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重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重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重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第15章泌尿系统

(四)名词解释

1. nephron

2. podocyte

3. filtration barrier

4. jutaglomerular complex

5. macula densa

6. 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

7. distal convoluted tubule

8. 血管球

9. 泌尿小管

10. 髓袢

11. 球内系膜细胞

12. 直血管袢

13 球旁细胞

1.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和毛细血管球组成,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肾小体的功能是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形成终尿。

2. 足细胞是肾小囊脏层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胞体上发出初级突起,初级突起上再发出次级突起,次级突起彼此嵌合成栅栏状,紧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突起之间有宽约25nm的裂孔,孔上覆以4-6nm厚的裂孔膜,参与滤过屏障的组成。突起内有微丝,收缩可改变裂孔的宽度。

3.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是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由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滤过膜的通透性取决于各层分子孔径以及滤过物质的电荷特性。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4. 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底,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分别为两侧边,球外系膜细胞位于三角形中心。球旁复合体主要通过致密斑感受肾小管内钠离子的浓度,将信息传给球旁细胞,后者分泌肾素,从而调节血压和肾小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5. 致密斑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其中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核椭圆形,位近细胞顶部。致密斑处的基膜不完整,细胞基部由突起与邻近的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连接。致密斑为球旁复合体的组成成分之一,为钠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远曲小管内滤液的钠离子浓度。

6.近曲小管为近端小管的曲部,蟠曲在肾小体附近。其管腔小,管壁由单层立方或锥形细胞围成,细胞分界不清。胞质嗜酸性,其游离面有密集排列的微绒毛,构成光镜下的刷状缘,基底部有质膜内褶和线粒体构成的基底纵纹。近曲小管是原尿重吸收的重要场所,原尿中85%以上的Na+、水,全部的葡萄糖、多肽、氨基酸、50%的碳酸氢盐、磷酸盐以及维生素等均在此重吸收。另外,近曲小管还可向管腔内分泌或排泄某些代谢终产物。

7.远曲小管为远端小管的曲部,下接集合小管,管壁上皮为立方细胞,细胞游离面微绒毛少,基底纵纹明显。远曲小管可重吸收水、Na+,排出K+、H+、NH3

等,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远曲小管重吸收Na+,K+;垂体后叶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8.血管球是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与肾小囊共同组成肾小体。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突入肾小囊内分支形成毛细血管袢,继而又汇成一条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囊。血管球毛细血管是有孔型,内皮外有基膜,肾小囊内层的足细胞次级突起附着在基膜上。由于入球微动脉管径比出球微动脉粗,故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压较一般毛细血管的高,有利于原尿的形成。

9.泌尿小管是肾内由单层上皮构成的细长弯曲管道,与尿的形成密切相关。泌尿小管由肾小管和集合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管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段,它们在皮质和髓质内往返走行。集合小管是从皮质走向髓质的直行小管,沿途与许多远端小管相连通并逐渐变粗,直至肾锥体乳头处开口于肾小盏。肾小体产生的滤液经泌尿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浓缩等过程,成为终尿排出。

10.髓袢又称肾单位袢,是由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构成的“U”形袢样结构,从皮质向髓质方向下行的一段称为降支,而由髓质向皮质方向上行的一段称为升支。髓袢长短不一,长者可接近乳头处,短者只存在于髓放线内。髓袢尤其是长髓袢与髓质内的直小血管袢伴行,在尿液的浓缩中起重要作用。11.球内系膜细胞又称血管系膜细胞,位于肾小体血管球的毛细血管之间,形态不规则,核小,染色深。球内系膜细胞能合成系膜基质及基膜的成份、吞噬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以维持其通透性。

12. 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不仅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还发出若干直小动脉直行进入髓质,而后在髓质的不同深度,折返直行上升为直小静脉,构成U形直血管袢,与髓袢伴行,两者的协同关系在尿液浓缩中起重要作用。

13.球旁细胞是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化而成。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胞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肾素。

第14 章呼吸系统

(四)名词解释

1.肺小叶

2.呼吸性细支气管

3.肺泡囊

4.肺泡隔

5. blood - air barrier

6.II型肺泡细胞

1.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其各级分支及末端的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锥型,尖向肺门,底向肺表面,为肺的结构单位。每叶肺约有50~80个肺小叶。2.呼吸性细支气管:是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管壁上有散在的肺泡开口,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在肺泡开口处,为单层扁平上皮。上皮外有薄层弹性纤维及散在的平滑肌纤维。

3.肺泡囊:与肺泡管相连,是几个肺泡共同围成的一个囊状结构,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没有结节状膨大。

4.肺泡隔:相邻肺泡上皮之间有薄层结缔组织,称肺泡隔,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大量弹性纤维及肺巨噬细胞。弹性纤维影响肺的换气功能。肺巨噬细胞分布广泛,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可吞噬进入肺泡的细菌,尘粒及细胞碎片。5.气-血屏障:肺泡隔毛细血管血液中的CO2与肺泡腔内的O2进行气体交换所

通过的结构,也叫呼吸膜。包括下列几层结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有的部位没有此层)、肺泡上皮基膜、I型肺泡细胞、肺泡表面液体层。6.II型肺泡细胞:是肺泡上皮的一种,散在于I型细胞之间。细胞为立方形或圆形,核圆,细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胞质中含有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结构,称嗜锇性板层小体,小体内含磷脂,蛋白质和糖胺多糖。II型肺泡细胞释放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

第13章消化腺

(四)名词解释

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

2.pancreas islet

3.Kupffer cell

4.perisinusoidal space

5.贮脂细胞

6.portal area

1.泡心细胞胰腺的腺泡腔内可见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泡心细胞,胞质着色浅,核卵圆形。泡心细胞是延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端上皮细胞,此为胰腺腺泡的结构特征之一。

2 pancreas islet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间。胰尾部的胰岛较多。胰岛大小不一。胰岛细胞呈团索状分布,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型毛细血管,细胞释放激素入血。人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分别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多肽。

3.枯否细胞Kupffer cell:肝内的巨噬细胞,形态不规则,有许多伪足,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微绒毛。细胞常以其伪足附于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细胞窗孔或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内。胞质内溶酶体甚多,并常见吞噬体和残余体。肝巨噬细胞来自血液单核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饮与吞噬能力,清除从胃肠进入门静脉的细菌、病毒和异物方面起关键作用。肝巨噬细胞还可免疫监视、免疫稳定和传递抗原。

4.窦周隙(perisinusoidal space)

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称窦周隙或Disse隙。血窦内的血浆成分经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窦周隙,故窦周隙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于血浆之中。肝小叶的窦周隙也是互相通连网状通道。它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窦周隙内有散在的网状纤维和贮脂细胞.

5.贮脂细胞:位于窦周隙内,形态不规则,有突起,常附于血窦内皮细胞外表面及肝细胞表面。电镜观察显示,贮脂细胞的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脂滴,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贮脂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储存维生素A,还能合成胶原,形成网状纤维。在肝纤维性病变时,贮脂细胞增多,并生成大量网状纤维。

6.门管区(portal area)

从肝门进出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在肝内反复分支,伴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在肝切片中,肝小叶周围的角缘处,可见较多的结缔组织,其中含有上述三种伴行管道的断面,称为门管区。每个肝小叶的周围一般有3~4个门管区,门管区内主要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此外还有淋巴管和神经纤维

第17章女性生殖系统

(五)名词解释

1.ovulation

2.growing follicle

3.zona pellucida

4.corpus luteum

5.menstrual cycle

6.初级卵母细胞

7.卵泡膜

8.月经周期增生期

9.子宫腺

1.排卵是指成熟卵泡破裂后,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面的透明带和放射冠与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的过程。排卵大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2.生长卵泡:青春期在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卵巢中的原始卵泡生长发育成为生长卵泡。生长卵泡可分为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两个阶段。主要变化是卵母细胞增大,卵泡细胞增多,透明带、卵泡腔、卵丘、卵泡膜的形成。同时,生长卵泡分泌雌激素,刺激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并引起某些女性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3.透明带是指初级卵泡内,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共同形成在两者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膜。电镜下可见放射冠细胞纤细突起穿入透明带于初级卵母细胞的微绒毛和胞膜接触并有缝隙连接。构成透明带的蛋白中有精子受体,在受精过程中,对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和特异性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4.黄体是指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塌陷形成皱襞,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卵泡壁细胞增生分化形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于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含膜黄体细胞和颗粒黄体细胞构成,它们都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颗粒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并与膜黄体细胞协同分泌雌激素。若排出的卵没有受精,黄体维持12~14天后退化,称月经黄体;若受精,黄体继续发育增大,称妊娠黄体。妊娠黄体除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外,还分泌松弛素,这些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平滑肌松弛,以维持妊娠。

5.月经周期是指在女性自青春期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的周期性变化。每个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的第一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的前一天止。在典型的28天周期中,第1~4天为月经期,第5~14天为增生期,第15~28天为分泌期。

6.初级卵母细胞:由胚胎时期卵原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出生后停留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青春期后陆续生长,排卵前36-48小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该细胞为圆形,体积大,核也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呈嗜酸性。生长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增大,胞质内形成大量皮质颗粒,细胞外表面有透明带包裹。

7.在生长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周围结缔组织内的基质细胞增生,向卵泡聚拢形成结缔组织膜样结构称卵泡膜。卵泡膜分化为两层,内层毛细血管丰富,基质细胞分化为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外层有环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膜细胞可分泌雌激素。

8.月经周期增生期又称卵泡期,是指月经周期的第5~14天。此期内,在卵巢生长卵泡分泌的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上皮由残留的子宫腺上皮增生修复;基质细胞分裂增殖,产生基质和纤维,使内膜增厚;子宫腺增多伸长;螺旋动脉也伸长弯曲。

9.子宫腺位于子宫内膜,为单管状腺,由上皮下陷而成。子宫腺的结构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增生期,子宫腺逐渐增长,腺腔增大;分泌期的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扩大,腔内充满腺细胞的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月经期,功能层子宫腺崩解参与月经的形成。月经期末基底层子宫腺上皮迅速分裂增生,向表面铺展,修复内膜上皮。

第12 章消化管

(四)名词解释

1. 舌乳头

2. 味蕾

3.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4. 颈粘液细胞

5. oxyntic gland

6. chief cell

7. parietal cell

8. Paneth cell

9. 胃肠内分泌细胞

10. intestinal villus

11. 微皱褶细胞

12. 肠相关淋巴组织

1. 舌乳头:舌背部粘膜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丝状乳头数目最多,遍布舌背。菌状乳头数目较少,多位于舌尖及舌缘,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呈蘑菇状,上皮不角化,顶部的上皮内有味蕾。轮廓乳头有10余个,位于界沟前方。形体较大,顶部平坦,乳头周围的粘膜凹陷形成环沟,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味蕾。固有层内有浆液性味腺,导管开口于沟底。味腺分泌的稀薄液体冲洗味蕾表面的食物碎渣,以利味蕾不断接受新的物质刺激。

2. 味蕾呈花蕾形结构,为上皮细胞分化而成,包埋在上皮中。每个味蕾由狭长梭形细胞组成,其中有两种细胞,即明细胞、暗细胞和支持细胞。味觉细胞的外端围绕成一个很小的味孔。每一个味觉细胞的顶端都有几根纤毛(或称味毛)通过味孔向外伸进口腔,与唾液接触。支配味蕾的感觉神经末梢包围在味觉细胞周围,将冲动传向中枢。

3.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上皮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的含高浓度HCO3-的不可溶性粘液,覆盖于上皮表面形成。粘液层将上皮与胃液中的胃蛋白酶隔离,而高浓度HCO3-使局部pH为7,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又可中和渗入的盐酸,从而使胃粘膜免受损伤。粘液产生减少、或盐酸分泌过多,屏障受到破坏,都会导致胃组织的自我消化,形成胃溃疡。

4. 颈粘液细胞(nedk mucous cell):数量很少,位于腺颈部,多呈楔形夹于其它细胞间。核多呈扁平形,居细胞基底,核上方有很多粘原颗粒,HE染色浅淡,其分泌物为含酸性粘多糖的可溶性粘液。

5. 胃底腺(fundic gland):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约有1500万个,是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胃腺。腺呈分支管状,可分为颈、体与底部。颈部短而细,与胃小凹相连;体部较长;底部略膨大,伸至粘膜肌层。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组成

6. 主细胞(chief cell):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体、底部。主细胞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但在普通固定染色的标本上,此颗粒多溶失,使该部位呈泡沫状。电镜下,核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有许多圆形酶原颗粒。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7. 壁细胞:是胃底腺的重要组成细胞,其体积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游离面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细胞内分泌小管,周围有微管泡系统和丰富的线粒体。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参与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对维生素B12 的吸收。

8. 潘氏细胞(Paneth 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常三五成群。细胞呈锥

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内含溶菌酶等,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9. 胃肠内分泌细胞:胃、小肠与大肠的上皮与腺体中散在着种类繁多的内分泌细胞。多单个分布于其它上皮细胞之间,呈不甚规则的圆锥形。胞质中含一些粗面内质网与高尔基复合体,细胞底部胞质中含大量分泌颗粒,故又称基底颗粒细胞。分泌的多种激素统称胃肠激素,一方面协调胃肠道自身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也参与调节其它器官的活动.。

10. 小肠绒毛:小肠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伸出的细长突起称小肠绒毛。上皮为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吸收细胞的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可扩大吸收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微绒毛表面有一层细胞衣,为吸收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内含消化酶。中轴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内有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和少量纵行平滑肌。

11. 微皱褶细胞:散在分布于回肠集合淋巴小结内侧的粘膜上皮中,其游离面有微皱褶,基底面质膜内陷形成一较大的穹窿状凹腔,内含多个淋巴细胞。电镜下可见其胞质中有丰富的囊泡。微皱褶细胞可摄取肠腔内抗原物质,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并传递给下方的淋巴细胞,引发免疫应答。

12. 肠相关淋巴组织:消化管管壁内的淋巴组织称为肠相关淋巴组织,包括粘膜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组织等),它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接受消化管内抗原刺激,分泌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应答。

第19章胚胎发生总论

(五)名词解释

1、morula

2、blastocyst

3、capacitation

4、embryonic disc

5、primitive streak

6、notochord

7、body stalk

8、trophoblast

9、胚内体腔

1、morula(桑椹胚):受精后受精卵开始有丝分裂,即卵裂,卵裂产生的子细胞称卵裂球,到受精后第3天,卵裂球数达12~16个,共同构成一个实心胚,称桑椹胚。

2、blastocyst(胚泡):桑椹胚的细胞继续分裂,当卵裂球数达到100个左右时,细胞间出现含液体的小腔隙,它们逐渐融合成一个大腔,此时透明带开始溶解,胚呈现为囊泡状,称胚泡。胚泡中心为胚泡腔,内含胚泡液;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称滋养层;位于胚泡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胚泡于受精后第4天形成并进入子宫腔。

3、capacitation(获能):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其头部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被去除,从而使精子能够穿过卵子周围的放射冠和透明带,使精子获得了使卵子受精的能力,此现象称获能。

4、embryonic disc(胚盘):在第2周胚泡植入的过程中,内细胞群的细胞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圆盘状的胚盘,它由两个胚层组成,也称二胚层胚盘。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为上胚层,靠近胚泡腔的一层立方细胞为下胚层。两个胚层紧贴,中间隔以基膜。胚盘是人体发生的原基。

5、primitive streak(原条):第3周初,部分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在上胚层中轴线上的一侧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条。原条的出现决定了胚体的头尾方向及中轴,原条所在的一端为

胚体尾侧。

6、notochord(脊索):原条形成中胚层的同时,从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的细胞,在内、外胚层之间中轴线上向头端生长,形成一条单独的细胞索,称脊索。脊索可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分化为神经板,进一步分化为神经系统。以后脊索退化为成人椎间盘内的髓核。

7、body stalk(体蒂):胚盘尾端与滋养层之间的胚外中胚层,称体蒂,随着胚盘的卷折,体蒂被包入脐带内,形成粘液性结缔组织。

8、trophoblast(滋养层):胚泡壁的单层细胞称滋养层。在植入过程中,滋养层细胞迅速增殖并增厚,分化为内、外两层,外层细胞互相融合,细胞间界线消失,为合体滋养层;内层细胞界限清楚,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称细胞滋养层。滋养层以后分化为绒毛膜。

9、胚内体腔:侧中胚层是中胚层最外侧的部分,其内部先出现一些小的腔隙,然后融合为一个大腔,称胚内体腔,早期与胚外体腔相通。胚内体腔从头端到尾端将分化为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

第23章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四)名词解释

1.tetralogy of Fallot

2.atrial septal defect

3.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4.心内膜垫

5.室间隔膜部

6.卵圆孔

7.主动脉肺动脉隔

8.动脉导管未闭

1. 法洛四联症: 是指由于心球和动脉干分隔时偏向右侧,导致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于室间隔肌部上缘,球嵴不能参与室间隔膜部的形成,导致室间隔膜部缺损,肺动脉狭窄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大。

2. 房间隔缺损:指出生后,左右心房间不能分隔开。常见原因有:①第一房间隔的下部出现许多穿孔,卵圆孔无完整卵圆孔瓣遮盖;②第二房间孔吸收过大,使卵圆孔与第二房间孔部分重叠,左右心房不能分隔开;③第二房间隔上的卵圆孔过大,不能完全被卵圆孔瓣遮盖;④第一房间隔未与心内膜垫融合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房间隔缺损。

3.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由肌性部分和膜性部分组成,室间隔缺损常见于膜部缺损。组成室间隔膜部的心内膜垫、室间隔肌部上缘和球嵴未能融合封闭室间孔,导致室间隔缺损。

4. 心内膜垫:是房室管背侧和腹侧壁上的心内膜下组织增生形成的一对隆起。两个隆起向中线生长愈合,将房室管分隔为左、右房室孔,并分化形成二尖瓣和三尖瓣。心内膜垫还参与了心房的分隔和心室的室间隔膜部的形成。

5. 室间隔膜部:室间隔肌部上缘与心内膜垫之间有室间孔,左右心室借此孔相通。心内膜垫、室间隔肌部上缘和球嵴等三个部分的组织增生,形成一个薄膜,即室间隔膜部,封闭了室间孔。三个部分不能密切对应生长,是形成室间隔缺损的主要原因。

6. 卵圆孔:原始心房分隔时,在第一房间隔的右侧,从心房顶端向心内膜垫方向长出一个较厚的隔,即第二房间隔,其前、后缘与心内膜垫融合,中间部分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一个孔,即卵圆孔。第一房间隔下部覆盖在卵圆孔的左侧,称

为卵圆孔瓣。出生前,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血液经卵圆孔流入左心房;出生后左心房压力升高,第一房间隔与第二房间隔相贴,逐渐融合,卵圆孔封闭为卵圆窝。

7. 主动脉肺动脉隔:心球和动脉干的内膜组织增生形成的一对纵嵴,下段称为球嵴,上段称为动脉干嵴,是连续的,它们向中线生长、融合,形成呈螺旋状行走的主动脉肺动脉隔,将心球与动脉干分为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若此隔异常发生,可致肺动脉和主动脉错位、肺动脉或主动脉狭窄,以及法洛四联症等畸形。

8. 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连于肺动脉和主动脉弓之间,胎儿肺动脉的血大部分经此流入主动脉弓。出生后,胎儿肺行使功能,肺动脉血流入肺,动脉导管闭锁形成动脉韧带。如果因动脉导管管壁平滑肌不收缩等原因,导致动脉导管不闭锁,称为动脉导管未闭,可致肺动脉高压。

重庆医科大学历年病理学考博试题

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病理学考博试题 来源:互联网划词:关闭划词收藏 1、名词解释 biophy老化早期肝癌异位激素肿瘤肾病综合症(英文)调理素和调理化Burkitts淋巴瘤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假幽门腺化生 2、简答题 急性坏死性肝炎和亚急性坏死性肝炎的病理形态变化区别 肝硬化腹水病人大量抽取腹水后会出现什么反应,机制如何? 什么是肉芽组织,在损伤反应中的作用 写出5种COPD疾病,并说明其引起肺心病的的病理机制 调亡和坏死的病因和组织学改变的区别 3、问答题 以胃癌为例,说明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及其病理机制 解:(每题2分) 肠上皮化生、减压病、脂性肾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霍奇金淋巴瘤 (英文)交界性肿瘤、上皮内瘤变、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永久细胞、代偿性肥大 简答:(每题5分) 1、白细胞吞噬的过程及机制 2、羊水栓塞的病因、发病机制、引起猝死的原因 3、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4、良、恶性高血压的区别 5、克隆恩病的肉眼和镜下表现 6、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7、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8、肿瘤异型性的形态学表现 论述: 1、说出至少五种可引起便血的疾病,并叙述其病变 2、男。56岁,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说出至少五种可能的疾病,并叙述其病变 3、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 4、某人被枪弹伤及右胸至肋骨,说出可能引起的病变,转归及结局(这个记得不太准了) 1、arteriolosclerosis 2、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3、autopsy; 4、bridging necrosis; 5、pulmonary carnification 6、red neuron; 二、填空:

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系统解剖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 选择题:1~5 AADEB 6~10 CDBBC 11~15 DCEED 16~20 CCABB 填空题:1:关节腔、关节突、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2: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3: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4:7、12、6、5、1 名词解释:1,答:翼点是位于颅骨颞窝下部较薄弱部位,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构成H 形的骨缝。其对应处颅骨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经过,常因外力作用导致脑膜中动脉损伤,引起硬膜外 血肿形成。 2,答:机体内齿状线有两处,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 线称为齿状线。 3,答:纹状体系大脑基底神经节之一。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此两核并不完全分隔,在前端 腹侧是相连接的。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它接受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和丘脑的纤维。由纹 状体发出的纤维大部分起自苍白球,这些纤维进入丘脑底部。纹状体主要的机能是调节肌肉张力、协 调各种精细复杂的运动。如纹状体受到损害,则其功能发生障碍。 4,答:内侧膝状体是丘脑枕后下方的小丘,属丘脑后部,经下丘臂与中脑下丘相连,其深面的细胞 群是外侧丘系听觉纤维的中继核。由核发出的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脚达大脑听区(颞横回),内 侧膝状是听觉传导径路的最后换元处。 内侧膝状体是丘脑内的组成部分。位于丘脑后部,在丘脑枕的下方,与下丘同为皮质下的听觉中枢。 内侧膝状体借四迭体的下臂与下丘连接。 简答题:1,答:腹股沟管包括“四壁两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机的游离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上的皮下环,内口为腹 横筋膜在腹壁下动脉外侧向外的突口。该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 男性腹股沟管内有精索通过;女性腹股沟管较窄,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外,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 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 2,答:房水的循环途径: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再从前房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另有少部分从房角的 睫状带经由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和通过虹膜表面隐窝吸收。 由于其含有较高浓度的葡萄糖和抗坏血酸,供应角膜和晶体以必要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 走,这种功能对维持角膜和晶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它们的透明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房水循环障碍可导致眼内压增高,临床上称之为继发性青光眼。 3,答:胃的动脉: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干。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左动脉——来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短动脉——-来自脾动脉。胃后动脉——来自脾动脉。 胃的神经:交感神经——T5~T12 侧角细胞发出节前纤维→白交通支→穿第5~9胸交感神经节→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胃。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背核发出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胃前、后支→胃旁(内)神经节→节后纤维→胃。感觉神经一①随交感神经(内脏人神经)→白交通支→脊神经节→脊髓Ⅶ中间内侧核。②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下节→孤束核。 4,答: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动眼神经自脚间窝出脑,经海绵窦侧壁上部,经眶上裂山颅,入眶腔。入眶腔后立即分为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内直和下斜肌。由下斜肌分支发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它由内脏运动纤维组成,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The Supreme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2.Pterion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 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 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 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7.足弓:跗骨和跖 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8.斜角肌间隙: 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 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12.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 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 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 瘤的易发区。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20. **峡:**颈**上部的上端与**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 术常在此进行21. **穹:**的上端包绕**颈**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22.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 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3.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2

2 Cortisol ↓ ACTH ↓ No hyerpigmentation Graves TT4 FT4↑ TSH ↓ GD or or TSAb ATD 131I β ATD TH ATD TH T4 T3 β TH GDM ( ) Somogyi 1. “ ” 2. 1) DKA HHS 2) 3) DM + ≥11.1 or ≥7.0 or OGTT2 ≥11.1

Addison 1 2 α 3 T1DM DM T1DM DM T2DM T2DM β DM 4 DKA (0.1U/kg/h) Nelson ACTH 1 ACTH ACTH 2 ACTH ACTH ACTH Hyperpigmentation( ) ACTH ↑ ACTH Cortisol ↓ ACTH ↑ ACTH stimulating test (+) Sheehan’s syndrome Cortisol ↓, ACTH ↓ No hyperpigmentation 1 α 2 β α 2 CA CA — >420umol/L >350umol/L

\ \ \ 1 2 (ChE ) MCV<80? MCHC<32% 1 2 1 2 AA SAA <15×109/L <0.5×109/L <20×109/L Aucer AML PH CML t(9,22) AML ALL Evens ITP AL 1 MICM ALL FAB L1 ( ≤12um) L2 ( ≤12um) L3(Burkitt): 2 3 — — ≥1.5 ≥100 ≤5% Auer ALL VP →VDP VDLP AML DA →HA/MA HAA APL + CML 1 2 ( ) HSCT CLL ——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 (供临床、预防、口腔等专业本科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 A型题(每题备有5个答案,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在答题卡的相应部位涂黑。(每题1分,共36分) l、精索内不含有 A、睾丸动脉 B、蔓状静脉丛 C、射精管 D、神经 E、淋巴管 2、不参与脊柱构成的是() A、椎间盘 B、前纵韧带 C、后纵韧带 D、黄韧带 E 、齿状韧带 3、何者不是出入肝门的结构( ) A、肝静脉 B、门静脉 C、肝管 D、肝固有动脉 E、淋巴管 4.屈髋关节伸膝关节的肌是 A.缝匠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薄肌 E.股二头肌 5、掌深弓 A. 桡、尺两动脉终支构成 B.位于指浅、深屈肌腱之间 C. 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1~2cm处 D.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与掌浅弓吻合 E.以上都不对 6、腋淋巴结群中,直接引流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的是 A.外侧群 B.中央群 C.腋尖群 D.肩胛下群(后群) E.胸肌群(前群) 7、关于肘关节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由肱骨下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B.由肱骨下端和桡骨上端构成

C.由桡骨上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D.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构成 E.其下界为十二指肠球部 8、肝门静脉 A.是出肝的静脉 B.从肝脏面的横沟处出肝 C.经过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D.借胃右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 E.以上都不是 9、关于阑尾,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阑尾的远端是盲端 B.其近端开口于回盲瓣下方2~3cm C.阑尾的位置可随盲肠位置的变异而变异 D.阑尾动脉为富有侧支吻合的动脉 E.阑尾根部是三条结肠带会聚处 10、下列哪项不是腹主动脉成对的脏支 A.肾动脉 B.腰动脉 C.睾丸动脉 D.肾上腺中动脉 E.卵巢动脉 11、下列骨中哪块属于脑颅骨 A.犁骨 B.下颌骨 C.腭骨 D.蝶骨 E.颧骨 12、股四头肌不包括 A.股二头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外侧肌 E.股内侧肌 13、肩胛骨下角平对 A.第2肋 B.第4肋 C.第5肋 D.第6肋 E.第 7肋 14、关于胆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B.胆囊结石多停留于底部 C.胆囊底稍突出于肝下缘 D.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的交点为底的体表投影点 E.其毗邻左为幽门,右为结肠右曲

系统解剖学 名词解释

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特点:由致有营养骨的作用。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内层含有 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存在于骨髓 具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黄骨髓主要由脂肪 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下 椎孔vertebral: 由锥体和椎弓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 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 形的缝,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 由骶骨岬,骶骨与耻骨联合 由腭垂下缘、左、 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 ,位于十二 起自胸骨柄及 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一侧病变使该肌痉挛时,75cm , , 外包, 是肾动脉、肾静脉、肾. ,:由前至后 肾静脉、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部,前部、左右侧部、后部。前部浅,后部最深,并于子宫直肠陷凹相邻,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壁和腹膜该陷凹内有积液时,可经阴道穹后部穿刺引流,以便诊 --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特点:大循环动脉内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大循环精脉内 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意义: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血液 —肺动脉 动的是有大循环经静脉流回到心的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经肺部气体交换后的动脉血。意义: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 是一卵圆形 —心包液。 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动脉导管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 能接受体内、 外 又称 也称3.5mm 处的一黄色小 — 传 神经纤维(轴突及其髓鞘)聚集所形成的结构,颜色白亮,称

胞体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通过网 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通过网状结构内的生命活动中枢,保 止于舌正中线两侧。 舌向前下方,即伸舌。若一侧颏舌肌瘫痪,当病人伸舌时,舌 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挤压延髓, 只—胸一至腰三各脊 腔内有脊神经通过。意义:临床上常将麻醉药注入此腔内--硬 脉,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后动脉互相连接而成。意义:在该动脉环完整时,若构成此环的某一处血液 肝脏面有H 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 有肝左、 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附近按肺叶分出肺叶支气管,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 女性直肠与子宫之间的陷凹称为直肠子宫陷凹, 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 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和毛细血管后静 —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 1— 2 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 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 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 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 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 后层由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愈合而成。

重庆医科大学 病理生理学 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 ●疾病:机体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 以及内环境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病因: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诱因:能够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低渗性脱水:失Na+大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高渗性脱水:失Na+小于失水,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脱水貌:低渗性脱水中,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间隙液体向血 管内转移,组织液减少,出现“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面容消瘦,婴幼儿前卤门凹陷”的症状。 ●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中,由于细胞内脱水造成汗腺细胞脱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散热 受到影响,使得机体体温升高。 ●水肿: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凹陷性水肿:皮下组织积聚过多的液体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 可有凹陷出现。 ●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的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原体重的10%。 ●超极化阻滞:急性低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 低的现象。 ●去极化阻滞:急性高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等于或低于阈电位引起的兴奋性降低。 ●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O2为40mmHg,温度为38℃,血 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 ●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为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 ●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pH降低 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反常性的酸性尿:一般代谢性碱中毒尿液呈碱性,在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肾泌H+增 多,尿液呈酸性。 ●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过程。 ●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澄青紫色。 ●肠源性青紫: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以及产热器官功能障碍,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 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内生致热源(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够引起体温升高的 物质,本质是共同信息分子。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释放出能够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的 介质,包括正、负调节介质。 ●应激: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 反应。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应激源持续作用于机体,产生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 致内环境紊乱、疾病。

2018年北大核心医学版(全新第八版)

2018版北大核心医学版 1综合性医药卫生(36种) 中华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解放军医学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医学争鸣复旦学报(医学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全科医学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研究生学报实用医学杂志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学军事医学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医学与哲学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天津医药医学与社会2预防医学、卫生学(26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卫生经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卫生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医院管理营养学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卫生资源卫生经济研究中国健康教育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中国学校卫生中国疫苗和免疫中华地方病学杂志中国艾滋病性病中国职业医学 3中国医学(18种)

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针刺研究中成药中华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针灸中药药理与临床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华中医药学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 4基础医学(24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医用生物力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免疫学杂志生理学报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解剖学报中国免疫学杂志病毒学报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现代免疫学解剖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 5临床医学(23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输血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护理学杂志护理研究解放军护理中国护理管理 6内科学(24种)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大全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 A型题(每题备有5个答案,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在答题卡的相应部位涂黑。(每题1分,共36分) l、精索内不含有 A、睾丸动脉 B、蔓状静脉丛 C、射精管 D、神经 E、淋巴管 2、不参与脊柱构成的是() A、椎间盘 B、前纵韧带 C、后纵韧带 D、黄韧带 E 、齿状韧带 3、何者不是出入肝门的结构( ) A、肝静脉 B、门静脉 C、肝管 D、肝固有动脉 E、淋巴管 4.屈髋关节伸膝关节的肌是 A.缝匠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薄肌 E.股二头肌 5、掌深弓 A. 桡、尺两动脉终支构成 B.位于指浅、深屈肌腱之间 C. 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1~2cm处 D.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与掌浅弓吻合 E.以上都不对 6、腋淋巴结群中,直接引流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的是 A.外侧群 B.中央群 C.腋尖群 D.肩胛下群(后群) E.胸肌群(前群) 7、关于肘关节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由肱骨下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B.由肱骨下端和桡骨上端构成 C.由桡骨上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D.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构成

E.其下界为十二指肠球部 8、肝门静脉 A.是出肝的静脉 B.从肝脏面的横沟处出肝 C.经过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D.借胃右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 E.以上都不是 9、关于阑尾,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阑尾的远端是盲端 B.其近端开口于回盲瓣下方2~3cm C.阑尾的位置可随盲肠位置的变异而变异 D.阑尾动脉为富有侧支吻合的动脉 E.阑尾根部是三条结肠带会聚处 10、下列哪项不是腹主动脉成对的脏支 A.肾动脉 B.腰动脉 C.睾丸动脉 D.肾上腺中动脉 E.卵巢动脉 11、下列骨中哪块属于脑颅骨 A.犁骨 B.下颌骨 C.腭骨 D.蝶骨 E.颧骨 12、股四头肌不包括 A.股二头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外侧肌 E.股内侧肌 13、肩胛骨下角平对 A.第2肋 B.第4肋 C.第5肋 D.第6肋 E.第 7肋 14、关于胆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B.胆囊结石多停留于底部 C.胆囊底稍突出于肝下缘 D.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的交点为底的体表投影点 E.其毗邻左为幽门,右为结肠右曲 15、肱三头肌 A.伸前臂 B.屈前臂 C.伸小腿 D.屈小腿 E.伸腕

Anatomy Term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07口腔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1.p10 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为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额骨板障静脉汇入上矢状窦,蝶骨板障静脉汇入海绵窦。因此,鼻腔和鼻窦感染可由此进入颅内。 2.p14 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3.p15 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p18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两侧的肋切迹与第2肋软骨连接,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p 18或p50 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 6.p26 颞窝前下部较薄,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成H形的缝,此处最薄弱,称为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p28或p152 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开口于鼻腔,窦壁衬以粘膜并与鼻腔粘膜相移行。共有四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 8.p45 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有23个椎间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椎间盘起连接、保护、增加脊柱运动幅度之作用。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相邻的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牵涉性痛,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9.p79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p117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消化管道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为下消化道) p118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 p139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中线的中、外交点处。 p147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p150 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p160 纵隔面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p164 脏、壁胸膜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胸膜间隙,左、右各一,呈负压。 p165 左右各一,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形成,容量最大,在人体直立时位置最低,胸膜炎有渗出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p170 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的门户。 p170 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占据。 p171

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系统解剖学本科19秋 OK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本科19秋 次科目有多套,如果不对请往下看 系统解剖学本版本1 选择题 1. A 2.C 3.C 4.D 5.C 6.D 7.B 8.E 9.A 10.B 11.C 12.A 13.D 14.E 15.B 16.B 17.A 18.C 19.E 20.E 填空题 1. 肋膈隐窝 肋纵隔隐窝 2.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3 锥体锥弓 4.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名词解释 1. 腹股沟(海氏)三角: 答: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 2. 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 桃体所组成。位于咽的上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3.海马结构:海马结构系大脑半球皮质内侧缘的部分,属于古老皮质。此结构包括胼胝体上回、束状回、齿状回、海马、下脚、海马回沟的一部分。 简答题 1. 参与呼吸运动的肌有哪些? 答: 主要有膈、肋间肌(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腹肌(腹直 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 平静呼吸时,膈是主要的呼吸肌,肋间肌参与协助,其中肋间外肌可提肋助吸气,肋间 内肌可降肋助呼气。深呼吸时,部分胸肌和腹肌也参与协助,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可提 肋助深吸气;腹肌则通过收缩、增加腹压助深呼气。

2. 肾蒂内各结构自前向后,自上而下的顺序如何? 答:肾蒂内的主要结构有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它们由前向后排列顺序依次为肾静脉、 肾动脉和肾盂。它们由上向下排列顺序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3. 试述心脏各腔出口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及其功能。 答:右心房的出口为右房室口,口周围有三尖瓣复合体,其功能是在心脏的收缩期关闭右房室口,防止右心室的血液反流回右心房;右心室的出口为肺动脉口,口周围有肺动脉瓣,其功能是在心脏的舒张期关闭肺动脉口,防止肺动脉中的血液反流回右心室;左心房的出口为左房室口,口周围有二尖瓣复合体,其功能是在心脏的收缩期关闭左房室口,防止左心室的血液反流会左心房;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口,口周围有主动脉瓣,其功能是在心脏的舒张期关闭主动脉口,防止主动脉中的血液反流回左心室。 4. 试述与面神经相关的神经核、神经节的名称,并说出它们的性质?答:特殊内脏运动核—面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上泌涎核—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面神经膝节。 系统解剖学本版本2 1,颈椎正确的 E第7颈椎又名隆椎 2.上鼻甲是下列哪块骨的一部分 B.筛骨 3.关节囊内有韧带的关节是 D.髖关节 4.参与跟腱形成的 A比目鱼肌 5.胃与十二指肠在表面分界的标志是 C.幽门前静肤 6.肝门通过物不包括 D. 肝静脉 7.上呼吸道是指 C,鼻、咽和喉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声门裂 2、肺门 3、肺根 4、胸膜腔 5、肋膈隐窝 6、膀胱三角 7、肝门 8、齿状线 9、胆囊三角10、腹膜11、小网膜12、精索13、冠状窦14、心包15、颈动脉窦16、颈动脉小球17、关节腔18、静脉角19、局部淋巴结20、环转运动21、视神经盘22、神经核和神经节 23、椎间盘24、灰质和白质25、纹状体26、内囊27、硬膜外隙28、蛛网膜下隙29、终池30、大脑动脉环31、交感干32、翼点33、足弓34、海氏三角35、骨髓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2、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5、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间,是直立位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腔积液首积聚于此。 6、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粘膜面,由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无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与否,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是膀胱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

系统解剖学试题

系统解剖学试题 选择题 1.关于角膜的错误说法是: A.无色透明 B.有折光作用 C.无毛细血管及感觉神经末梢 D.外层为复层扁平上皮 E.表层损伤后,能很快再生恢复 2.位于视神经盘的正确描述是: A.位于眼球的后极 B.为感光的敏感区 C.含有视网膜中央动脉 D.位于黄斑的外侧 E.含视杆细胞 3.关于视神经盘: A.是视细胞的轴突集中处 B.此处感觉敏锐 C.中央略凹陷叫中央凹 D.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其中心 E.以上都不对 4.关于晶状体的错误说法是: A.为双凸透镜状 B.无色透明 C.有弹性 D.不含血管,仅有神经 E.外包一层透明而有弹性的薄膜 5.可以主动调节晶状体曲度的是: A.睫状体 B.睫状肌 C.睫状突 D.睫状小带 E.瞳孔括约肌 6.无折光作用的是: A.房水 B.玻璃体 C.虹膜 D.角膜 E.晶状体 7.下列何肌收缩使瞳孔转向外上: A.外直肌 B.内直肌 C.上斜肌 D.下斜肌

E.上睑提肌 8.下列不属于骨骼肌的是: A.瞳孔括约肌 B.上睑提肌 C.内直肌 D.外直肌 E.上斜肌 9.上斜肌使瞳孔转向: A.下外方 B.上外方 C.上内方 D.下内方 E.以上都不是 10.关于眼动脉正确的描述是: A.起自颈总动脉 B.与眼神经伴行进入眶内 C.最重要的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 D.眶下动脉是它的分支 E.以上都不是 11.关于外耳道正确的描述是: A.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 B.外2/3为骨部,内1/3为软骨部 C.由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前上,次稍向后,再折向前下 D.由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后上,次稍向内,再折向前下 E.以上都不是 12.关于外耳道的正确描述是: A.为一弯曲的骨性管道 B.其骨性部分为颞骨所成 C.皮肤较厚且富有弹性 D.皮下组织丰富,腺体较多 E.与中耳相交通 13.关于鼓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外耳道和中耳之间 B.是圆形的透明膜 C.呈深红色 D.大部分为松弛部 E.后下方有光锥 14.关于鼓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鼓室和外耳道之间 B.在活体呈淡红色 C.其上方有鼓室上隐窝 D.下3/4为紧张部,薄而松弛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Pterion(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 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 缘围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 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 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2.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又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 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瘤的易发区。 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20. 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 21. 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

大肠黑变病21例临床镜检分析及预防保健

大肠黑变病21例临床镜检分析及预防保健 发表时间:2010-10-26T13:34:59.62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振喜杨建林鲁爱珍常淑红[导读] 结肠镜是检查大肠黑变病的有效方法,要早发现早治疗,患者更应该定期复查,预防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生。 王振喜杨建林鲁爱珍常淑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漯河 462300 [中图分类号]R5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8-0074-02 健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色素沉着,引起非炎症性良性病变,原因未明属临床少见病,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 [1]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 2009年5月进行肠镜检查2100例,结合病理切片共查出大肠黑变病2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患者来自本院门诊肠镜检查室,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切片明确诊断。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2~78岁,平均60岁。 临床症状:均有长期便秘史,左下腹胀痛,大便带粘液等症状,2例伴有肝硬化史。共同特点: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丸)﹑潘泻叶、大黄苏大片、果导片及中药等导泻剂半年以上。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肠镜检查前晚口服硫酸镁或甘露醇,中药泻法或附加清洁灌肠法性肠道准备,采用电子肠镜PentaxEC-3801F型系统检查。 2 结肠镜诊断结果 21例中病变多 位于近端累及右半结肠患者16例,5例为全结肠病变;13例肠镜进入回肠末端未见异常色泽。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色泽的改变,呈浅褐色、棕黑色、黑褐色或间加灰白色网状条纹,或花斑样弥漫分布于大肠黏膜上,部分色素颗粒状,血管纹理隐约可见或消失,视野反光减弱,显得暗淡,甚至黑暗无光。病理检查:21例均见色素沉着处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含色素颗粒的吞噬细胞,用银氨液染法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符合大肠黑变病的病例改变。8例伴有单发或多发性息肉,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或腺癌,部分上皮呈轻中度增生,有恶变可能,因此发现息肉及时给予摘除 [2] 。 3 讨论 大肠黑变病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其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变发生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包括番泻叶、波希鼠李皮、芦荟、大黄等有关,这类药物含树脂性物质,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沉着于固有层,被单核细胞吞噬而形成黑变,且黑变程度与服蒽醌类泻剂的时间及总量成正比 [3] 。大肠黑变病临床多认为由于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排便不规律产生便秘;精神及肛周病变引起的便秘;其它临床疾病如妇科病中会阴下降综合征;外科病如直肠套叠等引起的排便困难。本文21例患者除黑病变外常伴有大肠息肉及癌的发生,故结肠镜检查应全结肠检查,以免遗漏病情。 4 预防保健 4.1采用科学的方法,除养成早睡早起,睡眠充足,精神也要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便秘不易形成,还要着重从生活调摄方面治疗便秘,培养正确的排便习惯;多喝水,多吃纤维素高的食品,如蔬菜水果,食物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燥热之品。 4.2适当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按摩腹部以辅助治疗。 4.3药物治疗:蒽醌类泻剂的滥用,停用蒽醌类泻剂,运用对大肠粘膜无刺激性的泻剂,如聚乙二醇4000等,必要时可使用胃肠动力药及有润肠作用的食物,一般3~ 12个月色素可消退。 4.4结肠镜是检查大肠黑变病的有效方法,要早发现早治疗,患者更应该定期复查,预防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生。参考文献 [1]孟荣贵,喻地洪。结直肠黑变病的病因探讨。肿瘤防治研究,1991;18(4):217 [2]何代文.大肠黑变病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1,26(3):316-317 [3]吴锡琛。大肠疾病的内镜表现。消化道内镜术。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19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案90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案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 授课题目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 第几次课第1,2,3 教学方法理论大课 教学对象医学本科和儿科方向99级,00级,01级,02级 学时40分x 3 授课目的全面了解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 本课重点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本课难点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教材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及参考资料 1.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2 2.Behrman RE, Kliegman RM and Jenson HB. Nelson textbook of ed. Science Press, Harcourt Asia, . Saunders, 2001 教具PPT 教学程序 详细见讲稿主要内容及安排 (教学内容详细安排、教学方 法的运用及时间分配):

讲稿主要内容及安排 备注(授课形式) 时间 安排 (分钟) 急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AGN ) PPT 60 [概述] 了解 3 、ANS 和APSGN 的概念含义; A. 为什么要讲急 性肾炎,肾炎的发病率是泌尿系统第一位; B. 肾炎的临床表 现及高发年龄。 定义:免疫反应性疾病,四大临床表现; 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国内外数据比较。 [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要求掌握 15 病因: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感染途径:上呼吸道感染: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12型多见,冬季多发;皮肤感染: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49型多见,夏秋季多发。 A . 介绍两种不同 感染途径的区别(图表); B . 简单回顾免疫 系统的组成,介绍CIC 及原位免疫复合物的概念; C . 以图表形式详 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介导损伤有关。 体液免疫: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致病 原位免疫复合物(植入)致病 细胞免疫:T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其他:活化补体、血管内皮细胞等炎症细胞共同参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