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中医药研究进展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方基才

安徽省桐城市中医医院231400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医药疗法综述

缺血性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脑栓塞,属中医的/中风0范畴。一份调查[1]显示,在经CT诊断的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比例在1.67B1和2.44B1之间,证实我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是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所以,对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治疗意义重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以西医内科治疗和中医药治疗为主。中医曾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10余年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临床疗效也不断提高。现概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机制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其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积损正衰,烦劳过度,劳倦内伤,睥失健运,痰浊内生,五志所伤,情志过极,或兼外邪侵袭,痹阻经络。其发作的常见诱因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饮食不节等。总之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引起一系列证状。其病机概而论之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发病[2]。现代病因学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由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与微循环缺血有关的内皮因子的变化、与血栓形成有关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的改变[3、4、5]与经脉瘀阻关系最为密切。临床证候研究也发现气虚血瘀在该病的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郭改会等[6]对170例中老年急性脑梗死证候特点分析发现,气虚和血瘀无论在中年或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中还是病理机制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郭氏将170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分为2类9个证型,但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表现有气虚血瘀的特点,因而认为脑梗死(缺血性中风)直接病机主要为血瘀脉络,而气虚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朱天民等[7]认为,正气耗损、脑脉瘀阻是脑梗死的病理环节,因此,在治法上,祛瘀通脉、补气活血应贯彻始终。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要分期、分阶段辨证论治。因此,血脉瘀阻作为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已引起绝大多数中医学者的重视,从而在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大量使用活血化瘀药物。

近有学者提出/缺血性中风属阴类证0、/中风乃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0。认为中风病致病因素多,病情复杂;发病后,病理生理更加复杂,加之颅脑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其治疗必须具有完整性,要全方位采用各种给药途径,各种治疗手段,应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才能全面兼顾,提高疗效。[8]

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1重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缺血性中风是由于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脑髓神机受损[2]。显然其病机中广泛存在着血瘀证,因此,大多数医家在治疗上不但重视辨证施治,还强调辨病施治。针对缺血性中风病的血瘀证进行相应治疗。由于医家们对辨病辨证的认识不同,有人以辨证分型为主辅以活血化瘀之剂;有的则以益气活血为主辅以辨证施治汤剂;有的则偏重于某一二个证型的认识而予以相应的治法方药施治;有人则在方药中兼顾各种兼证。早在十多年前王永炎等[9]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风痰上扰、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证型进行辨证施治,并配以丹参、赤芍、郁金组成的复方活血注射液治疗,有效率达80.0%,与单用辨证论治的疗效(62.5%)相比,有显著优势(P<0.05)。郭氏[6]将170例脑梗死患者分成9个证型,主要采用有益气活血作用的通络熄风注射液或和低右静滴,根据不同证候辅以中医辨证论治汤药、对症西药及康复措施,治疗4周后,有效率89.58%。并提出辨证治疗原则:1均应强调活血化瘀。o根据不同兼证配合不同治疗等。方基才[10]将4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分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痰热腑实三型辨证施治,辅以西药对症处理,疗效显著,有效率为90.86%,比单纯西药对照组(68.74%)明显为优(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刘健等[11]观察到缺血性中风不同时期均有一定比例的阴虚血瘀证存在,并推断阴虚血瘀证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故拟滋阴活血的/补阴通脑汤0治疗42例缺血性中风,取得较好的

疗效,其治愈率33.3%,有效率71%。北京等[12]地区6家医院曾联合进行蛭芪口服液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发现益气活血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有效率达91.33%,治愈率达53%。王萍等[13]以涤痰汤随证化裁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疗效明显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其有效率、神经功能改善率、血流变学参数改变程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并认为缺血性中风的病机中痰、瘀、火为标,虚为本,辨证施治疗效优于单纯化瘀法。陈尚书[14]将60例缺血性中风辨证分为两类6型,以自拟的益气活血通络补肾的活脑方(黄芪、桃仁、红花、丹参、地龙、当归、川芎、水蛭、葛根、路路通、黄精)随证化裁,治疔4周,有效率91.7%,比维脑路通对照组(66.7%)显著为优(P<0.01)。叶志中[15]等认为以痰为本,痰瘀互结,痹阻络脉实为中风病的重要病机,因此在其发病初期应急投以祛痰通络之剂。他们以胆南星、天竺黄、全瓜萎、远志、地龙、蜈蚣、全蜴、白花蛇舌草等组成祛痰通络之剂,治疗急性脑梗死63例,有效率92. 06%,显愈率65.08%,疗效显著。冯桂贞[16]等根据任继学教授/血瘀水肿、津血外渗、化水生痰、毒自内生,水饮痰浊与瘀血互结,构成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核心,影响病惰的发展变化0的观点,以破瘀消水、化痰开窍为法立方,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有效率92.60%,显愈率53.70%,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P<0.05及P<0.01)。陶庆文等[17]认为/痰0、/瘀0在中风病病机演变中起着关健作用,创涤痰祛风、化瘀通络、活络复遂的通脉复遂汤,并随证加减,治疗脑梗死42例,显愈率88.3%,且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名老中医张柏礼教授辨证治疗中风病,善用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祛湿清热、平肝熄风四法,每有奇效[18]。上述各家虽然在辨证立法上各有侧重,但均取得满意疗效。

总之,在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既注重合理的辨证,又重视中风病病机中的共同点,实行辨病治疗与辨证施治相结合,均能取得良好疗效。

2中成药复方制剂的广泛应用

认识到缺血性中风病机演变过程中的共同点,如血瘀证,并按中风病症的主要病机证型归类,根据主证组成复方成药制剂,进行治疗,可以简化治疗方案。近年来,各地运用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缺血性中风越来越多。组方原则仍以活血化瘀为主,并综合考虑风、火、痰、瘀、毒诸多因素。名中医石学敏在总结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化瘀通脉注射液(川芎、降香、当归等组成)。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韩艾[19]以该注射液治疗脑梗死270例,并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90例为对照组,疗程30d,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和凝血酶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37%,优于对照组的78.89%。2组的血流变学、凝血酶治疔前后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PT、A PT T及T T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 <0.01),阎惠霞[20]等以丹参通脉胶囊(丹参、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水蛭、太子参、龟板、黄连、酸枣仁、全蝎、蜈蚣)治疗176例脑梗死,有效率达92.05%。范吉平[21]等以疏血通(水蛭、地龙等提取)注射液治疗38例,有效率88. 46%,并且治疗前后中风病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血瘀证证候学积分均显著降低。朱仁祥等[22]用步长脑心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48例,对照组丹参注射液治疗42例,有效率分别为95.8%和77.3%,有显著差异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治疗组也较对照组著(P<0.01)。清开灵注射液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白文等[23]认为/风、火、痰0是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变,又根据现代研究认为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大量毒性病理产物聚积,形成/毒0,各种造成脑细胞损害的细胞因子亦为/毒0,故而借用清热解毒法治之。以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安神作用的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管病35例(包括缺血性、出血性,其中大部分为缺血性),观察毒性细胞因子T NF -2等下降,较脑复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P< 0.01),显示更好的疗效。蔡业峰等[24]以名老中医任继学的经验方中风回语丹(石菖蒲、川芎、郁金、酒黄连等组成)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30例,与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百路达+藻酸双酯钠治疗80例(治疗组为对照组药加中风回语丹),2组临床疗效相近,分别为60.00%和53.33%,但对失语疗效分别为86.67%和73.35%,有显著差异。可见中成药复方治剂,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合理运用也能取得良好疗效。

3中药有效成分或单体制剂的应用及其研究

随着现代中药制剂工业的发展,将许多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新型制剂,运用于临床,取得了更好的疗效。闽连秋等[25]的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有效率88.8%),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调节载脂蛋白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川芎嗪(四甲基比嗪)是从川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已久,目前仍在广泛应用。马玉兰等[26]将5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随机分为黄芪注射液加川芎嗪治疗组和川芎嗪治疗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2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7.3%,有显著差异(P<0.05)。证明川芎嗪有较好的疗效,而与黄芪注射液合用,效果更佳。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川芎臻能透过血脑屏障,增加脑栓塞后脑血流量和脑缺血后再灌注低血流量,并有抑制血浆中T G、TXB2含量,使TXB2/PGL2恢复相对平衡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故川芎臻对缺血性中风的血脉瘀阻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与黄芪同用则有协同和互补作用。杨彩云等[27]通过实验证明,脑心通具有降脂、保护内皮功能及抗凝血作用。还通过抑制MM P-3基因的表达,而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起到积极的影响。张世民[28]根据药理研究黄芪注射液可以增加脑血流量,保护血脑屏障,抗氧自由基,阻滞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恢复受损神经功能,葛根素具有改善微循环,改善高凝血症和高黏血症,并有广泛的B受体阻滞作用和改善脑与

外周循环作用。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40例急性脑梗死,有效率92.50%,治疗前后血黏度改善(P <0.01)和纤维蛋白原变化(P<0.05)均显著,疗效较好。夏利霞等[29]根据三七总甙具有降血脂和散瘀的功效,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缺血后的脑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缺血型脑组织的神经细胞膜及血管膜的稳定性有保护作用,以注射用血塞通(三七总甙)治疗脑梗死48例,有效率达86.9%。杨开清等[30]以醒脑喷鼻剂(川芎石菖蒲等提取物)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66例,有效率90.9%,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变化(P<0.01)、血浆自由基变化(P<0.

01)均显著改善,疗效确切。顾宏年[31]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总黄铜)加低右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有效率达87. 5%。此外,现代药理研究[32]还发现银杏叶制剂有对脑细胞缺血、缺氧、水肿的保护作用;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保护血脑屏障;保护脑神经、扩张血管;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说明可以用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这些中药的有效成分都不同程度地有降低血黏度、扩血管、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等作用,因而能治疗缺血性中风。

4中药与西药联合运用

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使用中药或中成药制剂与西药联合治疗缺血性中风。花斌[33]用脉络宁注射液(由牛膝、玄参、石斛、银花等制成)合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有效27例。夏娣文等[34]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偏瘫89例,对照组89例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有效率分别为88. 7%和74.16%,2组治疗前后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为优(P<0.05)。李燕梅等[35]用通腑化瘀法配合西医疗法治疔急性缺血性中风160例,有效率达92%。潘振彬等[36]用中西药结合方法治中风56例(其中缺血性中风52例)急性期以脱水降颅压,稳定病情为主。缺血性中风平肝熄风、活血化瘀为主,恢复期均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药物治疗同时配合针灸、按摩、功能锻炼等措施,治疗3个月,有效率达92.86%。周端球等[37]以低右加维脑路通为西药对照组治疗50例,西药加自拟溶栓灵窍汤并随证加减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60例,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68%) (P<0.05)。王国菊等[38]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0例.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81.67%)(P< 0.05)。可见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较高.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5单味药的运用

目前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单昧中药主要是活血药,川芎、水蛭、丹参等均有较强的活血作用,临床应用较多,也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水蛭单独运用最多。吴俊红等[39]以西医综合治疗为对照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生水蛭胶囊为治疗组共85例,结果临床有效率,治疗组83. 32%,对照组81.38%,无明显差异,但显效率分别为57. 13%和48.50%,有显著差异(P<0.01),2组治疗后血流变学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生水蛭有抗凝、抗血栓形成作用,且引起出血概率小。还有许多临床研究[40,41]显示用生水蛭单味、复方或与西药合用,治疗各种缺血性中风取得良好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但应该看出,合理的辨证施治和认识到缺血性中风病机中存在不同程度血瘀证的关健问题,而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做到辨证施治和辨病治疗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合理运用中、西药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途径之一。许多中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是从多方面起作用的,因此,单味中药也能取得较好疗效。临床研究揭示了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多种作用机制,进一步展示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林蜂,杨军,武阳丰,等.我国人群缺血性和出血性脑率中发病的相对比率.中华内科杂志,2003,42(2):94~97

2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l28

3林松波,连祺周,梁晖,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变化和活血化瘀对其影响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7):392~395

4吴玉生,姜立平.补阳还五汤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代谢失衡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 18(7):898~398

5张继平,李长龄,郭欣欣,等.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动脉血栓形成前后动脉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18(12):730~732

6郭改会,傅仁杰.170中老年老梗死证候特点分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6):14~16

7朱天明,孙宏.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思路与方法.中医杂志, 2004,45(5):384~385

8郑国庆,王小同,黄培新.论中风乃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中医杂志,2006,47(3):172~174

9王永炎,孙塑伦,邓振明,等.辨证论治加复方活血注射液治疗中风急症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1):22~24

10方基才.辨证施治对急性脑梗死治疗作用的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6):547~549

11刘健,刘清飞.自拟补阴通腧汤治疗缺血性中风42例疗效观察.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1):34~35

12宋军,周绍华,牛祝琴,等.蛭芪口服液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6,37(9):558~559

13王萍,张姣兰,崔玲.涤痰汤化裁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2):67~69

14陈尚书.活脑方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 2002,43(8):595~596,608

15叶志中,朱敏,左俊岭.祛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3,8,12(4):309~310

16冯桂贞,林安基.破瘀消水化痰开窍法治疗急性脑梗死54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3.8,12(4):311~312

17陶庆文,阎小萍,朱维平.通脉复遂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9,25(5)

18王耀光,张伯礼教授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经验撷拾.

中医药通报,2006,5(2):10~13

19韩艾.化瘀通脉注射液对脑梗死息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酶的影响.中医杂志,2000,41(6):353~354

20阎惠霞,张万民,王继州.丹参通脉胶囊治疗脑中风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学刊,2006,4(4):77~78.7

21范吉平,朱陵群,费亮,邹亿怀,孙塑伦.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5):9

22白民刚,谷刚,林德成,等.海川通络胶囊治疗一过性脑缺血64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02,43(12):924~925

23白文,王少杰.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35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3,44(1):44~45

24蔡业峰,黄燕,连新福,等.中风回语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8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2,34(8):23~24

25闵连秋,党立颖,马维燕,等.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 353~355

26马玉兰,李斌.黄芪注射液与川芎嗪合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315

27杨彩云,任副玲,李师国,等.脑心通对实验性动脉硬化兔血管M M P-3基因的影响.中医杂志,2006,47(7):511

28张世民.黄芪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4,36(6):629夏利霞,邓红霞,冯娟.注射用血塞通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学刊,2006,4(4):39

30杨开清,李荣,陈宏珐.脑醺喷鼻剂治疗急必脑缺血性中风66例.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3,20(1)

31顾宏年.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疔急性脑梗死3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7):500.32张立.银杏叶制剂药理研究进展.中国中医基础研究进展,2000,6(9):68~69.33花斌,脉络宁注射液合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临床观察,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4):71~72

34夏娣文,王玉龙.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偏瘫89例.中医杂志, 2006,47(3):168.35李燕梅,王新志,刘向哲,等.通腑化瘀法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B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 2002,43(11):831~832

36潘振彬,陈金雄,唐丽卿.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56例.中国中医急症,2003,12(4):361.37周端球.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新中医,2000,32(2):40~41

38王国菊,谢殿洪.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80例.实用中医学杂志,2002,18(1):33

39吴俊红,王长垠.生小黝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疔作用观察.新中医,2002,34(11):24~25

40蔡芝镜,郭十银,胡发明,等.水蛭临床应用.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11(6):380~381

41陆文生.水蛭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上的新进展(一).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11(3):210~212收稿日期:2006-09-23

大承气汤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谭清武李庆华李文静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干部病房三科河北石家庄050082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大承气汤综述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 ultiple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 e,MODS)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大手术等损害24h后,同时或序贯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M ODS为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M ODS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而胃肠道可能是促发S IRS失控的重要病理环节。但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特异性免疫抗炎治疗并没有达到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MODS 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是多项性和多样性的,没有一种炎性介质起唯一决定作用。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提高M ODS的临床疗效,使得中医药防治MODS已成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中医药防治MODS的研究中,大承气汤的应用研究较为深入和突出。现将近年来大承气汤防治M ODS的情况作一综述。

大承气汤的传统功效及其现代药理作用大承气汤载于5伤寒论6,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4味中药配伍而成。主要功用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脏实证,热结旁流,热厥、痉病或发狂属于里热实证者[1]。本方主证,前人归结为/痞、满、燥、实04字,正如5成方便读6所言: /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05温病条辨6对其有详细注释:/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盘居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故汤名承气,学者若能透彻此义,则施用承气,自无弊窦。大黄荡涤热结,芒硝入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厚朴泻中宫之实满。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0

中医治疗脑卒中

中医治疗脑卒中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应用中医药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方面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梗塞;脑出血;中医药;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一种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本病在中医属中风病之中经络范畴范畴。本病不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3岁,病程2-72小时,平均1. 5天;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表现;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52例,合并糖尿病者21例,高脂血症23例,冠心病者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本次病情、病程、病灶数及治疗前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入选和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西医和中医诊断为脑卒中,有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6-30分之间属中型者;本组研究对象不包括完全恢复性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卒中及重度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研究组本组患者应用中医药进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给予中药和针灸治疗。基本方为黄芪45 g,桃仁6 g,红花6 g,当归9 g,赤芍9 g,川芎6 g,牛膝12g,鸡血藤15g,川芎10g,桂枝10g,三七3g,地龙10g,白僵蚕10g,功能祛瘀通络,补气活血;对于气虚明显者加人参30g;血压偏高持续难降者加用龙骨30g、牡蛎30g;肝肾阴虚、痰火挟瘀型加用益母草10g、杜仲12g、菖蒲10g、天麻10g和钩藤10g;纳差者加炒谷、麦芽各15g、山楂15g、川厚朴10g。水煎服,日一剂连续服用30 d。 针灸治疗:急性期采用头针,待病情稳定后,加用推拿按摩,主穴;内关、人中、极泉、三阴交,按其辩证论治进行配穴,每日1次。 对照组:血塞通注射液200 ml,加入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急性脑血管病优秀教案

教案 班级:学时:4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内科学单元、章节: 课题:急性脑血管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难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治疗 课时安排: 病因 40’治疗 40’ 临床表现 80’ 诊断 40’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讲授内容旁批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 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按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和脑卒中(>24小 时)。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 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 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即完全恢复。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 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 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血液供应恢复, 症状消失。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血压过低、 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 性脑灌注不足,引起TIA。 【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脂血症病史。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 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通常TIA每次发作时间少于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 侧面部轻瘫。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 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 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特征性症 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 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 质盲。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 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 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微栓子监测 适合发作频繁的TLA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TLA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三大经验秘方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三大经验秘方 中风病急性期由于气血逆乱,损血耗精,至恢复期必见虚证,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眩晕耳鸣、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来看看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三大经验秘方。通经活络药肝风内动后,经脉络道瘀滞,血不能充养肢体,从而出现上肢不能抬举,掌不能握,下肢不能行走,足不能步的半身瘫痪主症。治疗用通经活络之法,药用桑枝、桑寄生、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全蝎、蜈蚣等。其中,桑枝通利关节,善通上肢之经络,兼有祛风清热之功。桑寄生养血通络,犹善通下肢之经脉,兼有补益肝肾之效。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主用通经活络,其中天仙藤尚能理气活血而利关节;鸡血藤又兼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对老人、虚人、血不养筋的经络不通者尤宜;忍冬藤兼有清热通络,用于经络闭塞,风湿痹痛者较好;络石藤专于舒筋活络,用于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更宜。蜈蚣既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又有舒筋通络,搜剔经脉络道之能。蜈蚣、全蝎、小白花蛇对中风急症阶段的痉挛抽搐具有卓效。益养肝阴药中风病急性期由于气血逆乱,损血耗精,至恢复期必见虚证,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眩晕耳鸣、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治用益养肝肾药物,可使肝血得以濡养,肾精

得以填充,元气得以恢复,诸症得以消除。药用蒸首乌、枸杞子、怀牛膝、女贞子、杜仲、山萸肉补益肝肾之精血,肝得濡养,则肝阳不致亢而为害,内风之源得以澄清,肾精得充,则肝木得以涵养,精血化生有源,其中杜仲还有通血脉,利关节之功;怀牛膝强筋骨,舒筋脉兼有引药达膝之效;女贞子尚能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用太子参、北沙参益养正气,用于气血不足之证,太子参功同人参而力弱,此药益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无助阳动风之害;北沙参补养肺气,益脾养肾,二者合用,有补气而养血,补阴而制阳之功。笔者体会临床上太子参、北沙参合用,补气之功胜过黄芪,而无黄芪升阳助火之弊,可谓中风气虚补气之良药。益气固脱药中脏腑若见神志昏愦,面红如妆,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此属阴竭于下,阳厥于上,阴阳互不维系,真气外泄,阴阳将要离绝,元气败脱之征。治疗急用益元固脱之法,药用西洋参、当归身、沙参、枸杞子、蒸首乌、阿胶等。其中,西洋参、沙参益养元气,回摄真气,生津固本,养阴育阳,即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之意。当归身擅长补血、养血而中守,使营血顺行;枸杞子、蒸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景岳全书·本草正》上说“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可见枸杞能固阴阳之根,使阴阳交互而不致分离相失;阿胶滋阴补血,又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 “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 一、风证 1. 起病 a. 48小时达到高峰(2分); b. 24小时达到高峰(6分); c. 病情数变(6分); d. 发病即达高峰(8分)。 2. 肢体 a. 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 b. 肢体抽动(5分); c. 肢体拘急或颈项强急(7分)。 3. 舌体 a. 舌体颤抖(5分); b. 舌体歪斜且颤抖(7分)。 4. 目珠 a. 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 b. 正常(0)。 5. 脉弦

a. 是(3分); b. 否(0分)。 6. 头晕头痛 a. 头晕或头痛如掣(1分); b. 头晕目眩(2分)。 二、火热证 1. 舌质 a. 舌红(5分); b. 舌红绛(6分)。 2. 舌苔 a. 薄黄(2分); b. 黄厚(3分); c. 干燥(4分); d. 灰黑干燥(5分)。 3. 大便 a. 便干便难(2分); b. 便干三日未解(3分); c. 便干三日未解以上(5分)。 4. 神情 a. 心烦易怒(2分); b. 躁扰不宁(3分); c. 神昏谵语(4分)。

5. 面目呼吸气味 a. 声高气粗或口唇干红(2分); b. 面红目赤或气促口臭(3分)。 6. 发热 a. 有(3分) b. 无(0分)。 7. 脉象 a. 数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2分)。 8. 口中感觉 a. 口苦咽干(1分); b. 渴喜冷饮(2分)。 9. 尿短赤 a. 有(1分); b. 无(0分)。 三、痰证 1. 痰 a. 口多粘涎(2分); b. 咯痰或呕吐痰涎(4分); c. 痰多而粘(6分); d. 鼻鼾痰鸣(8分)。 2. 舌苔 a. 腻或水滑(6分);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B .高出血风险人群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D .以上都是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医常识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

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中风偏瘫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 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 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 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

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6小时内可溶栓,介入治疗地位提升 原创:岱西中国循环杂志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对指南进行了更新,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展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 相较于2014年旧版指南,2018年新指南主要更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和禁忌证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新指南对2014版指南中发病3~4.5 h内关于年龄的相对禁忌证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年龄大于80岁”这一条目。 此外,《指南2018》也对一些特殊的临床疾病或情况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推荐意见,如“微出血”“颅内动脉瘤”及“类卒中”等问题的处理。 3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3h; (3)年龄≥18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相对禁忌证中列入了: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 mm);少量脑内微出血(1~10个);类卒中。 3~4.5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2)症状持续3-4.5 h; (3)年龄≥18岁; (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3 h内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证基础上增加了:使用抗凝药物,INR≤1.7,PT≤15 s;严重卒中(NIHSS评分>25分)。 6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6 h; (3)年龄18~80岁; (4)意识清楚或嗜睡; (5)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 (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血管内取栓治疗推荐级别提升为(I A)。 (1)患者符合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机械取栓指征,优选静脉溶栓治疗(IA); (2)对发病后不同时间窗内的患者、距最后正常时间6~16 h(IA)及距最后正常时间16~24 h者(ⅡB),经严格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后,可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 (3)紧急颈动脉支架和血管成型术的获益尚未证实,应限于临床试验的环境下使用(ⅢC)。 3. 新增了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治进行系统管理的推荐意见: 新指南纳入了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措施,推荐对发病24h内的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IA)。 还增加了如对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与干预、加强医患沟通等推荐意见。 来源: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66-682. [2] 彭斌, 刘鸣, 崔丽英. 与时俱进的新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57-659.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中风亦名“卒中”, 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其中,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 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 IA 等。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 并被列为中医“四大证”之首, 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 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较多, 病机复杂多变。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 以病因有三,一为情志失调( 怒、嘻为主) ; 二为饮食失常( 膏粱美食或食咸过多) ; 三为久患消渴之疾( 痼疾) 。病机有二, 一是脑之气街为患, 气机受阻, 引起气不顺为风, 风动生热, 热为火之渐, 久而不解, 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 二是“脑中血海”血脉、经脉、毛脉受损, 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 轻则血凝成瘀、痰生、热结、毒生, 而损伤脑之神机, 重则脑气不能束邪, 内风统领热邪火毒, 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后, 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 膜破、络裂, 血脉不能束血, 其脑气不能固血, 其血必溢于外, 重责溢于“琼室”之内, 脑髓精质体受损, 窍络阻塞, 于病机形成上下失应, 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 精气神不 能互生互化而欲离散。王永炎以中风急性期虽为本虚标实, 然而侧重在标实( 瘀血、痰湿阻滞) 去辨治中风急证, 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分类, 对其病机做进一步明确以适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气虚、阴虚等因致病; 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浊、邪热内闭心窍, 元气败脱导致而成。孔伯华谓本病之成是先有内因基础, 再有外因诱发。即痼疾潜伏于脏腑( 肝动热生、气火相郁、积食化痰、瘀塞经络、气虚上浮等害伤空窍) , 再遇外邪触发而成病。汪履秋认为中风一病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

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专家提醒:生命本质在于人体血液循环平衡,如果血液循环平衡被破坏了,那生命健康就会得到威胁,心脑血管疾病和“三高”都是因为人体的血液循环已经被破坏。所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还是从日常饮食、运功上面注意,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服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天然水蛭素是对付心脑血管病的“全能高手”,不仅能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而且能加快血流速度,抗凝血、溶血栓、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对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等有独特的功效。这种资源遵循的是平衡血液的循环,并非像西药有破坏人体自身修复系统功能。 1. 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等。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熄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常用药: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 1 )急性起病 (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 4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 5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馈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医案七则

中风七则 一、中风闭症(脑溢血) 张翠兰,女,47岁,肥胖体型,患原发性高血压,多年失治,致时时头晕肢麻。1997年6月16日14时许,突然昏扑,扶起后,口角流涎,呕吐如喷射状,失语,右瘫,昏迷。面赤如醉,两手握固,四肢拘挛,项强,瞳孔不等大。 痰涌如鼾,即送城关医院抢救。会诊意见:1.脑溢血(左颞右基底节区出血,右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CT检查报告);2.风中于脏,痰热内闭。院长邀余协治。除西医常规抢救措施外,建议: 1.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双足趾尖出血,刺激末梢神经,减轻脑压;毫针强刺素髂,人中,内关,足三里,丰隆,涌泉,由上而下,重刺健侧,引血下行,促苏,2次/日。 2.加用中医现代科研成果清开灵、醒脑静静滴;早用活血化瘀中药针剂,促进吸收,防止脑疝形成,2次/日。 6月17日10时,经上述处理后,痰涌大减,四肢拘挛缓解,喂水可以咽下,体温38.5℃,加用中药: 1.降气火之升腾,清痰热之内闭: 赭石粉、怀牛膝、生石决、生牡蛎、生白芍、元参、生半夏各30克,黄芩、天麻、勾藤各15克,酒大黄、天竺黄、胆南星、菖蒲、郁金、甘草、车前子各10克,生铁锈磨浓汁煎药,日进一剂; 2.安宫牛黄丸2丸,捣为糊,日进2丸; 3.羚羊角粉2克,麝香O.3克,以竹沥水加姜汁数滴,一日内多次分服。 6月18日10时,黎明泻下热臭便一次,呕止,痰鸣消失,瞳孔等大,等圆,体温37.5℃。原方去生半夏,黄芩炒炭,酒军另煎,再泻一次后弃去,余药不变。安宫丸减为1丸。 6月22日8时,上药连进3剂,今晨7时许睁目看人,苏醒。可以点头、摇头回答询问,仍失语,血压正常,开始进流食。以手指口,索饮,舌红,根有腻苔,边尖瘀斑。神倦,体温37℃,六脉细数而虚。散剂扶正清脑化瘀:三七、琥珀、西洋参、藏红花、人工牛黄、天竺黄、生水蛭、炮甲珠、全虫尾、大蜈蚣、羚羊角尖各1O克,守宫10条,麝香3克,上药研粉混匀,1克/次,3次/日,竹沥水送下。 6月26日,口眼歪斜已正,舌体灵活,开始讲简单的话,出院回家调养。 二、中风脱症 城关居委装卸工温宝兴,52岁。1977年4月23日凌晨5时,突觉胸中气不上达,随即昏厥。自汗,遗尿,右半身偏瘫。脉弱不上寸,尺部亦虚。以毫针刺人中后苏醒,语声低微如蚊蚋。此人一生困顿,当装卸工几十年,难求温饱,劳倦内伤,肾元久衰。昨夜装车到零时,已觉气喘汗出,湿透内衣。法宜大补气血,温肾敛肝固脱。补阳还五汤变方合张锡纯氏来复汤加减: 生芪120克,山萸肉60克,红参10克(另炖),当归30克,白芍15克,炙草10克,肾四味120克,生龙牡各20克,赤芍、川芎、地龙各10克,桂枝10克,桃仁、红花各3克,鲜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4枚,7剂。 4月30日二诊:服1剂,汗敛喘定,服3剂,可拄杖学步。服完7剂,已可弃杖行路。嘱其再服7剂。5月下旬,遇于百货公司,扛包装车已如常人,追访至62岁,继续当装卸工,健壮逾于往年。

中医治疗中风

中医治疗xx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 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 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灭绝,这就是“不治邪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风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风”的道理。这就是治疗中风的法要。只有如此,才能不误患者。用“祛风化痰”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是祛风化痰的药物都会耗散元气,在这些药物中,还夹杂许多滋阴清热的药物,由于患者阴邪极盛,再用滋阴药物就会使阴邪更盛,致使患者病情转变为脱证。而且,正气虚而邪始生,不去扶正而去逐邪,甚至还去助邪,就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另外,由于患者真元衰微,用扶其元气的方法,其治愈率尚且不敢说100%,何况“祛风化痰”法呢? 治疗方法: 对于脑溢血患者,可先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 此病是由于真元亏损,阴寒太盛,将虚阳格拒在外所致,“火主炎上”,故而邪火上头。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热来助阳祛寒,还配合葱白来通阳气。 但阴寒太盛的病必定会格拒阳药,所以加人尿、猪胆汁等寒良的药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寒邪被化,真元振奋,在头的虚火必定归元,危症解除,然后辅以通络破瘀的药物,可使脑部瘀血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消除。(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气发动、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作急救处理。而且,虚火归元,大脑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

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同时伴有失语或构音障碍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失语症诊断标准:采用北京大学高素荣等制订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检查并确诊为失语症。构音障碍诊断标准:采用河北省人民医院修改的Frenchay 构音障碍评定法检查并确诊为构音障碍。 (二)证候诊断 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不语,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3.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

蠕动。舌红或黯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二、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方法: 本内容包括针刺治疗,功能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等。其中功能训练应在针灸之后,带针下(头针、舌针、耳穴)进行。 1.针灸治疗 (1)体针及头针 主穴:哑门通里头针言语一、二、三区 配穴:舌体运转不灵加金津、玉液、廉泉。 操作方法:均用0.25×25mm号(1寸)针灸针,哑门穴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刺时头部微前倾,保持项肌放松。通里直刺0.5寸,言语区平刺0.5~0.8寸,深度达到帽状腱膜下,运动性失语选择言语一区,感觉性失语选择言语三区,命名性失语选择言语二区。金津、玉液及廉泉均点刺不留针。头针捻转得气后,加电针,波形为疏密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结束后言语区继续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每隔30分钟捻转1次,直至出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言语功能训练。 (2)舌针 可取上肢、下肢、聚泉、中矩、神根、佐泉、液旁、支脉、中风等穴,每次选取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