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外交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

德國外交政策

湯紹成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一所副研究員

壹、基本形勢

雖然德國新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領導的大聯合政府剛任滿一年不久,但是其對外活動頻繁,外交政策的雛形與走向已隱約可見,在此可從國際環境的變遷以及德國內部情勢的發展角度觀察,提供分析說明。

若以外在因素的變遷而言,當梅克爾總理在2005年11月上台時,原本影響德國外交政策甚鉅的伊拉克戰事早已結束,布希政府雖贏得攻伊的戰役,但未贏得戰爭,目前還一直深陷泥沼而難以自拔,布希總統在美國的支持度跌入谷底,更提供了德美兩國改善關係的契機。

還有,近來的伊朗核危機,以及中東與非洲局勢的惡化,都嚴重影響了區域的安全,俄羅斯與其周邊國家的齟齬,比如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的能源價格危機,乃對於西歐國有相當的影響,再加上丹麥漫畫風波,更惡化了回教與基督教國家之間的關係等等,都使得歐盟國家對於外在挑戰的警覺性提高,以及美歐之間的共同利益日增,再度拉近了美德雙方的距離,因而德國對外政策的外在環境變遷甚大。

德國的國內因素方面,首先,由於梅克爾總理成長於東德,故對於共產黨的統治有切身的體驗。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不久,曾擔任青年部與環保部長,2000年,梅克爾得以因基民盟的醜聞案而由秘書長的身分出任主席,在2005年的選戰中,則由她代表出馬。其實,也可能因為梅克爾的生長環境與從政歷練,導致她的選戰經驗不足,在選舉期間表現不佳,甚至錯誤頻繁。若以整個選戰的過程來觀察,其實,前任施若德總理是贏家而梅克爾是輸家。

隨即,這個選舉結果,也導致在籌組聯合政府過程中的困境,最後兩大黨還是達成協議,由她來領導組成大聯合政府(Grosse Koalition, Grand Coalition),其佔有國會近70%的席次。但是,兩黨在選戰時還相互攻訐,現在又相互合作,因此,在新政府上路時,各方都對於梅克爾總理不抱太大的期望,大聯合政府原本就是一個無奈的結合,是否能夠持續一個任期,也令人懷疑。

所以,在初始各方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梅克爾總理更感受壓力而必須立即有所作為,來證明她的領導能力,而最能立竿見影的方法,當然就是出國訪問。雖然這是一般歐洲國家新上任政府的慣例,但因她一上任就立即開始密集出訪,也確實引人注目。再加上近年來國際情勢的丕變,這也正好提供了她一個極佳的機會來表現自己。

在梅克爾總理上任的最初幾個月當中,她訪問了世界所有重要的國家及其領導人,表現都極為出色,使得她在2006年一月底的民調中,以85%的支持度打破例任總理的記錄,其實這也可說是在一般並不看好的情況下,民眾對於此一女性總理突出表現的一種驚訝的反應。

貳、主要發展

由於德國不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其在北約中的影響力也比較有限,相對的,歐盟勢力的擴增,則有利於德國勢力的加強。目前,法國與英國都面臨政府領導人更迭,且英國也已推遲對於歐憲的公投,因而最早要在2007年下半年兩國情勢底定之後,歐憲才有可能繼續發展。屆時,若德國政府運作順暢,當可在歐憲問題上擔任重要的角色。況且,在大聯合政府的結盟條約中,也還提及了主張在歐盟的框架內組建防衛聯盟,以及要以歐盟的名義進入聯合國安理會擔任常任理事國的政策,由此可見德國新政府的企圖心。

梅克爾總理在上任的第一天就訪問法國,以便豎立形象與建立關係。但是,她明顯採取了保持距離的政策,因為她並沒有接受席拉克總統所提德法軸心的策略。十分可以肯定的,梅克爾要擺脫施若德執政時期德法軸心關係,而回到德國自五零年代以來所奉行傳統的對外政策,也就是與法國保持密切的關係,以促進歐盟的發展,但不排除其他歐洲國家,同時也與美國取得平衡的關係。

在訪問英國時,梅克爾總理也不願意與英國走得太近,同時她還強調德法兩國是歐盟的引擎,但是這還要與英國合作,才能成功。由此可見,這些策略都是藉由德國與英法兩國相互之間的距離,來增加自己的活動空間。此外,梅克爾總理一上任就面臨歐盟有關2007至2013年預算分配的紛爭,其中法國與英國相爭不下,而原本施若德總理支持席拉克總統而對抗布來爾首相,但梅克爾則以等距外交的策略,成功地解決了此危機,同時也強化了她在歐盟內部的地位。

在與波蘭的關係就比較複雜,這主要還是受到二戰所遺留下來問題的影響。還有,近年來因為波蘭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使得波美關係的發展成了德波關係

的障礙,導致施若德總理對於波蘭採取忽視的政策。尤其德俄兩國東海油管事件就更造成柏林與華沙之間的齟齬,因為這將降低俄羅斯輸往西歐國家的天然氣的份量,導致這些東歐國家減少過路費的收入,且德俄兩國並未將波蘭納入協商,更使得在二戰中希特勒與史達林結盟的陰影再現。

面對這種情勢,梅克爾上臺之後,則主動出擊,並給於波蘭政府一億歐元貸款,以降低德俄關係對於波蘭所產生負面的影響,企圖紓解波蘭政府與人民不安的感受。而這種積極照顧歐盟較小國家利益的態度,則是來自聯盟條約中的共識,新政府也確實做到,這也正顯示出新舊政府在對波蘭政策上的差異。

在2005年11月大聯盟政府所簽定的結盟條約(Koalitionsvertrag, Treaty of Coalition)中,兩黨就已特別白指出新政府要與美國修好,這自然顯示了德美關係的困難程度,否則根本沒有必要強調。因而,梅克爾政府不但可以藉機撫平施若德與美國之間的裂痕,同時還可以擔任美歐之間的橋樑,而這項轉變則也可視為德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自梅克爾總理上台以來,德美的關係已經有所改善。由於梅克爾原本就比較親美的態度,因為她對於美國在東歐非共化以及德國統一過程中的貢獻深表感激,但是她為了顧及國內反美的情緒,以及聯合政府夥伴社民黨的立場,在她還是在2006年一月份訪美期間,批評了美國政府在Guantanamo處理恐怖份子嫌疑犯的手法侵犯人權,由於這是雙方共同的價值,因而也獲得布希總統的諒解與佩服。

由於布希總統的聲望下降,以及歐洲政府人事大幅的更動,更突顯了德國親美政府對於美國的重要性,及其在國際爭端中調停的角色。同時,梅克爾政府也同時調整了其對於法國、俄羅斯與中國等的政策,因而可以確認,在共識遠多於歧見的情況下,目前德美的關係趨向合諧發展。

梅克爾總理對俄中兩國的政策,甚為相似,乃都以人權為主軸,並將施若德總理與兩國過從甚密的情況予以正常化,而且還明顯具有外銷轉內銷的傾向。這雖可能造成兩國領導人的不悅,但由於俄羅斯在歐洲的重要性,以及中國的不斷崛起,北京領導人的信心持續增加,因而德俄與德中關係發展的大框架不致受損。

德國新政府對於所謂落後地區國家的政策,還正在加緊繼續發展中,其政策重心就是維和與重建,維和則必須取得當地權力的平衡,而重建的政策也才能改善當地善治的情況,可是都面臨了相當的危機。雖然如此,德國政府的這些活動,也有相當的貢獻,其中對於阿富汗、巴爾幹以及伊拉克與伊朗等國情勢的改善,都是明顯的例證。從另一個角度觀之,在這一部份的政策其與前任施若德政府的

政策差異最小,基本上還是維持了原本的路線,只是派兵進駐黎巴嫩是進一步的發展。

綜上所述,梅克爾總理的外交政策之所以在國內外都獲得相當正面的評價,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她不卑不亢與從容中道的作風,同時還以親身經歷的共產經驗為基礎,提出人權議題,並敢向大國說不。再者,她不再利用外交的歧見來達到內政的目的,而是以直言的方式共同探討相互之間的問題,並提出良藥苦口與忠言逆耳的建議,以期改善對方的情況以及雙邊的關係。再加上她充分利用其女性的身分,外柔內剛,立場堅定,手段靈活,自然效果甚佳。在這些方面,梅克爾的政策都與其前任施若德總理有相當大的差異。

雖然,德國對於各個國家的政策都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而且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但是,在國際上,德國要增加其影響力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要藉由強化自己的角色與理念,保持與歐盟以及美國良好的關係,產生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如此才能更增加其在其他地區的活動空間,以增進德國在外交上整體的實力。

參、未來評估

目前,新政府該修補的關係都已經完成,2007年元旦德國已接任歐盟輪值主席以及G8的主席的職位,正可說是德國外交政策一個新的開始。雖然德國大聯合政府的運作尚稱順利,但是,兩大黨的蜜月期已過,雙方對於日常內政問題的歧見日益顯現,比如對於健保制度的改善,與國內的經濟問題,尤其是失業率與政府赤字問題,若處理不善,隨時有可能爆發執政危機。而外交乃內政的延長,當內政方面情況不樂觀時,對於其外交政策自然會有相當的影響。

再者,由於雙方都為了妥協而無法突顯其政黨的特色,兩大黨基層與內部反彈的聲浪四起,這種狀況會在越接近選舉時越惡化,因而各方對於大聯合政府能否順利做完四年的任期,多所懷疑。可是,問題在於,許多民調都顯示,雖然聯盟黨的支持度略有提升,就算解散國會重新選舉,新的結果可能還是不會相去太遠,最後大聯合政府仍將無法避免,這也是目前德國政府所面臨進退維谷的困境,因而,外在的壓力是否可以勝過內部的歧見,則還有待觀察。

此外,雖然大聯合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共識仍高,但是,比如核能的問題,是否會因能源的獲取困難而進一步擴大兩大黨之間的歧見?或者,若美國政府繼續一意孤行,還是俄羅斯強化其內外專斷的作為,還有伊朗的問題如何拿捏?則或可能導致能源價格飆漲的後果,這些都是梅克爾政府外交政策中的挑戰。因而,新政府若要維繫四年的任期,可能還需結盟的各政黨多方努力,加強共識,

並累積互信的籌碼,否則德國的外交政策堪慮。當然,若聯盟黨能以更出色的表現拉高支持度,而得以經由重選而與自民黨結成國會的絕對多數聯盟,則可以走出困境,但是其難度與風險也都還是很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