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品,DECD售布

理论研究≤=:::二::::=。:-一二:=:二=:!I!=二二二!~二.…。皇

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

——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一李四达

【摘要】:近十年来,数字媒体不现实。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丹尼脑能够使得艺术家创作出前所未

仅改变了出版业、娱乐业和社会信息服尔?贝尔曾经断言:。当代文化正在有的新类型的艺术作品,这些“新

务业的基本面貌,而且也给当代艺术和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这正是我们媒体艺术”作品包括那些仅仅依

当代视觉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艺术这个时代的写照。随着网络数字靠手工而几乎无法实现的错综复

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媒体的艺术的媒体的普及,以传统电影和电视为杂的电子艺术形象,包括那些通

普及,也使得当代以数字科技、艺术设特征的“影像时代”的生活方式正过数据库技术实现的三维立体数

计和新媒体表现相统一的新型艺术创在悄悄发生变化,传统家庭中父母字雕塑,包括那些借助全球互联

作观念成为后影像时代的指导思想。本和子女晚餐后共同欣赏电视的生网共同参与完成的交互虚拟装置

文探索了新媒体艺术美学的基本特征,活场景将逐渐消失,后影像时代艺术。特别是虚拟世界中前卫艺

指出参与和互动、丰富昧介表现性和包的视觉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

术家们创造和展示的那些生生不

容性是其核心特征,而新媒体艺术和社会的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息、栩栩如生的数字。生物”,

当代艺术的结合是其发展趋巍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而电脑则记录着它们的。生命”、【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当代艺分,总是会敏锐地感觉到媒介技“繁殖”和。死亡”的历程。

术;互动性;冒墚介性;包客性;融合?.术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摄影术的

出现首先是使绘画的价值出现了二、数字技术.数字媒体一.媒介变革与新媒体艺疑问,但敏锐的印象派画家德加和当代艺术的融合

术的崛起很快就开始参考照片来绘画,并

人类历史上的大众传媒技

借助摄影来捕捉芭蕾舞演员优

术,从印刷、报纸、杂志到广播、美的舞姿。而波普艺术家杜尚在

电影和电视,都曾经深刻影响了1913年创作的《下楼梯的裸女》

那个时代的艺术和文化,并由此(图1)则用立体主义表现手法再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现了当年英国摄影师穆布里奇的

宽带互联网、无线网络媒体和全动态连续摄影(图2)。在西方现

球化影视传媒为代表的数字媒体代艺术史中,从波丘尼的未来主

同样会对未来的社会变革起到更义艺术(图3)、毕加索的立体主

深刻的影响。目前我们正处于数义、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到白

字技术的增长和创新时代,通过南准的录像装置,试图表现运动、

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所表现生活、表现时尚、表现科技美

传播的数字影像已经开始渗透到学的事例比比皆是。如今,当代艺

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而影响术家正在利用因特网作为一种新

我们的思想和日常行为。德国著名的艺术表达媒介,他们也同样采

图1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

思想家海德格尔在20世纪50年代用数字工具和相关的技术作为他

所预言的“图像的世界”正在成为们的艺术创作过程的一部分。电

1;fiillEC0,品,

£……i……~:”1。二二:二::。:二:.1:I二二..:::=j!:=二三二:二习理论研究

随着90年代中期以后数字艺统电影和电视为特征的。影像时

术外延的扩大和对当代艺术影响代”的视觉文化。

的加深,一些传统的艺术博物馆三.新媒体艺术的“互动”

已经开始认真地关注它的发展。特征与美学价值

例如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近年来理解或解释当代数字艺术概

把关注的重心投向“二战”以后的念的一个基本点是建筑在我们对

当代艺术,尤其是现在的各种艺术“艺术经验”本身的理解的基础

实验,如录像、互联网等多媒体艺上。一般来说,无论是否数字化,

术,以便和当代社会保持更紧密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均可以同时具备

互动关系。新开辟的当代艺术和感觉、情绪、思想和精神四个层面

新媒体展厅就是纽约现代美术馆的价值,正是这种基于生理,心

迎接2l世纪的数字艺术潮流的标理和思想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有助

志。北京中华世纪坛2003年成功干确定我们的艺术感觉。而新媒

举办了“博艺杯”首届中国数字艺体艺术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感官

术奖展览,这标志着数字艺术开始刺激。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我们都

进入我国传统的艺术展览领域。有不自觉注视移动物体的经验,

自2004年起,中华世纪坛连新媒体艺术恰恰在“动画”和。视

续三年举办国际新媒体艺术展览频”表现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并受到了国内外美术界的广泛关新媒体艺术的“视听”和“触摸”

注。其中的“2006年北京国际新特征在艺术表现和欣赏方面同样

媒体艺术展”影响范围更大。该展重要。例如:对于许多新媒体艺术

览围绕着。代码:蓝色”为主题,来说,触摸尤其是一个重要的组

展示了近年来通讯艺术、网络艺成部分。传统的博物馆和画廊通

术、遥感艺术、交互影院、物理科常悬挂有标明“只许看,不许摸”

技以及其他基于媒介技术所产生的指示牌,新媒体互动艺术恰恰

的艺术形式。以上事实说明了数要求观众的参与和合作。“2006年

字艺术在当代艺术界得到了越来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就通过

越广泛的关注和接受。此外,随着邀请观众参与骑自行车或上跑步、

宽带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博物机等装置艺术来参与互动。例如:

馆和艺术画廊正在将其收藏的艺一件名为《蹬蹬看》的作品,其主

术作品通过因特网进行展出,使得体是两辆自行车,墙壁上镶嵌了三

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观赏和体验这面大屏幕。当骑上自行车时,伴随

些艺术作品。因此,由于数字技术着欢快的乐曲,屏幕上出现了北京

的参与和介入,当代艺术的表现人熟悉的东华门,城楼、大道,骑

形式和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正在得速度越快,风景就掠过得越快,

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和变革。通过这使得观众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现代艺术博物馆、数字艺术画廊、(图4)。还有一摸就能闪亮的衣.

因特网或本地局域网,.对于新媒服;由观众拍手控制的虚拟人物

体艺术的体验正在逐步扩展到家的“攀岩”行为以及带有大屏幕的

庭、网络咖啡馆以及社会的公共跑步机…“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

空间或私人空间。数字媒体和当新媒体艺术的美学价值:参与、互

代艺术的融合正在逐渐超越以传动、娱乐和游戏。

。盎,DEC0佰布

理论研究[::。!,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一~~二二。2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还体现在

可以既包含电影内容也包含摄影影像时代的视觉文化将视新数字其综合性和丰富媒介的特征上。

图片。而因特网则是能够透过文技术作为其前进发展的后盾,将艺融文字、声音、图像和互动为一

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和动画等术与文化、艺术与传媒紧密联系起体,是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其中

媒体,显示出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来,促进人类不同文化间的理解、网络游戏是表现最为突出的综合

兼容性。因此,新媒体艺术的美学互动与沟通。性艺术表现形式。网络游戏故事

还可以从它的社会学角度加以考或历史背景的设定,是文学艺术形

察。数字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开放参考文献:式的衍生。因为游戏具有角色、剧

性、兼容性、瞬时传播性、实时性1、邱志杰、吴美纯著:《影像与后现代》,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情,图像和声音和音乐,因此很容

等特征从一开始就给新媒体艺术2、朱其著:《新艺术与视觉叙事》,湖南易将传统表演艺术结合在其中。

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从社会学上美术出版社,2003年。此外,数码游戏还包含了美术和

看,新媒体艺术是一个连接社会3,王利敏,吴学夫著;Ⅸ数字化与现代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音乐的元素。游戏角色和场景的

流行文化和艺术家们的桥梁和纽4,BruceWands,((ArtoftheDigitalAge))美术造型在游戏中具有相当重要

带,诞生于网络的新媒体艺术的重Thames&Hudson。2006年。的地位。游戏的美术风格是游戏

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包容5、MithaelRush,((NewMediainArt)),Thames&Hudson,2005年。表现力的重要方面。例如:在人物

性和民主性。这种观点为当代艺6,RachelGreene。/《InternelArt)),造型上,欧美游戏偏重成熟稳重

术家提供了一种历史发展的线索,Thames&Hudson,2004年。的写实造型,而日韩游戏则偏重亲

使他们对新媒体艺术有了更深刻切可爱的卡通造型。游戏人物具

的历史认知。有民族特色或者幻想风格的服装

服饰、兵器和环境建筑则体现了

结论:新媒体艺术的未来服装学、建筑学和历史的知识。同

发展样,音乐和各种音效(如打斗、爆

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发展到炸、射击)也是一个优秀的游戏不

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虚拟现实可缺少的艺术元素。比如“仙剑奇

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也在侠传”的音乐就带有很浓厚的中

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软件开发和新国民族音乐的特色;综合以上各种

媒体艺术创作中。数码影像也已经艺术元素,再加上网络游戏本身

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无线互联的互动因素,才能构成一款成功的

技术也将在数字艺术的普及和深数码游戏。随着网络技术和虚拟

入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现实技术的进步,网络游戏的表

无线宽带的手机或PDA将使数字现将进一步拓宽,其现场感和沉

终端摆脱束缚的位置,它将使艺浸性更强,观众甚至还可以通过

术和数字媒体紧密结合,为用户提编程与人工智能来设计游戏的进

供更新颖、更丰富的艺术体验。当程,从而创造自己的影片。互动技

我们探索和猜测未来新媒体艺术,4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将大大

的发展方向时,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拓展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力,使得这

与螺旋式发展将再次成为我们所种参与和“创作”的过程充满情趣

关注的焦点。这种数字媒体与当和挑战。

代艺术结合有着重要意义。可以预此外,基于大众传媒技术变

见:艺术家的未来创作将和数字革的艺术形式的一个有趣的美学

。科技结合在一起,而利用数字工具方面就是它们日益扩大的包容性:

和数字媒体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成如电影可以包含摄影,而录像则为未来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后李四达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

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

作者:李四达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刊名:

英文刊名:DECORATION

年,卷(期):2007,(4)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邱志杰.吴美纯影像与后现代 2006

2.朱其新艺术与视觉叙事 2003

3.王利敏.昊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 2006

4.Bruce Wands Art of the Digital Age 2006

5.Mithael Rush New Mediain Art 2005

6.Rachel Greene Internel Art 2004

相似文献(9条)

1.学位论文张铁梅浅论后现代艺术在中国——中国的新媒体艺术2007

中国新媒体艺术包括摄影,录像,CD—ROM,与网上交互艺术,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是1989年以后发生在中国的媒体实验的一个统称。西方广泛的运用录像、运用摄影是美术界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事,录像艺术在西方已有四十年左右的历史,早期的观念摄影更可以追朔到二、三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运动,西方的新媒体艺术专指录像和网上的交互艺术,西方有一个很清晰的艺术史的时间表,中国的观念摄影和多媒体艺术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中国将摄影纳入新媒体艺术的范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没有明显的主流,或艺术流派,即使有,在时间上也是并置的。 从新媒体产生的原因看中国和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和美国是直接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第一台摄像机、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诞生都客观上给新媒体艺术提供了土壤,从时间上看也刚好吻和。六、七十年代的有线电视节目直接胎育了录像艺术,八、九十年代的万维网、国际互联网直接摧生了网络互动艺术,西方的每一次艺术革命都和技术和媒体的进步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不是简单地建立在媒体和技术进步基础上,而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录像艺术在中国直到今天都没有在电视媒体上进行展播,中国的录像艺术和技术革新和面对普通观众的交流无关,中国的录像艺术一开始就在传统的画廊与美术馆展出,很多的展览更是处于地下状态。观念摄影也没有在任何主流的摄影展上展出,其中很大一部分摄影是作为记录艺术家行为艺术的结果而在美术馆、画廊中展出,中国观念摄影最早是以图片的方式进行展出,在艺术分类学上还没有今天的命名,网络作品虽然在网上实现了互动,但只在很少的艺术网站才能看到几件作品,大部分CD-ROM还是在传统的画廊和美术馆以投影的方式展出,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受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局限在传统美术范筹的小圈子里,这也是和中国的国情分不开的。 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身份和西方也有很大差异,纯粹的新媒体艺术家在中国可以说是凤毛粼角,西方新媒体艺术家的后面都有基金会支持,有的直接受雇于电视台或网络公司,因为涉及一系列技术革新问题,很多新媒体作品都不是艺术家单独完成的,而是以类似科研小组的形式研发的,这很象产品开发,新媒体艺术家后面往往有强大的资金与技术作后台,新媒体艺术家大部分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中国的录像艺术是从家用超8摄像机开始的,观念摄影是从135像机开始的,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没有技术难度,研发色彩,更没有基金会支持,大部分艺术家都是单枪匹马自己干,且很少在相关的媒体中工作,大部分新媒体艺术家连固定的职业都没有,可以说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是由氓流艺术家建筑的,由于氓流艺术家的身份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所以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从一诞生,观注的就不是怎么拍,而是拍什么,观念摄影和录相中的“社会学影像”是九十年中国当代艺术最积极的成果之一。

2.期刊论文刘旭光2006横滨新媒体艺术大奖影像节冲突物语中国当代艺术新学院方式现状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3)

人类在每次的重复过程中记录着生活的全部.人在自身的行为的重复中加强了记忆和对事物的认识.冲突在事物与事件的碰撞中,在新与旧的事物之间,在秩序与反秩序的运动中都将产生.本届展览主要体现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而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阶段.同时,也经历了冷战结束后东德西德的融合时期和前苏联的解体及民族与地区的自体主张的历史时期,目睹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要历史事件.

3.学位论文陈国俊数字化设计工程与当代艺术2003

在21世纪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与艺术迅速融合,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工业产品的文化艺术和人文内涵比重也越来越高.网络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并开始影响和改变我们已存在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新设计、新理念的不断出现,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交流,重新审视新技术所引发的新的艺术形式变化,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相关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4.学位论文杨艳从观念和媒材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2008

中国当代艺术是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影响而产生的,是一种具有很强实验性的艺术现象,它带来了中国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观念和媒材的实验与创新。这种迅速发展的趋势正是中国艺术家大胆探索和进行大量的艺术实验并不断挑战和超越中国传统艺术所促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实验之后,使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呈现出一种空前的自由状态,艺术的类型得到了拓展,艺术创作的资源得到了扩充,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美术已经面目全非。这些实验性艺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很多的争议。它们不断地挑战艺术的边界,挑战中西方的文化,挑战着法律和道德标准。 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中国实验性艺术现象产生的渊源和现状,首先介绍渊源,受到20世纪西方艺术的影响

,其次论述实验性艺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简单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第二个阶段是进行本土化的当代艺术实验,第三个阶段是融入全球化语境。 第二部分论述观念的实验拓展了艺术的类型,从而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了多元化的趋势,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部分分别从绘画、观念摄影、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来展开论述。随着观念的变革,媒材也发生了变革。 第三部分论述媒材的实验,媒材呈现出了一种多样性,扩充了艺术创作的资源。 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5.期刊论文高迎刚被欣赏的技术——当代艺术与技术关系辨析-云南社会科学2008(1)

涵也是通过创作者高超的技艺体现出来的.因而,存在于艺术活动中的技术实际上已经内化为艺术的有机成分,成为当代人欣赏的艺术对象之一.

6.学位论文罗丹虚拟与现实——交互进行中的大众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艺术2007

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媒体相续出现并迅猛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在艺术领域,与传媒发展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以其艺术语言和表述方式的独特性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审美惯式。 受大众传媒在信息输出和舆论诱导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在新媒体艺术与大众传媒的交互发展中,两者的共生互动构成了彼此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不仅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新媒体艺术,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了解大众文化传播对艺术、文化、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本文主要围绕大众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关系发展为中心。首先分析了这一核心问题的前提文化背景,即传媒的发展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结合后对于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之后,在此基础之上,文章针对新媒体艺术的缘起、产生、发展、意义和价值进行研究,主要从它与大众文化传播的交互作用和对当代艺术的冲击影响等方面来谈。希望由此梳理出新媒体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对他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加以阐释和说明,进一步论证当代艺术与大众文化传播之间紧密关联的深层联系。

7.期刊论文文思慧新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解构北京奥运开幕式-艺术探索2009,23(2)

北京奥运开幕式由诸多颇具时代特征的元素构成,将数字技术与舞台表演高度融合,成为新媒体艺术的典型.文章力图分析奥运会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所蕴涵的科技与艺术的复杂关系,包括数字技术在奥运会艺术表现中的作用,在当代的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与数字工作者的意义,创造力与技艺的内涵,以及新媒体艺术所喻示的当代艺术的精神.

8.学位论文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2007

到目前为止,在研究新媒体艺术的时候,还习惯性地谈论艺术家及其作品,白南准、比尔·维奥拉、加里·希尔是我们总也绕不过的话题。但新媒体艺术的传播研究、美学研究、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的角度却是缺失和不足的,从新媒体艺术的媒介角度切入,关注新媒体艺术的交流特点、审美特征、文化环境,它与美学、数字艺术、电影艺术的关系,从而多角度的描述新媒体艺术,推进新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同时期待能为艺术接受者找到打开新媒体艺术作品之宫的“芝麻”。 新媒体艺术,作为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正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对这一类型却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在开始研究之前,理清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认为,新媒体艺术就是利用现代媒体中的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等设备和远程通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作为艺术创作材料,表达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念,追求互动接受的艺术特点,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艺术探索的一个总称。由于对技术的依赖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受到技术发展趋势的强大影响。 从新媒体艺术的影像媒介切入,发现对于应用新的传播媒介和新科技的新媒体艺术而言,它的交流和传播具有与以往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新方式,注重在线交流、在场交流和远程参与,网络、卫星、远程通信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为新媒体艺术摆脱单一的展示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阿多诺说过,美学的任务是用理论去把握技术在审美领域的展开,揭橥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点正是研究新技术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产生影响的最佳角度,新媒体艺术在对多种新技术和艺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中,形成了艺术接受的互动性、交互的现场感、作品的游戏性等审美特征,对新技术的不断吸纳,会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逐渐增多。在关注新媒体艺术实践的时候,发现使新媒体艺术正式登上中国艺术舞台的“感觉化倾向”创作运动与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这次运动中提出的“后感性”艺术创作口号和马尔库塞通过艺术和审美建立新的感觉方式的主张有着极大的相似,无论在艺术创作目标还是作品内容上,新媒体艺术都是建立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的重要途径。诸多的新媒体艺术家受到了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点被艺术化的体现在新媒体作品中,无论中外的艺术家都对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推崇备至,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新媒体艺术家会继续在作品中指涉他的哲学观点。 随后,涉及了新媒体艺术的文化环境分析。没有能够脱离文化母体存在的艺术形式,对处于影像文化和流行文化之中的新媒体艺术而言,把它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考察可以加强其立体感。整个影像文化是对影像媒介的重新发现和再认识,以视觉经验技术化和影像符号增值为特点的影像文化为新媒体艺术带来一套新的观看文化,多种途径产生的影像符号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同时,在影像文化和流行文化主导的环境中,新媒体艺术也发挥了艺术批判和艺术娱乐的功能,为艺术介入社会发展提供独立的见解。 数字艺术是与新媒体艺术并驾齐驱驰骋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一部分研究者将它们统称为“数字媒体艺术”,但从它们的技术起源、作品的记录方式和部分审美特点来看,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存在差异,目前它们仍是不同的艺术类型。作为对新科技的积极利用中产生的艺术类型而言,新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拥有共同的艺术媒介——现代影像,因此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又有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录像艺术可以在当代艺术博物馆占有一席之地,而电影艺术却不能呢?新媒体艺术中的录像艺术常常分享电影的美学特征,但是当我们试图将录像艺术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碰撞的时候,发现录像艺术与主流电影艺术有易于感知的差别,录像艺术在形成的最初就奠定了影像语言上的“个人影像”性质,与电影为代表的大众影像分道扬镳,并由此带来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展示方式等一系列的差异。但是,在反抗主流电影语言上,与录像艺术同时出现的实验电影,又为录像艺术提供了可汲取的经验。 新媒体艺术对技术的强依赖性使我们无法对它的发展趋势做出确切的预测,技术日新月异

,激发出新媒体艺术的无限可能,对新媒体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对技术的思考和技术潜力的挖掘、它是否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做出贡献等问题,还需要进行不间断的整理和描述。

9.学位论文王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日本新媒体艺术发展研究2008

信息时代的当下,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合表现得尤为突出。新媒体艺术,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

,扩展了人类丰富的审美体验,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推动着社会文明步入一个发展的新纪元。新媒体艺术萌芽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各种新技术、复合材料的产生和普及,推动了艺术不断的创新发展。在中国,新媒体艺术一开始是以前卫艺术崛起的,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还处在初期实验性阶段,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和发展困境,从世界各国的新媒体艺术产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借鉴经验具有现实意义。 日本完成现代化社会的转型之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产业,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坚实的土壤。随着泡沫经济的毁灭,日本政府对产业结构进一步做了调整,开始从一个制造业的大国向文化大国迈进。政治与经济的良性推动,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备,成熟完善的策展机制运作,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联姻”,由此掀开了日本新媒体艺术时代的篇章。从早期摄影术的发明,到电视与录像装置等技术的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化,科学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人类既有的生活型态与思维模式,更提供给当代新媒体艺术家最大想象的可能。回顾新媒体艺术的演变历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复合媒介艺术时期、电子技术时期和数字信息时期。新型的艺术种类不断派生,包括光效应艺术、动态雕塑、激光和全息摄影艺术、影像艺术、电子音乐、计算机图形艺术、网络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人工生命艺术等,以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广泛贴近人类的社会生活。新媒体艺术的活跃还有赖于所提供的技术、场地、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媒体工业与相关政府机构的支持下,涌现出众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新媒体艺术家和作品,更有利于在国际化视野中交流与互动。“ICC”、“日本科学未来馆”、及Artlab都在积极地发挥自己地作用,促进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对话。纵观日本的新媒体艺术,不难发现其鲜明的特征,笔者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归纳:首先表现在艺术存在方式的多元化,体现出了交互的多元化,表现在语言融合、创作整合、观众参与三个方面,之后是体验的多元化,以及观念的进步性上;另一个层面便是日本民族的精神特质:“物哀”自然观的本源回归与“八百万神”世界观的精神轮回。在新媒体艺术这一领域,日本走到了前端的位置。科技的加速发展,不断地产生新的艺术概念和艺术形式,大融合仍是日本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的趋势;从生态人文作为日本今后最为看重的社会稳定反展要素来看,纯艺术会越来越关注怎样向社会服务和渗透。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强国,日本的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既使不是未来全球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但至少代表了目前,新媒体艺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对未来的领悟与尝试。日本对科学技术的研发,艺术创作的独特视角,包括展示方式都很值得国内艺术界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国对国外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而介绍日本新媒体艺术的文章则很少。日本新媒体艺术从上世纪中叶进入国际视角被广泛认可以来,以其独特魅力活跃于当代艺术舞台,如今已走在世界前列。本文就日本新媒体艺术的成因、历史发展和基本类型、特征等几方面,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日本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展望,作为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参考与借鉴。同时希望在有限的篇幅里从艺术史、媒介史、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学的综合学术角度,结合大量的作品资源,提供一个系统地理解、认知日本新媒体艺术的视角。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79752276.html,/Periodical_s200704002.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0月12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