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性

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性

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性
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性

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性

卢花

中国古典文学重写意,重写人的内在感情,到处充满着诗性智慧,这从《诗经》中不难看出。《诗经》之后,屈原的《离骚》,发天地之忧愤,上穷碧落下黄泉,香草美人以喻明君,恶草以喻谗佞。汉承秦制,但在文学上,汉文学则承楚文学的浪漫主义,表现在那些汉代抒情小赋。东汉末年,建安文学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审美倾向,“蓬莱文章建安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教崩溃,魏晋风度是这一时期文人的追求。文人避祸,谈玄说理,以玄理入诗,于是出现了山水玄言诗。陶渊明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塑造了一个家园,一个后世文人士大夫失意的家园,体现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美学追求。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之音表现了唐人开疆拓土、四海臣服的雄心壮志。“李白斗酒诗百篇”,他狂放不羁,嬉笑怒骂皆成诗篇。其后,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都充满了诗性智慧。“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泪眼问花花不语”,感人至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鸟不会惊心,花也不会溅泪,这是作者移己之情于花、鸟也。中国古代诗歌或抒发忧愤,或表达时代变迁,虽然内容不长,却表达了无穷意境,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充满了极强的审美性。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从甲骨卜辞到《尚书》,再到先秦比较成熟的诸子散文。《庄子·逍遥游》,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汪洋恣肆,塑造了一系列奇特形象。《庄子·秋水》表现了宇宙人生的苍茫感,个人与宇宙比如一粟之与沧海。“秦世无文”,然而李斯的《谏逐客书》气势恢宏。汉大赋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甘泉赋》、《羽猎赋》,张衡的《二京赋》,表现了汉帝国的强盛。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小品更是曲径通幽,表现了空寂无聊的境地,韩愈、柳宗元与其后的宋代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形成了唐宋散文八大家。明代散文则出现了新的变化,由英雄人物转向市民生活,由帝王将相转向了普通老百姓。袁中郎《满井游记》描写了北京郊外早春的优美景色,“若脱笼之鹄”,可与柳宗元的山水小品相媲美。中国古代散文表达了文人对时代的感悟,对宇宙人生的感慨,折射了时代的美学追求,蕴含着自然美和人格美。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东晋时期出现了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描写了许多奇异鬼怪之事。唐代出现了传奇,宋代兴起市民文学,说书盛行,连寺院也出现了俗讲,话本是说书人的底稿,是小说的雏形。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到顶峰,小说中渗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明代中叶文艺思潮类似于晚唐,“三言二拍”中的重要主题就是男女爱情,如《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都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晚明是一个人欲横流的时代,《金瓶梅》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后社会变迁的时代场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以生花妙笔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典型形象,这部小说是一部艺术化了的心血。《水浒》塑造了一百单八将,虽然真正有个性的人物没有这么多,但一百零八个人,一百零八副面孔,实属难能可贵。《三国演义》塑造了“三奇”、“三绝”。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既虚怀若谷,又心胸狭窄;既狂妄自大,又谨慎行事,是“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

是“奸绝”的代表。诸葛亮是“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是贤相的代表,是“智绝”的代表,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红楼梦》是感伤文学的代表,是古典文学的压轴之作。《红楼梦》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是众女儿的悲剧,同时也表现了众女儿的才干。如果说大观园是一个花园,那么,王熙凤是牡丹,薛宝钗是海棠,史湘云是芍药,林黛玉是君子兰。《红楼梦》是一部补天之作,为封建社会唱挽歌,顽石误入尘网中,补天无功,只好遁入空门。

总而言之,实用理性的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种非酒神型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文小说创作中非酒神型的审美心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是“羊人为美”和“羊大为美”的统一,即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这些特点在中国古代诗文小说中都有充分的显现。中国古代诗文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审美现代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这样的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事实并非如此。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生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不一致,它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中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子大众审美文化中。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众审美文化兴起,它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大众化的影视作品,也包括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和包装、时装、广告,等等。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最终,也就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还具有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大众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总之,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重性始终存在,二者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科学主义以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且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技术异化),从而威胁人的自由1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价值,但是也导致个体生存根据的丧失、生存意义的迷惘。现代性的消极面意味着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以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神自由精神。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论。从而成为一种拯救力量。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是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度时现代性的开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补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而精英审员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偏向。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不能以片面的态度看待其中任何一种,尤其要克服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 (摘编自杨春时(审美现代性与大众审美文化) 材料二: 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隐含着某些值得思考的负面因素。首先,审美现代性在批判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情性时,往往夸大了其负面功能,甚至是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非艺术的生存方式和理性功能。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极端化,良莠不分地统统加以拒绝。正是在这一意又上,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自身的极端性和激进色彩。其次,在颠覆和否定日常经验和生活的同时,审美现代性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虽然艺术不再是日常现实的模仿,不再是熟悉生活的升华,但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暴露出来。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显得十分脆弱,艺术与公众的

(完整word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一、概述(一)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二)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物; 2.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 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梭的作品等。(三)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 思想内容特征:1) 強調創作的絕對自,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2) 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3) 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4) 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 2. 艺术特征:1) 強調個人感情的自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2) 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3) 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4) 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表現。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 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

2-4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情理的合理性, 侧重于对文本语境所激起的读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的真实性的考察, 它是对事理的合理性的一种超越。无论在叙事作品还是在抒情作品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不合事理的艺术表现, 而它们在作品中却以相当合理的姿态活跃着,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情理的合理性。清代叶燮曾举杜甫诗中不合事理之句如?碧瓦初寒外?1、?月傍九霄多?2等为例, 细加分析解说, 并以?幽渺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作为理论总结,成为对诗歌创作中情理的合理性的经典性阐释。 二、音乐性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也就是说,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他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异音相从?属于句子中间的字调安排问题,必须四声更替使用,才能取得和谐。这是因为?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同上)把每个不同字调安排得当,就可做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龙榆生先生讲义) 邱峻先生辑?对山歌?(客家话): 1“碧瓦初寒外”,老子庙是用碧琉璃瓦盖的,这点当时人都看到;时令正是初冬,这点当时人都感到;但“碧瓦初寒外”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感到碧瓦在初寒以外,其实碧瓦不会感到寒暖,这是诗人的感觉。诗人看到老子庙的壮丽,所谓“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在初寒中给人以温暖之感,所以说它在初寒外,写出诗人对壮丽建筑的赞美。 2“月傍九霄多”,九霄指天上极高处,古人把皇宫比做天上,这里带有消极的封建尊君思想。诗人当夜在宫里值宿,用九霄来比宫殿,说在宫里显得月亮的光明特别多一些,正反映了那种消极思想。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重庆市黔江区马喇中学黄成德 37岁中一职称学科论文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性 [内容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谓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所谓审美,指的是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科学语言注重理性、抽象和逻辑,文学语言注重感性、形象和情感。前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如实地反映语言对象,理性地阐述事物的本质或事物间的联系,从中体现思维的规律性。而文学语言则表现“作家的情感方式”,所以它的价值“决不单纯是写得流畅,文理通达,文法无误”之类。作者要能够在其语言上“按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创性的印记”,以一种情感(作家情感)接受另一种情感(读者情感)的推敲。 除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目的不同外,还与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特征与功能相关。即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单侧化(不对称性)。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两个半球的功能趋于单侧化,即某些功能偏重于左半球或右半球。研究发现,人脑左半球主要是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信息的理性加工;右半球主要对图形、音乐、方位等的感性加工。这种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单侧化

现象使人类的左半脑长于概念推理、右半脑长于感觉体念。因此可以说,任何作家都必须借用右半脑进行写作(就语言的生理机制而言)。 由于语言目的的不同,科学语言追求抽象性、明晰性和确凿性,而文学语言则追求形象性、含蓄性、多义性和音乐性。早在先秦时期,有关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片言只语己散见于各种文化典籍及文学作品本身之中,诸如部分历史著作(如《尚书》、《左传》)、诸子哲学(如《论语》、《孟子》、《荀子》、《墨子》、《庄子》)和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如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着是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蒙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各别词句,不懂诗歌语言的艺术特性,以至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如暗示、委婉、夸张等,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孟子批评咸丘蒙对《小雅。北山》的误解,指出正确的读诗方法应该“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实,咸丘蒙的错误本质不在于孟子所谓的“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而在于对文学语言艺术表现特殊性的忽视。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或滥觞,但在当时情况下,还不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 下面简要谈谈我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粗浅认识。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人们常说“即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指的就是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即具体可感性。如梅晓臣所云:“状难写之景,

关于设计美学的论文

关于设计美学的论文 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 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关键词:美 学室内设计秩序和谐整体环境 如今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 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是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为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 一、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空间要素: 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2、美学色彩要素: 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美学装饰要素

审美现代性

一直以来,人们都假定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对艺术具有本质意义,继而以各种理论描述这种属性,试图划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但艺术无关上帝、宗教、神灵这些形而上的信仰,当人们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总能发现一些例外或缺陷。到今天,关于艺术,仍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长久以来,艺术被赋予美的属性。但美本身较艺术更为复杂。哈罗德?奥斯本曾说过:“今天的美学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愈来愈成熟的著作,但无论是在讲演或者著作中,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比起柏拉图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却并不具有更多正确的意义,而无意义的胡扯倒是不少的。”把这段评论应用于艺术,也是十分合适的。 从古希腊到十八世纪,艺术被定义为模仿自然。不可否认,模仿是当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但“模仿自然说”只是人们由表象得出的错误结论。因为最初,“艺术家的唯一主题就是人的美。在那时,科学并没有把人贬回到他在创造中的确切位置,他成功的统治着世界,自然仅仅作为一种光环出现。”早期宗教题材的绘画,神以人的形态出现,极尽华丽精致,追求以美为美。而自然,有时只是一抹灰色的背景。继而,艺术被认定为高度真实。但照相术的发明对此提供了绝妙的反驳。在艺术的范围持续扩大的今天,相片这种单纯的复制品仍是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的。乔治?摩尔曾提及画家创作借助于照相术的习惯。在十九世纪,有许多被留言宣布为照相机信徒的声名狼藉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开始失却那种通过长期观察和与自然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超凡的生命状态,只是把相片移植到画布上,再涂抹上一层调色板上调配好的色彩。最终的作品成为徒具精致的外表—线条、阴影、颜色—因为自然在某种光线下转瞬即逝的精美的光影带给画家的迷恋与失望的情绪的缺失而毫无灵性的模仿。自然并不能将色彩融成色调,但割断了与自然交流的呆板的色彩,注定不能照入观众的心灵。 另一方面,照相术对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达达主义画派艺术家杜尚曾说:“1912年当他的《下楼的裸女》展出时,巴黎艺术界为这幅作品所模仿的多次曝光摄影效果赞叹不已。”但杜尚的利用方式重点是求奇求新,有着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震撼效果。 由此观之,模仿是艺术家创作艺术的方法,但“模仿自然说”并不能揭示艺术的本质属性,而艺术家们创作的显著的个性特征又使人们将艺术的本质客体的模仿自然说转移到主体的表现论。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艺术是一种无目的的个人心灵的表现,肯定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必然联系。但科林伍德又强调艺术的社会服务性,这显然与他之前的理论相悖。事实上,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家主观上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艺术。而这种主观目的能否达成,又不是艺术家所能左右的。德加将自己封闭在画室两年创作《苦艾酒》。画面上是一个卑微虚弱的妓女和一个执着于刻苦工作的老雕刻工。构图十分完美:左侧桌上似随意放置的一份折叠的报纸,不仅填补了空白,而且成就了整个画面的完整性。整部作品充溢着张力。我们从《苦艾酒》中看不到德加对于两年的封闭生活的感受,也看不到德加的艺术野心,虽然德加在公开场合从不避讳对声名的热衷。德加的一生都非常推崇安格尔。他前期的创作有浓重的安格尔的风格。后来,德加开始有意摆脱安格尔的线条和绘画题材,在无人涉及的芭蕾舞女孩身上展现了自己的个人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模仿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存在于绘画创作活动中。绘画史上不乏成功者或天才,也不乏光芒闪耀、历久弥新的作品。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毕加索的《格列尼卡》,许多艺术家甚至拥有了自己创作的专属题材:拉斐尔的圣母无人可以超越,看到芭蕾舞女孩就想到德加。它们都是

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本文从文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的关系,阐述文学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审美特性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觉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最终是为了对人生,事物的审美认识。因此,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在艾布拉姆斯认为的四类文学观念中,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也有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了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具有主观性和偶然性,但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审美的范围很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

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指挥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一、文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的关系。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唯物主义中我们认识到,虽然物质第一性,但人的活动是有意识,具有能动性。并继续努力寻找自身的和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还感受和理解,享受着人生的意义,从而我们可以把上面的称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文学描绘的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文学审美价值的特点有(1)通过语言形象的感知而确证人的感性存在,在审美观照的对象身上感受和确证自身生命的感性存在;(2)文学的审美价值通过价值主体由语言媒介所激发起的情感体验而实现,通过情感的体验传达获得审美愉悦;(3)文学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旨在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这是最根本的特点。但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也可写丑的事物。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看到对丑的描写,比如阿Q,正是对他不好的一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关注这一形象,更加对美的追求。 3.文学即人学。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

暴力美学论文1

论《杀死比尔》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内容摘要] 暴力美学现在是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本文从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在影片中的应用、暴力美学的作用及其影响来对以《杀死比尔》为例分析了暴力美学在昆汀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总结出昆汀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独具特点。 [关键词] 暴力;美学;艺术;影响;美感 [引言] 在当今的电影节目中血腥场面、暴力场面越来越刺激人们的感官系统。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一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电影中暴力美学也就应运而生.“暴力”与“美学”两个看似牛马不相及的概念,其中内在却存在着很深刻的联系.成为现在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 [正文] 一、解读暴力美学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美学原理在电视、电影领域的运用,暴力美学是电影中的语言。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以上的两种暴力在影片中表现的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也是大不相同的。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表现和描述,其实影片中暴力的美化。是对美的另外的一种理解。另外的一种对美的诠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暴力的期待。是本能的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二、《杀死比比尔》的暴力美学表现 乌玛-瑟曼在片中饰演一名叫“新娘”的女杀手,曾经是致命毒蛇暗杀组织的成员。她

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

第21卷 第5期2008年10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21 N o.5Octo ber 2008 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 成海鹰 (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8) 收稿日期:2008 06 20 作者简介:成海鹰(1969-),女,湖南省衡阳市人,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主 要从事文艺伦理研究。 摘要: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关键词: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都市化 中图分类号:B83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5-0659-06 现代性问题的提出缘于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是人类从理论上反思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结果。据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 罗伯特 尧斯的考证, 现代性!一词的最早用法见于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1849年的?墓中回忆录#(国内由郭宏安翻译出版的?墓中回忆录#是原书内容八分之一的选集,没能找到此说出处)[1]149 。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现代性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性的阐述。人们从价值观念、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不同角度理解现代性,其实对这个涉及审美、艺术、心理、情感、道德等诸领域的文化事件,最根本的解读仍然是从审美现代性出发。 一、一个需要充分书写与解释的话题 追溯现代性的起源,我们会联想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现代艺术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孤独想象追求的描述: 他寻找我们可以称为 现代性!的那种东西??对他来说问题在于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 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2] 。 他!是法国19世纪一个才华横溢、充满奇思妙想的画家,叫贡斯当丹 居伊,波德莱尔称他为 普通人生活的编年史家!。他是卓有观察才能的人,也是富有表达能力的人,他观察、寻找并表现生活中瞬间的美,此时他是有活跃想像力的孤独者,也是不停穿越巨大人性荒漠的孤独者,他由此而留下的作品使波德莱尔一点也不怀疑快速生成的瞬间感觉可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品。在这种描述中,现代性从此成为新美学的标语。资本主义在它飞速发展的100多年时间里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催生了人们的物质和金钱崇拜情结,但是在审美及道德情感上,人们更为怀念过去那些古典、浪漫的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感觉尤其如此,他们相信古典中包含了更多使人类精神得到慰藉的永恒因子。司汤达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直深入人心: 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3]但是现在,通过贡斯当丹的画笔,人们发现了现代生活的魅力,所以波德莱尔称他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经由贡斯当丹,波德莱尔理解了现代生活可以提供比古代生活更多、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在这里,波德莱尔显然把 现代性!视为一种新艺术时代来临的信号,现代性的概念由此得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文学语言的特点

摘要 语言有文学语言和非文语言之分,其区别就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的特征究竟有哪些?目前文论界和修辞界尚无定论,对文学语言特征一些主要特征的归纳尚有争议,笔者倾向于较为常见的五性说,本文试图在当代学者对文学语言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以及独创性做一浅析和归纳。 关键词: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的是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则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1]与之相对应,“文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 确定了文学语言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加以区分。在甄别这二者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也随之明晰。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认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范畴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和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主要特点;而后者则有更广阔却相对更模糊的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特征。[2]文学语言虽然允许有某种灵活变通不尽遵守语言常规的地方,但事实上文学语言并没有在普通语言之外,另创一套语法和词汇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我们平常使用的那套语言。[3]文学作品不过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4]文学语言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和表现工具,来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传达一般信息之外,还要传达审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语言便体现出它的一些深层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的首要特征。[5]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电影电视是现 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科技 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 等等艺术门类的技巧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综 合性的艺术。正如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创造〉中曾对 电视做过的概述:”电影可以说发生在其他艺术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和雕塑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 接感受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 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 节反映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 演员的艺术。因此,我们都把电影看做是综合艺 术。0当然这种综合艺术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 按影视艺术本身的规律给以吸取改造,使之发生质 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 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 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 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 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 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 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 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 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 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 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 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 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 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 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 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0,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 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0 到”反应0,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 象形态0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 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 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 电影、卡拉0K、MTV、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 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 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 [ 摘要] 作为承载主题意蕴的文学语言来说,其审美的特性,是一种高级的组合方式和物化过程。从美学的角度对文学言语的功能加以审视,阐析文学语言的审美表现,这对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 关键词] 文学;语言;审美 各类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以塑造具有审美意义的鲜明活脱的艺术形象为其主要任务的。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评判。但所用的物质材料以及相关的艺术手段各不相同。如建筑艺术直接用砖石土木、钢筋水泥来塑造形象,音乐则是借助于一定的节奏、旋律、音响,绘画是靠色彩、线条、光影等手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这一艺术媒介构成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性质上的区别:不管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或是造型艺术,都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到形象。而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由文学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在作家的意向引导下,间接地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魅力。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是道过文学语言塑造的鲜明、独特的形象,在作品与读者间的思想交流中实现的。因而,我们只有了解文学语言的美学特性,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文学审美规律。 高尔基曾以“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语言的巨大表现力。的确,无论是广漠无垠、色彩纷皇的客观世界,还是精细隐微、丰富复杂的主观情感,无一不可借助语言表现

出来。构成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是一种个性得到高度薄重、情感享受充分自由、主观被尽量物化了的语言,是一种美的语言。我们把文学语言的美分解为风格美、形象美、通俗美、整体美,并从这四个方面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作一粗略的分析和说明。 一、风格美 语言风格美指作者在使用文字语言时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的艺术倾向与格调。语言的风格美是极其多样的,或质朴,或华丽,或隽永,或明快,或洗炼,或缜密,或飘逸,或幽默,或沉郁等。如钱钟书《围城》:“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天外的爽气一阵阵冲进来,半黄半落的草木也自昏沉里一阵清醒,普遍地微微叹息,瑟瑟颤动,像揭去了盖。”作家语言的风格的形成,除了由于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客观因素以外,也与作家本身的性格气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主观因素有关。 语言有朴素和华丽等不同风格。比较而言,人们更喜欢朴素的语言风格,因为朴素的语言是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具有“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美,有“村姑戴野花”的纯真美。许多作家、艺术家都十分推崇朴素美,“美在朴素中,这是一个真理”(高尔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语言的朴素美,从根本上来说,还必须求之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挚、淳朴。高尔基指出:“真实和朴素是亲姊妹,美丽是第三个妹妹。”有了纯真质朴的情感,再辅之以平淡朴实的文笔,文章才能闪耀出语言美的艺术光辉。如晓风的散文《也是水湄》:

审美心理研究论文

浅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差异 摘要: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山水画与风景画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风景画、山水画、审美比较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是在两个不同民族、两种不同文化意识、两种不同审美理念的造就下而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不同视觉感受的画种,但其表现对象则都是自然景观。两者无论是在绘画的审美观念上,还是人们的审美习惯上,都不尽相同。西方风景画着重于对自然景观的再现,通过特定技法摹仿自然、还原自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真实感。中国山水画则追求自然景观在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山水之美流于内心的精神世界,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而西方的风景画则可称为自然的人化。本文将从中西方写意与写实这一绘画特点来论述、比较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审美上的差异性。 一西方绘画的自然再现——写实美 众所周知, 西方绘画最大的特点是写实, 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形成了两门 不同观念的绘画体系,彼此之间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特定的审美群体。西方的绘画艺术, 主要是受古希腊和古罗马审美思想的影响, 追求艺术上的理性精神, 重视视觉上的真实感。也因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①因此艺术家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则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如诗人但丁所言:“……你的艺术,距上帝只差一个等级”②,上帝在他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如此追溯一番就不难理解西方艺术的写实性。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当然,也是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这就使得西方的早 ①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②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论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

论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 唐圣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一、现代性与时间 现代性的时间性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艰深又基础性的课题。现代性,modernity,对应的拉丁词是Modernus,而它又是在中世纪根据其拉丁词根modo(最近,刚才之意)创造出来的,其意义是“在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其相对反的意义是“古的,老的,旧的……”。现代性概念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其意在强调基督教的中世纪优于异教的古代世界。1P18-19现代性的犹太教的神学背景,对现代性的时间性的研究填充了第一层理论的底子。历经磨难的犹太人在经历马加比王朝的兴亡之后完全由对现实的希望转向对弥赛亚的期盼2:现世是邪恶的,罪孽的,未来是美好的,公正的。这个未来的世界将由人们心中期盼的弥赛亚给人们带来。这就是弥赛亚主义:离弃现在,指向未来,在对现在的否定中期待未来。因此,犹太教的弥赛亚主义是“现代性时间诞生的基点”3P22。经由基督教和奥古斯丁历史神学的发展,现代性的时间性直接指向未来,由此未来成为现在的规定。3P24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进步思潮的牵引下,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救赎史不但被置换成现代化的世俗理性史,而且成为其“神学世俗性(secularity)的内在支撑”3P24。无论犹太-基督教的时间性还是现代-理性化的时间性,在宏大的历史实践的层面上,都受制于社会生产形态和交往方式。人的劳动首先是为了生存,人的交往首先是为了更好的劳作。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里,人的劳动和交往首先是其理性的利用,这就体现在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工具的使用等历史性的实践上。现代化还意味着规范化,就是理性的利用必须规范化,而且社会的生产和交往的规范化必须有理性的利用为前提,这在于理性自身首先必须规范化,而理性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规则,因此,理性自身的规范化即理性自身规定自身,其表现就是对理性自身结构和规则的遵循。这在时间上的体现就是现代时间研究新领域的出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特点有三:一是循环重复的,二是线性向前的,三是指向目的的。作为置身于现代化历史进程里的现代人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规定。其生活首先且主要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时间。这种循环重复的向前指向某一目的的时间性直接且主要地规定了现代人的生活性格。因此,“在现代化主流方向上,现代时间的核心就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P25这样一种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被更加精细的分割,由此其速度变得也越来越快了。此一时间的此一特性展示的,从表面上看,仅仅是现在,而没有未来,内在地看,这种对现在展示的方式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因此,这里的现在不仅仅是现在的现在,还是未来的现在,由此,此现在具有微妙的二重性:一是现在的现在性,二是现在的未来性。其微妙性在于通过表面上肯定现在的现在性而否定未来性的反喻来表示对现在的现在性的极端展示实际上是通过对其未来性的直接指向而扬弃其现在性的。因此,现在的意义在于指向未来。3P26人首先是自然的,而拥有并遵守自然肉体的节律时间,其次是社会的,而拥有并遵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人的生命只有以时间的形式被激活而展开,才能首先在获得其自然性的基础上获得其社会性,人才成其为人。由此,作为对自然控制、改造的现代化,实际上已经对自然性的人的肉体生命进行了控制、改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肉体生命时间的控制和摧残则是不言而喻的了。肉体生命时间经由社会必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