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洋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洋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洋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洋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2010年10月

当前农业农村正处在改革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通过深入基层,与产业基地乡镇、村和龙头企业座谈,走访大户,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通过调研认为,近年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

一、产业化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有关精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抓手,立足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以有机农业为方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力推进菜、果、药、畜、米等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实力,逐步建立完善市场销售体系,实行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

(一)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规模化经营显现,集中连片、规模示范片(点)增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板块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菜、果、畜三大产业基地规模快速扩张,被省市列为基地县。止2009年,全县建立以平川9个乡镇为主的蔬菜基地,种植面积16.3万亩,总产52.7万吨,其中发展以保护地栽培为主的设施蔬菜面积6万亩,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5020亩,建成东联、龙亭、戚氏、六陵渡、魏渠等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马畅至槐树关丘陵区为重点的柑桔产业带,累计发展面积8.8万亩,产量3.5万吨,建立标准化示范园10个,生态示范村2个;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强劲发展,饲养量127万头,出栏76万头,发展规模大户485户,规模饲养占全县饲养量的12.3%,其中万头规模猪场6个,建成戚氏、马畅2个10万头专业乡镇,张沟、东社、清凉等5个万头专业村,马畅东社、戚氏后村2个生猪养殖小区;全县种植中药材25.58万亩,产量2.8万吨,其中木本药材20.08万亩,形成了北部、东部山区乡镇厚朴、枣皮、杜仲基地,南部山区乡镇元胡、金银花、黄芩、乌药等草本药材基地和天麻、茯苓等菌类药材基地。关帝乡大西沟厚朴、华阳县坝枣皮、草庙张家坝元胡、磨子桥袁寨村金银花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发展以黑米为主的五彩稻米4万亩,建立马畅、谢村种植基地5000亩,建立标准化示范点3个,邓家湾村被确定为一村一品优质米(黑米)示范村;食用菌生产建成了以南部、北部山区为主的种植基地,常年种植20万架70万(袋)。

(二)主导产业效益进一步显现。依托优势资源条件,科学论证,确立了菜、果、药、畜、米等支柱产业,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科技促动等一揽子工作措施,产业增收效益显著,09年五大产业产值达1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8%,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了750元。09年蔬菜总收入3.7

亿元,较上年增加了0.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37元,占全县人均纯收入增加值的18.4%。其中贯溪镇东联村蔬菜效益显著,全村蔬菜生产户712户,占总户数的100%,种植面积1800亩,人均收入3007元,占村人均纯收入的83%,特别是设施蔬菜单棚(亩)年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柑桔挂果面积3万亩,较上年增加了0.8万亩,增收1600万元,全县人均增收44元,占全县人均纯收入增加值的13%。其中戚氏镇陶岭村种植柑桔2100亩,平均亩产达3000斤,亩均纯收入1500元,人均增收620元。生猪饲养量较上年增加了30万头,共增收9000万元,全县人均增收250元,占全县人均纯收入增加的33.3%。今年在生猪市场下滑不利的影响下,红润、和兴养殖企业及张沟村适度规模养殖仍稳定发展。全县药材产量208万吨,产值达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6%。磨子桥镇袁寨村金银花种植亩收入达8000元,效益可观。以黑米为主的五彩稻米亩产达3000元左右,较普通稻谷亩增收1300元,共增收3000万元以上。

(三)龙头企业实力稳步提升。坚持把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形成了以粮油、生猪、蔬菜等为主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初步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格局,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一是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县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1个,龙头企业总资产5.1亿元,从业人员0.36万人,带动农户6.8万户,企业经营范围已扩展到产、加、销各个领域。二是企业实力发展壮大。围绕产业和产品开发,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达标,完善功能,建成了有机米加工、魔芋精粉深加工、无抗饲料生产和有机黑米酒生产等12条生产线,新增设备投增280多万元,同时招纳贤才,攻克生产、加工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企业生产运营顺畅,效益显著,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上缴税金及附加1554万元。三是龙头企业与产业有效对接。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化农业,坚持企业带产业,产业促企业的互动发展策略,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县形成了贯溪蔬菜批发市场、绿源蔬菜公司与蔬菜产业对接,果蔬气调库及洋州嘉盛果业公司与果业对接,和兴农牧公司、红润公司、大秦汉生物农业公司与生猪产业对接,双亚公司与优质米产业对接,宏炜魔芋公司、新庆魔芋菌业公司与魔芋产业对接,广为薯业与红薯产业对接,朱鹮植业公司、景柱香茹专业合作社与食用菌产业对接的良性发展格局。签订订单18.2万亩,合同户3.2万户,带动增收7759万元。其中贯溪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蔬菜达8万吨以上,占全县蔬菜外销量40万吨的20%,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引入到生产、加工的过程,加快了农业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着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发有机、绿色农业,打响“朱鹮”品牌,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县黑米、红薯、葡萄、香

菇等7大类28种农产品和22万亩生产基地获有机或有机转换认证,被列为陕西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洋县黑米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黑米种植技术被确定为国家标准,申请注册了7大类95组125种农产品“朱鹮”牌商标,并制定出台了使用和管理办法。五彩稻米、梨、蔬菜实现了航天育种,推广侧头配方施肥、三沼综合利用、发酵床养猪等实用技术26项,引进新品种22个,五彩米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特种稻米金奖,早熟梨被评为全国优质梨果,黄金梨、葡萄获得奥运推荐果品。

(五)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多样。一是民营企业盘活了资源。实行多形式、多途经招商引资策略,大秦汉、吉盛、泛亚等外地企业入驻,同时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加大了农业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组织化带动了农民进入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起来,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围绕优势产业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57个,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1.3万余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市场起伏不定,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影响,常出现价格低迷,市场疲软,效益低下等现象,造成果贱伤农,挫伤了群众积极性,致使产业发展受阻。但在市场效益较好的情况下,群众积极性又普遍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08、09年由于受柑桔大实蝇疫情影响,导致柑桔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农民对柑桔种植信心受挫,致使群众不愿扩大种植面积、粗放经营等现象。今年以来,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群众养殖积极性不高,为规僻市场风险,规模养殖相对减少,饲养量增幅不大,生猪产业较往年发展势头有所减缓。

(二)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效益普遍较低。在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化过程中,受土地流转、传统经营模式等因素制约,土地很难集中,导致规模化生产受阻,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在近两年设施蔬菜建设中,受土地流转制约,大棚建设零散,集中连片少。

(三)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投入资金较大,每亩少则2000元左右,最多的设施蔬菜一次性投入资金达1.3万之多,而农民财力有限,难以规模化发展。加之,抽水机井、动力线路、灌溉渠道、等设施老化,田间道路不通,用电价格没有执行相关标准,导致导致群众发展产业思想不定,动力不足,产业发展步伐受限。

(四)龙头企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多为原料的初加工,精深产品加工企业甚少,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五)优质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市场影响力小。我县以黑米为主的五彩特异稻米、红薯、香菇、木耳等区域特色产品优势明显,由于宣传不到位,销售网络不健全,因而市场影响力不大,优势产品难以形成优势。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坚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不动摇。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根本途径。全县上下要全力按照县委县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有机产业开发为主线条,坚持稳粮、扩桔、优梨、强菜、兴牧的发展战略,科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协调发展。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坚持政府主导,行政推动,抓住既定产业不放松,形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全力打造“拳头”产业,全面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二)加快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步伐。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菜、果、畜等优势主导产业,要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和抓手,实现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转型升级,达到集中连片,板块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途径,加快流转步伐,促进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议各乡镇坚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提高群众思想认识水平,持之以恒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建议各级各部门要全力做好县上制定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不折不扣的将用电、地、水价格及群众发展生猪修建圈舍补贴等按有关优惠条款落实到位,及时修缮基地内道路、灌溉等基础设。同时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放宽贷款门槛,及时为农户办理产业贷款。

(三)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既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有机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把有机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建设倾斜投入,努力建成全国有机食品认证基地示范县。一要以菜、果、畜、猪、米等骨干产业为突破口,扩张规模,建立稳定的有机产业基地。二要加大认证力度,积极推行有机标准化操作技术,制定措施,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有机认证,完成以菜、果、药、猪、米等骨干产品为主有机产品认证。三要加快有机食品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企业入驻,开展有机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四要建立有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积极组建有机产业科技研发中心,聘请专家教授,组建专家组,加强培训,建成以农业技术干部为主的有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五要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并鼓励引导企业扩大有机品牌宣传,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打造“朱鹮”品牌,形成产业化经

营格局。建议各级各部门要密切协作配合,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建立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机制,全力建设有机食品基地。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整合资源,联合企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向品牌要效益,壮大企业实力。同时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现代企业集团,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建议协调金融、交通等部门进一步解决龙头企业资金不足、交通不畅等问题,确保企业正常运行。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同科技紧密对接,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信息传播、试验示范、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新机制。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全面推广应用关键增产增效实用技术,创办科技示范园,突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特色产品,全力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培养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快农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知识更新步伐,走出去,引进来,开阔视野,注入活力。

(六)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支持农户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创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扩大服务范围,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积极引导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开展订单生产,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参与市场开拓,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产业发展。

(七)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安全监测。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机制,实行全程监控,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议尽快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加快检测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

(八)加强市场销售工作。要加强产品的宣传推介,积极创造宣传平台,全力作好推介,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推介队伍,健全销售网络,扩大对外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加大宣传,开拓市场,以市场促销售,以销售促产业。

汝城县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升级,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富民强国之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原因举措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汝城是山区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是加快汝城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优势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1年底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5.96亿元,分别比2009、2010年增长24.6%、19.7%,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凸显以下特点。

1、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发展时鲜水(干)果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主要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是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镇;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2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1.5万亩,附城、三星、大坪、马桥、井坡等乡镇春菜、冬菜5.2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三星旱塘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附城斗山、三星白泉、农科所等乡村推广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面积1.5万亩,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热水、大坪、发展杂交制种面积2000多亩;在井坡建成了以龙丰、德峰为龙头的牲猪养殖基地,年可出栏生猪3.5万头。

2、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稳步发展。我县现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或享受市级龙头企业待遇企业7家)。按发展类别分,规模养殖企业有龙丰生态公司、德峰养殖公司;规模粮食加工类企业有龙丰生态公司、旺发米业公司,其中旺发米业年加工优质大米15000吨;规模木材加工类企业有荣盛木业公司,其中绿叶木业公司的“波林”细木工板、纯正木业公司的“汝垣”指节板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水果加工企业有祥丰果业公司,年可加工水果500吨;蔬菜加工企业繁华食品公司,年可加朝天椒10000吨,联结朝天椒基地3万多亩,年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茶叶种植、加工企业有旱塘茶场,联结硒山茶种植基地3000多亩;金银花种植、加工企业有利源金银花公司,在盈洞联结金银花种植基地6000多亩。随着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繁华食品公司的“湘汝”牌小米辣、龙丰公司的“龙峰”米粉、祥丰果业公司的“果之润”水果糕、旱塘茶场的“硒山茶”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绿叶木业公司的“波林”细木工板、纯正木业公司的“汝垣”牌木地板通过ISO9000认证,其中“波林”细木工板、“汝垣”指节板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3个,

其中无公害食品11个,绿色食品2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3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17.4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偏低。我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性不强。我县产值上200万元以上规模农业企业只有12家,产值上1000万元的农业企业只有3家,产值上5000万元的农业企业仅2家,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标志性农业企业。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科技附加值低。除竹木加工企业外,我县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繁华食品、龙丰米粉、祥丰果糕、旺发米业等四家,且大多是对农产品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链条不长,科技附加值较低,赢利能力差,导致企业积累成长慢,难以迅速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优势难形成。除“波林”牌细木工板“汝垣”指节板属省级名牌产品外,到目前为止,我县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湘汝”牌小米辣、“龙峰”米粉、“波林”木地板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汝城农业产业发展。

五是创新开拓意识不强,制约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创新抗风险意识不强,企业扩大再生产不舍得大投入,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同时农民群众对机械化作业认可程度不够。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要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就得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生产手段,实施机械化作业,扩大作业规模,培育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拓宽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领域。抓好该项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工作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引领群众参与。农机部门要注重发挥部门职能优势,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作业,全力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突破传统耕作模式,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把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上来谋划,加强对各类新型、适用、耗能低、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引进,通过举办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产品交流会、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会等有效形式,激发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热情。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借鉴发展地区“农机合作组织+基地+农业机械”的生产方式,力改过去传统人畜役耕作模式,进一步整合乡村现有土地资源,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实施开展农机集约化、规模化作业,加快推动我县现代农业

发展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2、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发挥机械化作业优势。按照《汝城县“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思路,立足县域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提高农机综合服务能力。2012年,

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发展蔬菜、茶叶两大产业。初步确定田庄、暖水、马桥、外沙等乡镇重点发展大棚蔬菜;附城、三星、土桥、三江口等乡镇重点发展茶叶产业。重点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他们对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规模化作业,以点带面辐射影响周边群众,增强发展农业机械的动力。农机部门应定期加强技术指导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的操作技术,促进技术更新,全力推进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3、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注重发展地方特色农机,继续加大农机补贴范围和力度,加强部门协调,强化技术服务指导,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发展水稻、蔬菜、茶叶、水果、畜牧养殖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机械。二是注重示范引导。以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为契机,加大示范项目建设力度,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技术指导,以附城斗山、三星农科所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提高农民群众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认可,推进该项技术发展后劲,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深度推广普及应用,有效提高水稻生产械化水平。三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机科技推广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建立县乡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异地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农机行业供需服务信息,为广大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信息,指导帮助他们实施跨区作业,加强异地技术交流,促进广大农机手增收致富,提升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水平。四是开辟“绿色通道”。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对所有参与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统一免费办理跨区作业许可证,帮助他们安全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免收过路过桥费,优先保证通行,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安全保障。

4、发展地方特色农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层面。发展地方特色农机加快本土化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经营、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薄弱发展环节。一是发展粮食生产加工机械。进一步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保障全县粮食有效生产、加工、经营、流通。二是发展钢架蔬菜大棚。蔬菜是我县主要的农业优势产业,2011年底田庄乡钢架蔬菜大棚已发展到600余个,落实国家财政补贴资金67万元。力争到2015年底,全县发展钢架蔬菜大棚3000个以上,争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达350余万元,推动我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三是发展茶叶加工机械。茶叶属我县优势农业产业之一,农机部门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加强部门沟通联系,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突出发展茶叶加工等配套机械,到2015年底,全县发展茶叶加工机械设备600台以上,策应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推进全县茶叶生产、加工、经营规模化发展,逐步提升了农业优势产业化发展层面。四是推广引进水果加工机械。2011年全县已发展时鲜水(干)果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主要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通过推广引进水果加工机械,能有效提升水(干)果生产、加工、经营层面,促进水(干)果生产、加工、经营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彝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与市场接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准确把握彝良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根据县委安排,县委办、县人大办、县委政研室、县林业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于9月16日—25日先后深入全县15个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实地核对等方式,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彝良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彝良是一个农业大县,有保护耕地85.43万亩,其中常用耕地60万亩;林地230.5万亩,其中有林地109万亩。历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工作,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外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对内制定强农惠农政策,确立了“发挥优势、科学规划,基地示范、龙头带动,政策扶持、片区开发”产业开发思路,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的原则,着力实施“四片区”农业产业化开发,巩固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培植呈现四个特点。

(一)传统产业稳健发展。一是粮食科技平稳推进。坚持向科技要粮、向样板要粮,今年,推广“两杂”良种133.2万斤,占年初任务的100.15%;规划落实玉米高产示范样板46.8万亩,占任务的104%;完成马铃薯起垄种植26.7万亩,占任务的102.69%。二是“山区生态特色优质示范烟基地”成效明显,高标准移栽烤烟45760亩,占合同种植面积的114.54%,烤烟已成为“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产业。三是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建成投产野猪、土鸡、河鱼生态养殖示范点11个;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5个、示范场1个;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2个;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区1个,畜牧业科技化、集约化程度得到提升。四是劳务经济加快发展。上半年全县转移输出12.09万人,实现务工收入6.6亿元,净收入3.59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

(二)优势产业不断状大。按照“规划先行、规模发展、以奖代补”原则,确定优势产业发展目标:自2008年至2015年,每年县财政预算安排1000万元资金,完成林产业建设190万亩,其中竹子50万亩、核桃50万亩、花椒30万亩、天麻菌材林50万亩、木漆10万亩,确保“十二五”末,全县农民人均拥有经济林2亩以上,人均林产业收入1000元以上。

2008年完成16.55万亩(核桃9.31万亩,竹子5.18万亩,天麻菌材林2.06万亩);2009年完成33.45万亩(核桃20.3万亩,其中补造4.81万亩;竹子10.3万亩,其中补造0.65万亩;花椒0.15万亩;天麻菌材林2.7万亩);2010年完成37.54万亩(核桃20.99万亩,其中补造7.49万亩;竹子10.6万亩,其中补造1.13万亩;花椒2.35万亩;木漆1.5万亩;天麻菌材林2.1万亩)。

2011年计划营造62万亩,其中核桃20万亩(新造10万亩、补植补造5万亩、技改5万亩);竹子20万亩;花椒10万亩;菌材林10万亩;木漆2万亩。今年春季已营造38.15万亩,其中核桃16.29万亩(新造9.79万亩、补植补造6.5万亩);竹子14.8万亩(补植补造4.3万亩);花椒0.51万亩;菌材林6.56万亩(补植补造0.53万亩);木漆0.5万亩。

核桃主要分布在角奎、洛泽河、海子、荞山、龙安、钟鸣、牛街、龙街、奎香9个乡镇;竹子主要分布在小草坝、荞山、海子、钟鸣、两河、龙海、牛街、柳溪、洛旺、树林10个乡镇;花椒主要分布在角奎、洛泽河、海子、荞山、龙安、钟鸣6个乡镇;菌材林主要分布在荞山、海子、钟鸣、两河、牛街5个乡镇。

(三)特色产业培育步伐加快。紧抓市委、政府把天麻列为全市8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契机,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天麻产业开发领导组及天麻办,出台《彝良县天麻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规划目标任务:到2015年,栽植天麻菌材林50万亩,到2015年,力争实现天麻总产值20亿元;到2020年实现天麻总产值50亿元。2011年,县财政预算安排天麻产业发展资金500万元、向上争取扶持发展资金800万元,营造天麻菌材林10万亩,规范化种植天麻2万亩(400万塘),力争实现产值5亿元。

按照“菌材、制种、种植、加工”4个基地建设思路,计划营造菌材林50万亩,目前已营造17万亩,其中今年营造2.1万亩;按照天麻制种技术规范要求,现已建成天麻“两菌”及制种生产基地1个;根据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求,按照县政府制定的天麻种植5条标准,现已建成天麻种植示范区1个(彝良县小草坝天麻种植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已规范种植天麻1万亩(200万塘)。完善规划,争取投资,力争建设生物特色园区,目前,云南城投公司已有开发意向,准备入驻投资。

(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稳步提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先后引进、扶持发展涉农企业14家,其中1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1家超过500万元。扶持发展农业综合服务社65个,农业专业协会7个,以订单收购、租赁、参股、自建等方式发展农户2万户(次),带动建设优质林产业种植基地3个(5000亩),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 103个,建设“主导产业产值百万元村” 20个。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与机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尚未对接起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一是农业基础条件差。交通设施落后,水利化程度低,有效灌溉面积少,中低产田地比重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属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低,综合生产能力弱。二是农民思想观念滞后,对农业产业化生产意识不强,经营农业的能力弱。三是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分散、

产业发展链条短缺。四是农业生产体制机制不完善,生产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质量不高。缺乏合同履约机制,企业与农户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共同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五是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不佳,农副产品深加工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低。六是林产业培育在技术指导和管理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少,林农技术指导水平不高。七是受冰、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去冬今春新栽种的38.15万亩林产业,成活率仅在35%左右,树林栽种的竹子成活率更是在10%以下,全县林产业补植补造任务较重。九是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严重。十是在提高产品附加值涉及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实行规模生产等方面涉及用地,土地征用及办理用地手续难。

(二)值得抓紧的机遇

第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机遇。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我县列入省级的有4个(玉米高产示范区、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区、蚕桑生产加工示范区、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列入市级的有9个,其中:优势农产品示范区建设4个(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区、玉米高产示范区、稻谷高产示范区、“双低”油菜生产示范区),特色农产品示范区建设4个(天麻产业示范区、高产优质小叶绿茶种植加工示范区、优质魔芋种植示范区、优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示范区),烟、林支柱产业1个。

第二、县级财力不断增强。随着驰宏、天力、旺立达、华电、国电等大企业相继入驻我县,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拓展了县财政增收渠道,县财政收入明显好转,为农业产业开发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撑。

第三、独特资源优势不断凸显。我县立体气候明显,洛泽河、发达河、白水江流域低热河谷区光热资源丰富,适宜蔬菜、水果种植,生姜、小香葱、紫皮大蒜、樱桃、柑桔等已具一定规模。全县有不少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草场资源、农作物秸杆资源也较丰富。小草坝天麻、竹笋、核桃、花椒等农产业也初具规模,因其生态、绿色、保健功能明显,市场发展前景好,部分龙头企业有入驻开发意向,必将拉动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农业产业效益分析

到“十二五”末全县农业产业将有极大发展:

(一)在优势产业方面。培育地方优势品种和引进外来优良品种,种植核桃50万亩、竹子50万亩,花椒30万亩、木漆10万亩,农民人均林产业收入1000元以上。

(二)在传统产业方面。推广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粮食种植70万亩,产量达到2.43亿公斤,人均有粮800斤,两杂粮种推广全覆盖,创办高产示范样板45万亩;发展冬早蔬菜和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实现产值9300万元,科学化、规模化种植烤烟4万亩,实现产值1.1亿元。稳健发展畜牧养殖,实现产值10亿元;强化技能培训,稳定劳务输出,实现劳务净收入10亿元。传统农业产业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三)在特色产业方面。科学种植天麻10万亩,实现产值20亿元,其中基地产值7亿元以上。

四、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营模式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我县作为农业大县更应未雨绸缪、超前规划、提早动手,切实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提高思想认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各级干部及群众要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和农业科技致富意识。

(二)改善基础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大项目推介和争取力度,加快双河水库建设、尽快启动奎香水库、马腹水库建设,提高水利化程度。全面完成通乡油路建设,着力提高乡村公路通达能力。加快农村电网改造进度,尽快实现同网同价,农村加工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从土地出让金和水资源费中提取部分资金建立奖补基金,整合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制定奖补办法,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田间道路、引水沟渠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强高产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多予、少取”的原则,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级财政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每年投入到农业的财政资金不少于财政收入的20%,投入资金的递增幅度不低于每年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严格整合各部门涉农发展资金,对各种涉农资金实行归口管理,统一使用,各计其功。金融部门要创新方法,鼓励企业转向投资,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干部职工入股开发农业产业。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实行一个产业有一个县级领导挂钩,有一个工作班子负责,有一个统一规划,有一套政策扶持,有一笔经费投入,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一个基地辐射,有一套考核办法,使每个产业从规划布局、基地建设、品种引进、技术培训、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有措施保证。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对挂钩联系领导、责任单位和乡村责任人严格兑现奖惩。

(五)高度重视农民的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二?五”期间,专业大户100%参加农广校或农函大培训,4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80%要具有初级农业教育绿色证书。

(六)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尽快制定贷款贴息、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经济雄厚、技术力量强、具有稳定市场销售网络的公司入驻,开发天麻、核桃、竹子、花椒、畜牧等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采取转租、转包、转让、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种地能手集中。不断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强产销对接,农户利用土地、

产品、资金等要素入股企业,使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用联结体;鼓励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农产业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形式,与农户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认真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求发展”原则,引导帮助农民建立产业专业社,提高产业培植组织化程度。认真制定各项奖惩措施,扶持发展民间经纪人和营销组织,搞活农副产品市场流通。

(七)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提高以小草坝天麻品牌为主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宣传力度,健全信息服务体系,组建上下联通、内外相接、资源共享、反应灵敏的产业信息中心,完善信息收集、发布制度,以市场供求信息指导产业发展,提高群众认知度。同时净化小草坝天麻及其系列产品销售市场,严厉打击以其它产地天麻假冒小草坝天麻的行为,维护小草坝天麻品牌优势。

(八)强化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产业培植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产业特色景点片区建设。如角奎、龙安片区打造樱桃、李子产业,创建樱桃、李子园;奎香寸田片区打造梨子,创建梨园;牛街、柳溪、洛旺片区打造柑橘,创建柑橘园;其余乡镇相应打造农业产业特色片区,做美乡村水果片区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九)摸清家底,狠抓补植补造工作。由于冰、旱等自然灾害影响,2010年以来新造补造林产业成活率低,约35%。在林产业上,近期不宜扩充种植面积,先巩固成活率,积极发动群众,做好补植补造工作,充分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让有限的土地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升级,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富民强国之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原因举措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汝城是山区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是加快汝城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优势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1年底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5.96亿元,分别比2009、2010年增长24.6%、19.7%,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凸显以下特点。

1、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发展时鲜水(干)果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主要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是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镇;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2万亩,其中

田庄早季蔬菜1.5万亩,附城、三星、大坪、马桥、井坡等乡镇春菜、冬菜5.2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三星旱塘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

多亩,在附城斗山、三星白泉、农科所等乡村推广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面积1.5万亩,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热水、大坪、发展杂交制种面积2000多亩;在井坡建成了以龙丰、德峰为龙头的牲猪养殖基地,年可出栏生猪3.5万头。

2、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稳步发展。我县现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或享受市级龙头企业待遇企业7家)。按发展类别分,规模养殖企业有龙丰生态公司、德峰养殖公司;规模粮食加工类企业有龙丰生态公司、旺发米业公司,其中旺发米业年加工优质大米15000吨;规模木材加工类企业有荣盛木业公司,其中绿叶木业公司的“波林”细木工板、纯正木业公司的“汝垣”指节板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水果加工企业有祥丰果业公司,年可加工水果500吨;蔬菜加工企业繁华食品公司,年可加朝天椒10000吨,联结朝天椒基地3万多亩,年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茶叶种植、加工企业有旱塘茶场,联结硒山茶种植基地3000多亩;金银花种植、加工企业有利源金银花公司,在盈洞联结金银花种植基地6000多亩。随着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繁华食品公司的“湘汝”牌小米辣、龙丰公司的“龙峰”米粉、祥丰果业公司的“果之润”水果糕、旱塘茶场的“硒山茶”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绿叶木业公司的“波林”细木工板、纯正木业公司的“汝垣”牌木地板通过ISO9000认证,其中“波林”细木工板、“汝垣”指节板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3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1个,绿色食品2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

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3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17.4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偏低。我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性不强。我县产值上200万元以上规模农业企业只有12家,产值上1000万元的农业企业只有3家,产值上5000万元的农业企业仅2家,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标志性农业企业。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科技附加值低。除竹木加工企业外,我县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繁华食品、龙丰米粉、祥丰果糕、旺发米业等四家,且大多是对农产品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链条不长,科技附加值较低,赢利能力差,导致企业积累成长慢,难以迅速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优势难形成。除“波林”牌细木工板“汝垣”指节板属省级名牌产品外,到目前为止,我县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湘汝”牌小米辣、“龙峰”米粉、“波林”木地板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汝城农业产业发展。

五是创新开拓意识不强,制约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创新抗风险意识不强,企业扩大再生产不舍得大投入,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同时农民群众对机械化作业认可程度不够。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要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就得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生产手段,实施机械化作业,扩大作业规模,培育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拓宽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领域。抓好该项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工作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引领群众参与。农机部门要注重发挥部门职能优势,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作业,全力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突破传统耕作模式,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把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上来谋划,加强对各类新型、适用、耗能低、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引进,通过举办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产品交流会、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会等有效形式,激发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热情。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借鉴发展地区“农机合作组织+基地+农业机械”的生产方式,力改过去传统人畜役耕作模式,进一步整合乡村现有土地资源,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实施开展农机集约化、规模化作业,加快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2、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发挥机械化作业优势。按照《汝城县“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思路,立足县域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提高农机综合服务能力。2012年,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积极参与现

代农业发展。重点发展蔬菜、茶叶两大产业。初步确定田庄、暖水、马桥、外沙等乡镇重点发展大棚蔬菜;附城、三星、土桥、三江口等乡镇重点发展茶叶产业。重点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他们对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规模化作业,以点带面辐射影响周边群众,增强发展农业机械的动力。农机部门应定期加强技术指导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的操作技术,促进技术更新,全力推进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3、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以国家农机购臵补贴政策为抓手,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注重发展地方特色农机,继续加大农机补贴范围和力度,加强部门协调,强化技术服务指导,落实国家农机购臵补贴资金,重点发展水稻、蔬菜、茶叶、水果、畜牧养殖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机械。二是注重示范引导。以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为契机,加大示范项目建设力度,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技术指导,以附城斗山、三星农科所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提高农民群众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认可,推进该项技术发展后劲,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深度推广普及应用,有效提高水稻生产械化水平。三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机科技推广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建立县乡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异地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农机行业供需服务信息,为广大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信息,指导帮助他们实施跨区作业,加强异地技术交流,促进广大农机手增收致富,提升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水平。四是开辟“绿色通道”。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对所有参与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统一免费办理跨区作业许可证,帮助他们安全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免收过路过桥费,优先保证通行,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安全保障。

4、发展地方特色农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层面。发展地方特色农机加快本土化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经营、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薄弱发展环节。一是发展粮

食生产加工机械。进一步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保障全县粮食有效生产、加工、经营、流通。二是发展钢架蔬菜大棚。蔬菜是我县主要的农业优势产业,2011年底田庄乡钢架蔬菜大棚已发展到600余个,落实国家财政补贴资金67万元。力争到2015年底,全县发展钢架蔬菜大棚3000个以上,争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达350余万元,推动我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三是发展茶叶加工机械。茶叶属我县优势农业产业之一,农机部门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加强部门沟通联系,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突出发展茶叶加工等配套机械,到2015年底,全县发展茶叶加工机械设备600台以上,策应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推进全县茶叶生产、加工、经营规模化发展,逐步提升了农业优势产业化发展层面。四是推广引进水果加工机械。2011年全县已发展时鲜水(干)果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主要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通过推广引进水果加工机械,能有效提升水(干)果生产、加工、经营层面,促进水(干)果生产、加工、经营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黟县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立足自然环境优势,以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县情,确定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油茶等重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措施,农业产业化得到强力推进,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逐步成熟,农业质量、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

(一)农业产业基地具有一定规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县已初步形成以山区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县城盆地为主的蚕桑基地、以洪星乡为主导的山区木竹基地、以碧阳宏村为基础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猪养殖基地。

(二)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场、柯村茶叶市场为龙头的茶产业,以华盛、丝业公司、信达公司、蚕种场等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以杉森木业、金九贸易、港殿竹业等为龙头的木竹加工业,以桃源罐头、惠达食品为龙头的罐头加工业等四大农业产业体系,为我县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截至2009年底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其中:茧丝绸系列有华盛集团、黄山丝业公司、黄山信达丝线公司三家,累计产值28295万元,利润达到726万元,税收达到484万元;食品系列有惠达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年产值达到5143万元,利润64万元,税收达到167万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业、金九工贸、港殿集团三家,年产值达到19579万元,利润达到689万元,税收达到665万元。

(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我县累计成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55家,其中,蚕桑类的合作社13家,茶叶合作社12家,林业合作社12家,养殖业方面的合作社7家,其他特色种养加工业合作社11家。

(五)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县农业服务体系中现有粮油站、蚕桑站、茶叶站、畜牧兽医站、植保站等,林业服务体系中现有基层林业站和林业改革综合服务中心等,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化发展、农业项目实施提供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效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县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2009年农业经济年报统计显示,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09年我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全县上下积极应对,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初步形成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畜牧等六大农村经济支柱,农民人均纯收入55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其中,来自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收入248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7%,农民的家庭状况和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乡村旅游迅速崛起。近年来,我县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强县和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旅游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乡村旅游迅速崛起,农旅结合效益显现。同时带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及文化产业的深度结合,切实增强旅游的牵动作用。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节,精心策划组织三届黟县桃花节(开茶节)暨“桃花源里赏花游”系列活动,推出独具黟县特色的赏花-采茶体验-徽菜美食游等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全面展示古黟魅力和新农村建设风采,提升黟县知名度、美誉度和外向度。2009年我县旅游接待

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波的服装工业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红帮裁缝”名闻遐迩。目前,宁波服装产业特色明显、实力雄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XX年,全市拥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3000余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3.16万人,年生产服装能力近15亿件(套)。其中:规模以上服装生产企业4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06.47亿元,同比增长36.63%;工业销售产值200.84亿元,产销率达97.27%;新产品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30.57%;完成出口交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65.85%;实现工业增加值51.6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3.47亿元,其中税金总额20.13亿元,同比增长11.53%,利润总额13.34亿元。各项效益增幅比去年有较大提高,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稳健发展。 宁波是中国10XX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且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的重要生产基地。宁波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宁波“红帮裁缝”创造了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件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装裁剪书”、“第一部服装理论著作”。因此宁波堪称是中国近代服装的发祥地,而今的“东方商埠.服装之都”。具有历史的传统优势和深厚的服饰文化底蕴。 现代宁波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汲服装之乡之灵气,不断抢抓机遇,创新进取,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宁波服装已从红帮裁缝的手工业作坊生产转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国际服装加工业的转移以及国内服装市场的繁荣,宁波服装加工业初步兴起。进入90年代,宁波服装进入辉煌的创名牌时期,崛起了一批知名的服装企业和著名品牌,如杉杉、雅戈尔、罗蒙等,形成了国内少见的服装名牌群星璀璨的局面,在中国服装工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宁波“服装大市”的美称也日益响亮。已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构建了鲜明的产业和比较优势。 二、宁波市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一)产品门类趋向齐全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 现阶段养老体系建设分为政策兜底供养、健康为主旅游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保健养生养老、社会化服务养老等养老模式。据统计2017年我县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 2.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0%,我县人口结构已经逐渐步入老年社会,养老服务和养老市场需求呈现与日俱增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健康保健养生,养老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新的发展热点,养老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和挑战。 一、我县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养老体系建设发展与运营现状 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构建养老机构政策养老为主、引导社会参与建设民营养老院为辅,主要模式为政策养老、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市三农村无人五保员集、城中供养方式,构成 第 1 页共 1 页 了我县现有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全县农村敬老院原状和发展沿革 2017年前我县五保供养主要是分散供养,2017年后经县政府研究通过国有资产整合,开始改建农村敬老院,现有农村敬老院3个,分别为新添乡庙岗敬老院、安靖乡安靖敬老院、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 5.12 地震是申请与社会福利中心打捆建设严道镇严道敬老院。新添乡庙岗敬老院在2017年由原庙岗乡政府办公楼改造而建,改造建成的敬老院床位数50张,2017年经县政府同意争取上级敬老院改造资金又改建了原庙岗小学教师宿舍楼,改建后新增48张床位。安 靖乡安靖敬老院2017年,由原顺江小学顺江分校村小改造而成,床位数24张。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2017年由泗坪中学教师宿舍楼改造而成,床位数60张。同时2017年 5.12 地震后新建社会福利中心与严道敬老院打捆修建,占地23亩,建筑面积3040平方米,建有老年公寓楼2栋,床位数100张,办公楼一栋、食堂一栋。以上张,养老由于床位起点数2低、84实施 设备与老年公寓要求有很大差距、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养老发展需求。 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建成营运芦山 4.20 地震后我县3个农村敬老院和福利中心扩建全部纳入灾后重建总规项目。其中:庙岗敬老院在原庙岗小学内新修三层老年 第 2 页共 2 页 公寓2栋餐厅等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由达州市慈善会捐建,新增床位100张。花滩敬老院由安靖敬老院,异地在石桥原中心小学校重建,总投资750万元,新建三层公寓楼一栋,总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由天津市民政局援建,新增100张床位。泗坪敬老院在原址重建,由天津市民

关于赴胶东五县市学习考察农业产业化的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332 关于赴胶东五县市学习考察农业产业化的报告完整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赴胶东五县市学习考察农业产 业化的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5月6日—10日,带领各乡镇乡镇长和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赴潍坊市的寿光、临朐、安丘,烟台市的莱阳、莱州进行了为期5天的参观学习。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倍受启发,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增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县市发展“三农”的主要做法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

比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元,比去年增加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收购干叶吨,比上年增长% ,实现总产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 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

工业调研报告

工业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XX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

疗制造业占3.%,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6.doc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三)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四)创业精神差,发展不平衡。仅就一些核桃适宜区范围内的农户而言,有艰苦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农户,种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农户就没有新发展一片或几株象样的核桃树,甚至连集体承包的盛果树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发展不平衡。2、现有核桃园经营管理粗放,核桃生产技术推广滞后。多年来,虽然山区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肥料和资金投入跟不上,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种植10多年的核桃树还不结果,或结果很少,造成了广种薄收。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98%以上的农户没有对核桃树进行常规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导致核桃产量低、质量差。根据实地调查,漾濞大泡核桃进行规范化管理的7年生产量为5公斤/株,13年生的8.3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可达500公斤/株。以规范化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171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2103万公斤。而根据本次到乡的调查数据,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07公斤;到户调查按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91公斤。按常规管理水平,10年生的产量为2.3公斤/株,15年生的产量为4.2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262.9公斤/株,以常规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89.8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1104万公斤。根据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的测定:12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在只耕作不施肥的园地里单株结实量为119个(1.32kg),进行施肥的单株结实量

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龙头企业不断扩大。2007年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2008年达70家,2009年达94家,占全市的39.3%,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72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17亿元,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实现税收2.1亿元,带动27.3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2、农产品基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纽带。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扶持龙头企业在“两带”建设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粮食、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和家禽、特种水产、蔬菜、花卉苗木四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至2009年底,已形成2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25家,20棚以上的规模养殖基地35家,全县生猪饲养达181.3万头,家禽饲养达3686.6万羽,水产品起水量12.02万吨,蔬菜种植26.2万亩,产量69万吨,苗木2万亩。 3、农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每年投入资金80万元,引导扶持农业服务组织成长,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至2009年底,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7家,组建了生猪、蔬菜、水产、粮油等协会6家,各类中介组织30多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2000多人。 4、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培育和发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24个,产品16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2个,注册商标124件,拥有“汇仁”、“皇禽”2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九木堂”等9个著名商标,绿色品牌和商标数量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5、“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基本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挖掘各乡(镇)、村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

2017年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四、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畜牧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4、农业投入不足,金融支持跟不上,农业增收动力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就政府而言,XX年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2268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141676万元的16%,比上年的支出17%低1.0个百分点。就大部分农民而言,维持生活已属不易,根本无力增加投入。二是农民贷款难更是一个普遍问题。信贷部门由于受管理权限、效益比较低等方面的影响,信贷支农的门槛设置过高,农民难以取得贷款。 5、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业为弱势产业,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灾害、疫情、市场等风险较大,加之水利设施带病运行多、水利设施遭人为毁损严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等因素导致保灌率降低,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6、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纯收入在1200—1300元占20%,1300--1500元的占70%,纯收入15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7、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程度不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受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难以实施。二是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农民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三是推广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显。四是农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农业科研成果停留在基础理论上,转化实用新型成果少。 五、对策及建议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大县,民不富则县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缩低品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

关于潍坊等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考察调研报告

关于潍坊等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考察调研报告 2009-04-20 字体:大中小 受伍杰忠副市长委托,湛江市委党校一行7人赴山东潍坊、寿光、青州、昌邑、烟台、青岛等地考察调研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潍坊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幅员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67万,其中农业人口630万。从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靠农业产业化探索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达2491.8亿元,人均GDP达到4112美元(全国人均2000美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8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种植业上,蔬菜出口占全国的20%;养殖业上,鸭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肉类总产量104万吨;特种动物养殖皮380万张,居亚洲第一;加工业上,有加工企业25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650亿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3家,肉鸡肉羊出口量占全国的28%以上。因此,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评价。其特点是: (一)思想观念新。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三变(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战略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特色产业优。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行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规模较大的经济带,全市形成了17个主导产业。例如,以寿光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以临朐县为中心的1.5 亿只肉鸭饲养区,以昌邑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区等有效地发挥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该市按照“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收益”的思路,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九届国际蔬菜博览会,第九届菜博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交易金额接近70亿元,2007年,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 (三)产品竞争力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该市搜集整理了61项国家标准和24项进口标准,发布实施了154项地方标准,产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同时,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多个市级检测站,100余处乡镇检测点,近千处企业(市场)检测室,建立起市、县、乡、企业四级检测监控网络。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一体化和合同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该市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靠质量和诚信打造了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一批品牌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一批品牌产业;培植了得利斯等一批品牌企业;全市认证农产品品牌500余个。 (四)科技含量高。这些年来,寿光先后推广引进了2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多个种植新模式,吸引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知名种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6处菜果新品种实验示范基地,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城乡 规划的总体规划,将港口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 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宏观政策的各项 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实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转型 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 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 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布局,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年工业产业发展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七 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做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 本人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 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全面完成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基本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达至工业总 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 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管理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制造及零部件汽车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生物制药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 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做及其零部件 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制造业占到22.3%。从主营业务收入收 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总 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技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 0.2%,汽车制做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xxxx县位于xxxx省东南部,地处xxxx腹地。为南北天然过渡带,山峦叠障,沟壑纵横,溪流密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素有“xxxx山地无闲草、百样蒿藤百味药”之称。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顺应民心,拟将中药材作为继黄姜之后的又一项主导产业来发展。于今年3月安排部署了全县中药材产业调查工作,旨在全面摸清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听取群众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县科技局抽调精干力量,派出三路调查组,进驻22镇,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配合下,深入村、组,到农户,到地头,了解中药材种植情况、管理情况、初加工情况、销售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和农民朋友计算效益帐等,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掌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一)种植情况 调查显示全县22镇,259个村(社区)种植中药材,占村(社区)总数的81%。种植的中药材品种51个,总面积71830多亩,其中黄姜种植面积60640亩,其它50个药材品种种植面积11190多亩,种植药材品种最多的镇为白柳镇,26个品种,面积4100多亩;黄姜种植面积最大的镇是关口镇,8080多亩;其次是构元镇5638亩,再次是段家河镇5334亩;白芨种植分布在10个镇,合计424亩,其中

100亩以上镇为白柳镇和麻坪镇,分别为130亩和107亩;柴胡种植分布在15个镇538.5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构元镇,142亩,其次是白柳镇90多亩;白术种植分布在6个镇,共计227亩,面积最大的为小河镇210多亩,其次是桐木镇10亩;杜仲分布在13个镇,种植面积2855.7亩,面积最大的是红军镇2040亩,其次是赤岩镇199亩,第三位是甘溪镇101亩;金银花种植分布在11个镇870多亩,面积最大的为构元镇413亩;其次是小河镇249亩,排在第三位的是段家河镇89.5亩;白芍分布在4个镇212亩,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棕溪镇,70多亩,其次是红军镇60多亩;板蓝根分布在4个镇,种植面积211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金寨镇168亩,其次是红军镇38亩;丹参种植分布在6个镇,合计面积1228亩,其中面积最大的镇为金寨镇592亩,其次为赤岩镇538亩;木瓜分布在6个镇,种植面积1160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关口镇320多亩,其次是棕溪镇290多亩;牡丹分布在3个镇1310亩,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吕河镇760多亩,其次是城关镇300多亩,再次是白柳镇245亩;射干分布在3个镇180多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铜钱关镇120多亩,其次是石门镇30多亩;猪苓分布在5个镇总面积163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小河镇108亩,其次是双河镇40多亩;香椽种植分布在3个镇合计面积180亩,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段家河镇,89亩;其次是白柳镇85亩;乌竽种植在赵湾镇和赤岩镇,分别为150亩和1.5亩;玄参种植在铜钱关、石门、神河三镇,面积最大为铜钱关镇124亩,其余二镇

赴xx考察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赴山东潍坊考察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考 察报告 赴山东潍坊考察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学先进拓思路找差距抓重点 努力推动XX农业大提升大发展 这次参加XX市政府组织的学习考察团赴山东潍坊学习考察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机会难得,获益匪浅。特别是通过现场参观和辅导培训,看的眼热、听的振奋,收获很大、非常管用,既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考,也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进一步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围绕学习考察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悟,谈一下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结合实际,我们学什么 潍坊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之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之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之高,特别是呈现出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的确让人叹服。追寻他们发展的轨迹,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学习,深入分析,主要有: 1、富有远见的思想观念。潍坊市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之所以全国领先,首要的源于思想的不断

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他们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目光高远,把握大势,善于谋势,在1993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近年来,结合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积极实施"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提出并实施了农业贸工农一体化、农业商品经济大合唱、农业产业化、农业国际化等农业发展的体制创新和以"公司+基地+农户"等三大模式、六小模式为主的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一系列的新思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升级,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因地制宜的务实精神。潍坊各地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牌,培植成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农业产业结构向板块经济、规模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以诸城、安丘、高密为主的禽肉、花生生产区;以安丘、寿光为主的蔬菜生产区;以青州、临朐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区;以潍城、寿光、青州为主的花卉生产区;以昌邑为主的绿化苗生产区等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市基本呈现了"一县一品"格局,创造了"一业富全县"的特色。 3、做大做强的无畏气魄。他们目标定位都着眼于全国,生产建设都致力于一流,以大气魄、大手笔谋划推动大发展,使全市农业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他

农业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7813633052.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县农业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经县委、县政府研讨决定,我们组织个乡镇党委书记、有关部分首要负责同志和重点村村书记,于本月16、日赴三县就农业产业化、新民居建设进行了调查学习。实地观赏了涿鹿县矾山镇新民居建设、万全安家堡规划养殖小区、崇礼设备蔬菜基地等个点。经过现场看点、听取状况引见,三县立足县情、发扬优势、科学经营、强力推进的工作姿势以及比学赶超的工作气氛给我们留下了深入印象。在感触三县农业乡村经济迅猛发展的还,我们也看到了本身存在的差距,震动很大。 一、三县首要做法和经历 (一)抓特征,县政府打造优势产业带。三县都把特征优势产业作为培强农业、发展乡村的重中之重,规划扩张力度大,典型培养条理高,促农增见效果好。涿鹿县依照“区域化结构、产业化运营、专业化生产”的思绪,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杏扁栽种、奶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并将设备蔬菜、张杂谷子栽种作为后续产业着力培强。特别是,该县建成个葡萄栽种专业乡镇、个专业村、

带动万农户从事葡萄栽种,发展栽种面积万亩,年产葡萄近亿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定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产业化运营率到达%以上。万全县充分审阅本身前提,经过扩展种养规划、盘活闲置资产、统一托付治理、农民入股分红等有用办法,配以完善的治理体制,逐渐构成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栽种加工、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以暖棚养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和以果蔬为主的栽种加工”四大特征主导产业。该县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先后荣获“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和“中国燕麦之乡”称号,年农大家均纯收入完成元。崇礼县根据地舆、天气等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备建设,经过规范化服务和新种类、新技能的推行,着力发展设备蔬菜,率领全县农民走上致富路。该县发展设备蔬菜面积万亩,以崇礼蔬菜为主体的“坝上蔬菜”享誉京津及周边市场,年销售蔬菜万吨,完成产值亿元。(二)抓机制,县乡村合力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新民居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活情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具体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主要战略意义。涿鹿县从年开展新民居建设以来,各项目标延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该县共有个村列入省级新民居示范村,重点打造了矾山镇东关村和涿鹿镇清宁堡村两个环首都新民居精品 示范点。该县在新民居建设进程中,一是严厉土地政策,一直依照县域镇村空间结构规划、新一轮土地应用总体规划,充分寻求农民志愿,合规有序开展施行;二是搞好结对帮扶,坚持“+++”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765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 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工业发展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3266-91 工业发展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工业发展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使大家对**工业发展有一个系统了解和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按照县委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结合经贸工作实际,由本局赵光义局长牵头,尹爱萍副局长、工业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工作小组,从XX年4月7日起至4月20日,深入到我县建星纸业、锡矿、贞元硅、龙润茶业、雄达木业、康丰公司等企业,采取座谈、走访、查看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我县工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了具体的表现形式,初步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工业以没收大田坝、漭水等地的私营炼铁作坊

转为国有,没收蒋家山豪绅用于伪造“半开”的一台发电机组建立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才有了工业的初创。经过五十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苦苦探索,**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制度不断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糖、茶、纸”为主的轻工业和以“硅冶炼、矿产、原煤、建材、电力”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为本世纪前二十年确立“工业立县”战略和实施工业连续倍增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糖产业。继1977年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500吨的湾甸糖厂后、先后建成了柯街、卡斯、勐统、红庆糖厂。目前我县有三户制糖企业,五条制糖生产线,即恒盛糖业有限公司、(柯街糖厂、卡斯糖厂、湾甸糖厂)、康丰糖业公司**勐统糖厂和红庆糖业公司**红庆糖厂,在厂员工1100人,榨季达1600人,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甘糖6500吨,日产酒精5500升,拥有固定资产近4亿元。带动着全县8个乡镇,2个农场,61个村民委员会,618个村民小组,22803户蔗农,近11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与青海毗邻,北依巴丹吉林沙漠和XX区毗邻。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130万人,耕地380万亩,园地41万亩,林地560万亩,草地3034万亩。滋润张掖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流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地处黑河中游的XX市集中了全流域95 %的耕地、91 %的人口,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的辉煌。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5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XX市沙漠化土地面积10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其中流动沙丘222万亩,半固定沙丘202万亩,固定沙丘71万亩,戈壁503 万亩,风蚀残丘53万亩,潜在沙丘31万亩。XX市60个乡镇中有43个乡镇、50多万农民分布在沙漠沿线。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XX市上下按照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以构建生态经济大市为统领,把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南保青龙涵水源,中护湿地建绿洲,北锁黄龙固风沙,大力发展沙产业,沙产业开发成果丰硕。 一、成果及特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稳步发展沙产业。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XX市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把发展沙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80年代以来,市上领导先后带领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分赴内蒙、宁夏和武威等周边地区,学习借鉴沙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广开视野,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XX区石岗墩、民乐六坝、山丹清泉和东乐、临泽新华和板桥、高台骆驼城、肃南许三湾为代表的14个沙产业开发典型。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XX区石岗墩滩,目前有年金龙、甘霖、飞龙等10多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集高效节水示范、生态防护林建设、优质牧草种植、苗木繁育、综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XX县骆驼城是新开发的移民乡,过去这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进行了移民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部村民都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建乡,全乡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辖13个村80个合作社3561户,12432人,可用耕地面积5.8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8.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5元。特色产业有玉米制种、油料、苹果、葡萄、梨、加工番茄、辣椒干以及孜然、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肃XX县明花乡许三湾,上世纪80年代末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后,肃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明花区许三湾荒漠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90年正式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开发。20多年来,来自肃XX县南部干旱山区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以供给侧机构改革为抓手 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融合一二三产业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基地树典范,育企业强龙头,推动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显见成效。农业产业化从简单的粗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利益联结方式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8年末,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营业收入36.93亿元;总产值40.06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加值3.09亿元;实现利润6326万元;实现上缴利税2893万元。 **县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共56家,其中:粮棉加工企业10家;林果加工企业30家;畜牧企业27家。现有龙头企业30家,其中***级龙头企业13家,地区级龙头企业29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明显提高,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多样化,有果汁、核桃油、红酒、啤酒、香酥脆枣,年产值2亿元以上。通过“****”工程建设,

建立农产品检测机制,农产品追溯体系,农产品生产质量销售体系不断健全。截止2018年底全县确定“百十一”基地面积22.89万亩,其中:建设特色林果“百十一”基地18.81万亩(红枣7.7万亩、核桃7.79万亩、苹果3万亩,葡萄0.32万亩、榛子0.008万亩)。建设水稻“百十一”基地4.08万亩。选17个养殖企业(合作社),纳入优质牛羊肉“百十一”基地,年内产优质牛羊肉1500吨,其中羊肉700吨、牛肉800吨。组建了**县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并规范运行,目前加盟企业达21家,2018年通过联合营运公司农产品数量70268.41吨,实现销售额10669万元。2014年,**县申报创建54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创建工作,现已通过***验收。目前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到2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大米),有机产品11个。当前我县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173个,其中:中国著名品牌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农业名牌产品3个。并在2015年获***级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称号。2017年获得***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称号。2018年获得地区农业产业化优秀县称号。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32家,其中,林果业244家、畜牧业151家、种植业69家、农机服务业21家、手工裁剪业43家、农资业3家、其他服务业1家。社员11883人,注册资金总额142712.1643万元。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为了开好局,起好步,根据市委的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成员,通过对乡村干部和村民的座谈,查阅资料,走村串户实地考察等各种途径了解,小纪汗乡农村经济基本发展情况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纪汗乡基本情况 小纪汗乡位于榆林市西北19公里处,纯属风沙草滩地区,全乡辖14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4556户14377人,农村劳力6702人,耕地面积59400亩。该乡工地开阔,地下水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田林草交错,井灌配套,交通便利。是农牧业发展的优生区。近年来,小纪汗乡党委、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农牧业快速发展,科技含量提高,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十二五规划开局以来,随着国家各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不断加大,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方式,走一条新兴化农产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由过去独家分散式经营模式,向农业企业集团过渡,个体养殖业向专业合作社养殖过度按照十二五规划的

要求,正在引导农民走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二、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基本变化 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农民衣食住行医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升。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用电器基本普及,我们所走访的村民全部用上了彩电,大部分是卫星接收,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使用率几本达到100℅ ,有的还使用太阳能、沼气等。通过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政策的最主要途径,我们采访的奔滩村刘福涛老人,他了解很多食品安全等社会焦点问题,多数都是从电视看到的。摩托车已成了农村劳动的代步工具,小车、农用车也在逐渐增加,仅大纪汗村各种车辆77辆,电话普及率达到了100%。电脑也逐渐进入农家,由于网络通讯设施不完善的原因,还未达到普及程度。饮食方面比城里人更环保、安全,吃的都是纯粮食喂养的土蛋和肉质类。生活质量大提高。 2、农民思想有了提高 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狠抓党建工作,各村开展“升级晋档、争先创优、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创建活动中,农民的文明程度、文化修养有较大提高,村民纠纷少,村民之间和谐互助。通过采访,农民们纯朴、直率的回答,令人欣慰,他们普遍认为,现在党的政策好,政府对农民很关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