?难道也不饿吗?”王生连忙起来给她行礼,回答说:“我是来探望亲戚的。”老妇人耳聋听不清楚。王生又大声说了一遍。就问他:“你的亲戚姓什么?”王生回答不上来了。老妇人笑着说:“真是怪啊。连姓名都不知道,还探望什么亲戚?我看年轻人你,也是个书呆子。不如跟我来,吃点粗米饭,家里有张小床可以睡觉。等到明天早上回去,问明白了姓名,再来探访也不晚。”王生正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又想到可以接近那个美丽的女子,十分高兴。跟着老妇人进去,只见门里白石铺路,两边都是红花,片片花瓣散落在石阶上;曲曲折折地向西走去,又打开一道门,院子内满是豆棚花架。很礼貌地请他进屋,粉刷的墙壁好像镜子一样光洁明亮,窗外的海棠连枝带花,探进屋来,褥垫、桌椅、床铺,没有一样不洁净光滑。刚坐下,就有人从窗外隐隐约约地偷看。老妇人喊道:“小荣!快点做饭。”外面有个婢女尖声答应。坐定以后,详细地说了自己的家世、门第。老妇人问:“你的外祖父家,莫非是姓吴吗?”王生说:“是的。”老妇人吃惊地说:“你是我的外甥啊!你的母亲,是我妹子。近年来因为家境贫寒,又没有男孩子,所以音讯不通。外甥长得这么大了,还不认识呢。”王生说:“这次来就是专门为看姨妈,匆匆忙忙的把姓氏都忘了。”老妇人说:“我的夫家姓秦,并没有生育孩子;只有一个女儿,也是小老婆生的。她母亲改嫁了,留给我抚养。人倒也很不迟钝,只是缺少教育,嬉笑不知忧愁。待一会儿,让她来拜认你。”

不多时,婢女准备好饭菜,还有肥嫩的鸡。老妇人殷勤地劝他吃过饭,婢女来收拾碗筷。老妇人说:“去叫宁姑来。”婢女答应着走了。好一阵儿,听得门外隐约传来笑声。老妇人又喊道:“婴宁,你的姨表兄在这里。”门外嗤嗤地笑个不停。婢女推她进屋来,还掩着嘴,笑得无法抑制。老妇人瞪了一眼说:“有客人在,嘻嘻哈哈的,像个什么样子?”姑娘强忍着笑站在那里,王生向她作了个揖。老妇人说:“这是王表兄,你阿姨的儿子。一家人互相还不认识,真让人笑话。”王生问:“表妹岁数多大了?”老妇人没听清楚,王生又说了一遍。姑娘又笑得直不起腰。老妇人对王生说:“我说的缺少调教,这就可以看到了。已经十六岁了,傻呆呆的还像个小孩子。”王生说:“比甥儿我小一岁。”“外甥已经十七岁了,莫不是庚午年出生,属马的吗?”王生点头。老妇人又问:“外甥媳妇是哪家的?”回答说:“还没有。”“像外甥这样的才学相貌,怎么十七岁还没定亲呢?婴宁也还没有婆家,你们一对倒是极好的,可惜有表兄妹的嫌忌。”王生没有说话,只是两眼盯着婴宁,顾不得看别的。婢女向姑娘小声地说:“他眼光灼灼的,贼样还没改。”婴宁又大笑起来,对婢女说:“去看看桃花开了没有?”急忙站起来,用衣袖遮着嘴,迈着小步出去了。到了门外,才放声大笑起来。老妇人也站起来,叫婢女铺好被褥,给王生休息的地方。又说:“外甥来一趟不容易,应该留下来住三五天,迟些日子再送你回去。要是嫌寂寞沉闷,屋后有个小园子,可以去散散心;也有书可以看。”

第二天,来到屋后,果然有个半亩大的小园子,细嫩的绿草如同铺着一层毡子,杨柳的花絮散落洒满小路;有三间草房,花木环绕着四周。他正穿行在花丛中漫步,听得树上簌簌的有响声,抬起头一看,原来是婴宁在上面。她看见王子服,狂笑着几乎要掉下来。王生说:“别这样,要摔了。”婴宁一边下来一边笑着,自己也忍不住。刚要落地时,失手掉了下来,笑声这才停住。王生扶住她,偷偷地捏了她的手腕。婴宁又笑起来,倚在树身上走不动,过了很久才结束。王生等她笑声停了,就拿出衣袖里的梅花给她看。婴宁接过花说:“已经枯萎了。怎么还留着?”王生说:“这是上元节时妹妹扔下的,所以我保存着它。”婴宁问:“保存它有什么意思?”王生说:“用来表示爱慕不能忘怀啊。自从上元节遇见你,苦苦思念以至得了重病,自觉是活不成了;没想到还能够看到你,希望你给予我怜悯。”婴宁说:“这是小事情。亲戚有什么舍不得的?等表哥你回去的时候,园子里的花,一定叫老仆人来,折一大捆背着送去给你。”王生说:“妹妹傻吗?”婴宁道:“怎么是傻呢?”王生说:“我不是爱花,是爱拿着花的人啊。”婴宁说:“亲戚之间自然有情,这爱还用得着说吗?”王生说:“我所说的爱,不是亲戚之间的爱,而是夫妻的爱。”婴宁问:“有什么不一样呢?”王生说:“到了夜里就同床共枕啊。”婴宁低着头沉思了很久,说:“我不习惯和陌生人一块儿睡觉。”话还没说完,婢女已悄没声地来到,王生惊惶不安地溜走了。

过了一会儿,在老妇人的房间里会面了。老妇人问:“到哪里去了?”婴宁回答说在园子里说话。老妇人说:“饭熟了已经很久了,有什么长话,啰啰嗦嗦地说个没完。”婴宁说:“表哥想和我一起睡觉。”王子服很窘羞,急忙用眼瞪她,婴宁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下去。幸亏老妇人没听见,还絮絮叨叨地追问着。王生赶忙用其他话掩饰过去。然后又小声地责备婴宁。婴宁问:“刚才那句话不应该说吗?”王生说:“这是背着别人说的话。”婴宁说:“背着别的人,怎么能够背着老母亲。况且睡觉的地方也是平常事,有什么要避讳的?”王生叹息她的傻气,没办法让她明白。

刚吃完饭,家里的人牵着两头驴子来找王子服了。原来是这样:母亲等了王生很久也不见他回家,就开始怀疑了;村子里几乎都找遍了,也还是没踪迹。于是去向吴生打听。吴生想起以前说过的话,就教他们往西南山方向去寻找。一共找了几个村子,才来到这里。王生到门口来,正好遇上了他们,便进去告诉老妇人,并且请求带着婴宁一块回去。老妇人高兴地说:“我有这个心愿,也不是一朝一夕了。只是这把老骨头不能走远路;幸有外甥带妹子去,让她认识阿姨,实在太好了。”就呼唤婴宁。婴宁笑着来到。老妇人说:“有什么可高兴的,笑得总是不停?要能不笑,就是完美的人了。”于是很生气地瞪了她一眼。然后说:“大哥要带你一起去,可以去整理打扮一下。”又招待王家的人吃过酒饭,才送他们出门来,嘱咐说:“阿姨家田地家产很丰裕,能养得起吃闲饭的人。到了那里暂时不要回来,稍微学一点诗书礼仪,也好将来侍奉公婆。就麻烦阿姨,替你找一个好夫婿。”两个人就启程了。走到山坳回过头来,还依稀看见老妇人倚着门向北眺望呢。

到了家里,母亲看到姑娘这么漂亮,很惊奇地问是谁。王子服回答说是姨母的女儿。母亲说:“先前吴生和你说的,是假话呀。我没有姐姐,怎么会有外甥女。”又问姑娘,婴宁回答说:“我不是这个母亲生的。父亲姓秦,他去世的时候,我还在襁褓里,记不清楚了。”母亲说:“我有一个姐姐嫁到姓秦的家,倒是千真万确;可是她过世很久了,哪能还活着呢?”于是详细地询问脸型如何、是否有痣,情况都完全符合。母亲就惊疑地说:“是这模样。可

是死去已经多年了,怎么还活着呢?”正在疑惑的时候,吴生来了,婴宁躲进内屋去。吴生问清了缘故,思虑不解了很久,忽然问道:“这姑娘名叫婴宁吗?”王生说是。吴生连叫怪事。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吴生说:“秦家姑母去世后,姑丈一人过活,被狐狸迷住,得了痨瘵症死了。狐狸生了个女儿名叫婴宁,包在襁褓里睡在床上,家里人都见到过。姑丈去世后,狐狸还常常来。后来请求天师画了符贴在墙壁上,狐狸就带着女儿走了。莫非就是这个吗?”大家互相正在猜测可疑的地方,只听见内屋里传来吃吃的声音,全是婴宁的笑声。母亲说:“这女孩子也太憨生了。”吴生请求当面见见她。母亲走进内屋去,姑娘还在大笑不止。母亲催促她出来,才极力忍住笑,又面向墙壁好一会,才走出内房。刚行了一个礼,转身就赶忙进房,又放声大笑起来。满屋子的妇女,都被她惹得笑了。

吴生提出来到山里去探查有什么怪异之处,顺便也好做媒提亲。找到那个村庄的所在地,房屋全都没有了,只见零零落落的山花罢了。吴生回忆姑母埋葬的地方,好像就在不远处;可是坟墓已经湮没了,无法辨认,只好惊奇地叹息着转回去。母亲怀疑这姑娘是鬼物,就进去告诉她吴生的话,姑娘却没有一点害怕;又怜惜安慰她无家可归,她也毫不悲伤的样子,只是还一味憨笑罢了。大家都无法猜透这件事。母亲叫她和小女儿一块住。天刚蒙蒙亮就过来请安问好,做起针线活精巧得没有人能比上她。只是很爱笑,怎么也禁不住;不过笑得很好看,狂笑也不会损害她的娇媚。人们都很喜欢她。邻居的姑娘和媳妇,争着和她亲近。母亲选择了吉日良辰准备为他们举办婚礼,但始终害怕她是鬼物,偷偷在太阳光下窥看她,身形影子毫无不同。到了那天,让她穿上盛装行新婚媳妇的礼节,婴宁笑得厉害直不起腰来行礼,只好作罢。王子服觉得她太痴傻,怕泄漏了夫妻间的秘事;可是婴宁很守口如瓶,也没有透露过一句。每逢母亲愁闷生气,婴宁来到跟前笑一笑就消气了。仆人婢女犯了小过错,害怕挨打,往往就求她去和母亲说话,犯了过错的婢女再进去认错,常常可以免去责罚。只是婴宁爱花成了癖好,向亲戚朋友家物色寻遍,又偷偷典当了首饰,购买好品种。几个月过去,台阶前、篱笆旁、厕所边,没有一处不栽满了花卉。庭院后面有一架木香,原就紧靠着西边的邻居家。婴宁时常攀爬上去,摘下花朵用来簪戴、玩赏。母亲有时遇见,总是训斥她。婴宁却始终不改。一天,西邻家的儿子看见她,就直盯着看,神魂颠倒。婴宁没有回避反而笑了起来。西邻的儿子以为婴宁对自己有意,心里越发淫荡。婴宁指了指墙底,笑着爬下树去。西邻的儿子以为是指示约会的地方,高兴极了。天一黑就去了那墙脚下,婴宁果然在那里。扑上去奸淫她,下部像是锥子扎了,一直痛到心里,大声号叫着倒在地上。仔细一看并不是婴宁,而是一根枯木躺在墙边,所交接的原来是被雨水淋出来的窟窿。邻家父亲听到号叫声,急忙跑出来查问,只是呻吟着却不说话。妻子来了,才告诉她实情。点着灯火照照那个孔洞,只见里面有只大蝎子,像小螃蟹那样大。邻家父亲劈碎了木头捉住蝎子弄死了,把儿子背回家里,半夜就死去了。这家邻居就状告了王生,揭发婴宁妖邪怪异。县官一向敬慕王生的才学,深知他是个忠厚老实的书生,认为西邻的老头儿是诬告,要对他加以责打。王生给求情免除,就释放了邻居回家。母亲对婴宁说:“痴傻轻狂到这般,早就知道过分的高兴隐伏着忧愁啊。多亏县官神明,没有受到牵累;要是遇到糊涂官,一定抓了媳妇到公堂上质问,我儿子还有什么脸面见亲戚乡邻呢?”婴宁神情严肃起来,发誓不再笑了。母亲说:“人没有不笑的,只是得要看时候。”可是婴宁从此竟不再笑了,即使故意逗她,也始终不笑;可是整天也未曾有过忧愁的脸色。

一天晚上,婴宁对着王子服流下了眼泪。王生觉得很奇怪。婴宁哽咽着说:“从前因为相处的日子短,说出来恐怕惹得你惊怪。如今看出婆婆和你,都很疼爱我没有别的想法,照直告诉你们也许没有妨碍吧?我本是狐狸生的。母亲临走时,将我托付给鬼母,相依为命十多年,才有今天。我又没有兄弟,所能依靠的只有你。老母亲孤寂地长眠在山边,没有人可怜她把尸骨与父亲合葬,在九泉之下常为这事悲伤难过。你要是不怕麻烦和花钱,让地下的人消除了这个哀怨悲痛,也许能使养了女儿的人不再忍心淹死或丢弃了。”王生答应下来,可是担心坟墓迷失在荒草里。婴宁只是说不必担心。按照商定的日子,夫妻俩用车子装着棺材去了。婴宁在荒野杂乱的灌木丛中,指出了坟墓的所在,果然掘到了老妇人的尸首,皮肤还仍然完好。婴宁抚着痛哭了一场。抬进棺材运回来,找到秦氏的坟墓合葬在一起了。这天夜里,王生梦见老妇人前来道谢,醒来后就向婴宁说了。婴宁说:“我在夜里见到她了,嘱咐不要惊动你呢。”王生埋怨不挽留住老妇人。婴宁说:“她是鬼。活人多的地方,阳气旺盛,怎么能长住下去呢?”王生又问起小荣,婴宁说:“也是狐狸,最聪明狡黠了,狐母留下她来照顾我,经常弄食物来喂我,所以很感激心里一直挂念着她。昨晚问了母亲,说是已经出嫁了。”从此每年到了寒食节,夫妻俩就到秦氏坟地上,拜祭扫墓年年不断。婴宁过了一年生了个儿子。这孩子在怀抱里,就不怕陌生人,见了人就笑,也很有母亲那种风度。

异史氏说:“看她没完没了地憨笑,好像是完全没有心肝的人。可是墙脚下的恶作剧,她的聪明机智谁能比得上呢。至于凄切怀恋鬼母,笑反而变为哭。我婴宁近乎是用笑来隐藏自己的人了。私下听人说山里有一种草,名叫“笑矣乎”,闻一闻它就会笑得无法停下。在房子里种上这一种,那么合欢花和忘忧草,都不美了;至于解语花,更嫌她故作姿态啊。

婴宁

课题:婴宁 一、作品简介 《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 这篇小说写了书生王子服郊游遇到狐女婴宁,一见倾心、相思成疾,最终得谐鱼水的故事。作品借助婴宁这一天真烂漫、以笑著称的少女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 二、创作背景 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空前盛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从历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转向了现实社会;蒲松龄生在明清易代的乱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于记述神仙鬼怪等奇闻异事,他把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融入了作品中,收集民间传说、以野史佚闻为创作凭借,融入自己的个性创造加工,于康熙十八年(1679)将已有篇章结集为《聊斋志异》;《婴宁》以清初的山东地区为创作背景,蒲松龄在民间崇信灵异动物的基础上,以文学的手法对民俗加工改造,增加了狐仙的人性魅力;通过对神仙鬼怪常态性的民情风习作原生态的描写,对中国旧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中的落后、迂腐、畸形以至病态的一面进行了批判性的展示和抨击。 三、文学赏析 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出嫁于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讼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力,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表层的喜剧色彩和内在的悲剧情味,使这篇短篇小说跨在了喜剧与悲剧的边缘,成为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的象征。小说写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一种饱经世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在作者看来,世事难测,人葆其天真,却不可以一任其天真,女性尤应如此。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能的折衷,是他人情练达之见。蒲氏对婴宁的笑这种赞美态度在潜意识上也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

聊斋——婴宁篇

婴宁是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天真浪漫,惹人喜爱。在影视作品中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角色。尤其是她的笑,让人久久回味。 注释 1、“婴宁”似出于《庄子·大宗师》,其中有所谓“撄宁”,指“撄而后宁”,即经困扰而后达成合乎天道、保持自然本色的人生。此处只是人名,形容父母希望婴孩平安宁静的度过一生的样子。 2、莒:莒县,今属山东。 3、入泮:古代学宫有泮池,成绩优异者才可进学宫学习,故称学童入学宫为入泮。 4、求凰:犹言求妻。相传司马相如以“凤求凰”琴曲向卓文君求婚。 5、上元:也称元宵节。 6、数武:泛指几步。武:半步。 7、醮禳:请僧道祈祷做法事,常特指道士。 8、发表: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通过让患者出汗使其体内邪毒发散出来。 9、未字:还没有订婚。古代女子订婚称“字”。 10、解颐:舒展容颜,开怀欢笑。 11、居里:居住的地方。 12、绐:哄骗。 13、锐身自任:挺身担起责任。锐身,挺身。 14、折柬:裁纸写信。柬,原指竹简,代指书信。 15、修雅:整齐雅致。 16、格磔:形容鸟鸣声。 17、无以阶进:找不到进去的理由。阶:台阶,这里喻指借口、理由。 18、日昃:午后。昃,日头偏斜。 19、启一关:开了一道门。关,古代指门。 20、肃客:尊敬的迎客。肃,引导、迎接。 21、裀籍:坐垫,坐褥。 22、具展宗阀:王子服详细叙述说家世。宗阀,家世。阀:本指官宦人家门前记录功业的柱子,后泛指功业或家世。 23、尊堂:对别人母亲的敬称,也就是你母亲的意思。 24、弱息:幼弱的子女,特指女儿。庶产:不是正妻所生。 25、渠:他的意思。 26、刍尾盈握:(摆上桌来的)鸡才刚刚长好。也就是较小的鸡的尾巴刚能抓满一把。 27、不遑他瞬:顾不上看别处。遑:闲暇。不遑:没有空闲。 28、阴捘:暗地里捏弄。 29、自分~:自以为要死了。异物,死亡的代称。《庄子》称人死亡后“或化为鼠肝,或化为虫臂”。 30、细事:很小的事情。 31、葭莩:芦苇内壁里的一层薄膜。代指疏远的亲戚,也泛指一般的亲戚。 32、周遮:形容话很多的样子。 33、捉双卫:牵着两头驴子。卫,驴的别名。 34、匪伊朝夕:也不止一天了,匪,通假字,通非。

《婴宁》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精金美玉式的作品,其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璀璨夺目的艺术品质结合无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而整篇作品的最成功处在于对婴宁这一形象的塑造。蒲松龄运用精粹的艺术语言,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丽娇憨、欢快忘忧而又心识大体的少女婴宁形象;婴宁爱笑的特点经作者的着力渲染尤其显豁醒目;整篇作品也因此而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作品以王生与婴宁的上元邂逅开篇,推出“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婴宁,然如惊鸿一瞥,婴宁一句戏语,嫣然一笑,竟翩然而去。开首一段即非常有戏:婴宁美艳若仙,却毫不矜持;对王生的放肆无礼笑骂而已,并无反感。其人耶?仙耶?正耶?邪耶?于王生有情耶?无意耶?均极尽迷离,颇费猜度。然而至此作者却将笔势宕开,不写婴宁,而是写一见钟情的王生如何寤寐思服,以致恹恹生病;又如何急不可耐,亲自寻找婴宁;在此寻找过程中,作者又以王生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人间胜境。这种虚晃一枪而又不著痕迹的写法,显示了作者于叙事张弛之际的从容风度,很见文章的回环曲折之美。但更有意义的却是这些描写突出了婴宁来去飘忽、深居简出的神秘色彩,渲染了一种灵异氛围,为婴宁的再度出场蓄足文势。正当寻寻觅觅、山重水复之时,蓦然间却见婴宁于茅舍断墙边俯首自簪杏花。王生喜出望外自不待言,读者至此也松了一口气,终于又见到婴宁了。但是和上元相遇一样,婴宁“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人”。这句描写和李清照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几乎同一机杼,极富诗意美,婴宁乍惊乍喜之态宛然在目。行文至此又有一顿,作者暂时撇开婴宁,写王生一步步“渐近佳人”,却又总不见佳人露面。这一段有描写有叙述,有聋聩老媪的絮絮叨叨,有住舍内外的明丽景致,处处闪动着婴宁的影子,偏偏不见其真面。若即而若离,似真又似幻,于作者的腾挪跳跃中,婴宁的神秘色彩又添一层,她美好娇憨的形象呼之欲出,惊讶不安的少女情怀也隐约可见。接下来的一段对婴宁作正面刻画,是全篇的最精彩处。作者把婴宁置于她和王生的对立关系中,以王生作衬托,着力塑造婴宁。王生未见婴宁,先闻其笑;既见婴宁,对其施以常规礼仪,先“揖之”,后问“妹子年几何矣”,“女复笑,不可仰视。”王生乘机“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婴宁“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 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这一连串动作描写,流动自如,宛转传神,活化婴宁。及婴宁在树上见王生来,竟“狂笑欲堕”;王生扶婴宁下树,“阴捘其腕”,“女笑又作”;王生出示婴宁上元节所拂花,“以示相爱不忘也”,婴宁对曰:“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生欲与婴宁夜共枕席,婴宁即以此语告知其母。以上作者刻意写婴宁之笑,其琅琅笑语如在耳际,其百无禁忌、俯仰大笑之态如在眼前。在婴宁的笑语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不拘礼俗、坦荡无私而又极其机智的少女形象。而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如清风拂过山野,如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如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的 “笑矣乎”。她的生活环境是美丽的、自然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诗意的世外仙地,何等恬寂静谧。在这个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她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化身。 真纯自然的婴宁是花的化身。她在花中摇曳,秀美如花,纯洁如花。她是自然的象征。她拈花微笑,得天然神韵。婴宁的美在笑中摇曳,在花中闪现,她的美与笑、花同在。花、笑、婴宁三位一体,融铸成生机盎然、青春勃发的生命之境。花儿灿烂,笑声爽朗,婴宁则是这至美之女神。花的灵秀、笑的生机、少女的青春,相互生发,相互映照,在婴宁、花、笑的蒙太奇变幻中,我们所有的联想都被激发出来 婴宁不仅清丽、自然、纯洁、真实,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更是自由不羁,率性而至她身上丝毫没有世俗的繁文缛节,她率性而为,与尘世无染。她的行为一如赤子之心,天真之至。婴宁的纯洁在她的憨笑痴语中表观得更是淋漓尽致。她终日“嬉不知愁”孜孜憨笑。她笑对人生,笑对社会。她的笑如此恣意,好像要化作清风把整个社会都遮蔽住婴宁的笑源于赤子之心,发自内心深处。篇末,作者比之为山中的“笑矣乎”草,相比之下多少人艳羡的“解语花”是多么的俗气与矫揉造作。 她的笑如天籁之音,自然无邪,一如她纯真的灵魂。更能表现其纯真的是她的痴语。初遇王子服,不谙世俗语的她竞说“个Jb~l1日灼灼似贼”。在世俗看来,此等事是不能想的,更不能在人前乱讲。而婴宁不知避讳,脱IZI而出,令人婉尔,少女的稚气与天真未凿表露无遗。“园中话”更是把她的纯真推向高潮。 生俟其笑歇,乃出其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日:“枯炙,何留之?”日:“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存之何意?”日:“以示相爱不忘也。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日:“此大细事,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送之。”生日:“妹子痴也?”女日:“何便是痴?”生日:“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日:“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日:“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日:“有以片乎?”日:“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日:“我不惯与生卜睡。”语未己,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日:“饭已熟己,有何长占,周遮乃尔。”女日:“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己,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日:“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日:“此背人语。”

婴宁练习题

婴宁 一、填空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家道陷于贫困。本人屡次失意于科场,只得以做幕宾、塾师为生。他生当明清易代的乱世,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坎坷,造成了他“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创作的《聊斋志异》中。其诗、文、俗曲等作品今汇编为《蒲松龄集》。《聊斋志异》近500篇,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和《史记》传记文学的传统,把花妖狐媚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莒j ǔ县 入泮p àn 婢b ì女 拈ni ān 花 怏y àng 怏y àng 遂返 醮ji ào 禳r áng 拚p àn 命 痊qu án 瘳ch ōu 欺绐d ài 折柬ji ǎn 悒y ì悒y ì 合沓t à 格磔z h ? 休憩q ì 讹?误 日昃z a 老媪ǎo 聋聩k u ì 腹馁n ěi 思啖d àn 夹j i ā道 裀y īn 藉j í几j ī榻t à 作黍s h ǔ 婢b ì子 嗷áo 声而应 梗g ěng 塞s a 匆遽j ù 改醮ji ào 嗤c h ī嗤c h ī而笑 咤z h à咤z h à叱c h ì叱c h ì 匹p ǐ敌 襆f ú被 杨花糁s ǎn 径 靳j ìn 惜 葭j i ā莩f ú 瓜葛g ě 絮絮究诘j i ? 曩n ǎng 言 冗r ǒng 人 姝s h ū丽 殂c ú谢 志赘zhu ì 鳏gu ān 居 鬼祟s u ì 病瘠j í 绷b ēng 卧 粲c àn 然 坟垅l ǒng 湮y ān 没 省x ǐng 问 女红h ?ng 合卺j ǐn 藩f ān 溷h ùn 山阿ē 合厝c u ? 怨恫d ?ng 舆y ú榇ch an 寤w ù而述之 狡黠x i á 三、找出书写错误的词语并更正 笑容可掬 顾忌 恚怒 商榷 碉.落(凋) 嗔目 罔. 然(惘) 辨识 岑寂 笑不可遏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早孤.,绝.慧,十四入. 泮p àn :死去了父亲;极,非常;古代学校有泮池,故称学童入学为入泮 聘. 萧氏,未嫁而夭:指男子订婚于某氏 故求凰.未就. 也:妻子;成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 :恰逢;元宵节;游玩 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冠绝;双手捧取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 儿郎目灼灼似贼!”:半步;回头看;这个 醮ji ào 禳r áng 益剧,肌革.. 锐减: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身形 投剂发表.. ,忽忽若迷: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适. 吴生来,嘱秘诘ji ? 之:恰好;追问 吴至榻前,渐致研诘.. :细细的盘问 生具. 吐其实,且求谋划:全部 此愿有何难遂.?:实现

读聊斋志异婴宁有感

笑仙之笑与悲 阅完诸篇,独喜婴宁。 聊斋先生亦难得道出“我婴宁”三字,显见其倾心。且婴宁虽一女子,倒似有魏晋风度,阮籍嵇康之风,颇得我心,更何况此奇女子乃蒲留仙释道儒三流之倾注。 婴宁之形象首先即是“拈花一笑”,不禁让人想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婴宁在上元佳节“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这拈花一笑,道出了婴宁的超凡脱俗,也传达出了佛祖所传的那种纯净无染,无拘无束,超脱一切,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境界,且这种境界远非此种言语所能传达。当王子服寻佳人再会之时,婴宁“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含笑拈花而入,又一次拈花微笑,细细玩味,这是多么高妙的境界! 拈花一笑的婴宁美得让人心碎,而其顾婢子笑言“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又无疑显示出其天真无邪与大胆无忌,直言道出心中所想,试问寻常女子可有此等言语? 而其“遗花地上,笑语自去”,颇像《西厢记》中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于是王子服“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且此遗花---梅,亦媒也,婴宁以梅留意,子服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一段因缘以此为媒,由此展开。 婴宁所居之处乃“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丛花乱树”,虽处山野,却意甚修雅。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婴宁天真纯朴的性情,真如婴孩般的可爱,就像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纵观全篇,婴宁的笑尤为突出,在离开鬼母之前,除拈花一笑,就是嬉不知愁。 鬼母道其“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唤之来,先是闻户外隐有笑声,而后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但女忍笑而立,确是嬉不知愁,那么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纯如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鬼母认为“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然此种“呆痴”倒亦是一种境界,不识愁滋味的境界,羡煞多少为世事烦扰的俗人呢? 当王生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她是明白王生之意的,心中十分欢喜,故而大笑,但她知道世俗人最讲礼教,于是她对婢说“视碧桃开未?”以碧桃为由,立马逃到外面,且走时“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这是为博得心爱人好感的行为,但到了门外,实在难忍,“笑声始纵”,她内心实在高兴欢喜,要她如此压抑实为不易,而这一纵声长笑,又是多么狂放不羁,不禁让人动容,不知阮籍在此,是否有汗颜之意? 接下来的一段颇为经典。“生扶之,阴捘其腕”,此处细节,王子服暗中捏了婴宁的手腕,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婴宁笑什么呢?竟笑得良久乃罢,自然是笑王子服,一是高兴欢喜而笑,但亦有揶揄之意,既然喜欢她,却不敢大胆表露,而是偷偷地捏她,笑他畏惧封建礼法,偷偷摸摸,所以后来才以看似痴傻的言语逼迫他说出真话。在婴宁看来,任何世俗的伪饰都是不需要的。 王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以示相爱不忘,而婴宁却说了一些颇为让人喷饭的话“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她故意问王子服看似痴傻的问题,实际上是迫使王生真实地表露内心,这里多是婴宁的戏弄语,乃其小孩子心性,甚觉好玩,但又处处透着狡黠。若是真不知王生为何意,何须俯首思良久也,方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而其后,母问园中所言,婴宁说:“大哥欲我共寝。”王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这“微笑而止”,可见婴宁之狡黠可爱,戏弄之耳,看着王生如此大窘,急目瞪之,颇觉有趣。同时也知婴宁懂得适可而止,并非一无所知。婴宁的形象自是跃然纸上,生动活泼。

婴宁读后感

公事管1001 2401100115 李佩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婴宁》读后感读完婴宁,有很多的感慨:更多的也许是无奈吧,既喜欢那种自然纯真的天然本性,又不能批评婴宁的转变,因为要想适应社会化的生存就不得不改变原始的性情,这种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文章的主人公—婴宁,那个荣华绝代的女子,曾是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的可爱女孩,脸上始终是那明亮的笑容。她单纯、善良,对任何人都不吝啬那爽朗的笑容,同时她不谙世事也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害羞不知道男女之事不能在人前谈论。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是一个充满的欢乐的国度,没有纷争没有黑暗没有勾心斗角也不需要揣度别人的意思。那是一个我们都渴望但却无法到达的地方。她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养育她的鬼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安排好一切把她托付给王子服并进入尘世的时候开始的。嫁入王家,开始她做为平凡人类的生活,在与家人邻居的相处中,她始终真诚以待,她的笑容带给人们无限欢乐。但是在这之中,她也学到了许多,懂得夫妻之事比人,早晚省问长辈,操一手精巧绝伦的女工,与邻居和睦相处。但这笑却也给他带来麻烦,她惩罚邻家子事情闹大,被婆母责怪,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后,她发誓不再笑,从此舍弃了那迷人的笑容,不过这件事也让她学会了信任自己的丈夫与婆母,更加感激鬼母的养育之恩。她一步一步的变得理智成熟,而我却不知是该为之感到欣慰还是悲伤。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以前天真烂漫的婴宁,但我也知道那样的人无法在这个社会走的长远。也许我该欣慰的,因为生存最大,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又如何谈更多的需求呢。《红楼梦》里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长在这个世界,生存在这个社会,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势必是要先放弃一些东西的,有舍才有得。而且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 下面来就拿林黛玉和薛宝钗来说吧,喜欢她们的各大有人在。喜欢林黛玉的喜欢的就是她的天真单纯,不世俗不功利,容易满足,她在乎的只是一颗真诚的心。喜欢薛宝钗是因为她的八面玲珑,精灵聪慧,她深谙人情世故,有着很强的世俗生存智慧,处处讲究周全,能识大体,积极进取。可是也有很多的人批评薛宝钗,说她功利说她太懂得算计,心思太多。可是我想问这些批评薛宝钗的人,你们在生活中难道就没做过类似的事,为了生存为了得到更多,谁不是尽力周旋,谁不曾学习那些曾经不屑一顾但却在后来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在社会上没有一定的社交技能,不懂得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该做的什么事是没法生存的。要想与周围的朋友搞好关系就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学会为他人着想,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忍让。而薛宝钗只是在做这些我们都会做的事情而已,而且做的比一般人都要好。 社会在不停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信息时代注定是一个需要不断交流的时代,我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需要与这样那样的人接触和交流,不懂得人情世故怎么可以呢。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学会与人相处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表现出来并且还要与他搞好关系只因为他可以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或者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难题。也许你不喜欢走后门不喜欢送礼这种行为,可是你却不能否定有的时候不管你努力也抵不上有关系来的好用。这就是社会,就算不喜欢也无法改变。 我喜欢自然和纯净不掺世俗的真性情,也为人类在成长中失去这些宝贵的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学案:第二单元第6课 婴 宁

第6课婴宁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并不正面描写,而是让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不见踪影了,一丝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涌起时,菱歌四起,恍悟采莲女子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闻歌而不见踪影,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 [思考]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请以前两句诗为例简要分析。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

未嫁而夭. (yāo) 拈.梅花一枝(niān) 笑容可掬. (jū) 渐致研诘.(jié) 不觉解颐. (yí) 悒.悒不欢(yì) 略与商榷. (què) 笑不可遏.(è) 瞋. 目曰(chēn) 幸垂怜悯.. (lián)(mǐn) 二、通假字 (1)我有志,匪伊朝夕(“匪”通“非”,不是) (2)形影殊无少异(“少”通“稍”,稍微) 三、一词多义 (1)适?????①适.吴生来,嘱密诘之(恰逢)②我一姊适. 秦氏(嫁) (2)意?????①君意.亦复痴(心思)②意.其园亭(考虑,估计)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意味,感受) (3)去?????①去.此可三十余里(距离)②吴锐身自任而去.(离开)③但望南山行去.(前往)④故德之常不去. 心(去心,指忘怀) (4)次?????①坐次.(一会儿)②秦伯素服郊次.(站立)③中江举帆,余船以次. 俱进(次序,顺序) (5)具?????①具. 展宗阀(细细)②婢子具.饭(备办)③婢来敛具. (饭具,即杯盘碗碟之类) (6)但?????①但.望南山行去(只)②何但. 远走(徒然) (7)乃?????①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竟然是)②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③失手而堕,笑乃.止(才)④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 夫妻之爱(而是) 四、词类活用 (1)怀. 梅袖中(名词作动词,怀揣)

《婴宁》原文译文

名著阅读与影视欣赏 蒲松龄《聊斋志异》之《婴宁》 放映时间:本周六上午第二时段10:00——11:30 地点:实验楼四楼楼梯东通用技术教室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写婚姻爱情的小说最多,也最具特色。它通过人和花妖狐魅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爱情,也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婴宁》是《聊斋》中写得最精彩的一篇。它不以写情见长,而是着重塑造一位具有民主色彩的少女形象。婴宁是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天真浪漫,惹人喜爱。婴宁本为狐狸所生,鬼母所养,远离尘世,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熏染,因而养成一种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性格,保持了少女的天然和纯真。她和痴情王子服的爱情是晶莹透明的,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他走到哪里笑到哪里,连举行婚礼时都“笑极不能俯仰”,并敢于把夫妻间的“枕边语”公开出来,认为“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婴宁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要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性格…… 网友评论: zhainaike 原著中,婴宁出场是在一棵树上不是么?

lulu94520 丫鬟也挺好看的,故事为了存托任务的性格会适当夸大一些她的笑,她笑人间虚假,她笑相公书呆,她笑看人生,她想用的笑感染世间的虚情假意,她率真坦诚,真性情有时候看起来会觉得对人不礼貌,没有所谓的素养,到现今的社会也是,她以笑对待一切,已经很不容易了 lulu94520 也许原著只是想说明人的本性再天真也经历不起社会现实的磨练,除非她能脱离红尘//@自娱自乐自逍遥:不错啊,好天真烂漫的婴宁,就像花儿一样。电视剧跟原著结局有点不一样,原著中婴宁还生了一个儿子,也见人就笑。但是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都是个悲剧。电视剧中婴宁走了,原著中婴宁不再笑了。以前看这篇还以为是个大团圆结局呢,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个悲剧,婴宁以不再笑的刚烈与人间的冷决绝了。 zhoutandi 就这样就结局? 婴宁走的时候跟她妈妈说了什么?怎么就没有了... shengshuai12898 希望能够看到玩整结尾的婴宁,我好像记得小时候看过完整地,只是忘了是哪个版本的,也希望大家看到完整版本的告诉我一下。 shengshuai12898 怎么感觉结尾很仓促,而且是一个悲剧,这不符合作者的意思呀,而且放在现实中也没有多大的意义,难道为了自由,就真的值得放弃一切爱的承若,这难道是在反封建。 无关痛痒的过去 由笑到哭,意义在于封建对人的压迫,也是婴宁由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婴宁老笑什么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于书香家庭。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婴宁》讲述的是一个人狐爱情故事。一个叫王子服的年轻人在元宵节游玩时见到一个美貌爱笑的女子,自此不思寝食。表哥的一句戏言让王生遍处寻访,误打误撞竟寻到了这位名叫婴宁的女孩子,于是带她回家。王母对婴宁的身份十分怀疑,但几次试探未见异处,因而同意了她与儿子的婚事。婴宁爱笑爱花,过门后为王家增添许多生气,家人邻人都很喜欢她。几年后,婴宁告诉了王生自己为狐母所生,鬼母所养的实情,王生并不害怕,甚至还帮助实现狐母遗愿与婴父合葬,按日祭拜。婴宁很是感激,二人生儿育女,携手白头。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婴宁是自然之子,她不染世尘、纯真灵秀,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在举世皆浊中散发出高沽与雅致,饱含着生命的力与美,展现着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在她的身上看不出任何封建礼俗的烙印,也绝无人为的矫情。她从空翠爽肌的山林走来,带着花靥,带着肆意的笑,带着人性的真与美。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婴宁的笑是她最突出的典型性所在,也可以说是她最闪光的地方。她的笑是贯穿整部作品,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在她与王子服初遇时“荣华绝代,笑容可掬”,当王生找上门,两人再遇时“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两人在园中相遇,婴宁在树上“见生来,狂笑欲堕”,最终随王生到了他家,“但闻室中皆婴宁笑声”,“女犹浓笑不顾”虽然笑的不合礼教,但却“笑处嫣然,狂而不抚其媚”,文中为了表达她的狡黠之处,刻意描写了婴宁因笑声吸引西人子最终将其惩治的故事,这些都让婴宁的笑深入人心。 而后婴宁由笑转为不笑,可以说是作者的精心之处,一个不谙世事“似全无心肝者”的狐女在进入世间后,却被迫放弃了笑声。这在王子服与婴宁的园中相遇中已埋下伏笔。婴宁的“直言不讳”,让“生恨其痴,无术可悟之”。可见,两人说代表的精神世界观念就有所不同,其鬼女就曾半开玩笑的说过婴宁“有何喜,笑辄不辍?若不笑,当为全人。”当她进入到王生家,王母就说过她“此女亦憨”,而这些只言片语,汇集懂啊一起,均婴宁因笑为王家引来官府麻烦之时全部爆发出来:王母说“憨狂尔尔,过喜而伏忧也……我儿何颜见戚里?”正是这段话让婴宁“失不复笑”,而女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婴宁由笑到不笑的过程,被作者加以强化,让她的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而通过此而表达的内在本质又是发人深省。蒲松龄在最后用其笑的意义的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一、思想内容分析 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肯定青年男女的不畏礼教,冲破封建桎梏,真诚相爱,自由结合。在青年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中,这样充满美丽幻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有很强的进步意义。小说中作者塑造的独特的异类狐女形象——婴宁,她住在原生的山野中,爱花爱笑,一派纯真的天性,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差别,有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她大胆而少人间礼教的拘束,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婴宁的爱笑戏嬉和钟情,表明她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具有冲破礼教规范,反抗封建势力的积极意义。而当她进入了人世后,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她不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作者写她的美貌天真,超凡脱俗,有高洁的情操,在她身上,倾注有作者的激情爱憎,寄托了作者的情趣和追求。而写她的天真与笑的被扼杀,则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深入思考。这样一来,就把爱情故事与其它诸多社会问题结合了起来,扩大并加深了主题的思想意义。 二、艺术特色分析 作者在表现这一爱情主题时,大胆运用浪漫文义手法,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通过狐女与人的恋爱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反抗封建势力的人物形象。故事既可自由驰骋,离奇瑰丽,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写来恢奇变幻,诞而近情,抒发胸臆,

表达理想,更富有诗情画意。正如鲁迅所言:“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继承唐传奇笔法,采用传记体,以人物为中心来写作,故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感情丰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婴宁外憨内慧,天真爽朗,纯洁善良,自由放纵,不受礼法的拘束。为了塑造此形象,作者精心采用了一系列创作手法:如描绘生活细节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婴宁与其他某些少女一样具有天真烂漫的性格,但其个性表现为爱笑,于是小说便全篇以笑作点染,将她的性格风貌从内到外写得栩栩如生,在爱笑的细节描写中,使婴宁漠视封建礼教的思想获得了个性化的表现;又如渲染生活环境,以衬托人物形象。作品中用花作烘托,以一种优美的艺术气氛和意境,使人物显得更加美丽可爱。婴宁所在的幽僻山村、鸟语花香的院落、明亮洁泽的居室,作者对环境的描绘美洁如画,诗意盎然,这一切与她的美丽容貌、天真性情和谐一致,相映生辉,妙笔天成,格外优美动人,且带有象征意义;再如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在《聊斋》中,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文学语言,同时又大量提炼和融入当时的方言俗语,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其中尤其是人物语言,在体现人物情态时能抓住其主要特征,笔墨简练而内涵丰富,生动传神。如婴宁说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以及她一系列近乎童稚无知的话语。

《聊斋志异.婴宁》简析

《聊斋志异.婴宁》简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段名言,大意是未出嫁的女儿是颗宝珠,出了嫁的女儿就变成了死珠,再老些竟成了鱼眼睛,连珠子都算不上了。这段名言可与另两段名言结合着理解。其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其二:“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儿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对女儿推崇备至,然其珍爱的女儿多是未嫁之女,“无价之宝珠”应是贾府中那些未嫁的姑娘和丫头们,“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李纨应属于“死珠”之列,而“鱼眼睛”当指那些骂骂咧咧的老婆子们。宝玉的这段话道出的不仅是女性容颜不断衰老的自然历程,更是女性纯洁之性灵一步步丧失的可悲过程。《聊斋志异?婴宁》篇中的婴宁从初始的“笑容可掬”到终尾“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的逆转故事,正是婴宁的纯洁性情不断遭世俗侵袭的渐进过程。 婴宁可说是“美”的代言和化身。这种美首先体现在其惊鸿照影的外表之美:“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其次体现在其居住环境之美:“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犹繁,间以修竹”,“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街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蓬花架满庭中。”这种美更体现在她精神上的纯真自然之美,

集中于爱花、爱笑两个特征。爱花、爱笑是婴宁最可爱之处,她可说是“花痴”、“笑仙”。婴宁出场是在初春郊游时,“拈梅花一枝”,可谓人面梅花两相宜。“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这遗落的梅花竟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王子服拾花归家,“凝思把玩,如见其人”,竟害起相思病来。王子服初次登门,见婴宁“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以上描写表现的是出嫁前的婴宁对花的痴爱,而婚后的婴宁竟“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O溷无非花者。”婚前爱花的婴宁正是宝玉所谓“无价之宝珠”,而婚后的婴宁爱花如故,非但不是“死珠”,反而更耀其光芒,显得难能可贵。婴宁婚后不改其天真烂漫之本性,正表明她精神上的纯洁自然之美。如果说花是婴宁自然美之象征,那么笑则是婴宁自然精神之宣言。从出场“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到“虽故逗之,亦终不笑”,这其中共描写婴宁之笑达二十五、六次之多。这笑有“嗤嗤笑不已”、“微笑而止”,有“笑不可遏”、“放声大笑”、“浓笑不顾”,还有“不避而笑”、“笑极不能俯仰”,更有“狂笑欲堕”。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的行动自由被严格束缚,而婴宁大胆冲破束缚的神来之“笑”,恰似天籁之音,给这长期压抑的社会送来缕缕春风,这也正是她自由无羁的精神美之体现。 婴宁爱花成癖,最后竟因花遭祸;婴宁是笑的精灵,最

聊斋——婴宁篇

聊斋——婴宁篇

————————————————————————————————作者:————————————————————————————————日期: ?

婴宁是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天真浪漫,惹人喜爱。在影视作品中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角色。尤其是她的笑,让人久久回味。 注释 1、“婴宁”似出于《庄子·大宗师》,其中有所谓“撄宁”,指“撄而后宁”,即经困扰而后达成合乎天道、保持自然本色的人生。此处只是人名,形容父母希望婴孩平安宁静的度过一生的样子。 2、莒:莒县,今属山东。 3、入泮:古代学宫有泮池,成绩优异者才可进学宫学习,故称学童入学宫为入泮。 4、求凰:犹言求妻。相传司马相如以“凤求凰”琴曲向卓文君求婚。 5、上元:也称元宵节。 6、数武:泛指几步。武:半步。 7、醮禳:请僧道祈祷做法事,常特指道士。 8、发表: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通过让患者出汗使其体内邪毒发散出来。 9、未字:还没有订婚。古代女子订婚称“字”。 10、解颐:舒展容颜,开怀欢笑。 11、居里:居住的地方。 12、绐:哄骗。 13、锐身自任:挺身担起责任。锐身,挺身。 14、折柬:裁纸写信。柬,原指竹简,代指书信。 15、修雅:整齐雅致。 16、格磔:形容鸟鸣声。 17、无以阶进:找不到进去的理由。阶:台阶,这里喻指借口、理由。 18、日昃:午后。昃,日头偏斜。 19、启一关:开了一道门。关,古代指门。 20、肃客:尊敬的迎客。肃,引导、迎接。 21、裀籍:坐垫,坐褥。 22、具展宗阀:王子服详细叙述说家世。宗阀,家世。阀:本指官宦人家门前记录功业的柱子,后泛指功业或家世。 23、尊堂:对别人母亲的敬称,也就是你母亲的意思。 24、弱息:幼弱的子女,特指女儿。庶产:不是正妻所生。 25、渠:他的意思。 26、刍尾盈握:(摆上桌来的)鸡才刚刚长好。也就是较小的鸡的尾巴刚能抓满一把。 27、不遑他瞬:顾不上看别处。遑:闲暇。不遑:没有空闲。 28、阴捘:暗地里捏弄。 29、自分~:自以为要死了。异物,死亡的代称。《庄子》称人死亡后“或化为鼠肝,或化为虫臂”。 30、细事:很小的事情。 31、葭莩:芦苇内壁里的一层薄膜。代指疏远的亲戚,也泛指一般的亲戚。 32、周遮:形容话很多的样子。 33、捉双卫:牵着两头驴子。卫,驴的别名。 34、匪伊朝夕:也不止一天了,匪,通假字,通非。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15018565.html,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作者:李玲 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6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她爱花、爱笑、单纯天真而又细心沉稳、聪明狡黠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环境改变对她性格变化的作用。 关键词:婴宁爱花爱笑《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风姿绰约的女性,其中自己最喜欢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婴宁,她的形象活灵活现,丰采动人,其他任何花妖狐魅都不及,不愧为《聊斋》小说的压卷之作。 《婴宁》在《聊斋》中虽是篇幅最长的,也不过两千九百二十个字,但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纯净、天真憨直而又不失聪明狡黠的完美的少女形象,对其刻画极为新颖大胆,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少曲折,主要写王子服与婴宁的爱情故事,突出了婴宁的特殊性格,同时揭露和鞭笞了罪恶的封建社会。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我们先看看“婴宁”这个名字到底有没有深层含义。一位大家曾提到,“婴宁”取“撄宁”之意,源出《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吾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所谓“撄宁”,就是心神宁静,外界一切事物,人世间迎来送往,成功失败,都不能扰动其心,这是到家追求的境界。这样究根寻源的分析不无道理。蒲松龄创造与“撄宁”谐音的形象本意大约想宣扬“撄宁”式得失不动于心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的婴宁的确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里,婴宁只不过是生命力的象征,自由的象征,是用来寄托作家的美好愿望的。那么,《聊斋》到底塑造了怎样一个婴宁的形象呢? 婴宁身世非常奇特,本是狐女,由鬼母养大,从小生活在一个绝迹人少,山光悦鸟性的深山,没有人事纷繁,没有社会桎梏,缺人间教化,只有山月松风,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绿树红花,过着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形成了婴宁盎然的生命力、纯洁的灵性。她在山中的十六年,沐浴着大自然的光波,花草树木是自然而生、自然而长、自然而衰落的;鸟兽虫豸是任性而飞、任性而走、任性而鸣叫的;和鬼母、狐婢相处也是融融然充满了无私的情爱。所以,她忍不住要从心里发出天真的笑声,整天笑容可掬、笑语不休。笑,把她满腔真情抒发的纵阔汪洋;笑,将她的思想纯洁表现得淋漓尽致;哪里有婴宁,哪里就荡漾着笑声;哪里有笑声,哪里就是一片未经污染的纯净欢乐。笑,出于真情,源于纯净,它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产生,得以形成。 全文有二十多处写笑,上元踏青,偶遇王生,婴宁一出场便笑容可掬,王生注目着这位容华绝代的少女,她却跟婢女小荣戏之以赋,“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笑语自去”,身后撒下一串串笑声。人物随笑出场,显示了她天真烂漫、诙谐真率的性格端倪。第二次露面是王生来到西南山中的时候,她正赏花,见到墙外的王生,便“含笑而入”,想笑没有笑出声,而是把“咯咯”笑声忍在了唇边、留在了腹中。婴宁与王生在秦媪引见后,更是笑声不断。第二天,王生至舍

《婴宁》赏析

《婴宁》赏析 摘要:从作者到作者的作品及思想引出重点——《婴宁》,剖析《婴宁》女主人公婴宁的笑是天真烂漫的,以及婴宁笑的背景因素是与世俗隔绝、不受世俗污染,还有写出几位名家对《婴宁》的剖析语。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婴宁、笑 蒲松龄(1640-17150,字留先,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家道陷于贫困。他屡次失意于科场,只得以做幕宾、塾师为生。他生活在明清正当易代的乱世,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坎坷的个人遭遇,造成了他“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创作《聊斋志异》中。其诗、文、俗曲等作品今汇编成《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近500篇,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和《史记》传记文学的传统,把花妖狐媚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底层。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束缚,使千千万万的女子犹如巨石之下的小草,枯黄柔弱,失去了生命的色泽。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村里,却生活着这样一位少女:她爱花又爱笑,天真无邪,像山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纯净,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摧残和污染。这位少女就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婴宁》篇中塑造的理想形象——婴宁。《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对这篇小说进行重点剖析,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精金美玉式的作品。作者蒲松龄对他笔下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倾注了无比炙热的情感,“异史氏曰”以“我之婴宁”称之,即可见一斑。(来自《名作欣赏》2011年第29期作者:郭慧)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显得很突出。像清风拂过山野,像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的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像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笑”。 我们都知道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逗她时的“笑语自去”在园里的“含笑捻花”,见客人时的“笑不可揭”,从树上下来时的“且下且笑”,举行婚礼时的“笑极”。再看与王子服见面一节: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这样的举止言行,是超越我们常人正常的行为表达方式的。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婴宁的笑已被归入了傻大姐的行为表现当中。那么,婴宁到底傻不傻呢?在我看来婴宁不傻。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