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全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全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全
【文艺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全

[煜編]考研資料彙編

煜編【文藝學論綱】考研資料

[煜编]文學考研資料前言與說明

前言

我,落煜,人,现就读于师学院,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前两名是南大本校的)。在2011年6月至8月,笔者历近百日,总结了这四百馀页的考研资料。它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四卷,[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古代汉语]一册,[语言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册,[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编完之后,又在去年最后的百馀日里,一边记诵,一边修改,时至今日,方修订完毕。

将这套粗陋芜鄙的资料公诸于世,我有些自己的想法。考研,作为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拔形式,要求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作为备战文学硕士的我们,试卷以应试题的面目出现,我们不得不以“一二三四”诸答题模式应对;而真正能够提升我们功力的,却在文本

..之中。所以,笔者把略备的资料贡献出来,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文本,博览群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硕士(而不是只背了一脑袋“一二三四”的学子)。当然,这些资料亦能使大家事半功倍(这是无需赘言的)。

但是,诸位,这套资料在被你发现的同时,已有千千万万的对手拥有了它。所以,你

们最终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功底

..。

说明

1任何资料的编纂,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渗入著者的个性。这些资料在力求全面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平衡,还望诸研友见谅。(比如,在[古代文学]中,由于笔者热心于先、古小说,资料里便出现了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容。)2打印本资料时,建议用word2003或word2007,字库有楷体_GB2312、黑体、宋体,这样可显示出资料中的重点、次重点、一般知识点等。

3一般情况下,标题用黑体,正文用小五宋体,并以加黑、楷体、六号小字等方式来区分重点与一般知识点。(字体在屏幕中显得虽小,但打印出来后十分清晰。页数不至于太多,便于大家携带与记诵。)

4以愚拙见,大家最好在8月之后再开始背这些资料。在此之前,应细过教材

....,熟读

..

文学文本

....。(这是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样,在背这套资料时,便能将框架与“血肉”紧密结合起来。建议背第一轮用40天,第二轮用30天,(前两轮是硬功夫,必须努力背下来。)第三轮结合教材与文学文本,过一遍资料,约25天。最后一轮,边背边按自己的风格总结出提纲、符号。(比如:轼词特色:1诗词一体,自是一家;2表现功能、词境:自我豪情,哲理,生活、自然;3以诗为词(标题、小序、用典);4清雄。到考前,脑中只有符号与大量相关的诗词文。)

5请灵活运用资料。有些知识点既是名词解释,也是简答。有些知识点详略不一。(如“清照”一节,先详列其艺术成就,其后所列的名解“易安体”就一笔而过,大家可从前面列的知识点将其充实。)还有些大的版块,视考题而定。(以“《史记》的文学成就”为例,如果考试出了论述,分值在25分以上,便可将相关的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全部答上,并结合文本;如果只出了简答,便可只写以附有“一、二、三”的大标题;如果考了专题(如:简谈《史记》的叙事艺术),答上第二节容即可。)

6本资料在力求体系清晰简洁、知识点完整之外,颇具“太康”遗风,诸如稼轩词的艺术成就,其中有“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之句,背之甚难。但以愚拙见,如能在试卷上写出此等文字,定会取悦于阅卷老师。下面是这些资料的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四卷

这套资料,我主要参考了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一百四十馀页的文档,我为其倾耗了大量的心血,评以“全面无误”四字,笔者认为是中肯的。建议大家佐以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储备

...

..300

...首以上

的诗文词

....,以积累功底。

【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

关于[现代文学],我主要参考了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关于[当代文学],我主要参考的是董健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二者并参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坦言之,笔者读过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总结资料并非写文学批评,加之许多作家作品至今仍在界论争,是以利用价值与可背性没有【中国古代文学】高。(倘若二者相比,[当代]部分会更好一些。)这点请大家谅解。笔者仍然建议大

家尽量多读

...,再参以教材,最后以本资料为框架来记诵。

..些文本

【古代汉语】一册

编这份资料,我主要参考了王力的[中华书局版]和高小方的[教育版],并以北师大版的《古代汉语教程》佐之。评以“基础细致”,笔者颇堪承担。但以愚拙见,必要的基本

功在应试考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议大家熟诵一些先的诗文,至少精读王力、高小

.......

方教材中的选文

.......。

【语言学概论】一册

由于在笔者所应付的试卷中,这门科目只考两道基础性很强的简答,所以只以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为据,以名词解释、基础知识、大体框架为重,对于专门考语言学的朋友而言,价值并不高,还望海涵。

【文艺学概论】&【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二册

关于[文艺学],我只参考了胡有清的《文艺学论纲》,并根据他编写的《文艺学研习》,总结了一套资料。由于这门科目笔者只需应付两个名词解释,因此又总结了一套[文

艺学概论名词解释]。这门学科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建议无意考南大的同学以自己报考学校的教材为据。对于考南大的朋友,希望这些资料会对你们有用。不得不说,由于笔者后来只把那套名解资料背了几遍,是以所编的[概论]质量没有[名解]高。在[名解]中,加下划线的名词是往届考过的,楷体的名词不在出题围,但出于胡本教材,后面的“补录”部分只作一般了解。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

总结这些名解,我主要用克鲁等主编的高教版《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的“文革馀孽版”也略作参考。也是因为笔者应付考试的只有名解,加之近十年来读了百来本外国小说,所以只总结了192个与术语和作品相关的名词。它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希望多少对大家有用。

落煜洛师壬辰年三月初十

[]

緒論文藝學的對象、體系和方法

文学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考察文学的含义: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

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等一般文化形态。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具

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

的特殊审美性质。第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文艺狭义的“文艺”概念单指文学;广义的“文艺”概念是艺术的同义词,包括了艺术的各个

部门。除了文学外,艺术主要还包括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电视剧、建筑、

曲艺、书法、杂技等等。各门艺术都创造艺术形象作为非现实的审美观照物,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

艺术的畴包括文学的畴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艺术语言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借用语言这个词汇,可把各门艺术塑造艺术形象的

媒介和物质手段统称艺术语言。我国通行的艺术分类便以此为标准,将艺术分为四类:造型艺术,运

用线条、色彩等作为艺术语言,包括绘画、雕塑等样式;表演艺术,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人体动

作等作为艺术语言,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样式;语言艺术,即文学,它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艺

术形象;综合艺术,综合地运用上述各种艺术语言,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样式。

实用艺术是既具实用价值又具审美价值的艺术样式或品种,和审美艺术或纯艺术相对。它既包

括工艺美术、书法、建筑等艺术门类,也包括各种艺术门类中的一些特殊品种,如装饰绘画和雕塑,

文学中的杂文学(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等),还包括综合各种艺术因素形成的某些艺术,如广告艺术。

文艺学是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和探究其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学科的畴,也叫“文学学”。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学形态的分支构成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部分。它们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概念畴、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广泛的文学现象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从而给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文学观念、价值标准和基本方法。它被称为体系性的文艺学,在整个文学科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文学批评以当代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通过考察评价对象,帮助作家总结创作经验,引导读者提高鉴赏水平,并研究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提出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推动和促进文学事业和文学科学的发展。它被称为应用性的文艺学,是文学科学中最直接参与文学过程的一个部门。

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它可以是某一国家、地区或更大围的通史,某一时代的断代史,或某一体裁、题材或风格等的分类史。它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相互演变更迭、继承革新,剖析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与文学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等,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探讨文学规律,为现实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它被称为历史性的文艺学。

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学过程包括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四要素,它们构成某种确定的三角关系。在这组关系中,作品是中心,连接其他三个要素。艾布拉姆斯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涉及到这四个要素,但几乎所有理论都明显地侧重于其中一个要素。他把艺术理论相应地分为模仿理论、表现理论、实用理论和客观理论。前三者分别通过与世界、艺术家、欣赏者的关系来解释作品,而客观理论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地加以研究。这些分析有力地说明了文学活动多环节特点所造成的理论模式的多样性,为学术界所重视。

文化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轫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后来逐步波及世界,90年代以来在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它实际是以文化问题为中心进行社会研究,即以文学现象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文学作品为个案分析的素材,它所关注并着力开掘的总是文本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信息、文学文本与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等容,对于文学文本自身的美学价值、艺术特色并不予以更多的注意。文化研究是为了研究社会而研究文学。

文学本质论主要研究文学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研究体现其本质的各种特征,研究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

文学过程论具体研究现实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所构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包括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其容分别为:研究文学创作的主体、现实基础和历史背景、过程和规律;研究作品的个体构成和群体构成;研究文学接受的主体、过程和规律;研究一般文学阅读与审美的文学阅读即文学鉴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

文学批评论主要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性质、作用和用法,提供一般的指导理论。

文学发展论研究文学批评在文学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等。

系统方法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文学研究工作者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和界定系统方法的主要原则,将其运用于文艺学的各个部门中。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系统方法往往需要和其他文艺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原型批评加拿大学者弗莱等人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弗雷泽关于巫术、、科学顺序发展的思想进化理论,创造性地用于文学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学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着力于在作品中寻找反复出现的原型(包括形象、主题、结构等),进而分析作家个人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比较具有同一原型作品的异同,追溯它们同神话等原始文化形态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和历史等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这种研究方法兼有社会学、心理学、形式主义等方法的特征,又有其特定的理论涵。

评点(批点)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批评模式,最初用于诗文,后随小说、戏曲的发展而盛行一时,包括评注(或称批注)和圈点两个方面。评注既包括对作品整体或部分的总评,也包括眉批、夹注或旁批等对于作品细部艺术描写以至字词运用的分析。圈点则是给最重要、最精彩或应引起注意的字句乃至段落标上引人注目的记号。评点这种随感式的批评方法,不但形式灵便,容量自由,而且由于紧密结合作品实际,便于指导读者深入体验品味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中有着悠久传统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点在于强调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现实。因此应把文学置于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对文学活动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关系、文学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作广泛深入的研究。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创作到接受的文学活动的完整过程、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社会容、文学的社会本质等等。此外,文学社会学还涉及一些其他研究方法较少注意或不予注意的领域,如文学的社会传播、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社会生态等,并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之中。

文学心理学现代意义的文学心理学方法以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基础,从文学与心理学的相互联系中研究文学。它既包括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文学现象,也包括将心理学研究所特有或惯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某些技术措施)用于文学研究。完整的文艺心理学体系包括文学社会心理学、创

作心理学、作品心理学和接受心理学等部分。它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和更为准确的语言来揭示作家、读者以及文学人物的心理奥秘,对于文艺学各个领域都有积极的意义。

精神分析文艺观精神分析学者在文学研究中注重通过作品和传记材料来探寻作家所受的性压抑等精神创伤,研究判断创作动机及其对作品的影响。对于作品的分析,注意寻找支配人物行为的无意识因素,用精神分析的一整套理论和术语来解释文学现象。精神分析方法把文艺学研究引入到主体的心灵深处,对于那些以描写人们精神活动为主要容、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尤有阐释剖解的力量,对于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欲望升华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作家心灵深处,和常人一样有着为人类社会伦理、、法律等所不容的本能欲望,这种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泄而得到满足。而文学创作就是作家白昼梦即幻想的结果,它和夜间梦一样,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经过改装以后的实现。至于读者,则通过阅读鉴赏分享作家的白昼梦以使自己类似的欲望得到实现。在此过程中,由于本能的目标及对象变得更富有社会价值,所以文学不但是本能的补偿,而且是本能的升华。

形式主义文学研究1915年至1930年盛行于俄国,强调文学是独立自足的,把研究围限制在文学本身,偏重艺术形式方面,排斥一切从外部或从文学与外部的关系展开的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强调对作品进行反复的精细的阅读和赏析,从中体味作品字句乃至整个作品的涵、象征意蕴及其相互联系,对作品个体或群体的结构形式作出阐释。形式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形而上学的,但它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研究的客观性,重视对作品形式因素的细致分析等都有可借鉴之处。

比较文学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揭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发展规律。在比较文学中形成了注重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和提倡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法国学派的研究一般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文化系统,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偏向。美国学派代表了比较文学新的潮流和方向。他们注意探讨那些不能直接互相施加影响的文学之间的美学联系,提倡不同文化体系的类同研究和对比研究,主进行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形成了非常宽泛的比较文学概念。

结构主义批评是运用结构主义分析研究文学艺术和进行文艺批评的一种文艺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该理论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是纯形式的,揭示文本部各种成分构成、制约、组合的关系和规律;是超越具体作品、作家和时代,探索支配和制约文学作品结构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研究。其操作手段为:先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然后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最后发掘文学的深层结构。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重视、对语言符号的分析和对叙述模式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但它对于科学化批评的强调,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属性,具有片面性。

第一章文學本質論

再现理论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影响很大,着重从文学作品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明文学艺术的本质,将其解释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再现。这一理论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把揭示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在本质和规律作为诗人的职责。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指出艺术的三大任务首先是再现生活,认为艺术应承担说明生活,给生活下判断的任务,从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强调了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模仿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重要理论著作《诗学》中,对模仿学说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生活本身。他指出,艺术家“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即简单地模仿自然、根据神话传说,并把揭示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在本质和规律作为诗人的职责。

表现理论着重从文学作品与创作主体的关系解释文学本质,认为文学是作者思想感情以至感觉的表现。这种理论在中国自古得到推崇,“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源远流长。到了近代,表现理论在西方兴起和盛行,其理论渊源在于康德从人的主观天性和才能去探讨艺术本质的观点。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表现理论作为它的理论根据而逐渐盛行。而稍后的另外一些理论家,如叔本华、尼采等人,则把康德思想中的非理性因素大大加以发挥,形成了现代西方文论中表现理论的新潮流。

诗言志《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源远流长。《毛诗序》从志情合一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特点:“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该论点从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以致感觉的表现来解释文学本质。

文以载道基本特点为“载道”。中国古代有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等说法,道基本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或规。“载道”理论曾经被推向极端,在我国文学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西方理论家如柏拉图、黑格尔等人所说的“理念”,和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道”,有着接近和类似之处。“道”和“理念”,都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或绝对精神。但西方更强调这种绝对精神是客观存在的灵魂;而中国则强调它融于作家心志之中,并让文学去言、去载、去明。因此,常把前者归入模仿理论或再现理论,而把后者归入“诗言志”的主流。

童心说明代贽从反抗封建礼教的立场提出“童心说”。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所谓“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他对载道说持批判态度,认为“多读书识义理”只能是“障其童心”,“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性灵说清代诗人袁枚力倡“性灵说”,其理论源于钟嵘等人,更是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他所谓“性灵”,即“性情”与“灵机”的结合,而又以前者为主,其主要涵就是要求自然风趣地抒写个人的真情实感。他指出“诗之本旨”是表达感情的,“诗者,各人之性情耳”。“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绝对理念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强调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理念”。他的理论已进入现实,成为现实世界的灵魂,体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他认为艺术、、哲学是由绝对理念发展出来的三种形式,而艺术则是其中最不完善的一种。“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艺术的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审美观照亦称静观,是文学活动的基本容,指的是主体以审美态度对客观对象静观默察,达到物我两忘、相互交融,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消除了现实的各种束缚和界限,进入一种恬静的、怡然自得的玄妙境界。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审美观照是艺术活动保持其独立性的根本特点,审美观照所感受到的并不是审美客体纯粹自在的属性,而是客体所蕴含或体现的人的情感容和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精神过程。

惯例论美国学者迪基提出关于艺术本质的“惯例”(或译“习俗”)论观点。他认为,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是人的意向活动的结果。艺术品地位是人授予的,这种授予艺术品地位的活动取决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即艺术世界中的制度和惯例。艺术世界的中坚力量是一批组织松散却又相互联系的人,主要包括艺术家、报刊记者、理论家、批评家、艺术史学家、美学家等等,艺术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习俗惯例的水平上进行的。当人们(特别是艺术世界的中坚分子们)突出强调或者授予作品的某一方面的性质时,引起的便往往是相关的反应。

审美心理距离说英国美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的概念,认为人们可以超越个人的目的、功利需要和感觉,与对象建立起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和时空距离一样,能使人们更好地排除现实的功利的考虑,欣赏对象的美。他提出,“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一种“审美原则”。他这一观点揭示了艺术活动的重要心理特征。

间离说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或译“间情”、“陌生化”)观点,要求艺术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心理距离的一种理论主。他要求演员、角色、观众的相互关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主并在创作实践中运用种种“间离”手法,有意识地打破存在于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所谓“第四堵墙”,造成观众对角色和整个作品的“间离”和“旁观”态度,使观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容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判断。

文学的社会作用是一个以审美观照为基本容、包括三个层次的系统。1是审美观照的作用,最基本最核心;2是由于文学的审美观照作用而必然产生的其他一些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

作用、娱乐作用和交际作用;3是由第一、二两个层次派生出来的、受到一定时空限制的文学功能,它们往往只是一部分文学作品、一定时空围文学的功能。

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文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不但可以加深对周围世界和已经历过的事物的认识,而且可以增长见闻,扩大自己的间接生活经验;不但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人生,而且可以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不但可以更多地了解现实生活的外部面貌,而且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他人以及反思自己的灵魂;不但可以促进自身以清醒的态度面对现实,而且可以更多更好地了解历史、展望未来;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给人们提供了更深刻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知识。由于文学的认识作用是通过审美实现的,因而它带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文学的教育作用体现在文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的灵魂,增强人们改造和创造生活的信心、勇气和能力,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它还体现在作家以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去感染和影响读者,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培养人们健康高尚的情操。文学还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增强人的创造欲望,提高人的想象、观察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文学给人以美的熏,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美,能够逐步成为人格更完善、更健全的个体存在。

文学的娱乐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学活动中人们通过审美在精神上得到自由享受和愉悦。由于文学活动的非现实性和非功利性,人们在参与其中时可以摆脱现实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的束缚,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自由的享受,因而几乎所有作品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可供消遣性。文学引起读者的审美快感和由此产生的娱乐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引起与人们的自然欲望相一致的欢乐喜悦,而且还体现在引起与人们自然欲望不尽一致的审美感受。

文学的交际作用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人们可以实现思想、情感、知识、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交流,加强相互了解和联系。这种交际作用,主要体现在作者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并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审美反应,读者又通过文学批评向作者反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二者实现了交流。在文学活动中,这种审美意识的传达、激发、交流、共鸣,以及作品量信息的相互交流等等,都含有人际交往的成分。文学的这种交际作用也由一定的社会力量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在更大的围和更强烈的程度上得到实现,还体现在社团之间、阶层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形成沟通不同文化的渠道和桥梁。

兴观群怨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即“感发志意”,使人们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受到感染和教育。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了解社会情况。群,即“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即“怨刺上政”,以促进政治的改善,同时也包括各种不满情绪的发散。这四者是互相联系的。其中,兴和

怨偏重于个体心理的感触抒发,观和群偏重于感染冶所要达到的群体效果。孔子要求通过情感冶使强制或半强制的社会伦理规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寓教于乐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书者,又使他喜爱”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该观点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容的美的融合、统一。它对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风教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的一种观点。《毛诗序》有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段话既说明了诗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也揭示了统治者用诗作为社会治理手段的事实。而白居易则从社会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的结合来说明文学的这种作用,认为诗歌“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第二章文學特徵論

现实美是文学的审美容的一部分,既包括一般所说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也包括已经客观存在的艺术美。现实美的存在为作者的选择和开掘提供了客观基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等成为选择和开掘的标准和依据。作者可以选择不同形态的美的对象进行开掘,也可以在同一对象身上选择和开掘不同的美的因素。

形式美是指社会生活、自然及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组合,是文学的审美容的一部分。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认识和总结了形式美的若干法则,这种法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和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种种微妙的对应关系。一般把多样统一视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包含了变化、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比例等多种具体法则的对立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单位,是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艺术家在实际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容和审美价值的具体情景。它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结合的产物,凝聚着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体验和认识,显示出艺术家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文学形象即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它以人物为主,也包括其他社会现象、自然景物和现象等等。一部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是按照统一的整体构思来塑造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定的形象体系,其中个别形象具有在作品整体所带来的有机性,渗透着作家的主观感受。文学形象的一般特征为: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感染性、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畴,在文学作品中又称审美意象、象征意象,指的是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意象通过语言媒介外化和固定下来的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特定意念而让读

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文学意象具有文学形象的一般特点,此外还有:1创造的主观性;2涵的不确定性;3感受的意会性。

文学(艺术)典型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畴,典型的艺术形象的简称。如果一个文学形象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显示出深刻的普遍性,就可以被称为文学典型。典型主要指人物形象,也包括环境、事物等形象。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优化形态。能否创造出成功的典型,使得作品的文学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长久的艺术生命,是作品有无成就的一个标志。

熟悉的陌生人由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提出,其涵是,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的普遍性在文学典型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所谓“陌生”,在于典型的外表和涵是新鲜独特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这一个”;但同时又是读者可能或可以“熟悉”的,因为一方面典型尽管独特,却不悖情理,合乎艺术真实,另一方面典型涵的普遍性又可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人生体验和广泛的思想联想。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概念,主要用于诗论和画论中。意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形象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于启示性的生活景象的图画,又包含着十分丰富、可供思索体味的意蕴,二者有机融合而成和谐的艺术境界。意境就是文学形象的意蕴体系,是抒情类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作为若干形象的集合体,具有整体的典型性。意境在绘形即对景、物等的表现方面的特点为虚化、意化、集合;在表意包括对情、理等表现方面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和哲理性。

文学语言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指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包括科学著作、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上所用的一切书面语言,也包括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狭义的文学语言,则专指各类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以及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的语言。文学语言除了一般的指义作用以外,还具有审美作用。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通常通过对语言学用语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具有含蓄、多义、模糊性的特征。

反常化(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文学语言的“反常化”或“陌生化”,是艺术“反常化”或“陌生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日常语言习惯和一般书面语言规的突破、扭曲和变形,形成某种新鲜的形式,造成读者感受的难度,使得读者不得不延长感觉的时间,从而体验艺术创造的奥秘。打破语言常规或语法规,采用新鲜独特的修辞话语,兼用多种语体表达方式等,都可以造成“反常化”的语言效果。

形象性就是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表现,将千姿百态的事物的性质、情状展示给读者,使人们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触其体,如历其境。这种形象性的要由用语言创造具体可感的审美观照对象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文学语言“反常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形象性的描写正是文学语言突破一般性表达的重要的有效途径。

字立纸上清代诗人袁枚提出:“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所谓字立纸上,也就是要求文学语言达到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化效果。

含蓄蕴藉是文学语言情感性的一般特点。要求语言简练含蓄,将丰富的容蕴藏其中,让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趣味境界。这是作家对一般社会情感进行审美的过滤和升华的必然表现,也是出于对读者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信任与尊重。

叙述人语言是作者叙述事件、描绘环境、刻画人物和抒发感情的语言,它是戏剧以外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语言,最能体现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叙述人语言又有不同的人称的区分:在第一人称的作品中,叙述人通常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从视角直接细腻地表现隐藏在叙述人背后的作者身份的审美感受;在第三人称的作品中,叙述人基本不出现,也不受身份和视觉的限制,是全知全能型的外视角;第二人称在作品中很少出现,它的特点在于叙述人和人物直接交流对话,给读者带来特殊的阅读体验。

人物语言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是戏剧文学的基本语言,在小说、报告文学等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人物语言需要以人的性格气质为依据,在服从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创作构思的同时,体现出不同人物的语言特色。创作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成为作家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物语言除了在展现情节、描写环境等方面可以补充叙述人语言以外,在刻画人物特别是表现人物的心世界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文學作品論

文本原为语言学的概念,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学理论界的一些派别逐步广为使用“文本”或“文学文本”,甚至使其成为取代文学作品的概念。“文本”和“作品”实际所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即作为读者阅读活动对象的作者创作活动的成果。但人们用“文本”强调它是未被读者阅读之前的作家创作成果,强调其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开放性即再创造性应该不为作者的意图所左右;而在读者阅读之后,在对文本的多种理解和阐释发生之后,文本便成为作品了。

两分法是我国历史上最广泛的文学作品分类方法,按照有韵味和无韵味分为文和笔,即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在这两类之下再有许多更为细致以至繁琐的体裁划分,如韵文包括诗、词、歌、赋等,散文包括论说、序跋、游记、传记等。类似的“两分法”,在西方历史上也曾经使用过,不过在散文和韵文之下分类则和中国有所不同。

四分法是近代我国文学界普遍采用的文学作品分类方法之一,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散文四类。四分法是在承继过去分类法的优点和借鉴西方分类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从作品的外在形态即体裁上来划分,比较明确具体,有其方便之处。但由于它不是从审美创造对象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出发,所以并不能说明文学作品的主要差别。而且,这是根据一定历史时期文学状态所做的划分,对于新起的文学体裁往往缺乏足够的涵盖能力。

三分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早提出,此后,西方许多文学理论家把文学区分为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三类。其中,叙事类文学构建一个自成体系的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世界,作为审美观照对象。抒情类文学构建一个自成体系的精神世界,直接传达作者的审美感受。戏剧类文学包含前两类的某些特点,并和其他艺术因素乃至声、光、电等方面的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三分法从审美创造对象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来区分文学作品,具有更强的概括性和生命力。它也是现在我国理论界中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体裁是文学作品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作品在形象塑造、篇幅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特点所构成的外在形态,通过历史积淀形成相对稳定的体制要求,表现一定的文学容。

抒情类文学通过构建一个自成体系的精神世界,直接传达作者的审美感受,作为审美观照对象。抒情类文学最主要的体裁是诗歌。此外,散文(小品)、处于文学和政论边缘地带的杂文也是其主要品种。该类作品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主观的、在的世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呈心理结构或情绪结构,语言凝练含蓄,积极运用多种修辞方式。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诗歌可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其特征为:1容上,诗人撷取和提炼生活中最强烈的审美感受,以最理想的形象体系来表现,从而产生包含审美意蕴的意象和意境;2形式上,对日常语言进行提炼和变形,打破日常语言的秩序;3结构上,一般分行、分节排列,依照主体情感抒发和想象的线索,伴随着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的跳跃式地展开;4具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

散文是一个在不同时期不同围使用广泛而涵不尽相同的概念。首先,散文是和韵文相对的概念。其次,现代的散文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再次,是“四分法”中的一种文学类型。狭义的散文是第二种概念,即抒情文或小品文。这种散文是一种从容到形式都更趋向于自然的生活形态,较诗歌更为自由和朴素的抒情类文体。在取材表意方面更为广泛和丰富,在篇幅、结构上没有严格的要求,舒畅自由随意地表达作者对审美对象的真实感受,语言质朴自然;常有抒情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区分。

杂文是社会评论和文学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性文体。它是用短小的篇幅,以议论为主,并兼融抒情、叙述、描写为一体,及时而尖锐地反映和评价各种社会事变和生活现象的抒情类文体。笔法灵活,形式不拘,语言形象,增加了自身的表现力和战斗力;具有生动的文学形象,但不像诗歌、小说中的形象涵那么丰富。

叙事类文学西方文学理论中又称为史诗或史诗类文学。通过叙述人语言对事物作具体的叙述描写,构建一个自成体系的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相似性的文学世界,传达作者的审美感受,给读者提供

一种客观的、外在的审美观照对象。叙事诗(包括古老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等,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群体围拥有广泛读者的叙事类体裁。就目前而言,最有影响的叙事类体裁除了小说外,还有纪实性的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

叙述视角也称为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在第一人称的作品中,叙述人通常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从视角直接细腻地表现隐藏在叙述人背后的作者身份的审美感受;在第三人称的作品中,叙述人基本不出现,也不受身份和视觉的限制,是全知全能型的外视角;第二人称在作品中很少出现,它的特点在于叙述人和人物直接交流对话,给读者带来特殊的阅读体验。

小说是叙事类文学以至于整个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悠久,用散文体的形式表现叙事性的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展示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其基本特征是:具有明显的虚构性、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按篇幅的不同,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等类型,各有容量和特点的不同。

报告文学是随着近代报刊业发展而兴起的介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其主要特点是运用文学的手法迅速而及时地报道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问题和倾向等。报告文学主要以文学类报刊为主要发表阵地,并被列为文学作品出版、、收藏,作为文学样式参加评奖,被作为文学教学的对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在局部围存在着合理想象的因素,此外还包括时空的外延伸、语言的提炼修饰等。

传记文学是随着古老的历史学发展起来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文学笔法写人物传记,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一般是描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描写人物的一段经历,但所写人物生平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传记文学具有严格的历史真实性,相当的文学色彩和艺术价值。

表演类文学主要为戏剧、电影、电视剧和曲艺等艺术形式提供文学底本及演出(或拍摄)记录,又被称为剧本、台本。就其基本性质,它是一种过渡性、中介性的文学,兼有叙事和抒情两种因素。它包含叙事性文学和抒情性文学的某些特点,并和其他艺术因素(包括演员的表演以及美术、音乐等)乃至声、光、电等方面的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共同构建审美观照对象。主要体裁包括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和说唱文学。

戏剧文学(剧本)是舞台演出的文学依据或记录,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随着戏剧艺术和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其基本特征是:1在取材和结构上讲求集中性,有幕、场的划分,把戏剧情节和动作组织安排到有限的舞台空间中,严密紧凑;2剧作家总是选择那些激烈尖锐、本身富有戏剧性、适合于舞台表现的生活冲突作为素材和基础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构成戏剧冲突;3主要由人物语言即台词构成,具有高度个性化和动作性,并包括和观众交流、对话的成分。

三一律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演出时间对戏剧创作的限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卡斯特尔维屈罗和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布瓦洛等人据此提出和推行“三一律”,规定剧中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完成。这个规定曾长期影响欧洲戏剧文学的创作,虽有其局限性,但情节的完整统一,地点和时间的相对集中,却从来都是西方优秀传统剧作的必备条件。

悲剧广义的悲剧是指用文学的形式,尤其是用戏剧的形式来表现严肃和重大的行动,这些行动造成其“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狭义的悲剧表现在社会矛盾冲突中,邪恶势力压倒善的、美好的势力,后者在斗争中付出重大的代价,遭受失败或毁灭,但是其合理的理想和激情预示着胜利和成功的到来。

喜剧以可笑性为外在特征。它以各种引人发笑的表现方式和手法,把戏剧的各个环节,包括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的许多因素,乃至人物语言、动作和形态等加以漫画化,从而产生滑稽戏谑的效果。喜剧比较多的是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的性格、品质和社会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其主要容;同时也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人生的苦难。喜剧包括了不同的种类,如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

正剧是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的戏剧样式,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19世纪后,正剧成为主要戏剧类型之一。以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为代表的社会问题剧是正剧的一种特殊类型,另一种类型是英雄正剧,它和英雄悲剧的题材相近,但过程和结局不同,以正面英雄为代表的进步力量通常经过艰苦的历程最终总是取得对腐朽势力斗争的胜利。

影视文学包括电影文学(电影剧本)和电视文学(电视剧本),它们是拍摄电影或电视剧的文学底本或记录。电影和电视剧将摄影技术与录音技术的特殊性能运用于艺术创作,突破了戏剧艺术的某些极其严格的舞台限制,将表演因素和造型因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表现形式极为灵活自由的崭新艺术样式。它们的综合性既有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的逼真感,又有文学的穿透力和自由度。它们以镜头为基本手段,从而可以从不同距离和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刻画艺术形象。它们以蒙太奇为独特的结构方式,展开表现的容。电影剧本和电视剧剧本适应了这种特点,成为介于戏剧剧本和小说之间的文学样式,具有形象性、动作性和转换性。

蒙太奇是影视文学中的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是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是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用这种手法,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蒙太奇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其中又可细分为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等。

说唱文学是说唱艺术即曲艺的文学底本或演出记录,原本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曲艺以带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创造审美对象,传达审美感受,要求其容、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适合艺术表演特别是口头说唱的需要。要求有较强的情节性,但又不能过于复杂;短小精悍,简练紧凑;表现手法多样化,叙述和描写、说和唱、说唱和动作等交叉综合运用;语言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我国的说唱艺术样式大致分为四类:1以说为主的评书、评话类;2以朗诵为主的快书、快板类;3以歌唱为主的鼓词、曲词类;4以对话为主的相声类。

第四章文學創作論

艺术积累指的是一部作品的素材以及作者在有关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是一部作品的奠基阶段。它包括创作素材的积累和作者在思想、知识、情感和艺术经验方面的积累等。观察、体验和研究是艺术积累的基本特征和程序:观察是作家进行艺术积累的首要环节;体验是艺术积累进一步深化的过程;研究是艺术积累过程中更带理性色彩的环节。

艺术构思指的是从作者产生具体的审美创造意向到完成审美观照对象设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在头脑中对零星分散的生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创造出一个新的完整的审美意象体系,即未来作品的雏形。艺术构思是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艺术构思的自身运动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兴起阶段、酝酿阶段和完成阶段。

艺术传达指的是作者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物质手段,把头脑中的作品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把审美意象转化成文学形象,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作阶段。艺术传达是从作者的创造过程向读者的接受过程过渡的关键,也是实现文学功能的必要环节。它具有创造性意义,作者的语言组织和表现不仅在传达美的容方面具有创造性意义,并且其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体现出更深一层的创造性意义。

艺术思维就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它以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通过积累、变形使之更为充实丰富、具体生动。它以想象即形象的演化创造为基本容,塑造形象个体,通过结识形象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形象体系,拓展空间,延伸时间。它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

形象思维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以客观事物的形象信息为基础,经过分解、转化、组合等演化过程,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始终伴随着感情,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这是一种始终不舍弃事物的具体形态即形象并以其为基本形式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作家在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并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对所思主题(意念或形象)的一种顿悟状态。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突发性,灵感的出现大多极为迅速突然,既无法预知,也无法准备;2非自觉性,灵感既会不期而至,也会突如其来;3伴随灵感而来的主体精神高度亢奋;4不可重复性,灵感的方向和过程都无模式和规律可循。

(艺术)变形指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极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违反常规事理,对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做有意或无意的改变,从而获得独创性的形象。它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规律性现象,贯穿在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中:在艺术积累阶段,作者感知生活,形成对客观物象的心理表象;在艺术构思阶段,作者以心理表象为基础创造审美意象;在艺术传达阶段,作者将审美意象物化成文学形象。而读者欣赏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意象,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形。

客观型变形基本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行表现,特别注意保持事物固有的本质特点。其变形的围和幅度较小,往往表现为:设置某种现实中并未出现但却可能存在的假定条件,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作某种增删、调整和组合。客观型变形有利于叙事,长于构成细节的真实。如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中假设曾发行过百万英镑面值的钞票,以此构成作品全部容的基础。

主观型变形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感受,往往以此为基调改变事物主要的或重要的特点和基本面貌,并常常根据幻想来虚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和事物关系。主观型变形有利于抒情,适于构建神奇的艺术幻境。诸如《西游记》《聊斋志异》中的神魔鬼怪形象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无意的变形指的是作者由于生理或心理原因而造成把握对象时的误差和变化;同时,由于以往经验的渗透和干扰,遗忘的雕琢和剥蚀,人们在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心理表象时,不可能绝对同原型保持一致;此外,这种误差和变化还由于作者个体或群体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特点。

有意的变形指的是作者出于艺术创造的需要而在把握对象时自觉作出的某种改变,这是艺术变形的主要容。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把自己的审美感受物化为可供观照的审美对象,因此必然要根据这一目的对客观事物作出选择和改变。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涵、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容:1假定性真实,即作者在所创造的假定世界中表现的生活合情合理。2认识性真实,即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客观事物认识判断的正确性和准确性。3情感性的真实,即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审美情感真挚动人、真切可信。

生活真实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的自然形态,它是作家感知的对象和艺术变形的原型,也是读者感知的对象,是读者鉴赏的重要参照对象。在文学的源与流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

典型化(个性化、概括化)是指按照典型的特征塑造形象和形象体系,使之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的普遍性,也就是由不典型或不充分典型的生活原型变成典型的艺术想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由表及里的开掘、去芜存精的提炼、由此及彼的改造等多种因素。它体现了文学创造优化的方向,不仅在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创作中发挥作用,对于现实主义以外的其他文学创作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意义。典型化的基本规律是鲜明独创的个性描写和高度深刻的艺术概括的辩证统一。

个性化是指赋予形象或形象体系以鲜明独特的个性描写。文学形象的典型化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人或物,也离不开生活本身那种个性化的形式。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应当突出并突破这种个性,使之更为鲜明独特丰富,成为一个新的艺术人物、景物或事件。

概括化是指作家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集中和概括,从而创造出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使之达到揭示某种生活本质、规律或普遍性的水平;也即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以及形象体系,表达对人生的深刻体验。这种概括的表层是生活材料的概括,深层是生活底蕴的概括。

典型人物是指按照典型的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及其体系,使之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的普遍性,构成一个异常丰富的整体。典型人物符合艺术典型的基本特点和典型化的基本方向。典型人物的性格丰富性是多因素、多侧面和多层次、变化性等容的统一。塑造具有性格丰富性的典型人物时,需要注意人物性格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坚定性。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一种性格的人物,即扁平人物;另一类是有多种性格特征的人物,即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这种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扁平人物显然是一种极度夸的性格表现。因其夸,人物性格往往有悖于常规常情而导致漫画化,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圆形人物性格比较丰满、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往往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圆形人物是作家花大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多侧面、多层次的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的,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

典型环境指作品中体现了一定社会历史本质特征的特定环境,它是环境典型化的方向。1典型环境体现一定时代社会历史本质的某些方面。2典型环境是个别化了的独特具体环境。作品中的人物总是互相

构成对方的环境,因此人物的典型化和环境的典型化不可分割。3典型环境是变动的、发展的。典型环境通过人物、情节的矛盾冲突展开,在时空的变异中体现出具体环境的独特性和时代背景的变动性。

第五章文學創作主體論

文学创作主体与客体文学创作的主体是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文学创作的主体作为具体的社会人,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创作的客体包括被主体感受、认识和表现的物质形态或精神形态的现实生活,在主体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以客观物象为基础的心理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创作主体需要有对各种客体加以把握的能力,才能实现艺术创造的目标。

审美趣味(个性)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趣味倾向一贯性。它是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偏好的总和,与之相符的客体能使主体产生兴趣和满足;对于创作主体来说,相应就进一步产生创作欲望和追求。审美趣味受到主体的生活经验、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道德观念、政治信仰等的制约和影响。它是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容,制约着作家选择题材和体裁、构思作品、语言表达等一系列创作活动。

艺术技巧指的是创作主体的能力发挥和方法运用达到得心应手熟练自如的状态,一般主要指艺术传达的技巧。艺术创作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技巧问题:在艺术积累阶段,主体能否以“诗人之眼”迅速感受到并捕捉住稍纵即逝但却富有艺术价值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心灵深处微妙的情感节拍,其就有对主体的艺术发现技巧的最初考验。在艺术构思阶段,技巧表现为作家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构建出一个生动、完整而又富于独创性的艺术世界。在艺术传达阶段,则包括了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乃至增删修改的技巧。

创作个性指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实践和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精神活动的个体特征,包括独特的艺术视角、艺术思维方式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创作个性决定了作家的创作风貌,成为一定文学风格的在基础。

文学风格指的是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显示出来的独特风貌,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文学风格包括个体作家作品的风格,它是风格的核心和基础,是作家创作达到成熟的独特标志;此外也包括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作家群体的风格,如流派风格、阶级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等。文学风格渗透在作品容与形式诸因素的统一之中,具体表现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掘、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就具体作家而言,很可能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显示出风格的特色来。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

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autoregulation 自我调节:基因通过自身的产物来调节转录。 autosome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 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一种突变体,它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物质才能生长。 back mutation 回复突变:见reversion bacteriophage (phage) 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balance model 平衡模型:关于遗传变异比例的一种模型,它认为自然选择维持了群体中大量遗传变异的存在。 balanced polymorphism 平衡多态现象:稳定的遗传多态现象是由自然选择来维持的。 Barr body 巴氏小体: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base analog 碱基类似物:一种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 bead theory 串珠学说:已被否定的学说,认为基因附着在染色体上,就象项链上的串珠。它既是突变单位又是重组单位。 binary fission 二分分裂:一个细胞分裂为大小相近的两个子细胞的过程。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具有两种可能结果的 biparental zygote 双亲合子:又称双亲遗传(biparental inheriance),衣藻(chlamydomonas) 的合子含有来自双亲的DNA。这种细胞一般很少见。 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见自发突变(autotrophic mutation)。bivalent 二价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彼此联合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ottleneck effect 瓶颈效应:一种类型的漂变。当群体很小时产生这种效应,结果使基因座中有的基因丢失了。 branch-point sequence 分支点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顺序:YNCURAY(Y: 嘧啶,R:嘌呤, N:任何碱基),位于核mRNA内含子和II 类内含子3'端附近,其中的A可通过5'-2'连接的方式和内含子5'端相连接,在剪接时形成套马索状结构。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所含遗传方差的百分比。cotplot 浓度时间乘积图:一个样本单位单链DNA分子复性动力学曲线。以结合为双链的量为纵坐标,以DNA浓度和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作出的DNA复性动力学曲线 C value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 CAAT element CAAT元件:真核启动子上游元件之一,常位于上游-80bp附近,其功能是控制转录起始频率,保守顺序是 5'-GGCCAATCT-3'。 cancer 癌:恶性肿瘤,细胞失控,异常分裂且在生物体内可播散。 5'-capping -5'加帽:在 mRNA加工的过程中在前体 mRNA分子的5'端加上甲基核苷酸的“帽子”。 catabolite repression (glucose effect) 分解代谢物阻遏(糖效应):当糖存在时能诱发细菌操纵子的失活,即使操纵子的诱导物存在也是如此。 cDNA 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以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的拷贝。 cDNA clone cDNA分子克隆:将cDNA片段装在载体上转化细菌扩增出多克隆的过程,最终可建立cDNA文库。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篇一: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D.轮型沟通 6.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差异性B.层次性 c.时间性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亏平衡时的产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生理或行为特征称为性状(character/trait) 13、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称为相对性状 14、显性(dominate)性状:在子一代中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5、隐性 (recessive)性状:在子一代中未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7、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又称遗传型; 18、表现型(phenotype):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简称表型。 19、纯合基因型:具有一对相同基因的基因型称为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如 CC和cc;这类生物个体称为纯合体(homozygote)。 ●显性纯合体(dominant homozygote), 如:CC. ●隐性纯合体(recessive homozygote), 如:cc. 2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 开,随机地进入不同的配子,在一般情况下:F1杂合体的配子分离比 为1:1,F2表型分离比是3:1,F2基因型分离比为1:2:1 22、测交(test cross)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根据侧交子代(Ft)的 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3、独立分配定律:支配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 立性。配子形成时,各等位基因彼此独立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24、系谱分析法:用图解表明一个家族中某种性状(或遗传疾病)发生的情况,进而判断该 性状(或遗传疾病)的遗传方式。 27、外显率(penetrance):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 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就是说同样的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中有的 个体表达了,而有的个体可能没有表达,这样外显率就小于100% ——不完全外显。外显率为100%——完全外显 28、表现度(expressivity):是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29、共显性/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30、镶嵌显性:由于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双亲的性状在子代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镶 嵌图式。 31、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时有致死效应的基因。 32、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 lethal gene):在杂合状态下即表现致死作用的致死基因 33、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 34、基因互作:基因在决定同一生物性状表现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 35、互补基因:两对非等位的显性基因同时存在并影响生物的某同一性状时才使之表现该性 状,其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性状出现,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37、叠加效应:不同基因对性状产生相同影响,只要两对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显性基因,表 现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个体表现另一种性状;F2产生15:1的性状分离比例。 这类作用相同的非等位基因叫做叠加基因 38、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掩盖另一对显 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称为上位效应,其中的掩盖者称为上位 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39、显性上位:在上位效应中,起掩盖作用的是一个显性基因,使另一个显性基因的表型被 抑制,孟德尔F2表型比率被修饰为12:3:1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

A, 题型: 一、 单项或多项选择题 二、 判断题 三、 名词解释 四、 简答题 五、 论述 / 案例分析 B,复习内容 一、选择 1. 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 )。 A 、战略管理; B 、现场管理; C 、组织协调; D 、开拓创新; E 、组织实施 2. 之于管理,最形象的描述是( )。 A 、艺术; B 、科学; C 、知识; D 、能力; E 、以上都不是 3. 下面几项,能够被列入技术技能范畴的是( )。 A.生产技能 B.财务技能 C.营销技能 D.协调技能 E.激励技能 4. 下列属于在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发挥的主要作用的有( )。 A.协调作用 B.指挥作用 C.打击作用 D.激励作用 E.宽容作用 5.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的缺失将导致员工( )。 A.满意 B.没有满意 C.不满 D.很不满 6. 决策过程中,不能只是着眼于需要,而不考虑可能性,这一观点体现 装 订 线

了决策的()。 A. 可行性的原则 B. 系统性的原则 C.对比择优原则 D. 风险性 D、下属部门工作非管理特征明显; E、以上皆是 7.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是()。 A.动机激励理论 B.组织与冲突理论 C.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 D.领导方式的理论 8.培训和发展项目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是( )。 A、培训是否影响生产工期; B、培训者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C、被培训者的工作绩效在培训后是否得到了提高; D、被培训者实际工作能力提升; E、被培训者是否乐于参加培训 9.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 术技能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E.规划能力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组织变革举措。下列属于这些举措的 有()。 A.组织文化多样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组织运行柔性化 D.组织协作团队化 E.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经营” 11.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而 提出的 论断是____ 。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遗传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遗传与变异:生物通过繁殖的方式来繁衍种族,保持生命在世代间的连续,保持子代与亲代的相似与类同,这种现象叫遗传,遗传的本质就是遗传物质通过不断地复制和传递,保持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与类同,与此同时,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环境差异与遗传物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变异。 2、遗传变异:变异不一定都能遗传,只有由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这种变异叫遗传变异。 3、遗传学: 经典定义: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现代定义: (1)在生物的群体、个体、细胞和基因等层次上研究生命信息(基因)的结构、组成、功能、变异、传递(复制)和表达规律与调控机制的一门科学--基因学。 (2)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名词解释: 1、性状:在遗传学上,把生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3、显性性状:孟德尔把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现象:孟德尔把F2中显现性状与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现象。 5、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性状发育的两个基因。非等位基因指位于不同位点上,控制非相对性状的基因。 6、自交:F1代个体之间的相互交配叫自交。 7、回交:F1代与亲本之一的交配叫回交。 8、侧交:F1代与双隐性个体之间的交配叫侧交。 9、基因型和表型 基因型是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性状得以表现的内在物质基础,是肉眼看不到的,要通过杂交试验才能检定。如cc,CC,Cc。 表型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如花的颜色性状。 10、纯合体、杂合体 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结合的个体,叫纯合体,如CC,cc。由一个显性基因与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叫杂合体,如Cc。 11、真实遗传 指纯合体的物种所产生的子代表型与亲本表型相同的现象。纯合体所产生的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能真实遗传,杂合体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要发生分离,它不能真实遗传。 名词解释: 1、染色体与染色质:是指核内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无定形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复合体,以纤丝状存在于核膜内面。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两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表现的不同形态。核内遗传物质就集中在这染色体上。 2、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3、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直径10nm,其核心是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分子共8分子)构成的扁球体。 4、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5、联会:分别来自父母本的同源染色体逐渐成对靠拢配对,这种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会。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这是整理的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判断和名词解释可以按照提纲复习。?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体会。 答:企业管理就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只要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好的管理,企业管理是个很概括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能让企业,以正常的模式运行!实现企业利润,?如何运用人才和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战略,让公司所有员工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积极向上,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采纳一切对公司有利益的建议和批评,让公司在短期内成为规模。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实企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企业管理是一门学科.说穿了,企业管理就是用一种合理的方法,使员工即听从你的,而又对你没有反感,这其中的方法就是艺术.企业管理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几个分支。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等。企业管理是先有了理,再有管。理即制度,管即措施.要想管理好企业,应先制定出合理的制度,然后再制定出措施,如员工违反的哪一条制度该怎么办,如何处置;企业管理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的同时使的顾客达到最高的满意度,就是通过合理组织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机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科学,严密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2。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对企业宗旨的理解。P81-82?答,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并且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的宗旨是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或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应做出的贡献的陈述,有时也称为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不仅陈述了企业未来的任务,而且要阐明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行为规范是什么。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2。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3.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4。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5.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概括起来说,宗旨陈述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顾客,产品/服务,市场,技术,关注生存、增长和盈利,哲学,自我意识,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和对企业内部职工的考虑。 3.管理者的工作与角色有哪些?P5,11?答:管理者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如监工、领班、部门负责人、行政官员、副总裁等),他们动用人员和资源来完成组织及其下属部门的工作任务。无论是在领班一级还是在高层经理一级,当我们讨论管理者时,总是集中于探讨共同的管理职责——确保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以实现较高的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实现正是通过管理——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资源的使用,以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所说的,当一位管理者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工作会比管理者的工作对我们的社会更为重要的了.正是管理者决定我们的社会机构能否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服务,或者他们是否浪费我们的才能和资源." 管理者必须准备承担的角色包括3个类型。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与工作单位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交往。信息方面的角色包括传播、接收和分析信息.决策方面的角色包括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解决问题,或者把握机遇。?4。企业为什么要研究非正式组织?(你怎么看待组织中的小团体,小宗派)P112-113?每一种正式结构的背后都存在一种非正式结构。这是一种“影子"组织,由组织成员之间非正式的但往往是很重要的相互关系组成。 由于组织的复杂本质和对绩效要求的持续变化,非正式组织在完成必要工作方面很有帮助。通过非正式结构自然而然地自发联系,人们得以进入情感支持和产生友谊的人际关系网,以满足重要的社会需要。他们也从与其他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和任务的人的接触中获益。通过人们在工作日和各种非结构环境中的非正式接触,就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学习和知识共享。?当然,非正式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它们可能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传递不确切的信息,产生对变革的抵制,甚至转移重要目标的工作努力.那些感觉被排除在非正式群体之外的人会滋生不满情绪。?5.简述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特征。P120-123?答:现代的企业大都倾向于采用扁平组织结构?1。扁平结构的主要优点.?(1)节省管理费用开支.(2)高层领导可以较容易了解基层情况.(3)有利于促进基层管理人员的成长。(4)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5)纵向沟通联系渠道缩短,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减少信息失真.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

普通遗传学名词解释(英文)

遗传(heredity):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有丝分裂(mitosis):又称间接分裂,是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包含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由于形成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比性母细胞减少一半,因此称为减数分裂。 联会(synapsis):减数分裂偶线期开始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即联会。 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性状(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测交(test cross):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染色单体(Chromatid)又称染色分体,是染色体的一部分。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复制了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两个同源染色体中由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 着丝粒(centromere):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粒,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粒,着丝粒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基因(gene):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序列。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是指同种生物的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突变型基因(Mutant gene)为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端粒(Telomeres)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 动粒(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3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 野生型基因(wild type gene):在自然群体中往往有一种占多数座位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自交(selfing):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 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 纯合子(Homozygote) :是指同一位点 (locus) 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 , 如AA,aa。相同的纯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的分离。分为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 杂合子(heterozygote) :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 体 , 如Aa。杂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为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 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两个显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两个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相斥相(repulsion phase)两个性状分别为甲和乙,甲显性性状与乙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选择(select):改变基因频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量。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宋体的是在汉语的遗传学书上的;黑体的是老师说的;华文新魏的是百度的。 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通常以交换值来表示。 两点测验(two-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基本的方法。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来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然后再根据其交换值来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点测验(three-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1次杂交和1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3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常染色体(autosome):生物多对染色体中,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余各对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在生物多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条或一对染色体。 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性别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又称从性遗传sex-controlled inheritance):与限性遗传不同,它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由于内分泌及其他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连锁强度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表现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discrete characters):表现不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属性性状,即能观察而不能量测的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 基因座(locus):一个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 遗传率(又叫遗传力,heritability):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广义遗传率h2B(heritability in the broad sense):指遗传方差占总方差(表型方差)的比值。 狭义遗传率h2N(heritability in the narrow sense):指基因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现实(选择)遗传率(Reality(select) heritability):通过选择结果也可以估算群体的遗传率,这个遗传率叫做现实遗传率,用hR表示。 选择反响(Select response)the degree of respond to mating the selected parent 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ce):选择强度即标准化的选择差)指的是要留种的个体表型均值与畜群表型平均数之差。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杂种第二代及以后的分离世代群体中,出现超越双亲性状的新表型的现象。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同一位点的基因可能有两种以上的形式,遗传学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座) 互补群(Complementation group):能与其它的互补群发生互补反应、同一个野生型基因产生的一系列(所有的)突变基因。除野生型外其它位点统称为一个互补群。整倍体(euploid):染色体数是x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称为整倍体。 非常整体(?) 非整倍体(aneuploid):在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单倍体(haploid):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多倍体(polyploid):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为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染色体组相同的多倍体叫做同源多倍体。所有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染色体组不同的多倍体叫做异源多倍体,其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双二倍体(amphidiploid):异源四倍体中,由于两个种的染色体各具有两套,因而又叫做双二倍体。 单体(monosomic);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2n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叫做单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 单倍体(haploid);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单价体(univalent);本应联会而未联会的染色体。 二价体(bivalent);一对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二价体 三价体(trivalent);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的三个染色体配成一组的多价体,称为三价体或三价染色体 缺体(nullisomic);对染色体的两条全部丢失了的个体或细胞成为缺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 四体(tetra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某一对染色体多了两个成员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四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IV。 双单体(double monosomic);两对染色体各缺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单体。 三体(trisomic);在正常2n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三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II。 双三体(double tri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有两对染色体各自都增加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三体。 超倍体(hyperploid);染色体数多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超倍体。 亚倍体(hypoploid);染色体数少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亚倍体。 缺失(deficiency);缺失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丢失了。 重复(duplication);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身的某一区段。 易位(translocation);异位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移接到其非同源染色体上。 倒位(inversion);倒位指染色体中发生了某一区段倒转。 缺失圈(deficiency loop);中间缺失杂合体在偶线期和粗线期可能观察到二价体上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缺失圈或缺失环 重复圈(duplication loop);重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如果重复区段较长,重复区段会被排挤出来,成为二价体的一个突出的环或瘤——重复圈或重复环。 感受态(competence);细胞处于能够吸收外源DNA的状态称感受态,处于感受态的细胞称作感受态细胞。 原养型(prototroph);能在矿物培养基上合成自身必需的有机化合物的细菌。 辅养型(auxotroph);一个细菌失去了合成一种至数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从而导致其不能再矿物培养基上生长。 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性导(sexduction);性导是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质粒(plasmid);质粒是指存在于细胞中能独立进行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F细胞(F cells);F因子为致育因子,含有F因子的细胞即为F细胞。 F+细胞(F+cell);含有自主状态的F因子的细胞。 高频率重组(hfr)细胞(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带有一个整合的F因子的细胞叫做高频重组细胞,即hfr细胞。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选择效应和突变作用。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指某一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的百分率。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某一特定基因占该基因座基因总数的百分率。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孟德尔把在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显性作用()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co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加性(additive allelic effect) 在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中,各基因独自产生的效应。 干扰(interference,I)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次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正干扰(positive 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抑制或减弱的作用为正干扰。 负干扰(negative interference)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促进或增强的作用为正干扰。 连锁遗传(linkage inheritance)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连锁(linkage)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