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改稿,10-24北京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修改稿,10-24北京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修改稿,10-24北京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修改稿,10-24北京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北京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草稿)

一、前言(及项目背景)温

简要阐述林权改革的国家进进程,林改改的对林业发展的作用,以及林权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北京市林权改革研究提供一个国家层面的背景。主要从北京市整体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的视角分析北京市林业发展的使命,主要任务,以及制约北京市林业发展的问题,进而引申到林权改革对北京林业发展的意义,及北京市林权改革较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中国集体林权改革大的背景;

中国林权改革的主要目标;

中国林权改革的主要思路;

北京市林改的启动;

北京市林改的特殊性;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

本次调研的对象与方式;

本次调研的组织

二、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

(一)林改的总体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常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意义确实很重大。自2002年开始,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林改先行省开展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指出“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200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对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在推进改革的关键时期,2009年6月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这次会议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林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分析了当前林业工作的形势任务,深刻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部署了集体林权制度工作,明确提出了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林业的新地位新使命。会议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并明确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地位,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二)林改取得的成效

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截止到2010年1月,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召开了省委或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书记、省长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林业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政策。全国已确权林地面积达到15.1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59.4%,其中已核发林权证的林地面积11.4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44.6%。已完成改革的地方,初步呈现出森林资源增加、农民群众增收、林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2009年,河南省造林面积达到715万亩,江西省560万亩,山西省345万亩,均创历史新高。较早开展改革的福建省、江西省,林改数年来,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分别增加6.9m3和6.8 m3。据不完全统计,已确权到户的林地,为农民提供了3600万个就业岗位;林改县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明显高于非林改县。同时,林改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持续增收能力,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以福建省为例,2003-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年均增长25%,一些主要林区的农民从林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已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

(三)林改的主要流程、模式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资源清查/勘界、主体改革(明晰产权、确权发证)、配套改革,详见图2.1。

图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流程示意图

改革的具体方案根据各地区山林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分别采用了“分林到户”、“均股不均山,均利不分林”等具体形式,向取得林地、林木经营权的主体发放了林权证/股权证。以福建省为例,该省2002年开始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全国推行林改最早的省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遵循经济规律,坚持农民是改革的主体,把林改的决策直接交给农民,林改的重大事项都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同意,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实施“阳光改革”。坚持林地家庭承包经营基本方向不动摇,在保持林地所有权属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经营权明晰到户,做到均山、均权、均利。以江西省为例,该省林改过程中,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督查,形成

了“五级书记”抓林改、林业部门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村组两级具体操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林改方案充分体现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把决策权交给群众,保障广大林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际操作中,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要求必须做到“两个2/3”,即召开村组会议讨论改革方案时,必须由2/3以上的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到会,林改方案必须由2/3以上的到会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同意才能通过。坚持“两榜定案”:制定方案之前要张榜公布山林权属现状,勘界勾图之后要张榜公布林权落实的户主姓名、坐落位置和实际面积等。通过这些保障措施让广大林农在林改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保证了改革内容和过程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四)配套措施改革进展情况

在进行林改主体改革的同时,全国各省区也进行了林改配套措施的改革。中央各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地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服务,相继从财政支持、金融服务、森林保险、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支持政策,为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并且,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家林业局相继出台了集体林采伐管理、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林权流转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林业相关政策,详见表2.1。此外,在中央各有关部门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各省区综合考虑本省特殊情况,出台了实施管理办法,对本省内的配套措施改革进行指导。

表2.1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措施改革政策文件汇总

在林权流转方面,《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林改发[2009]232号)中指出,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的

必然要求,应稳定林地家庭承包经营关系,建立规范有效的集体林权流转机制,加强集体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集体林权流转的管理工作。

在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方面,国家林业局颁布了《国家林业局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林改发[2009]190号)。意见指出,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促进互助合作的重要形式;应坚持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以尊重农民意愿为核心、以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运作为导向、以政策引导规范为保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承担科技推广项目等诸多方式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在森林保险方面,《财政部林业局保监会关于做好森林保险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金[2009]165号)中提到,要充分认识做好森林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具备保险基础、森林覆盖率高、地方政府主动提供保费补贴、先行开展森林保险是试点工作的地区,中央财政将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保费补贴;开展森林保险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在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林业局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170号)中指出,要切实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森林保险体系,并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内控机制建设,同时对林业贷款期限、利率标准等做了具体规定。

(五)林改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采伐限额管理问题

我国目前仍然采用森林资源的限额采伐管理制度,按照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林木的采伐量。毫无疑问,该制度在遏制乱砍滥伐和保护生态等方面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森林资源经营者的经营意愿和经营行为,使他们无法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地调整木材采伐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营者的权益,影响了他们投资造林的积极性。近年来,不少省份虽然相继出台了一些改革林木限额采伐制度的措施,但尚未实现重大的突破。如福建省于2002年发布的《福建省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规定》中提出:对新营造的人工用材林(指1998年1月1日以后营造的),经营者可以自主地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确定主伐年龄,并按照培育目标选择采伐方式,但仍然要向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采伐许可证。只有那些造林规模在66.7hm2以上的个体私营造林,以及1333.3hm2以上的企业工业原料林,才有资格申请采伐指标单列。这些规定虽然较之以往的政策有所松动,但对于山林产权分户后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广大林农而言,其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只有那些大规模的造林者和公司才有申请采伐指标单列的资格,而一般林农往往无法享受到这种优惠。

2.山林分户后林农经营规模不经济问题

对于一个特定的经营主体而言,当其生产经营的规模达到一定的限度之前,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费用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使其整体的经济效益呈现不断递增之势,这种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引起的经济效益递增现象就称为规模经济。林业经营对象的特殊性

要求其经营者更应特别注重经营规模问题,理论界普遍认为营林业是适合于规模化经营的行业之一。并且,森林资源培育的长周期性导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而林农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实力有限,往往难以提供充足的资金;而且营林业的主要生产场所是山场,其经营管理的难度较大,不适合于分散经营;此外,林业经营中还经常涉及病虫害防治、森林火灾防范和林区道路建设等诸多需要涉及多方主体利益的问题。因此,就本质而言,营林业更适合于规模化经营。但是在林改过程中,我国绝大多数林改地区采取的是“确权到户”的改革模式,虽然近年来通过林地流转在小部分地块成功实现了规模经营,但绝大多数地块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此外,林改确权之后,如何更大程度地保护林地的生产力,是应该正视的问题之一。林业的生产方式不同于农业,无法实现短周期、多批次的立木生产。林地确权到户之后,由于林农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林农在林地经营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从长期来看,会极大地压榨林地的生产力,从而导致生产力的下降。

3.林农生产经营资金短缺问题

资金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经济学诸流派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各个学派,都十分重视资金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林业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弱质产业上,要加快林业经济增长和促进林农增收,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如何筹措必要的生产经营资金。特别是在新一轮林改中,随着山林产权相继明晰到户,林农取得了山林的经营权,但他们却面临着资金不足、融资渠道有限等问题。虽然中央、各省有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政策,加大对林农的资金扶持力度,但很多地区金融产品的设置与林业生产特点不符,银行对林权抵押贷款的管理办法不够健全,林业的担保机构过小,导致,林农实际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

(六)生态公益林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1.生态公益林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

在全国生态公益林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改革的基本模式同一般林改相差不大,根据各地林业具体情况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分林到户”、“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或两者相结合的模式。以江西省为例,该省采取的为“分林到户”的模式,农户享有长期的经营权,但是从实质上分析,即使“分林到户”,林地主要发挥的也是其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的实现受到政策条件的诸多约束。以浙江省为例,该省提出了集体统管山公益林补偿资金采取“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确权入股,确权确利”为主的分配改革模式,即以村为单位明晰股本,确定分配人口基数及股份份额,将村集体公益林损失性补偿资金的60%-80%用于农户的利益分配;40-20%留归村集体资金账户统一使用,用于村民医疗统筹、公共设施建设和护林防火、营造林等村公益事业。

2.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

全国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专业管护、委托管护、联户管护、自助管护和代理委托五种模式。在管护模式的基础上,首先应当确定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主体。以辽宁省为

例,辽宁省林业厅在《关于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做了如下规定:“对于生态公益林,已承包到户的,在管护方式上可采取委托管护、联户管护、自主管护等方式,形成以委托管护为主、联户为辅兼有少数自主管护的管护格局,补偿资金中管护费要按照管护合同要求补助给相应的管护人员,用于补植、抚育等森林经营补助要直补到户;未承包到户的生态公益林,要明确管护主体,采取专业管护形式,落实好管护责任”,并且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一,专业管护,对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等国有单位和集体所有未承包到户的公益林安排专职护林员,继续采取专业管护形式。补植、抚育等森林经营补助,国有单位要直补到单位,集体要补到村,村级组织可均分到户;第二,委托管护,林农对山林没有依赖性的少林地区,或林改到户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小、零散、难于独立管护的,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征得林权所有者同意后,推荐专职护林员进行委托管护,签订委托协议书后,再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管护合同,纳入乡镇林业站统一管理。补植、抚育等森林经营补助,由村级组织直补到户;第三,联户管护,林农对山林依赖性强的地区,要将公益林的管护权落实到户,建议先从已开展林地经济活动具备独立管护经营能力的种养户开始,采取“联户管护”的方式,推荐联户代表负责联户范围内的公益林管护,联户代表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管护合同,纳入乡镇林业站统一管理。联户形式可以以自然村、村民小组或地块作为责任区进行组合。对于自然村或村民小组面积过大、人数过多的,也可以进一步化小组织。补植、抚育等森林经营补助,由联户代表负责发放到户;第四,自主管护,对面积较大具备自主管护经营能力的有林大户可自主管护,本人同意也可以委托管护,由管护责任人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管护合同,纳入乡镇林业站统一管理。对自留山、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前已承包经营的山林,由自留山户主、承包经营者自主管护,经权利人同意,也可以委托管护或联户管护。自主管护的补植、抚育等森林经营补助,要直补到户;第五,代理委托,对已实行自主管护但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完成管护责任的个人,可取消其管护权利,由乡镇林业站代理进行委托管护”。

3.补偿模式和补偿标准

目前,全国生态公益林补偿模式一般为国家和省级财政出资,对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经营者进行直接补偿。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5元/亩/年;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支付给个人;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或村集体、集体林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管护开支范围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

在《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福建、江西、浙江等省在《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等文件内也对生态补偿资金的负担及使用做了部分规定。以福建、江西、浙江三省为例,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均略高于国家标准。自2010年1月开始,江西省将纳入中央和省补偿范

围的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8.5元/亩/年提高到10.5元/亩/年;自2010年开始,福建省从2010年起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调整为12元/亩/年(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元/亩/年);浙江省自2007年制订并出台了《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按照“谁保护、谁得利”、“谁改善、谁得利”、“谁贡献大、谁得利多”的原则,根据公益林面积、大中型水库面积和水质、大气质量指标,运用因素法、系数法对全省八大水系源头的森林和水源保护实施了生态补偿,全省平均补偿标准为17元/亩/年,部分库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能够达到20元/亩/年。

4.生态公益林改革成效

第一,森林生态功能恢复显著。生态公益林资源增长量提高明显,森林生态功能恢复显著。一是野生动物数量增加显著,如野猪、野兔、狍子等动物数量增加明显;二是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明显增强,一些断流多年的小溪开始复流;三是林下野生菌类数量增加明显。以辽宁省为例,2008年该省生态公益林定点监测数据表明:2008年生态公益林蓄积605225m3,净增长量为29254 m3,净增长率为5.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第二,生态价值开始得到认同。以江西省为例,2001-2007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下拨补助资金9.44亿元,全部用于生态公益林经营区林农的管护费和部分补偿费。此外,还吸纳了部分林区群众就业,增加了当地林农的收入,较好地解决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同时,用财政资金调节森林生态价值补偿中的“市场失灵”。用财政稳定支出补偿森林生态效益的个人成本之差,使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得到一定的补偿,从而激发他们建设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热情,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确保生态效益供给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三,增强林农增收能力。生态公益林建设造就了许多优美的森林景观,以此为依托,山区林农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的优势,开展“农家乐”、“生态农庄”、“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活动,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提高了林农收入。

5.生态公益林改革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自2010年开始,全国各省区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基本都在原有程度上有所提高,但相比于商品林的经营收益,补偿标准仍然偏低。目前福建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12元/亩/年,江西省中央和省补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10.5元/亩/年,这只相当于一根毛竹的价格,不仅弥补林农生产经营的损失,而且据有关专家测算,也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公益林30元/亩/年的平均培育成本。并且,国家规定,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采伐管理,不能采伐。这也给生态公益林的管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林农对这部分林木的补偿标准过低意见也比较大。同时,过低的补偿标准也使得林农经营林地的意愿降低,很可能造成生态公益林质量下降乃至盗砍盗伐现象的出现。

第二,生态公益林补偿资源来源渠道单一。全国各省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各级财政预算拨款,受益单位未能承担补偿责任。而真正意义上的补偿机制,应是依据“谁受益、谁补偿、谁拿钱”的原则,在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产业之间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这样才能调动社会有关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生态公益林禁止砍伐利用的问题。在林权制度改革后,经营商品林的利润空间大增,林农对山林更加重视,造林积极性高涨,而作为林农生产资料的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毫无疑问对林农本身的经济利益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导致了生态公益林保护压力的增大。对此,应当明确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开展必要的生产活动的权利。在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偿不足的情况下,设置过高的限制,既不利于生态保护,又容易激化政府和林农的矛盾,应该兼顾公益林所有权的林农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不能把生态公益林区等同于自然保护区,不分类别一律采取严格的禁伐等保护性措施,允许林农在被保护的森林里开展必要的生产活动,建立限制性利用机制,以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缓解生态公益林保护压力。只要经营者不破坏森林资源,在不影响生态公益林提供生态环境服务的同时,便可以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作为政府或林业管理部门,只要建立限制性利用机制,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各种经营、开发利用权,相关规定、条例应分别对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公益林做出明确的界定,使之既能保证生态质量不受影响,又能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同时,林业主管部门还应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

第四,生态公益林使用者义务不明确。赋予生态公益林林地使用者相关的法律权利,就是要催生出区域内生态持续发展的局面,提高区域生态质量。权利明确,义务不明确,林农的责任感不强,也难以调动林农经营的积极性。对此,林地使用者除承担不能任意撂荒和改变用途等最基本的义务外,相关法规、条例对林地使用者承担提高生态质量的义务应进一步明确,这点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很重要。应进一步明确林地使用者的义务,使用者有义务在林业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林分质量较差的生态公益林进行合理改造,以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森林进展演替,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对于在一定时期内达不到相应要求的应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措施。

6.相关配套政策改革

在林改先行省,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基本结束,在主体改革的基础上,部分省份也对其配套改革进行了尝试。在林权流转方面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林改发[2009]232号)中规定:“区划界定为公益林的林地、林木,暂不进行转让;但在不改变公益林性质的前提下,允许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用于发展林下种养业或森林旅游业”。在公益林保险方面,以江西省为例,自2010年开始,江西省林业厅对全省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综合保险实行统保,统保险种由过去单一的林木火灾险扩展至林木综合险,暴雨、洪水、泥石流、冰冻、霜冻、暴雪、森林病虫害等均纳入保险责任范围,每亩保费500元,费率为2‰,共收取保费510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分别给予50%的保费补贴。在林权抵押贷款方面,以山东省为例,该省颁发了《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可用于抵押的林权范围,其中包括用材林、经济林等商品林的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及其林地使用权;一般公益林的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及其林地使用权;特殊保护地区的公益林和权属不清或存在争议的林权不得抵押。在抵押期间不得改变林地的属性和用途。

(七)小结

从2002年福建省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今,已经有8年的时间。林改先行省已经基本完成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其他省份正在逐渐跟进,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国家林业局以及各省林业主管部门开始重新审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改以后的成效问题进行总。这不仅给北京市顺利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造了大的政策环境,也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

从前文所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至今,对于明晰森林资源产权,一定程度上解放林业生产力,激发林农经营林地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同样不能忽视林改之后林地的破碎化问题,林地的规模较小、林农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匮乏限制了森林经营规模经济的产生,阻碍了农民增收及森林资源质量改善等林改最终目标的实现。

对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言,目前主要的问题集中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过低、生态公益林限制利用、使用者权责义务不明确等。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过低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和各省区都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年提高补偿标准,其效果是明显的,但却忽视了林农与林地之间的利益联系问题,也无法构建受益者和受损者的补偿连接通道。此外,国家将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利用限制在发展林下种养业或森林旅游业方面,应进一步明确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制定生态公益林管护标准,对林地的生长情况、经营利用情况进行监测,真正意义上的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三、北京市林业发展基本情况

北京市森林资源情况与多数省(区、市)以商品林为主的林地情况不同,北京的1500多万亩林地中,集体林地超过90%,而集体林地面积中有超过80%是公益林。因此,北京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最多的就是山区生态公益林。

(一)北京市森林资源情况概述

根据北京市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2009年末,北京市林地面积为1046096.37公顷,其中有林地658914.08公顷、疏林地5576.31公顷、灌木林地305808.4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1103.88公顷、苗圃地16900.89公顷、无立木林地4836.4公顷、宜林地32757.76公顷、辅助生产林地198.62公顷,非林地594957.6公顷;全市的林木绿化率为53.64%,森林覆盖率为36.75%,远远高于全国20.36%的森林覆盖率。其中,山区林木绿化率为71.35%,森林覆盖率为50.97%;平原林木绿化率为26.36%,森林覆盖率为14.85%,详见表3.1。

表3.1 北京市森林资源现状表单位:公顷

统计单位

林地

森林

覆盖

率%

林木

绿化

率% 合计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

未成林

苗圃地

无立

木林

辅助

生产

林地

宜林地

1046096.37 658914.08 5576.31 305808.43 21103.88 16900.89 4836.4 198.62 32757.76 36.75 53.64 山

880768.9 514845.62 303911.66 193323.42 20945.75 - - - 31907.71 50.97 71.35 平

165327.47 144068.46 1896.77 870.45 - 16453.86 - - - 14.85 26.36 资料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09年,北京市森林资源资产现价值为6148.11亿元,生态服务价值为5538.95亿元。

生态服务年功能价值295.60亿元,森林资源每年吸收二氧化碳992万吨,释放氧气724万

吨,碳蓄积量为1.14亿吨。全市园林绿地共计61695.34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8069.74公

顷、生产绿地1223.661公顷、防护绿地14870.59公顷、附属绿地15404.44公顷、道路(河

岸)绿地12126.92公顷。

此外,截止到2009年末,北京市全市生态林(地)共计919568.67公顷,国有88300.36公顷,集体831268.31公顷。其中,山区生态公益林(地)842520.13公顷,国有69638.66

公顷,集体772881.47公顷。按各区县面积划分,怀柔、密云、延庆生态林(地)面积排在

前三位,分别为175382.93公顷、154293.09公顷、143624.79公顷,山区生态公益林面积占

全市比重的91.62%,详见图3.1。

图3.1 2009年按区县划分北京市生态公益林面积

资料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二)北京市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1.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稳步增加

如图3.2所示,近20年来,北京市全市林木绿化率不断增加,从1991年的36.26%增加到了2009年的53.64%,平均每年增加0.87个百分点。其中山区林木绿化率增速要远远高于平原林木绿化率增速,山区林木绿化率从1991年的48.82%增加到2009年的71.35%,平原林木绿化率从20.85%增加到26.36%。

在全市森林覆盖率方面,近20年来,北京市森林覆盖率从1991年的27.88%增加到2009年的36.75%,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从1991年的36.99%增加到50.97%,平原森林覆盖率有所反复,从八五到十五期间有所增加,但十一五期间有所下降,2009年末北京市平原森林覆盖率为14.85%。

图3.2 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表

资料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

北京市森林蓄积量稳步增加,林分蓄积量从1986年的377.3万m3增加到2009年末的

1406.14万m3,活立木总蓄积从1986年的450.8万m3增加到2009年末的1810.32万m3,详见图3.3。

图3.3 森林蓄积变化情况表

资料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3.经济林面积有所增加

从1980年至今,经济林面积有所增加,从1980年的74246.0公顷增加到了2009年末的154570.6公顷,面积增长超过1倍,详见图3.4。但是,从“十五”和“十一五”的数据比较来看,近年来经济林面积有所减少,“十五”期间北京市经济林地面积为164362公顷,“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经济林地面积为154570.6公顷,减少9791.4公顷。另外,全市共有2万公顷的原有经济林转化为非林地,有1万多公顷的非林地转化为经济林,实际减少不足1万公顷,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大兴区,上期为经济林本期为非林地的共计4110公顷。

图3.4 经济林变化情况表单位:公顷

资料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4.林业用地增加,宜林荒山面积减少

林业用地增加,从1980年的742857.00hm2增加到2009年末的1046096.37 hm2,但“十

一五”期间林业用地面积较“十五”期间有所减少,共减少面积5278.43 hm2;宜林荒山面积减少,从1980年的458169.00 hm2减少到2009年末的32757.76 hm2,详见图3.5。

图3.5 北京市林木用地、宜林荒山变化情况表单位:公顷

资料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三)北京市林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评价

1.林业建设已进人了由“造林”向“管林”转变的历史阶段

2009年末,北京市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辅助生产林地的面积之和为413544.61公顷,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中幼林抚育等管护任务十分繁重,宜林荒山面积为32757.76 hm2,可实施宜林荒山造林绿化的空间已经很小,说明北京市林业建设已进人了由“造林为主”向“管林为主”转变的历史阶段。

2.林分质量不高,林地生产牢低,营林任务十分艰巨

截止2009年,全市户籍人口共计1245.83万人,全市人均森林面积0.0839公顷,远远低于全国人均0.145公顷的平均值,人均森林蓄积量为1.13m3,也远远低于全国10.151 m3的平均值,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这说明森林的总体质量较低,生态功能不强。加强营林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质量,改善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北京市林业建设的重点,其任务十分艰巨。

3.林龄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末,北京森林纯林多,生物多样性差;中幼林比重大,森林生产率低,全市中幼林面积为411955.9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81.7%,林龄结构急需进一步调整。

4.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高

2009年,北京市园林绿地面积61695.348公顷,绿地率为42.63%,远远高于全国33.29%的比例;绿化覆盖面积63152.9公顷,绿化覆盖率(不含水面)为43.63%,含水面绿化覆盖率为44.48%,也远远高于全国37.37%的比例。上述数据表明,北京市的林业在维护城市

生态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特殊性分析

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北京市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森林产权结构,决定了北京林改及配套措施的方案设计、政策目标、实现途径等都与其他省区市有所不同。

第一,生态公益林的公共物品属性要求北京市林改必须考虑公共物品产权私有化基础上的管理问题、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问题、林改后林农的林业利益实现问题,政府主导的公益林建设与所有者私有利益关系问题等。在这其中,政府主导的公益林建设与所有者私有利益关系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资源权属角度出发,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从法律意义上归集体所有,但生态公益林的林地类型划分限制了经营主体对其权属利益的主张,使所有者的生产行为受到了限制,并且造成了经济利益的损失。并且,林业固有的外部性本质上需要对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因此,北京市林业发展对生态公益林补偿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此外,大面积的生态公益林也对北京市林改政策的制定有所限制,在其他地区可行的林改配套政策很可能不适合北京市的具体情况,如流转、抵押等。

第二,北京市特殊的人文政治环境使得北京市林业发展目标、林改政策目标同其他省区有所不同。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北京市对林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生态功能的实现上。虽然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对其经济功能实现的需求,但加强城市林业的建设、提高森林质量仍然是北京市林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同样,虽然北京市林改的总体目标确定在森林资源质量提高和农村居民收益增加两个方面,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北京市充裕的财政条件以及对城市林业发展的巨大需求使得北京林改的目标首先集中在森林资源质量的提高上,其农民居民收益增加的总体目标基本上通过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补助金额的增加来实现。

第三,北京市农村居民对林业生产的依赖程度不高。北京市森林资源所有权结构同其他省区有很大差别,如前文所述,北京市集体林地中超过80%为生态公益林,用材林和经济林的比重不足20%。林地类型的划分和严格的林政管理从客观上限制了农民对林地的自由经营,造成了农民缺乏林地经营意识的现状,林业在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低。在此基础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农民经营林地的积极性,激活林地生产力有待于验证。

(五)小结

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明确林权,完善林权制度,提升对以公益林为主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发展生态型城市林业,并在林改的基础上,增加集体和农户林业经营的直接和间接受益,建立起森林经营与林业收益间的内在利益关系,形成林业发展长期的内部动力机制。北京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同于绝大多数省区市,林改对于经济发展的刺激支撑作用有限,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解放林地的生产力,刺激农民经营林地的意愿,但是由于林业生产经营在农民家庭生产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故其最大

的作用在于满足北京市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所需要的生态需求。发展城市林业,提高森林质量,推广生态经济是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在满足首要目标的基础上,其次才是农民林改增收的问题。

对应北京市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北京市人均林地面积、人均蓄积量等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北京市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有限、常住人口基数大的实际情况,北京市近年来的造林绿化活动是卓有成效的。同时,数据也从侧面在此证明了北京林业的“城市林业”、“生态林业”的鲜明特点,这点在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

四、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进展及总体设计

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在全国林改全面推进和深入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在借鉴其他省区林改具体做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最终目的的改革。林改的基本任务在于改善北京市的生态环境,适应北京市作为首都宜居城市的要求。

(一)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方案分析

1.北京市集体林权改革的目标

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2009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确立主体、放活经营、强化管理、保障收益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任务。同时,不断深化配套措施建设,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使“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构建“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权责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促进郊区林业增量、增质、增效、增收,实现生态好起来、林业兴起来、产品多起来、农民富起来。简而言之,北京市林改方案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要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

2.北京市集体林权改革的总体思路

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坚持稳步推进,确保稳定;坚持政策推动,机制保障;坚持区县为主,部门联动。

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根据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经营,采取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讲,制度效率是考核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分类经营,分区施策能够通过不同经营模式,使制度变迁的效率最大化。

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照法律和政策规定,根据当地的森林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功能、区位、林种、权属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自主选择改革方式,自主确定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政策措施,以利益为驱动力,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发挥村级组织的管理职能作用,为制度变迁中第一、第二行动集团的共同作用提供动力,推动制度的变迁。

坚持“稳步推进,确保稳定”、坚持“政策推动,机制保障”以及坚持“区县为主,部门联动”也是林改设计的总体要求和思路。把确保改革成效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稳步推进改革,妥善处理和及时化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按照保护生态和维护农民利益的宗旨, 研究制定和完善产权界定、生态保护、效益补偿、产业扶持等相关政策,调动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用政策解决问题、矛盾和纠纷,用机制政策推动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明确产权,建立产权制度,实现产权主体、范围、结构的安排、产权保护、产权交易等一系列规则。要实现以上系列规则,就必须

有相应的政策或其他制度加以确定和体现,要使上述规则得以实现产权制度的效率,也应建立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政策促进规则的实现。这就是为什么林改后,后续政策和保障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完善相应的保障政策在北京市林改设计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路。

3.北京市集体林权改革设计的具体做法

第一,明晰所有权

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集体股份经营等形式,完成林地权属登记和确权发证,通过核发或换发林权证,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以通过均股、确利等其他方式落实产权。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山区生态公益林以确定股权为重点,商品林以确定经营主体为主。林地承包期为30—70年,林权证登记的林地林木使用期要与林地林木承包期限保持一致。

第二,放活经营权

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前提下,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简化林木采伐审批程序,满足采伐指标,提供便捷服务。商品林由经营管理者依法自主决定种植结构、经营方向、经营模式和经营目标。在林地上发展的商品林在采伐的当年或者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任务,不得改变林地性质。鼓励依法合理利用各种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开展科普旅游、生态旅游、采摘旅游,但不得破坏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自留山和责任山,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鼓励采取联户经营、委托经营及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实行规模经营,经营方式由农户协商确定。对生态公益林,根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可进行必要的抚育、低效林改造或更新性质的采伐,禁止商品性采伐。

第三,保障收益权

首先,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林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其次,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征占用补偿、多种经营收入,以及承包和流转所得收益的二次分配,原则上所得收益的70%以上均分给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其余部分留作集体公益事业。同时,建立完善山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落实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

第四,落实处置权

首先,除生态公益林及有权属争议的商品林外,允许承包方和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拥有的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流转。其次,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但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应经发包人同意,并与发包方变更原林地承包合同;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并依法登记取得林权证的林地,经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

他方式流转。再次,林地林木流转时应签订合同。最后,林权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正确引导农民合理流转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

(二)北京市林改进程

北京市林改工作进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试点镇(村)的林改进程安排,由于试点镇(村)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较早,所以林改进程进展较快;另一部分是非试点镇(村)林改进程安排,非试点村的林改大多是在试点村林改即将结束或者已经结束的前提下开展的,所以非试点村林改进程落后于试点村的林改进程。如表4.1中所示,房山试点村林改完成时间最早,在2009年底已经完成林改试点村的林改工作;其他几个区县也均在2010年6月份之前完成试点村的林改工作,但是在调研中发现,延庆试点村的林改工作并没有按时完成。对于整体林改的完成时间除去怀柔区县计划在2012年底完成,其他区县均打算在2011年之前完成整体的林改工作。

表4.1 林改计划完成时间

区县试点村林改计划完成时间全区林改计划完成时间

怀柔2010年6月2012年底

房山2009年底2011年底

通州2010年6月2011年底

昌平2010年3月2011年底

平谷2010年3月2011年底

延庆2010年5月2011年8月

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进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稳步推进。2009年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区县选择群众基础好、干部能力强、基础工作扎实、有代表性的乡镇,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认真总结经验。此阶段工作的中心主要是各区县选择的试点村的林改工作,一定要认真有效的完成试点村林改工作,并且对不同区域试点村的林改情况进行相应的交流和总结,发现林改中不适合当地基本情况的问题要及时改正。

二是全面推开。2010年在总结2009年改革工作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各区县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全区的林地面积确认,调处争议纠纷,然后林权勘界公示,签订承包协议,进而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及可享受山区生态林补偿股权人。在确认山区生态林面积和完成集体经济组织人员及可享受山区生态效益补偿人员界定工作后,发放山区生态林股权证和生态效益补偿费,并做好登记建档工作。

三是基本完成。到2011年基本完成全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为下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建设、深化推进配套改革、实现兴林富民目标奠定基础。在配套措施的建设以及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基本情况,灵活处理相应的问题。最好建立相应的林权流转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并针对林权流转和抵押问题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以完善交易过程,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出现。

当前,按照2010年初工作部署,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进入

了全面推开的关键时期。从总体上看,各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截至8月5日,全市确定的22个试点乡镇的134个村基本完成了摸底调查、承包合同梳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员界定和勘界确权等主体改革工作。2010年10月,多数区县经过再动员、再部署,进入了全面推开阶段。据统计,全市已完成林地林权勘界10778宗地,确权林地面积156.83万亩,占全市集体林权改革应勘界林地面积的11.9%;已完成确权主体工作的村有259个,确权林地面积92.94万亩,分别占应确权村数和应确权林地面积的8.42%和7.06%;共发放林权证47本,发放股权证26871本。在改革过程中,全市出现林权纠纷144件、争议面积17007亩,已完成调处49件、涉及林地面积6666亩。当前,全市151个乡镇已有118个制定了林权改革实施方案,并召开了动员部署会议;纳入改革范围的3081个行政村,已有2454个成立了改革工作小组,1538个村制定了村级改革方案。由此可见,北京市政府对林改的重视程度较高,林改的推进速度很快和质量也很高。

(三)北京市林改方案的主要特点

依据北京市森林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北京市在总结全国其他省份林改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方案》,下面具体介绍概括北京市林改方案的基本特点。

1.针对不同的森林资源类型采取不同的林改模式

虽然北京市林业以公益林为主,但是经济林以及用材林对整个林业资源的影响也很大。所以针对不同的森林资源类型,北京市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林改模式。公益林的主要作用是发挥其生态作用,为北京市提供绿色屏障,加之公益林在经营利用方面受到诸多限制,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不利于农户个体经营,所以北京市针对公益林采取的林改模式是“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主要做法是将林权确权到村,股份分发到户,每村发放一个林权证,农户依据发放的股权证获得分红,保障了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实现。对于经济林,北京市林改过程中采取的是,若林地有承包合约并且合约合法,则合约仍然生效,对于没有承包经营的经济林,采取“分林到户”的林改模式,即农户可以拿到经济林的林权证,可以自主经营。北京市的用材林相对较少,用材林的具体林改方法与经济林大致相同,但是有个别村集体,用材林较少,可以采取公益林的林改模式,给农户相应的分红即可。北京市林改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森林资源类型采取不同林改模式的做法,不仅保证了林改的公平、公正,长远来看,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林改整体工作采取“试点--推广”的做法

由于北京市特殊的人文政治地位和森林资源禀赋情况,北京市采取了比较稳妥的“试点--推广”的方法,首先通过试点考察林改方案的可行性,希望从试点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进而全面推进较为成熟的林改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怀柔区首先开展了两个村的试点:怀柔镇兴隆庄村和怀北镇邓各庄村,两个试点村林改已经基本完成,效果较好;昌平区选取了两个试点镇,每个试点镇选取了两个试点村,分别为南口镇的响谭和新元村、兴寿镇的木场和西湖村,林改工作开展顺利,已

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三茅镇中华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我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三茅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村实际情况,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农户1184户,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755人。 一、任务完成情况 全村完成林改面积308.5亩,至11月底,林改任务全面完成,其主要林改方式为发放林权证,涉及户数1184户,人数3755人,林改档案齐全。 二、林改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认识,成立镇林改工作小组 为有效开展全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村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村召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部署了改革任务,明确了时间要求,为扎实有效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揭开了序幕。 2、科学制定方案 一是准备工作阶段。村成立了林改工作机构,组织宣传发动,参加了镇林改领导小组组织的林改培训等,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确定林改范围;二是组织实施阶段,精心组织,相互协作,各负其责,认真完成林改工作任务,对纳入林改的集体林地,申请上报,建立档案;三是总结经验阶段,对我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全面总结,上报验收。 3、严格操作程序 在林改的操作程序上,坚持依法规范运作,严格操作,保证方案符

合省、市、镇相关文件规定,保证方案符合政策要求的同时,做到切实可行。二是严格操作程序,认真规范填写林改登记表,召开有关会议,确保林改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情况下运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林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过程,林改政策性强,我们将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认识、责任、措施三到位,明确责职责,尊重群众意愿,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做细做实,全面保质保量完成林改工作任务。 2010年11月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与变迁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与变迁 作者:陈杰时间:2012-04-13 今年恰是邓小平1980年关于住宅问题讲话发表30周年,该篇讲话是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从福利制度向市场化改革启动的关键标志,奠定了其后近二十年间中国房改政策的基本思路,显示了伟人的超凡预见性,至今仍对我们认识住房问题有深刻的启迪。为此在今天纪念这篇讲话,仍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住房所特有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是社会民生福祉最关键实现环节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一方面,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改革开发之后城镇诸项改革中最先酝酿、也是最先启动的改革,但也是进程最曲折、反复最多,但又是改革最彻底、最市场化的一项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某种意义上是非常丰硕的,但当前争议又是最多的。所以,研究中国这30年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变迁的历程,可以获得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本文提出住房事业这个概念,是希望以此来涵括住房制度、住房建设、住房市场、住房政策(包括住房保障)这几个高度相关但又相互区别的内容,从而可以对住房问题做一个宏观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以下本文先按照历史顺序对1980年住房事业的发展与制度变迁做

一个全景式概括描述,然后再反思1980年房改以来在住房问题的根本经验与教训,以此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愿景和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 一、历史背景:改革前的中国住房事业?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意识形态上采纳马克思、恩格斯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改造学说,而如不少学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明确反对工人阶级拥有自己的个人资产,尤其包括住房。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认为,对于(德国大城市)工人说来,如果让他们有自己的房屋,把他们重新束缚在土地上,那就是破坏他们反抗工厂主压低工资的力量。他这样写到:“工人必须负起沉重的抵押债务,才能得到这种住所,于是他们就真正变成了资金主人的奴隶;他们被束缚在只好同意接受向他们提出的任何条件”。为此,新中国政府对住房问题策也无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 195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提出对城市房屋私人占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组成部分。1958年底城市私房改造基本结束,1964年7月政府正式宣布私人租赁性质的住房关系基本不再存在了,1978年我国城镇住房中74.8%为公有住房。 由于公房制度长期实行无偿分配和低租金的福利体制,住房的投融资机制被严重扭曲。1952-1978年中国包括农村住房在内的住房总投

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_精选精选

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 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本文简介: 1.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是林改后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林改取得更大成效的重要保障。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区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开展“配套改革启动年”活动, 切实加快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 逐步消除制约我市林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 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本文内容: 1. 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 ? 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是林改后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林改取得更大成效的重要保障。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区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开展“配套改革启动年”活动, 切实加快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 逐步消除制约我市林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促进我市林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根据自治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确定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试点县(市、区)的通知》(**改办发

[20__]13号)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__为指导, 围绕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适应市场经济和林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积极探索并及时启动配套改革, 提高林业部门服务和管理水平, 为企业和林农搭建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 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 使资源流转规范化, 林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 建立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 最大限度的拓展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建立林权服务机构 1、工作内容。(1)组建林业产权服务中心。向市政府申请设立? 林业产权服务中心, 并核定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市林业产权服务中心隶属市林业局, 内设综合管理部、林权登记部、林权交易部、资产评估部和经营利用部等五个服务机构。(2)工作目标。通过建立规范林权服务机构, 搭建起全市林业资源交易流转平台、信息交流平台、政策咨询平台, 形成集信息发布、林权交易、中介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与服务机构, 为林权交易、变更登记、行政审批和法规咨询提供规范、高效、便民的林权配套服务, 达到森林资源的合理规范流转和最优化配置。 (二)规范林地林木流转 1、工作内容。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 制定全市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和森林资产评估办法, 加强林权流转的政策宣传和落实, 认真开展抓点示范, 强化

浅谈中国房地产住房制度改革

浅谈中国房地产住房制度改革 土地与房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生产资料,为历代政府和人们群众所重视。房地产业的法规、制度,房屋的建筑结构、工艺、材料,标志着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的基本特征。基于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政府部门必须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以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房地产;住房制度;改革 1、引言 房地产业,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反应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产业之一。随着改革地不断深入,住房制度也逐步深化,房地产正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兴起、发展所形成的独立产业,同时又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其自身特性感决定了这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在我国,住宅投资的增加,被带动的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有力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是社会一切产业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空间条件,并具体构成各个产业部门。房地产发展的规模、产品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都将影响着各行业的规模、结构、布局、水平和速度。房地产作为产业部门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参与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经济过程,并形成商品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重要内容。因此,房地产是构成整个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而长远影响。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既有国民经济一般行业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内涵及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且非常重要的部门,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活动特点。 2、房地产概述 2.1概念 房地产是进行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建筑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属于第二产业,而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 2.2分类 房地产业可分为房地产投资开发业和房地产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又分为房

《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材料》

《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同志们: 今天,省林业厅――带领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组一行深入我县进行林改检查验收。首先,让我们用掌声对验收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汇报三个方面 内容: 一、――县林改工作基本情况 ――县地处福建东北部,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xx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试点建设预验收。全县辖7乡2镇、1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户8.8万人。土地总面积81.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6.7万亩,有林地面积50.8万亩,森林覆盖率62.3,活立木总蓄积量48.8万立方米。xx年全县实现林业经济总产值16911万元,其中林业第一产业产值5679万元,比增38.6%。 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县根据县界勘定结果,及时调整了林地区划范围(其中石洋乡1799亩集体林地被划入邻市辖区),并考虑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需要,将村、镇周围的25997亩商品林先后界定为县级生态公益林。经重新核对统计,全县林业用地实有面积66.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24.6万亩(省重点生态公益

林面积22.0万亩)、占37;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8.4万亩、占57.7;暂不列入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5万亩、占5.3;全县林权应登记发证面积63.0万亩,占94.7%;商品林面积1000亩以下的行政村20个,有改革任务的行政村96个。截至xx年11月30日,全县共完成集体商品林产权明晰面积36.3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4.6%;完成林权区划申请登记面积62.9万亩,占林权应登记发(换)证面积的99.9%;完成电脑录入面积62.8万亩,占符合条件申请登记面积的100;已发放林权证25本,面积2.4万亩。经县林改检查验收组的严格检查验收,96个有林改任务的行政村中,合格村45个,基本合格村51个,合格率为100%;9个乡镇中,有3个乡镇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个乡镇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林改受益农户xx1户,受益面达90.5%,乡镇的综合满意率在96.3-100%之间,全县的综合满意率为97.5%。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三年来,切实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力,大胆探索、全面推进,切实从组织上强化领导、从队伍上加强建设、从检查上深化监督、从工作上注重协调、从物质上做好保障,确保了林改工作稳步有序有效推进。一是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组建了村级林改监审小组,并根据各级领导班子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从组织领导上确保林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组建了村级林改工作队。按照“县直接领导、乡镇负责组织、部门搞好服务、村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从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抽调了301名熟悉

我国现行城市住房制度必须改革

我国现行城市住房制度必须改革 ——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再思考之二 黄小虎 大约从2003年开始,我国政府几乎每年都要出台对城市房价的调控措施。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房价在调控中一路高歌猛进,已经成为严重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成为舆论界和研究界关注的热点。 综合十几年来各界的研究、分析、建议,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城市人口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土地供应量,货币供应量,银行房贷政策如首付比例、利率、限贷,行业管理政策如限购、限价、限面积、限身份,此外还有市场管理,税收管理等等诸多方面。以上这些,基本属于影响房价的短期因素。 对房价长期走势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其中,第一位的是住房制度,其次是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投融资制度、户籍制度等等。 多年来政府的调控,主要围绕短期因素展开,调控的效果不佳,房价甚至越调越高。其原因就在于,没有针对制度建设的缺失,深化改革。 2009年之后的几年间,笔者陆续发表“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再思考”、“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思路的演变”、“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

题应实行‘三轨制’”、“关于保障性住房”等文章,i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我国城市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建议。本文下面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过去的观点,但有新的分析,对有关方面的批评更加直接了当一些。 一、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历史回顾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组织各界、各地调研、试点基础上,探讨改革思路,拟定改革方案。经过较长时间探讨,社会各届对住房制度改革形成如下共识:需求侧(存量住房)是“租售并举,提租促售,以售带租,小步快走”;供给侧(新建住房)则是政府建房,合作社建房,私人建房和开发商建房并举。 我理解,租售并举,是要让住房买卖市场和租赁市场共同发展,消费者可以根据市场的租售比价和自己的购买能力,自主选择住房消费方式。政府建房,主要解决最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住宅合作社作为非盈利经济组织,是普通工薪阶层合作互助解决居住需求的重要渠道;私人建房,主要是小城镇居民用于自住;开发商建房,对应的是高收入人群或富人阶层的居住需求和投资、投机需求。这些改革思路,在国务院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台的住房制度改革方案中,都有所体现。 按照这些思路,当时的建设部开展了积极探索。例如,在烟台、唐山、蚌埠等城市开展提租促售、租售并举的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经验。例如,在全国探索建立和发展住宅合作经济。到90年代初,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黔东南素有“宜林山国”、“杉木之乡”称誉,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州内群峰叠嶂,林木葱茏,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翡翠”,是贵州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全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12月,黔东南州县作为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林权改革,2007年11月,县集体林权主体改革顺利通过验收。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丰富的经验,为全州林改工作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全面铺开、稳步推进。我们县集体林权改革虽已通过验收,但在现有的改

革上,我们不断发现不足,试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中做出新的尝试,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改善百姓生活问题中切实发挥作用。下面是我们对于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作用中的调研报告。一、集体林权改革的内容、目标和重要意义集体林权改革的任务和目标主要有四条:一是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使农民真正成为集体山林的主人。二是开展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及时对权属明晰的林木、林地发换全国统一的林权证书,用法律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三是规范林权流转,完善流转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林权流转制度,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四是实施配套改革,不断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林权改革,就是要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产权归属清

马山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马山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送审稿) 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是巩固和发展集钵林权制改革成果的重大举措。根据中央、自治区林改政策和结合我县具体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紧紧围绕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林木采代管理制度、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规范林权流转、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为重点,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构建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加快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推进集体林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林农得实惠;坚持生态优先,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取的实效;坚持统等兼顾,协调各方利益;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三、目标任务

从2011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创新林业运行机制,优化林业政策环境,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逐步建立起林业支持保护有力、林业投融资政策完善、林木采伐管理科学、林权交易规范有序、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以改革领先,促进发展、促进生态。 2010年至2013年,我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分三个阶段推进: (一)配套改革启动阶段(2011年)。确定白山、古寨、乔利、永州等乡镇作启动配套改革试点。 (二) 配套改革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进配套改革。 (三)配套改革巩固提高阶段(2013年)。不断完善政策、建全服务,形成在更高水平上促进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桂发[ 2009 ] 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09]60号)精神,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

住房制度改革,实物分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住房制度改革,实物分房 篇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1958到1978年前的租房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实行住房分配与工资制度挂钩。国家在职工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成后,国家授权工作单位将住宅作为福利和实物工资分给职工。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 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传达了复出一年多的邓小平的一次谈话。邓小平说,“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1980年邓小平再一次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 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截至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行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方米。在出售公房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XX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2010年对于我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来说,既是决战年、又是攻坚年、也是成功年。一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直是各级党政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民期盼的焦点、加强农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和林业发展新的起点。这一年里,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领导下,全区上下严格按照“县(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林改工作机制,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林业部门的精心指导和热情服务,全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明晰产权及确权发证”的核心基础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区、乡林业工作机构、编制、经费全面落实。 一、我区林改工作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集体林地43.32万亩,林改涉及2个乡3个涉农街道、28个村、292个组 2009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组织实施了全市林地的稳权发证工作,全区以“均股均利”为产要经营模式。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完成1109宗、9.32万亩林地的登记确权和发证工作,高处纠纷8起,外业勘界率、纠纷调处率、林权发证率平均达到100%。总之,经过2年的努力,我区林改工作取得较好成

绩,对促进我区的森林增长、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通过确权发证,明晰了产权,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加快了林地的流转速度,加速了造林绿化进程。 全市已有100%的林地核发了林权证,这些地方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确权发证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一是表现在造林上,许多农民,特别是个体承包大户在自己拥有林权的山上开展人工造林。二是表现在管理上,群众自觉上山防火、防盗、防虫、去杂、施肥,真正做到了“把山当田种,把树当粮管”。三是表现在林地流转上,稳权发证以来,社会上不少人以租赁、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到林业生产经营中来,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大合唱。 2、林地流转加大了社会力量对林业的投入。 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和稳权发证后,林地经营权的流转明显提速,今年来,全区集体林地流转比例达到26%。林地流转后,经营主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林业生产。 3、项目建设增加了林农收入,进一步巩固了林改成果,实现了林改目标。 2005年以来,我区实施了退耕还林项目,项目的实施给林农带来了极大的收益,进一步调动了林农加大林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4、配套改革的完成,建立了林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区政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的意见 【法规类别】林权 【发文字号】湘发[2007]15号 【发布部门】湖南省政府中共湖南省委 【发布日期】2007.06.14 【实施日期】2007.06.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湘发〔2007〕15号 2007年6月14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以下简称林业“三定”),实施九大林业重点工程,全省林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仍有部分集体山林存在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调动社会投资者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林业搞活、林农增收、林区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有关法律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就深化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经营者的经营主体地位,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掘林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物种资源和林产品市场的潜力,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和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稳定的林业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和有效的林业管理服务体系,全面理顺林业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三)基本原则。增量、增收、增效和保护生态原则。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林农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权益平等原则。集体林地、林木和森林属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所有,每个成员享有平等的权益。林权落实方式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允许多种形式并存,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平等权益。 尊重农民意愿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办事,确保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做到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严禁暗箱操作,严禁以权谋私。 尊重历史、维护稳定原则。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有利管理,妥善解决。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严禁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防止因林权纠纷处理不当等原因影响林区社会稳定。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来源:新华网 阅读要点提示:我国住房改革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其政策调整轨迹,有助于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住房制度改革的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由此开启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路。 (一)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能不能宽一点的想法。 1979年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制定了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并且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自己,国家依法给予保护。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暂行规定是住房商品化的萌芽。同年我国政府探索把住宅出售给职工,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西安五个城市进行增量住房向职工出售的试点,即进行政府统一建设,以土建成本价向居民出售。 1980年邓小平再次发表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邓小平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1981年,公房出售试点扩展到23个省、自治区的60多个城市和一部分县镇。1982年,在总结前两年公房出售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鉴于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低、购买能力有限,原国家建委和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决定在郑州、常州、四平和沙市四个城市试行公有住房的补贴出售,即政府、单位、个人各负担房价的1/3。截至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行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方米。在出售公房的同时,有的地方还实行了住房租金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做法有“按成本计租,定额补贴”,“超标加租”,对青年公寓实行“新房新租”。

吉林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吉林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 案

吉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吉林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政发〔2012〕2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现将《吉林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12年7月27日 吉林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吉政发〔2007〕39号)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吉发〔2009〕32号)精神,按照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结表彰大会确定的配套改革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林业大省建设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理权和保障收益权,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以制度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推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二、总体目标 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到2016年年底,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主要任务。经过配套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科学经营,逐步建立起有利于集体林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改革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的原则。 实行政府负责制,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改革。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解读

《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解读 2008-07-18 09:19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今日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答:《意见》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深刻论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理解,《意见》论述的重大意义主要包括以下深刻内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完善。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30年前,中央作出了实行耕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战略决策,把耕地承包到户,实现了“田有其主”,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0年后的今天,中央又作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把林地承包到户,实现“山有其主”,即: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使农民真正拥有了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及处置权和收益权,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这是农村家庭承包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必将极大地调动亿万农民耕山致富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聚集在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山区。山区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以彻底解放山区的劳动力和林地生产力,极大地调动山区农民开发多年沉睡的山林,促进林木种植,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以及林产品经营加工等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产出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必将对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生态承载力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协调。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不仅可以充分释放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生态承载力,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问:《意见》第二部分,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对五大原则应该如何理解? 答:这五大原则,是对30年农村改革的系统总结,是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内涵十分丰富,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201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建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建议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政策改革,不断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只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兴林富民、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还必须继续深化配套改革,创新林业运行机制,完善林业政策措施,真正建立起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是林改的两大目标,舞阳的县情林情决定了林改不可能短期内实现“一改就富、一改就绿”,还必须依靠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推动来实现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下步相关配套政策建设和完善工作中,我们建议:要强化一个体制建设、提高“三费”补助标准,完善五项配套政策。 强化化一个体制建设。就是要强化林业管理体制,这次改革,不仅是对林地林权的改革,也是对政府管理职能自身的改革。针对改革后产权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森林资源资本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新情况,政府部门应强化政策指导、行政执法、科技支撑、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林业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能。按照“规范、高效、便利、快捷”的原则,加强县、乡林业部门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林业部门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建议设立林业综合服务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林权交易中心,为广大林农和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二要科学设置乡镇林业工作站。林改之后,林业管理和服务的任务相当繁重,并且大量基础工作要靠乡镇林业工作站

来承担。目前,我县乡镇林业管理站人员少、力量弱、装备差,与新的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必须充实力量,强化职能。建议以乡镇林地面积核定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要完善林业保障机制。作为林业大县,森林资源的保护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议建立县森林防火专业队,扩充森林公安队伍,坚持依法治林、依法护林、依法兴林,引导林农和各类经营主体自觉承担管林护林责任,坚决制止和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征林地等违法行为,守住不破坏生态的底线;四要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搞好技术推广、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农民经营林业、创业致富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 提高“三费”补助标准。一是要提高造林补助标准。国家现行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补助标准是每亩150-180元。现在我县造林密度为每亩60株,一般使用速生杨苗木,市场价在每棵3元左右,购置苗木需要180元左右,当年的浇水、施肥、中耕、除草、防虫治病及其人力等费用在200以上,仅此费用已经达到380元;如果搞树种多样化栽植,例如使用椿树、楝树、泡桐、榆树、槐树等乡土树种,每亩苗木费用应在500元左右,总计费用在880元左右,如果使用绿化苗木造价会更高;同时如果搞规模造林,就必须进行土地流转,每亩流转金在600元以上,规模经营者当年造林每亩投资在980-1480元之间。与农作物投入相比,除去国家粮食直补外,当年造林每亩投入多出700元,因此我们认为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造林补助标准要按照“国家补助一点、集体扶持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办法,上级补助标准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1958到1978年前的租房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实行住房分配与工资制度挂钩。国家在职工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成后,国家授权工作单位将住宅作为福利和实物工资分给职工。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传达了复出一年多的邓小平的一次谈话。邓小平说,“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1980年邓小平再一次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截至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行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方米。在出售公房的同时,有的地方还实行了住房租金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做法有“按成本计租,定额补贴”,“超标加租”,对青年公寓实行“新房新租”。 第二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深化阶段(1986年-1993年)。在之前试点的基础上,1986年以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掀起了第一轮房改热潮。 1986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的房改工作。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同年2月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法成效经验材料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法成效经验材料 【内容摘要】 xx年底**县被确定为全省九个林改试点县, 一、主要做法,(一)林改组织“四到位”,(二)宣传发动“四个一”,(三)程序操作“六坚持”,(四)调解纠纷“三遵循”,(五)配套改革“五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和成效,一是在乡村林场经营体制管理有新发展,二是在实现生态公益林明晰产权思路上有新动作,三是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是成为林区经济的新增长点,五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维护了农村稳定。 xx年底**县被确定为全省九个林改试点县。xx年2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共有175万亩集体林地纳入了改革范围,涉及全县15个乡镇,189个行政村,1432个村民小组, 4、4万户农户。截止目前,林业主体改革工作已完成林改确权面积17 3、6万亩,占纳入林改面积的9 9、2%;勾绘宗地1 3、4万宗。全县已经和正在发(换)林权证的有153个村,共计宗地数 9、7万宗,面积14

1、7万亩,发证率为80、9%。同时,配套改革也在有序推进,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 一、主要做法(一)林改组织“四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乡、村三级相继成了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抽调专人办公。 二是指导培训到位。全县组成15个县级林改工作指导。组,分别深入乡、村、组指导林改工作,县、乡、村三级政策培训达760场次25346人;县、乡两级技术培训达34次270多人。 三是经费投入到位。林改期间投入工作经费430余万元,其中省、州下拨57万元,拍卖国有林场4000立方米木材采伐收入160万元,县、乡、村三级筹集213万元。 四是督查考核到位。成立由县级领导带队的四个林改督查工作,定期对乡镇林改工作进行督查。实行林改工作“一票否决制”,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乡镇主要领导的年终考核挂钩,强化乡镇主要领导责任。 (二)宣传发动“四个一”。 一是开好一个动员会。县、乡(镇)、村三级分别召开动员会,积极动员和广泛宣传,在全县营造自上而下抓林改、全民参与搞林改的工作氛围。 二是印发一封公开信。以县长名义起草《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发到每一农户手中,争取群众对林改政策的支持配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