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图像诗比较研究

中外图像诗比较研究

中外图像诗比较研究
中外图像诗比较研究

中外图像诗比较研究

●雄风

中国是一个诗国,有三、四千年的诗歌历史。诗歌的数量难以记数,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图像诗,便是其中的一种。图像诗又称图案诗、具象诗或视觉诗,它是一种把词语、诗行按某一图案或形状排列而成的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诗歌形式。

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图象诗,有其特有的趣味性、文学性,精巧的谋篇构思,高妙的文字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但它们的形式相对单一,一是绘图填文成诗,二是文字排列具象成诗。前者如盘中诗、酒壶诗、梅花形诗等,后者如三角诗、宝塔诗等。

其一《盘中诗》(以下几首图像诗均引自网络):

全诗共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韵,诗中多伤离怨别之辞。阅读时从中央起句而至四周四角,宛转回环,属回文诗一类。

相传《盘中诗》为汉代苏伯玉之妻所作。苏伯玉赴蜀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她运用巧思制成?盘中诗?以叙相思之情。诗曰:

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抒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安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王。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情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科。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其二《酒壶诗》:

这首?酒壶诗?,引自1902年史密斯在上海编印的《中国的谚语和常用俚语》一书。它虽近乎文字游戏,却富有奇巧之趣。酒壶的壶口部分是四个五字句,头三句的第一个字,采用了字谜和谐音的手法,

但第四句又揭了底,把?端?字亮出来,写出来就是:

山高好种田,儿孙个个贤,

立在壶瓶里,端的是神仙。

酒壶的把、嘴、颈、肚、底等部分,是十二个七字句,诗句的排列同壶口部分的五字句一样,是按图形的对称规律进行。诗句的先后次序打乱了,不容易找到开头,必须仔细揣摩,用心推敲,方见端倪。把诗写出来就是:

酒是人间大胆汤,人人吃了被它伤:

汉王为酒忠臣散,杨妃为酒马前亡。

六郎为酒三关死,李白为酒丧长江。

杜康为酒天牢禁,徐州折散汉关张。

君王为酒家帮破,高官为酒坏名扬。

兄弟为酒伤和气,夫妻为酒骂爹娘。

可以看出,五字句同七字句是上下两部分,二者在内容上并无关系。这首?酒壶诗?构图新颖别致,读法新鲜味浓,让读者品味不已。

其三《三角诗》:

其四《梅花形诗》:

其五《琵琶诗》:

以上列举的盘中诗、酒壶诗、梅花形、琵琶形图像诗,不画图形,单用文字排列是不行的,同时,这些图像诗的内容与?图像?无关,

?图像?只是一种模式,一种体例。它具有?为图像诗而图像诗?的显著特征。

外国图像诗,又称?视觉诗?,也具有?为图像诗而图像诗?的弊病,如法国大图像诗人阿波利奈尔的作品《五星》:

中国当代也有图象诗,与古代图象诗不同的是,当代图象诗基本上脱离了?游戏?、?诗谜?这些概念,一般不存在阅读?障碍?,诗意的?能见度?很高,可以说是非常直观,一目了然。当代台湾的一些诗人虽然写了不少的图像诗,但仍然没有脱离?游戏?、?诗谜?这些窠臼;虽有一些文字错行排列,但那属于图像诗创作的初级阶段。而大陆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尹才干,在图像诗写作上,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形意之美,创作出?形意结合?的别具一格的图像诗,成为中国当代图象诗创作集大成者(尹才干创作的图像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当代首屈一指,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当代图像诗坛领袖?、?世界两大图像诗人之一?),如《走不出逝去的心境》《童年》《温暖的春》《那朵花开了》《怀孕的春》《读李清照》《寒潮》《在餐桌上泄露了新年的天机》《烟杆》《酒是那么醉人》《天印山》《?神七?飞天成功贺》《故乡的情愫》《葡萄架下》《梦中花蕾》等等。

尹才干的图像诗,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较好地做到了?形?(诗歌图像)、?意?(诗歌内容)的有机结合,进入了汉语图像诗歌创作的高级阶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图像诗歌。

就其内容而言:河南大学龚奎林博士认为,尹才干图像诗不仅形式别致、新颖精巧、独具一格,而且艺术上意境空灵,清新淡远,悠扬缠绵。他把诗性思维和空间图像进行平面浓缩和立体转换,通过别出心裁的词句排列和内在节奏,在话语空间和符号编码上越轨突围,引导读者内模仿心理机制反应,调动读者的生活、阅读经验,从而在醒目的图形转换中给读者美丽的洗礼,使得读者和作者的经验互渗和情感共鸣,让人产生身临其境、曲折微妙的特殊感受和审美愉悦。

就其形式而言:湖北青年诗人、评论家惠远飞认为,图案诗最初的时候只有少数的几种形式,譬如台阶诗、宝塔诗等。在诗人尹才干这里,图案诗的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演进,尹才干尝试并创作了大量的图案诗,如酒杯形(《思念的春》)、弹弓形(《童年》)、灯笼形(《独自提灯笼转圈》)、树形(《温暖的春》)、?之?字形(《醉了的春》)、香炉上香烟缭绕形(《走不出逝去的心境》)、纺锤形(《歪歪斜斜画一条沟》)、树叶形(《几瓣花一起无邪的笑》)、十字架形(《十字架》)、瓶形(《在你的酒窝里舀酒喝》)、烟斗形(《烟杆》)、印章形(《武胜天印山》)、蓑衣形(《八月像隐士》)、纪念碑形(《英雄纪念碑》)、葫芦形(《李白腰间的葫芦》)、手榴弹形(《在记忆中爆炸》)、蝴蝶形(《不把声音给蝴蝶》)、鱼形(《中秋有月的晚上》)、月亮形(《山里的月亮》)等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这些极大丰富了图案诗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图案诗所能涉及的内容,为前人所不能企及。

就其技巧而言:尹才干的图像诗,不画图形,诗歌?有意?写成后,在多功能文字编辑器中采用?居中排列?即成,他的图像诗具有天然的对称性和建筑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尹祚鹏在研究了尹才干的图像诗歌后,得出如下结论:

●尹才干的图像诗歌不仅在体制形式上形成创新,还在诗歌和图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种诗画之间的打通弥足珍贵。

●尹才干的图像诗不仅仅是文字排列组合在图画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内涵丰富,意蕴深沉,并且数量多,质量高,形成了个性特色。

●尹才干图像诗在体制形式上对祖国诗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尹才干图像诗的造型具体到某一诗歌是固定的,然而这固定的形状却不是封闭的作茧自缚,而是具有创作和艺术接受的开放性和

生成性。

请欣赏尹才干图像诗5首。

尹才干的这些图像诗可以说是明白晓畅,意趣盎然,很好地实践了他的?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的图像诗学主张,不仅仅拥有一个巧妙独特的外型,而且诗中还有一个良好的内在意境的支撑,也就是形(图像)与意(内容)的天衣无缝的相辅相成,可是总有少数读者至今对此很不理解,坚决反对,那也只能说见仁见智罢了。山东济南大学教授段轩如认为,诗情画意?图像诗?。中国汉字极具象形意义,?书画同源?说,道出了汉字与绘画间的关联。语言本身既具联想、想象美,又具视觉意象美,故有?图像诗?的艺术表现——以造型意识,将诗文的意境诉诸图形安排,从而构成二维空间内艺术想象的立体延伸与发散,也成就了一种节奏和韵律与雕塑质感交融协调的空间美。尹才干说得好,?其实,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早就说过‘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可见诗画之间联系的密切,这一理论引申到图象诗中,应该是十分恰当而无可厚非的。贴切、自然地以文字建立图象,再从图象中寓含意象,让读者从意象中体会意境,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诗歌艺术活动。?

2011年4月18日于重庆北碚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 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

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 男女互敬的爱情。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我于城隅。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 说(悦)怿女(汝)美。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总是以倾吐心灵的婉曲、精神的归宿和赞颂壮美自然景观以及物质家园为亘古不变之主题。本文主要是从中西诗歌史诗创作和爱情诗歌方面来比较异同。 一、比较中西诗歌在史诗创作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

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可是,中国强大的抒情诗的传统,却较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和小说的创作,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有些历史是用文学的笔调写成的,就是说在写历史和小说的过程当中,也将抒情诗融入其中,使历史具备了一种极为独特而西方少有的文学色彩。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许多篇章,是用韵文写成的。《史记》虽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同样也是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专著;《水浒》中会随时地插入一段抒情诗;《三国演义》则以一首《临江仙》开头,意境颇为潇洒和独特。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不用史诗的文体形式来歌颂英雄,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人自古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感情。这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依据朱熹的解释:“兴、观、群、怒”四字的意思分别是“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和而不群”、“愿而不怒”。既然诗的目的在于抒发志气,和合群众,反映哀愁,表达爱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比赏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 比赏析 作者:郑岚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译苑 英文刊名:Translators’Digest 年,卷(期):20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党桦.李金明『瑞脑消金兽』中『金兽』作何解?[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2) 2.李金昌人瘦,花瘦,一样瘦——"人比黄花瘦"释义辩证[期刊论文]-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3) 3.侯水泉醉花阴·秋夜思[期刊论文]-中华诗词2011(8) 4.张坦浅谈中西爱情诗差异[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2011(11) 5.陈光亚.彭娜.CHEN Guang-ya.PENG Na艺术家的玫瑰画像[期刊论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 6.李天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艾米莉·迪金森与席慕容诗歌对比赏析[期刊论文]-译苑2010(2) 7.王鹿鸣.刘怡春试论自译现象之于普通译者的借鉴作用——以穆旦诗歌自译为个案[期刊论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8.冯欣莲花与玫瑰——浅谈东西方宗教花文化[会议论文]-2007 9.侯天宇.刘丹丹李清照《醉花阴》赏析[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1(2) 10.肖剑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莎士比亚sonnct 18的美学阐释[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9)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79283095.html,/Periodical_yiy201002031.aspx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 一、诗与poem 中西方诗歌根本地差异大概源于诗"与“poem地区别.中国古代对诗"地经典论述是诗言 志",而在西方根据“poem”一词地希腊词源,我们得到“poem is something made诗是某种制作)地说法.[1]<26 )虽然我们最终将诗”译成了“poem,但是诗”地内涵仍然不是像做一双 草鞋或一张桌子那样地制作”,它地定义在其本质上是与人地思想相联系地,绝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手艺活儿.b5E2RGbCAP “‘ poem'诗'在定义上地这一差异产生了严重后果:它影响到中西传统怎样理解和讲授人 与文本之间地关系;而且它也影响到诗人在这两个传统中地表现.” [1]<26在西方传统中,作者们将文本作为制作”之文,将其看为作者地意志对象,它和作者地关系仅仅是制作与被制作地主客关系.即使在浪漫主义浪潮之后,大量地西方写作者开始向类似诗”地“poetry写作靠拢,但他们在观念中永远也抹不去诸如面具”、角色”、距离”等与艺术控制相关地名词 在中国地传统中,当我们将文本看作用以言志”或者缘情”地诗”时,作者地技艺就不是决定性因素了,作者不能像西方文论中地诗人那样宣称他对自己地文本具有绝对地控制权,因为诗”不是作者地客体”,文如其人”,诗”就是作者本人内心本性地外在显现.[1]p1EanqFDPw 诗”不仅不完全是“poem'将中国诗歌地非史诗、非叙事传统简单归入西方地“lyric抒情诗)概念中也是不合适地.因为在西方,不论“poen”” “poetry还是“lyric,其观念本身都没有暗含着诗是人内心地东西”这一主题,它们都仅仅作为一种技艺存在,标志着作者身上地某种天才能力,而非作者本人.DXDiTa9E3d 不仅诗"和“poem”具有内涵上地巨大差异.作诗"地作"字与西方地“fiction虚构)、 “ creation仓创造)等也不可混为一谈.动词作'被普遍用于文学创作始自汉代或更早.作'地早期意思与古圣人以及经'地形成有关” [1]<80,古代圣人地作”,是把世界地运作方式放 入语言之中”.[1]<81 )与亚里士多德所说地情节地制作者”相比,作”更接近经验层 面”.[1]<81 )亚里士多德地制作者根据故事应该地样子’来重写故事;而圣人式地作者所系 统表达地既有事物应该地样子也有事物历史上实际地样子.” [1]<81)虽然中西方这些上古概念在后来地历史演进中其内涵都被弱化和泛化,但其源头地差异却决定了这些概念即使在东 西方已经知己知彼、交流密切地今天也仍不可等量齐观.RTCrpUDGiT

《谈中西爱情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谈中西爱情诗 朱光潜 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几无位置,而在中国诗中则为最常见的母题。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诗人的忠君爱国忧民的部分剔开,他们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便不成其为伟大。友朋交谊在中国诗中尤其重要,赠答酬唱之作在许多诗集中占其大半。李杜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他们的来往唱和的诗有很多的杰作。在西方诗人中像歌德和席勒,虽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朋友乐趣的诗却不常见。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西诗最善于慕,但丁的《新生》是慕的胜境。中国诗最善于怨,《迢迢牵牛星》是怨的胜境。中国诗亦有能慕者,陶渊明的《闲情赋》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慕每流于荡,如《西厢》的惊艳和酬韵。西方诗亦有能怨者,罗塞蒂的短诗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怨每流于怨,如拜伦的《当我们分手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是诗的一个很高的理想。 中西情诗词意往往有暗合处。赫芮克的《劝少女》绝似杜秋娘的《金缕曲》。但是通盘计算,中西诗风味大有悬殊。大体说来,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的境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莎士比亚的《当我拿你比夏天》的境界。 通则都有特例。中诗虽较西诗委婉,但也有很直率的。大约国风、乐府中出自民间的情诗多自然流露。像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之类如在欧洲情诗中出现,便难免贻讥大方,而在中诗中却不失其为美妙。西方受耶稣教的影响,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所以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过了那个分寸便落到低级趣味。 肉的特怖令西方诗人讳言男女燕婉之私,但是西方人的肉的情欲是极强旺的,压抑势所不能,于是设法遮盖掩饰,许多爱情都因为要避免宗教道德意识的裁制,借化装来表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曾经举过许多实例。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不但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可以赤裸裸地陈露,而且有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我们倒很希望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对此种事例下一转语。(有删减) 1.下列对中国爱情诗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

判断题 1.总体文学就是比较文学。(X ) 错误。总体文学虽然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比较文学不等同总体文学。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 2.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X)错误。这种说法将比较文学的“互识”和“互证”功能混淆了。题中所说的是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而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是指以不同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在具体的某部(篇)文学作品中,题旨可以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X ) 错误。题旨是题材中所蕴含的旨意。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象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象主题那样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4.“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X )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5.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V )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6.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的互识、互证、互补。(V) 7.中西方比较文学,应避免将西方理论当做“解牛之刀”,把中国文学文本视为“被解之牛”,因为这种做法是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V ?)正确。因为这种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是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但是并不真正构成比较的基础,所以要在中西文学比较中避免。 8.文学翻译与一般文字翻译不同,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的传递,翻译涉及译者的个性因素,更涉及译者的文化心理积淀,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创造性叛逆”。 (??V) 正确。因为时翻译文学不可能脱离译者的文学再创造而存在,翻译家的责任不仅是有创造性地再现原意,而且在两种语言相切的地方,吸取外来语言的优长,发展本土新的语言,形成新的文字因素,所以正确。 9.比较文学人类学缺类研究发现,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精品。(?V ?) 正确。西方文学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史诗,例如《荷马史诗》等,而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虽然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存在),所以正确。 1 0.中国传统诗歌主要是抒情,西方传统诗歌则有大量叙事。(?V) 正确。在中国,诗歌传统是以抒情为主,那些作品传承着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文化传统;在西方,古代诗歌最初以史诗的面貌叙说人间英雄和天上英雄,讲述各种冒险故事。因此上述说法是正确的。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 (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爱情,它一经灵心善感的诗人吟咏挥毫,进行精湛的艺术加工,最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中西爱情诗中那些情真意深,字字出肺腑的佳句名篇,每每如刀刻石一般铭刻在读者的心扉,因此,中西爱情诗歌德理论是很多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爱情诗比之于西方的同类题材,要相形见绌得多。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实际上,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诗奇葩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又如卫风中的《静女》及翻译: 静女其姝,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我于城隅。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 说(悦)怿女(汝)美。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英国也有这种贻物传情的爱情诗,如本·琼生的《致塞丽娅》: 你若以目光向我祝酒, 我送给你一束玫瑰,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

第一章发展论 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化语境 1、全球化的界定; 2、接受与抵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态度; 1、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文化认同; 2、:全球化若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它的路线是双向的,既有从中心到边缘的流动,又有边缘向中心的渗透。这样,我们就应当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当对西方持一种对立的姿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我们既应当避免一种带有帝国主义霸气的全球主义策略,同时也要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王宁)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1、文化自信问题; 2、文化自身的再生性。 二、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萌芽】——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原因:1、文化、文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四跨”现象;2、“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模仿,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 ◆评论家迪翁《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文中,比较分析了三位悲剧作家所写的三部同名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在剧中人物、戏剧情节、艺术美等诸方面的异同;(平行) ◆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形象; ◆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译成各国文字,而且占领了各国舞台;(译介)

◆[英]查里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直接影响了法国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 ◆17世纪“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 ◆伏尔泰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 ◆莱辛《汉堡剧评》平行比较了鬼魂在《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斯》中的不同效果;《拉奥孔:论诗语画的界限》;(跨学科) ◆赫尔德《民歌集》收集汇编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歌。 【诞生】——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超国界说”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德国》“帮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文艺思想和理论。 ◆歌德——《歌德谈话录》(220页)“世界文学”的呼声; 《西东合集》(波斯诗歌、印度哲学、中国文学、250首)、《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模仿中国古典、14首); 《歌德谈话录》(1月31日) ◆马恩——经济的国际化最终促成了文化和文学的国际化:“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共产党宣言》早期实践:1825-1830年,两位法国编辑为一本各国文学选集取名为“比较文学教程”;1827-1830年,“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安贝尔作了讲座“各国文学的比较史”;1832年在巴黎大学教授《论中世纪法国文学同外国文学的关系》;1836年基内在里昂大学作了“比

中西诗歌对比

摘要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情怀的体现。它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对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 引言 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等的不同,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来阐释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中西诗歌的渊源与诗歌传统上的差异。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它开始了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千百年来,我国的诗歌一直沿着这个传统曲折走来。 从《诗经》、《楚辞》、汉魏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戏剧、散曲等几乎都是抒情诗篇,可纵观中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却鲜有叙事诗篇,而史诗更是少之又少(最近听说在我国的西藏、蒙古等地区发现了长篇的叙事史诗,现在正在加紧整理发布,心里甚是高兴。可是,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历史进程中,却少有人知晓,发掘和利用的太晚,对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变化影响可能是甚微),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二、中西诗歌的传统缘由。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写了部著名的《诗学》,他在书中也是大谈西方的史诗和戏剧以及史诗对戏剧的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史前期(先秦——十九世纪末) ——翻译肇端 一史前期特点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有着迥异于其后阶段的特点: 1 时间跨度长:如果以西汉为史,则有约两千年时间,如果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两千年; 2 发展极其缓慢:从开始的片段、零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是跨国界、跨学科,也大多是混杂于文论或者是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比附”,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3 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和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起,便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做系统比较。 二史前期概述 A 早期翻译 史前期最早阶段的西汉时期(包括之前的先秦时期),显露比较文学端倪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涉及西域的记载,有关于汉朝与西域诸国神话传说流传与真伪的比较,这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b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鄂君子请人翻译《越人歌》的传说,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有记载的跨民族的最早翻译。 B 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东汉至西晋

1 安世南:安息太子,译有《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种佛经,人称其“为群译首”; 2 支娄迦谶:月支人,翻译了《般若道行》《般舟三味》等经三十多卷,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特点:译经不少,但多零品断简,尚不成系统;译文体尚不确立;译者多为外国人,致使译文质量大多粗糙。这一时期的译事,只能属早期启蒙时代,但是,在整个翻译史上筚路蓝缕的功绩不可抹杀; 第二时期:东晋至南北朝 前期:东晋和二秦 1 道安及弟子慧远:有南北倡和之功; 2 鸠摩罗什:指正旧译纰缪,影响相当一批僧人; 后期:南北朝至隋代 出现一种名为“格义”的早期中外比较方法,以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家概念,并进行类比研究,只是它主要用于哲学与宗教方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特点:西行求法之风盛行,带回许多译本;出现很多重要译家;佛经中的许多重要法典都已全部或者部分译出,成绩可观;建立了大规模译场,分工严密,译文质量也大有提高,标志着整个译业进入了兴盛时期; 第三时期:唐贞观至贞元年间 玄奘:开创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新风格,其译文被称为“新译”,且自著佛论,提倡因明,“逻辑”亦出自玄奘。 C 明清时的中西文化接触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唐代是一个高潮,到了明清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明清两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大批有关欧洲文化的著作在中国出现。同时,中国学者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中西文化、主张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 1 徐光启:主张比较中西之异同,提出“理相符合,参互考稽”; 2 利玛窦:《畸人十篇》,涉及比较宗教、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成分。

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

《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中西概莫能外。中外诗人们用饱蘸情感的笔墨,书写着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描摹着心目中爱人的完美形象;抒发着得到爱情的幸福、愉悦以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时的悲痛、哀伤。这是中西爱情诗的共同主题,但中西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西方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诗尤其是古典诗歌以爱情为题材的数量不多,比例所占亦较小。同时,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中西爱情诗也体现出不同特点。这当然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语言、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在本课题中,笔者将致力于深入探究中西爱情诗的差异以及文化渊源,为了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个课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查找了一些权威文献。借用现代互连网这一信息平台,浏览、查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网站,通过输入关键词“中西爱情诗”“中西爱情”共搜到论文与相关文章30余篇,其中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10余篇。经过整理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从诗歌内容、方式、风格、精神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 1.诗歌内容上:慕与怨 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众多西方爱情诗大半写婚约之前对爱的渴慕,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雪莱和勃朗宁诸人的短诗。中国爱情诗写婚前热恋的少,大半写婚姻之后之情。其中绝大多数是抒发相思别恨之情,所以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松活泼的爱情气息,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2.表达方式上: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诗中对爱人和爱情追求和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西方诗歌往往表意直观明了或激烈张扬,其情感奔涌如暴风骤雨,汹涌澎湃,常常是以主体感发而始,虽然也借物渲染烘托,但目的均在凸显主体,创造出一种显性的“有我之境”。而中国传统诗歌往往讲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 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诗经》《楚辞》诗言志±重表现论 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 同: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 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异: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布莱克《羔羊》彭斯《赶羊上山》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西方开始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 中国始于《诗经》 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如《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等,“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西方的情诗: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