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一、关于产业融合的界定

跨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学者们纷纷从“数字融合”的角度来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出现了以“数字融合”取代“技术融合”来对产业融合进行解释的趋势。例如,Raghuram(2000)指出,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是指,数字技术允许传统的和新的通讯服务(无论是声音、数据或图片)通过许多不同的网络共同传送的现象。Mendes (2002)则认为技术融合是: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原本分开的媒体合并成一个产品中(如将文本、声音、影像等合并到一起的多媒体)。Taschdjian(2003)也认为,数字融合意味着一个有着充足带宽的网络,能够单向和双向携带多种不同的应用服务(文件、声音、影像),并且同时具有上传和下载的功能;他更进一步指出,“融合”就是“竞争”,如VoIP绕过了PSTN、移动通讯网络正在与固定电话网络进行竞争、无线网络和卫星传输正在取代宽带网络等。类似的,Kim(2003)指出,数字融合是这样一个过程,所有独立的媒体如书籍、照片、电影、电话和电视都被数字化处理并通过全球网络进行传输。

与上述从数字技术驱动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的研究方法不同,部分学者从传统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视角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Lind(2005)建立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

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The Australian Convergence Review(2000)则指出,融合就是因数字化驱动的服务部门结构调整,这个调整的实质是两种服务传递的结构模式的转换,传统模式是由模拟和物理技术主宰的、以大规模生产为特色的、为国内市场为重点的、以水平和垂直分工联结的整体结构;新的服务传递模式使用数字编程网络,以促进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国际市场关注、在用户看到的服务和潜在的传送平台之间的垂直分工。植草益(2001)具体分析了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情况,他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

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而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一旦由于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由于放宽限制,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各产业的企业群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

二、关于产业融合的动因

多数学者倾向性的观点认为,技术驱动了融合的出现。其中,数字化是引起服务和组织融合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公司、产业和政策等方面的新变化,则被认为是适应这种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例如,Lei(2000)认为,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能够首先发生技术的融合,即一个产业的技术革新或发明开始有意义地影响和改变其它产业产品的开发特征、竞争和价值创造过程;Andergassen(2003)也认为,是创新引发了技术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学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在于其它方面。如The Australian Convergence Review(2000)就指出,数字技术是融合的必要条件,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是因为既便出现数字技术,也可能因为消费者信心和技术标准限制等因素而无法在市场上应用。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仅指出技术融合不是促进产业融合的最重要因素,如Fowler(2002)认为,融合的最重要的动因是对未来的愿景:所有的服务都变得更加简单。

还有部分学者将产业融合看做是多因素驱动的结果。例如,Bore′s和Saurina(2003)认为,信息通信产业正在进行技术融合,其决定性因素是通讯市场的开放和技术变革。Gill wald(2003)指出融合的动因有:技术动因(数字化)、经济动因(自由主义)、垄断的传统理论和管制被削弱、全球化的数字通讯网络。Takeshi(2002)指出,通讯产业和广播产业发生融合的动因包括:宽带技术和大容量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进步;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爆炸性增长等。Thomas(2002)则认为,融合的驱动因素包括:成本的降低、供应方式的简单化、管理的简单化、维护费用的降低、供应速度的加快、服务改进、用户生活的简单化等。

三、关于产业融合的过程

Hooper(2003)认为,融合并不是一个“一维空间”的概念,而包括了五个维度的内容:基础技术融合、网络融合、设备融合、企业融合和管制融合。

基础技术融合:通讯革命的基础技术——数字技术,正在高度融合。数字技术,即通过0和1的数据流传输声音、图片、软件等。在广播业,模拟技术正在被数字技术取代。正是由于数字技术和IP技术,从声音到图像的各种文件都可以通过网络传输。数字技术正在横扫模拟世界的一切,从传统摄影到消费电子产品。例如,PC厂商DELL,顺应数字潮流,进入了PC的邻近领域如MP3和平板电视等。

网络融合:作为欧盟融合定义的核心概念的网络融合①,离现实还有很大距离。网络融合的定义是,所有网络搭载所有服务的能力(Zhang,2001),但现实中还远没有出现。如果把网络融合界定为创造一个新的网络,这个网络能够传输从声音到广播的一切内容,那么,这种网络融合已经开始出现了。

设备融合:设备融合正在发生,而且比网络融合的速度更快。3G手机可以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接收声音、数据、静止和运动的图片,电脑游戏日益和网络、DVD结合在一起,电脑可以播放电影甚至收听广播电台。设备融合并不是简单意味着所有的功能融合到一件设备上,而是指数量更少的设备(PC、PDA、电视、手机等)能够实现对过去分开的、依赖于不同的设备的服务进行更广范围的无缝(seamlessly)连接。

企业融合:在网络泡沫的最顶峰(1999年~2000年),企业融合也风行一时。西班牙电信企业Telefonica以40亿法郎收购了德国电视制片企业Endemol,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AOL)合并,法国电信企业Vivendi进军好莱坞电影制造业。实际上,这些企业融合都没有达到最初目标,损失巨大。但是今天的电信企业,无论是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越来越认识到内容提供商的重要性。同样,内容提供商也开始认识到更广阔的网络平台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新的网络平台,内容提供商可以将内容提供给不同的受众。在这个意义上,企业融合将会继续。2003年8月,英国移动数据协会(MDA)公布的报告显示,手机铃声的市场已经超过CD 音乐市场②。传输者和内容提供商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管制融合: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媒体和通信管制机构趋于融合。美国通讯委员会(F CC)和加拿大广播电视委员会(CRTC)已经合并多年。意大利、瑞士、加纳、南非在最近几年内已经建立了融合的管制机构。澳大利亚正在考虑将通讯协会(ACA)和广播协会(ABA)合并。

四、关于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及其拓展化

针对技术融合在通讯领域引发的产业融合现象,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Pieper(2000)研究了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的融合(FMC)的原因及其管制政策。Nilsson(2001)指出,移动通讯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产生了“移动媒体”。Gi anluigI(2003)认为无线电接入技术与通讯的融合,能够简化网络、降低操作者和卖主的成本、增强终端用户和运营商的交互性和灵活性,所以必将引起未来无线通讯的革命。Nys trm(2002)则研究了固定电话和网络融合的一个具体案例——VoIP及其影响。

还有些学者对广播电视领域发生的融合开展了研究,如Intel公司的白皮书(2000)指出,因特网技术和广播技术的融合,给网站运营商和广播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使它们能够运用两个行业最好的工具,来扩大消费者群体、丰富产品和服务和增加销售收入。Alberto(20 02)研究了数字技术与电视的融合,指出数字技术使传统电视(局限于内容复制)增加了计算处理的能力,以运行基于不同格式的多媒体软件,从而开始由“被动电视”迈向“主动电视”。Waisman(2000)则分析了巴西的因特网与电视融合的案例。

此外,也有学者从其它具体产业的进行研究,如Nobuyuki(2002)预测未来的融合不一定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其他可能性包括:数字电视、游戏机、移动产品等;他认为独立的A V产品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有线电视、卫星和地面广播、公共电话网络、移动网络和家庭网络将走向融合。Lind(2005)则以ICT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技术变革、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融合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指出在融合中,产业的数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人们最早研究它是从信息通讯业领域的产业融合开始的,即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现象,那么,信息通讯业领域的产业融合仅仅是作为信息化进程中一个产业变革的特例,还是预示着信息化进程中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即产业融合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化?对这个问题,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后指出,不仅信息通信业,实际上,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他预测,不只在这四个产业领域(一直实施着经济限制的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大大拓宽了产业融合的研究视野。

五、关于产业融合的管制

产业融合对网络发展和企业战略具有重大影响,这已经在大多数学者中形成共识;然而,学者们在融合对管制的影响方面,还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部分学者就产业融合时代实施管制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如Mitchell(2000)指出产业融合时代实施管制的两条重要原则:一是融合要求使现行的管制领域收缩,因为融合加大了管制失效的可能性;二是融合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要求管制政策保持高度的灵活性。Vittal (2001)也提出了印度电信管制的4条原则:消费者利益、平等竞争、技术融合、法律义务(对管制者、许可者和被许可者)。

也有学者就具体产业的融合管制现状进行了分析。Pieper(2000)提出了促进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的融合(FMC)的管制政策建议,并分别就德国和欧洲的实际提出了操作方案。Heesvelde(2000)指出,管制者的任务是:同时保护消费者和产业的利益,并且作为融合的结果,管制者的任务还必须包括促进变革、为所有消费者创造公平进入的机会、购买和选择的权利;未来的管制必须比现行管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建立在现代化的管制框架之上,遵循新的管制原则以保证公平,并且体现稳定性、灵活性以及适当的优先性以保证政策实施。Tardiff(2000)则研究了通信与计算机的融合中电信管制政策的变迁,如定价制度、市场准入、保护竞争等。

与上述学者呼吁放松管制的基本立场不同,KOSA(2004)认为,数字融合对管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特定的领域管制仍需要加强。一方面,融合后的网络提供了新的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时也提供新的社会风险。信息社会将越来越依赖于这些信息网络,就像人们最终离不开其他一些网络产业(如能源、自来水等),这些网络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前提是必须安全可靠。当信息通讯网络成为每日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网络时,网络及其相关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保密性就变得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建设的巨额成本,产业内厂商数量很少,厂商实力的巨大悬殊更加剧形成供不应求的市场,需要加强管制以平衡融合后产业中的在位厂商和潜在厂商的实力,加强竞争,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KOSA(2004)还在融合市场管制主体的界定和分类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共同管制者(Co-regulation)”的概念。融合市场应该且能够由“共同管制者”进行管制,即信息通讯市场的管制责任必须由如下的“共同管制者”共同承担:信息通讯市场的各具体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市场监管部门、产业自身的共同管制者(如标准组织、鉴定组织、仲裁机构和其他产业协会等)、保护消费者和员工利益的机构(如工会、技术协会等)。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对能否实施有效的融合管制提出疑问。Taschdjian(2003)指出,以技术为依据的传统的管制方法,会延误和歪曲产业融合所需的投资。并指出,“管制融合”是几乎不存在的,例如,欧洲法律不允许网站上销售汽车。ELISEO(2001)则认为,信息通讯融合中,如果管制政策实施不当(片面注意部门之间管制的放松,忽视对市场垄断和寡头垄断的监管),会再次将众多潜在竞争者阻挡在新的市场机会目前,而使得市场进一步集中到已经处于垄断地位的电讯企业手中,因为他们能够开展更多的融合业务;并进一步指出,合适的管制框架应当是以保护用户(消费者)利益为目标的,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而且是服务指向的最终目标。他担心,虽然通讯技术和业务的融合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但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游戏规则,市场的过度集中以及垄断的形成,将反过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六、总结

纵观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技术融合(特别是数字融合)在产业融合中的基础地位和驱动作用进一步得到研究者肯定;(2)产业融合研究的内涵深化和外延拓展都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们更加重视发生在具体领域的融合现象(如FMC、VoIP等),同时也将注意力投向电信、广播、出版等领域之外,试图探究产业

融合是否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拓展;(3)产业融合的管制依旧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学者们对“管制放松是融合的动因之一”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融合后的管制原则和理念则存在严重分歧(包括管制的主体、方法,甚至于是否加强或放松管制都有不同看法),(4)研究方法方面,开始有学者运用数量工具进行定量研究,如盖蒙巴德拉和托里斯在探讨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状况时,通过搜集产业内各行业的专利资料来计算产业内企业的专利技术融合程度,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将赫芬达尔指数引入到产业融合的度量中。未来的研究趋势则包括:(1)具体产业领域的实证研究将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具体产业融合方向的判断研究方面,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将出现“融合”;(2)产业融合的拓展化研究,将与信息化研究(传统产业信息化与信息技术产业化)“融合”起来,形成一批产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3)融合的管制研究将和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研究找到更多的交叉点,融合管制研究将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4)模型分析和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将得到广泛应用,使得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更趋科学与完善。

注释:

①Green Paper(1997)认为,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

②Richard Hooper.Convergence & Regulation,TIO Conference,Melbourne,Australia,

25 November 2003,P3.

参考文献:

1.Bradley,Gunilla.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ociety:how people will live and work in the new millennium.Ergonomics,2000,43(7):844-857.

2.Miguel Mendes Pereira.EU competition law,convergence,and the media industry.Law Society of England and Wales London,23 April 2002.

3.Martin Taschdjian.CONVERGENCE IN THE CONVERGENCE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September 2003:16.

4.Jonas Lind.Ubiquitous Convergence: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Paper for the DRUID Academy Winter 2005,Conference,January 27-29,2005.

5.Rainer Andergassen,Franco Nardini,Massimo Ricottilli.Innovation Waves,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and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March 27,2003.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班级:信管5081 姓名:张智超学号:7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摘要:以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为视角,通过分析我国信息化的初始发展环境、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成效和我国信息发展的基本经验,结合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讨论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信息化基本现状加以梳理,以期对认识和促进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裨益。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引言 回首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产业的出现和不断进步,给当代生产力系统、产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使得信息产业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信息产业的出现也带动了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我国发展信息化的初始环境 1.1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环境 我国信息产业是在全球经济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背景下展开的,国际产业转 为我国参与国际信息产业的分工提供了机遇,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代表了世纪交替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从外部环境看,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封逼近”的背景下,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再分配,向信息产业倾斜,实现要素的间接转移来发展信息化的。【1】(P45-47)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信息化“是一种在国际环境影响下,受外部冲击的逼迫而引发的变革,是对现代性之外部挑战的回应”。【2】(P18-22)从内部环境看,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一方面积极融入世界信息产业的分工,延伸国内产业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国内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在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瞄准信息技术的跳跃发展和广泛渗透性特征,努力通过推广应用信息化经济的发展进程,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1.2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国情 关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条件,普遍认为是被迫走向现代化之说。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国际信息产业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了。世界以美国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1978年,我国电话总数仅280多万部,电话普及率%,而世界平均为%,信息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更是落后世界三十年。信息化潮流已经到来,还没有为信息化发展做好准备的我们应该如何抓住优势,利用好机会,克服劣势,消除威胁,实施适合自己国情的信息化成为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关键所在。从信息经济发展零开始,如何符合国际市场的信息化经济,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从现实现代化看,要用六十年时间来完成西方200百年完成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从产业结构看,要实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升级过程;从信息化模式看,已经有美国、欧洲、亚洲等各种模式可以复制;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是粗放向集约转变。我国的基本情况是: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存在二元经济的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信息化道路。 2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就 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增长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2007年,我国电话普及率达到57%,通信业务总量完成2万亿元。(2)截止2008年6月,我国网名数量已达到亿,成为为世界上网名最多的国家,宽带网民数量达亿人,手机网民达7305万人。IP V4地址数排名世界第三,CN国家顶级域名数为世界第二,建成全球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IP V6示范网,第三代移动通信实验网也初具规模。(3)通信普及、用户使用和产业规模三者的良性互动,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步伐,利

国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的典型做法与启示

国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的典型做法与启示一、国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和以色列等为代表的典型国家或地区,由于国家战略、国防工业基础、民用工业基础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由注重武器装备的“高性能、高质量”转变为注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建设与体系建设,各国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也分别走上了各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军民融合成为各国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最优发展路径”。 美国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军转民”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民一体化阶段,通过军民融合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美国国防与国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俄罗斯为了改变前苏联的军事畸形发展状态,出台了《国防工业“军转民”法》,推动了军民结合战略的发展,提升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欧洲国家则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重新审视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策略,欧空局的成立标志着其“先民后军,以民促军”战略的确立,欧盟各国军工企业的能力不同,国防工业的发展经历与进度不同,但均选择了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军力发展受到限制,因此,采取了大力发展民间军事工业、成立军民一体化公司、军民一体化公司内优先发展民用技术、以民用带动军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国防工业的稳定发展。 二、国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 虽然在发展路径选择上,美国和欧盟的“军民一体化”、俄罗斯的“先军后民”、以色列的“以军带民”和日本的“以军掩民”各具特点,但这些国家均选择了统筹协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些国家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一)建立顶层管理机构和法律保障体系 军民深度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应由国家最高层自上而下推动。典型国家推动军民融合的实际切合点多为总统助理(美国)或政府总理(俄罗斯、以色列),通过最高管理层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摘要:近几年,在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 针对我国当前空间信息产业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GIS;资源共享;专业人才;自主创新 1 当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首 先要对空间信息系统有一定的认识。空间信息系统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对空间信息进行处理、管理和应用等,其中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 息系统由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库、分析应用模型和图形用户界面及系统 人员组成,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为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信息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球信息、资源、环境的一个缩影,可以将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上的资源、环境以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反映,通过计算机技 术以及其他技术的结合,完成对空间信息的采集、保存、管理、应用等,在空间信息系统 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关系着地球表面信息的采集、管理、应用以及对相 关信息的发布等,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得到突飞猛 进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其在空间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当前国际上提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以后,全球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地理信息系统得到飞速的发展,并且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效益。因此我国很多企业开始投身于和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产品研究和生产中,进而推动 了我国空间信息系统的发展。 我国近些年对空间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空间信息系 统研究和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企业在空间信息系统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在空间 信息系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将其发展的主导方向进行明确,是将其经济增长空间进行扩 展的必要选择,但是当前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产业的发展主导方向确定,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中,需要将主导产业、龙头产业、 商业产业等进行结合,不让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孤立的状态。 其次,当前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完全实现空间信息共享。当前我国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中,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空间信息共享体系,大多企业都是以个体为主 进行业务行为,企业间的联系性不强,没有空间信息空间的平台和渠道。正是因为没有一 个完整的空间信息共享平台,所以很多地理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无法真正地完成空间信息资 源的转换和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出现重复建设、重

一图带你看懂国外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

提纲: 一、全世界军民融合产业现状的概述 ①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体系 ②各国军民融合国防创新机制 ③各国对于军民融合提供的基础条件建设 军民融合的发展历史 二、世界各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深入分析 ①美国 美国的政策、美国的管理、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资金支持、采办、 ②日本 ③俄罗斯 ④欧洲各国 三、对于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启发 ①我国最早期、远期、近期的军民融合状况(解放战争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 ②我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发展势头 ③我国军民融合的瓶颈和前景。带大家看看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史。

森克虏伯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中国便已大量购买了蒂森克虏伯的军工和民用产品。蒂森克虏伯在中国已成立了不锈钢、塑料、机械、电梯等方面的合资或独资企业。 德国国防部系统不设兵工厂,也基本不设兵器科研机构,兵器科研与生产任务均由民间企业和一部分民间科研机构承担。一般从事兵器研制与生产工作的民间企业也都从事民品生产。德国的做法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典型。这样有利于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互转换与促进,也有利于开展广泛的协作。同时,军内不设兵工厂可使国防部摆脱管理兵工厂的繁重任务,减轻国防部装备部门的负担。 斯奈克玛公司,全称法国国营飞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是一个国际航空航天集团,世界500强之一,主要为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导弹、卫星和运载火箭提供广泛的航空发动机。公司有两大子公司,主要从事发动机、飞机机械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以及发动机维修活动。公司业务按推进和设备两个核心业务领域管理:前者包括民用、军用、火箭发动机以及相关业务,后者涉及起落架、刹车系统、动力传输系统等业务。 运载火箭推进系统是斯奈克玛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20世纪60年代,斯奈克玛公司就开始采用低温推进技术,当时是用在“钻石号”和“欧洲3号”运载火箭项目上。后来,该公司又设计和研制了“阿里安”1~4火箭系列所用的HM7低温发动机。随着“阿里安”5计划的实施,斯奈克玛公司又研制了“火神”发动机。21世纪以后,又研制出一种可重新点火的新型低温发动机“芬奇”。斯奈克玛公司不仅可提供成套航天器推进系统,也可提供近地轨道和低地轨道的各类航天器(包括小卫星、载人和不载人航天器)所需的推进器和其它器件。斯奈克玛公司在生产与航天推进相关的设备和器件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包括涡轮机械、阀门、复合材料喷管等 马特拉公司是法国著名的军工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945年,最初只制造导弹,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分支的工业集团。主要涉及军事工业、宇航工业、交通运输、电子元件、电信、控制与自动化、信息处理、汽车电器、汽车、钟表等。1990年,由马特拉公司和马可尼公司合并。

外军军民融合综述

外军军民融合综述 摘要当今世界,各外军都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军民融合;外军 当今世界,外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研究分析外军的经验做法,对于促进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 外军军民融合注重顶层设计,确保军民融合发展顺畅高效 一方面,建立高效的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美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国会、总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总统科技政策局。为实现国防工业机构的高效协同运行,自1990年以后,美国先后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和“国防技术转轨委员会”[1]。前者牵头管理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后者则专门指导与协调军民一体化改革的推行。同时,国防部负责科学和技术的副部长、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负责先进系统与概念的副局长等军地高级官员,专职负责军民融合科技计划的制订、实施和监督,保障了军民一体化的实施效果。俄罗斯促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立既能承担武器研制计划、生产科技含量高的军品任务,又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开展两用技术产品的竞争,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最终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双向互惠互利的军民联合集团。联合集团为俄罗斯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融合发展的领导机构,负责计划、协调等有关军民融合的各项事务。俄政府十分重视该联合集团的全面建设,先后在组织机构、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军民融合发展实施计划。外军认为,合理的实施计划是军民融合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美国在《国防转轨战略》《国防科学技术战略》《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等战略规划中,对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目标、具体配套的战略部署,以及相关实施计划等都做了详细的明确。这些军民融合的科技计划主要包括技术转移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军民两用科学技术计划、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先进概念技术演示计划、利用民用技术节省使用与保障费用倡议、国防部制造技术计划、独立研究与开发计划、技术转化倡议、国防生产法案计划等。在军民融合战略部署的過程中,美国始终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军民一体化的基点,不仅在“一个经济振兴”的一揽子计划里确立了军民两用技术的核心地位,而且强调了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2 外军军民融合注重政策法规建设,确保军民融合发展有法可依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在《国防转轨战略》中提出“建立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商业需求的国家技术与工业基础”的军民融合政策后,其国会每年度的《国防授权法》和《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规,都明确强调要鼓励采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信息产业的概述 (一)信息产业的含义。信息产业主要是由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组成,它是一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并使其正常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其运行过程中,处处离不开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取和使用。产业信息化的结果催化了信息产业的出现。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它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它是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它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是高资金、高智力投入的产业;它是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产业;它是高效益、高产出、高增值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信息产业的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开拓。近五年,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卜,一直保持着二倍的速度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国信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年份企 业单 位数 工 业总 产值 资产 总计 固定 资产 原价 固定资 产净值 年平均 余额 负债合 计 流动负 债合计 所有 者权 益 利润总 额 本年 应交 增值 税 全部从业人 员年平均人 数(万人 2008年14347 12296 2007年14091 25190 2006年9709 2005年8868 10273 从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通讯设备、计算机行业正在一年年迅猛发展。 企业的数量从2005年的8868个发展到2008年的14347个。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 2. 1通信业 我国通信业近年来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也最快,发展模式己由羊断经营转向竟争开放,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通信综合能力基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据中国信息年鉴和中新网披露:2001年我国的通信网络己形成“八纵八横”的格局,光缆线路总长度为197万公里,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 070个县(区),还开通了中日、中美、亚欧等多条陆地和海底光缆。经过2002 .2003年的发展,中国电信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光缆总长度达到271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达54. 7万公里;基础数据网络端曰规模达到140万个,互联网拨号服务器端曰346万个; 中国己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传输网,端到端的宽带应用环境正在形成,促进了电信网络向基于11'的宽带综合业务网转变。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己跃居世界第一,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通信消费的增长。2003年我国电话用户新增1. 12亿户,总数达到5. 32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0lc o其中固定电话总数为2. 63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己达2. 69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 8部/百人,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89. 20lc ,互

2020年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总结

2019年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总结 2020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指示精神,深入扎实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立足单位实际,服务大局,注重建设,积极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军民共建工作,将交通建设工作与爱国拥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力度、扩大广度,将军民共建、拥军拥属工作落到实处。现将一年来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争创军民共建先进活动我局把军民共建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局党委的领导下,结合我局具体工作实际,制定出军民共建工作计划和有关规定,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确保了军民共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入开展拥军奉献活动,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我局始终把拥军爱国作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活动,形成大力弘扬拥军优属的社会风尚。我局把为部队排忧解难作为开展军民共建工作的立足点,把为部队办好事、办实事当作共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努力创建一个“军爱民、民拥军”的社会氛围,推动军民共建的进一步开展。 三、立足自身特点,做好新形势下军民共建工作立足市交通局实际,服务大局,注重建设。在局党委高度重视下,从大局出发,急共建工作所急,想部队所想。2020年应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陆航旅)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航校)请求,对通往这两个部队的道路及部队门前广场、院内道路进行维修铺设,以保证部队的出行顺畅和周边环境的整洁。我局会同****区区委、区政府责成***区交通局,要求认真落实,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相关道路的

维修铺设。共修补和铺设黑色路面15000平左右,使用资金近40万元,其中市交通局克服财政资金上的不足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充****区资金上产不足。一年来,虽然我局在军民共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局仍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加大军民共建工作力度,不断充实和完善共作内容,向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我局军民共建工作的新局面。

(整理)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近日,工信部公布2月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情况,2月份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分别达到459和352亿美元,同比增长18.1%和31.7%。其中,通信设备与计算机产品出口分别为108和164亿美元,同比增长35.1%和27.9%,而基础产品出口仍在下降。 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在电子信息产品8大类别中,通信设备类产品与计算机类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出口额分别达到219和317亿美元,同比增长27.4%和9.4%,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3.0和5.0个百分点,拉动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长。 2月份,通信设备与计算机产品出口分别为108和164亿美元,同比增长35.1%和27.9%,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17.0和9.8个百分点。其中,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出口额位列前五位,出口额分别是145和131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和61.6%。 另外,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和电子材料等基础产品在2012年1-2月份出口仍在下降,出口额分别为113、93和8亿美元,同比下降3.8%、16.1%和29.8%。2月当月,上述三类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1.5%、-2.1%和-18.9%,低于同期全行业平均增速6.6、20.2和37.0个百分点。 工信部2011年6月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以来,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和出口增速均出现连续回落。但值得注意的是,通信设备出口成为拉动全行业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前5月通信设备出口464亿美元,同比增长35.3%。 在生产增速回落的同时,二季度以来,该行业出口增速也持续下滑。5月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长8.2%,比3、4月份分别回落9.5和8.9个百分点。 2011年5月份,各行业出口增速与上月相比均有所回落。电子材料、通信设备和家电出口分别增长5.4%、14.9%和2.3%,增速比4月份回落30.8、15.8和10.8个百分点。计算机、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出口增长2.5%、10.0%和20.2%,与4月相比,增速回落6.6、4. 1和8.8个百分点。 不过,通信设备和电子器件出口增速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1-5月,通信设备和电子器件出口464和311亿美元,占全行业出口的18.7%和12.5%,分别增长35.3%和28.7%,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8.3和11.7个百分点,是拉动全行业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东部地区保持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增势突出 2011年1-9月,东部地区实现销售产值47598亿元,增长18.7%;出口交货值28107亿元,增长11.5%,二者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4和3.6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出口增长较快。1-9月,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57.2%和91.8%,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5和76.7个百分点。特别是出口增速连续三个月超过90%,其中,9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 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本文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及信息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及经济的发展现状,讨论了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可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发展趋势 1 引言 信息经济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物质基础,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结构[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结构以及资源、环境的变化,当今社会正在加速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新兴经济结构已经形成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信息产业在这种环境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经济增长中占据显著地位。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在自身的发展上取得了飞跃进步,同时,各传统产业由于不断的信息化,不断向着高技术产业及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和升级,而且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2, 3]。 2、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现状 2.1 通信业[2, 4, 5] 初步核算,2009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680.6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电信主营业务收入8424.3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3724.9亿元,同比增长26.1%;实现电信增加值5012.2亿元,同比增长7.0%。2010年1~4月,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967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7%。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84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其中,移动通信累计完成1938.8亿元,增长11.5%,占全部业务收入的比例从上年同期的64.61%上升到68.14%;固定通信累计完成906.7亿元,下降4.8%。1~4月,全国电话用户净增3297.9万户,总数达109405.0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减少61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净增3911.7万户。基础电信企业的互联网用户进一步趋向宽带化,1~4月,宽带接入用户净增779.5万户,达到11102.0万户,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158.0万户。 2.2 电子信息产业[2] 2009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业在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受冲击最明显的行业。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国内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和世界经济逐步回暖,电子信息产业自下半年起开始呈现企稳向好的迹象,生产增速低位回升、出口下滑速度放缓、经济效益降幅收窄,总体回升态势基本明朗。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同比增长0.1%;利润1.791亿元,同比增长5.2%;出口交货值28932亿元,同比下降5.6%。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 6%。2010年一季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延续09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生产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出现恢复性增长,软件产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总体走上恢复性上升通道,但出口仍未完全恢复危机前水平,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因素依然突出,仍需密切跟踪并及时采取对策。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比同期工业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扭转了09年以来增加值增速低于工业平均水平的局面。实现销售产值12885亿元,同比增长33.3%,比2008年同期增长21.2%。3月当月增加值增速和销售产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述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述 (一)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1、发展速度持续领先2007年销售收入5.6万亿元,同比增长18%,相当于1997年的20倍,既在10年时间里翻了四番多;工业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相等于1997年的20倍;利税2870亿元,增长12%。 2、产业规模进入世界前列199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值为278.3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0,约占世界总量的2.61%;1999年起则上升到世界第三位;2007年,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的规模达到6872亿美元(5.02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世界总量的25%,居世界第二位。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97年的0.87%提高到2006年的5.27%。 3、外贸出口连年第一拒海关统计,2007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4595亿美元相当于1997年(269亿美元)的17倍;同比增长26.2%;占全国对外出口贸易总额的37.7%,已连续多年位居工业产品出口的首位。 4、主要产品产量比重上升 据IDC等的统计资料(5.48亿部)占全球的48%、PC机占45%、彩电占45%、显示器占65%、程控交换机占58%、均已居全球第一;到2003年底,我国内地已取代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2006年产量5912万台,占全球总产量的72%。 5、企业经济规模明显扩大2007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说27569个其中制造业14061个,软件企业12968个。从业人员777万人,其中软件业102万人,人均劳动生率为72.1万元/人,明显高于工业部门12.5万元/人的平均值。电子信息擦黑农业的企业结构从过去的中小规模、分散经营逐步向大公司为主体的格局转变,涌现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1987年首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第一的上海电视机一厂年营业收入为5.76亿元,1997年排名第一的企业营业收入为160.7亿元,而2006年百强企业中有25家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排名第一的联想已达到1389亿元。 6、研究开发水平日益提高“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重大技术28项;国家级项目368项;发布行业标准647项;申请国内技术专利227711项;名牌产品52个。大中型电子信息企业已普遍建立并不断加强研究开发中心,同时加大了对R&的投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R&D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6%,有15家企业此比列达5%以上.关键技术领或研发工作不断取的新进展,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

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产业大而不强,需尽快改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我国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突破口。虽然我国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关键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本报告分别就先进集成电路芯片与光电子器件、高性能计算机与软件、下一代互联网与信息安全、第三代移动通信与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与音视频编码,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等六方面介绍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创新。 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几十年来其发展一直遵循摩尔定律,即集成度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 30年时间内尺寸减小1000倍,性能提高1万倍。由于C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技术极限被不断突破,在可预见的十多年内,摩尔定律仍将持续起作用。我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集成电路(IC)市场,但目前国内市场自给率不到25%%,尤其是在代表IC水平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方面,国内的技术差距就更大。近年来我国微电子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成功开发出863众志、龙芯等CPU。可喜的是以64位通用高性能CPU为代表,以龙芯(Goodson)为例,相同主频下Goodson-2的性能已经明显超过PII,Goodson-2E则相当于P4水平,但在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方面仍然落后国际先进水平几年。目前,微电子技术进入纳米尺寸和System-on-Chip时代,CPU时钟进入GHz。中国具有较强整机系统设计能 力,SOC时代的到来是我国IC产业跨越发展的机遇。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也有所突破,在国际上独立提出并实现了优于现有其它结构性能的40Gb/sDFB+EA(带电吸收的分布反馈激光器)和SOA+EA(带电吸收的半导体光放大器)。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可调谐长波长探测器,包括Si基和GaAs基垂直腔RCE(共振腔增强型)和WDM(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用的OMITMiC(一镜斜置三镜腔)

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发展趋势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信息产业的概述 (一)信息产业的含义。信息产业主要是由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组成,它是一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并使其正常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其运行过程中,处处离不开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取和使用。产业信息化的结果催化了信息产业的出现。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它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它是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它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是高资金、高智力投入的产业;它是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产业;它是高效益、高产出、高增值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信息产业的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开拓。近五年,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卜,一直保持着二倍的速度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国信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年份企 业单 位数 工 业总 产值 资产 总计 固定 资产 原价 固定资 产净值 年平均 余额 负债合 计 流动负 债合计 所有 者权 益 利润总 额 本年 应交 增值 税 全部从业人 员年平均人 数(万人 2008年1434712296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信息产业的状态与未来发展方向

(发展战略)我国信息产业的状态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壹、信息产业的概述 (壹)信息产业的含义。信息产业主要是由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和网络设备 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 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组成,它是壹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且使其正常发 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于其运行过程中,处处离不开信息 的处理、传输、获取和使用。产业信息化的结果催化了信息产业的出现。信息产业和传统产 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它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它是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它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是高资金、高智力投入的产业;它是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产业;它是高效益、高产出、高增值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 得愈加重要。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信 息产业的市场空间得到了进壹步开拓。近五年,由于国家采取了壹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 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我国信息产业于全球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卜,壹直保持着 二倍的速度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国信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之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年份企业 单位 数 工业总 产值 资产总 计 固定资 产原价 固定资 产净值 年平均 负债合 计 流动负 债合计 所有者 权益 利润总 额 本年 应交 增值 全部从业 人员年平 均人数(万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信息产业的概述 (一)信息产业的含义。信息产业主要是由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组成,它是一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并使其正常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其运行过程中,处处离不开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取和使用。产业信息化的结果催化了信息产业的出现。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它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它是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它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是高资金、高智力投入的产业;它是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产业;它是高效益、高产出、高增值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信息产业的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开拓。近五年,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卜,一直保持着二倍的速度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国信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年份企 业单 位数 工 业总 产值 资产 总计 固定 资产 原价 固定资 产净值 年平均 余额 负债合 计 流动负 债合计 所有 者权 益 利润总 额 本年 应交 增值 税 全部从业人 员年平均人 数(万人 2008年1434743902.827012.9122967059.1115760.8513995.1911238.831542.67618.95677.31 2007年1409127147.4251909267.665597.615853.9514123.879335.861685.08759.33408.59 2006年970933077.620500.98195.464923.912534.4411389.277968.541137.61410.52505.07 2005年886826994.418063.26943.364277.1311329.93102736719.4891.69315.23439.64 从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通讯设备、计算机行业正在一年年迅猛发展。企业的数量从 2005年的8868个发展到2008年的14347个。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 2. 1通信业 我国通信业近年来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也最快,发展模式己由羊断经营转向竟争开放, 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通信综合能力基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据中国信息年鉴和中新网披露:2001年我国的通信网络己形成“八纵八横”的格局,光缆线 路总长度为197万公里,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 070个县(区),还开通了中日、 中美、亚欧等多条陆地和海底光缆。经过2002 .2003年的发展,中国电信网络规模进一步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趋势及重点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重点 2010-12-07 09:53出处:中国信息化作者:佚名【我要评论】 [导读]12月4日消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的“2010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今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召开。 12月4日消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的“2010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今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召开。 以下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肖华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郑新立主任,各位来宾,各位业界同仁、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2010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次重要的活动,是年度产业发展状况的及时梳理交流总结的平台,更是为产业未来远景的展望,对此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特别是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想谈三点内容给大家交流:第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情况。第二,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第三,对产业发展重点的几点思考。 第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产业。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路保持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基本走出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目前已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2010年1-10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7.7%,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1.6%,实现销售收入50589亿元,同比增长了25.9%,我们预计今年可能要破6万亿大关的销售收入,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4.7%,出口缴货值29691亿元,同比增长了28.4%,比2008年同期还增长了16%,去年我们整个行业的出口占到国内出口总值超过38.1%,今年比例可能会下一些,大家整个出口的形势还是非常不错。 宏观环境国际市场波动起伏,产业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这需要我们把握产业发展重点,立足长远,以获得持续较快增长。从今年行业运行的数据来看确实不错,但是行业发展不确定的因素还是对产业的影响,特别是产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我们觉得还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有一些长期的大单不是太稳定,这个可能是制约投资,制约行业信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几点判断。电子信息产业仍然是发达国家抢占的战略至高点。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退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美国智能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对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中重点关注医疗电子和光电子等新型信息技术发展。日本推出了他们的战略,他重点关注教育、医疗和政府服务这三个领域。韩国政府出台了韩国未来的IT战略,英国提出来数字英国计划。这些都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在欧盟、日本出台的电子信息相关的战略中,还特别强物联网在传统当中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信息技术创新的集成化,融合化的特征更加显著。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例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讯产业的革命,并渗透了各个学科和领域。技术的综合集成与交叉融合,增加了技术研发的难度,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集中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大形成的专利多,少数大企业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形成标准和体系联盟,对后进入的企业形成了壁垒,进而阻碍产业发展,这种案例在IT业里面太多了。去年我们讲全球金融危机非常困难,但是微软的研发投入还超过了90亿美元,英特尔也超过50亿美元,这些跨国巨头的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这是他们形成垄断的基础。 商业模式的创新,作为产业发展新的引领,IT技术产业的服务化,例如云计算将是我们未来产业服务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基础设施及服务,软件及服务,平台及服务,未来云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李家伟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李家伟 发表时间:2018-08-20T15:25:29.29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5期作者:李家伟 [导读] 摘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坏。 (中粤通建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坏。因此要在发展中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网络化,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化,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全球化,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化,追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屹立长存。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1导言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互联网 +时代的显著特征,电子信息技术不仅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在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当中,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是,电子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制约其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电子信息技术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寻找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期更好的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稳健发展。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产业结构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那么必然也会对电子产品产生全新的需求。从按键手机到触屏手机再到智能手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而评估电子信息技术是否达到预期的发展指标,也需要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转化形式上进行。虽然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列,但仍然存在一些发展限制。其中对于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也是刻不容缓的必要发展突破口与切入点。首先,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支持。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环境获取一定的支持。经济因素能够为电子信息技术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为电子产品的研发提供良好的环境,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良好的市场反馈得到相应的产品使用信息,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不能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反馈,不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其次,一元化的产业结构对,降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的稳定性与多元化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兴起较晚,发展速度缓慢,造成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2.2 缺乏专业性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兴起较晚,发展速度缓慢。企业在开发电子信息技术时,不仅没有为其提供丰富的物质支持,其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也降低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相关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且各个院校所培养的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对人才的需求,造成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技术人员短缺,其无法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3“互联网+”时代下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促进多方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标准化机制,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产业发展的主导,推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一市场为核心,进行产业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如《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了信息技术服务的高端价值,可以通过这一标准得以实现,进而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与壮大。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标准化,必须坚定走市场导向的道路,将企业作为产业标准化的主体,加强信息技术产业链上其他利益共同体的参与,对重点领域加强示范应用,重视重点企业,推动产业在标准化的道路上发展与进步,进而实现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 3.2 加强政府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构建中的推动作用 要重视好和发挥好政府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自主参与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落实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将制造业融合到信息技术研发当中,深化两化融合,实现智能制造,促进企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研发水平的提升,推动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 3.3 加强多方联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效提升 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不仅为我国市场打造出了众多优秀的电子信息技术品牌,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发明专利,但是,在重点核心技术方面的发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经逐步开始走向自主创新、智能研发以及融合的发展道路,“跨界融合”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企业实现自我转型和升级的关键一步,创新永远是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在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如何将在融合的过程中,推动技术发展,寻求突破,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要主导并制定产业国际标准,提高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鼓励企业跨国经营、跨国合作,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合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 3.4 电子信息企业肩负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创新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是“互联网 +”时代的专有名词,也是其特色标志,这足以说明,“互联网 +”时代,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要推动信息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譬如与农业的融合,与工业的融合,与服务业的融合等,必须坚持创新,加大研发力度和投入,注重技术应用性的提升,追求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智能化,实现制造的智能化和服务的智能化。(1)将“互联网 +”作为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核心;(2)电子信息企业应聚集发展,形成创新联盟。 4基于互联网背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化发展 随着移动设备终端的普及,对移动设备的研发也逐渐成为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其主要研发方向为移动设备的大屏幕显示,符合当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需求,进而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也呈现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逐渐增多,基于此,在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研发相应的智能化电子信息技术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