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执教:余映潮点评:徐杰

一、熟悉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好的。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不错。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他的中年时期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贬谪到边远地方,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里的一段话,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师: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字的文章是神品。神在哪里?这会激起我们欣赏品析这篇文章的欲望。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点评:关键词“穿插”。用资料穿插来导入新课,介绍了作者、交代了背景、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可谓匠心独运,一石三鸟。教者在纷繁的学术资料中,精心选择了这四则,并辅之以精炼的解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情感基调,更为分析欣赏课文做了一个铺垫。从对资料的筛选和加工上,可以看出教者穿插艺术之精妙。]

三、屏幕显示活动内容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地朗读

(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需要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师范读)

师:哪几个字?

生:(齐答)念、盖、但。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师:读出一点味道了。

(二)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宁静呢?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

(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认真思考一分钟)

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

生:是“欣然起行”,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好,继续。

生:是“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发现……

生: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很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情致。

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好,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喜。)

[点评:关键词“打住”。所谓“打住”,就是在学生课堂活动旁逸斜出的时候,或者某一个板块活动过犹不及的时候,教师适时地终止当前的活动,以保证课堂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行。我们看这位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围绕活动主题“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进行,而且,对于“闲人”的认识,也是不很准确的,教者并没有拘泥在这个答案的校正,而是用“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这句话,打住了话题。为什么要“打住”呢?我们观看了下面的学习活动,才恍然大悟:对“闲人”的分析,此时此刻一定要勉强去做,因为铺垫不够,未免显得生涩。“打住”,并不是不尊重学生,而是师生对话中的一种“搁置”,一种“延迟”,这恰恰是为了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尊重学生。]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让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来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注意延长。“盖——竹柏影也。”

(师有感情诵读,生再齐读课文)

师:很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能够让我们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

[点评:关键词“朗读”。朗读,需要教者悉心的指导,才能避免学生读得机械重复。从技术的层面来看,这个板块里有很细腻有效的朗读指导,比如,关于延长音,关于声调,关于语气……这个板块一共设计了四个层次鲜明的朗读活动,“(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味,渐入佳境。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教者的朗读指导,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把朗读指导作为一个媒介,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朗读指导不是纯粹的对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而是在一次次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本有所理解与领悟,如此,朗读与理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五、有味地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课文是否只有一个段落?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生无措,一分多钟后)

师:我要请问同学,你理解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

生:需要。(学生一起小声地说)

师: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尝试一下。(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点评:关键词“点拨”。在学生思绪堵塞,或者茫然困惑的时候,老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如此方能保证学生活动畅通无阻。点拨,需要时机,这里教者在学生无措一分多钟后,才着手点拨,恰是“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点拨,也需要手法,“变形”“重新编排”“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就是一种艺术的点拨,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方向,还给学生指导了方法。]

师: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生讨论热烈,一分钟后)

师: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

生1:我分为三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

师: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生2: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师:好的,我也希望别的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

生3: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嗯,好的。你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

生4: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语:“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语:“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语:“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语:“作者的感慨。”)。

师: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继续,分三层的呢?请继续发言。生5: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语:“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语:“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师:好,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好,三段呢?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生6: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段是记叙;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是描写;最后一句为抒情。

师:嗯,很好。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在苏教版的课本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说的3段。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屏幕显示生齐读)

(师:两个部分)叙事、抒情

(师:三个部分)记叙、描写、抒情

(师:四个部分)起、承、转、合

师:最后一个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师:请你把这三种分法旁批在课文上。(半分钟后)

[点评:关键词“变形”。84字的神品,已经非常的精致凝练,教者却还能独具慧眼,找到切入的“点”,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如何“变形”来探究作品的结构之妙、手法之奇。“变形”,是立体使用文本资源的手法之一,“变形”的手法,除了“分段”,还有选读、逆读、缩写、改写……“变形”,变的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表面之形,不变的,是对文章章法的揣摩、学习、运用。]

六、有味地欣赏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师:看活动要求,请一位同学把要求来读一下。

(生朗读要求)

师:也就是说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开始。

(生思考,两分钟后)

师:好,同桌之间第二次交换意见。

(生热烈讨论,一分钟后)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可以举手。(先点名四位轮流发言)

生1: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写出了作者不追求名利,不为俗物所累,写得非常有韵味。

师:好,她是对“闲人”进行了品析。她两次发言都紧扣了这句。

生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这个“水”字用得好,照应了前面的积水空明,很有层次感。

生3: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朋友。

师: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的心情也许都是很复杂。好,谢谢你。

生4: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入”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师: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入”字用得好。

生5:“欣然起行”的“欣”字用得好,我读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师:这个“欣”字本来就是有力量的,虽然是被贬谪了,但依然有乐观之情表达出来。谢谢。生6:我觉得“闲人”两字写出了苏轼贬谪之后不用处理公务的失落之感。

师:有点失落的感觉,很好,她体会到“闲人”另一层次的含义了。请坐。

生7:我要说的是那个“但”字,写出了作者情趣的高雅。

师:是啊,月亮人人都很欣赏,竹柏大家都可以来观赏,只是,在这样一种具体的环境之下,我们两个无事可做的人啊,在这里静静地欣赏夜色的美好。有点淡淡的哀愁,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有点快乐在里边。

生8:我觉得“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联系前面的“欣然起行”就会让读者想他要去找谁。

师:为什么不用“思”呢?这个“念”写出了一个寂寞的人,没有人可以交往,谁能和自己一起快乐一下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张怀民,这个“念”字用得好。评得真是细致。

生9:我认为“寻张怀民”的“寻”字用得好,很好地写出了苏轼当时愉悦的心情。

师:嗯,去找他去,去找他玩去。好,还有吗?

生10: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很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很有韵味。

师:她的表达非常好,高雅。这个句子写得真好,他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透过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非常轻微的惊叹在里面,“盖竹柏影也”,所以这个句子确实写得好。谢谢你,还有吗?生11: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师: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他没有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请坐。

生12:最后一句的“耳”字,表达了作者一种怨愤的情感。

师:对,他有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如果就此打住的话,就没有韵味,没有叹息的味道出来了。很好,谢谢。

[点评:关键词“课堂点评”。这个板块的语言欣赏活动,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我们可以看出,正是教者精妙的课堂点评,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激发着学生去思考去挖掘。12位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教者以其经验与睿智,对12位学生的答案进行了即时点评。在这些点评中,有评判,如对生1、生12的点评;有校补,如对生4、生5

的点评;有阐释,如对生7、生8的点评;有升华,如对生10、生11的点评。及时、准确的课堂点评,推动学生的课堂活动向着更广、更深处前行。]

师:多好的欣赏啊!84个字,竟然可以让我们这样去欣赏,怎么能不是神品?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有六个美点:

1.美在文字的精湛。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满。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结构的魅力了。

4.美在月色的描写。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这一点非常重要。情绪、情感、心情,那样一种轻波微澜渗透在课文中。“解衣欲睡”,表达了孤独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的心情;“念无与为乐者”,寂寞之感;“怀民亦未寝”,兴奋;“相与步于中庭”,一种淡淡的快乐;“盖竹柏影也”,赞叹、惊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深层次的感慨。情感波澜就是这样的美丽。

6.美在“闲人”的意味。这个“闲人”可以理解为:悠闲地欣赏美景;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很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他的乐观和旷达,不为现在的境遇而苦恼,享受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惆怅的心境。“闲人”的意味很深长。

84字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

[点评:关键词“课中小结”。美点欣赏,最忌一个“散”字,因为美点太散,容易导致“放得出去,收不回来”。本文的美点不可谓不多,学生的美点欣赏不可谓不杂。如何有效地“收”?这里的课中小结,就是教者一个非常精妙的手法,它除了使课堂节奏有变化、板块更清晰之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显著功效:1.补充:通过小结,补充学生欣赏过程中遗漏的一些美点,使思维更趋完整;2.概括:通过对学生发现的美点进行梳理,概括为六大美点,使思维更有条理;3.升华:情感的波澜、“闲人”的意味,这两个美点,是美中之美,妙中之妙,通过小结,升华了学生的欣赏层次,使思维更加深入。]

七、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很感谢大家能找出课文中这么多美好的地方。下课。

[总评:关键词“学生活动充分”。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充分,就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活动充分,就是老师将教学目标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

我们来看本课的学生活动:

1.分层推进式朗读。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而《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样的设计,不仅仅只是朗读活动的有序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将学生引入到恬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下文的分析欣赏奠定了基础。

2.课文变形式分析。课文变形,就是给课文划分段落,这是常规手法,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被淡化的一种传统语文学习方法。教者艺术地运用了这个手法,通过课文变形式分析这个“抓手”,让学生不断调动语文知识积累,深入文本进行活动。84个字,三种分法,各有道理,活动设计是这样的精妙,它串起了文章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多项学习内容,并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也许并不需要创设多少新奇的方法,用好传统方法,一样可以取得课堂的高效。

3.美点揣摩式欣赏。美点揣摩,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从表面看,这种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

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则有着精粹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对文本美点进行梳理,给学生指出活动的方向,如本课中的屏幕显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它要求教师细读欣赏文本美点,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点评,如本次活动中教师智慧艺术的12次点评;它还要求教师站在文学欣赏的高度,对这个课堂活动进行小结,我们看教者最后的美点欣赏小结,从不同角度一共讲了6点,这6个美点欣赏小结,既是规范表达,也是方法提炼。

学生活动充分,是评价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的一堂好课。]

记承天寺夜游三行对译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夜]夜晚[解]脱下[欲]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户]门[起]起身[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行]出行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恰好看到)月光照入门里,(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亦]也[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明澄澈,清澈透明, [藻.荇]泛称水草[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 [如]像[耳]语气词,"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分层赏析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整理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激趣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境。 二、难点 理解作者的心境。 整体感知 一、理解文题 文题中的“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地点。“夜游”,夜晚游玩,点明了时间。“记”,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二、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

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梳理结构 说说课文分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元丰六年——中庭):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庭下——影也):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后几经辗转,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课文讲解 一、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研讨课 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 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虽为调离实则被 贬,有职无事。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 想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学习时只有在了解作 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 杂微妙的心境,并通过把握情与景的交融,体味作者豁达 开阔的胸襟。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材料:多媒体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能默写全文,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读出文章韵味,通过诵读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透过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 词语的基本意义。 难点:1、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2、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们可知道这三父子指的是谁?师:他们指的就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并称为:“三苏”。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苏轼所写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你所知道的承天寺? 2、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处吗? 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豪放诗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 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夜游的感慨,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微妙情感。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作者是如何形象描绘月色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__门_____ 2、欣然 ..起行_高兴的样子__ 3、念.无与乐者._想到(考虑到)__;__......的人_ 4、遂.至承天寺__于是……就__ 5、怀民亦.未寝._也___;___睡觉______ 6、相与 .. ___清澈透明____ ..步于中庭. _共同,一起___;__庭院__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水中藻荇交横 ....__水草____;__交叉错杂_ 9、盖.竹柏影也___原来是__ 10、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____只,不过__;_轻闲的人__;__罢了__ 二、翻译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进门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____________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想到没有可以一同欢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_____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什么夜晚没有月亮。什么地方没有竹树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轻闲的人罢了。_ 三、回答问题 1.文中表现兴奋喜悦的句子是__欣然起行__,它与__解衣欲睡__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心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__空明__”请用文中原词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月色的这种特点的?请结合原文,做简要分析。 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空明”是直接描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借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光的皎洁,属于侧面衬托的手法。同时,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柏比喻成藻荇,借以表现月光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 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 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 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中庭: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 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 1、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 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 (消散) 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 (争相跳) 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和)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 少闲人(只是)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合作研讨】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 早些时候苏轼与王安石往来较密,关系还算融洽。但苏轼倚才傲物,性情耿直,总爱跟王安石抬扛,并伺机加以嘲弄、挖苦。每每探讨字源,苏轼便跟他咬文嚼字,常常弄得王安石下不了台。 有一次王安石说“鲵”字从鱼从儿,合当是鱼子,并说四马曰驷,天虫曰蚕,古人造字,定非无义。 苏轼听后拱手进言道:“鸠”字九鸟,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安石不知苏轼是嘲笑之言,听后窃喜,真以为可增加自己字源说的内容,忙诚心向苏轼讨教。 苏轼笑道: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再加上它们的爹妈,不正好是九个吗? 弄得王安石笑哭不得,宰相肚里也实在难撑船啊!自此便不喜欢苏轼。 (二)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积累重难点字词 2、结合微课内容,品读课文语句,思考: 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三)讨论解疑 1、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读音,读准停顿。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翻译文本,互相校对 3,讨论: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四)展示提升 1、重难点字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重难点语句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2020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精

2020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 word教案-精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释文对抗赛。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 师:好,准备开始!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生4:覆盖,遮盖。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真是你方问罢我登场,你问我答,你来我挡;友谊对抗,兴致高昂呀!同学们表现真棒!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三、学生整体感知 1 .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四、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哪里?

记承天寺夜游问题答案说课讲解

问题回答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 “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案: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答案:月光竹柏影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整体感知,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3、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2、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本篇课文的作者是非常有名气的。大家猜猜看。他是一位诗词大家,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处在北宋时期,与他的父亲、弟弟一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行列中。大家猜出来了吗?对了,他就是大文豪——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二、文体知识与背景介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课文研读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四、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三层: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五、文章主旨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定以下讲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看起来明白得这位迁客的孤寂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安慰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明亮的月光。作者采纳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叹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会到的人一辈子哲理,在痛楚中又得到某种安慰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讲明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那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动,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夹岸〔〕轩邈〔〕 鸢飞〔〕经纶〔〕窥谷〔〕 2.用原文语句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8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5分)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 (5)念无与乐者()(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庭下如积水空明()(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盖竹柏影也()(10)相与步于中庭() 3.对下列划线字注音。(2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水中藻荇交横( ) (3)盖竹柏影也()(4)怀民亦未寝()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5.填空(5分) (1)文中描写庭中月光的句子是 (2)本文借月景抒发内心感慨的句子是 (3)贯穿《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线索是 (4)古代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你最喜欢的,并注明出处 (的《》) 6.找出全文记叙要素(6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7.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刘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南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高兴的样子交叉错杂罢了门户想到于是清澈透明只是原来是共同3.suìxìng baǐqǐn 4.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共同在庭院中散步。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人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6.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7.运用比喻修辞,将月光比作积水,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体现了月光的清亮皎洁,呈现出一幅似真似幻的人间仙境。 8.C 9.D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怀民****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轼与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作者赏月是抒发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读出文章韵味;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类文章。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明事——析景——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资料 一、情境导入:播送歌曲《但愿人长久》,介绍苏轼,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的确,对于苏轼来说,黄州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灵,但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豁达人生观的塑造,从而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解衣(jiě) 藻荇(xìng) 遂至(suì) 未寝(qǐn)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文学常识 1.多形式朗读 2.分类积累文言词 (1)一词多义 ①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2)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②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小组合作翻译文言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